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承与创新

教育传承与创新
教育传承与创新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4日下午

会场:钓鱼台国宾馆八方苑四季厅

第一场 全体会议

主席:陈向明

主席:贾积有

Chair: Jia Jiyou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4th , 2011 Afternoon

Venue: Four Seasons Hall, BaFang Garden, Diaoyutai State Guest House Session 1 Plenary Session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5日上午

会场: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会议室

第二场 教育技术的力量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5th, 2011 Morning

Venue: New Meeting Room, Yingjie Exchang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Session 2 The Potenti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5日下午

会场: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会议室

第三场 教育传统的生命

主席:丁钢

第四场 教育创新的空间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5th , 2011 Afternoon

Venue: New Meeting Room, Yingjie Exchang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Session 3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Session 4 Spac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教育传承与创新2011年11月6日上午

会场: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会议室

第五场 教育创新的空间

Christoph Wulf

主席:

Chair: Christoph Wul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November 6th , 2011 Morning

Venue: New Meeting Room, Yingjie Exchange Center, Peking University Session 5 Spac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人文理念的创新与传承.

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 2009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主旨 「一切學術思想,都是人的思想,一切文化,都是人創造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既是中國和東亞傳統底下,讀書人面對宇宙自然萬物的基本態度,也是文藝復興以降,西方思想、藝術的核心關懷,無論是啟蒙運動對光明的渴求和理性的呼喚,或浪漫主義對黑夜的晦暗與神聖的探掘,莫不以人的主體能動性為出發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和科技文明的發展,激勵了思想家對於人之異化問題的思索和存有情境的揭露;而近代以來「現代性」宏觀敘事所蘊含的主體膨脹和對於理性之統合作用的過度信賴,卻也促成了當代思想對於「他者」的關注與差異的尊重,後現代、後殖民思潮於焉興起。值此學說紛陳、思潮激盪之際,關心學術發展的知識份子們,重新省思東、西方人文理念之傳承,檢視其於人文學各領域之創新、變化與實踐成果,此其時也!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之成立,旨在整合人文學界之意見,形成發展策略,以提升國內人文學術之研究水準,並研擬各項前瞻性研究議題,推動跨學門研究。基於前述宗旨,本研究中心擬於2009年5月21、22兩日,以「人文理念的創新與傳承」為題舉辦「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藉由實質的研究成果發表和學術研討,鼓勵青年學者踴躍發表論文,與同世代之人文學相關領域學者積極展開對話、交流。 二、主辦單位: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三、會議時間與地點 1. 時間:2009年5月21、22日 2.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館一樓會議廳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廳﹝台大校史館二樓﹞ * 一律通訊報名,請依本欄最後一頁表格填寫後寄至:r97124004@https://www.360docs.net/doc/ad11927788.html,.tw ** 相關訊息請參閱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網頁:https://www.360docs.net/doc/ad11927788.html,.tw 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洽詢電話:(02)2363-9808#26、41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

“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当中最鲜明的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

