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瑟个人收益率及教育层次社会收益浅析

合集下载

人力资本收益率估算模型概述

人力资本收益率估算模型概述

Es=Βιβλιοθήκη 罟 ( 题 。在大多数关于能力和教育机会均等的严格假定 1 )
收稿 E期 :2 0 — 9 1 t 080— 9
基金项 目:黑龙江 大学青年科 学基金项 目(W20 1 )黑龙江省教 育厅 项 目(1312 Q 069 ; 15 24 ) 作者简介 :王云 多(96 )男, 17一 , 内蒙古呼伦 贝尔 , 人 副教授 , 士 , 究方向 : 口经济学。 博 研 人
好一些 。
关键词 :人力资本 ;收益率 ;估算 ;方法 ;综述 中图分 类号 :F 7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4 52 0 )4 0 3 — 3 2 29 2 0 8 5 7 (0 8 0 - 0 5 0
1 明瑟 收入 函数 模 型
如果 . S S 0则 s ,1 , 2 = =
E l= ) E W i 0 ( 厶 1= ( I > )=E Wi > ) L ( I r : /7 l> , =卢 斗 p 3; E( u r + z) l ( ) () 7

按照明瑟的理论观点 , 即使教育分布是对称的 ,
年 劳 动 收 人 分布 也 将 沿 着 正 偏 态 的 方 向偏 离 对 称
相关 系数 为 P 。一个 随机样 本 的 厶 和 可 观测
性。 如果 k 对所有教育水平保持不变 , 在教育中的绝 对时间差别的正态分布将反应在年劳动收入中相对 差别的正态分布上 ,由教育差别所决定补偿性收入
, E =n or l s l +s n E
() 2
在人力 资本 理论研 究 中 , 明瑟 ( i e,) M n r 是使 c J
用现代 人 力 资本 理论研 究个 人 收入 分 配 的先驱 。在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理论探讨
LI LUN YU DANG DAI
教育资源分配的
不均衡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黄静
摘 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否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总体呈现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均衡的特征,这种不均衡的状况将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的实 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将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 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损害公众对社会和自 身发展的预期,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还会使政府形象和作 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对我国社会公平的影响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前提条件下,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对于促进我国高级人 才的培养,促进部分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曾起过较 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高层次迈进,对整 体国民素质要求的提高,这种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 而导致的人们受教育的不公平正严重地影响我国教 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正严重地侵袭着社会的公平和 正义,阻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之音。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家具社会的两极分化 2005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 0.45,贫富差 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影响人们收入差距的一个重 要因素是人们所受的教育水平。在相同阶层类属中, 不同的职业位置和职业层次,与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和 文凭资格证书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表明“:从年收入均 值来看,年收入在 15000 元以上者,主要是具有高等 教育水平的三个职业阶层,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
表1 你们家现在生活中最大的困难是
最大
子女
再就业
困难
教育
人数 (%) 14.0 57.4
疾病 健康
14.0
养老 1.7
住房 7.3
其他

第九章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人力资本理论

11
贫困陷阱
因为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 因为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 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 因为你穷,就限制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 由,因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 益边缘化; 因为你穷,就可能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 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12
13
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收益
40
不同发展水平下和物质资本的回报(%) 20世纪60年代 国家类型 人力资本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20 8 物质资本 15 10 人力资本 15 9 物质资本 13 11 20世纪70年代
上大学决策:PVCOL>PVHS
23
影响教育决策的因素
贴现率 收入流的时间长度
为什么接受教育的更多的是年轻人?
成本
直接成本(教育补贴的影响) 机会成本(为什么经济危机时,更多的人选 择重新进入学校?)
收入差距
24
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收益率
收益率越高,投资教育的需求越高 教育的收益率包括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 益率;货币化收益和非货币化收益
16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指劳动者在就业的同时接受的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培训。 培训投资是人们在接受正规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后,为提高工作或 适应能力所发生的投资支出。在职培训属于继续教育范畴。 在职培训有两种类型: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与正规教育相比,在职培训的投资成本既可以由被培训者即劳动 者承担,又可以由厂商承担。通常情况下,接受一般培训的雇员 是由自己支付培训费用,特殊培训的费用除由接受特殊培训的雇 员自己支付外,企业还要承担相当大的部分。 在职培训是一种“多赢”的活动。
25
教育的收益率
26
工资率-教育年限曲线特点

