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啉-4-羧酸合成的新方法

合集下载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

喹诺酮—药物史系列15之前我们介绍了三种著名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磺胺和头孢菌素,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同样十分有名的合成抗菌药—喹诺酮。

喹诺酮(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化学合成抗菌药,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

广谱高效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当代抗感染化疗中最有希望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氟喹诺酮类药物毫无疑问是抗生素家族中的强势者,它们长期以来占据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的前两位,其销量仅次于头孢菌素类。

在我国,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7年我国临床常用抗菌药使用构成中,喹诺酮类药物占总消耗量的13.05%,位居榜首,其中的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各占8.13%和4.51%。

1 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与许多著名的药物(青霉素和安定)一样,喹诺酮药物的发现也是源自一次意外。

它的诞生可追朔到合成抗疟药氯喹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副产物—7-氯-1-乙基1,4-二氢-4-氧代-3-喹啉羧酸。

尽管该化合物在体外仅对若干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弱的活性,但是这个发现促进了设计和合成新类似物的研究。

1962年,Lesher报道了8-氮杂喹诺酮环系的衍生物萘啶酸,这是第一个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也是后来形成的喹诺酮家族的祖先。

萘啶酸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具有好的抗菌活性,并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然而,细菌的耐药性仍是个棘手问题。

同时因为萘啶酸血药水平较低,所以该药对于许多全身性感染无效。

基于此,萘啶酸在临床上使用不久,即仅作为现有化疗方法(如磺胺类药物治疗尿路感染)的一种补充。

尽管萘啶酸的抗菌谱窄,仅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具有中等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但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且与其他类抗生素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等优点,便很快引起了药物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与发展缓慢下来。

2 喹诺酮药物的结构演变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诺氟沙星合成路线图解

诺氟沙星合成路线图解

诺氟沙星合成路线图解
张长利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1990(21)12
【摘 要】诺氟沙星(氟哌酸,1)化学名为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
基)-3-喹啉羧酸,是1983年第一个上市的新一代含氟喹诺酮类合成抗菌药。目前估
计已在70多个国家临床使用,1987年世界销售额达2.3亿美元。 1978年日本杏
林公司Koga H等人首先发表了1的合成方法,此后,有大量关于该药的合成、药理
和临床的报道。其合成按起始原料的不同。

【总页数】2页(P557-558)
【关键词】诺氟沙星;合成;图解;氟哌酸
【作 者】张长利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Q465.91
【相关文献】
1.奥拉帕尼合成路线图解 [J], 倪雅婧;陈婷婷;杨昊朋;赵燕芳
2.乌帕替尼及关键中间体合成路线图解 [J], 郑守军;魏巍;唐小林;李汇明
3.他喷他多合成路线图解 [J], 王源浩;刘美华;温鸿亮
4.罗沙司他合成路线图解 [J], 贾俊豪;祝士国;张乃华;张贵民
5.阿培利西的合成路线图解 [J], 刘进;张向阳;蒋俊杰;秦三海;崔丙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盐酸莫西沙星的合成及结构解析

盐酸莫西沙星的合成及结构解析

盐酸莫西沙星的合成及结构解析沈小莉;陈家润【摘要】以莫西沙星母核为起始原料,经硼酸酯活化、烃化、酸解三步反应合成了盐酸莫西沙星,通过高分辨质谱(HR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 HNMR)、核磁共振碳谱(13 CNMR)、DEPT 谱、氢-氢相关谱(H-H COSY)、NOESY 谱、HSQC 谱、二级高分辨质谱及 XRD 谱确证了盐酸莫西沙星的结构。

%Using ethyl 1-cyclopropyl-6,7-difluoro-8-methoxy-4-oxo-1,4-dihydroquinoline-3-carboxylate as starting material,moxifloxacin hydrochloride was synthesized via a three-step reaction including borate ester ac-tivation,N-alkylation and acidification.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moxifloxacin hydrochloride was characterized by HRMS,UV,IR,1 HNMR,13 CNMR,DEPT,H-HCOSY,NOESY,HSQC,two-stage HRMS and XRD.【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盐酸莫西沙星;合成;核磁共振;结构解析【作者】沈小莉;陈家润【作者单位】广州南沙龙沙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1455;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0.31;O657;R978.1盐酸莫西沙星(Ⅳ),化学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8-甲氧基-7-[(4aS,7aS)-八氢-6H-吡咯并[3,4-b]吡啶-6-基]-4-氧代-3-喹啉羧酸盐酸盐,结构式见图1。

