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通事故黑点与公路标准的关系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研究概述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研究概述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定义,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方法,为进一步深入进行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黑点鉴别;研究汽车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路交通事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伤害。
统计资料显示,因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人员全世界每天多达15万人,其中3 500人以上死亡,1.6万人以上终身残疾。
2004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7 753起,造成99 217人死亡,451 81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7亿元,万车死亡率为9.93,十万人口死亡率8.24,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均居世界各国前列。
研究表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重点改造事故多发地点,对减少交通事故整体发生状况、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效果。
因此,对道路交通事故黑点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路交通事故黑点的概念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又称为黑点,是指道路交通事故显著突出的事故易发的地点。
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事故多发点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但大多数没有相对精确的定义,国内更多的是使用“事故多发点(段)”,国外称为事故黑点。
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K.W.OGDEN在《道路安全工程指南》中将事故多发位置定义为:道路系统中事故具有无法接受的高事故发生率的位置。
挪威对黑点的定义:长100 m的路段内4年发生4起以上含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点。
黑段的定义:长1 km的路段内4年发生10起以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黑段。
英国关于黑点的定义:长100 m路段内3年发生12起以上含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称为道路黑点。
美国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手册》对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定义:在给定的统计周期内(1~3年),路网中某些地点对应某种算法得到的事故发生水平评定指标明显高于类似地点、类似交通状态下区域路网上的平均指标。
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治理的流程、方法与策略

} 几 强 职能 , 类不同事故特征的路 段都 是研究和控制的重 点,但 从 为 界 。为 r定 分发挥 公安 l 关 的 行政 法 “ 制性 ”
防 治效 果 的 突 出性 角 度而 苦 ,大 家 般 较 为荧 注 事 故 发 有 效 地 维 护道 路 交 通 玄 伞 、畅 通 ,国务 院 决 定 改革 交 通 的集 . 段 ( ) } 1 睦路 点 ,即所 谓交 通事 故 黑 点路 段 的研 究 管理体制 ,实行令国城 乡道路交通安 令管理统 由公安 部 门负 责 ,并 于 当年 l 0月将 交 通鄙 的 理 部 门成 建 制移
有的备类交通事故黑 点鍪 0 理论 的基硝上 ,指 出事故次数泫与事故率法在我 国现阶段仍具有纫步筛选 的现真意义。最后 ,结合 曰益普及的高速公路路网,分 了此类道路黑点的改造策略。 关键词 :道路黑点 交通 事故 :流 程
中 圈分 类 号 :U 9 41 文 献标 识码 文章编 号 :17 —402 0)20 5—4 6 1 0 (0 81—130 3
0 引言
与 治 理 。道 路 交通 事 故 黑 点 路 段 是通 常 所 说 的事 故 易 发 地 点 、危 险 地 点 ,是 指 在 定时 问范 网内 发 定 后 果
道 路 交 通 事故 的 发生 具 有随 机性 偶然 性 ,可 以利 和 数 量 交通 事 故 的道 路 空 间 ,呈现 统 计 学 意 义 卜 的 著 I 用 统 训 学 的 方 法对 共 发生 的规 律 进 行研 究 ,从 而寻 找 山 密 集 分 行 。强 化 道 路 交通 事故 黑 点 的 整 治 ,可 以 著 防治 交 通 事故 的对 策 。按 照 已有 的 何关 交 通 事 故 发生 研 降低 该 地 段 的交 通 事故 的发 生 率 ,这 一 点 已经 住 许 多 囡 究 成 果 , 般 认 为 交通 事 故 在 道 路上 的发 具 有集 l } ‘ 与分 散 性 特征 。分散 性 是 指 交 通 事故 的 发 在 某 条 道 路 ( 路 网上 ) 现 均 匀分 布 的 特 征 ;集 巾性 哩是 指 交 或 《
公路工程规范要求中的交通事故调查与分析

公路工程规范要求中的交通事故调查与分析公路交通事故是公路工程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改善公路交通安全状况,提高公路交通安全系数,公路工程规范中对交通事故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一、交通事故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交通事故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据此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交通事故调查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事故发生的详细调查分析,可以揭示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从根本上改进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环节,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从而提高公路交通安全。
二、交通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1. 事故现场调查:对于发生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交通事故,第一步是对事故现场进行详细调查。