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调整

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调整

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的调整摘要:纵观以往国内外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研究不足,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基本尚未涉及,而本文在以上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收益率;计算方法;调整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88-02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创立、教育开始被视为一种投资行为以来,教育收益率的估算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已有了相当丰富的成果。

然而又存在很多不足:首先,针对全国的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较多,而具体针对某一地区的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却较少。

针对北京地区的教育收益率的深度研究就更加少见。

以往研究者们经常使用的明瑟收入函数法,在北京地区应用时应该进行什么样的修正,才能较为准确地衡量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一、分析教育收益率的理论基础1.人力资本理论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一个理性人如果预期未来教育的收益可以弥补并超越教育成本时,他才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教育水平越高则收入越高这一现象的解释是基于以下两点假设的:其一,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信息是可获得的。

在这两点假设下,我们可以得到较为理想情况下的教育收益率。

在非理想条件下,经典的估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根据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不明确。

洛克希德(m.e. lockheed)、穆克(p. r. moock)和阿杜(h. addou)的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部门,正规教育促进农业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比较明确。

李伟针对我国农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正规教育、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①而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生产率的衡量由于行业的差异而难以测量;且在工业部门与服务类部门往往会对劳动者进行非常详尽的岗前培训,故我们难以区分教育与培训对于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四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四

教育经济学练习题四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分。

)1.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明瑟)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一文,首次进行了建立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尝试。

其后,在他的另一篇开拓性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又根据对劳动者个体收益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

2. 1973年(斯潘斯)发表的《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一文,系统地阐明了筛选假设理论,成为该理论形成的标志。

3. 按成本负担的主体不同,教育成本分为(教育社会成本)和教育个人成本。

4. 教育事业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三个部分构成。

二、单项选择1. 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B)一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A.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B. 《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C. 《智术之师》D. 《经济学原理》2. (C)关注人力资本对于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对教育、培训等的投资量不同而造成的。

A沃尔什 B 贝克尔C明瑟 D 舒尔茨3. 下列选项属于教育变动成本的是(A)A. 教科书费用B. 校舍建设费C. 操场建设费D. 大型仪器费用4. 根据收益的获利者不同,教育收益可分为(A)。

A. 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B. 货币化收益和非货币化收益C. 消费收益和投资收益D. 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三、多项选择1. 下面哪些表述体现了教育经济学的含义?(ABCD)A.“如果把算术、量积、称重等方法从生产工艺中拿掉,那剩下的只有猜测了。

”(柏拉图)B.“后稷教民稼墙,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孟子)C. “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

”(墨子)D.“知识和经验是国民财富的要素。

”(亚当斯密)2. 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既要考虑到(),又要考虑(AD)。

中国城镇居民各级教育收益率及其变化研究:2002~2009年

中国城镇居民各级教育收益率及其变化研究:2002~2009年
之间 的变化 趋势 。


文 献 回顾
研究 教育 的个 人收 益率 ( 称 回报 率 ) 研 究教 育 机会 分 布 和 收 入分 配 结 也 是 构 关系 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 分 , 也是 国 内外学 术 界一 直 关 注 的热点 。学 者们 对 教 育 收益 率进行 了多项实 证研 究 。笔者 的文 献 分析 表 明 , 以对 中 国教育 收 益 率 可
7 4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不 同教 育水平 进行 区分 , 尚无 法 考察 教 育 收益 率 的 结构 性 差 异 , 认 识 这 种结 而
构 差异 对于 理解 不 同级 别教 育 的资源 投入 合 理性 和规 模 适 宜性 , 于理 解 不 同 对
教 育群 体是 否继 续接 受教育 的决 策行 为 ,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本文 将 使 用 都 同样来 源 的数据 , 研究 不 同层 级教 育 水 平 的教 育 收益 率 及 其 在 2 0 2 0 0 2~ 0 9年
第 1 第 3期 0卷
21 0 2年 7月
北 京大 学教 育 评 论
P i i e s t uc t n Re e ek ng Un v r i Ed a i vi w y o
V0 . O.No 3 11 .
J l 0 2 uy2 1
中国城镇 居 民各 级教 育 收益率及 其 变 化 研 究 : 0 2~ 0 9年 20 20
级 教 育 的 收 益 率 及 其 变化 趋 势 进 行 了估 算 , 要 结 果 表 明 : 年 来 除 初 中 阶 段 外 , 他 主 近 其 各 级 教 育 的教 育 收 益 率 并 没 有 延 续 整 个 2 O世 纪 9 0年 代 至 2 世 纪 初 的 五 年 那 样 快 速 1 增 长的态势 , 而是 逐 渐 趋 于 平稳 , 至 有 轻 微 的 下 降迹 象 。 甚 关 键 词 教 育 收 益 率 ;明 瑟 收入 方 程 ;时 间趋 势 中图 分 类号 :G 004 文 献 标 识 码 : 4 —5 A 文 章编 号 :17 -48 21 )307 —2 6 196 (02 0 —031

