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份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基础知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内环境由构成的环境。其成分可分为、和。

因此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4).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5.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

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__。

6.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

无机物包括和(如Na+、K+、Ca2+、

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如葡

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

(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

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

种、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

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括、和三方面。

(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

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

胞外液渗透压90%主要来源于和两种离子。人细胞血浆的渗透压约为_____kPa。(3).正常人的血浆pH为。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人体内组织细胞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可直接从__________中获得;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也可直接排到____________中。

(2).维持渗透压的Na+、C 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都是来自于____________。后者经过________系统的消化、吸收(这些物质被吸收的方式都是______________),并进入

______________系统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3)______________是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典型例题】

例题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 A.家兔B.鱼类C.鸟类D.草履虫

例题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例题3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基础知识】

1.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获得O2是直接从 ( ) A.周围的空气中得到 B.周围的水中得到

C.组织液中得到 D.血浆中得到

2.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

3.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4.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 )

A.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C.细胞外液和淋巴 D.细胞内液和血浆

【能力提升】

1.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于( )

A.K+ B.Na+ C.Cl- D.Na+和Cl-

2.图1—3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①表示______________;②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_____________;

③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_________;④表示组织间隙的

______________。

(2)以上②、③、④合称_____________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

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____。

(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

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

______________作用。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

【重点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学习】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2、健康人内环境的和都处于平衡中。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

通过,使,共同的

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后来,美

国生理学家提出稳态维持机制的金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和

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

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 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

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D.血液中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2、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应该多喝一些淡盐水,原因是()

A.维持水分代谢平衡B.降温,维持体温恒定

C.维持体液代谢平衡D.消毒,杀灭细菌等病原体

3、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B.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

4、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相互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外液是( )

A.血浆与组织液B.血浆与淋巴液

C.淋巴液与组织液D.组织液与细胞内液

5、细胞外液中不包括下列中的() A 血浆B.组织液C.淋巴D.血液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B.酶C.pH值D.渗透压

7、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重要组成的是( )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

A.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9、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实例的是( )

A.人喝水到胃中B.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

C.胰岛素注射到皮下D.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10、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11、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吸收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12、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

C.细胞中ATP的数量

D.细胞膜上的某载体数量

13、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肯定不含有的成分是( )

A、血红蛋白

B、谷丙转氨酶

C、抗体

D、纤维蛋白原

14、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合成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C、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或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16、右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B.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葡

萄糖的含量

C.与过敏反应有关的抗体存在于图中的②③④

D.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

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是CO2和尿素

【能力拓展】

1.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___ 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

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

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进行的。

(4)过程d和e物质交换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后

者。

(5)过程d和c依次表示水分的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2.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A ;C 。

(2)写出下列液体的名称:a b ;c ;d 。

(3)写出e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4)用简式表明a、b、c、d之间的关系:。

3.如下图表示甲、乙、丙3种海螃蟹在其他生活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天然海水的浓度是O.5 mol·L-1。)。

(1)渗透压调节能力量差的是蟹。

(2)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活的是______ 蟹。

(3)在盐浓度比天然海水还低的海水中.才能发挥调节能力的是蟹。

4.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

(2)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抗体主要分布在图a~d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生过敏反应时,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的通透性增强。

(5)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高考回放】

1(2005•广东生物•1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2(2004广东)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B液为,C液为,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浓度升高,导致病的发生。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重点)

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难点)

【知识链接】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反射弧的组成。 【学习过程】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结构 树突 2、功能:能够接受刺激产生 ,并 。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概念:它是指在 的参与下,动物和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2、反射的结构基础

3、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 , , , , 。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____状态的过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参考课本18页图)

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造成____________,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兴奋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____________。

2、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 传导。

3、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 ,在膜内由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与膜内电流方向 ,与膜外电流方向 。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 ___。

★知识点拨

1、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

感受器

感受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将传入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兴奋 传出神经

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

将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转变成肌肉或腺体的运动

② ④

① 神经元细胞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1)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均可测到动作电位。

(2)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就不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药或低温作用下发生机能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冲动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3)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同步练习】

1.将蛙的坐骨神经膜内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静息时电表测出的电位差是()A.电位差为零B.变为负电位C.变为正电位D.先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

2.将青蛙的后趾皮肤剥掉,再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该部位,蛙无反应。这是因为经破坏了该青蛙的反射弧的()

