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药效评价动物模型介绍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结肠炎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原型物种人来源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导致的结肠炎模式动物品系SPF级SD大鼠,健康,6~8W,雄性,体重为180g-20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
实验周期4-6 weeks建模方法模型制作方法:动物造模当日计为实验第1天,各组动物造模前禁食不禁水24 h,乙醚吸入麻醉,将一直径2.0 mm、长约12 cm的塑胶管由肛门轻缓插入大鼠体内深约8 cm,缓慢注入一定浓度的TNBS的乙醇溶液,1 min之内完成。
灌药完毕后,缓慢拔出塑胶管,用手捏住肛门,提起大鼠尾部,持续倒置3min,避免造模试剂流出,使造模剂充分渗入大鼠肠腔内。
对照组动物使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按上述同样操作进行灌肠。
各组动物均正常饲养。
TNBS的乙醇溶液(将体积分数为5%的TNBS水溶液与无水乙醇以体积2:1混合)现配现用。
应用用于结肠炎药物的研发和机理的研究1. 一般情况观察及体重记录一般观察:观察各组动物的情况,若出现意外症状,记录情况并及时反馈;记录可能出现的死亡率。
体重:从给药前一天开始,每三天称量并记录各组动物体重,直至给药结束,绘制体重变化曲线。
实验过程中体重共记录10次体重统计、变化曲线作图。
2. 肠组织取材及大体评分:各组动物安乐死后,解剖时截取自肛门向上的整段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宏观评价:各个结肠组织带标尺拍照,记录原始的大体形态,依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结肠组织大体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损伤1分充血但没有溃疡2分充血而且肠壁变厚但没有溃疡3分有一处小溃疡,最长径约0-1cm4分溃疡较大,最长径约1-2cm5分溃疡较大,最长径>2cm对应以上评分标准,记录每份结肠组织的具体评分。
评分标准参考文献:Wallace JL, Keenan CM. An orally active inhibitro of leukotriene synthesis accelerates healing in a rat model of colitis. Am J Physiol,1990 258:G527-G5343.3 结肠组织病理染色:组织做以下处理:每个结肠均分成3段,每个动物取材的位置要尽量一致(不管剪切位置是否有病理损伤尽量保持一致)。
小鼠乙酸诱导肠炎模型

小鼠乙酸诱导肠炎模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原因不明,是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其病变部位好发于直肠和结肠,多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具有易反复、病程迁延、不易治愈的特点。
可能与细菌感染、食物或异物损伤、长期饲喂精饲料、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及精神障碍等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国,UC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可能与基因、环境、微生物及免疫功能的失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实验动物SPF级Balb/C小鼠,雄性,周龄为4w~6w,体重为20g~22g。
2.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7d4.建模方法1. 小鼠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
2. 3%戊巴比妥钠进行腹腔麻醉(40mg/kg)小鼠,小鼠取头低尾高体位,将聚乙烯导管经肛门缓慢插入结肠3cm并经其注入5%乙酸0.4 mL,捏紧小鼠肛门倒提30 s后,注入生理盐水lmL冲洗,正常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造模结束后让小鼠平躺,自然清醒,常规饲养。
3. 7d后摘眼球取血,静止30min,4℃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上层血清,置-80℃冰箱保存备用。
处死小鼠,取出肛门至盲肠末端的整个结肠和直肠段,预冷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滤纸吸干,肉眼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大体改变,测量结肠长度及记录湿重。
剪取病变最严重的结肠1 cm,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um),HE染色。
观察病理改变,其余结肠置于~80℃冰箱备用。
5.模型评价1.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造模后观察小鼠每日腹泻、血便及体重变化情况,并记录小鼠的一般情况。
造模后,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出现身体蜷缩,毛发竖立,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的症状。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观察-PPT课件

二、结果
3.循环免疫复合物: 在第31 天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同时,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 正常对照组为3.7士1.7; 单纯免疫组为9.3 士4.6; 免疫同时加服活菌组为11.0士3. 4。 免疫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单纯免疫组与加服活菌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 5)。