氟哌酸合成实验

氟哌酸合成实验

一、目的要求1. 通过对氟哌酸合成,对新药研制过程有一基本认识。

2. 通过对氟哌酸合成路线的比较,掌握选择实际生产工艺的几个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际操作,对涉及到的各类反应特点、机制、操作要求、反应终点的控制等,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领会掌握理论知识。

4. 掌握各部中间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氟哌酸的化学名为1-乙基-6-氟-1,4-二氢-4-氧-7-(1-哌嗪基)-3- 喹啉羧酸, 1-Ethyl-6-fluoro-1,4-dihydro-4-oxo-7-(1-piperazinyl)-3-quino- linecarboxylic acid ,化学结构式为:NNH FN OC 2H 5COOH氟哌酸为微黄色针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220℃,易溶于酸及碱,为溶于水。

氟哌酸的制备方法很多,按不同原料及路线划分可有十几种。

我国工业生产以路线一为主。

近几年来,许多新工艺在氟哌酸生产中获得应用,其中以路线二,即硼鳌合物法收率高,操作简便,单耗低,且质量较好。

合成路线如下:路线一:Cl Cl HNO , H SO Cl ClNO 2Cl FNO 2F ClNH 2EMME F ClN HOCOOC 2H 5C 2H 5BrFClN OCOOC 2H 5C 2H 5F ClN OC 2H 5COOHNHNH NNH FN OC 2H 5COOH路线二:F ClN OCOOC 2H 5C 2H 53BOF ClN OC 2H 5OOAcAcOOAc AcONNH B OFNOC 2H 5ONNH FN OC 2H 5COOH三、实验方法(一)3,4-二氯硝基苯的制备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器、温度计、滴液漏斗的四颈瓶中,先加入硝酸51 g ,水浴冷却下,滴加硫酸79 g ,控制滴加速度,使温度保持在50℃以下。

滴加完毕,换滴液漏斗,于40~50℃内滴加邻二氯苯35 g,40 min内滴完,升温至60℃,反应2 h,静置分层,取上层油状液体倾入5倍量水中,搅拌,固化,放置30 min,过滤,水洗至pH 6~7,真空干燥,称重,计算收率。

二氯喹啉酸的合成和精制方法

二氯喹啉酸的合成和精制方法

二氯喹啉酸的合成和精制方法二氯喹啉酸(DCQ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电子材料等领域。

二氯喹啉酸的合成和精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二氯苯的硝化与还原反应二氯喹啉酸的合成通常起始于对二氯苯的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是指将苯环上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替换成硝基(NO2)基团的化学反应。

硝化反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常用的方法是硝硫酸与硫酸或盐酸的混合物作为硝化剂。

反应通常在低温下进行以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硝化后的产物需要经过还原反应将硝基还原成氨基。

还原反应可以选择合适的还原剂进行,常用还原剂有铁、锌和亚磷酸酯等。

二、喹啉的合成合成二氯喹啉酸的下一步是将二氯苯与氮源反应,生成喹啉。

喹啉是一种含有苯环和咪唑环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蓝色或紫色的结构。

通常,氯苯和氨基化合物(如三乙胺或甲基胺)在溶剂中反应,产生二氯苯基胺。

然后将产物与无水固氯化锌反应,生成喹啉。

反应条件需要注意温度和反应时间,以保证产率和选择性。

三、二氯喹啉酸的精制方法二氯喹啉酸的合成产物通常需要精制才能得到高纯度的产物。

精制的方法包括溶剂结晶、再结晶和柱层析等方法。

溶剂结晶是根据化合物的溶解度差异,使其在适当的溶剂中结晶出来,得到纯净的产物。

溶剂的选择需要考虑产物的溶解度和溶剂的成本等因素。

再结晶是通过溶剂将已经结晶的产物重新溶解,然后进行再结晶,以去除杂质和提高产物的纯度。

再结晶过程需要控制温度和结晶速率,以确保得到纯净的产物。

柱层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的纯化方法,通过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相互作用,分离和纯化化合物。

