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研究概况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一、前言病毒性疾病是指由病毒感染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乙型肝炎、流感、艾滋病等疾病。
这些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易感人群多、临床表现不一、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给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
虽然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控制疫情的扩散,但病毒性疾病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病毒药物的分类、研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二、抗病毒药物的分类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广谱性质,可将其分为4类:核苷类似物、非核苷类似物、蛋白酶抑制剂、抗病毒免疫增强剂。
1. 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具有与生物体内核苷(如腺苷、鸟苷)相似的结构和化学性质,能够通过抑制病毒RNA或DNA的合成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优昔洛韦、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托泊糖等。
2. 非核苷类似物非核苷类似物又称为非结构抑制剂,是指一类可选择性干扰病毒复制过程中非结构蛋白的合成,进而抑制病毒生长的化合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非核苷类似物主要有:奈福韦、拉米夫定、依夫韦洛等。
3. 蛋白酶抑制剂在病毒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需要通过蛋白酶的功能切割产生的多个功能蛋白,从而完成病毒粒子的成熟和复制。
因此,抗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在阻断病毒生命周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有:洛匹那韦、里瑞洛韦等。
4. 抗病毒免疫增强剂抗病毒免疫增强剂是指通过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而非直接抑制病毒的一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干扰素、铝羟胶体等。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病毒结构的分析和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方法逐渐成熟,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病毒生物学研究、靶点鉴定、分子结构设计、化合物合成、药物性质和活性筛选、体内和体外有效性等评价。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研究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分析研究在人类与病毒的漫长斗争中,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背景病毒是一类极小的病原体,它们能够侵入人体细胞并利用细胞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繁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去,由于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认识不足,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相对缓慢。
然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此外,一些重大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如艾滋病、流感、新冠病毒等,也促使全球科研人员加大了对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投入。
同时,人们对治疗效果和药物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向着更高效、更特异、更低毒副作用的方向发展。
二、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策略1、靶向病毒复制周期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等多个环节。
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可以针对其中的关键步骤进行干预。
例如,通过抑制病毒的蛋白酶、聚合酶等关键酶的活性,阻断病毒的核酸合成和蛋白质加工,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2、靶向病毒进入细胞病毒进入细胞是感染的第一步。
研发能够阻止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或者干扰病毒进入细胞的融合过程的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策略。
3、增强宿主免疫防御除了直接作用于病毒,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来发挥抗病毒作用。
例如,开发能够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的药物,或者抑制病毒诱导的免疫抑制机制的药物。
4、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利用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等技术解析病毒蛋白的三维结构,基于结构信息进行药物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了解病毒蛋白与药物的结合模式,能够设计出更具特异性和亲和力的药物分子。
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机制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机制研究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机制研究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通过感染人体细胞来复制自身,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机制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它致力于寻找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药物,并揭示药物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
首先,科学家们需要了解目标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
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因此设计针对不同病毒的药物需要有针对性。
其次,科学家们需要寻找目标病毒的靶点。
病毒的复制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的酶、蛋白质和其他分子,这些分子可以成为药物的靶点。
通过研究和了解这些靶点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能够与之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
最后,科学家们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筛选和优化实验,以找到具有高效抗病毒活性和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机制研究是揭示药物与病毒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研究药物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抗病毒机制,并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在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抑制病毒的进入细胞。
