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均碳排放水平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占据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以上。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水平对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长三角地区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评价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水平,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指标体系应既能全面反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又能准确评估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动态变化。
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一、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意义长三角区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准确地评估长三角地区发展水平,为长三角地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与转型:通过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及时掌握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制定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通过评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和短板,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核心区域。
3.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质量:通过指标体系监测评价,可以各个方面综合评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为长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确保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率。
1.经济发展指标:包括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规模、企业数量等经济指标,反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4.创新发展指标:包括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情况、企业创新能力等创新指标,反映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潜力。
5.区域协调发展指标:包括长三角地区的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建设等指标,促进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李倩文;何山;李婉星【摘要】以2004-2013年我国各省的碳排放数据为基础,计算省域每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指数;并结合Arcgis10.1和Opengeoda软件,构建2013年我国省域碳排放强度LISA聚集图;然后建立SLM模型,利用ML进行估计,分析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我国省域碳排放具有空间相关性,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呈现高度聚集现象,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呈现低度聚集现象;②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③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降低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负面效应.%The Chinese provincial Moran'I of carbon emission was calcul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energy statistics from 2004 to 2013,and the provincial LISA aggregation diagram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was drawn by using Arc-gis10.1 and Opengeoda.Furthermore,SLM model was built,and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n carbon emission was analyzed by ML estim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①the Chinese provincial carbon e-missions have spatial correlation.There isa high degree of aggregation in the western developing regions,and a low degree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②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③The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red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年(卷),期】2018(040)003【总页数】5页(P295-299)【关键词】碳排放;技术创新;空间滞后模型【作者】李倩文;何山;李婉星【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篇一: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浅析【摘要】本文对碳生产能力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评价各国碳排放的合理性,分析了对低碳经济的不同认识,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了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关键词】碳生产力;低碳经济;途径;含义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世界已经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
各国虽然都认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但还没有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带来的影响。
因此,各国应结合国情,科学的、合理的发展低碳经济,来应对全球的气候变化。
一、碳生产力分析碳生产力是指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出的gdp总量。
碳生产力是单位gdp 产出碳排放量的倒数,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
这是从绝对量上考虑的。
也可以从相对指标角度分析,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速度小于经济产出的增加速度,则可称其为低碳排放。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2021年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水平最高的是挪威,为5656美元/吨(二氧化碳),美国为2104美元/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为1998美元/吨,中国为956美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常贫穷的小国,如乍得(chad)的碳生产力达到107527美元/吨,为全球最高。
阿富汗和马里分别排在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由于碳生产力取决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两个指标,所以收入篇二:关于低碳经济的论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低碳生活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实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关键字: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消费主体:一、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中国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

重 要 途 径 。本 文 采 用 协 整 模 型检 验 了 19 94~20 09年 中 国环 境 规 制 、技 术 创 新 与 碳 排 放 量 之 间 的 长期 均 衡
关系。进行 了 Gagr rne 因果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我 国的环境规制 强度、技 术创 新能力 与碳 排放 量之 间存 在 着稳定的 关联 关系。环境规 制 强度是技 术创新 的 Gagr 因,环境规 制 强度 是碳排 放量 的 G agr rne 原 r e 原 n
[ 中图分类号]F2 . [ 145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我 国 国民经 济 的迅速 发 展 ,能 源 消耗 和 环境 保 护 问题 1 3益重 要 ,特 别 是 碳排 放 问题 已经 成 为 社 会关 注 的焦点 。据统 计 ,从 19 90—20 的 1 03年 4 年间 ,我 国的能 源 消耗 增 长 占全 世界 的 2 % ,温 5 室气体 排放 量增 长 占全 世 界 的 比重为 3% 。预 计 4
行了分析 ,发现 s 2 o 与人均收人 的环境库茨涅茨 曲线呈 “ u型”曲线。Cla 等 (03 [通过 倒 Bns q 20 ) ] 2 对 1 个工业化 国家 16 19 6 90 98年的面板数据进 行分析 ,提出了 N型的环境库茨涅茨 曲线 ,并对
产 生 的原 因进 行 了解 释 。杨桂 元 ,李 璐 (0 t 2 1)3 1 ]
规 制强度 的提 高 而增 加 ,因此 ,用 污 染 治 理 的 投 资能够较 好地 反 映相 关 方 面 的 环境 规 制 强 度 。 不 同的经济 规模 下 ,相 同的 污染 治 理 投 资 的 意 义往
环境 规 制 、技术 创 新 与碳 排 放 量 之 间 的关 系 进行
中国经济: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低碳生活!