通常选择合适的硅胶或活性炭做为固定相,选择合适的溶剂作为流动相。

经过柱层析后,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二氯喹啉酸。

综上所述,二氯喹啉酸的合成和精制方法涉及硝化与还原反应、喹啉的合成以及精制方法如溶剂结晶、再结晶和柱层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二氯喹啉酸,用于医药、农药和电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莫西沙星论文

莫西沙星论文

莫西沙星的合成工艺及进展摘要莫西沙星是一种新型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它既保留了抗革兰氏阴性需氧菌的高活性,又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强的抗菌活性,尤其对金色链霉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菌株特别有效,其活性等于或高于目前使用的本类药物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曲伐沙星。

同时莫西沙星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细菌耐药性低,安全性高。

因此作为优良的抗菌新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最终确定了以1-环丙基-6,7-二氟-8-甲氧基-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乙酯(B(OAc)3)螯合得到螯合物再与支链亲核取代的方法合成了莫西沙星,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关键字:莫西沙星、氟喹诺酮、抗菌剂、工艺合成、应用进展目录前言 (1)第一章莫西沙星概述 (1)1.1 物理性质 (1)1.2 药理特性 (2)1.3 不良反应 (2)第二章合成工艺 (3)2.1 合成工艺一 (3)2.1.1 (4aS-顺)-八氢-6H-吡咯并[3,4-b]吡啶(2)的合成 (3)2.1.1. 1 以2,3-吡啶二羟酸为起始原料 (3)2.1.1.2 以N-二甲氨基丙烯亚胺和N-苯甲基顺丁烯亚胺为起始原料 (4)2.1.2 1-环丙基-6,7-二氟-8-甲氧基-4-氧代-1,4-二氢-3-喹啉羧酸(3)的合成 (4)2.1.2.1 以2,3,4,5,6-五氟苯腈为起始原料 (4)2.1.2.2 以2,3-二氟-6-硝基苯酚为起始原料 (5)2.1.2.3 以3-甲氧基-2,4,5-三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 (6)2.1.3 莫西沙星(1)的合成 (6)2.1.3.1 7和3反应经10%盐酸乙醇溶液处理得目标产物1。

(6)2.1.3.2 以14和2为主要原料的一锅合成法,经6步反应得目标产物1。

(6)2.2 合成工艺二 (7)2.3 合成工艺三 (9)2.4 合成工艺四 (9)2.4.1 B(OAc)3的合成 (10)2.4.2 1-环丙基-6,7-二氟-8-甲氧基-1,4-二氢-4-氧代喹啉-3-羧酸-O3,O4-二醋酸合硼酯(以下简称螯合物)的合成 (11)2.4.3 莫西沙星的合成 (11)2.4.4 结论 (11)第三章临床发展 (12)3.1 安全性 (12)3.2 应用展望 (13)3.3复方莫西沙星栓剂 (13)3.3.1 仪器与试药 (13)3.3.2 处方与制备 (13)3.3.3 治疗方法 (13)3.4.4 讨论 (14)第四章结论 (15)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前言莫西沙星系德国Bayer公司研发的新型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1999年在德国和美国上市,我国上市的有其片剂、胶囊剂及注射液。

很好的诺氟沙星的合成工艺

很好的诺氟沙星的合成工艺

10 诺氟沙星的合成工艺概述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1-ethyl-6-fluoro-1,4-dihrdro-4-oxo-7-(1-piperazinyl)-3- 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诺氟沙星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可吸湿,见光颜色渐深。

易溶于醋酸及氢氧化钠溶液中。

熔点218~224℃。

本品为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急性感染有显著疗效。

对一些耐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的菌株也有效。

适用于膀胱炎、肾盂炎等尿路感染。

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诺氟沙星结构中1位和7位的C-N键是切断的首选,乙基和哌嗪基可以在成环之后引入。