包括事故发生地点、道路条件、标志标线设置、交通信号状态等方面的调查。
通过对事故现场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
2. 事故责任认定:在交通事故调查中,需要对事故责任进行认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交通事故责任可分为事故责任主体和事故责任程度。
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是为了日后的赔偿和纠纷解决提供依据。
3. 事故原因分析:在交通事故调查中,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可以找出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以及改进的方向。
事故原因可分为人的因素、车的因素、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通过详细的分析可以得出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避免简单的归罪于某一方的错误。
4. 事故记录整理:交通事故调查的最后一步是对调查过程进行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包括事故报告、原始资料整理等。
这些记录是后期改进工作的基础,也是相关部门了解公路交通安全状况的重要依据。
三、交通事故调查的要求1. 及时性:交通事故调查要求及时进行,以便尽早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
只有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独立性:交通事故调查需要独立开展。
特别是对于重大事故,应由专业的调查组进行调查,确保调查结果客观、公正。
3. 统一性:交通事故调查需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标准进行。
规范要求对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道路交通事故的灰色预测与黑点分析

米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1 5
基金项 目 : 辽宁省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2 0 1 2 0 2 0 2 2 ) ; 大连市科技计划资助项 目( 2 0 1 1 E l 5 S F 1 1 8 ) 作者简 介 : 王洪德 ( 1 9 6 3一) , 男, 教授 , 博士, 主要从事受 限空间灾害防治 、 交 通安全工程等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
道 路 交通 事 故 的灰 色预 测 与 黑点 分 析
王 洪德 , 赵 婷
( 大连 交通大学 土 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1 ) 米
摘
要: 以某 市区为研究对象 , 分析该市 区人 口密度 较高 的三个 区域交 通事故 现状 , 首先 利用灰 色预测法
建立道路交通 事故 G M( 1 , 1 ) 灰 色预测模 型 , 对未来 几年 市 区道 路交通 事故数 进行 预测 ; 然后根 据道路 交
数量 的激增 , 城市 道路 面积 的相对 缩小 , 使该 市 的 道 路交 通面 临着 严 峻 的 考验 , 也会 随之 带 来 交通 事故 的增加 .
表1 2 0 0 5 2 0 1 0年某市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表
dt
式中 , 为发 展灰 数 ; 为 内生控 制灰 数.
设 =[ , ] 为待估计参数 向量 , 则用经 由最小二乘法求得的方程解进行估计
=
( B ) B
( 2 )
式中,
一
=[ X ‘ 。 ( 2 ) , X‘ 。 ’ ( 3 ) , …, X ‘ 。 ( n ) ] ,
( 2 )+ ) ( 1 ) ]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0 7 年
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内容解读

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内容解读在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它是为了保障公路运营的安全、高效运行而设立的,也是为了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针对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并以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一主题,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一、什么是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在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是指对事故隐患进行判定和评估的一套标准和规定。
它主要包括了交通流量、道路条件、车辆技术、驾驶员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以及对应的处置措施。
二、具体内容解读1. 交通流量:交通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车辆数量。
在评估重大事故隐患时,需根据该路段的交通流量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拥堵、超速等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2. 道路条件:道路条件是指路面的平整程度、路面材质、弯道和坡度等因素。
破损的路面、未清理的障碍物、路面积水等都可能成为重大事故的隐患,因此需要对道路条件进行全面评估。
3. 车辆技术:车辆技术是指车辆的安全性能、装备情况等。
通过对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确保其安全运行。
4. 驾驶员行为:驾驶员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
酒驾、疲劳驾驶、违章行为等都是重大事故隐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全面监管和考核。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公路运营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是维护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规定,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道路通行的畅顺和安全。