A.感受器B.传入神经纤维C.传出神经纤维D.效应器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活动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B.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使动物对外界环境更具有适应能力

C.与人相比动物仅具有对具体信号的刺激发生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

D.人类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4.在人体的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神经中枢

B.神经纤维

C.传出神经

D.传入神经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食虫鸟见到黄蜂不敢吃

B.熟睡的人被蚊虫叮咬会动一动

C.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热烈的掌声

D.实验中离体的腓肠肌连一段坐骨神经,用电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

6.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足球赛中,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突触传导D.反射弧

7.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内含有大量的()

A.钾离子B.钠离子C.铁离子D.镁离子

8.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9. 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

B. 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

10.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右图所示)。

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11.下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分为和两类;其结构基础

13.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当受到刺激后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

14. 下图为一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1)神经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结构特点具有______性;功能特点具有_______性。

(2)神经细胞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

(3)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则a~b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____,C中指针向(左、右)偏。

答案:1—5 AABAD 6—10 BABAC 11 C

12. 反射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反射弧

13.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14. (1)磷脂和蛋白质一定的流动性选择透过性(2)内负外正(3)a→b 左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重点)

2、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知识链接】

突触的结构;人脑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

(1)突触的组成:,,

(2)突触的类型

轴突——型

轴突——型

(3)神经递质:存在于内,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4)请画出一个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参考课本19页)

2、兴奋传导的过程

兴奋→→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3、兴奋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①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后一个神经元)

②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2)突触延搁

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后膜的作用需较长的时间,所以兴奋在突触中的传导速度要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得多。

4、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方式:信号→信号→信号

5

注意: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导致神经冲动在整个神经系统中的传导是单向的,传导所经历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传导途径中突触的多少。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脑干及_______,它们分别调控某些特定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脊髓的____________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____________。

3.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____________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________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__________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_________,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知识点拨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

一般情况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可分为两类

2.神经冲动的传递

(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

类物质等。

(2)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同步练习】

1.大脑皮层中的S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是()

A. 运动性失语症

B. 听觉性失语症

C. 躯体无感觉功能

D. 躯体无运动能力

2.右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3.下列有关人类神经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反射弧中,兴奋始终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B. 神经元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以便于兴奋地传递

C. 突触只允许兴奋由树突末端传导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D. 轴突末端细胞质中小泡内的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地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5. 膝跳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影响,临床上常以检查中枢神经

系统的病变。下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关于该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

是()

A.2是传出神经元,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通过2传导到效应器

B.因为在3处兴奋只能单向传导,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C.当1处受损伤时,针刺足部仍会产生痛觉

D.如刺激4处,可在1和5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6.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是单向传递的

7.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A. 只有a、c

B. 只有c、d

C. a、c、d

D. 只有

c

8. 下图(一)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图(二)是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根

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表示感受器的是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

(2)图(一)中如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图中abcd处首先测到局部电流的

是处。

(3)图(二)结构B内物质由C到D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释放出来的物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结构[E] ,从而使其兴奋或抑制。

(4)图(二)结构F中的信号传递方式为。

9.(8分)下图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右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2)[③]的名称是____ _____。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

能量的细胞器 [ ]____ _____。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

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

是。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

生,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

该处细胞膜膜_______(填内或外)为负电位。

答案:1—5 ADDAB 6—7 AC

8.(1)4,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d (3)一定的流动性突触后膜

(4)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9. (1) 胞体膜或树突膜(2)突触小泡②线粒体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e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学习目标:

1、 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 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模型。

3、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4、 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1、 促胰液过程素的发现过程。

2、 血糖平衡的调节。

学习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导学过程: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

1、 沃泰默的实验,

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过程:

(1)稀盐酸

胰腺分泌胰液

(2)稀盐酸 血液 胰液不分泌

(3)稀盐酸 小肠肠腔(去除神经) 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分析:

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1)与(2),(1)与(3)对照说明:

(1)与(3)对照说明: 。

实验结论:

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2、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假设:

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 制成提取液 注入狗静脉 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结论:

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

二、激素调节的概念

1、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

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

卵巢→

睾丸→

甲状腺→

胸腺→胸腺激素等

胰腺→

三、激素调节的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平衡的调节

⑴血糖的来源

⑵血糖的去向

⑶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区别

名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器官

作用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肝脏

生理作用①促进糖原的合成

②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③促进血糖转变为脂肪

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①促使肝糖原分解

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作用方向及结

果①增加血糖去路

②减少血糖来源

增加血糖来源降低血糖升高血糖

⑷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⑸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