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读《民主主义教育》摘抄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卢梭的《爱弥儿》是构思20年,撰写3年而成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也是历经20年完成的。足见非凡之作都是长期腐心静思的结果。 课程就是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的学生各种活动的总体计划。也可以说是一门学科的各种活动总体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限,课内与课外活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校各种活动,都可以列入课程的概念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没有教师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就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是践行者,检验者,督促者,改进者,没有课程的教师是不存在的,没有教师的课程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课程的价值是通过教师的传导授业解惑体现的,通过教师的实践检验纠错改进完善的。教师通过研究课程,结合理论,总结自己实践的经验逐步成长起来,从而逐步成长为课程的编写者,然后再把编写的课程投放到教师的队伍里,再次进行试验,教师再次进行思考,再次进行改变,再回馈到课程编写的团队里,编写课程的教育家们,将收上来的意见进行整理分析,然后经过反复推敲,反复研究,反复探讨,最后形成新的课程,编写,排版,打印,发行,又一次回到了教师的手里,教师就这样接受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与改编,再将课程付诸于实践。这就是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改进。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教师的发展的蓝本就是课程,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杜威说:“过去一个时代学校课程经过了很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由来,一部分是由于教育改革家的努力,一部分是由于研究儿童心理的兴趣的提高,一部分是由于学校教学的经验。”由此可知,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与教学一线的教师是有很大关系的,教师对课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 生学习过程的环境。归根结底,教师所能做的一切在于改变刺激,以便反应尽可能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智力的和情绪的倾向。学校课程的各门学科或教材和提供环境的事有密切的联系。另一点就是,需要一个社会环境,使所养成的习惯有意义。” 杜威在《民主主义教育》一书中指出:“课程就是我们单纯向学生提示要学习的课业,这种学习的行动就是矫揉造作的,没有效果。如果学生能认识到他研究的数字知识在完成他所从事的活动中的地位,他的学习就是有效的。把学习的对象和课题与推动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联系起来,乃是教育真正的兴趣理论的最重要的定论”。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

高考满分作文:传承与创新

高考满分作文: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点评]"传承与创新";是对材料总体把握以后提炼的观点,非常符合题意。在大多数考生只对"传承与创新";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之时,此文作者精准地找到了他需要的突破口,即"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他超乎常人地看到了蕴藏在"板桥体";背后的对艺术和自由的追求。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当然,此文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题目即为"传承与创新";,文章应对这两个概念有辩证地论证与思考,但是,本文作者似乎遗忘了这一个最基本之处。

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风口发展迅猛。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主动融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 我国历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培养出拥有信息技术的优秀职业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社会整体重视程度低,生源质量不佳。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档次较低,能上大学绝不去职业院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通过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学生入学职业院校,但从整体上来看生源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扭转。 2.从就业情况来看,技能人才成为就业热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很多高学历人才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与之相反的是,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职业教育人才就业市场持续火爆,实用的技能人才就业率持续走高,职业院校学生收入满意率也逐年见涨。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如下图: 就业率和收入满意度说明了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经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革新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1.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逐步与传统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融合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作为与实际生产生活关系最直接、与科学知识转化联系最密切、对刺激就业造福民生作用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必须充分吸收利用信息技术,真正让职业教育信息化,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才能让职业学院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自己所学本领,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办学授课模式。过去,职业教育由于其重视实践的特殊原因,只能在学校统一学习培训。近年来,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与教师励志演讲稿参考汇编

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严峻挑战。知识和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的最大资本。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一言以蔽之,中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学生的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创新”人格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的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思非常明白: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要“解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老是沉浸在“春蚕”、“红烛”的誉声中,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中去;要“解放头脑”敢为人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解放双手”去开辟。教育创新之路靠自己用双手去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意、新事物靠教师自己用双手去创造;还要“解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才能在求是 第1 页共5 页

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也要“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教师深入钻研业务是应该的,但不能固步自封。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想想点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这样势必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个性得以张扬、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成为学习过程当中最鲜明的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中。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年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6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理念 一、艺术教育理念的依据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党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艺术教育理念的内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所以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它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符合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这种教育理念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的接受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学校的艺术活动和演出不仅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教育的平台,榆林市第三中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和修养,体现教育公平。 (二)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学校艺术教育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应该凸显育人特质,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少年的朝气蓬勃、青年的意气风发,这些美好的精神气质正是我校学生的审美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所以榆林市第三中学艺术教育是要让青少年从内心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而且更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我校艺术教育力求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快感。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也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 (一)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就像是把知识从一个仓库搬运到另一个仓库,这样一来,教师就变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他们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在这种单调乏味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体验不到自己职业生活的快乐、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把研究和反思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刻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活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 篇)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

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有不断提高素养的意识。要多阅读、多反思、多写作,勤于笔耕。而人文知识的自我学习、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阅读品格的积极成长。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素养修炼将促进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意义,将促进教师对实践知识的领悟和把握,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传承与创新中回归教育本真

