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第二章doc资料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史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1、原始科学技术萌芽时期2、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科学还没有完全从哲学中脱离科学与技术相互分离古希腊创立了古代科学的理论体系3、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时期脱离宗教神学脱离哲学技术开始与科学联姻(18世纪)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第二次科学革命,使科学冲破牛顿力学的束缚,科学观念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
发展特点:(1)发展的不平衡(2)整体性(3)国际性(4)竞争性与互补性二、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体系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的特点:(1)具有“一般生产力”即“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
•(2)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而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
•2、什么是技术技术是制作的智慧。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工艺、方法、制度)的体系。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改造自然的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和。
(2)技术的特点物化性:无论是何种技术,都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多元性:技术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性: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区别:任务方面:科学侧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技术着重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性质方面:科学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认识过程;技术的本质是从理论和经验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目的方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技术创造的目的是形成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2)联系:相互促进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物质手段。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牛顿力学原理与英国的现代化* 有机化学的兴起与德国的现代化•* 电磁科技和美国的兴起牛顿力学原理与英国的现代化•牛顿力学原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发明和使用机械打下了基础。
科学技术史Microsoft Word 文档

21世纪实用教材主编李吉成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科学技术史 (2)绪论 (2)第一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 (3)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 (3)(一)古代技术的发端 (3)(二)古代科学的萌芽 (4)二、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 (4)三、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4)四、古印度的科学技术 (5)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6)第二讲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10)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10)(一)古希腊的科学 (10)(二)古希腊的技术 (11)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12)(一)古罗马的科学 (12)(二)古罗马的技术 (12)三、古代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第三讲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14)一、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14)(一)欧洲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与资本主义的成长 (14)(二)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 (15)二、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 (15)(一)日心说的创立 (15)(二)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16)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7)(一)观察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实验科学的兴起 (17)(二)牛顿对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 (18)(三)16~18世纪物理学的其他成就 (19)四、近代生物学、化学和数学的形成 (20)(一)血液循环的发现与植物分类体系的建立 (20)(二)科学化学的确立与燃烧的氧化理论 (21)(三)数学的发展 (22)五、第一次技术革命 (23)(一)蒸汽机的发明与技术革命的兴起 (23)(二)工业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24)六、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绩 (24)科学技术史主讲杨莉教授主要参考书目1、王士舫、董自励主编,《科学技术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王鸿生著,《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密生主编,《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杨沛庭著,《科学技术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5、[英]W·C·丹皮尔,《科学是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绪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一、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客观规律2、研究内容:●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研究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预测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发展历程●古代:专门史●近代:兴起●20世纪初:独立的学科●内史外史三、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1、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3、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学意识;4、优化知识结构第一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古代巴比伦的科学技术●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一)古代技术的发端1、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打造石器旧石器时代:260 万年前开始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1 万年前开始石刀石斧石斧2、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利用天然火钻木取火或击石取火3、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结绳结记事●刻木为契●图画甲骨文中国汉字西亚腓尼基人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西方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4、古代技术发端的意义●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驯养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纺织技术;●建筑技术;●运输技术;❑一切技术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武器❑自然界最基本的东西:物质、能量和信息打造石器材料技术人工取火能源技术文字创造信息技术(二)古代科学的萌芽1、科学知识的起源●原始社会科学知识只能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
