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第1.0.1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一节图线

第2.1.1

线型表2.1.2

名称线宽用途

粗实线 B 1、采暖供水、供汽干管、立管

2、风管及部件轮廓线

3、系统图中的管线

4、设备、部件编号的索引标志线

5、非标准部件的外轮廓线

中实线0.5b 1、散热器及散热器的连接支管线

2、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备的轮廓线

3、风管的法兰盘线

细实线0.35b

1、平、剖面图中土建轮廓线

2、尺寸线、尺寸界线

3、材料图例线、引出线、标高符号等

粗虚线 B

1、采暖回水管、凝结水管

2、平、剖图中非金属风道(砖、混凝土风道)的内表面轮廓线。

中虚线0.5b 风管被遮挡部分的轮廓线

细虚线0.35b 1、原有风管轮廓线

2、采暖地沟

3、工艺设备被遮挡部分的轮廓线

细点划线0.35b

1、设备中心线、轴心线

2、风管及部件中心线

3、定位轴线

细双点划

线

0.35b 工艺设备外轮廓线

折断线0.35b 不需要画全的断开界

波浪线0.35b

1、不需要画全的断开界线

2、构造层次的断开界线

第二节比例

第2.2.1

比例表2.1.1

图名常用比例可用比例总平面图1:500;1:1000 1:1500 总图中管道断面

1:50;1:100;1:200 1:150

平、剖面图及放大图1:20;1:50;1:100

1:30,1:40;1:50;

1:200

详图1:1;1:2;1:5;1:10;

1:20

1:3;1:4;1:5 第三章图例

第一节管道及附件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管道用于一张图内只有一种管道

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管道类别

用图例表示管道类别

2

供水(气)管

采暖回(凝结)水管

3 保温管可用说明代

4 软管

5 方型伸缩器

6 套管伸缩器

7 波形伸缩器

8 弧形伸缩器

9 球形伸缩器

10 流向

11 丝堵

12 滑动支架

左图:单管

13 固定支架

右图:多管

第二节阀门

序号名称图形说明

1 截阀

2 闸阀

3 止回阀

4 安全阀

左侧:低压

5 减压阀

右侧:高压

6 膨胀阀

7 散热器放风门

8 手动排气阀

9 自动排气阀

10 疏水器

11 散热器三通阀

12 球阀

13 电磁阀

14 角阀

15 三角阀

16 四通阀

17 节流孔板

第三节采暖设备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左图:平面

1 散热器

右图:立面

2 集气罐

3 管道泵

4 过滤器

上图:平面

5 除污器

右图:立面

6 暖风机

第四节风管

序号名称说明

1 风管

上图为可见剖面

2 送风管

下图为不可见剖面

上图为可见剖面

3 排风管

下图为不可见剖面

4 砖、混凝土风道

第五节通风管件

序号名称说明

1 异形管

2 异形管(天圆地方)

3 带导流片弯头

4 消声弯头

5 风管检查孔

6 风管测定孔

7 柔性接头中间部分也适合于软风管

8 弯头

9 圆形三通

10 矩形三通

11 伞形风帽

12 筒形风帽

1. 锥形风帽

第六节风口

序号名称说明

1 送风口

2 回风口

上图为剖面

3 圆型散流器

下图为平面

4 方型散流器

上图为剖面

下图为平面

5 百叶窗

第七节通风空调阀门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插板阀本图例也适用于斜插板

2 蝶阀

3 对开式多叶调节阀

4 光圈式启动调节阀

5 风管止回阀

6 防火阀

7 三通调节阀

8 电动对开多叶调节阀

第八节通风空调设备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通风空调设备1、本图例适用于一张图内只有序号2至9、11、13、14中的一种设备