中国经济: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
新能源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包括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水电等。
新能源发电量已占中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比例超过40%,这对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积分”政策,鼓励汽车制造商推出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型号。
根据该政策,汽车制造商需要达到一定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比例,否则将面临罚款和其他限制。
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并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
如风能、太阳能等。
中国建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大大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
同时,中国还在不断研发新的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提高光伏发电和风电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
除了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国还在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鼓励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
中国也在加强电动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提供更便捷的充电服务,以鼓励更多人使用电动车。
此外,中国也在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创新。
绿色建筑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
绿色交通则包括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的推广,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量,降低了交通排放量。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通过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减少了碳排放,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的进一步推进。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

【经管新视野】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年8月(第8期,总第316期)Aug.,2023(No.8,General No.316)收稿日期:2023-06-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一般项目“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国际比较研究”(20BTJ033)作者简介:陈昕(1971-),女,广西南宁人,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财税制度;金殿臣(1989-),浙江温州人,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与高质量发展(通讯作者);张亚豪(1988-),河北秦皇岛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数字化和全球生产网络。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陈昕1,金殿臣1,张亚豪2(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2.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途径。
为此,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之后,利用地区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并运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地区碳排放间的关系展开定量研究。
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降低地区碳排放水平,产生降碳效应。
(2)数字经济之所以可以产生降碳效应,在于其可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
(3)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形态上看呈现出倒“U”形特征。
今后,可通过鼓励各地推动本地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消费券政策推动企业低碳发展、适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关键数字技术研发创新等方式,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
关键词:数字经济;降碳效应;投入产出表;倒“U”形;面板分位数模型中图分类号:F49;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8-0070-07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称“双碳”目标),是新时代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选择,更是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践行人民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低碳经济培训考试多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A厄尔尼诺B干旱C洪涝D雷暴)。P58
252
加强对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A立法C执法)是真正实现低碳消费的保证。P93
253
坚持“三高”原则,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三高”是指(A高起点B高要求C高效益)P237
254
践行低碳生活要(A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B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C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的面子工程D低碳饮食)。P88
224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A能源高效利用B清洁能源开发C追求绿色GDP)。P30
225
低碳能源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A风能B太阳能C地热能)等替代煤、石油,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26
低碳农业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A有机B生态C高效农业)的新路子。P103
227
255
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现实发展情况,在低碳汽车产业化上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维(A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B国家的扶持力度要紧跟产业发展的进程C完善电动汽车产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D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P179
256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A以人为本B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C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P227
269
森林减少的影响和危害有(A产生气候异常B增加二氧化碳排放C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D加剧水土侵蚀)P21
270
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A砍伐林木B开垦林地C采集薪材D大规模放牧)。P20
271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A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P12
272
230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A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B拓宽就业渠道C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D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P227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V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XuQiong和ZhongMeirui,2022)o《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统计数据显示,201Γ2021年,我国碳排放量由88.8亿吨上升至105.8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1%,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极端气候频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减排形势日益严峻。
考虑到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我国政府秉承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毅然决然地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因此,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成碳减排任务刻不容缓。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陈晓红等,2022),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部分为主,包含软件业和相关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二是产业数字化,具体为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
由《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可知,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产业化规模已经达到8.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3%;同时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GDP比重为32.5%o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广泛且持续的研究,大致分为数字经济的内涵、规律、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从数字经济的内涵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化(孙德林和王晓玲,2004)、数字技术(李长江,2017)、信息和通信技术(逢健和朱欣民,2013)及新经济等角度来讨论;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谢康和肖静华(2022)主要从数字经济的创新、运行和政策方面提出八大规律;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将立足本国优势产业(石建勋和朱靖池,2022),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王琛伟,2022);而研究最多的领域,当属有关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李健(2022)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赋能乡村振兴,赵涛等(2020)和张勋等(2019)认为数字经济激发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万晓琼和王少龙(2022)、李宗显和杨千帆(2021)、赵涛等(2020)认为数字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戴翔和杨双至(2022)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制造业转型,戚聿东和肖旭(2020)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均碳排放水平
