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铺胶技术的改进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铺胶技术的改进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铺胶技术的改进

 3复旦大学985项目基金资助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铺胶技术的改进3

高建军 丰盛梅 金慰芳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上海 200032)

【摘要】 目的 聚苯乙烯孔槽单层铺胶技术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自制聚苯乙烯孔槽的载胶片,将1%低熔点凝胶与淋巴细胞混合后单层铺胶,经6G y γ射线照射后进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胶面和淋巴细胞的DNA 损伤情况。结果 载胶片孔槽单层灌胶后胶面平整,操作过程无脱落;淋巴细胞

DNA 电泳图像清晰,6G y 照射产生的“彗星”形态特征明显。结论 采用聚苯乙烯孔槽进行单层铺胶的技术,可

以克服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中的胶板脱落等问题。

【关键词】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聚苯乙烯孔槽; 琼脂糖; γ射线照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 811.5

Improvement of G el Preparation on Alkali Single Cell G el Electrophoresis

G AO Jian 2jun ,FEN G Sheng 2mei ,J IN Wei 2fang

(Bone Metabolism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Fudan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32,China )

【Abstract 】 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mono 2layer gel on ploystyrene ponds used in alkali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CGE ). Methods The carried slice was prepared with the cover of tis 2sue 2culture plate.The mono 2layer gel plates were made by filling the polystyrene ponds with 1%LMA em 2bedded lymphocytes and exposed to 6G y γrays irradiation ,the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by comet assay in alkaline solution. R esults The gel surface was smooth and glossy and there was no gel departure or drift in the operate process.The DNA images were clear and the come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was showed obvi 2ously in the cells exposed to 6G y γrays irradiation. Conclusions The mono 2layer gel on polystyrene ponds can avoid the gel departure and drift in ASCGE.

【K ey w ords 】 alkali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 polystyrene pond ; agarose ; 

γrays irradiation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alkaline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CGE )技术,是单细胞凝胶电泳,又称彗星分析技术(comet assay )中的一种技术,可于单细胞水平快速灵敏检测DNA 单链断裂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制胶步骤多、时间长,胶板易损坏和胶落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给该技术的规范和推广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尝试采用聚苯乙烯孔槽进行铺胶,简化操作步骤。

材料和方法载胶片准备 取96孔细胞培养板(NUNC )盖,用美工刀裁成25mm ×68mm 大小载胶片(共16孔)若干,蒸馏水冲洗,置清洁处晾干。

铺胶 取淋巴细胞悬液(肝素抗凝,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锥虫蓝排斥试验存活率大于95%),PBS

稀释为4×104/mL 后与1%低熔点凝胶(LMA ,SIGMA )按体积1∶3混合,平铺在预温的载胶片孔槽内(18μL/孔),即转移至4℃暗盒。照射 将铺胶的载胶片置4℃湿盒内于137Cs 放射源(剂量率为0.9Gy/min ,G amma Cell 40)接受单次6Gy 照射。对照组带入准备室,不受照。

裂解、解旋和电泳 将受照后的载胶片小心浸入裂解液(2.5mol/L NaCl ,100mmol/L Na 22ED 2TA ,100mmol/L Tirs ,p H 10;临用前加入1%Tri 2ton X -100和10%DMSO )于4℃暗盒进行细胞裂解1h 20min 。经0.4mol/L Tris 缓冲液漂洗后浸入电泳液(30mmol/L NaOH ,1mmol/L Na 22ED 2TA ,p H 13)于4℃暗盒进行DNA 双链解旋20min ,电泳(18V ,70mA )30min 。

阅片 经0.4mol/L Tris 缓冲液中和后,在胶

1

13 复旦学报(医学版)

Fudan Univ J Med Sci 2004May ,31(3)

上滴加溴化乙锭(EB ,15μg/mL ),每孔约5μL ,于

4℃暗盒染色10min 。用滤纸吸去载胶片上过多液体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图像采集(Nikon DXM 1200)。

结 果

载胶片上单层灌胶后产生的凝胶胶面平整,操作结束无胶落(图1)。DNA 分子经EB 染色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红色。对照组DNA 分子聚集在细胞核,电泳图像清晰,而6Gy 照射后产生的DNA 碎片经电泳扩散形成“彗星尾”状影像,

形态特征明显(图2)。

图1 聚苯乙烯孔槽上的凝胶胶面

Fig 1 Photographs of polystyrene ponds with gel

图2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

Fig 2 T ypical images of alkali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 :Untreated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

B :Human blood lymphocytes exposed to 6Gy of γrays

讨 论

ASCGE 技术自Singh 等[1]建立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电离辐射、紫外线和氧化以及化学药物引起的DNA 损伤检测,其操作规范已引起广泛重视[2]。近年来尽管已在制胶等各方面进行不断改进[3,4],如由传统的磨毛载玻片上铺3层凝胶的“夹心法”改进为2层或单层灌胶法,但胶板易损坏和胶落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并且操作步骤多、时间长,给该技术的规范和推广带来一定困难。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盖玻片揭取或推移时对凝胶板造成的撕裂或移动,强碱对玻璃表面的侵蚀作用和电泳过程产生的温度升高等,使胶与玻璃表面贴附不稳定,使

之在随后的浸入或取出操作时脱落或漂浮。碱与玻璃的反应产物可能也是胶中颗粒性杂质的主要来源。因此选择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的材料,避免盖玻片推移和减低电泳时温度等是必要的。