按成环时是否已引入哌嗪基,诺氟沙星的合成路线有以下两种。

先合成喹诺酮酸再引入哌嗪基的路线6-氟-7-氯喹诺-4-酮-3-羧酸及其酯的合成是实现本法的关键。

(1) 以3-氯-4-氟苯胺为原料①3-氯-4-氟苯胺与2-乙氧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EMME, diethyl 2-(ethoxymethylene) malonate)反应,再经Gould Jacobs反应合成喹诺酮酸酯。

此法的优点在于原料易得,收率较高,成本较低。

是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

但存在环合反应温度高,哌嗪缩合收率较低,生成氯哌酸副产物,EMME制备条件苛刻等缺点。

改进:在哌嗪缩合时加入硼化物可使缩合收率提高到90%以上。

② 3-氯-4-氟苯胺与原甲酸三乙酯反应。

此法避免了使用EMME,但也有一些副产物,用于合成喹诺酮酸酯收率较低,质量较差。

而且环合时需要250~260℃的高温,能耗较大。

③3-氯-4-氟苯胺与原甲酸三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反应,使用三乙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能耗。

④3-氯-4-氟苯胺与烷氧基丙烯酸乙酯反应,再经溴化、氰解和水解引入羧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喹啉-4-羧酸合成的新方法
摘要:本研究以靛红为原料,经碱化环合反应、缩合、脱水、氧化、脱羧反应分别得到喹啉-2,4-二羧酸和喹啉-4-羧酸,最后经ft-ir、1h-nmr和ms鉴定,与标准图谱相符合。

关键词:靛红喹啉-2,4-二羧酸喹啉-4-羧酸a new synthesis method of quinoline-4- carboxylicaciliu cunling1 xue shengjiang2 duan yijie2(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012;2.shandong fangmi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heze274500,china)abstract in our study, was based on isatin as raw material to get the target compoundthrough chemical reaction involving alkalization, cyclization, condensation,dehydration,oxidation,decarboxylation. and further, all th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1h nmr and ms identify. keywords: isatin quinoline-2,4-dicarboxylic acid quinoline-4- carboxylicaci
一、引言
喹啉-4-羧酸是一个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医药行业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它是vla-4拮抗剂、urotensinⅱ拮抗剂、速激肽拮抗剂、钙蛋白酶的拮抗剂、合成抗血小板聚集剂等药物的原料之一。

国外对它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国内研究和生产这个原料的机构
和厂家并不多见,大部分需求都是由进口来满足,价格昂贵。

本研究采用pfitzinger反应以靛红和丙酮为起始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加热生成2-甲基喹啉-4-羧酸,此产物不需纯化直接进入下一步反应,减少处理步骤,提高产率。

此反应路线如下图所示:图 1 喹啉-4-羧酸的合成路线
二、材料与方法
1.实验试剂
靛红为生物染色剂(bs)购于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

氢氧化钠、丙酮、苯甲醛、乙酸酐、硝基苯、高锰酸钾、乙醇均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试剂。

2.实验仪器
x-5控温型显微熔点测定仪(北京泰克),zkd-6050a真空干燥箱(上海生银),shb-iii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陕西太康),dw-2型调温电热套(江苏通州市申通),红外光谱仪(tensor-2傅立叶红外吸收图谱仪),质谱仪(lcms-it-tof),核磁共振光谱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三、实验方法
1. 2-甲基喹啉-4-羧酸(a)的合成
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5 g靛红,54.4g氢氧化钠,加水109ml,在室温下搅拌25分钟,底部有少量黄色沉淀。

加入 300 ml的丙酮。

混合溶液在水浴中加热回流13个小时。

冷却,所得混合物用盐酸酸化到ph=5-6,有大量黄色固体析出,过滤,干燥。

产率 36g(99 %)
m.p. 248-251℃(文献[9]238-240℃)
2. 2-乙烯基-4-喹啉羧酸一水合物(b)的合成在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 35 g 2-甲基喹啉-4羧(a)和120 ml苯甲醛混合溶液,加热120℃,反应3小时,然后冷却,过滤,少量乙醇洗涤滤饼三次,干燥。