二构完整,除2份标本粘膜层可以看 到极少数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外,其余标本无异常。 而在免疫的70 只鼠中,均可见粘膜及粘膜下层水肿,炎细胞浸润及 血管炎改变。 粘膜内可见多处隐窝脓疡及溃疡形成;溃疡有的深达粘膜下层或达 浆膜,甚至形成粘膜下或浆膜下脓肿。 无论是否加服活菌,病理改变基本相同,并随时间的延长,溃疡的形 成率在增加。比较各段结肠病变情况,可见病变在横结肠与降结肠 更为多见,但与升结肠比较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肝、心、脾、肺、 肾等重要脏器未发现有意义的病理变化。
2.细菌菌株: 取一只健康大鼠的结肠内容物,划线于伊红—美蓝平板,37 °C培 养24 小时,取典型菌落扩增,并作数值鉴定,确定为大肠杆菌后,冰 箱保存备用。 免疫前取菌种扩增,用福马林杀死细菌,生理盐水洗两次并调浓度 为1.2 x108/ ml
一、材料与方法
3.免疫过程: 免疫动物分别于第1、1 0、17、24 天共接受4次免疫。 第一次于后足肠处注射细菌悬液0.2m l; 第2、3次分别于腹部甸背部皮下多点注射0.4ml和0.6ml; 第4次腹腔内注射1.2m l,其中半数动物在第2 次免疫前给口服活 菌1.5m l(浓度同前)。 4.检查项目与方法: 用常规方法每3天检查便潜血一次,用形态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 用比浊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 在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取各段结肠各0.5c m 及肝、心、脾、肺、 肾等脏器作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动物模型的建立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
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
(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1〕: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
(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2〕: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
(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3〕: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一)胃肠疾病动物模型1、急性胃炎动物模型(1)酸制剂诱发急性胃炎模型:Wistar大鼠,雄性,300g,大鼠禁食24h,在清醒状态下,用下述试剂或物质灌胃:①水杨酸制剂(如20mmol/L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溶液)按100mg/kg体重灌胃;②2ml10mmol/L的醋酸或2ml不同浓度的盐酸(1、10、100mmol/L);③2ml同种动物胆汁或2mmol/L的牛磺胆酸;④2ml15%的乙醇。
4h 后处死动物,剖检可见胃内发生急性弥漫性炎症改变。
胃粘膜表面有浅表糜烂、出血,粘膜层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2)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碱性肠液倒流入胃,刺激胃粘膜可引起炎症,即胆汁反流性胃炎。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手术后。
本法取上部小肠的碱性肠液注入已结扎幽门的同种大鼠胃内,使之对胃粘膜产生持续刺激,形成胃炎。
动物选取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制备上部小肠液,向胃内注入小肠液,2 ml/只(正常对照组注入2 ml生理盐水)。
缝合腹壁,腹腔注射阿托品5 mg/kg体重,以抑制胃液分泌,利于胃粘膜损伤模型的形成。
处死大鼠,开腹,结扎贲门,取出胃,沿胃大弯剪开。
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量胃重,以胃湿重/体重之比(胃系数)表示胃水肿程度。
肉眼观察并计数整个胃粘膜出血点数,作为损伤指数。
模型组动物胃系数和损伤指数明显增加,肉眼观察模型组胃粘膜充血、水肿,皱襞减少,颜色暗红,并有大量散在出血点。
2、慢性胃炎动物模型(1)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酗酒、用药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是此病的主要病因。
组织病理学是评价造模成功的最主要指标,主要观察和测量胃粘膜厚度、粘膜肌层厚度、腺体数量、壁细胞数量、固有层炎细胞浸润程度和肠化生发生率等。
综合法一:胆汁(去氧胆酸钠)+热水+主动免疫综合法二:去氧胆酸钠+热糊+主动免疫综合法三:去氧胆酸钠+酒精+氨水+吲哚美锌3、动物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1)X线胃局部照射诱发胃粘膜肠化生模型:选用5~8周龄的Wistar 或JCL/SD大鼠。
常用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及比较

介质的分泌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或脓血便及精神萎糜,活动减少,毛发色泽暗淡等全身改变。
UC 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研究 UC 病因、病变发展规律、诊断、治 Allgayer 等[3]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发作、缓解期的大致分界点为
疗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 UC 动物 3 周左右。该模型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经济实用、造模时间短等
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包括化学物诱导、免疫-化学物 特点,而且与人类 IBD 类似,比较适合于对防治药物的筛选和研究。
Immunization and chemistry model are good at the research of immunization and chronic period. The operations of ACOH model and TNBS model are
sasy, and DNCB model and Immunization and chemistry model need more longer cycle.