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这些标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道路交通形势和车辆技术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对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交通流量、道路条件、车辆技术、驾驶员行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保障公路运营的安全和畅通。
公路与交通事故的原因及预防

公路与交通事故的原因及预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汽车、公交车、地铁等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交通事故的增多。
公路交通事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事故不仅仅会带来的是财产上的损失,更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上的重大损失。
本文将由公路与交通事故的原因入手,探讨公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方法。
一、公路交通事故的原因1、人为原因: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包括酒驾、超速、违法行车等。
酒驾不仅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会危及其他人的安全;超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驾驶员应该在速度上合理安排,要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违法行车是行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例如在没有任何标记或者警告的情况下闯红灯、违反交通信号灯指示等,这些都是非法的驾驶行为,会引发一系列的交通事故。
2、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原因。
例如雨雪天气和大风天气引起的能见度不好,湿滑路面等,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自然环境因素还可能会导致道路的损坏,如路面坑洼、塌陷等,降低车辆的通过度,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3、机械因素:机械故障也是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机械因素包括轮胎的磨损、刹车失效等,如果驾驶员不及时发现与处理这些问题,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4、道路因素:道路的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道路因素包括道路状况、标志和灯光、设计和施工等。
如果道路状况不良,如没有清理积雪或冰面,都会造成交通不良,从而引发事故。
标志和灯光也是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之一。
如果路标不清晰或信号不合理,会造成交通困难,最终导致交通事故。
设计和施工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设计不当和施工不规范往往导致道路狭窄或者没有足够的空间,导致交通拥堵,从而引发事故。
二、防止公路交通事故的方法1、遵守交通规则:要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每个驾驶员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这意味着不超速、遵守红绿灯、不酒驾、在行驶中不使用手机等。
公路工程规范要求中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公路工程规范要求中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在公路工程规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交通事故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路工程的安全性,从而为规范公路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一、交通事故数据的采集交通事故数据的采集是进行事故数据分析的第一步。
在公路工程规范要求中,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的交通事故数据采集系统,对公路上发生的各类交通事故进行记录和统计。
首先,需要通过交通警察、路政执法等单位进行现场勘查和事故调查,获取详细的事故信息。
其次,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安装交通监控系统、车载监控设备等,实时获取交通事故数据。
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获取到较为准确的交通事故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分析在交通事故数据分析中,事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根据公路工程规范要求,我们可以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揭示出相对易发生事故的时段和地域。
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个地区在雨雪天气或者夜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又比如,某个交叉口或者路段事故频发,可能存在设计或者施工上的问题。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巡逻时间、改善路面排水等,进一步提高公路的安全性。
三、参与交通事故的车辆类型分析交通事故中涉及到的车辆类型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
根据公路工程规范要求,我们可以对参与交通事故的车辆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事故中不同类型车辆的占比和特点。
例如,通过分析发现大货车在事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可能意味着其操控性能存在问题;再如,通过分析发现摩托车事故的占比较大,则可以针对摩托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交通宣传加强相关工作。
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改进,提高整体交通安全水平。
