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渣的开发利用
DB37 T 2248-2012 食用菌菌渣堆肥处理技术操作规程

ICS65.020.01B 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2248—2012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地肉牛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康瑞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宫志远、任鹏飞、韩建东、韩克军、任海霞、王梅、杜秉海、张汉兵、程邦仲。
食用菌菌渣堆肥处理技术操作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用菌菌渣堆肥的处理原则、场地选择与设计、技术要求、产品包装和标识、环境条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代用料栽培食用菌菌渣的堆肥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8172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728 食用菌术语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CJJ/T 52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NY 525 有机肥料NY 884 生物有机肥NY/T 116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食用菌菌渣 mushroom residue食用菌生产结束后,剩余的物料基质(包括菌料及草炭土覆土材料)。
3.2堆肥处理 composting treatment食用菌菌渣经过预处理、发酵处理,杀灭菌渣中的食用菌菌丝、病原菌、昆虫及其它有害生物,转化调节养分成分,对农业生态环境及食用菌生产无负面影响,可以直接还田,或作为商品有机肥、基质的原材料等。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哪些方式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哪些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果蔬残渣等。
如果这些废弃物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然而,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如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
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
2、秸秆饲料化经过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技术,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牲畜的饲料。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饲料成本,还能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3、秸秆能源化(1)秸秆气化将秸秆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使之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
这些气体可以用于农村居民的炊事、取暖,也可以用于发电。
(2)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把秸秆粉碎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其压缩成块状或颗粒状的固体燃料。
这种燃料燃烧效率高,污染小,是一种优质的生物质能源。
4、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基料,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
食用菌采摘后的菌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5、秸秆原料化以秸秆为原料,生产人造板材、造纸、制作工艺品等,实现秸秆的高附加值利用。
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1、堆肥处理将畜禽粪便与秸秆、稻壳等有机物混合,通过好氧发酵制成有机肥料。
这种肥料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
2、沼气发酵畜禽粪便在沼气池内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
沼气可用于照明、炊事和发电,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3、养殖蚯蚓将畜禽粪便作为蚯蚓的饲料,蚯蚓消化后的粪便成为优质的生物有机肥,同时蚯蚓本身还可以作为饲料或药材。
4、生产饲料经过一定的处理工艺,如干燥、发酵、消毒等,将畜禽粪便转化为饲料,用于养殖鱼类、禽类等。
蘑菇渣基本资料