性炎症反应链造成了组织损伤,可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肠 后,在直肠 6~8cm 处注入含三硝基苯磺酸(25~150mg·kg-1)的 25%
道黏膜的原发性损害,第二阶段为炎症反应扩大。可以认为 UC 的 乙醇溶液,倒置 30s。
炎症和组织损伤是由免疫反应的扩大、各种细胞的活化和多种炎性
造模后引起慢性炎症性肠疾病(IBD)。造模后 1~3 天出现稀便
2 二硝基氯苯法
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侵犯大肠黏膜与黏
二硝基氯苯是一种有毒的有机化学试剂,与细胞组织蛋白结合
膜下层,呈阶段性和弥漫性分布。以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等消化 时起半抗原作用,能诱发免疫反应。方法以大鼠为例,大鼠颈背部剃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造模选择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造模选择摘要溃疡性结肠炎(CU)在欧美国家相当常见。
国内虽未见明确的流行病学报道,但近年发病率似有上升趋势。
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过敏、免疫等多种发病学说,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
中医中药在辨证分型基础上组方,口服及局部治疗CU 有较好的疗效[2]。
选择合适的动物疾病模型,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机制对深入研究CU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疾病模型、动物;动物、实验1动物及类型1.1动物选择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在马、猴、猪等动物中都有散发,因病因不明,病情轻重不一,难以作为动物模型为实验所用[3],目前国内外常用大白鼠、豚鼠、家兔为实验动物,药物学方法最常选用白鼠。
1.2模型类型①西医病理模型:以CU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为参照,运用药物、免疫等方法作用于动物,造成与人类疾病相近似的动物模型;②中医“证”与西医“病”相结合的模型:运用综合方法复制既符合中医证型又符合西医病症的CU模型。
如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4]2造模方法常用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药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和复合法。
2.1药物学方法2.1.1乙酸刺激法[4-7]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呈弱酸性,具有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激活激肽,促进纤维蛋白水解及干扰凝血过程等作用,对动物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可以引起粘膜损伤。
1970年开始用于制作CU的鼠模型,至今仍广泛使用。
方法:SD大白鼠,体质量200g~250g,雌雄兼用,造模前禁食17h~24h,经肛门注入5g·L-1肥皂水1.5mL,约30min后用20g·L-1戊巴比妥钠经腹腔麻醉,插入直径3mm的聚乙烯纤维导管至大鼠直肠内,深度约5cm~7cm,注入50mL·L-1或100mL·L-1乙酸溶液1.5mL,准确计时10s~20s后再注入生理盐水3mL~5mL冲洗,以消除乙酸的作用。
之后,常规饲养。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田家华1,索小涛1,马晨曦1,郑丽红2,王海强1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二科,哈尔滨15004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UC诊断尚无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肠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
但UC病程往往较长,病情迁延难愈,缓解期与活动期交替出现,病例收集和随访难度较大。
而UC动物模型可模拟UC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炎症状态及菌群紊乱情况。
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的动物模型对揭示UC的发病机制、探索高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目前,UC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主要有诱导法、基因敲除法和联合法。
根据诱导剂不同,诱导法可分为化学药物诱导法、微生物诱导法和食物诱导法。
根据敲除基因不同,基因敲除法可分为屏障蛋白基因敲除法和抗炎因子基因敲除法。
而联合法一般采取两种及以上方法构建UC动物模型。
这些模型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自身实验需求和实验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诱导法;基因敲除法;联合法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13.027中图分类号:R574.6;R-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13-0111-04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理改变主要累及结肠或直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间断性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
有研究表明,UC可增加自身免疫性肝病、结直肠癌、贫血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可引起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1-3]。
目前,U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肠道微生态失衡、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4]。
UC诊断尚无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及肠组织病理检查等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