病毒进入细胞是感染的第一步,因此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可以有效阻止病毒的感染。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
这些药物可以增强宿主细胞的免疫能力,从而抵御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抗病毒药物的设计与机制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已经有多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上市和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针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它的传播速度快、变异能力强,因此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需求非常迫切。
目前,已经有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上市和使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抗病毒药物的机理研究与应用

抗病毒药物的机理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病毒开始入侵我们的生活。
例如此次新冠病毒对全球范围带来的影响,是许多人并没有预料到的。
因此,研究抗病毒药物机理以及应用也成为各国研究工作者的关注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抗病毒药物机理的研究及其在应用上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抗病毒药物机理的探究病毒通过感染细胞,然后通过复制过程进行繁殖。
因此,抵制病毒入侵或复制过程的药物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病毒静止剂、病毒DNA逆转录抑制剂、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仅仅是从细胞中将可以复制的病毒去除,有些则是直接影响病毒体内的分子,使病毒发生致命改变。
1.病毒静止剂病毒静止剂,是指抑制或防止病毒入侵细胞活力的药物。
该类药物通常与细胞膜发生反应,以防止病毒穿过。
例如,IFN-a/β是一种病毒静止剂,它通过细胞表面的肌醇聚磷酸化酶的激活,并促进吞噬细胞的产生,从而增强免疫力。
2.病毒DNA逆转录抑制剂病毒DNA逆转录抑制剂是通过影响病毒的RNA和DNA转录进而抑制病毒的生长。
常见的病毒DNA逆转录抑制剂如AZT、ddI、ddC等。
这些药物会在转录进程中干扰病毒的生长,最终导致病毒被杀死,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扩散。
3.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抑制剂RNA依赖性RNA聚合酶抑制剂,是为了减慢病毒的DNA和RNA的合成速度以及克隆的速度而引入的。
其中著名的抑制剂包括Cidofovir和Hepatitis B抗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干扰病毒复制中的RNA的合成和繁殖,使病毒难以生长和繁殖。
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目前,许多抗病毒药物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例如,病毒静止剂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及其相关症状的药物,药物的作用是在细胞表面生成一层屏障,从而阻止病毒的侵入。
而病毒DNA逆转录抑制剂则是减慢病毒DNA和RNA的合成和繁殖,其药效因病毒而异。
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和研究

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和研究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病毒的危害。
在当前的形势下,抗病毒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要开发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进行病毒学研究和药物实验。
本文将从药物研究的角度探讨抗病毒药物的发现和研究。
1.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生命周期包括感染、复制和释放三个阶段。
感染是指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并利用细胞内的机制来实现自身的复制和生存。
复制是指病毒依据自身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生成新的病毒粒子。
释放是指新生病毒粒子通过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机制被释放到环境中。
在这三个阶段中,病毒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生存并且需要与宿主细胞“交流”,从而在机体内扩散和传播。
2.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干扰素干扰素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蛋白质。
它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杀菌细胞的活性等。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干扰素产品,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
(2)核苷类类似物核苷类类似物是指由类似核苷酸结构构成的药物。
它们可以替代病毒RNA或DNA中的核苷酸,阻止病毒的复制。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核苷类类似物,如金刚烷酸、肼苷、acyclovir等。
(3)抑制病毒酶的药物病毒酶是病毒复制过程中必需的酶,它可以催化病毒的RNA 或DNA复制。
抑制病毒酶的药物可以阻止病毒的复制。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抑制病毒酶的药物,如利巴韦林、利托那韦等。
3.药物研究的挑战虽然已经有多种抗病毒药物被开发出来,但要研制出新的抗病毒药物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1)对于一些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2)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
(3)药物实验中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4)病毒的变异和抗药性也是药物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病毒的变异可能降低药物的疗效,抗药性则需要开发出新的抗病毒药物来应对。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一、引言病毒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各种病毒性疾病不断出现,如SARS、禽流感、甲流等,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抗病毒药物成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二、病毒和抗病毒药物的概述病毒是一类非细胞体,只能依靠寄生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和生存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都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目前,对于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很多。
根据病毒的种类,可以分为抗DNA病毒药物、抗RNA病毒药物、抗病毒酶药物等。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病毒进入细胞。