四、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是公路工程规范要求中的另一重要内容。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公路交通事故黑点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Abstr act: Ai ming at t uncertai he n factors forming highway t raffi accident black c spots,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法 在 公 路 交 通 事 故 黑 点 成 圜 分 析 中 的 应 用
K
e
y
潘昭宇
等
a
C
.1
C
W d
o e the associatio n degree with gray aSSOCi ation degree method. Fi nally, t causes he formi ng r n d t
P Zh AN ao. yu ’ G Xi . hen U0 uc g S NG u. an HE Y g g P Mi ron AN n. g L Gua . n U ng mi g
1 r n p r a in C l e e S u h a t n v r i y a j n 1 0 6 h n .T a s o t t o o l g , o t e s U i e s t ,N n i g 2 0 9 ,C i a
中 图 分 类 号 : U 9 .3 4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4 2 47 0 6 7(2 8)0 - 0 6 6 0 3 0 9 -0
C a eA na ys so he Fo m a i n of us l i n t r to t i hw a Tr f c B c s tw ih he H g y a f l k- po t i a t r y A s oc a i e r e M e ho he G a s i ton D g e t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2期 (总第228期) 黑龙江交通科技
HE LLONGdlANG dlAOTONG KEJ No.2,2013
(Sum No.228)
浅析交通事故黑点与公路标准的关系 刘 欢 (定州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站)
摘要:通过分析道路上交通事故频发原因,分析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提出解决 这些问题的一些见解,采取整治措施解决二、三级公路交通安全隐患。 关键词:交通事故;安保设施;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U4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13)02—0172—01
1前言 交通运输部从2004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国省干 线公路上实施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 保障”工程,有效遏制二、三级公路交通事故发生,对道路交 通事故起预防作用,现就交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 (1)超载、超速。 (2)公路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善。 (3)原公路采用技术标准低。 (4)公路开口多、设计时速级差大。 本文针对当前交通事故现状、原因分析,提出减少道路 交通事故的对策。 2超速、超载 根据《路线设计规范》(JTJ011—1994)山岭重丘区标准 二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 km/h、30 km/h,但受当时资金、 环境、理念等因素制约,基本上采用该标准且用较多极限指 标,而国省道公路改建时一般线型改造较少,仅进行路基路 面拓宽,投入安全防护措施费用少,设计速度一般不超过 60 km/h,一般设计速度在40 km/h,而新《路线设计规范》 (JID 20—2006)引入运行速度概念,现行标准的二级公路设 计速度60 km/h、80 km/h设计,而高速公路最低设计速度 80 km/h进行设计,在公路加以限速后,比较接近小车驾驶人 员日常驾驶的速度,而大车驾驶人员一般行驶速度为6O一 80 km/h,所以在限制速度40 km/h、50 km/h路段经常发现 超速车辆。 根据治理超限情况看,一般车辆超载10 t以上,甚至个 别达到100 t,增加对安全设施破坏,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这跟现行的低运输成本和业主追求高利润有关,应提高运输 单价,加强超载治理力度和交通管制。 3公路安全设施保障不完善 根据交通运输部2004年调查资料,全国国省干线公路 上的17万处、5万多km急弯、徒坡、视距不良等行车危险路 段需整治。也就证实了早期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对县 道更不用讲,原公路路侧深沟、陡崖、山区急弯路段设置的石 砌护墙、石护栏、钢筋混凝土护柱、石垛等均承受不了超速车 辆的冲击。根据力学计算,速度60 krn/h、车身重10 t,碰撞 角度20。考虑,冲击能量达160 kJ,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撞 栏和波形钢板护栏。钢筋混凝土防撞栏不易损坏,维修费用 低,相对造价低,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如104国道连江新大 桥引道路面变窄处设置防撞栏后,碰撞车辆车轮沿护栏面爬 高在折线处吸附碰撞能量转回车道路面,使汽车恢复正常行 使方向,确保安全。但正面冲击力大,对车辆和驾乘人员伤 害大,如2004年8月23日,连江东苔线55K+200急弯处车 辆发生冲断钢筋混凝土护柱冲出路面事故,于是提高防撞等 收稿日期:2012—10—09 作者简介:刘欢(1983一),男,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 ・172・ 级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2007年8月发生车辆冲撞防 撞栏现象,防撞栏发生断裂剪切破损,虽防止冲出路外事故, 但驾乘人员3人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钢筋混凝土防 撞栏基础进行桩基或钢筋桩加固,同时为吸附防撞能量配合 波形梁护栏使用。波形钢板护栏一般用在二级以上车速较 快公路上,用以诱导视线和因超速导致冲向路外及横穿过中 央分隔带起缓冲吸附冲撞能量作用,对车辆损害较小,便于 维修。 4原公路采用技术标准低 4.1路面宽度不足 旧有公路受当时资金、环境、理念等因素制约,路基路面 采用技术标准较低,路面宽度较窄,一般为3 m和3.5 m,较 少采用4.5 m,路肩为土路肩,根据载重汽车外型尺寸2.5 m 及安全距离0.6 m,这样路面宽度至少要3.1 m以上,随交 通量快速增长,单车道交通车辆增多,路面宽度满足不了安 全使用要求,超车行驶往往产生冲撞事故或冲出路基事故, 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小车往往是事故对象,必然要求路肩 硬化供避车安全使用,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设计速度在30 km/h以上车道路面宽度在 3.25 m以上,设计速度在60 km/h以上时要求对路肩进行 硬化处理,所以通往县城的公路主干道(二级公路)新改建 公路路基宽度一般在17~36 m之问,路面为4车道,每车道 宽3.5 m或3.75 m。