在种植蘑菇的地方,每年都会有大量废弃的蘑菇料渣产生。
这些蘑菇料渣,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氮浸出物,还含有钙、磷、钾、硅等矿物质,营养相当丰富。
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好介质种蔬菜或养花。
刚种植过食用菌的菇渣一般不能够直接使用,要将菇渣加水至其最大持水量的70%~80%左右,再堆成一堆,盖上塑料薄膜,堆沤3~4个月之后,摊开风干,即可使用了。
菇渣的氮、磷含量较高,不宜直接作为基质使用,应与泥炭、田园土或颗粒矿石等基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复合基质后来使用。
混合时菇渣的比例不应超过60%。
据农科网报道:菇渣为原料的育苗基质,加入不同体积配比的蛭石、珍珠岩进行了番茄穴盘育苗试验,筛选出可以作为草炭复合基质替代品的蘑菇渣复合基质。
试验结果表明:蘑菇渣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草炭,在相同的苗期管理情况下,T1(蘑菇渣∶蛭石∶珍珠岩为1∶1∶1)、T6(蘑菇渣∶蛭石∶珍珠岩为2∶1∶2)复合基质幼苗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全株干重、壮苗指数均显著大于CK(草炭∶蛭石为2∶1)。
因此,在番茄穴盘育苗中可使用蘑菇渣复合基质代替草炭。
使用的原料不同,栽培的品种不同。
菌糠的成分也不同。
下面提供几个数据。
仅供参考。
用稻草、麦秸、干牛粪以3:2:5的比例组成的培养基,采蘑菇5批后晒干粉碎的菌糠,粗蛋白为10.2%、粗纤维9.32%、粗脂肪0.12%、无氮浸出物48%、钙3.24%、磷2.1%、赖氨酸1.2%、色氨酸0.8%、蛋氨酸十胱氨酸1.2%。
以木屑或砻糠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的菌糠,它们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矿物质和无氮浸出物分别为8.67%、6.2%、30.58%、7.93%、42%和7.82%、8.9%、25.63%、2.79%、33.3%;以玉米芯为原料栽培香菇的菌糠的营养含量粗纤维从36.1%下降到24.4%,木质素从13.2%下降到9.5%,粗蛋白从2%上升到9.5%。
棉籽壳菌糠中含粗蛋白质13.06%、粗纤维31.56%、粗脂肪 4.20%、粗灰分10.89%、无氮浸出物33.01%、钙0.21%、磷0.07%。
食用菌废渣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食用菌废渣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摘要:在土壤中加入发酵食用菌废渣,建立土壤与菌渣体积比分别为10∶0、9∶1、8∶2、7∶3、6∶4、5∶5的不同配比单元,以研究食用菌废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
试验表明:发酵食用菌废渣有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团粒结构和容重等物理性质得到良好改变,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得到增加,并且随着菌渣比例的增加改良效果呈上升趋势。
但速效磷含量随废渣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关键词:发酵;菌渣;土壤改良;理化性质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59-2食用菌菌渣又叫菌糠、废菌筒,是食用菌栽培的废弃物。
相比食用菌基质,菌渣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等被不同程度的降解,菌渣中残留有菌丝体和多种植物生产所需营养素[1]。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到2.57×107t[2],按照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平均40%计算[3],产生菌渣6.43×107t。
由于我国食用菌以农户分散栽培为主,菌渣一般不经处理乱堆乱放,既造成很大浪费又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压力。
因此,菌渣的合理利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对食用菌栽培废渣的综合利用已有不少报道。
利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再次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二是菌渣制作成肥料;三是发酵菌渣作饲料;四是直接作为燃料[3]。
众所周知,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土壤的营养成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
笔者通过在土壤中加入发酵食用菌废渣,建立不同配比单元,以研究食用菌废渣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渣及其发酵来自牡丹江市宏大食用菌研究所的香菇菌渣。
菌渣干燥、粉碎后加少量水,加水量以手握菌渣能成团、但水不流出为宜。
堆成料堆,覆盖塑料布室温下进行自然发酵。
发酵的主要目的是使菌丝体继续生长,降解有机物。
当废渣颜色深褐、质地松软则发酵终了,自然风干,过筛备用。
食用菌菌渣的利用研究

2019年4期花炮科技与市场14邱黎斌(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摘 要】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是农业、环保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食用菌菌渣的应用价值逐渐提高。
文章分析了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和营养价值,阐述了目前食用菌菌渣利用的主要问题,并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重点探究了食用菌菌渣的有效利用途径。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利用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4-0014-02 作者简介:邱黎斌(1996—),男,甘肃岷县人,本科,研究方向:植物科学与技术。
在培育食用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残余,被称为食用菌菌渣,实践工作中,研究食用菌菌渣的利用价值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生产体系。
企业相关人员应注重研究食用菌菌渣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并对其利用途径进行有效延伸,以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应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 食用菌菌渣成分和营养价值食用菌菌渣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相关的营养物质构成与食用菌的培养方式有直接关系。
例如,以棉籽壳、玉米芯和麦麸为培养液的食用菌菌渣则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碳、粗蛋白和有机化合物等营养成分。
对食用菌菌渣的处理方法应科学合理,以此为目标企业带来经济收益[1]。
食用菌在收获完成后,其菌棒位置会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和有益菌,菌丝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酶解作用,由此产生糖类、有机酸类、酶和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以棉子壳栽培鸡腿蘑为例,其菌渣中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粗脂和粗纤维等营养物质。
而蘑菇渣中不仅含有菌丝体和蛋白质,也存在大量钙、铁、锌、镁、钾等微量元素,其营养成分在饲料和肥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食用菌菌渣的利用问题现阶段,我国食用菌菌渣的利用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相关人员在食用菌菌渣中提取出生物活性物质,并将相关菌渣的有机成分作为修复局部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材料物质,针对食用菌的科学合理运用具有广阔空间。
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

