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一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a。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一上一次总数)/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即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种群中“S”型曲线中,“K/2”时有一个拐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增长率”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是某两端相比较。不能把增长速率等同于增长率。

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应该是逐渐增大。增长速率是增长的数量除以时间。在“J”型增长曲线中也就是曲线的斜率。从课本图中可发现曲线的斜率在不断增大,而每年的增长率(λ)是不变的。

2002年广东高考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

图2的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对本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观点1:当一个种群在有限的环境中生活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由于食物,空间和其它生活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出生率会下降,死亡率会增高,导致增长率逐渐下降。当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条件容纳极限时,数量不再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答案是D。

观点2:增长率是一个百分值。例如,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开始为100,在一个月中,变为120,那么,该种群的月增长率为20%。而增长速率则是经常以变化量除以时间,单位是个/天或千个/年,表示的是纵坐标差值与横坐标差值的比值,即△y/△x,相当于斜率,所以D实际是小球藻的增长速率。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应一直下降,所以选C。

到底什么是种群数量增长率?

由题图可知,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增长。此题所提供的答案选D,即种群数量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然而这个答案与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必修第二册2004年9月第二版)中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率的理解相悖。

在现行高中教材:在食物、养料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出现“J”型增长,每年的增长率不变;而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它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然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以K表示)时,种群数量将停止生长,有时候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假定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比例下降,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那么种群数量增长出现“S”型增长。

很明显,教材认为,呈“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大概类似于供选答案中的A;呈“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种群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的,大概类似于供选答案中的c(但也不尽相同)。而该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却是先上升后下降。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增长率和增长速度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 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 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分析过程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从模型假设不难得出λ=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结合增长率的概念和定义式不难看出,此时增长率等于(λ-1),λ不变,增长率(λ-1)也就不变。再看增长速率,由于一段时间内种群内个体基数不断增大,故这段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Ntλ-Nt)不断增多,除以时间以后即为增长速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大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在坐标系中画出曲线,那么曲线的斜率就应该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3.结论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J “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注:max是指该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出生率(max)-死亡率(min)。另外,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 a。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 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 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种群中“S”型曲线中,“K/2”时有一个拐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增长率”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是某两端相比较。不能把增长速率等同于增长率。 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应该是逐渐增大。增长速率是增长的数量除以时间。在“J”型增长曲线中也就是曲线的斜率。从课本图中可发现曲线的斜率在不断增大,而每年的增长率(λ)是不变的。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2011-01-08 9:40 增长率和增长速度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

(完整word版)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概念 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 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2.定义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一 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从模型假设不难得出λ=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结合增长率的概念和定义式不难看出,此时增长率等于(λ-1),λ不变,增长率(λ-1)也就不变。再看增长速率,由于一段时间内种群内个体基数不断增大,故这段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Ntλ-Nt)不断增多,除以时间以后即为增长速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大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在坐标系中画出曲线,那么曲线的斜率就应该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 3.结论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如图A );增长速率一直增 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如图B )。 二 对S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的阻力也会随之增大,由此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二者之间的差值即增长率是不断减小;当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增长率为零,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停止增加。 在 S型曲线的前半部分,由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小于死亡率增加的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等于死亡率的增加 幅度,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而到了后半部分,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超过了死亡率的增加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至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等于死亡率,增 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停止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坐标系中横轴仍表示时间,纵轴仍表示种群数量,那么曲线的斜率的含义就应该是不变的,即为种群增长速率。 3.结论 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成反比,不断减小(如图C );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如图D )。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相关计算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度的辨析 ___________教学疑难问题简析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率,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教辅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这对学生甚至教师来说非常困惑。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 例如:“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 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 (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因此,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这两个概念,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教学具有中的意义。 一、概念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 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二、分析过程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的条件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其数学模型为:N t=N﹠t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二、教学思路: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1.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2.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能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l)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原因: 1.“J”型种群增长曲线模型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J”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可用函数Nt =N0λt 表示(N0 表示种群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 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从增长率的概念,可以求出第t年种群的增长率为(N0λ( t + 1) -N0λt ) /N0λt =λ- 1。所以“J”型种群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如下图A。由于“J”型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是在不断变化,而且是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如下图B。 2.“S”型种群增长曲线模型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比较 在“S”型种群增长曲线中,处于自然状态下种群的环境资源有限性和环境压力肯定是始终存在的。由于过渡繁殖所带来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与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然日益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幅度和死亡率增高幅度越来越大,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生长,增长率下降至0,如下图C。“S”型种群增长曲线模型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函数式,但可以通过“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切线斜 率变化来反应出增长速率的变化。在“S”型种群增长曲线中,曲线的切线斜率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 且斜率最大时在“1/2K值” 在“S” 型曲线到达K值时,曲线的切线斜率就为0。所以“S”型种群增长曲线模型的种群增长速率就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如下图D。 “J”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 可见,“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种群增长速率却不断增大。“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最终下降至0;种群增长速率却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减小至零。 “J”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内容总结如下表: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不变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刚开始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1/2K值后下降 K值(环境负荷量)无K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 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S”型曲线的增长率