科学技术史课件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科学之父)
水是万物的本原; 在天文学上,预测了公元前585年5月28 日将出现日全食,并被证实
在数学上,发展了初等几何,直径平分圆周; 两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半圆内接三角形为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相似 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若两三角形的两底角 一边对应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利用了影子与 实物的比例关系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
2、天文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 逐渐意识到掌握季节的重要,而季节变化 与天文现象是紧密相关的。于是便开始了有意识 地观察天文现象,最初的天文学就这样诞生了。
两河流域:月盈亏,“月”为29.5、30或29天 一年12个月,354天;一周7天,一天12 小时, 每小时60分,每分60秒。 古埃及:一年=12月,1月=30日, 加5日,1年=365日 印度:1年=360日,1年又分为12个月 天文观测:两河流域:区分了行星和恒星,并取得了行星 运行的精确数据,土星379.06日,木星398.96日,误差 仅为1% 古埃及还绘制了星图
几何学方面: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 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 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创立了“穷竭
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
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
天文学方面: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出 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仪,他还 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 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 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
(3)印度
主要就是两本医学著作
5、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一种综合 性技术,是一定社会总 体技术水平的体现。 (1)神庙:公元前7 世纪的巴比仑城达到 了顶峰
科学技术史2: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史

• 14世纪,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地 区发展起来,随后,德,法,英,荷,西班牙,葡萄牙资 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 为此需要有科学的发展。
• 新兴资产者为了加速资本和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开拓新 市场,获得劳动力,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远洋探险。
远洋探险的代表:葡萄牙,西班牙 代表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远洋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大大推进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的发展,扩大了 人们的眼界,鼓舞了人们的探索精神。航海活动为 天文、地理、动植物学提供经验事实,在推进科学 发展的同时,也推进技术的发展。
工业技术革命第一阶段
• • • • • •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效率提高 ; 1733年,约翰· 怀亚特制造了第一台自动纺纱机 ; 1765年,哈格里夫斯 发明了“珍妮纺纱车”;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 “骡机”,可安装推动400个纱锭。 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了自动织布机,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 。
知识回顾
1、以下人物哪一位被人们称为“科学之父”: A、毕达哥拉斯;B、泰勒斯;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 2.提出“以太学说”的人是: A、牛顿;B、亚里士多德;C、赫拉克里特;D、伊壁鸠鲁 3.历史上首先把实验和数学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研究从定性到 定量发展的是: A、毕达哥拉斯; B、亚里士多德;C、阿基米德;D、欧几里 德Biblioteka 近代自然科学最辉煌的成就: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对经典力学的贡献:
(1)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2)进行了著名的斜面实验; (3)发现惯性定律; (4)发展了抛物体运动轨迹理论。 (5)建立科学研究方法论程序
科学技术史.doc.6f772145ac36dceb68599aac29b74c81.bak

从环保的角度看科技发展系别:国际交流学院班别12经贸英语4班姓名:学号: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逐渐恶化。
特别是在全球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更是在环保技术方面加大了投资。
因此,既然发展科技我们就更应该利用科技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关键词:环保;污染,废水,噪声,垃圾,科技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对于这些废水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①举个例子吧,在火力发电厂中会产生以下生活污水:a.旁流预处理系统澄清泄排泥水b.循环水弱酸处理系统再生废水c.锅炉排污水等各种废水。
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相想出处理的方法,于是根据废水的PH值火力发电厂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所以说一个发电厂不仅是要能发电,还得有处理污水的装置。
这就要求科技的发展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对科技发展中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基于环境恶化的迫切要求越来越多环境监测的新技术也被研发出来。
这些新技术不仅用于环境监测还可用到人体健康的检测上。
因为科技都是有共性的,只要有一个强大的大脑也就可以把它用于任何地方。
②目前荧光法是环境试样中有机致癌物质分析的重要手段。
从致癌物质分析中我们便可以知道环境中哪些因素造成了人类患癌,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癌症问题。