教育需求弹性

教育需求弹性
与运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p290)
2011-9-10 mkyy 14
教育需求私人成本弹性的估测:
• 高等教育
表-6 不同收入阶层的潜在受教育者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弹性 高等教育需求的个人成本弹性(绝对值) 高等教育需求的个人成本弹性(绝对值) 10%最低收入户 10%最低收入户 10%低收入户 10%低收入户 20%中等偏下收入户 20%中等偏下收入户 20%中等收入户 20%中等收入户 20%中等偏上收入户 20%中等偏上收入户 10%高收入户 10%高收入户 10%最高收入户 10%最高收入户 总体 0.738 0.704 0.620 0.574 0.485 0.454 0.330 0.562
2011-9-10 mkyy 16
三、教育需求的收益弹性 说明:影响教育需求的不光是教育成本,教育的预期收 益及收益率,甚至其所潜在的风险都是影响私人教育需 求的要因,对高等教育尤为如此。收益弹性的提法在这 里仅指个人教育需求的变化对预期教育私人收益率及就 业风险等因素变化的反应。 在我国,研究教育收益率的文献很多,但以经过风 险调整的私人收益变化对需求变化产生影响为主题的研 究不多。研究教育投资风险问题的也是近年来才兴起。 少见有关受教育者对预期收益率等因素变化的反应敏感 程度方面的实证研究。原因可能是个人对教育预期收益 率无法估计。
表-1未来五年人们的家庭投资倾斜度 子女教育 45.5 购房 29 其他 11 购大件 8.5 国库券 3.5 股票 2.5
资料来源:梁已香,《老百姓眼里的住房消费》,《消费经济》,1999年第1期
当时的展望和预测在时隔五年后,情况如何?
2011-9-10
mkyy
6
200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2005年社会蓝皮 书》指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而同时子女教育 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 从居民的储蓄意愿和消费倾向来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 在教育上的投入亦有所增长,教育需求收入弹性较高。 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的测算:数字作证(同期教育消费 年支出增长率远远高于家庭收入年增长率) 关于教育需求收入弹性的些许反思:富于弹性意味着 什么?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 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家庭 教育支出过快,完全打乱了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当 没有足够储蓄时,家庭教育消费支出产生了明显的挤 出效应。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子女教育及治病正在成 为一个新的致贫因素。

欠发达地区城镇个人教育收益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的研究

欠发达地区城镇个人教育收益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的研究
后 )为研 究 对象 。赤 峰 市是 中国 的一 个 缩影 :人 口
1 8 ) 的研 究 ,到 目前 为止 已经取 得 了一定 数量 的 97 成果 。由于不 同学者 所使 用 的计算 方法 和统 计样 本
存 在很 大差 异 ,对收 入 的理解 也 不尽相 同 ,其结 论
数字也 就不 太一样 ,但是 能从 中发 现一 些共 同性 的 结 论 :1 无论 是 明瑟收 益率 还是 私人 内部 收益 率 , . 中 国教育 的个人 收益 率偏 低 。2 随着 时 间的变 化 , . 教育 收益率 不 断递增 ,表现 出 明显提 高 的趋势 。3 . 从 计算 教育 收益 率 的性别 差异 来看 ,女性 的教育 收 益率 高 于 男性 。4 不 同 地 区 ( 济 发 达 与落 后 , . 经 中部 与西部 )的教 育 收 益 率 存 在很 大 差异 。5 不 . 同所 有制部 门 ,教育 收益 率也 是有 很 大 的差 别 。6 . 教育 的边 际收益 率 随着 教育程 度 的提 高而增 加 。 长期 以来 ,由于政治 、历 史 、地理 、经 济发 展 战 略等原 因 ,我 国地 区 之 间 的 经济 发 展 极 不 平 衡 ,
9 0年 代 以来 ,以 上 这 些 指 标 的增 长 率 也 远 远 低 于 全 国以及 自治 区 的平 均 水平 ,与两者 的差 距也 越来
[ 第一作者简介]杜育红 ( 98 ) 1 6 一 ,男 ,辽宁本溪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 教育经济学研究