2. 抑制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3. 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
4. 抑制病毒的装配和分裂。
5. 强化机体免疫功能。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1. 海洋生物抗病毒药物海洋中具有天然的、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已经成为很热门的研究领域。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在抗病毒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例如绿藻发酵液可抑制口腔疱疹病毒等病毒;海产共生菌次生代谢物可对KHSV引起的疱疹病毒呈现生物活性。
2. 抗艾滋病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艾滋病疫情的威胁。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是重点。
除了治疗,还需要预防,因此治疗和预防独立发展。
目前,我们可以采取药物复方疗法,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增加治疗效果和减小副作用。
3. 疫苗与免疫治疗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抗病毒疫苗目前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开发,已在多个领域获得了成功。
免疫治疗也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采用PD-1抑制剂,可提升患者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抗病毒能力。
4. 抗HCV药物HCV是危害严重的病毒,它会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2011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索菲那(sofosbuvir),它是第一个由不含干扰素的组合制剂组成的抗HCV药物。
5. 神经元细胞保护药物神经元细胞保护药物是在针对神经细胞损失时开发的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保护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内的传导。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生物科技的进步,抗病毒药物在控制和治疗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病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原体,其生命活动方式很不同于细菌,因此才需要专门的抗病毒药物来攻击和控制感染。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一些解决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的策略。
一、抗病毒药物的分类在现代医学中,抗病毒药物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分为几类:1. 核苷类药物:如乙酰胆碱,环鸟苷等,通过模拟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结构来抑制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和奥司他韦等,不依赖病毒核酸结构而直接抑制病毒酶的活性。
3. 免疫类药物:如干扰素等,通过调整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来增强免疫力。
4. 整合酶抑制剂:如洛匹那韦等,直接抑制病毒将其基因结构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中的酶的活性。
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包括流行性感冒、淋巴细胞病毒等在内的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其应用方法也因病毒类型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些严重病毒感染,如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等需要在早期给予高剂量的抗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复制。
对于普通感冒等较为轻微的病毒感染,则可以通过少量或口服抗病毒药物的形式来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如麻疹、流感、腮腺炎等,这些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率,并且对大量生产有利。
在临床实践中,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些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较低,例如乙肝病毒就很难治愈,因为其基因结构比较稳定,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来抵抗药物的抑制作用,这就增加了治愈国家。
此外,抗病毒药物的长期使用还容易导致耐药问题,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三、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值得介绍的研究进展: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__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随着全球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增加,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辟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对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包括抗病毒药物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研发流程、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抗病毒药物的定义与分类抗病毒药物是指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和传播的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目标病毒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直接抗病毒药物: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如核苷类似物药物、蛋白酶抑制剂等。
2. 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免疫力,匡助机体反抗病毒感染,如干扰素、免疫增强剂等。
3. 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剂:用于减轻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如解热镇痛药、抗炎药等。
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病毒复制:通过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关键环节,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
2. 抑制病毒侵入:通过抑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逆转录酶的活性等方式,阻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3. 加强免疫应答: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病毒的反抗能力。
四、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流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流程普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毒筛选与鉴定:选择目标病毒,进行病毒的筛选和鉴定,确定病毒的特性和复制机制。