2、2、左图适用于带转动部分的设备,右图适用于不带转动部分的设备

2 空气过滤器

3 加温器

4 电加热器

5 消声器

6 空气加热器

7 空气冷却器

8 风机盘管

9 窗式空调器

10 风机流向:自三角形的底边至顶点

11 压缩机

12 减振器

13 离心式通风机

14 轴流式通风机

15 喷嘴及喷雾排管

16 挡水板

17 喷雾室滤水器

第九节控制和调节执行机构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手动元件本图例是通用图例

2 自动元件本图例是通用图例

3 弹簧执行机构

4 重力执行机构

5 浮动执行机构

6 活塞执行机构

7 膜片执行机构

8 电动执行机构

9 电磁执行机构

10 遥控

第十节传感元件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温度传感元件

2 压力传感元件

3 流量传感元件

4 温度传感元件

5 液位传元件

第十一节仪表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指示器

2 记示仪

3 量度计

4 压力表

5 流量计

第四章制图基本规定

第4.0.1°或30°

第五章采暖图样画法

第一节标高与坡度

第5.1.1

第二节管道转向、连接、交叉的表示法

第5.2.1

第三节管径标注法与系统编号

第5.3.1条管径尺寸应按下列规定标注:

一、焊接钢管应用公称直径"DN"表示。如:DN32,DN15

二、无缝钢管应用外径和壁厚表示。如:D114×

第四节平面图

第5.4.1×2

其中3代表每排根数;2代表排数。

三、光管散热器应注管径、长度、排数

如:D108×3000×4

其中D108代表管径(mm);3000代表管长(mm);4代表排数。

四、串片式散热器应注长度、排数。

如:1.0×

第五节系统图

第5.5.1

第六章通风、空调图样画法第一节平、剖面及详图

第6.1.1×××"表示,矩形风管应以"××××××

第二节系统图

第6.2.1

第三节原理图

第6.3.1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讲解

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 16.1概述 为排除厂房内余热、余湿、有害气体以及蒸气、粉尘等,维持工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卫生要求,以保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产品质量,本系统全范围进行设计,包括辅助生产区、工艺装置区、产品储罐区等,设计范围及要求如下: 1、按照各车间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设计规范设计各车间通风设施; 2、按照各房间空气调节的设计参数,提出对空调的要求;相关空调的设计、安装由空调提供方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及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16.2设计规范和标准 表16-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标准表

16.3设计范围及目标 16.3.1设计范围 按照各车间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设计规范设计各车间通风设施。 按照各房间空气调节的设计参数,提出对空调的要求;相关空调的设计、安装由空调提供方依据相关行业标准及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本工程设计范围为成品储存设施中配电站、消防站、空气站、维修楼、中控室、行政楼等各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调的初步设计。在生产车间内部设置了事故通风系统,当空气质量不能达标,自动启动事故通风系统。维修站、化验室等由于空气质量较差且人流密集,均需要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16.3.2设计目标 设计要达到三个基本目标: 1、保证有足够的室内风速和气流量; 2、房间内要有合理的气流通路,即气流应当经过需要换气和降温的地方; 3、要保证有良好的气流质量,即进入厂房的应该是低温洁净的空气。 16.4厂址所在地气候 16.4.1气候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滨海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气爽、风和日丽。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第1.0.1条为了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以下简称采暖通风)专业制图做到基本统一;清晰简明,提高制图效率,满足设计、施工、存档等要求,以适应工程建设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采暖室内部分、通风与空气调节的下列工程制图: 一、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各阶段设计图、竣工图; 二、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实测图; 三、通用图、标准图。 第1.0.3条采暖通风专业制图,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86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图线 第2.1.1条图线的宽度b,应根据图样的比例和类别,按《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86中(图线)的规定选用。 第2.1.2条采暖通风专业制图采用的各种线型,宜符合表2.1.2的规定。 线型表2.1.2 名称线宽用途 粗实线 B 1、采暖供水、供汽干管、立管 2、风管及部件轮廓线 3、系统图中的管线 4、设备、部件编号的索引标志线 5、非标准部件的外轮廓线 中实线0.5b 1、散热器及散热器的连接支管线 2、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备的轮廓线 3、风管的法兰盘线 细实线0.35b 1、平、剖面图中土建轮廓线 2、尺寸线、尺寸界线 3、材料图例线、引出线、标高符号等 粗虚线 B 1、采暖回水管、凝结水管 2、平、剖图中非金属风道(砖、混凝土风道)的内表面轮廓线。 中虚线0.5b 风管被遮挡部分的轮廓线 细虚线0.35b 1、原有风管轮廓线 2、采暖地沟 3、工艺设备被遮挡部分的轮廓线 细点划0.35b 1、设备中心线、轴心线