阅读课本P24—25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写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2)反馈调节:从上图可知,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

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例:对于某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都不是由单一激素完成,而

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的

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是:、、。

(2)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

会;

若再定期给该动物注射定量的激素③,血液中①和②的浓度

会;

如果注射的激素③超过一定水平,则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

会。

(3)若持续定期大剂量地注射激素③,动物会表现出。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

1、。

2、

3、。

特别提醒:

1、激素调节作用完成后即被灭活;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

化;

3、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往往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完成的。

4、所有激素的分布都是弥散全身的,但是起作用的细胞各不相同,如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则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

5、激素分泌随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而体内激素水平维持相对稳定则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反馈调节是激素分泌调节的一种普遍规律,其中主要为负反馈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学习要求】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知识纲要】

一、体液调节

1、概念:_________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它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2、存在方式:单细胞动物和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只有_____________,但是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______ 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外界环境的所发生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1、联系

大多数内分泌腺受控制,分泌的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2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1、体温恒定的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________,尤以骨骼肌和____产热为多。(2)热量的散出:①主要通过______的蒸发、_______毛细血管的散热。

②另外还有_____、_____、排便等。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人体的体温调节有双重机制。

(4)体温调节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5)体温调节过程:

2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见书本)

(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_____中获得、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方式及主要激素:______和神经的协调,参与的主要激素为________(3)水平衡调节受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和由下丘脑合成通过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的分泌细胞能合成抗利尿激素,并贮存于垂体后叶并由垂体后叶释放。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的双重调节。

(4)水平衡调节的意义①维持体液的渗透压。②溶解和排出代谢废物等。

(5)具体过程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___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地接受_______________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可看作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_________也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_____-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_____才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例题精析】

1、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解析:水的稳态是体内水的相对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分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了。答案:C

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这时()

A.温度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解析: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维持正常体温,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散热减少是神经调节的,因为下丘脑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产热增加,包括骨骼肌战栗和细胞代谢增加。但骨骼肌的战栗与躯体运动中枢无关,而与下丘脑有关。代谢加强是两种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结果。

答案:B

3、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和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联系。教材中指出:“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液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的交感神经被称为应急神经,当人处于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支配皮肤、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从而使人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巩固练习】

1.天气变冷时,维持体温所散失的热能增多,人体内下列哪些腺体的分泌量会增多( )

①垂体②甲状腺③胰岛④肾上腺⑤卵巢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④ D. ③④

CO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混入一部分

2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D.内分泌调节

3.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 ( )

A.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减少

B.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增加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皮肤血流量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代谢活动减弱,皮肤血流量减少

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渴觉中枢位于下丘脑 B.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增加

C.醛固酮升高,排尿增加 D.细胞外液中无机盐浓度降低,排尿增加

5.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还会感觉食之无味,其病理原因是()

A.体温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体温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6.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是()

A.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支配下,通过传出神经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

B. 在下丘脑的支配下,通过分泌激素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热

C. 通过有关神经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代谢减慢,产热减少

D. 通过有关神经兴奋,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提高皮肤温度

7.当一场足球比赛进行到最后阶段时,球迷朋友经常会发现,少数运动员因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而被抬下绿茵场,这是由于随着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

A.水B.钙盐C.钠盐D.尿素

8.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正确的是()

①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③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起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

9.人体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正常水平上,这是通过下列哪项实现的( )

A.激素间的协同作用

B.激素间的拮抗作用

C.神经---体液调节

D.反馈调节

10.下列关于抗利尿素分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喝水多,抗利尿素分泌多 B.喝水少,抗利尿素分泌多

C.喝水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

D.出汗多,抗利尿素分泌少

11.在临床上常使用氨茶碱、利尿素等药物来利尿,这主要应用的原理是( )

A加快血流 B.抑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C.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D.增加排尿反射功能

12.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图中

的内分泌腺

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13.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请分析说明:

(1)①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⑦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

(2)图中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结构是_________及A结构中的______。

(3)当激素增多时,③和④都将减少,这种作用叫做______。

(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14.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图中TRF是_______ ____ 激素,B是___________ _激素。

(2) 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_________,作用于骨胳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

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时,TRF和TSH的分泌量将 _ ____ ,这种调节属于___ __ 调节。

(4)人在寒冷环境中,若穿衣太少,会出现X产热,这时机体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这样

使产生的热量成倍地增加。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14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

15.(10分)下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请分析回答:

(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_______ ________。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

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

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 __

___。

(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_______________途

径。

(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

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

温的能力,说明_______ ________。

(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

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__ 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图2-15 (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1. B 2。B 3.A 4。D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5. C 6。A 7.B 8。C 9.C 10.B 11.C 12.C

【巩固提高—登峰揽月】

13.