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作者:夏秀华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山东作为我国第一食用菌生产大省,食用菌利用技术已经成功植入商业,食用菌菌渣也逐渐引起商家的重视,研究发现食用菌菌渣也可以再次利用。
文章针对食用菌菌渣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研究;技术中图分类号:S56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3019食用菌菌渣是在培育食用菌后所剩余的废料,研究食用菌菌渣利用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生产价值,优化企业生产体系,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食用菌菌渣可以很好的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
下面主要从食用菌菌渣的成分和营养价值方面做浅要分析。
1 食用菌菌渣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分析食用菌菌渣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
由于地区不同,其生产食用菌的种类和培养料也不同,如山东则以棉籽壳、玉米芯、木屑、麦麸、玉米粉等为培养液主要配料,因此食用菌菌渣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碳、粗蛋白、有机化合物、菌丝体等成分,其食用菌菌渣若是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生态的破坏,相反将菌渣丰富的营养成分充分利用,则会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
2 食用菌菌渣利用的现状食用菌菌渣研究发现其主要用作农作物的化肥,其它食用菌或其再生产培养液的主要成分,蔬菜和花卉栽培的主要基质,燃料的一种,饲料添加剂等多方面用途。
2.1 食用菌再生产的配料利用食用菌菌渣在食用菌生产完后,大多数食用菌并没有将其培养液的营养充分吸收。
根据精密仪器测量,将缺少的营养成分查漏补缺,可以再次利用。
利用金针菇的培养,一般金针菇经出过2~3次后,其培养液会缺少水分,但其他营养成分未给金针菇吸收。
经研究,其含有丰富的水、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将25%棉籽壳加入到去菌渣中适于平菇栽培所需的营养成分。
还有利用平菇菌渣培育草菇、利用秀珍菇菌渣培育双孢蘑菇等。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情况综述

( h ol n et i r n tueA h i cdmyo giutrl ce cs fi3 0 C ia) T e ia dF r l e s tt,n u A a e f r l a S in e, e2 0 3 ,hn S iz I i A c u He 1
Abs r c :W ih t e d v l p n fe i l n i n u ty e i l n i e i u s i c e sn r n r . we e ,t ta t t e e o me t d b ef g d sr , d b ef g sd e i r a i g mo e a d mo e Ho v ra h o u i u r n p e e t h t i a i n o d b e f n ir sd e ss i e y l w i u o n r . o fr n wa l d b ef n ir sd e r s n ,t e u i z t fe i l u g e i u i tl v r o n o rc u ty A l to e e b e e i l u g e i u l o l
Ke r s y wo d :Ed b e f n iRe i u ; mp e e sv iia i n P o r s i l u g sd eCo r h n ie Utl to ; r g e s z
1 菌渣概 况
菌渣 即食 用菌废料 又被称 作菌糠 、 料 , 下脚 是栽 培食用
21菌 渣作为 食用菌再 生产 的配 料 .
食 用菌 多为 腐生 真菌 , 以稻壳 、 籽壳 、 棉 玉米 芯 、 秸秆 、 牲畜 粪便 等为原 料 , 分解 利用 其 中的纤维 素 、 半纤 维素 、 木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规程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规程1. 引言食用菌产业在近年来迅速发展,菌渣作为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将菌渣进行发酵处理可以提高利用率,增加其附加值,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本规程旨在规范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提高发酵质量和效率。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菌渣发酵处理。
3. 术语和定义•食用菌菌渣: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包括菇体残渣、废弃基质等。
•发酵:在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活动,对食用菌菌渣进行生物降解和转化过程。
•发酵菌种:用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可以是菌丝体或孢子体。
•发酵培养基:提供发酵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发酵条件:包括温度、pH值、通气等对发酵过程进行控制的各种条件。
4. 发酵工艺4.1 发酵菌种的选择根据食用菌菌渣的特性,选择适合菌渣发酵的菌种。
常用的菌种有白腐菌、草腐菌等。
发酵菌种应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和适应性。
4.2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根据发酵菌种的需求,制备适宜的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应包含适量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同时,还可以添加一些生长促进剂和调节剂,以提高发酵效率。
4.3 发酵条件的控制4.3.1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发酵菌种,确定适宜的发酵温度。
常见的温度范围为25-35摄氏度。
要注意在发酵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对菌种生长和代谢的负面影响。
4.3.2 pH值控制发酵过程中,pH值的控制对菌种的生长和代谢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pH值范围为6-8。
可以通过添加酸碱调节剂来控制pH值的变化。
4.3.3 通气控制发酵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通气条件,以提供菌种所需的氧气和排除代谢产物。
通气方式可以选择自然通气或机械通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4 发酵过程监测和控制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发酵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保证发酵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可以使用温度计、pH计、气体分析仪等设备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发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