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化常识

2018高考文化常识
2018高考文化常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准确识记,合理推断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吏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D.“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1.明确范围,知晓途径

什么是文化知识?至今未有统一定义。且不管其定义如何,最要紧的是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范围。据目前较权威的说法,它应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数量词、古代计时单位、古代少数民族称谓、文化现象等。合起来总共主要有四大类(按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说法):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应该说,古代文化知识浩如烟海,那么我们应从哪些途径去积累呢?

(1)教材内容及注释。这是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考试取材的主要途径。如《过秦论》中的地理方面的知识、《滕王阁序》关于官职方面的知识。

(2)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3)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另外,要积累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对那些冷僻、古怪的“知识”大可不必去识记。

2.分类积累,准确识记

古代文化知识面广量大,积累起来十分困难,这时特别需要分类归纳整理,如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归类固然重要,但识记尤其要准确,不可似是而非。如2016年全国卷考到了吏部、礼部的职责范围,这就需要明确“六部”的职责范围,否则,难以选对。尤其是文化知识中的人、时、地、职等要素要了然于胸。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

年三十二,举嘉靖

..,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

..八年会试

调兵部主事

....。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这个年号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最长的是万历)。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

...,

..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

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了解试题特点

(1)随文命题,所考文化知识是附着在文中专用实词上的,实际上就是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这个实词是专用的,含义是指向文化内涵的。

(2)难度不大,以识记为主。

(3)选择题型,“三正一负”,即使是负项(不正确的一项),也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词语有误。因此,设误点极其细小。

2.掌握解答方法

(1)细心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尤其关注词语中有关人、时、职(职务、职责范围)、名(名称)等相关因素,这是命题者设误的常见点。如2016年全国乙、丙两卷都是在“职”上设误,乙卷关于“有司”的解释,实际上是扩大了“有司”的职务范围;丙卷对“礼部”的解释,也扩大了职责范围,把本属户部的“土地、户籍”职责放在了礼部中。

(2)结合文本,合理推断

部分选项的设定与原文及相关背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题时可结合相关信息进行推断。如某选项中有“刺史,古代官名,自唐设立”的说法,而选自《南史》的阅读文本中有“(崔祖思)年十八,为都昌令,随州刺史垣护之入尧庙”的句子,可见“刺史”这一官职最晚也应出现在南朝,在唐朝之前,所以选项中“自唐设立”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3)同做其他选择题一样,用好排除法和认定法。

答案精析

1.C [“科举”起源于隋朝。]

2.C [“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C [“人定”在“黄昏”后。]

4.D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5.A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6.C [“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1.D [“除”“拜”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2.A [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3.B [录取者称为“贡士”。]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唐顺之的)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唐顺之的)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颇有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三十二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为会试主考官的张璁与翰林学士们过不去,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唐顺之继续供职于翰林院。唐顺之坚决地辞却这一特别恩惠,于是调任兵部主事。(为此唐顺之)称病归家休养。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任命为吏部官员。

4.C [“察茂才”“举孝廉”与“征”“辟”不一样,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知识储备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

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

(1)表示出仕的词有“进”“下车”等。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有“退”“告老”“乞身”“乞骸骨”“致仕”“解官”“移病”等,其中“移病”是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

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

1.表示年龄

(1)襁褓:未满周岁。

(2)孩提:两三岁。

(3)始龀:七八岁。

(4)黄口:十岁以下。

(5)幼学:十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知非之年:五十岁。

(8)耳顺:六十岁。

(9)耄耋:八九十岁。

(10)期颐:一百岁。

2.表示生活用品

(1)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籴、粜、廪、禀、丰、饶、赡、足、给、饥、饿、馁、馑。

(2)与布匹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绮、绦、缟、缯、桑。

(3)与房舍有关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表生活中时间的: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蚤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

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

1.人物个性

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谀、谄、谲(欺诈)。

2.人物品行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

(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

(11)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腊八粥。

(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2018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

安徽省皖智1号卷A10联盟2017年高考最后一卷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答案 11、C 【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大庆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测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 11、B 【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甘肃省河西五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 11、C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汇总 最近几年,网络盛传新高考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也确实印证了这个说法,语文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为了减轻大家备战高考的压力,万朋教育给2018届高考生汇总了语文必修一、二、三教材中的文化常识内容。 必修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

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JP3]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学生)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编写:任建宏审核:赵卫国使用日期: (一)主观题部分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1、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 2,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 叫。 3.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 __ 和_____ __ 。 B.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_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 年。 4.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来称呼人。 B. 古代兄弟之间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表示排行。“_______ ”表示最大,“_______ ”表示最小。 5. A.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B. 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 是。 6. A.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7. A.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_______ _______两种形式,“举孝廉,父别居。”是讽刺______形式。 B. 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_____资格;乡试第一名叫______;会试第一名叫_______;殿试第一名称______。 8. A.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_______。多由皇帝点定,俗称_______。考中进士就称_______。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_______. B.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叫_______ ,地方所设的学校称_______. 9. A. 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称_______;国子监的学生称_______。 B.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统称_______;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称_______。 10.下列节日有哪些习俗,各写两种。 元旦_______ _______ 元宵_______ _______ 清明_______ _______ 端午_______ _______ 中秋_______ _______ 重阳_______ 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愚见大人执事敢烦拙笔足下不佞老脸不谷 麾下鄙意节下垂询不肖贤家仁兄丈人 谦辞有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