为此,我们根据聚苯乙烯材料性质稳定的特点,用96孔培养板盖来裁制载胶片,利用孔凸边形成的圆形凹槽进行单层铺胶,基本克服以上缺点。胶片大小可根据需要来定,一般接近载玻片大小易于观察操作,如25mm ×68mm 或35mm ×68mm 大小,可有2或3列共16或24孔供分组选用,其中两端各1行不灌胶,更于夹取和标记。铺胶时将37℃保温的1%LMA 凝胶按3∶1比例加入细胞悬液,轻轻打匀后平铺入孔内,每孔灌胶15~20μL ,可形成直径9mm 厚约0.2~0.3mm 的0.75%胶板,一般灌胶18μL 形成的胶面较平整,载胶片预温有利于

胶板牢固贴附。

我们采用该聚苯乙烯孔槽单层铺胶的制胶方法缩短了铺胶过程,制成的胶面平整,在随后的裂解、电泳和中和等操作过程中无脱落。观察时减少了杂质干扰,DNA 电泳图像清晰。6Gy 照射产生的“彗星”形态特征清楚典型,与传统方法一致[5,6]。同时铺制的胶板大小一致,裂解、电泳和中和等操作的条件相同,单片上分组选择多,从而提高了各组数据的可比性,尤其适合普查等多样品分析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Singh NP ,Mccoy MT ,Tice RR ,et al .A simple technique for quan 2titation of low levels of DNA damage in individual cells.Ex p Cell

Res ,1988,175:184

2 Hartmann A ,Agurell E ,Beevers C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con 2ducting the i n vivo alkaline Comet assay.4th International Comet Assay Workshop.M utagenesis ,2003,18(1):45

3 张遵真,衡正昌,李蕊,等.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的最适条件研究.

卫生毒理学杂志,1998,12(4):249

4 张建平,田源,陈道达.单细胞凝胶电泳制胶方法的改进.癌变畸

变突变,1998,10(3):189

5 Olive PL ,Frazer G ,Banath J P.Radiation 2induced apoptosis measured

in TK6human B lymphoblast cells using the comet assay.Radiat

Res ,1993,136:130

6 张军宁,洪承皎,朱寿彭.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外照射诱导DNA

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2,20(3):

220

(收稿日期:2003-09-16)(编辑:张秀峰)

213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4年5月,31(3) 

有关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总结要点

1、辐射生物剂量:此法适于照后短期内的剂量评价,中性条件优于碱性条件; 旁观效应:查阅了许多国外文献,尚无此方法观察旁观效应的研究报道,所以我采用此方法观察了1Gy照后的旁观效应,试验今天上午刚刚结束,结果待分析,粗略看,此法对于旁观效应还是很敏感的,此法的优势在于成本低,操作比较简单。 低剂量照射的适应性反映:本实验室的一个相关课题刚刚结提,论文在法医学与特种医学版的军事医学子版已有上传,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凋亡细胞的观察:看过国外此法作出的凋亡细胞彗星图像,很漂亮,用CASP软件分析后,其曲线呈典型的双峰,而正常细胞为单峰。我的一些教训:观察凋亡细胞最好把电压、电流、和电泳时间均调低,否则,凋亡细胞中的DNA片断跑的太块,荧光下根本看不到凋亡细胞的尾巴。 注:我用的是中性条件,20V,200mA,20min, 凋亡细胞观察宜选用10V,100mA,10min。 2、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步骤:(以淋巴细胞为例) 1) 淋巴细胞的提取 ①取各组荷瘤鼠外周血0.2ml,肝素抗凝,加入到等体积淋巴细胞分离液上,3500r/min离心4min。 ②取中间层淋巴细胞并加入PBS至5 ml, 1500r/min离心8min。 ③重复洗涤细胞两次。 2) 琼脂糖玻片的制备 ①制好微型电泳槽。 ②使用两层凝胶法,第一层为100μl 0.75%正常熔点琼脂糖凝胶, 第二层为75μl 0.75%低熔点琼脂糖凝胶和25μl淋巴细胞的混合液。 3) 细胞裂解、电泳 ①好的玻片浸入新配的预冷的(4oC)中性裂解液中裂解1.5h。 ②取出玻片,用双蒸水浸没漂洗。 ③将玻片置于0.5%电泳液中先解旋20分钟,然后电泳20min,电压20V,电流200毫安。 4) 染色 用溴化乙啶(2μg/ml)染色。 用双蒸水冲去多余染液,滤纸洗去多余水分。 5)读片和分析 ①用荧光显微镜(激发波长515-560nm)观察玻片,每张胶随机抓 取100个慧星图像并用数码相机拍照后输入计算机储存。 ②用CASP软件分析系统分析慧星图像。 3、biomed96 :lq6688你好,本人也正要做这个实验,预实验做了两次,但什么都没看到,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望指教。 铺3层胶,第一层100ul1%regular胶,50度烤干,第二层50000个细胞100ul0.5%低熔点胶,第三层100ul 0.5%低熔点胶。 裂解液:EDTA 100mM Nacl 2.5M Tris(10mM)pH10 1%TritonX-100 裂解1小时 解旋液:EDTA1mM NaoH 300mM Ph>13 孵育20分钟。电泳40分钟。 染色:PI 50ug/ml染色15分钟。 结果是什么都看不到,好像一点都没染色。 lq6688:首先,此试验的生物学原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Sighn和Olive这两个单细胞凝胶电泳的鼻祖首先提出的中性和碱性条件,中性条件检测双链断裂,而碱性条件检测单链断裂,有人曾提出这是为什么,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国外文献没有具体的说明,国内文献更是人云亦云,所以,目前只能按照大家比较默认的:中性--双链,碱性--单链,这不是用软件来区分的,而是你的试验条件决定的,我看了您的裂解

