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宗教论文
日本文化 (2)浅析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摘要】神道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宗教信仰。
原始神道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日本的民族宗教。
近代以来,神道教被奉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支配下,神道教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工具,对外成为武力扩张的精神动力。
近些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有死灰复燃之势,神道教又成为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的思想基础,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日本人民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日本神道教军国主义“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
原始神道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积淀成民族宗教。
神道教的演变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自发的原始神道时期,二是神佛接触与神道教义化时期,三是国家神道的形成时期,四是战后国家神道的瓦解。
神道教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是从国家神道的形成时期开始的。
一、神道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宣扬神道,恢复天皇权威,日本近代民族国家以神国为理念最终建立起来了。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推进,日本的富国强兵路线很快演变为一条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
为了对人民进行教化,政府向全国各地派出宣教使,督察废止神佛混同局面的进展,以便从佛教中剥离并抬高神道。
1870年,政府指定神道为国教,神道开始了国家神道的特殊历史阶段。
1889年, 大日本帝国宪法中明文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由于敬神崇祖是作为天皇臣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于是等于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神道对其他宗教的统治地位。
在教义理念方面则实现了国家神道政教合一,一些神社的性质也发生根本变化。
1879年,招魂社改为专门祭祀战争亡灵的靖国神社后,又先后建立了平安神社、明治神社专门为天皇始祖及其皇国鸿运祭祀的神社,国家神道制度趋于完美。
日本军国主义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进入20世纪后, 军国主义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有三个主要方面:宗教背景、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
宗教背景对于日本“道”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的宗教中,道教和佛教对于“道”的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中的“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和谐,与佛教强调解脱一样,也有追求灵魂的超越、寻求真理的意味。
这些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使日本人将“道”视为一种哲学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政治背景对于日本“道”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政治权力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统治者不断向中国学习,尤其是向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借鉴了很多理念,其中包括了许多“道”的概念。
这些政治家们致力于将“道”的理念应用于组织社会、治理国家和统一国家,希望通过强调忍让、和谐和自律的重要性,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目的。
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有宗教背景、政治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这些背景的塑造下,日本人民逐渐形成了对“道”的崇拜和追求,将其视为一种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道”文化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密切相关,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

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日本是我国海天相望的近邻,和我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免费参考篇1日本设计文化初探摘要:文章通过研究日本的宗教信仰――佛教的禅宗思维和神道教的万物有灵论思想和美学,以及通过对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分析来解读日本文化,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成因,并分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成熟理念与宗教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宗教文化日本设计设计评价在设计学的理论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一个学习者将以怎样的高度去分析一件设计作品。