线2、风管及部件中心线3、定位轴线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汇总

说明:本目录收集载有暖通空调制冷专业内容(章、节)和相关内容的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建筑系列GB50×××、GBJ、建设部标准CJJ、CJ、JJ、ZBP、ZBJ等的目录,有些标准规范虽用于公共建筑和专门工程建筑,但并无暖通空调内容章节故不收录。 一、基础类 1.1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应用 1.2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1.3GBJ1-8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4GBJ144-8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1.5GBJ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1.6CJJ55-93供热术语标准 1.7CJJ65-95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1.8GB140-59输送液体与气体管道的规定代号 1.9GB4270-84热工图形符号与文字说明 1.10GB4457-84至GB4640-84机械制图 1.11GB11943-89锅炉制图 1.12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1.13JGJ35-87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1.14JGJ37-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15GBJ300-88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6GB/T16732-97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1.17GB/T16803-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术语 二、暖通空调一般设计规范 2.1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2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3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共设计规范 2.4GB50189-93旅游宾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2.5GB50264-97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2.6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2.7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8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2.9GB8175-87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2.10GB11790-89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 三、住宅及公共建筑类 3.1GB50038-9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3.2GBJ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强条——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条 3.1.9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确定; 2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 4.1.8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R ———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m2·℃/W); o·min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3.1.1t n 条和第4.2.4条采用; ———冬季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按本规范第 t w 4.1.9条采用; α———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按本规范表4.1.8-1采用;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Δt y 差(℃),按本规范表4.1.8-2采用;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W/(m2·℃)〕,α n 按本规范表4.1.8-3采用; R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m2·℃/W),按本规范 n 表4.1.8-3采用。 注:1本条不适用于窗、阳台门和天窗。 2砖石墙体的传热阻,可比式(4.1.8-1、4.1.8-2)的计算结果小5%。 3外门(阳台门除外)的最小传热阻,不应小于按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所确定的外墙最小传热阻的60%。 4当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10℃时,内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亦应通过计算确定。 5当居住建筑、医院及幼儿园等建筑物采用轻型结构时,其外墙最小传热阻,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及《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的要求。

表4.1.8-1温差修正系数α

注:1室内空气干湿程度的区分,应根据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按表4.1.8-4确定。 2与室外空气相通的楼板和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其允许温差Δ值,可采用2.5℃。 t y 3t ———同式(4.1.8-1、4.1.8-2); n ———在室内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状况下的露点温度(℃)。 t 1 4.3.4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11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4.11地板辐射采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管材的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4.5.2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防爆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 4.5.4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舒适度确定,但不应低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准号:GB 50019-2003 ◆发布日期:2003 年 ◆实施日期:2004 年4 月1 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 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 -20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 注:( 1 )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 2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 -100m2 )时,轻工业可低至10 ℃;中作业可低至7 ℃,重作业可低至 5 ℃。 三、辅助建筑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 -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 2.1.2 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地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 /s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 (m3 · h )] 时,不宜大于0.3m /s ;当室内散热量天于或等于23W/m3 时,不宜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 2.1.4 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 2.1.4 ]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表 2.1.4 ] 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 1 -2 ℃。 第 2.1.5 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 4.3.5 条至第 4.3.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 2.1.6 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 -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 /s 。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 -0.5m /s, 当室内温度高于30 ℃时,可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 2.2.1 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历年平均不保证 5 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文中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 2.2.2 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 2.2.3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 2.2.4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 2.2.5 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1 天的日平均温度。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87 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实行日期:1988年8月1日 关于发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7〕2480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8月1日起施行,原《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同时废止。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7年12月30日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17个单位,对原《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试行)进行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取了近年来有关的科研成果,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借鉴了国外同类技术中符合我国实际的内容,多次征求了全国各有关单位以及香港地区的意见,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十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室内外计算参数、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自动控制和消声与隔振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暖通规范管理组(北京复兴路12号),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1987年12月主要符号 A——声级;矩形送风口边长 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紊流系数 B——距离;矩形送风口边长 b——指数;系数 C——静风;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比;系数 c f——风压系数 C L——逐时冷负荷 c 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 c r——热压系数