彗星试验步骤

彗星试验步骤 1.5.4 彗星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参照文献[i],略加改动,进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具体如下。 1.5.4.1 制片 将0.6%的NMPA(用PBS配制)于微波炉中加热融化后,浸泡磨砂玻片,用吸水纸将玻片滑面及四周吸干,自然晾干备用。 1.5.4.2 铺胶 取1.5.3中所备细胞悬液10μl,向其中加入70μl 37℃0.7%LMPA(用PBS配制),混匀后迅速滴于37℃预热的玻片上,立即盖上盖玻片,4℃固化10min。 1.5.4.3 裂解 轻轻取下盖玻片,将玻片浸于新鲜配制并预冷的细胞裂解液中,4℃避光裂解1h。 1.5.4.4 解旋 从裂解液中取出载玻片,用PBS浸泡玻片3×3min。用纸巾吸去玻片上残留的液体,置于水平电泳槽中,加新鲜配制的碱性电泳缓冲液至高于玻片表面3mm 以上,避光解旋30min。 1.5.4.5 电泳 电压25V,调整液面高度使电流达到300mA,电泳25min。 1.5.4.6 漂洗及染色 电泳完毕,取出玻片,用PBS浸泡2×15min,以中和强碱。用纸巾吸去玻片上残留的液体,然后滴加20μg/ml的EB20μl,盖上盖玻片,立即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步骤尽量在黄光下或暗处进行,避免其他原因所致的DNA损伤。每一剂量水平制片2张。 1.5.4.7 结果观察 荧光显微镜下200倍观察,激发波长515~560nm,发射波长590nm。每一剂量水平随机观察100个细胞,记录拖尾细胞数。计算拖尾细胞率(以下简称拖尾率),拖尾率=(拖尾细胞数/100)×100%。每一剂量水平用目镜测微尺测量30个拖尾细胞的全长和头长,拖尾细胞尾长(以下简称尾长,tail length,TL)=全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锰损伤神经元DNA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检测锰损伤神经元DNA1 陆彩玲,郭松超,鲁力,陈维平,邝晓聪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西南宁(530021) E-mail:lcling78@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469949.html, 摘要:目的建立体外染锰细胞模型,探讨锰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的成熟皮层神经元为靶,据本室前期试验结果确定低中高不同浓度的锰液(分别为0.2mmol/L,0.6mmol/L,1.0mmol/L),与神经细胞共孵育。显微镜观察各组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检测神经细胞的DNA损伤,以彗星细胞尾长及彗星样细胞百分率为评价损伤的指标。结果:光镜下可见不同浓度锰孵育后神经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显示神经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彗星尾长及彗星样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尤以高浓度锰组损伤组严重,显著高于中低浓度组(P<0.01)。结论:锰不但能引起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外在的形态学损伤,还可导致神经细胞DNA的损伤。 关键词:锰,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DNA损伤 目前,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预防措施的加强,严重的职业性锰中毒已很少发生,但长期低剂量的锰暴露依然存在,并对接触者的潜在影响仍不可低估。慢性锰中毒是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并且锰对接触者的危害正由临床型向亚临床型转变,因而更为敏感、特异的效应指标,以早期筛检出亚临床中毒者及高危人群,是今后锰神经毒性研究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DNA损伤是遗传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长期不可逆转的DNA损伤累积可诱导细胞突变、畸变。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 cells gel eletrophoresis,SCGE)又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由Ostling等(1984)首创,后经Singh等(1988)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检测单细胞 DNA损伤的实验方法,适用于多种细胞,广泛应用于检测诱变剂、射线等对DNA的损伤、监测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遗传损害、研究毒物致癌机制等方面,具有经济、简捷、灵敏等优点,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各种诱变剂的遗传毒性检测上。鉴于此,本研究以此法检测染锰后对神经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探讨锰神经毒性的机制,为锰中毒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MnCl2·4H2O(购自上海生化试剂公司, AR级), Dulbcco's Modifed Eagle 培基(DMEM,高糖)及新生小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美国),L-谷氨酰胺与多聚赖氨酸 (PL YS)购自生物工程产品公司(上海).低熔点凝胶(LMPA)及正常熔点凝胶(NMPA)、TritonX-10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Tris-HCl、溴乙锭(EB) 购自Sigma 公司(美国)其他所有试剂都达试验用的分析纯级 1.2 皮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 制备原代皮层神经元方法参照方法所述[1]. 取新生24小时内Wistar 乳大鼠,消毒后冰层上剥离大脑皮层,解剖显微镜下剔除血管、脑膜及海马组织后转入盛D-Hank’s液的玻璃瓶,机械法分离神经细胞。200um稠布筛网过滤神经细胞悬液,滤后悬液800转/分离心5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30260095)的资助。

脉冲场凝胶电泳

脉冲场凝胶电泳 脉冲场凝胶电泳近年来,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日渐受到青睐,其原理为通过一定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反映病原体变异分化的本质即DNA序列的改变,从而做到微观变化的宏观显示。电泳结果通常是条带图谱。该方法的发展成熟为监测控制细菌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通过分型可以鉴定比较菌株是否一致,对于细菌性传染病监测、传染源追踪、传播途径调查和识别等暴发调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脉冲场凝胶电泳的原理PFGE与常规电泳的不同之处在于,常规的电泳采用的是单一的均匀电场,DNA分子经凝胶的分子筛作用负极移向正极。而PFGE采用了两个交变电场,即两个电场交替地开启和关闭,使DNA分子的电泳方向随着电