教育 投资 的理性 决策 、制定 国家 的教育 政 策 、就 业
政策 等 。因此 ,对 教育 收益 率 的研究 成为 教育 经济 学者关 注 的一个 焦点 。研 究 中 国的教育 收益 率始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准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成本分担理论,教育及高等教育收益可以分为受教育者个人收益及社会收益。

对受教育者个人收益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明瑟收益率法和内部收益率法。

而对教育及高等教育社会收益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及高等教育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程度,方法也主要有两种,一是投入产出法;二是生产函数法。

本文与他文探讨的不同之处在于:(1)归纳了各个层级的教育等级分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的数量上,而更加关注教育层次。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对人均GDP 的影响,原因在于,对于不同人口基数的时期,若只比较国民经济总量,则不能较全面的说明社会经济进步。

一、明瑟收入函数及个人教育收益率(一)函数表达明瑟收益率指的是利用明瑟收入函数计算出的教育边际收益率,反映了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收入的变化率。

通常设定明瑟收入函数形式如下:LnY=α+β*S+γ1*X+γ2*X2其中,Y 是就业者的收入,S 是就业者受教育年限,X 是就业者的工作经验(年限),按照劳动就业理论和国际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经验,工龄对收入呈现二次曲线关系。

公式中变量S 的系数β满足:β=鄣lnY =鄣Y/鄣S ≈△Y/Y称β为明瑟收益率,其含义是:在相同工作年限条件下,多接受一年教育的就业者收入比未接受该年教育的就业者的收入的变化率。

(二)近期中国教育收益率变化及原因陈晓宇、陈良等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中,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20世纪后十年,短短的十年时间里,教育收益率严重低下的状况得到了基本扭转。

中国教育收益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3%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到2000年的8.5%,虽然略低于,但已逐步接近了国际平均水平。

张俊森和赵耀辉的研究发现,1988—1999年间高等教育收益率依次为3.9%、3.4%、4.3%、4.0%、4.9%、5.2%、7.4%、6.3%、7.4%、6.7%、8.8%、10.0%。

上述调查研究虽然数字有细微的差异,但均有力地证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收益率确实呈逐年上升这一特点。

关于明瑟收益率快速增长的原因,已有如下分析:技术进步(劳动力需求)和教育扩展(劳动力供给)赛跑导致收益率的长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力流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则导致收益率短期的增长。

(三)明瑟收益率的扭曲及收益函数的限制明瑟收益函数从相当理论程度上可以解释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个人可以设定预期收入,通过该函数计算自己最佳受教育年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及制度下,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使受教育年限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预期收入水平,在中国,工资收入的绝对并非完全取决于或者主要取决于受教育年限,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工龄、职称等工资体制的影响及个人能力:1.工资体制。

在中国,工资中工龄、职称等工资体制对收入的影响要比预期大得多,中国城镇的企业工资体制是基收稿日期:2010-05-06作者简介:丁红玉(1985-),女,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

明瑟个人收益率及教育层次社会收益浅析丁红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457)摘要:首先,提出对中国教育明瑟个人收益率研究的综述,总结自近期以来,个人收益率的变化基本情况、影响个人收益率的因素分析及致使该收益率偏差的因素分析。

然后从社会的角度,考虑社会教育收益率,并以人均GDP 为主要考察指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各教育层次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针对以上分析,对政府在市场化改革时期的做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教育收益率;明瑟收入函数;教育社会收益;人均GDP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21-0007-03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95期2010年第21期Serial No.95No.21,20107--本不反映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差别的。

邬剑军和潘春燕在《个人教育投资回报率与企业工资体制》中计算出,每十年工龄的增长,工资都以超过20%的幅度增长,各组平均增长率为25.7%。

而小学以下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含技工学校和中专)到大专,大专到本科以上,其增长率分别为1.7%、-0.9%、20.8%和18.8%,各组平均增长率为12.6%,低于按工龄分组的平均增长率约13个百分点。

2.个人能力。

自从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开始彻底抛弃了“大锅饭”的思想,实现了按劳分配,个人能力也便成了决定自身价值及收入的主要因素。

但是,教育程度并非与个人能力直接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未避免逆向选择,教育程度只是一个个人能力的信号发送过程,并非完全替代。