如何抛去作品的表面看到它的内涵,这是设计教育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提高设计师基本素养的必经之路[1]。
研究设计作品的文化背景,是深入理解该地域艺术形式的基本方法,文章以日本设计为例,运用关联性方法剖析俭朴与奢华并存的双轨制日本设计风格的主导因素。
一、神道教的信仰(一)万物有灵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的万物有灵论。
即多神之道,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
提倡顺应自然,即使不完美,也被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因此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
日本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提出:一般人对设计更关注造型和功能,其实最重要的是灵魂。
即使使用坏了,也会用心修复,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
人与物间互动接触下所产生的情感和记忆,是难以抹灭的可贵之处。
因此日本的“设计”有时叫“意匠”,“意”可拆为”音“与”心“,用心倾听使用者的声音,还有材料的声音。
(二)日本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即追求缺、拙、涩之美,是“黯然”之美,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
“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的特性。
仔细观察日本的器物设计,通常是一种缺与拙的自然材质特性,体现物灵的真性情。
从宗教信仰看日本人的心魂

戴上斗笠穿上僧袍立闹市
斗笠很大,将和尚的面孔遮得十分严实, 让人产生一些神秘感。不过,你若有心仔 细观察就会发现,之所以弄得这样神秘, 是因为这里几个和尚轮班,斗笠压低,就 无人注意到现在这个和尚和两个小时前已 非一人。
日本僧侣社会化程度很深,是个十分活跃 而深入民间的职业,用丰富多彩来形容日 本僧侣的生活一点不为过。
2、伟人与英雄人物崇拜:根据生活经验, 将伟人和英雄人物神化,塑造出人神的形 象。
3、祖先崇拜:认为人死后有神灵,可以 按时造访子孙,保佑子孙。
将天皇塑造成神
8世纪初《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作 者吸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构造神道 的世界观和皇室系谱。如把天照大神奉为 日本最高神,日本天皇是他的直系子孙, 因此天皇不仅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而且 也是“世界之大君”。这样,神与人巧妙 地结合起来。
(2)为死人起法号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十分奇特,活着的时候,信奉 神道教的居多,也有信奉基督教的,或者干脆是 无神论者,死后却一律要变成佛教徒上西天。想 变成佛徒,必须走个仪式,那就是到寺庙请和尚 为死人起个法号,否则佛祖是拒收的。法号可不 是白起的,通常一个名字要价六位数。您可以豁 出去了,说我就是不爱上西天,也不要什么法号。 那也可以,但有规矩,您不是佛教徒,就不卖给 您墓地。
恪守修行立街边
当然,也有恪守佛门修行要求的,最典型 的就是在日本各地随处可见的“托钵僧”。 他们不到施主家门前去恳求布施,而是选 择繁华的车站、广场等地,戴上斗笠穿上 僧袍,端然一立,便不再作声。看到这样 的僧人不时有人加以布施,而每得布施, 托钵僧便报以法铃一声。这样的托钵僧人, 也成了日本城市的一道风景。
17世纪30年代,由禁教发展为禁西书,进 而直至颁布了锁国令(1639-1853),基 督教在日本的被禁由此而长达215年之久。
日本的宗教及道文化介绍

这些和佛教和尚每天敲钟念佛,基督教徒的祷告-样,在每天不断地重复强调 之下,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了。日本企业就像一个个的宗教,都 具有自己的宗教思想,企业最高领导者就是教主,他为实施自己的教义,不 断向他的教徒传播他的经营哲学,企业员工则是一群宗教的狂热信徒,为维 护他们的信仰,可以舍身取义,因此日本企业能够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绩 来。
宗教意识与企业文化
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明确提出:"尊崇神佛, 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正是这种" 感激""报恩"的思想,使企业员工的奉献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生产已不单单是满足个 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员工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由于日本宗教信仰上的 多元体系和兼容性,日本员工对企业这种充 满宗教色彩的思想也很容易接受,反映到具 体某家企业的经营哲学,则各种各样,没有 统-体现,但都以儒家的"和",神道的"忠" 为基础。由于宗教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经 营哲学都以伦理思想为基础,再加上各个企 业家的观点,到处开花结果,形成了仿如宗 教的各种流派,而企业好像是各种宗教,不 过这只是局限在各个企业内部而已,我们把 它称为"企业宗教现象"。
日本宗教 日本的道
日本的宗教