最近,在K12生物论坛又遇见几个有关种群“S”型曲线增长率的帖子,参与讨论的网友意见分歧,争论激烈。有的说“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一直减少的,更多的人认为“S”型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后减,减为零然后保持不变。在这后面一种意见中,网友“蓝色基因”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他还用下图来说明这一观点。 “S”型曲线的增长率真的如“蓝色基因”所言,是先增后减,减为零然后保持不变的吗?这个问题一翻课本就能查到答案。现行高中教科书《生物(第二册)》P75明确指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下降。这就是说,“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在不断下降的,降到零之后才保持不变。根本就不存在“蓝色基因”所说的开始一段时间增长率增大,到种群数量为 K/2时增长率最大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中学教师中会流行上面这样的一种说法呢?要讲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增长率”和“增 长速率”的关系谈起。 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r=ΔN/(N0Δt) 在不考虑迁移的情况下,增长率即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的大小不仅与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还与种群的起始数量有关。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比,与增加值呈正比。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J”型曲线和“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高中课本中已经作了明确的叙述,上面已经作了介 绍,此处不再赘述。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v=ΔN/Δt 增长速率只与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而与种群的起始数量无关。种群增长速率的大小与种群的增加值呈正比。种群在某一时刻的增长速率,实际上就是种群增长曲线对应时刻的斜率。“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减为零然后保持不变,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把“蓝色基因”话中的“增长率”改为“增长速率”,他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也就是说,许多教师之所以持上述观点,根本的原因在于混淆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概 念!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的教师都会混淆“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这一对概念呢?我说,这怪不得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师都是一道高考错题的受害者。始作俑者竟是高考命题人员! 请看下面这道高考题: [2002年广东高考26题]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生长速率就像速度公式,跟时间有关系 “S”型曲线中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仍以某种动物为例,在自然界中,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种群不可能按“J”型曲线增长,而是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种群密度的上升,生存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数量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则这个种群在0~t年间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若把“S”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则按照种群增长率的概念分析,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开始虽然单位时间种群增长绝对数量不多,但由于起先初数较小,两者的比值还是较大的,故种群增长率较高,而后来尽管单位时间种群增加绝对数增加了,但由于前一年的基数即初数也大了,故两者的比值反而比上一年有所下降,到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增加,即末数-初数接近于0,种群增长率也就逐渐接近于0,到达环境容纳量时为0 若把“S”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速率,则按种群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分析,由于开始时单位时间种群数量增加的绝对数(即末数-初数)较小,故种群增长速率也较小。根据逻