(1)传入神经(或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纤维)

(2)垂体和内分泌腺下丘脑

(3)反馈调节

(4)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14.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肾上腺素

(2)上升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的速度,从而增加产热量 (3) 减少反馈调节 (4) 骨胳肌不由自主的战栗 (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课外拓展—超越自我】15.(1)维持体温恒定(2)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协同作用(3)神经调节(4)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及以下神经部位(5) = (不计)(6)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

第4节免疫调节

【目标引领】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自学探究】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可分为和。

2.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免疫(发挥免疫

系统)

免疫活性物质:。

()

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3. _________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

疫______免疫 ______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

4.⑴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具有___________、异物性、大分子性等特点。

⑵抗体:机体受到________刺激后,并能与其发生___________结合的_____________。化学本质是

____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_,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⑶体液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免疫失调

(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________当作__________进行攻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2)过敏反应:已产生________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过敏原有:花粉、水果、海鲜、动物毛屑、青霉素等。

过敏反应的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_____,消退______;②一般_______破坏组织细胞;也_____引起组织损伤;③有明显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6、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

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三学案

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三学案 东安一中生物组编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学习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使用说明】 1.要求,课前查阅教材和有关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完成时间要求,生物课前。 【自主学习】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液的组成: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体液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 (2)内环境 ○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组成: ________(约90%) ________ 血浆________ (约10%) ________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份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基础知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内环境由构成的环境。其成分可分为、和。 因此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3).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4).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5.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 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__。 6.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 无机物包括和(如Na+、K+、Ca2+、 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如葡 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 (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 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 种、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 (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 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括、和三方面。 (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 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全册学案+练习(含解析)

第1章发酵工程 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2.传统发酵食品——腐乳: (1)原料:豆腐。 (2)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酵母、曲霉和毛霉等,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3)物质变化:蛋白质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毛霉是怎样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的? 提示: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 3.传统发酵技术: (1)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特点: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4.下列食品是传统发酵食品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 ①豆腐②腐乳③酱油④香醋⑤豆油⑥泡菜 ⑦豆豉⑧馒头⑨米酒⑩豆浆酸奶米饭 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 (一)制作泡菜 1.菌种来源: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2.原理:无氧的情况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反应简式:C 6H 12 O 6 2C 3H 6 O 3 (乳酸)+能量。 3.方法步骤: 制作流程具体操作 配制盐水用清水和食盐配制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盐水,煮沸冷却待用 原料加工和装坛将新鲜蔬菜洗净,切块,晾干后装入泡菜坛内,装至半坛时,加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继续装至八成满 加盐水缓缓注入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 封坛发酵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并注意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室温发酵 4.结果分析与评价: 判一判:结合泡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判断下列实验分析的正误: (1)用水密封泡菜坛可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环境。 (√) (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泡菜中乳酸含量逐渐增加,所以泡菜腌制时间越长越好。(×) 提示:当乳酸含量为0.4%~0.8%时,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如果发酵时间过长,乳酸含量过高,口味不佳,还需考虑亚硝酸盐含量的问题。 (3)制作泡菜时配制的盐水可以直接使用。(×) 提示:盐水应该煮沸冷却后再使用。 (4)蔬菜和香辛料不能装满泡菜坛,只能装八成满。(√) 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试从泡菜的制作过程分析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 提示:泡菜是新鲜蔬菜经过乳酸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制作而成的,蔬菜中的硝酸盐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二)制作果酒和果醋 1.菌种: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练习):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练习)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1.微生物的选择培养 (1)选择培养基: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 ①系列稀释操作 系列稀释:移液管需要经过灭菌。操作时,试管口和移液管应离火焰1~2 cm 。操作过程如下: ②涂布平板操作 序号 图示 操作 1 取 0.1 mL 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2 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3 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灼烧,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 s 4 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可转动培养皿,使菌液涂布均匀 ③培养:待涂布的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将平板倒置,放入℃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 d 。 2.微生物的数量测定