特别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都会在农产品培植上大量使用各种各样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说如今的人比19世纪20世纪的人更容易患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必须研发出农药监测的标准分析方法。
众所周知,如今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关注。
并且很多家庭也都拥有了自家的汽车。
不管在城市或农村汽车都是随处可见,毫无疑问,汽车也正是科技发展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但是不能否认它很完美,因为它也同样存在着环保问题。
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日益剧增的今天对传统发动机汽车排放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
武汉理工科学技术史课件02 20世纪的科学编史学

一、社会文化背景
2、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科学编史学在 20世纪的发展是20世纪史学思想革命向 历史学各个分支学科具体化的过程。 自然科学革命的方法启迪从方法论的角 度提出了如何以新的方法重新认识历史 的问题。
一、社会文化背景
代表20世纪史学思想变革主流的法国年鉴学派历史 学家认为,历史科学要解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 就必须对人类历史中的结构变动做长时段的考察。 “以此来说明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研究结构现象 是要揭示其在历史中的生成的变迁,结构是一种多 功能相关的整体,考察结沟的生成和变迁不能也无 法简单地描述其来龙去脉,而必须将其放在长时段、 多层次的历史总体中去揭示其内在逻辑及其生成、 展开和转换。”这就要求历史研究冲破人文学科的 狭隘眼界,引进、消化并创造性地运用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最新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研究大时空 尺度的历史现象。
第二讲 20世纪的科学编史学
一、社会文化背景
1、20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由此而引起的人类生 产和生活状况的巨变是推动科学编史学发展的现实 基础。
20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利 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 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形式。人类在享用科学 技术给自己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正面 临一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威胁和恐惧。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人们追问:科学技术将把人类带往何处?人类 应如何控制科学技术日益增长的力量,使其 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正是适应这种强烈呼唤,以科学技术为研究 对象的诸学科纷纷诞生。然而,对“科学是 什么”的回答,显然不能通过简单的逻辑推 理来达致,而只能通过对科学发展具体历程 的考察而得到。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基本思想脉络
1931年,第二次国际科学史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 苏联科学院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苏联科学家 黑森(Hesson)的论文题目为《牛顿力学的社会经 济根源》,黑森在这篇文章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分析了牛顿力学产生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社会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物质实践。所 以,牛顿力学的产生,是当时贸易、运输、战争、 纺织业的需要,是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像过 去那样认为的是力学思想发展的结果。
科学技术史2: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史ppt课件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事件: 1、天文学革命 2、医学革命
A.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与“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人物: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
B. 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 人物:维萨留斯-塞尔维特-哈维
哥白尼(1473-1543)与《天体运行论》
2、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德国神甫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 会特权,主张自己寻求信仰,动摇了封建教会和宗教神学, 再次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中国的印刷术为 新教的思想宣传奠定技术基础。
• 欧洲哲学转向
•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和主体性的基础优先 地位,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方法论形成;
12、世界上第一位近代型物理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B、牛顿;C、伽利略;D、阿基米德
13.提出人体“三灵气说”的医学家是: A、哈维;B、维萨留斯;C、盖伦;D、希波克拉底
14、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发展上,我们可以认为,古希腊人偏重科学和 理论,古罗马人偏重实际和技术。
A、正确;B、错误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上)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第二部分 科学技术史(2)
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与近代 机械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知识回顾
1、以下人物哪一位被人们称为“科学之父”: A、毕达哥拉斯;B、泰勒斯;C、亚里士多德;D、苏格拉底 2.提出“以太学说”的人是: A、牛顿;B、亚里士多德;C、赫拉克里特;D、伊壁鸠鲁
历史分期:
5-15世纪--欧洲中世纪; 15-18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大力发展 16-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 18世纪--英国工业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史第二章

同心球理论
阿波罗尼乌斯的两 个数学发明偏心圆 运动和本轮、均轮 模型为天文学家解 决行星视运动问题 提供了基础。
Apollonius (约262190BC)的两个数学 发明
本轮和均轮
本轮和均轮的 运动可以从数 学上解释行星 的各种运动状 态:留、逆行 等。
喜帕恰斯 (Hipparchus, 约190-127BC)
球和圆柱
在《论球和圆柱》中,他证明了: 1. (命题 13 )任一正圆柱(不记上下底) 的表面积等于一圆的面积,该圆半径是 圆柱高与底直径的比例中项。 2. (命题 33 )任一球面积等于其大圆面积 的四倍。 3. (命题 34 推论)以球的大圆为底以球直 径为高的圆柱,其体积是球体积的 3/2 。 其包括上下底在内的表面积是球面积的 3/2 。他对这条定理非常喜爱,以致遗言 把它刻在墓碑上。
恒星的周年视差
阿利斯塔克根据得到的日、 月、地大小和距离数据, 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 地动说。对于因此而应该 产生的但没有被观测到的 恒星周年视差,他假定地 球轨道半径与地球到恒星 的距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这一学说富有革命性但缺乏经 验事实的支持。
地心说