场的变化而改变。正是因为电场方向的交替改变,才使大分子DNA得以分离。图l是根据Carle和Olson最初设计的正交场电泳装置(orth-ogona1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OFA-GE)绘制的PFGE 示意图。A、B代表两个交替开启和关闭的电场。当A电场开启时,B电场关闭,DNA分子从A电场的负极(A-)向正设(A+ )移动;当B电场开启时,DNA分子改变原来的运行方向,随B电场负极向正极移动。这样,随着电场方向的交替变化DNA分子图1 PGE的原理(OFAGE系统) A、B代表两电场即呈“Z” 字形向前移动。目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当某一电场开启时,DNA分子即顺着此电场的方向纵向拉长和伸展,以“蛇行”(reputation)的方式穿过凝胶孔。如果电场方向改变DNA分子将必须先调转头来,才能沿着新的电场方向泳动。这样,随着电场方向反复变化,伸展的DNA分子必须相应地变化移动方向。可以想象,较小的分子能相当快

毒性试验整理

实验一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 一、实验器材 1.菌株 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2.培养基 酵母膏0.5%,胰蛋白胨或多聚蛋白胨(Polypetone)0.5%,甘油0.3%,NaCl 3%,Na2HPO4 0.5%, KH2PO4 0.1%,pH6.5。固体培养基再加琼脂2%。 3.溶液、试剂及待测物质 酵母粉,蛋白胨,NaCl(AR),Na2HPO4(AR),KH2PO4(AR),甘油(AR),二甲基亚砜(AR),乙酸乙酯(AR),HCl(1M),去离子水。 4.仪器及其他用品 生物毒性测试仪;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振荡培养箱;DELTA 320pH计;氮吹仪;镊子,移液枪,三角锥形瓶等。 二、目的要求 1.学习了解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原理。 2.掌握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评价试验的操作要领和评价方法。 三、基本原理 发光细菌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荧光的细菌,这种可见荧光波长在450-490 nm之间,在黑暗处肉眼可见。不同种类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是相同的,都是由特异性的荧光酶(LE),还原性的黄素(FMNH2),八碳以上长链脂肪醛(RCHO),氧分子(O2)所参与的复杂反应,大致历程如下: FMNH2+LE→FMNH2·LE+O2→LE·FMNH2·O2+RCH→LE·FMNH2·O2·RCHO→LE+FMN+ H2O+RCOOH+光 具体来说,生物发光反应由分子氧作用,胞内荧光酶催化,将还原态的黄素单核苷酸(FMNH2)及长链脂肪醛氧化为FMN及长链脂肪酸,同时释放出最大发光强度在波长为 407-409 nm处的蓝绿光。 发光细菌法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发光细菌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弱荧光。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其ATP含量高,发光强度增强。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下降,ATP含量水平下降,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降低。实验显示,毒物浓度与菌体发光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因而,可以根据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判断毒物毒性大小,用发光度表征毒物所在环境的急性毒性。