传承与创新中回归教育本真 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挺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既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之“新”的宣讲和强调上,也不能盘旋于各种教学活动的技术性探索上,而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和原点,就是唤醒人 的生长潜能,真正实现“教育即生长”之理念。 一、课堂改革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校之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如何 办教育才能办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呢? 辽宁省在2017年全面推开,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 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新形势下对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 要求,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回归教育的本真,即回到课堂学习的本真、教师教学的本真、 学校管理的本真、道德育人的本真,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的创新发展、校园的民主和 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传统的课堂是这样的等式:教育=教学=知识=考试,机械重复的过度训练,没有时间关注、 思考生活实际。所以,回归教学的本真势在必行。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语文组在这方面进 行了大胆的尝试,摸索了语文课堂的“大语文”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收获。那就是,坚 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大胆进行改革实践。 二、“大语文”教学课堂模式的思考 1.改革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形成以课堂为轴心,形成有机结合的教学机制,全面高效 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我校的改革创新是从改变课堂开始的,从2009年开始,在我的积极 倡导下,我校开始改变课堂“满堂灌”的做法,从最早的“121”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三维互动式” 课堂教学模式。所说的三维互动就是: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目的是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完善班级小组建设。小组是实现“三维互动”课堂教学的基础。在小 组建设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新,制定好、监督好 小组的机制。小组的建立是一项重要过程,小组建立得好,学习效率能得到提高,合作交流 能得到开展。小组建设的实质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变成学习 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年的课改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产生了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状态、 课堂接受的效果、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2015年我校高考语文取得了朝阳地区 第一名的好成绩。 2.进行教材整合,做课堂改革的坚强后盾。适当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选修与必修、人 教与校本、初中与高中篇目结合,阅读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它可以是单元内容的、也可以是 整本教材甚至是几本教材同类题材的整合。依托传统文化,打造第二阅读课堂。依托传统文化,开辟阅读课堂,让读书伴随一生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 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为构建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大语文”对其他学科课堂改革的思考 我校的体育课实行了模块教学改革,把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 美操、武术和新兴体育项目等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选模块,使学生拥有一种 终生适用的体育技能。其中“普通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的研究”已成为省级课题,我校的校本教 材《阳光体育》获省级校本课程贰等奖。我校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均得到发展,学生参与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和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xx集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内容要点 附件3. xx集团改革创新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内容要点 集团本部各部门、下属各单位申报参与xx集团“改革创新奖”评奖项目,须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应清晰表明申请评奖项目是否具备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是否属于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载体;是否符合集团实际和集团的发展规划;对于实施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经济效益或者管理绩效显著提高等情况须详细写明。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项目实施背景; 2.项目实施目的、预期达到的目标成果; 3.项目实施方案; 4.项目实施过程; 5.项目实施效果; 6.项目改革创新的亮点,实施意义,影响4年教育创新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两区两中心”战略目标,抢抓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坚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改