第章制图的基本国家标准

第章制图的基本国家标 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第一篇制图基础 第1章制图的基本国家标准 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为了统一房屋建筑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使其符合设计、施工和存档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国家建设部批准并颁布了有关建筑制图的国家标准。 本章主要根据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介绍图纸幅面、图线、字体、比例和尺寸标注等的基本规定。其它常用的标准将在房屋建筑图的有关章节中介绍。 制图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是所有工程人员在设计、施工、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的国家条例。是学习制图的依据,绘图时必须严格遵守。 图纸幅面和格式、 图纸幅面 图纸幅面是指图纸本身的大小规格。图框是图纸上所供绘图的范围的边线。图纸的幅面和图框的尺寸应符合表1-1规定和图1-1 a、b的格式,从表中可以看出,A1幅面是A0是幅面的对开,其他幅面依始类推。表中代号的意义如图1-1所示。在一个工程设计中,每个专业所使用的

图纸,一般不宜多于两种幅面。图纸以短边作为垂直边称为横式(图1-1a),以短边作为水平边称为立式(图1-1b)。一般A0~A3图纸宜横式使用。图纸的短边一般不应加长,长边可加长,但加长的尺寸必须按照国标的有关规定。 图纸不管采用横式还是立式,其图框线均用粗实线绘出。 表1-1 幅面及图框尺寸( mm )

(b)A4立式幅面 图1-1 幅面代号的意义 标题栏 每张图纸的右下角,必须画有标题栏,如图1-1所示。标题栏的设置按图1-2所示,根据工程需要选择确定其尺寸、格式及分区。 标题栏的外框线为粗实线,其余分格线为细实线。 对于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制图作业,其标题栏建议采用图1-3所示格式。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暖通专业规范及图集

暖通专业规范及图集 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63-200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81-2009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城镇燃气设计规程》GB50028-2006 《泵站设计规范》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GB50126-2008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5-201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2010

《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0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实用设计手册 全国暖通空调及动力专业技术措施 河北标05N图集 国标图集: 05K232分(集)水器分汽缸 07FK01-02防空地下室通风设计图集 CJ/T 228-2006 燃气采暖热水炉 05K102风机安装 06K105屋顶自然通风器选用与安装 通风机安装2002年合订本 K103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和设备附近选用与安装 07K120风阀选用与安装 06K131风管测量孔和检查门 08K132金属、非金属风管支吊架 05K210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定压 07K203建筑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及安装 97K130-1ZP型片式消音器、ZW型消声弯管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最新版的) 标准概括介绍: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变更 1.《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历史 我国《机械制图》标准的变更时间表 颁发时间主要内容颁发部门说明 1951年13项《工程制图》标准。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以第一角画法为我国《工程制图》的统一规则,从而扭转了我国机械图样中第一角和第三角画法并用的混乱状态。 1956年21项《机械制图》部颁标准。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属于前苏联的ΓOCT体系。 1959年19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第一套国标)。国家科委 1970年修订了1959年的国家标准,共7项,在全国试行。中国科学院 1974年在1970年基础上扩充为10项,正式转正发布。原国家标准计量局 1983~1984年17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原国家标准计量局1985年开始实施,这套标准是跟踪国际标准(ISO)的,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3~2003年陆续修订1985年实施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绝大部分已与国际标准(ISO)接轨,1985年实施的17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有14项被取代。 2.新旧标准的对照 1985年实施标准与现行标准对照表 分类1985年实施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编号现行《机械制图》 国家标准编号现行《机械制图》 国家标准名称 基本规定GB/T 4457.1-1984 ※GB/T 14689-1993 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 GB/T 4457.2-1984 ※GB/T 14690-1993 技术制图比例 GB/T 4457.3-1984 ※GB/T 14691-1993 技术制图字体 GB/T 4457.4-1984 ※GB/T 17450-1998 技术制图图线 GB/T 4457.4-2002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图线 GB/T 4457.5-1984 GB/T 17453-1998 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面区域的表示法 GB/T 4457.5-1984 机械制图剖面符号 基本表示法GB/T 4458.1-1984 ※GB/T 17451-1989 技术制图图样画法视图 GB/T 4458.1-2002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视图 GB/T 17452-1989 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视图和断面图 GB/T 4458.6-2002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剖视图和断面图 GB/T 16675.1-1996 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画法 ——GB/T 4457.2-2003 技术制图图样画法指引线和基准线的基本规定 GB/T 4458.2-1984 ※GB/T 4458.2-2003 机械制图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 GB/T 4458.3-1984 GB/T 4458.3-1984 机械制图轴测图 GB/T 4458.4-1984 ※GB/T 4458.4-2003 机械制图尺寸注法 GB/T 16675.2-1996 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2部分:尺寸注法 GB/T 4458.5-1984 ※GB/T 4458.5-2003 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 ——GB/T 15754-1995 技术制图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 GB/T 131-1983 ※GB/T 131-1993 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特殊表示法GB/T 4459.1-1984 ※GB/T 4459.1-1995 机械制图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19.doc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1.0.3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1.0.4条采暖、通风和空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统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1.0.5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1.0.6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1.0.7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1.0.8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1.0.9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1.0.10条根据本条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2.1.1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C;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C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 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 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 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 (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气调 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2.1.5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2.oC)][Kcal/m2.h.°c] 表2.5.1