双向凝胶电泳比较三种常用蛋白质提取方法

ISS N 100727626 C N 1123870ΠQ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 olecular Biology 2005年10月 21(5):691~694 ?技术与方法? 双向凝胶电泳比较三种常用蛋白质提取方法 翁 瑜1),2), 曾群力2),3), 姜 槐2), 许正平2),3)3 (1)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研究实验室;3)浙江大学医学院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31) 摘要 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2DE)的分辨率.为探索建立适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27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目前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常用的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对MCF27细胞总蛋白的提取效率.MCF27细胞经培养后,分别采用M2PER试剂、标准裂解液或含硫脲裂解液提取其总蛋白质,然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并根据凝胶上蛋白质斑点的丰度和分布特点判断所得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以确定MCF27细胞蛋白质提取的相对最佳方法.结果显示,M2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较低,蛋白质主要集中分布在分子量15~70kD,pH417~613的范围内;标准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有所提高,蛋白质分布比M2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广;硫脲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是三者中分辨率最高的,尤其是高丰度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分离效果比前两者好.结果表明,在3种常用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中,硫脲裂解液对细胞蛋白质的溶解性最佳,相对更适合于提取MCF27细胞的蛋白质,并与双向凝胶电泳条件更兼容. 关键词 蛋白质提取,双向凝胶电泳,MCF27,条件优化 中图分类号 Q503 Comparison of Three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by Tw o2 Dimensional E lectrophoresis WE NG Y u1),2),ZE NG Qun2Li2),3),J I ANG Huai2),X U Zheng2Ping2),3)3 (1)College o f Life Sciences,2)Bioelectromagnetics Laboratory,3)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G enomics, Zhejiang Univer sity School o f Medicine,Hangzhou 310031,China) Abstract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tissue or cells is a key step to achieve high2res olution protein separation in tw 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2DE).Three routine cellular total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com par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an optimal one for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CF27.The cultured MCF27cells were lysed by M2PER kit,standard lysis buffer or im proved lysis buffer,respectively.Then the extracted total proteins were subjected to22DE,and the best extraction method was determined by the indexes of protei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n corresponding silver2stained gel.Data showed that use of M2PER kit gave the lowest res olution,in which m ost protein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pI ranging from417to613with m olecular weight between15kD and70kD.Standard lysis bu ffer im proved protein res olution with broader protein distribution pattern.Im proved lysis bu ffer generated the best res olution am ong these three methods,especially for the high2abundance and high m olecular weight proteins.Based on above results,we concluded that the im proved lysis bu ffer has the best protein s olubilization ability,which renders it much m ore suitable for cellular protein extraction from MCF27,and is m ore com patible with the conditions of22DE. K ey w ords protein extraction,tw 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MCF27,optimization 收稿日期:2004212203,接收日期:20052032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50137030,3017079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301524)和浙江省卫生厅重点项目(N o.2004Z D006)资助 3联系人 T el:0571287217386,Fax:0571287217410,E2mail:zpxu@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469949.html, Received:December3,2004;Accepted:M arch21,200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N o.50137030,30170792),and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N o.301524),and K ey Program of Health Bureau of Zhejiang Province(N o.2004Z D006) 3C orresponding author T el:0571287217386,Fax:0571287217410,E2mail:zpxu@https://www.360docs.net/doc/ad10469949.html,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方法的建立、改良与应用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方法的建立、改良与应用 姓名:罗明志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动物学 指导教师:齐浩 20050501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方法的建立、改良与应用 罗明志 摘要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gelelectrosis,SCGE),又称彗星实验(cometassay),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进行DNA损伤的检测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快捷、样品用量小等优点,广泛用于遗传毒性检测、环境毒性检测、分子流行病学和DNA损伤与修复等研究领域。 我们在本实验室建立了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对部分操作流程进行了改良,包括(1)制胶方法改良;(2)增加水洗;(3)进行梯度酒精脱水。在上述改良过程中,我们用“灌胶”法在载玻片上制胶,替代了传统的使用磨砂载玻片上“三明治”制胶,解决了彗星实验中常见的脱胶现象,脱水后有利于获得平整胶面:在裂解后增加了水洗步骤,以消除裂解液中的高盐和去垢剂对后续实验操作的影响;采用直流稳压电源进行单细胞电泳,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对染色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使用EB作为细胞DNA的荧光染料;以CASP(免费)作为彗星图像的分析软件,建立了图像分析的方法。这些实验步骤的改良以及实验流程的优化或标准化.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省了时间,并使结果分析更加简便。 为了验证上述改良后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我们用紫外线作为损伤因子处理细胞,诱导细胞DNA损伤,然后用彗星实验检测这一损伤。从这~阳性模型的结果分析来看,发现细胞损伤呈现出很好的时间依赖性,表明该实验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同时筛选并评价了彗星实验中有关的DNA损伤分析指标,发现TailLength,CometLength,TailMoment和OliveTailMoment作为DNA损伤的评价指标比较可靠。 我们建立了肝细胞的组织块原代培养系统。在建立肝细胞组织块原代培养实验流程中,我们对实验的各个步骤,例如组织块贴壁需要的时间、细胞生长所需的培养基种类、培养基添加剂以及动物组织供体年龄等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小鼠肝细胞组织块的原代培养系统。 我们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对磁场和抗癌药物对人自血病细胞K562以及小鼠原代肝细胞的DNA损伤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K562细胞在9mT稳恒磁场中处理12h即可引起细胞的DNA损伤,这一损伤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具有时间依赖效应;同样条件下对原代肝细胞的处理以及更长时间的处理(36h、48h、72h)均未发现细胞的DNA损伤。在使用较低浓度紫杉醇(50ng/mL)处理K562细胞12h后,即可导致细胞DNA损伤,并表现出时间依赖效应,而仅在高浓度长时阳J的紫杉醇(800ng/mL,24h)处理下才会引起肝细胞的DNA损伤。80099/mL环磷酰胺处理K562细胞12h即可引起细胞的DNA损伤,而在120099/mL时方才引起肝细胞的DNA损伤。 关键词:单细胞凝胶电泳;DNA损伤:UV;细胞培养;磁场;抗癌药物

凝胶电泳实验报告模板

凝胶电泳实验报告模板

降低了对流运动,故电泳的迁移率又是同分子的摩擦系数成反比的。已知摩擦系数是分子的大小、极性及介质粘度的函数,因此根据分子大小的不同、构成或形状的差异,以及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便可以通过电泳将蛋白质或核酸分子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彼此分离开来。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的糖-磷酸骨架中的磷酸基因呈离子状态从这种意义上讲,D N A 和RNA多核苷酸链可叫做多聚阴离子( Polyanions ) 。因此,当核酸分子被放置在电场中时,它们就会向正电极的方向迁移。由于糖- 磷酸骨架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而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电极方向迁移。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这种迁移速度,亦即电泳的迁移率,取决于核酸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分子量较小的DNA分子比分子量较大的DNA 分子迁移要快些。这就是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分离DNA片段的基本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的核酸。琼脂糖凝胶孔径较大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应用较广。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隙度。琼脂糖凝胶分离DNA度大小范围较广,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从200bp至近50kb的DNA段。琼脂糖通常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DNA(5-500bp)效果较好,其分辩力极高,甚至相差1bp的DNA段就能分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很快,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但制备和操作比琼脂糖凝胶困难。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垂直装置进行电泳。目前,一般实验室多用琼脂糖水平平板凝胶电泳装置进行DNA电泳。 3.1 凝胶电泳的分类 按照分离物质来分凝胶电泳可以分为核酸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凝胶电泳;按照分离介质来分可以分为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PAGE凝胶电泳。本次实验我们采用按介质的分类方法来学习的。 3.1.1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用琼脂糖作支持介质的一种电泳方法。其分析原理与其他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是由Ostling等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DNA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DNA受损越严重,产生的断链和断片越多,长度也越大,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该法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灵敏性,研究的细胞不需处于有丝分裂期。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是由Ostling等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种通过检测DNA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DNA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DNA受损越严重,产生的断链和断片越多,长度也越大,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该法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灵敏性,研究的细胞不需处于有丝分裂期。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我最近做彗星实验,总是解决不了脱胶问题,要么是铺第二三层胶的时候第一层胶就松动,要么侥幸没动,在裂解、解旋、电泳、中和过程中都会出现胶脱落的现象,我愁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步骤这样,请帮我分析分析好吗? 1.5%正常熔点琼脂糖120微升乘热滴于磨砂载玻片上,盖玻片,4度20分钟,0.8%低熔点琼脂糖和 细胞混合液80微升,0.8%低熔点琼脂糖80微升铺第二、三层胶,裂解液和电泳液中和液都按配方来

