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推动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推动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最新)

社科人才是智库人才的重要源头和“蓄水池”。推动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是夯实智库人才支撑、充实智库人才储备,实现“到2020年,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的重要保障。

社科人才参与智库研究的现状

新型智库快速发展为社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思想转化渠道”和“知识应用场景”。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一部分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的社科人才转型为智库人才,充分释放社科人才在治国理政中供给知识、创新理论、贡献思想的作用。

从目前实践来看,社科人才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仍然面临困境。一是动力困境。在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和职称评价体系下,社科人才往往更倾心、倾力于公开发表学术成果,参与决策咨询研究多是在教学、科研工作之外以兼职身份进行,时间精力相对有限。而且,有些社科机构没有将决策咨询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范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科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研究的积极性。二是素养困境。长期以

来,很多社科人才强于基础性、理论性研究,而应用性研究相对薄弱,对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动态和社情民意真实情况掌握不足,对决策系统的内部运行更是所知甚少,缺少开展直面实践、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的素养。三是话语困境。很多社科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智库研究训练,对智库研究没有特别清晰具象的认知,即使参与智库研究,也习惯于使用学术话语、学术思维、学术分析,难以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思考进行智库化表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水平智库成果的生产。四是信息困境。智库研究需要基于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形成科学判断。然而,智库研究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资源大多分布在党政部门,“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现象相当程度地存在,客观上制约了社科人才从事决策咨询研究的能力。五是渠道困境。开展智库研究不仅需要克服诸多现实困难,而且需要有顺畅的报送和转化渠道,推动成果“落地”。社科人才与决策者、实际工作部门仍有一定距离,客观上影响了成果报送和转化应用。

推动社科人才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破除社科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研究的困境,推动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需要社科人才准确把握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异同,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转变”。

思维观念转变:从追求“一家之言”到服务“决策之需”。社科人才通过发表文章、主持项目、论坛演讲等方式开展学术研究,追求的是“一家之言”,即使其观点不一定获得多数人的认同,社科人才也可以坚守自己的观点。而智库研究直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需求,相关研究成果需要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需要以获得多数人认同作为成果应用的重要前提。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需要在思维观念层面“破冰”,真正把决策需求作为研究出发点,把政策环境和现实条件作为参照坐标,切实服务党政所需。

价值追求转变:从追求“学术之问”到追求“实践之解”。学术研究更多追求的是“学术之思”“学术之问”,并不一定要把实践指向作为第一要求。而智库研究则要直面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提供“最优解”,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否则就失去了价值。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需要把研究聚焦到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务实管用作为研究成果的价值所在。

话语表达转变:从追求“专识专业”到追求“通识通懂”。学术成果的阅读对象主要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讲求“专业性”。而智库成果的阅读对象则是决策者和普通社会公众。目前,一些学者在决策咨询研究中,或是堆砌专业名词、套用公式模型、艰深难懂,或是从理论找根据、从书上找方法、远离实际,或是言必称希腊、文

必引西方、脱离国情,导致研究成效大打折扣。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需要突破学术话语惯性和西方话语束缚,在话语表达上革新嬗变,熟知熟用政策话语、媒体话语、大众话语和国际话语,以此增强研究成果的社会说服力、公开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生产模式转变:从追求“慢工细活”到追求“快速高效”。学术研究多是兴趣引导式生产模式,并不十分强调研究的时效性,有些研究甚至是“十年磨一剑”。而智库研究多是常态化开展,有些研究甚至是即时发生的,出现一个新情况、新问题,就要快速响应,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时间的参考。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需要在生产模式上从兴趣引导式研究向任务命题式研究转变,从慢节奏的精雕细琢向快节奏的迅速响应转变,更加讲求研究的时效性和应变性。

研究视角转变:从追求“点的合理”到追求“面的适用”。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可以仅从某一个视角出发进行阐述分析,无需太多考虑专业之外的因素。而智库研究更强调综合性,需要系统思考、全盘谋划。因为现实情况复杂多变,决策者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元多维的,如果仅从单一视角考虑问题,很可能具有“点上的合理性”,而缺少“面上的适用性”。因此,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需要把研究“触角”延

伸到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多方面,既做“专家”又做“杂家”,既能依托专业知识提出专业见识,又能跳出专业束缚,从宏观层面考虑问题。

塑造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的良好环境

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还需要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保障,为社科人才发挥智库功能提供良好环境。

要有“思想市场”,也要有“生产场域”。推动社科人才向智库人才转型,不仅要建立智库“思想市场”,推动思想交流碰撞,还要构建起社科人才参与实践历练、更好生产智力产品的“场域”。这种“场域”更多指的是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软环境,即让社科人才有制度化的途径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情况,有畅通的渠道接触实际工作部门,有更多的机会开展交流访问、进行同行切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问智库”“听智库”“用智库”的良好氛围。换言之,就是要把相关部门和机构吸纳进来,把可用的资源要素调动起来,更好地促进社科人才生产更多优质成果。

要有“专业人才”,也要有“专业机构”。专业研究人才的作用发挥,需要以实体化运作的专业机构为前提保障。目前,很多社科人才都是以兼职身份参与智库研究,虽然构建起一种开放式用人机制,但也存在激励约束不足、工作常态化推进难、持续钻研动力弱等问题。此外,由于缺少行政人员的辅助,研究人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