高学历低能力,低学历高能力屡见不鲜。

在市场化的今天,重视的是能力,而非教育程度本身,因此,收入的决定也不是完全与教育程度相关。

二、教育层次社会收益分析以往学者关注比较多的是,各个层级的教育加权为一个量———即人力资本总量和社会物质资本对国民经济总量GDP 的影响分析。

通常运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实证分析模型。

模型表达为:Y t =F(A,K t ,L t ,H t )=AK αt L βt H γt e μt ;其中,A 表示技术参数,往往为便于分析,假定各期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以K t 表示各期物质资本投入,L t 表示劳动力投入,H t 表示接受大专及上学历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代表当年高等教育系统输送的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e μt 为随机误差项,Y t 表示当期GDP 。

αβγ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劳动力及高等次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

模型采取对数形式:LnY=LnA+αLnK t +βLnL t +γLnH t +μ本文与之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文章将各个层级的教育进行划分,归纳了各个层级的教育等级分别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提到教育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的数量上。

但是,仅仅关注数量不能令人满意”,“首先,没有考虑到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二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并非分析的是,经济总量即GDP 的影响,而是,对人均GDP 的影响,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实施对人口影响力巨大,以往生育观念导致多生,而使人口增量多,近来少生、优生的概念相对减少了人口数量,因此,对于不同人口基数的时期,若,只比较国民经济总量,而不是人均经济,则不能较全面的说明社会经济进步。

因此,基于以上观点,鄙人认为,将人均量作为考察对象则更适宜。

教育(或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既是投资主体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所应当考虑的问题。

以下将分析教育对宏观的影响。

将以各教育程度作为自变量,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额(表现为人均GDP)作为因变量,用Eviews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何种的教育程度对人均GDP 贡献最大。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建立把观测到的十二年的不同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作为该教育水平的主要体现,同时把对应各时期的人均GDP 作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主要考察指标。

将从1996—2007年的主要数据———人均gdp (pgdp )(单位:元)、该年毕业研究生数量(yjs )、实际普通大学毕业生(sjpt),普通大学毕业生数量(pt )、实际高中生毕业数量(sjgz )、实际初中毕业数量(sjcz ),①研究生招生数量(yjszs )、普通高中招生(gzzs)和普通大学招生数量(ptzs )(单位:人)整合为下表: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6—2007年各级教育水平实际毕业生、招生整合表表1sjpt gzzs sjgz yjszs sjcz 396529660008390002822000204900059398127900001997465391000000829000322600022170006374914424000199847077108400083000035960002518000725081580200019995467015970008476003963000262900092225160710002000587672206000949800472700030150001284841707000020016780926830001036300558000034050001651971879900020028084132050001337300676700038380002026111995900020031110913822000187700075210004581000268925199560002004150777447300023911528215000546900032628620704000200518972850450003067956877700066160003648312106500020062559025461000377470887120007271000397925206240002007311839565900044779078402000788300041861219568000年份1996yjs ptzs 按:普通大学毕业生数量=实际普通大学毕业生数量-研究生招生数量(即pt=sjpt-yjszs )高中毕业生数量=实际高中毕业生数量-普通大学招生数量(即gz=sjgz-ptzs )初中毕业生数量=实际初中毕业生数量-高中招生数量(即cz=sjcz-gzzs )①此处,假设所有的毕业生最终都实现就业。

即使对于少数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各个层级的毕业生也已经具有该层级的人力资本积累量,外部性也将在不久的未来体现出来,从而增加人均GDP 。

8--[责任编辑吴高君]参考文献:[1]邬剑军,潘春燕.个人教育投资回报率与企业工资体制:第1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2]陈晓宇,陈良,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第1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英]盖伦特·琼斯.教育与经济增长[J].郑磊,杜育红,译.教育与经济,2006,(4).[4]王萍.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甘肃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2).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pgdp=C 0+C 1*yjs+C 2*pt+C 3*gz+C 4*cz+u (一)计量分析及结论由此,可初步写出人均gdp 决定式:pgdp=-248.2921+0.033623*yjs+0.000568*pt+1.08E-5*gz(-0.336)(9.95)(2.837)(0.2229)+0.00027*cz (7.413)R 2=0.998178R 2=0.997137F=958.74DW=2.106085方程中回归系数下方括号内的数值是其相对应的t 检验值,根据统计经验规则,若t 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2,则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