2. 药物设计与合成:根据病毒的特性和复制机制,设计合适的药物份子结构,并进行合成。
3. 药效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价药物的抗病毒活性、毒副作用等。
4. 临床试验:将药物应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5. 上市与监管:通过临床试验的数据,申请药物上市许可,同时接受药物监管部门的监管。
五、抗病毒药物的市场现状目前,抗病毒药物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病毒性疾病的增加,抗病毒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估计未来还将继续增长。
2. 新药研发发展缓慢:由于病毒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新药的研发发展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药物研究概况
[摘要] 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约60%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临床经验,对抗毒药物研究进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 病毒核糖核酸脱氧核糖酸药物
病毒是病原微生物最小的一种,其核心是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酸(dna),外壳是蛋白质,不具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不能独立自营生活,必须依靠宿主的酰系统才能使其本身繁殖(复制)。
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较多,但药物无选择性,所以对治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增加了难度。
本文现将近年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扎那米韦(zanamivir)该药是一个有效的流感病毒唾液酸酶抑制剂,用于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有人认为流感病毒的唾液酸酶(糖元水解酶)是流感病毒感染和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酶对病毒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释放新的病毒粒子起着某种作用。
因此,抑制唾液酸酶应可阻止或干扰流感病毒的复制。
(2)emtricifabine该药是一种高效hiv和hbv选择性抑制剂,可在体外和体内抵制hiv和hbv的复制。
它为核苷类似物,除了含有独特的氧硫杂环烷,其最具抗病毒活性的对映体见i—b—l构型而不是天然核苷所具有的i—b—d构型。
由于在细胞系统和体内表
现出良好的药理学特性及低毒性,而该药视为抗hiv和hbv的潜在良药。
(3)lidakol该药具有抗单纯疱疹病毒(hsv)活性,能抑制hsv 包膜与细胞原生质膜之间的融合,从而使细胞能抵抗hsv的感染。
lidakol通过减少感染性病毒和病毒抗原的释放明显地抑制hsv的复制。
表明了子代病毒和缺陷病毒颗粒不再生成。
该药抗病毒活性一般出现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通常是在18-24h的感染过程的前几个小时。
(4)pleconaril该药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对能引起人体多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高热、呼吸道疾病的小rna病毒具有效强的抗病毒活性。
抗病机制可能是它专一性地与某些病毒外层蛋白包膜上的特定部位结合,从而阻止病毒r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
(5)司他夫定(stavudine)该药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其结构及作用机制与双脱氧肌苷相似,渗透入细胞后逐步被磷酰化,其三磷酸酯为司他夫定的活性结构,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逆转录酶起抑制作用。
口服给药,有30%-60%的司他夫定以原药从尿中排泄。
主要适应于对齐多夫定双脱氧肌苷等不能耐受或治疗无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征。
主要不良反应为感官未梢神经病变、贫血、恶心、呕吐等。
初始剂量口服40mg,bid。
(6)法昔洛韦法昔洛韦治疗急性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所有患者在疱疹性皮疹发病72h内用法昔洛韦500,750mg或安慰治疗7d,tid。
方法:
419例患者,用法昔洛韦500和750mg组分别为138和135例,安慰剂146例,>50%有严重皮疹,结果:治疗组(500或750mg)皮损完全结痂时间较安慰剂组快1.3倍-1.5倍,停止排病毒时间较安慰剂组快2倍,病毒排出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
两个治疗组的患者病毒培养阳性仅持续1d的有53%和59%,而安慰剂为31%,治疗组病毒阳性平均持续时间1d,安慰剂组2d。
该药耐受性较好,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和恶心。
口服该药500或750mgtid 治疗7d,对急性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较好。
(7)喷昔洛韦(pencilovir、pvc)6-脱氧喷昔洛韦双乙酸酯,是一种前体药,口服后讯速代谢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代谢物喷昔洛韦。
pvc在病毒胸苷激酶的作用下,生成单磷酸酯,经细胞酶进一步磷酸化,生成活性代谢物喷昔洛韦三磷酸酯。
当细胞中pvc-tp 达到高浓度时,与病毒dna聚合酶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8)索利夫定(sorivudine.bvau)bvau能明显地抑制{3h}-胸腺嘧啶核苷整体人hsv-i和vzv感染细胞的dna片段,而对感染细胞摄报{-3h}-胸腺嘧啶核苷没有影响。
bvau具有选择性和很强的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活性作用。
该药在体外试验有较持久的抗病毒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
主要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凡经过氟尿嘧啶治疗的患者不能同时服用bvau,合并用药能引起严重的血液学紊乱,对该药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主要不良反应是,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下降,恶心,呕吐。
一般剂量为50mg,
tid,每天150mg,分三次口服对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副作用发生率很低。
(9)d-干扰素d-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在治疗结束后至少6个月内转氨酶水平正常的长期有效者进行血清,肝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认为d-干扰素完全可清除丙型肝炎长期有效者的hcv.方法:用d-干扰素3mu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6-12个月,结果发现,治疗前后有病人血清hcv-rna均为阳性,治疗后及随访结束时1例病人血清hcv-rna阳性.其中有1例病人尽管血清中未检测到hcv-rna,肝脏组织中仍有hcv-rna存在,可能为无症状hcv携带者。
(10)膦甲酸钠抗病毒药膦甲酸钠是人体疱疹病毒强有力的抑制剂,它对由于细胞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巨细胞病毒(mv)感染非常有效.临床应用时将浓度为24mg\ml的膦甲酸钠输液(规格250mg-500ml)不经稀释直接输入中心静脉,一般给药剂量为每8h60mg/kg用药时间为2周-3周.,这种方法可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接着用膦甲酸钠维持(5次/周-7次/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