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oC时. 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 第2.1.6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基等于±0.5oC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2.1.6的规定. 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 第2.1.7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表2.1.7的要求。

制图的基本国家标准

第一篇制图基础 第1章制图的基本国家标准 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为了统一房屋建筑制图规则,保证制图质量,提高制图效率,使其符合设计、施工和存档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国家建设部批准并颁布了有关建筑制图的国家标准。 本章主要根据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介绍图纸幅面、图线、字体、比例和尺寸标注等的基本规定。其它常用的标准将在房屋建筑图的有关章节中介绍。 制图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是所有工程人员在设计、施工、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的国家条例。是学习制图的依据,绘图时必须严格遵守。 图纸幅面和格式、 图纸幅面 图纸幅面是指图纸本身的大小规格。图框是图纸上所供绘图的范围的边线。图纸的幅面和图框的尺寸应符合表1-1规定和图1-1 a、b的格式,从表中可以看出,A1幅面是A0是幅面的对开,其他幅面依始类推。表中代号的意义如图1-1所示。在一个工程设计中,每个专业所使用的图纸,一般不宜多于两种幅面。图纸以短边作为垂直边称为横式(图1-1a),以短边作为水平边称为立式(图1-1b)。一般A0~A3图纸宜横式使用。图纸的短边一般不应加长,长边可加长,但加长的尺寸必须按照国标的有关规定。 图纸不管采用横式还是立式,其图框线均用粗实线绘出。 图1-1 幅面代号的意义

标题栏 每张图纸的右下角,必须画有标题栏,如图1-1所示。标题栏的设置按图1-2所示,根据工程需要选择确定其尺寸、格式及分区。 标题栏的外框线为粗实线,其余分格线为细实线。 对于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制图作业,其标题栏建议采用图1-3所示格式。 (a) (b) 图1-2 标题栏 图1-3 建议学生使用制图作业的标题栏 会签栏 除标题栏外,建筑工程图纸在图框外的左上角,还应画出会签栏,如图1-1所示。会签栏用于图纸会审后填写会签人员所代表的专业、姓名和日期等,如图1-4所示。不需会签的图纸,可以不画会签栏。 图1-4 会签栏 图线、字体与比例 图线 画在图纸上的线条统称图线。图线有粗、中、细之分。图线的宽度b,宜在下列线宽系列中选取:、、、、、。每个图样,应根据复杂程度与比例大小,先选定基本线宽b,再选用表1-2中相应的线宽组。 表1-2 线宽组( 表1-3 图线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doc 80页)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中英文对照 A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A声级 absolute humidity绝对湿度 absolute roughness绝对粗糙度 absorbate 吸收质 absorbent 吸收剂 absorbent吸声材料 absorber吸收器 absorptance for solar radiation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absorption equipment吸收装置 absorption of gas and vapor气体吸收 absorptiong refrige rationg cycle吸收式制冷循环absorption-type refrigerating machine吸收式制冷机access door检查门

acoustic absorptivity吸声系数 actual density真密度 actuating element执行机构 actuator执行机构 adaptive control system自适应控制系统 additional factor for exterior door外门附加率additional factor for intermittent heating间歇附加率additional factor for wind force高度附加率 additional heat loss风力附加率 adiabatic humidification附加耗热量 adiabatic humidiflcation绝热加湿 adsorbate吸附质 adsorbent吸附剂 adsorber吸附装置 adsorption equipment吸附装置 adsorption of gas and vapor气体吸附