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 宗教神道对日本影响最大。在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 叶,随着我国和日本的相互往来,我国各种文化和 哲学思想传到日本,儒教和佛教也在此时传入日本 。这两种宗教对日本真正形成影响是在7世纪初,圣 德太子为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大力推广佛教,并以 儒教、佛教教义为思想基础,颁布了"17条宪法", 从此在日本推行以两大宗教为主的"和"式统治。神 道是日本的土著宗教,最先是对自然的崇拜,后来 吸收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以"忠"为代表的教义 。由于它提倡对国家、天皇的绝对忠诚而被指定为 国教,对日本近代影响非常大。因此日本在宗教上 一开始就以多元体系为主,它并不象西方国家那样 信仰主宰万物的"一神教",而是信仰无序列之分的" 多神教"。
日本人の宗教信仰——仏教、神道を中心に

在 - 南 为新典 宗教 现 代亿教 0特 色 童 j C " j二 : 上 j。 - C 2 毛 扎 、神 道 注日本 固有 0民族 的信仰 c、 、 - 日本 民族 I = 行 扣扎 6天 照大 神 它中心 寸 右宗 教 t 南 6。 日本 民族 0全 生 活 体顾 生 圭扎育 一 神道 【 i 仫教 0积迦 、 u ・ ) 二c、 击 教0 . 【当 6教祖 呼 札 6 定 0佃 人 L 各 0 、 『 工z 二 特 、 古事 j 旧 本害 糸J各 P0神 典 教典 相 当 寸 5。 己 : 神道 法自然 崇挥 、 祖先 崇挥 、 多神 崇挥 各 0日本 0民族信仰 邑、 = 戈 厶0要 素 : L 合 々(凳连 L 亡 0 巴思 扎 混 ; , 5。 々慷必 中 L毛 先 c限 岛r 、 神 祖 i 山岳 、 川 、 河 凰雨 各 童神 巴 于 否神 社 毛多 L。山J 草木 各 0自然 物 c 人 同 共 【 、 I I 二 于 芊、 廿 于 { 二神 0生 a育 【 亡 毛口 L、 邑人 同、 同 巴自然 J)岜 神 人 物、 自然物 神 言 j j t 圉傈 - c 0 、 a 0 t 南 、 - 5 为 生 ' j - , 子 ℃南 、 同胞 c 南5 言 j祝念 一致 寸 5。 道 t神 人 同 瓶 神 :
子 L 税 札 5砚 念 6 ' 二女 , 二- 与出凳 L- L C 、5。 神道 【 I =打 为 神 c 一绝 对 0神 t L-现 扎 为0 c 扣各 <√ 万 0神 L- 唯 ,c 百 C现
札 为 0 - 南 6 。 C
日本文 部省 0『 日本人 0国 民性j 调查 【 蚕 、 二 宗教 它信 c【 L6人 法国民 0约三 四 ,一 七 ' 、 、 / 信 cL各0 宗教 啻大切 i、 、 : 巴 克( L 为人 c约 四九 , 一 七 、 t、 割 窑超 无6国民 、 考 i / 八 宗教 0直接 、 同接 0影 警 它受 c L 6 ' : 、 二邑 分 、 为。宗教 日 本人 0生活 【、 L保 扣 它 t。t L 6。 日0 日本 、 二深 、 、 今 仫教 、 神社 神道 、 u 缶 教、 宗教 、 々 系统 口 四百 它超 克为宗 新 檬 ) 教 南 9 干 0宗 教活 勤 c、 、 i 社会 全体 【 芒智影 警 窑及 L( 0 = 大 , 、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一:神道教的形成

《世界宗教源流史》日本神道教之一:神道教的形成日本神道教之一:神道教的形成日本是神道教的发源地,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
受佛教的影响,神道教仿照佛教的神社寺庙,建立起由世袭祭司构成的教会制度,奉公元720 年成书的《日本书纪》和712 年成书的《古事记》为宗教要籍,并开始塑神像。
根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神道教义的中心是神的" 灵" 和神的"真"。
神和人的交往是通过互相感应来达到的。
神是万物的本源,人们相信通过对神的膜拜祭祀,可以做到有求必应。
" 真" 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主张诚实率真,重视忠、孝、仁、信等美德。
灵和真的关系是人为神子,所以人性神圣。
特别强调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人的权利,个人对集体具有天然的责任。
神道教的礼拜比较简单。
人们在规定的日子(如春祭、秋祭)或者在人生重要的时刻(如结婚),需要去神社祭祀,仪式由神社的主持神主负责举行。
通过祭祀,求得神的保护。
神道教对日本天皇进行崇拜,天皇被尊之为神明。
天皇的礼仪制度也往往采用神道教的教仪。
神道教主要有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三大派。
神社神道重视对天、地神和祖先的祭祀,主张" 神皇一体" 、" 祭政一致" ,以各地神社为主要祭祀场所和活动中心,在日本建立了成千上万个神社,供祭祀所用。
由于是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也被国家用来为其政治服务,如宣扬天皇为神,通过祭祀神社来进行崇祖忠皇教育。
神道教是由日本先民的原始宗教演变来的。
这种原始宗教属万物有灵论,相信以各种巫术的形式能够沟通神人关系,祈求" 神" 降福免灾。
自公元前3 世纪至3 世纪,在稻禾农业的基础上,原始神道开始逐步形成。
其主要宗教活动是祭祀神灵,包括自然神、人格神、观念神、祖先神等,以维持和繁荣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长期、反复的祭祀活动,使祭祀场所、祭拜对象(神的象征物,偶像)、祭祀活动的时间等,逐渐固定下来,神社(祭拜场所)神道的基本特征慢慢成型,神社神道一直是神道教的骨干部分。
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宗教保守和变革

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宗教保守和变革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和宗教就一直是日本人民的核心。
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宗教保守和变革,决定了日本历史的发展方向,而这种保守和变革的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改变着。