作者:李博
来源:《软科学》2013年第01期
摘要:使用1999~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地区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该相关性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强;某一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会对降低其自身的碳排放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会对其邻近地区产生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
因此,中国应当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并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激活良性互动,从而较好地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碳排放;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26-05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福祉,也给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国通过多轮磋商与谈判,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控制碳排放水平达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工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不但积极加入多个国际公约,而且对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
可以讲,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与此同时,中国仍是发展中的大国,正处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与刚性能源需求高速增长是其主要特征[1],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水平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广义角度看,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现有研究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驱动力量。
Grossman、Krueger与Komen 等的研究指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在技术进步的伴随下进行的[2,3]。
Levinson的研究也表明,在1987~2001年间,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美国制造业产生的气体污染水平有所下降[4]。
Carrion-Flores和Innes对1989~2004年间127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创新与有害气体污染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5]。
具体到控制碳排放的问题,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现代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大量消耗,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2007)中所提出,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6]。
一般认为,降低碳排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主要途径实现,即:使用替代性的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碳捕获以及碳储存技术,而这些都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Garbaccio等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发现技术变革是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主要
原因[7]。
陈军和成金华指出,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必须首先展开区域发展中的内生性的创新活动,并不断提高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的素质,因为无论是自然的能源资源禀赋,还是其他各种通过市场行为投入到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都要通过创新过程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成果[8]。
冯之浚和牛文元认为科学技术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要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9]。
华锦阳更是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中国实现节能环保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10]。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对于碳排放控制的影响可能是双重的,特别是对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比如,Fisher-Vanden 和Wing就在其研究中指出,先进技术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效率,从而可以降低其能源使用强度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但同时还会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即效率的提高会导致产出水平的加速增长,从而引起能源使用量与碳排放水平的进一步上升[11]。
因此通过实证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即研究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中碳排放水平,从而判断我国的技术创新是否处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上,就成为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但现有文献对于这一问题却较少涉及。
此外,还应当注意到,从整体上看,我国能源禀赋的中心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并不重合,即能源储量的分布格局偏重北部,而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则较为偏重东部和南部。
从区域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某个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仅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与其相关联的地区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而这种空间上的关联性又势必会对地区的碳排放水平造成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确实存在,那么在实证研究时就应当对此予以充分考虑。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使用1999~2008年中国大陆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关于地区碳排放水平与创新效率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这一关系问题进行正式的研究,以期得出较为准确的实证结果,从而为中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创新战略与低碳战略的区域整体协调实施,提供较为可靠的指导依据。
二、指标测算方法与数据选取
由于目前尚无关于碳排放量的专门统计,因此本文借鉴许广月和宋德勇[12]与宋德勇和易艳春[13]所采用的测算方法,利用1999~2008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算(基于数据可得性,没有包含湖南与西藏地区),并将估算出的地区碳排放量进一步除以该地区对应的年末人口总数,得到地区人均碳排放量。
其次需要选取反映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
根据Griliches提出的“知识生产函数”理论,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如同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那样,通过能够创造知识的投入得到具有经济价值的创新活动的产出[14]。
显然技术创新的产出量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效率作为能够反映创新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转化关系的指标也十分关键。
正如
池仁勇等所指出,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技术创新效率问题,如果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低,那么即便该地区技术创新要素禀赋较好,其创新能力仍然是有限的,经济发展速度仍会受到限制[15]。
基于上述观点,本文综合考虑了两方面的指标,即技术创新的产出与效率。
其中,选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产出指标,这是由于较多研究均将专利注册数量看作为反映创新水平的指标,并认为其可以反映国家的技术实力[16~18],本文同意这种观点。
同时选择地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与内部研发活动经费支出为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方法为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这种方法由Andersen和Petersen[19]提出,是对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的改进,不但具有传统方法不受数据量纲与模型设定影响的优点,而且还克服了传统方法对同时处于前沿面的多个决策单元无法进行完全排序的问题。
此外,本文还选取了一些能够反映地区特征的重要变量进行控制,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各地区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用1999年为基期进行平减,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工业比重,用第二产业在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代表,同时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使用各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征,所有基础数据均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与《中国统计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