凝胶电泳实验原理与步骤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琼脂糖电泳法鉴定DNA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用于分离、鉴定和提纯DNA片段的标准方法。琼脂糖是从琼脂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具亲水性,但不带电荷,是一种很好的电泳支持物。DNA在碱性条件下(pH8.0的缓冲液)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通过凝胶介质向正极移动,不同DNA分子片段由于分子和构型不同,在电场中的泳动速率液不同。溴化乙锭(EB)可嵌入DNA分子碱基对间形成荧光络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分出不同的区带,达到分离、鉴定分子量,筛选重组子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 实验14提取的DNA样品, 四、器具及药品 电泳仪,电泳槽,紫外透射反射仪,恒温水浴锅,微波炉,微量进样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醋酸钠,EDTA,琼脂糖,溴酚蓝,溴化乙锭。 五、实验步骤 1、安装电泳槽 将有机玻璃的电泳凝胶床洗净,晾干,用胶带将两端的开口封好,放在水平的工作台上,插上样品梳。 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称取琼脂糖溶解在电泳缓冲液中,(按0.3-1.5%的琼脂糖含量,1-25kb大小的DNA用1%的凝胶,20-100kb的DNA用0.5%的凝胶,200-2000bp的DNA用1.5%的凝胶)置微波炉或沸水浴中加热至完全溶化(不要加热至沸腾),取出摇匀。 3、灌胶 将冷却到60℃的琼脂糖溶液轻轻倒入电泳槽水平板上。 4、待琼脂糖胶凝固后,在电泳槽内加入电泳缓冲液,然后拔出梳子。 5、加样 将DNA样品与加样缓冲液按4:1混匀后,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液加到样品槽中,每槽加10-20μl,记录样品的点样次序和加样量。 6、电泳 安装好电极导线,点样孔一端接负极,另一端接正极,打开电源,调电压至3-5V/cm,电泳1-3hr,当溴酚蓝移到距凝胶前沿1-2cm时,停止电泳。 7、染色和观察 取出凝胶,放在含有溴化乙锭的染色液中染色30min,即可在254nm的紫外灯下观察,有橙红色荧光条带的位置,即为DNA条带,或在紫外灯下照相记录电泳图谱。溴化乙锭是致癌剂,操作时要小心,必须戴手套。 附: ⑴5×TBE(tris-硼酸及EDTA)缓冲液的配制(1000ml): Tris 54g,硼酸27.5g,0.5mol/L EDTA 20ml,将pH调到8.0,定容至1000ml,4℃冰箱保存,用时稀释10倍。 ⑵加样缓冲液的配制: 0.25%溴酚蓝,40%(W/V)蔗糖水溶液,4℃冰箱保存。 ⑶溴化乙锭的配制: 称取0.1g溴化乙锭,溶于10ml水,配成终浓度为10mg/ml的母液,4℃冰箱保存。染