CAD制图标准66128

CAD制图标准 看一下正规设计院内部的制图标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内部标准。 一、建筑制图标准 CAD制图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规范我院CAD制图标准,解决计算机资源共享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特制定本规定,各专业可另规定与本专业有关的细则。 第1.0.2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使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图签,并以CAD方式制图的所有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的设计图纸。 第1.0.3条本标准引用下列标准中的部分条文。 1.房屋建筑CAD制图统一规则GB/T 18122-2000 2.CAD工程制图规则GB/T 18229-2000 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 50001-2001 4.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 5.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 50105-2001 6.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7.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 50106-2001 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GB/T 50114-2001 9.电气制图 GB4728.1-85 10.住宅弱电设计标准图DBJT08-97-2002 11.住宅建筑信息通讯设计安装图 DBJT08-96-2002 第二章基本设置要求 第2.0.1条图框 图框采用竖版形式。 1.图幅与格式 幅面代号 A0 A1 A2 A3 A4 宽度╳长度 841╳1189 594╳841 420╳594 297╳ 420 210╳297 图框边距C 10 5 A0以及A1图框允许加长,但必须按基本幅面的长边(L)成1/4倍增加,不可随意加长。其余图幅图纸均不允许加长。每个工程图纸目录和修改通知单采用A4,其余应尽量采用A1图幅。每项工程图幅应统一,如采用一种图幅确有困难,一个子项工程图幅不得超过二种。 2.标题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图框统一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及说明

3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3.0.6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6-1规定。 表3.0.6-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h·人)] 建筑房间类型新风量 办公室 30 客房 30 大堂、四季厅 10 【条文说明】3.0.6 5.2热负荷 5.2.1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条文说明】5.2.1

5.3散热器供暖 5.3.5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独设置。 【条文说明】5.3.5冻结危险场所的散热器设置。 对于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一般不应将其散热器同邻室连接,以防影响邻室的供暖效果。 5.3.10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条文说明】5.3.10幼儿园散热器的安装。强制条文。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儿童安全健康,避免烫伤。 5.4热水辐射供暖 5.4.3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条文说明】5.4.3为减少供暖地面的热损失,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为供暖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5.4.6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耐久年限、管材的性能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确定。 【条文说明】5.4.6 5.5电加热供暖 5.5.1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1供电政策支持; 2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3以共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4采用蓄热式电散热器、发热电缆在夜间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电且其发电能量能够满足自身电加热量需求的建筑。 【条文说明】5.5.1 5.5.5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电供暖系统应设置不同类型的温控装置。 【条文说明】5.5.5电供暖系统温控装置要求。强制性条文 从节能角度考虑,要求不同的电供暖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温控装置。 5.5.8安装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件,必须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措施。 【条文说明】5.5.8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1.0.1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环境,保证质量和安全,改善并提高劳动条件,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特订本规范。 本规范宗旨。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是基本建设领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及资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规范修订从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结合了近1O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设计、科研新成果。对有关设计标准、技术要求、设计方法以及其他政策性较强的技术问题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和工业建筑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洁净厂房以及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为了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本次规范修订充实了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内容,并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原规范中防火及通风等的规定做了必要的增减。规定了本规范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娱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建筑。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其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各相关规定。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洁净厂房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是针对设计标准、装备水平以及某些特殊要求、特殊作法或特殊防护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本规范的全部内容都不适用于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一些通用性的条文,应参照执行。有特殊要求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的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最新版的) 标准概括介绍: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变更 1.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历史 我国〈〈机械制图》标准的变更时间表 颁发时间主要内容颁发部门说明 1951年13项〈〈工程制图〉〉标准。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以第一角画法为我国〈〈工程制图》的统一规则,从而扭转了我国机械图样中第一角与第三角画法并用的混乱状态。 1956年21项〈〈机械制图》部颁标准。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属于前苏联的「OCT体系。 1959年19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第一套国标)。国家科委 1970年修订了1959年的国家标准,共7项,在全国试行。中国科学院 1974年在1970年基础上扩充为10项,正式转正发布。原国家标准计量局 1983?1984年17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原国家标准计量局1985年开始实施,这套标准就是跟踪 国际标准(ISO)的,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3?2003年陆续修订1985年实施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绝大部分已与国际标准(ISO)接轨,1985年实施的17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有14项被取代。 2. 新旧标准的对照 1985年实施标准与现行标准对照表 分类1985年实施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编号现行〈〈机械制图》 国家标准编号现行〈〈机械制图》 国家标准名称 基本规定GB/T 4457、 1 - 1984'汰 GB/T14689 -1993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 GB/T 4457、2 - 1984'汰 GB/T14690 -1993技术制图比例 GB/T 4457、3 - 1984'汰 GB/T14691 -1993技术制图字体 GB/T 4457、4 - 1984'汰 GB/T17450 -1998技术制图图线 GB/T 4457、4 - 2002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图线 GB/T 4457、5 - 1984 GB/T 17453 -1998 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面区域的表示法 GB/T 4457、5 - 1984 机械制图剖面符号 基本表示法GB/T 4458、1 -1984 '汰 GB/T 17451 -1989 技术制图图样画法视图 GB/T 4458、1 - 2002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视图 GB/T 17452 - 1989技术制图图样画法剖视图与断面图 GB/T 4458、6 - 2002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剖视图与断面图 GB/T 16675、1 - 1996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画法 ——GB/T 4457、2 - 2003技术制图图样画法指引线与基准线的基本规定 GB/T 4458、2 - 1984 % GB/T 4458、2 - 2003 机械制图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 GB/T 4458、3 - 1984 GB/T 4458、3 - 1984 机械制图轴测图 GB/T 4458、4 - 1984 '汰 GB/T 4458、4 - 2003 机械制图尺寸注法 GB/T 16675、2 - 1996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2部分:尺寸注法 GB/T 4458、5 - 1984 '汰GB/T 4458、5 - 2003 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 ——GB/T 15754 -1995技术制图圆锥的尺寸与公差注法 GB/T 131 -1983 '汰GB/T 131 -1993 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通风制图标准