辑斯蒂曲线(“S”型曲线)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单位时间种群数量增加的绝对数最多,故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曲线的斜率最大)。随后,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数量增加趋缓,种群增长速率又有所下降,到种群数量为K时,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故种群增长速率为0 “S”型增长曲线模型的特点: 种群增长速率:由于“S”型增长曲线变化规律没有固定的公式,只能从理论上分析。由于种群增长速率与曲线的斜率是等价的,通过观察可判断出是先增加后减少。 种群增长率: 由于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的按比例增加,种群增加的难度在增加,所以种群增长率在逐渐的减少。 那时的捕鱼条件最优越...不会因为捕获而影响其种族延续........因为增长最快时捕捞,捕捞后能在最短的时间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度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

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增长率和增长速度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 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分析过程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S”型曲线的增长率

“S”型曲线的增长率真的如“蓝色基因”所言,是先增后减,减为零然后保持不变的吗?这个问题一翻课本就能查到答案。现行高中教科书《生物(第二册)》P75明确指出:“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下降。这就是说,“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在不断下降的,降到零之后才保持不变。根本就不存在“蓝色基因”所说的开始一段时间增长率增大,到种群数量为 K/2时增长率最大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中学教师中会流行上面这样的一种说法呢?要讲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增长率”和“增 长速率”的关系谈起。 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r=ΔN/(N0Δt) 在不考虑迁移的情况下,增长率即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的大小不仅与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还与种群的起始数量有关。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比,与增加值呈正比。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反之,种群增长率越大。“J”型曲线和“S”型曲线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高中课本中已经作了明确的叙述,上面 已经作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v=ΔN/Δt 增长速率只与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而与种群的起始数量无关。种群增长速率的大小与种群的增加值呈正比。种群在某一时刻的增长速率,实际上就是种群增长曲线对应时刻的斜率。“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减为零然后保持不变,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把“蓝色基因”话中的“增长率”改为“增长速率”,他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也就是说,许多教师之所以持上述观点,根本的原因在于混淆了“增长 率”和“增长速率”的概念!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多的教师都会混淆“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这一对概念呢?我说,这怪不得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师都是一道高考错题的受害者。始作俑者竟是高考命题人员! 请看下面这道高考题: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 摘要到目前为止,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本文就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增长率曲线探讨 种群的增长方式包括指数增长(“J”型增 长)和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前者是在理想状态下,即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后者是在现实状态下,即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若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中个体数量为纵坐标,那么两种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 对于上述两种增长方式,需要区别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对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定义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单位可以用“个/年”表示。种群增长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单位可以用“个/个·年”表示。种群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1]。 2 指数增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符合指数函数N t=N0λt或N t+1=N tλ(N为种群个体数,N 0为起始种群个体数,t为时间,λ为种群周限增长率,下同),其中λ具有开始和结束时间,它表示种群大小在开始和结束时的比率。 若以年为时间单位,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为:(N0λt+1-N0λt)个/年=N0λt(λ-1)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 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分析过程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从模型假设不难得出λ=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结合增长率的概念和定义式不难看出,此时增长率等于(λ-1),λ不变,增长率(λ-1)也就不变。再看增长速率,由于一段时间内种群内个体基数不断增大,故这段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Ntλ-Nt)不断增多,除以时间以后即为增长速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大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在坐标系中画出曲线,那么曲线的斜率就应该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 3.结论