脉冲场凝胶电泳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大分子DNA(一般长度超过20kb ,在某些情况下,超过40kb 在电场作用下通过孔径小于分子大小的凝胶时,将会改变无规卷曲的构象,沿电场方向伸直,与电场平行从而才能通过凝胶。此时,大分子通过凝胶的方式相同,迁移率无差别(也称“极限迁移率”,不能分离。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应用于分离纯化大小在10~2000kb 之间的DNA 片段。 这种电泳是在两个不同方向的电场周期性交替进行的,DNA 分子在交替变换方向的电场中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显着地依赖于分子大小,DNA 越大,这种构象改变需要的时间越长,重新定向的时间也越长,于是在每个脉冲时间内可用于新方向泳动的时间越少,因而在凝胶中移动越慢。反之,较小的DNA 移动较快,于是不同大小的分子被成功分离。在许多实用的PFGE 方法中,倒转电场凝胶电泳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FIGE。通过把一个在不同电场方向有不同脉冲方式的脉冲电场加在样品上,倒转电场凝胶电泳(FIGE设备能把大小范围在10~2000kb 的DNA 片段分开。FIGE 也可通过重新确定一个对准完全固定好角度的电场,这样会进一步扩展其分离极限达到10Mb 。 【仪器、材料与试剂】 1. 制备DNA 样品所需材料 1TEN 缓冲液(0.1mol/LTris,pH7.5;0.15mol/LNaCl;0.1mol/LEDTA。 2Seaplaque 琼脂糖(EC 缓冲液中浓度为2%。 3EC 缓冲液(6mol/LTris,pH7.5;lmol/L NaCl;0.5% 4ESP 缓冲液(0.5mol/L EDTA,1%十二烷基肌氨酸钠,lmg/mL 蛋白酶K 。 5 溶葡萄球菌素(5mg/mL。 6RNase(10mg/mL。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原理大致为: 细菌包埋于琼脂块中,用适当的内切酶在原位对整个细菌染色体进行酶切,酶切片段在特定的电泳系统中通过电场方向不断交替变换及合适的脉冲时间等条件下而得到良好的分离。PFGE中内切酶的选用至关重要,所采用的内切酶常为寡切点酶(low frequency cleavagerestric-tionendoucleases),这种酶切后的片段少而大,适合于作PFGE电泳。McCllelland等通过对细菌的PFGE电泳图谱的内切酶的选择研究发现,四核苷酸CTAG在许多GC含量>45%的细菌染色体中是很少见的,在他们所试验的16个细菌的染色体中,被1个或多个可识别CTAG位点的内切酶酶切,每100000bps中不到一次,这些酶的识别序列分别为:XbaⅠ(TCTAGA),SepⅠ(ACTAGT),AvrⅡ(CCTAGG)和NheⅠ(GCTAGC)。同样地,在许多含G+C<45%的基因组,CCG和CGG更少。这样用SmaⅠ(CCCGGGG)、R srⅡ(CGGWCGG)、NaeⅠ(GCCGGC)和SacⅡ(CCGCGG)进行酶切,对产生平均超过100000bps片段是非常合适的。 对PFGE结果的观察,可因不同研究者而出现较大差异,据此,Tenover等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PFGE的解释标准: (1)相同(indistinguishable):酶切图谱间有同样的条带数,且相应条带大小相同,流行病学上则认为相同,这种经PFGE证实的结果,用其它方法检测不可能显示实质性的差异。(2)紧密相关(closelyrelated):PFGE试验中,其它克隆株与暴发克隆株有一致的单一基因事件的改变,如点突变、插入或DNA缺失。典型的情况下,这种变化可导致2~3条带的差异,当一些分离菌株被多次重复培养或自同一病人多次分离时可观察到这种现象。 (3)可能相关(possiblyrelated):两个独立的基因情况所致的一致的差异,如出现了4~6条带差异,此时能用简单的插入或DNA缺失或限制性位点的获得或缺失来解释。这些菌株与暴发株间遗传基因不紧密相关,流行病学上也不大可能相关,在长于6个月时间及大范围的暴发中收集的菌株可出现这类情况。 (4)不相关(unrelated):1个分离菌株通过3个更多个独立的基因事件所致的一致的改变,其PFGE图谱与暴发克隆株样式不同,则可认为与暴发克隆株不相关(一般总有7个或更多个条带的差异)。典型情况下,这一分离株常只有少于50%的良好的分离的片段出现在暴发株图谱样式中。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Comet assay),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各种理化因子作用细胞后引起的DNA链的断裂可用该方法检测[1~3],并在统计学基础上对损伤程度做出评估[4]。本实验对Singh 等[5]建立的碱性彗星实验的一些步骤作了改良。用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消毒灯[可发射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属于UVC波段范围]作为DNA损伤的诱导因子[7~9],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用改良彗星实验检测损伤程度,验证改良的实验系统是否可靠,同时筛选并评价DNA损伤的分析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细胞K562细胞,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37 ℃、5% CO2培养箱中培养,取对数期细胞进行实验。 紫外线照射装置紫外消毒灯(ZSZ-20型,20 W,天津市紫晶特种光源有限公司)。 主要试剂和仪器培养基:10%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90%RPMI-1640培养液(Hyclone公司);双抗(青、链霉素,100 UI/ml);Triton X-100(Genview分装);二甲基亚砜、肌苷酸钠(Sigma分装);低熔点琼脂糖(FMC 分装);常熔点琼脂糖(Spanish分装)。其余生化试剂均为分析纯。电泳仪:由西北大学物理系提供;电泳槽:DYC33A型(北京市六一仪器厂);显微镜:Leica DM LB 2 (Leica 公司);彗星图象分析软件:CASP软件(casp-1.2.2,下载);CO2培养箱:BB16HF型(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环地牌紫外辐照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 实验分组及UV处理 收集对数生长的K562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活力大于95%,用Hank's 调整细胞密度至1×105/ml,接种于塑料培养皿中(ф=35 mm,2 ml/plate),然后进行紫外线照射 mW/cm2)。实验分为对照组和8个照射组,各照射组分别照射3、5、10、40,60、120、180、240 s,对照组不进行紫外线照射,之后进行彗星实验。 细胞活性检测台盼蓝拒染法[10]即时检测经UV处理后K562细胞的活性。 彗星实验1988年Singh等[5]建立了碱性彗星实验,我们对该实验流程进行改良,首先改变了制胶方法,并在裂解后加入水洗的操作步骤,中和完成后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试验步骤 试剂及材料: 1)0.01M PBS pH7.3:8g NaCl、0.2g KCl、1.44g Na2HPO4和0.24g KH2PO4,溶于800ml蒸馏水中,用HCl调节溶液的pH值至7.3,最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L即可。保存存于室温或4℃冰箱中。 2)0.8%正常熔点凝胶(PBS配制) 3)0.6%低熔点凝胶(PBS配制) 4)毛玻璃片5)盖玻片 6)碱性裂解液(2.5mol/L NaCl;100mmol/L Na2EDTA;10mmol/L Tris;1%肌氨酸钠),临用前加10%DNMSO,1%Triton X-100 7)电泳缓冲液(1mmol/L Na2EDTA;300mmol/L NaOH;Tris.Cl,pH7.5) 8)EB(2ug/ml) 步骤: 1.制备第一层胶:100ml 0.8%正常熔点胶,加盖盖玻片,4℃固化10min; 2.制备第二层胶:轻轻地去除盖玻片,在第一层胶上滴加75ul含1×10000个细胞的0.6%低熔点胶(cell 与凝胶比例为1:5),加盖盖玻片,4℃固化10min; 3.裂解:去掉盖玻片,将凝胶浸入冰冷的碱性裂解液