产率50 g(85 %)m.p. 2>298 ℃(文献[10]294-295 ℃)
3. 2-乙烯基-4-喹啉羧酸(c)的合成
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 21 g 2-乙烯基-4-喹啉羧酸一水合物和300ml乙酸酐。

混合物在140℃下加热3小时,冷却结晶,过滤,小量水洗涤,干燥,得黄色晶体。

产率16.5 g (84%) m.p.>298 ℃(文献[10]295-296℃)
4.喹啉-2,4-二羧酸(d)的合成
在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g 2-乙烯基-4-喹啉羧酸(c)。

将12g 高锰酸钾溶解在325ml 水中,加入烧瓶中,室温下搅拌反应6小时,过滤,滤饼用水洗涤。

滴加浓盐酸调节ph=1-2 ,静置过夜。

第二天早上过滤,滤饼用水洗涤,干燥,得黄色晶体。

产率3.2g (27.5%) m.p. 245-246 ℃(文献[12245-246 ℃)
5.喹啉-4-羧酸(e)的合成
在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g 的喹啉-2,4-二羧酸(d)加入硝基苯15ml,加热回流10分钟(接近回流时固体溶解,呈淡黄色,反应结束后溶液呈褐色。

)室温下静置2h,过滤,小量水洗,得棕灰色固体。

水重结晶,有浅黄色晶体析出。

产率1.04 g (43%) m.p. 254-257 ℃(标准品253-257 ℃)
四、结果与讨论
1. 2-甲基喹啉-4-羧酸(a)
2-甲基喹啉-4-羧酸合成通常是利用pfitzinger反应,产率是50%。

而在合成2-甲基喹啉-4-羧酸的衍生物过程,碱和靛红和丙酮酸的混合物一起加热时,丙酮酸和靛红在升温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加成反应。

这样会影2-甲基喹啉-4-羧酸的产率。

对此我们作了改进,提出先让靛红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使靛红先发生开环反应,再加入酮的方法。

确定靛红:丙酮:氢氧化钠:水=1:23.6:8:35.5(摩尔比)。

我们成功地以很高的产率合成了2-甲基喹啉-4-羧酸。

碱的浓度为33%,如果浓度降低,收率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酸化ph=5-6(过酸会有大量副产物析出,酸度不够只会得到少量的产品)。

加热回流时间为了13小时(时间过短会影响产率)。

2. 2-乙烯基-4-喹啉羧酸一水合物(b)2-乙烯基-4-喹啉羧酸一水合物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合成喹啉-2,4-二羧酸。

我们通过引入双键后再进行氧化反应的方法来克服了高锰酸钾和2-甲基喹啉-4羧酸反应副反应多,甲基活性低产率很低,产物成份复杂,分离困难等技术难题。

文献[10,11]中反应时间多,产率低,我们延长了反应时间,从而把产率由69%提高到85%。

3. 2-乙烯基-4-喹啉羧酸(c)
我们曾设计实验尝试直接用2-乙烯基-4-喹啉羧酸一水合物(b)和高锰酸钾反应,把它氧化为喹啉-2,4-二羧酸,但由于含有洁净水照成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失败,为此我进行脱结晶水的反应,产率在90%以上。

4.喹啉-2,4-二羧酸(d)
这是整个反应中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参考了它的类似物6-甲基-4-甲氧基喹啉-2-羧酸的合成方法。

在丙酮作溶液中,6-甲基-4-甲氧基-2-苯乙烯基喹啉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6-甲基-4-甲氧基喹啉-2-羧酸,这样苯乙烯基就被氧化为羧基[12]。

然而当我根据它所描述的方法以2-苯乙烯基-4-喹啉羧酸为原料时,却出现了2-乙烯基-4-喹啉羧酸在丙酮中的溶解度过小反应困难的问题。

尽管加入了大量的丙酮作溶剂,反应仍然难以进行。

于是我们重新选择溶剂,考滤到2-苯乙烯基-4-喹啉羧酸和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后生成的是钾盐,具有较大的水溶性,尽管2-苯乙烯基-4-喹啉羧酸不溶于水,但它的产物能够溶于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于是我们用水作溶剂,在常温下反应5个小时,成功制备了高纯度喹啉-2,4-二羧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