(1)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计数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计数标准: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数方法: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为30~300、适于计数的平板。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应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 ④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表示。 (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计数原理: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然后再计算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②优点: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的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③缺点: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死菌数和活菌数的总和。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均可实现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 2.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的pH会增大。(√) 3.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为液体培养基。 (×) 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统计的菌落数就是活菌的实际数。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 理解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 2.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4. 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5. 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框架; -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 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

-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 进化的理解程度;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 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 生物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材; -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优质学案:2 2 1 动物细胞培养(1)

第2节 动物细胞工程 第1课时 动物细胞培养 一、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和过程 1.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核移植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2.动物细胞培养 (1)概念:从动物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技术。 (2)培养条件 ①营养条件⎩⎪⎨⎪⎧ 无机物:无机盐有机物: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等 天然成分:血清等 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按种类和所需量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一般使用液体培养基,也称为培养液。 ②无菌、无毒的环境:需要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以及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培养液还需要定期更换,以便清除代谢物,防止细胞代谢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③温度、pH 和渗透压⎩⎪⎨⎪⎧ 温度:哺乳动物细胞多以36.5±0.5 ℃为宜pH :多数动物细胞适宜pH 为7.2~7.4 渗透压 ④气体环境⎩⎪⎨⎪⎧ O 2: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 2:维持培养液的pH 在进行细胞培养时,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并将它们置于含有95%空气和5%CO 2的混合气体的CO 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培养过程

①细胞贴壁: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往往贴附在培养瓶的瓶壁上。 ②接触抑制: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分裂增殖的现象。 ③原代培养:指动物组织经处理后的初次培养。 ④传代培养:分瓶后的细胞培养。 (1)动物细胞培养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2)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3)悬浮培养的细胞直接用离心法收集,贴壁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后再用离心法收集() (4)动物细胞培养时,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答案〗(1)×(2)×(3)√(4)√ 1.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2.幼龄动物的细胞与老龄动物的细胞比较,分化程度低的细胞与分化程度高的细胞比较,哪些细胞更易于培养?为什么? 〖提示〗幼龄动物的细胞和分化程度低的细胞更易培养,原因是这些细胞分裂能力强。3.动物细胞培养时,除了添加糖类、氨基酸等必要的营养成分外,往往还需添加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原因是人们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尚未全部研究清楚,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的营养成分比较齐全,可以弥补人工培养基的不足。 4.进行动物细胞传代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分散细胞,说明细胞间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用胃蛋白酶可以吗?为什么? 〖提示〗不可以。多数动物细胞生存的适宜pH为7.2~7.4,胃蛋白酶(适宜pH为1.5左右)在此环境中没有活性,而胰蛋白酶在此环境中活性较高,因此胰蛋白酶适用于细胞培养时的处理。 二、干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1.来源:早期胚胎、骨髓和脐带血等多种组织和器官中。 2.类型: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 3.胚胎干细胞 (1)概念:存在于早期胚胎中,具有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 (2)局限:胚胎干细胞必须从胚胎中获取,这涉及伦理问题,因而限制了它在医学上的应用。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课时素养目标 1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等观念.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过程。 (生命观念) 2 .能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以 文字、图示的形式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科学思维) 3 .认同生物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遵循正确的伦理道德,认识到动 物细 胞融合的潜在风险。(社会责任)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1 .概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2 .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3 .诱导融合常用的方法: (1)物理:电融合法。 (2)化学:PEG 融合法。 ⑶生物:灭活病毒诱导法。 4 .判一判:基于细胞融合的技术及其应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既有细胞膜的融合,也有细胞核的融合过 程。(J ) ⑵细胞融合突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远缘杂交。 (J ) (3)目前细胞融合只能在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进行,不能 实现动物和植物的细胞融合。(X ) 提示:至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细胞融合也获得了成功。 新课程标准 4. 2.3阐明动物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物理、 化 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 细胞 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4. 2.4概述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 制备 的重要技术

(4)动物细胞融合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等提供重要的手段。 (J) ⑸二倍体动物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细胞仍然是二倍体细胞。(X) 提示:杂交细胞具有4个染色体组,应该是四倍体细胞。 7激疑 (i)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融合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提示:动物细胞融合能用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植物体细胞杂交融合不能采用此方法。 二、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 1.制备原理: (1)B淋巴细胞的特点:一种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B淋巴细胞在体外不能(填“能”或“不能”)无限增殖。 ⑵骨髓瘤细胞的特点:能无限增殖。 ⑶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制备过程: 填一填:基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新教材2020-2021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学案+练习:1.3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3节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基本环节 1.发酵工程的概念: (1)过程: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 (2)范围:它涉及菌种的选育和培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方面。 2.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 (1)基本环节:

(2)选一选: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基本环节的描述正确的是②④⑤ ①用于发酵工程的菌种应该具备优良性状,并且只能从自然界中筛选。 ②在进行发酵前,需要对选育的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③发酵工程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菌种,所以没有必要进行严格的灭菌。 ④发酵工程所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 ⑤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检测,还需要对发酵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⑥发酵结束后即可得到发酵产品。 现代发酵工程和传统发酵技术所用菌种的来源有什么差异? 提示:传统发酵技术用的菌种一般是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多种菌种,而现代发酵工程用的菌种是通过微生物培养技术获得的单一菌种。 3.发酵装置: 二、发酵工程的应用

1.特点: (1)生产条件温和。 (2)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3)产物专一。 (4)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小和容易处理。 为什么发酵工程的生产条件比较温和? 提示: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将原料进行转化,而微生物细胞代谢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发酵工程的生产条件比较温和。 2.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1)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 ①优点:能明显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②实例: a.大豆中的蛋白质肽和氨基酸酱油 b.啤酒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2.2.3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含解析)

第3课时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课程标准 阐明动物细胞核移植一般是将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使重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过程。 素养达成 1.以文字和图示表述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科学思维) 2.说明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社会责任) “克隆动物能活多久?” “克隆会早衰的吧?” “克隆动物肯定活不长,端粒balabalba……”针对克隆动物寿命的讨论最为激烈! 那么克隆动物的寿命究竟是否正常呢? 在此,我们开宗明义: 克隆动物的寿命是正常的! 我们会用所学本节课的知识,科学地向大家解释,为何克隆动物的寿命是正常的。 探究点体细胞核移植和克隆动物 【师问导学】

下图为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图,请据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为什么要选择MⅡ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2.移植前,为什么要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3.将供体细胞注入无核的卵母细胞后,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其目的是什么? 4.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供核个体的性状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5.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6.哺乳动物核移植有哪两种?有何区别? 7.供体细胞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为什么?

8.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应用前景? 【智涂笔记】 [易错警示] 1.动物核移植技术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因为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比体细胞的全能性高,所以胚胎细胞核移植更容易实现。 2.克隆的层次 ①分子水平:如DNA复制; ②细胞水平:动物细胞培养; ③个体水平: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特别提醒] 1.受体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此时在透明带内包含着第一极体,在去核的同时连同第一极体一并去掉。 2.该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3.克隆属于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的性别、绝大多数性状与供核亲本一致。 4.为了确保核移植形成的克隆动物的核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具有优良性状的动物提供的细胞核,在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细胞内之前,必须将受体细胞的核遗传物质去掉。 5.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克隆动物的形成则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6.涉及的生物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等,其中,核移植是核心技术。 【师说核心】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精品学案: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1)

第2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第1课时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学习目标〗 1.概述培养基的成分和配制方法。2.区分消毒和灭菌,掌握不同物品的灭菌方法。3.概述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操作要求。 一、培养基的配制 1.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作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3.培养基种类⎩⎪⎨⎪ ⎧ 液体培养基 ↓加入凝固剂(如琼脂)固体培养基 特别提醒 (1)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仅作为凝固剂,不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能量和碳源。 (2)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目前不能利用人工培养基来培养。 4.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1)主要营养物质: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 (2)某种常见的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组分 含量 提供的主要营养 牛肉膏 5 g 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等 蛋白胨 10 g 氮源和维生素等 NaCl 5 g 无机盐 H 2O 定容至1 000 mL 水 (3)还需满足微生物对pH 、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 2的需求。例如:在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在培养霉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在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判断正误 (1)用于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 (2)培养基中加入琼脂的目的是提供碳源( ) (3)所有微生物在培养时,培养基中都需加入氮源( )