而乡镇路段公路考虑到旧有公路进行 拓宽改造拆迁及土石方费用较大,多采用对路面结构进行改 造和弯道加宽处理及完善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如现有国道 路基12 m宽的公路改造时首选全幅路面方式进行改造,而现 有农村公路(三、四级公路)改造大多数进行路肩硬化或采用全 幅路面以提高路面宽度,改善交通条件,多采用0.3 m路缘石+ (2 X3.45 m)路面十0.3 m路缘石路幅布置方式进行施工,同时 通过加宽路面宽度来提高行车条件,减少交汇车发生事故。 4.2陡坡、长坡较多应用 原有公路为节省造价多采用两长坡中间加一缓和坡段, 并且坡度在7%左右,受地形限制下坡点要有接近小半径路 段,而公路拓宽仅进行路面拓宽,往往是汽车制动性能差、超 速车辆事故常发路段,另一种坡度在5%~8%之间坡度连 续下坡长度大于3 km的傍山三级公路,这些公路弯道多,视 距不足现象多,以前在交通量少时相对事故少,但现在受汽 车性能提高、通行能力及运行安全影响导致事故增多需进行 改造,该公路改造措施多采用增设避险车道、增设爬坡车道、 拓宽弯道、局部改弯或增设钢筋混凝土防撞栏等措施,以减 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难以治本,需要按新标准规范予以 完善进行彻底改造。 (下转第175页) 第2期 马加明:电气化铁路谐波概述 总第228期 通 二阶高通 图2无源电力滤波器基本类型
. 三阶高通 3.2有源滤波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滤波研究方向逐 步转向有源滤波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就 提出了有源滤波器APF(Active Power Filter)的概念,即利用 可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向电网注入与原有谐波电流幅值相 等、相位相反的电流,使电源的总谐波电流为零,达到实时补 偿谐波电流的目的。与无源滤波器相比,APF具有高度可控 性和快速响应性,能补偿各次谐波,可抑制闪变、补偿无功, 有一机多能的特点;且在性价比上较为合理;滤波特性不受 系统阻抗的影响,可消除与系统阻抗发生谐振的危险;具有 自适应功能,可自动跟踪补偿变化着的谐波。 4综合治理建议 在工业中控制电网中由非线性负载所产生的谐波畸变技 术除了上小结提及的无源和有源滤波技术外,还有以下方法: (1)网络重构;(2)增大短路电流比;(3)带有移相变压器的静态 多脉波功率变流器;(4)串联电抗器;(5)相负载平衡;(6)负载 组合。 通常电力系统谐波的抑制措施主要有3种。 受端治理:即从受到谐波影响的设备或系统出发,提高 它们抗谐波干扰能力。 主动治理:即从谐波源本身出发,使谐波源不产生谐波 或降低谐波源产生的谐波。 被动治理:即外加滤波器,阻碍谐波源产生的谐波注入 电网,或者阻碍电力系统的谐波流入负载端。 4.1 电气化铁路可选方案 由于电气化铁路牵引负荷的“四非”特陛一非线性(大功 率整流设备)、非正弦性(波形畸变)、非对称性(单相大功率负 荷)、非连续性(有功、无功冲击严重、电压波动大),其谐波、负 序等电力公害不仅危及共用电网其它用户的安全生产,还会危 及电气化铁路系统自身的安全与可靠运行。因此,各国都加大 了对电气化铁路谐波治理的力度,广泛采用了SVC(TCR十PF) 或SVC(TCR+PF+AF)的综合治理方案。 理论上可以改变牵引网运行方式,如末端并联改为非并 联运行;也可以选择改变系统短路容量,但是这两种方式均
需要很大的建设改造成本,在短期内无法广泛采用。所以当 前主要仍旧依靠滤波技术等被动治理为主。 4.2线路与车辆的协同优化 对主变压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绕组采用细导线, 且换位时尽量保证交链磁通相等;(2)加大伏/匝比,降低绕 组周围的谐波磁通密度;(3)对油箱等金属部件采取磁屏蔽 措施;(4)开发新型材料,以避免大量应用不锈钢、铜等磁导 率较高的材料后的超重。 对于换流装置,可以增加其相数。理论分析表明,换流 装置在其交流侧与直流侧产生的特征谐波次数分别为p・ ±1和P・i(p为整流相数或脉动数, 为正整数)。当脉动 数由P=6增加到P=12时,可以有效的消除幅值较大的低 频项(其特征谐波次数分别为12i 4-1和12i),从而大大地降 低了谐波电流的有效值。 对某一特定供电区间,可以进行运营优化,调整交直机 车和交直交机车的配比数,同时在调度工作站进行实时监控 措施,尽量避免重载等工况下的故障现象。 5结束语 电力系统谐波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能质量问题,电 气化铁路是电力系统中的主要谐波源之一,而且与电力系统 谐波相比电气化铁路谐波更具特色。近年来,人们不断地通 过优化控制和提高变流装置的载波频率来减少低次谐波,并 改善高次谐波的分布,在研究各项预防措施的同时,人们也 已经增强了对有关抑制措施的研究和认识。对于电气化铁 路谐波的影响,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降低谐波产 生的危害,促进铁路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Francisco c.De La Rosa著.赵琰,孙秋野译.电力系统谐波 [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吴竞昌.供电系统谐波[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王兆安,杨君,刘进军.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Suthefland P E.Harmonic measurements in industrial power sys— tern[J].IEEE Trans ON IA,1995,31(1):1752183. [5] 王奇.高速铁路牵弓l供电系统高次谐波谐振仿真研究[J].西 南交通大学,2009. [5] 朱卫海.电力谐波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J].山东大学,2006. [7]Jos Arrillaga Neville R.Watson著林海雪,等译.电力系统谐波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8]杨志华,朱俐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网侧谐波分析与对策[J].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3,26(2). [9]童先立,邬辉.电力系统谐波及滤波技术[J].江西电力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3,16(4). [1O]罗安.电网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技术及装备[M].北京:中国 电力出版社,2006. [11]王力法,张新黔,肖勇.电铁谐波综合治理设计思路探索[J]. 四川电力技术,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