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 1.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 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 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赙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明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B.“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一,员外郎、郎中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郎一般是闲职,明朝以后常有商贾士绅捐钱获得此官职。 C.“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有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如《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 B.歃血,指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或涂抹于钟鼓之上,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如违约背叛盟友,将遭神的制裁,命如此牲。 C.《周礼》是儒家经典,它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是古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 D.宗室,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中国古代也称大宗的庙为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人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官,官名,唐朝始置,明代对推官职掌一般都说是“专掌刑名”,或者说“理刑名”。 B.荫子,指子弟承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 C.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尊号,另外也有“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7.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才指官名。 B.“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子、男、伯”。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一般指《易》《诗》《书》、《礼》《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鲁国史书。B.翰林院:唐始设立,其后各代无论政治地位高低,都集中了许多知识精英,如李白、王安石、李鸿章都曾是翰林中人。C.剖符:又叫“剖竹”,帝王在建国之后。为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半,作为信守的约证。D.追谥:古人为追念死去的文人,根据其生前行迹给予某种称号,带有褒扬与纪念的意义。如范仲淹被追谥为“文正”。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考中进士才有当官进爵的资格。 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2014-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

2014—2018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及答案 注:1、文化常识从2014年开始有,2014年仅大纲卷有此题型,新课标卷没有; 2、江苏卷仅2017年考察文化常识;北京、浙江不考察。 (2018年全国卷一)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年全国卷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2018年全国卷三)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2017年全国卷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讲解

专题强化训练(十四) 古代文化常识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秩”字从禾,从失;“禾”指五谷、俸禄,“失”意为“动态排序”。它的本义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的俸禄”,在此处引申为“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字丝,“盎”是充盈的意思,“丝”则是少的意思。 C.“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答案:C 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答案:A 解析:汉朝时通行隶书。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古代人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而不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太牢,只有羊、豕则为少牢。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答案:B 解析:天干地支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等。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将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后期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检测30题答案

2018年文化常识30题答案 1、C 【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B 【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B 【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4、A 【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5、C 【解析】C项:宋代四大书院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是当时著名书院。D项中的中试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 6、C 【解析】“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7、B 【解析】《易经》不仅是卜筮之书,也是哲学思想之书,文中“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为卜筮。 8、C 【解析】领:以高位兼低职;行:兼摄(官职)。 9、C 【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10、D 【解析】“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11、A 【解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12、C 【解析】“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由礼部掌管。

2019届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含答案)

2019届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

201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精编(下) 永州一中刘小忠 2018年3月15日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 1

文学常识训练2018

文学常识训练 21、《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 22、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 A.隋朝、北宋、南宋 B. 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23、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请问“关”和“山”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 A.山海关和泰山 B.雁门关和太行山 C.玉门关和贺兰山 D.函谷关和崤山 24、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 A.《聊斋志异》 B.《王文公文集》 C.《欧阳文忠公文集》 D.《范文正公文集》 25、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 A.黥刑 B.膑刑 C.宫刑 D.劓刑 26、“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A.空手 B.顿首 C.稽首 D.肃拜 30、五岳中“东岳”指的是() A.华山 B.泰山 C.嵩山 D.衡山 27、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29、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文化常识(精心整理)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文化常识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4题;共17分) 1.(2018?天津)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2018·江苏)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3.(2018·江苏)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曹操攻陷徐州后,派遣张辽劝降陷入困境中的关羽,关羽提出了“卸甲”的三个条件,这一情节突出了关羽的忠义形象。 B.《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风波》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们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 4.(2018·江苏)简答题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专题精炼(教师版)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此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庙号。 B.袭爵指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对于世子以外的继承人一般要减等袭爵。具体制度因朝代而异 C.刺史为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相当于后代的县令。 D.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即是后一种含意。《汉书·高帝纪》“车驾西都长安”中亦是如此。 答案C【解析】“相当于后代的县令”错误。地位要高于县令。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家”指军事学着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右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左贱右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 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 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的“关东”不同。 答案B【解析】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在文中指旧时的典籍,即四书五经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C【解析】“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答案A【解析】特指农历的说法,且“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2018高考考前文化常识精练(有答案)

2018高考考前文化常识精练(有答案)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职官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谥号,谥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所以称为封事。另有“封章”一词,也指密封的奏章。 C.“丁母忧”,也叫“丁外艰”,在古代母族、妻族一般称“外”,所以也把处理母亲的丧事称为“丁外艰”。 D.“迁”在文中指升官,与此同义的还有词还有晋、擢、升、陟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论语》《大学》《尚书》合称“四书”。 B.“闾阎”,原指里巷的门,泛指住宅、房屋,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

2014---2019高考语文文化常识真题与答案

威宁县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第十六次周测卷 命题人:余愿审题人:虎恩雄班级:姓名: ( 2019 年全国卷一) 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 年全国卷二)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 2019 年全国卷三)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瀣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 2018 年全国卷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 2018 年全国卷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试题)

2018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一.年号谥号 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从四德。“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谥号。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庙号。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太子。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年号。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三从四德。遵循“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 称号。 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 到削弱。 C.五常。仁,义,礼,智,信。 D.七庙。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 排列。 二.古代官职 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 事。 B.“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里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 官职。 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B.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