种群增长率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叶建伟 摘要到目前为止,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本文就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增长率曲线探讨 种群的增长方式包括指数增长(“J”型增 长)和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前者是 在理想状态下,即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 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后者是在现实状态 下,即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 条件下产生的。若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中个体 数量为纵坐标,那么两种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 对于上述两种增长方式,需要区别种群增长 率和增长速率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种 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对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定义 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单位可以用“个/年”表示。种群增长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单位可以用“个/个·年”表示。种群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1]。 2 指数增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符合指数函数N t=N0λt或N t+1=N tλ(N为种 群个体数,N 0为起始种群个体数,t为时间,λ为种群周限增长率,下同),其中λ具有 开始和结束时间,它表示种群大小在开始和结束时的比率。 若以年为时间单位,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为:(N0λt+1-N0λt)个/年=N0λt(λ-1)个/年,所以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等比数列,公比为λ,其通项公式为: = N0(λ-1)λ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此通项公式是(相当于因变量)关于t(相当于自变量)的指数函数,其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概念 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 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2 .定义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入倍。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从模型假设不难得出入二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结合增长率的概念和定义式不难看出,此时增长率等于(入-1 ),入不变,增长率(入-1 )也就不变。再看增长速率,由于一段时间内种群内个体基数不断增大,故这段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Nt入一Nt)不断增多,除以时间以后即为增长速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大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在坐标系中画 出曲线,那么曲线的斜率就应该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 3 .结论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如图A);增 长速率一直增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如图B)。 二对S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的阻力也会随之增大,由此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二者之间的差值即增长率是不断减小;当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增长率为零,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停止增加。 在S型曲线的前半部分,由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小于死亡率增加的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等于死亡率的增加幅度,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而到了后半部分,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超过了死亡率的增加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至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停止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坐标系中横轴仍表示时间,纵轴仍表示种群数量,那么曲线的斜率的含义就应该是不变的,即为种群增长速率。 3.结论 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成反比,不断减小(如图C);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如图D)。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关系专题分析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关系专题分析 在《种群的数量变化》一节中,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斜率是经常考察的一个问题。然而,我在大量的教辅资料中都看到,这两个曲线斜率的含义是不一致的,在J型曲线中含义为增长速率,而在S型曲线中则成了增长率。在这里,我想辨析一下这个问题。 1.概念 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 增长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2.定义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一对J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从模型假设不难得出λ=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结合增长率的概念和定义式不难看出,此时增长率等于(λ-1),λ不变,增长率(λ-1)也就不变。再看增长速率,由于一段时间内种群内个体基数不断增大,故这段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Ntλ-Nt)不断增多,除以时间以后即为增长速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是不断增大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在坐标系中画出曲线,那么曲线的斜率就应该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 3.结论 J型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大。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二对S型曲线的分析 1.模型假设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 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对模型假设的分析 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的阻力也会随之增大,由此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二者之间的差值即增长率是不断减小;当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增长率为零,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停止增加。 在S型曲线的前半部分,由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小于死亡率增加的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等于死亡率的增加幅度,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而到了后半部分,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超过了死亡率的增加幅度,所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至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和增长率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停止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坐标系中横轴仍表示时间,纵轴仍表示种群数量,那么曲线的斜率的含义就应该是不变的,即为种群增长速率。 3.结论 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成反比,不断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曲线的斜率表示增长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关键词] 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S”型曲线“J”型曲线 [摘要] 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内容,在近三年的浙江理综卷中都有一道选择题考到,其中关于“J” 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问题,成了学生和一些老师理解的难点所在,本文就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进行对比谈点自己的拙见。 (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题)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D)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D答案也是正确的,依据是必修第二册课本75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假定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比例下降,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那么,将种群的这种增长方式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就会呈‘S’型曲线。” 其实这种观点就是把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两个概念混淆了,本文就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的概念进行对比谈点自己的拙见。 1、从概念上区分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是一个百分比,无单位;而种群增长速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dN/dt,有单位(如个/年等)。 例如,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o(个)增长到末数量Nt(个),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 t-N o)/N o×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 t-N o)/t(有单位,如个/年) 2、从具体的曲线图中区分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2.1 “J”型曲线中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中,由于条件比较理想,种群呈连续增长的趋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这个种群在0~t年间的种群增长曲线图应为图一(见下图),呈“J”型增长。 若把“J”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则按照种群增长率的概念分析,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保持不变,画成曲线图如图二(见下图)。 若把“J”型增长曲线转换成相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即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速率,则种群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 (N0λt+1- N0λt)/1年,由于每年的基数不同,故种群每年增长的个体数是不同的,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故种群增长速率(相当于“J”型曲线的曲线斜率)逐渐增大,画成曲线图应为图三(见下图)。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4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 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