永锦公司通风制图标准(试行) 为加强基础技术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通风制图水平,根据国家制图标准和河南煤化公司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永锦公司通风制图标准。 一、制图内容 (一)通风系统图:必须标明风流方向(新风、乏风)、风量、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通风设施、采掘工作面、硐室及巷道名称、标高以及瓦斯突出、火区位置等。 1.图中应标注各用风地点及总进、总回风量和巷道断面,风量单位为m3/s,断面单位为m2,精确度为;也可以只标注数值,不标单位,但数值前应增加“Q=”“S=”。有测风站的,风量、巷道断面、风速等要标注在测风站处;无测风站的,只标注风量。在采面上隅角标注采面风量。在掘进工作面附近标注风筒末端风量。 2.风流方向标注:长度25mm,箭头宽度不超过1mm,空间较小处,可适当缩短箭头长度。新风风流为红色,乏风风流为蓝色。其位置应放在巷道上方或左方,采面一般放在内侧。 3.主要通风机工作参数见表1,其位置尽量靠近风井。多风井主要通风机参数可集中放在左下角。 4.局部通风机标注内容为:代表符号、供风地点、功率、全风压供风量。双风机只用一个符号表示,风筒不绘制。

5.通风设施位置必须准确,符号符合本规定。通风设施包括:测风站、调节风墙、防突门、防爆门、风帘或风障、风桥、永久风门、临时风门、永久密闭(挡风墙)、调节风门、调节风窗等。 硐室调节风窗应绘制在回风测。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必须构筑永久密闭。密闭以里巷道长度绘制到停采线,并标注停采线、停采时间、机风巷名称。设置挡风墙的巷道应绘制。 主要通风机工作参数表表1 长×宽=90(10+30+25+25)×70(10+6×10)mm 6.采煤工作面应标注采面名称、月推进度、推进方向、采面风量等,掘进工作面应标注巷道名称、风量等,硐室应标注硐室名称、风量等。

防火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防火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防火设计规范(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第一节一般规定 1.1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s。 第二节自然排烟 2.1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00㎡,合用前室不应小于 3.00㎡ (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00㎡ (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 (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 3.1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 (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 3.2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楼梯间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 定,或按表3.2-1至表3.2-4的规定确定。当计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