(4)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成分完全一样() 〖答案〗(1)√(2)×(3)×(4)× 探讨点概述培养基的种类和营养构成 资料一:配制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 称取去皮的马铃薯200 g,切成小块,加水1 000 mL,加热煮沸至马铃薯软烂,用纱布过滤。向滤液中加入20 g葡萄糖(也可用蔗糖代替)、15~20 g琼脂,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 资料二:100 g马铃薯中含有80 g水、2 g蛋白质、16 g碳水化合物,还有维生素、无机盐等。结合提供的资料和教材中的“表1-1 1 000 mL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按物理性质划分上述两种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的种类。 〖提示〗由于琼脂是凝固剂,所以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未加凝固剂,是液体培养基。 2.分析上述两种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的营养构成。 〖提示〗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其中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中主要由糖类提供碳源,蛋白质提供氮源,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主要由牛肉膏提供碳源,主要由蛋白胨提供氮源。 3.为什么培养基需要氮源? 〖提示〗培养基中的氮元素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所必需的。 4.下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请分析该培养基可用来培养哪种微生物?若除去①,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圆褐固氮菌吗? 编号①②③④⑤ 成分(NH4)2SO4KH2PO4FeSO4CaCl2H2O 含量/g 0.4 4.0 0.5 0.5 100 mL 〖提示〗此培养基可用来培养自养型微生物。圆褐固氮菌虽可以固氮,但其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培养基中必须提供含碳有机物,所以该培养基不能用来培养圆褐固氮菌。 核心归纳 1.培养基的成分及功能 营养要素来源功能 碳源无机 碳源 CO2、CO2-3、HCO-3等含碳无 机物 ①构成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 产物;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1.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含解析)

第1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食品是运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 2.阐明发酵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及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工业化生产人类所需产品。 素养达成 1.认识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的结构和代谢类型。(生命观念) 2.掌握泡菜、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科学探究) 3.讨论泡菜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责任) 设疑激趣 同学们都读过王翰的《凉州词》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该诗描摹了出征的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也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会用葡萄制作美酒了。在如今的和平盛世,我们能否自己动手制作葡萄美酒,让亲人对酒当歌,享受天伦之乐呢?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的制作比较 【师问导学】 1.完善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

2.小明和他的同学依据上面的流程,进行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将新鲜的葡萄除去枝梗,再将葡萄进行清洗。②把榨汁机、发酵瓶清洗干净,晾干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③用榨汁机榨出葡萄汁,然后将葡萄汁煮沸30 min 进行消毒,装入发酵瓶,要注意不能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④密封充气口,控制温度为30~35 ℃,发酵10~12 d 后,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进行鉴定。⑤当果酒制作好以后,往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密封,然后将装置的温度控制在18~25 ℃并进行发酵。 改正以上实验操作中的五处错误。 3.在果酒和果醋制作中,你认为哪些方法可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4.果酒制作过程中,在不灭菌的情况下,酵母菌是如何成为优势菌种的? 【智涂笔记】 [特别提醒] (1)在制作果酒时,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进行发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选择性必修3复习学案 第1课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 1 - 第2课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 13 - 第3课植物细胞工程................................................................................................ - 29 - 第4课动物细胞工程................................................................................................ - 39 - 第5课胚胎工程........................................................................................................ - 52 - 第6课基因工程........................................................................................................ - 62 - 第7课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 86 - 教材基础类实验............................................................................................................ - 94 - 第1课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 比较传统发酵技术发酵工程 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 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 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 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 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 品。涉及菌种的选育和培 养、产物的分离和提纯等 方面 实例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通常是家庭式和作坊式的,如利用酵母、曲 霉和毛霉(起主要作用)发酵制作腐乳 啤酒、味精乃至胰岛素等 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1.泡菜、果酒和果醋制作菌种的比较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3章基因工程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3章基因工程 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 - 1 - 第2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 22 - 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 46 - 第4节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 65 - 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 判一判:基于基因工程相关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创新,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并用实验证明了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提示: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是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实验证明的。 2.1970年,在细菌体内发现了第一个限制酶,后来又发现了多种限制酶、DNA连接酶等。 (√) 3.1972年,伯格首先在体外进行DNA改造,并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 4.1983年,科学家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 提示:第一例转基因烟草是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的。 5.1984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领导的团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6.基因工程是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手术刀” 1.来源:主要来自原核生物。 2.特点:具有专一性。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 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 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 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 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 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填图]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 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据图分析: (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 (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 (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葡萄糖B.血红蛋白 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 解析:选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血浆B.组织液 C.淋巴D.血液 解析:选B 肌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从组织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和组织液B.血浆和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解析:选C 毛细淋巴管壁的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淋巴,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5.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 A.Fe2+、Cl-B.K+、C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