一、古代文化的保守和变革在古代,日本的文化是源于中国大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文化逐渐融入了日本自己的特点。
在日本古代,文化的保守流派和变革派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
在保守派的文化中,注重文人雅士,有良好的礼仪和习俗。
他们强调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对祖先、家族的崇拜深入人心。
而在变革派的文化中,则是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追求智慧和新思想,开放自由的思想。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是相当复杂的。
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保守流派的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和血缘关系,但是这些传统也是源于很多个人的智慧,是源于个人的不断开创和创新出的。
所以说,古代日本的文化保守和变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互补、融合和相互促进,最终成就了日本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古代宗教的保守和变革在古代日本,宗教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由于日本是长期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宗教在取得一定竞争力后,对日本社会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古代的宗教中,佛教和神道教是主要的信仰,尤其是神道教,更是深入人心,被大家视为最传统和最重要的信仰。
在保守派的宗教中,强调封建主义和农耕文明,它们传承了日本古代的文化,推崇神道信仰,认为农耕生产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活动。
而在变革派的宗教中,则是对传统的神道信仰更加开放和复杂,取得了更多的人的认同和支持。
在宗教方面,同样也是保守和变革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
在古代日本宗教中,虽然保守派和变革派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但是在日本古代的实践中,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保守和变革的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文化和宗教是非常保守的,且比西方文化更加固化和守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宗教文化
姓名:杨帆学号:1130090189
左荔卓 1130090194
摘要:日本宗教历经原始社会、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直到现在,与漫长的历
史步伐一同进行了不断地变迁,创造了多彩的宗教文化。
据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
日本国民都受到宗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按信众宗教类别分为神道教、佛教、基
督教。
其中神道属于日本的民族宗教。
民众的绝大部分生活都与宗教有关,对自
己信仰的教派非常尊重。
现代日本科技高度发达,但日本人的宗教热情依然浓烈,
从皇室到民众,宗教祭祀活动乐此不疲。
它一直支配着国民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热衷于敬神、造神。
关键词:日本,宗教,神道,道教,佛教,基督教,文化。
Japanese culture—religious culture
Abstract :Japan religious after the primitive society, in ancient times, the path,
until now, modern times, and long history with pace the constant change, creating a
colorful religious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more than eighty percent of the
Japanese people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y religious influence. According to people
religious category divided into Shintoism and Buddhism, Christianity. Which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religion Japanese Shinto. Most of the people with religious life, to
myself from faith sect very respect. Highly developed modern Japanese technology,
but the Japanese people's religious zeal is still strong, from the royal family to people,
religious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telligences. It has been over the national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the world that few which national like Japan national so keen to worship
god, god created.
Keywords: Japan, religion, shinto, taoism, buddhism, christianity, culture.