内(临用前加10%DMAO,1%Triton X-100),4℃裂解1h; 4.取出玻片,用PBS缓冲液漂洗3次后置于水平电泳槽内,加入pH13的电泳缓冲液(没过玻片2-3min),放置20min(黑闭)。 5.电泳:电压20V,300mA,30min 6.取出玻片,用PBS或Tris.Cl,pH 7.5漂洗3次,每次3min;或双蒸水漂洗2次,每次5~15min, 7.染色:胶上滴加3ulEB,加盖盖玻片,24h检测。或者4℃,潮湿,闭光的条件下保有胶片,观察时再染色,镜检。 1.2.5 改良彗星试验操作步骤为节省实验时间,本研究将铺三层胶法改为铺一层胶法,同时在中和及染色等步骤进行了改良,具体操作如下:将已染毒的淋巴细胞悬液与40℃的1%低溶点琼脂糖等浓度混匀后,取70μl混合液直接滴加在磨毛玻片上,加盖玻片,4℃冷凝,20min后揭盖片;4℃于碱性裂解液中裂解1h;解旋20min;4℃电泳(25V,300mA)30min;中和5min;加碘化丙啶,暗处染色10min,加盖片;于莹光显微镜下镜检,照像。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学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解离而带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I)时,蛋白质本身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pH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蛋白质在特定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其本身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蛋白质颗粒的大小和分子形状、电场强度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孔结构。本实验采用不连续凝胶系统,调整双丙烯酰胺用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溶液通过这两层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由于上层胶的孔径较大,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子在通过大孔胶时,受到的阻滞基本相同,因此以相同的速率移动;当进入小孔胶时,分子量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减慢,因而在两层凝胶的界面处,样品被压缩成很窄的区带。这就是常说的浓缩效应和分子筛效应。同时,在制备上层胶(浓缩胶)和下层胶(分离胶)时,采用两种缓冲体系;上层胶pH=6.7—6.8,下层胶pH=8.9;Tris —HCI缓冲液中的Tris用于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是缓冲配对离子;CI-是前导离子。在pH6.8时,缓冲液中的Gly-为尾随离子,而在pH=8.9时,Gly的解离度增加;这样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pH的不连续性,控制了慢离子的解离度,进而达到控制其有效迁移率之目的。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进入分离胶后,各种蛋白质由于所带的静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由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存在的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及电荷效应,使不同的蛋白质在同一电场中达到有效的分离。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使蛋白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存在下,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伸展,使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蛋白质—SDS复合物;此时,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负电荷量远远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不同蛋白质间所带电荷上的差异。蛋白质分子量愈小,在电场中移动得愈快;反之,愈慢。蛋白质的分子量与电泳迁移率之间的关系是: M r =K(10-b·m) logM r =LogK—b·R m , 式中M r ——蛋白质的分子量; logK——截距; b——斜率; R m ——相对迁移率。 实验证明,蛋白质分子量在15,000—200,000的范围内,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 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实验原理: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DNA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电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不能进入凝胶而留在原位。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DNA受损越严重,产生的断链和断片越多,长度也越大,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 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细胞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该法检测低浓度遗传毒物具有高灵敏性,研究的细胞不需处于有丝分裂期。同时,这种技术只需要少量细胞。 实验材料: 玻片、琼脂糖、细胞裂解液、碱性解链溶液(PH>13,200mM NaOH,1Mm EDTA)、电泳槽、超纯水、DAPI、PBS、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制片:配制1%的琼脂糖凝胶,于微波炉中加热融化后,浸泡磨砂玻片,用吸水纸将玻 片滑面及四周吸干,自然晾干备用; 2.细胞处理:将细胞消化收集,离心后吸弃上清,用预冷的1*PBS清洗细胞一次,以1*10^5 细胞/ml悬浮细胞;

3.铺胶:将细胞与凝胶以一定的比例(1:10)混匀后迅速滴于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的数目(注意调整比例及铺板均匀),4℃黑暗环境中固化10min; 4.裂解:轻轻取出玻片,将玻片浸于预冷的细胞裂解液中,4℃避光裂解30-60min; 5.解旋:从裂解液中取出载玻片,用PBS浸泡玻片3次,每次3mim,用纸巾吸去玻片上 的液体,置于水平电泳槽,加入新鲜配制的碱性电泳缓冲液至高于玻片表面3mm以上,避光解旋30min; 6.电泳:电压30V,电流300Ma,电泳30min。 7.漂洗及染色:电泳完毕,取出玻片,用PBS浸泡2次,每次15min,以中和强碱。滴加 DAPI染色,立即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观察: 荧光显微镜下20倍波长,激发波长377nm,发射波长477nm。每一个视野观察50个细胞,记录拖尾细胞数。计算拖尾细胞率=(拖尾细胞数/50)*100%。每个视野用目镜测微尺测量30个细胞的全长和头长,拖尾细胞尾长(TL)=全长-头长,计算各剂量组的平均尾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