革创新,以实施“四大工程”、落实“两大机制”为抓手,举全区之力,加大教育投入;走联校合作之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采取”引培”并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学质量一体化的一步到位目标,均衡、优质、快速发展成为茅箭教育特色,成为全市教育系统改革发展新模式、新亮点。 一、教育改革创新主要做法 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全面启动、突出重点,先急后缓、整体改造,分步实施、分批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四大工程”,严格按照“五个坚持,五个一样”做法,全面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2013年11月份的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茅箭区以98分全市第一、全省并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2所学校19栋教学及辅助用房,维修加固7栋学校校舍,建成8个塑胶运动场,建设教师周转房48套。建设班班通教室223个,班班通覆盖率达100%。按照“十有八配套”的要求,全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寝室等硬件配套设施整体提升,城乡学校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班班通教室、图书室、功能室、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作者:师长玉术洪香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4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创新与探索,但反思走过的路,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就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安于现状。这种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不精确定位与把握,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难所表现出来的束手无策,成了制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突破种种羁绊,使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简约性认知及操作,降低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1. 粗浅的形式论 不少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开全音、体、美,上好活动课,严格作息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该玩就玩。这种粗浅形式论观点,带有普遍性,其危害不容小视。山东省教育厅齐涛厅长在谈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时就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学生的人格;赋予其知识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新一轮素质教育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构筑精品课堂,要付出更大的心血和汗水,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前瞻性眼光,在观念的转变中与时俱进。 2. 泛泛的评价观 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是泛泛的,只要不出现分数,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又怎能看的出来?殊不知,学生素质是内隐的,其存在形式却是外显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难道不是人格养成、人文素养、道德素养、角色素养缺失造成的吗?当我们发现辛勤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诸如出言不逊、打架成瘾、离家出走、安全事故频发等现象时,我们是否会有自食其果的尴尬。倘若我们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变化了的新要求,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出发,而持反正素质教育也看不见、摸不着的观点,无所作为,就会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 3. 错误的成就观 一提到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很多人会罗列出一大堆数字:高中上线率多少,中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几,获得了多少辅导奖项等等,以为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其根本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关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每当学生拣起地上的一块垃圾,用黑板擦擦掉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课堂上学生出现创新的智慧与火花,这就是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惯有思维定势使学校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浅谈终身教育与教师终身学习 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终身教育与教师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这种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可。诚如保罗?郎格郎所说,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的观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大体上是50年增加一倍,现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大体上是3-5年增加一倍,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20世纪初以前,从科技发明到技术发明,大约需要30年,20世纪下半叶缩短为5年左右。”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每一个人都面临终身学习这个课题。正像一个人不能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工作一辈子一样,教师也同样不能用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给学生讲授一辈子。教师不仅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倡导者,更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坚持终身学习,持续不断地获得新理论和新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一)教师坚持终身学习,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自上世纪末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约占60%,80年代便达到了80%。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水平。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要能为国家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大批创新人才,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师坚持终身学习,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在上世纪晚期接受学校教育和开始从教的。受当时时代所限,大家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部分知识已经老化,所接受的教育教学理念、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存在与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都存在一个需要继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问题。有些学校虽然花大量资金为老师仍习惯于采用传但很少有人使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统教学手段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作文

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作文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传承、创新与融合

传承、创新与融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出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要求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出发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矫正传统模式的不足,建构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启发、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都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而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新意识则关注较少,学生缺少认同感,缺少抬头率。 二是,讲授内容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没有因时、因地、因对象制宜。四门课的教材客观存在着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的问题。照本宣科是容易做到的,但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则是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材收集整理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说服力的案例,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是,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在几门课的考核中,客观的存在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并且在试卷考试中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较少能考查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事实上决定了学

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人格

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新人格 【摘要】如何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是职教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培养人,培养出的学生如何适应入世后的运行规则,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能靠传统文化来自然孕育,而必然要由新一代创新型教师来承担。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创新教育创新人格 如何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这是职教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培养人,培养出的学生如何适应入世后的运行规则,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运作形态对人才的激励和吸引,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意识、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创新教育 自进入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造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构筑这一系列的创新体系,就必须有大批的富于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措施。但什么是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最重要的特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才和发挥。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会生存、会做人,学校应有一个创造性的环境,如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学校的管理、环境的布置、教学评估体系等,然而关键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有独特见解,主要包括创新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目前我们的职教的教师,没有升学压力,因此现实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事实,教师备一次课,选定一个例题,可以用很长时间。教学方法也是年年如此,事事如一。在开放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眼界都不同于从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材结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创新。因为时代的脚步不允许因循守旧,不接受死板和教条。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创新的大胆改革者,而青年阶段是创造的黄金时期。 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除了平时谈到的一般意义上的对原来的知识的保持、发展、继承外,尤为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意识。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但要讲知识的结论,还是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