引言
日本是一个岛国,它的文化发展吸收与借鉴了大量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
从而总结并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点的文化。
从宗教方面可以更加清楚了
解日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便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信仰,文明与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更好的了解日本。
正文
1日本宗教按信众宗教类别为神道系、佛教系、基督教系。
1.1 神道
日本神道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它在外来文化传入以前,就成为日本文化的内在支撑,但在8世纪之后才命名为“神道”。
“神道”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书纪》中,其中,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神道的核心信仰。
其实早在绳纹末期就有了神社的雏形—“神篱”和“槃境”。
日本自远古时代就有着强烈的森林信仰,树木、森林都代表着神灵的附体,因此在日本人看来神圣地方都必须种植树木、森林。
另外。
供奉天皇祖神——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历来是日本人心灵所向往的圣地,仅仅是在江户时代就有多次集体参拜活动,每次参拜人数达两三百万,甚至五百万人参加,成为日本民族历史上少有的宗教奇观。
而且伊势神宫对日本人来说相当重要,每个人出生后应前往参拜,而且在海外出生的日本人往往将自己的头发剪下再用黄纸包上,委托回国的亲戚朋友带到伊势神宫,来表示认祖归宗。
此外,日本对神道非常尊重,对一切物质无论有无生命都愿意神化加以尊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神赐予的,应该加以珍惜。
所以日本也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多的国家。
因此,神社大多依山傍水而建,环抱在大自然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且神社中一定会种植树木,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是无法想象的。
由于日本对森林的信仰,神像都是木制的,与其他国家不同。
神道教是日本本土宗教,人们经常把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或为国牺牲的英雄供奉在神社中,以此表示纪念,就如同中国的一些烈士墓园,八宝山等。
神道教派分为两部神道、山王神道、度会神道、唯一神道、垂加神道和国学。
1.2 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历史上佛教分为两个主要支派: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以带来超脱人类生存条件的宗教信奉为中心,可以用“无常、受苦、虚我”这三种生存标志来表达。
大乘佛教是以信心为基础的,信奉菩萨并认为得道的菩萨为了救赎他人而推迟了自己离开轮回世界的进程。
佛教是六世纪中叶以前经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的,以圣德太子为中心的皇室非常尊崇佛教,才使得佛教得以发展。
而且,佛教思想也渗透到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圣德太子遣使入隋开始,中国文化不断输入日本。
可以说圣德太子为日本佛教的创始人和“鼻祖”。
此后,又有遣使入唐、鉴真六次东渡等,为日本带入了大量中国佛经原文,文化等。
在日本镰仓时代,出现了法然、亲鸾、日莲等教徒。
其中,法然创立了净土宗,而日莲创立了日莲宗。
所以,净土宗、日莲宗、禅宗为日本佛教新的教派。
每支教派又分为多种。
不断地发展使其日益壮大起来,并且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到佛教救赎的信息与理念。
在圣德太子时期建立了四大王寺,斑鸠寺等一系列的寺院,在其后的发展中寺院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江户时期佛教经过改革,并建立了许多新教派,同时也成为了政权控制机构。
佛教在发展中广泛的传播,不断地壮大,不断地改革,吸收与借鉴着精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日本佛教理念。
1.3 基督教
基督教,与前二者相比较晚进入日本,是在1954年由欧洲传教士佛朗西斯·扎维尔传入日本的,同时他本人也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
扎维尔早期致力于是让日本人皈依基督教,不断在日本传播语言、世界观和不同文化理解等,也
受到了很好的反响,很成功。
但在十七世纪时,基督教被视为对德川幕府权力的威胁,在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被宣布取消其一切传教活动,并且维持了二百多年,这无疑对基督教传入日本的发展给予致命的打击。
直到十九世纪,日本迫于西方国家的压力开放港口,促进了世界的贸易,基督教得以再次在日本发展起来。
而且,二战后期,由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对基督教的支持,开设基督教大学,使得大量圣经被运送出美国,又通过日本生圣书协会传入日本。
在这样大好的局势下,教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除了从事原有的传教活动,还大力从事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传播与发展,并且在文教科学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宗教是日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对日本整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是日本历史的光辉篇章。
现代日本宗教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断发展来的,是应运而生的历史的产物。
同时也证明了宗教文化是在传播、借鉴与吸收中逐步形成的。
宗教的大部分理念影响着日本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在现在的调查中,日本不再有那么多的教徒,但这并不影响宗教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发展。
将来,人们也会更加丰富、充实宗教文化内容,宗教也会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其未来是光明与乐观的。
日本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也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从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与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 杨伟. 日本文化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1~ 16.
●[2] 张爱平. 日本文化[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72~175.
●[3] 杨薇. 日本文化透视[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12~73.
●[4] [美]威廉·E·迪尔. 探寻中世和近世日本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271~371.
●[5] 杨曾文. 日本文化和宗教[J]. 日本问题. 1988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