欧多克斯(Eudoxus,约409-356BC)在柏拉图 关于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 天体的同心球理论。他一共设置了27个同心球: 恒星一个,五颗行星每颗四个,太阳和月亮各 占三个。
4. 生物和医学知识
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 是人体的自然过程, 主张用观察和实验方 法研究疾病并创立了 “四体液说”。
赫罗菲拉斯是第一个公开进 行人体解剖的医生,揭示了 人脑是智慧之府,而不是亚 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是心。
《希波克拉底 神殿内关于 阿波罗的评 论》中关于 治疗下颌脱 位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亚里士多德主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
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
1)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
“四因说”加以论证;
2)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
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3)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
同心球理论
阿波罗尼乌斯的两 个数学发明偏心圆 运动和本轮、均轮 模型为天文学家解 决行星视运动问题 提供了基础。
Apollonius (约262190BC)的两个数学
发明
本轮和均轮
本轮和均轮的 运动可以从数 学上解释行星 的各种运动状 态:留、逆行 等。
喜帕恰斯 (Hipparchus, 约190-127BC)
1.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 “水”的主张
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546)断言所有的事物都 起源于水,因此他被尊为希腊科学和哲学的鼻祖。 1)泰勒斯的命题中没有神话因素; 2)泰勒斯用这个假说解释了其它自然现象。如回答 了大地靠什么支持这个古老问题。 3)现代科学正是从泰勒斯和其同时代人的思想持续 不断地传下来的。
欧几里德
约公元前300年, 欧几里德提出了对 数学作系统阐述的 权威性形式,此后 许多世纪,这种形 式被公认为是数学 方法的典范。 他的集大成之作 《几何原本》至今 还是几何学的权威 著作。
阿基米德把观察和数学推理、理论研究 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发现了杠杆原理和 浮力定律,给出了求解复尽杂物体重心 的方法。他的研究方法已接近现代的研 究方法,被誉为“力学之父”。
阿波罗尼乌斯的发明 被喜帕恰斯用来描述 天文现象。希腊天文 学走上了一条康庄大 道。喜帕恰斯在构建 日月和行星运动几何 模型时采用了巴比伦 几个世纪以来保存的 观测数据。
岁差的发现
喜帕恰斯的另一项重要 发现就是春分点的退行 即岁差现象。
喜帕恰斯的太阳 运动模型
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二.古希腊数学的兴衰
古希腊数学的兴起
– 古典希腊时期 – 亚历山大前期 – 亚历山大后期
古希腊数学的衰落
公元325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开 始利用宗教作为统治的工具,把一切学术 都置于基督教神学的控制之下。公元529年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 的柏拉图学园以及其他学校,严禁传授数 学。许多希腊学者逃到叙利亚和波撕等地 。数学研究受到沉重的打击。641年,亚历 山大被阿拉伯人占领,图书馆再次被毁, 希腊数学至此告一段落。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的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 将推动地球
从阿基米德的著作 中还能找到理论力 学的萌芽:他从预 设的一些公理出发, 从数学上证明了杠 杆 原 理 ——力与 力 臂成反比。
亚里斯多德的动力学
任何运动物体都是由与它相联的外界物体所推 动。这是地球上无生命物体运动的基础。由此 得出: (1)一个脱离了所有外部影响的物体处于静止 状态; (2)对每种强迫运动,必须寻找与物体有关的 动因。 动力学基本规律:由外力推动的物体运动的速 度与推力成正比,与反对运动的阻力成反比。 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 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讲: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二、古希腊数学的兴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古希腊科学发端的社会背景及其与四 大文明古国科学社会背景的差异;
2.重点掌握雅典时期的自然哲学成就及其自 然观意义;
3.着重了解古希腊数学的兴衰
希腊文明的发祥地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1.米利都学派 2.毕达哥拉斯学派 3.原子论思想 4.爱利亚派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里士多德主义
(Pythagoras,约前 570—497/6)命名的这个 学派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对 数最感兴趣,把数作为一 个形而上学原则。 毕达哥拉斯
3. 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与他的哲学
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大的成就之一。这
个派别的创始人是留基伯,主要阐述者是德谟 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
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 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 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 所构成。古代原子论是欧洲最早最完备最接近于 近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的哲学猜测。
1. 米利都学派
阿拉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空气; 阿拉克西曼德则认为万物来源于“未规定的物质”。 赫拉克利特认为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火” 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关于水、火、土、气的“四根说”
赫拉克利特
恩培多克勒
2.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宇宙 万物的结构及其 运行服从数的和 谐,意义深远 以萨摩斯岛的毕达哥拉斯
恒星的周年视差
阿利斯塔克根据得到的日、 月、地大小和距离数据, 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 地动说。对于因此而应该 产生的但没有被观测到的 恒星周年视差,他假定地 球轨道半径与地球到恒星 的距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这一学说富有革命性但缺乏经 验事实的支持。
地心说
欧多克斯(Eudoxus,约409-356BC)在柏拉图 关于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 天体的同心球理论。他一共设置了27个同心球: 恒星一个,五颗行星每颗四个,太阳和月亮各 占三个。
2.天文学
日心说:阿利斯塔克最早提出日心说
Aristarchus(前310-230年左右) On the Sizes and Distances of the Sun and Moon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8 倍,但小于20倍; 太阳与月球的直径比大于18,小于20 太阳与地球的直径之比大于19:3,小于43:6
1. 数学知识
古希腊的数学成就与毕达哥拉 斯学派的几何学成就及其数理 思想直接相关。欧几里德的 《几何原本》全面总结了前人 的几何学知识,从公理出发运 用演绎方法证明了包括467个 命题的几何学全部定理。几何 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和古代最 成熟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主义:
地球在宇宙中心的论证
亚里斯多德对地球处于 宇宙中心的论证之一: 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正好 看到半个天球,所以地 球必然位于宇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