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合集下载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名词,一直是医学界的巨大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但依然无法完全攻克这一难题。

近年来,随着对抗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正在逐步浮现。

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当前抗肿瘤免疫逃逸药物的研发现状,并结合数据统计和理论研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核心观点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突破2.1 现有成果与数据支持过去十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和CTLA4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超过十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T细胞之间的“不要吃掉我”信号,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

具体来说,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作为PD1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已经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卓越的疗效。

例如,在一项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10%提升至20%。

这些数据无疑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面临的挑战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某些癌症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它们并非万能药。

许多患者会对这些治疗产生耐药性,导致疗效下降。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约30%的患者在初次治疗后六个月内出现耐药现象。

耐药性的形成主要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抗原表达下调、代谢改变以及免疫抑制细胞的增加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还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如肺炎、肝炎和结肠炎等。

这些副作用虽然可以通过药物管理,但仍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风险。

三、核心观点二:新型免疫疗法的探索3.1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灭癌细胞。

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皮肤浅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皮肤浅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

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皮肤浅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发布时间:2022-07-24T08:07:18.12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宋路琪徐楚润王一[导读]宋路琪[1 ]1 徐楚润[1 ]1 王一[2 ]2*(1河北医科大学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皮肤肿瘤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临床上可以用来鉴别诊断皮肤肿瘤的良恶性以及其他非瘤性增生疾病,对切除手术进行前肿瘤的大小、毗邻组织、血供状况的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另外,可以鉴别浅表淋巴结良恶性,进而判断癌细胞转移情况。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技术,主要包括应变弹性成像、声辐射力冲击成像以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它能够反映组织的硬度,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更生动地显示及定位病变,对浅表淋巴结或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有一定价值。

本文就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皮肤浅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综述;皮肤肿瘤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nd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 superficial skin tumors Abstract:Nowadays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echnology is being widely used in more and more medical fields to identify whether a tumor is benign or malignant, and to diagnose other non-tumor proliferative diseases. It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in assessing the size, adjacent tissues and blood supply of the tumor before a resection. Moreover,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diagnose benign and malignant superficial lymph nodes, and then judge the metastasis of cancer cells. Ultrasonic elastography is a new inspection technology which includes strain elastography,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 and real-time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Its advantage lies in that it can reflect the hardness of tissue, which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so as to display and locate lesions more vividly. It has certain value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lymph node or soft tissue tumo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Doppler ultrasound and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 superficial skin tumors.Key words: Doppler ultrasonography;Elastography;Review;Skin tumor近年来,我国皮肤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

免疫功能和癌症的关系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

免疫功能和癌症的关系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

免疫功能和癌症的关系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癌症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癌症去世。

虽然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癌症仍然没有找到根本治疗方法。

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癌症的发生发展机制,争取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目前,一种相对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免疫功能和癌症的关系,并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一、免疫功能与癌症的关系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可以识别并消灭体内的异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细菌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良好的免疫功能是抵御疾病的重要保障。

而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人类的免疫系统也与癌症密切相关。

癌症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

例如,癌症细胞可以释放一些“免疫抑制分子”,使免疫系统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癌症细胞还可以修改自身的表面蛋白,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些行为使得免疫系统难以发现和识别癌症细胞,从而为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概念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免疫系统攻击和破坏癌症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基于一个理念——当癌症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时候,如果能够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就能够消灭这些癌症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包括许多不同的方式,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方法是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滞剂,它可以打破癌症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平衡,迫使免疫系统攻击癌症细胞。

三、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得到了许多科学家和医生的重视。

虽然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在某些患者身上取得了成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这种治疗方法只适用于某些癌症类型,例如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与乳腺癌不同,其免疫抑制分子不同,造成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差异。

另一个挑战是使用肿瘤免疫治疗时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规定,以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肿瘤免疫治疗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补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024年肿瘤治疗新进展临床医学培训课件

2024年肿瘤治疗新进展临床医学培训课件
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抑制性信号通路,恢复 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分子
包括CTLA-4、PD-1、PD-L1等,在正常情况下参与免疫 反应的负调控,防止过度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损伤。
抑制剂类型
主要包括抗体类药物和小分子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免疫 检查点分子,阻断其与配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免疫系 统对肿瘤的应答。
临床医生应积极参与多学科协 作,与放疗科、化疗科、影像 科等相关科室紧密合作,共同 制定和执行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应关 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需求 ,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社会 资源链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 对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压力。
临床医生可以积极参与肿瘤治 疗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工作,探 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为肿 瘤患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THANKS.
02
激酶抑制剂
针对肿瘤细胞中异常活化的激酶进行抑制,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
扩散。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
03
PARP抑制剂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中PARP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途径
,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试验结果及前景展望
临床试验结果
多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新型靶向药物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如ADCs在乳腺癌、肺癌 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激酶抑制剂在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疗效;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乳腺癌 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02
放射治疗的优势
放射治疗具有无创性、局部控制率高、可重复性强等优势 ,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3
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放射治疗与手术、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可发挥 各自的优势,提高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例如,术前放疗 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术后放疗可消灭残存肿 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与化疗联合使用可实现协同增效 等。

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

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

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医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一、立题依据(科学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及参考文献)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且最具侵袭性的癌之一,多发生于皮肤,早期发生血行转移。

对放、化疗不敏感,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增高,人们一直在期待着可以征服恶性黑素瘤的新的疗法的出现!最近大量的数据表明恶性肿瘤的发展与T-钙粘蛋白的表达变化相关.T-钙粘蛋白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1-3] 、胃癌、胰腺癌、卵巢癌[4-9]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被检测到表达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T/H—钙粘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重新表达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侵袭潜能[1].T/H—钙粘蛋白这个新型钙粘蛋白分子在人类许多癌细胞中表达都降低表明它或许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0]及维持正常细胞的表型中起重要作用[11].T/H—钙粘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它会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T-钙粘蛋白是否对恶性黑色素瘤也有作用,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的报道,所以本实验将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性研究!二、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说明具体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组织、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T-cadherin表达情况第二部分 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三部分:T-cadherin基因的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创新点:首次将T-cadherin基因转染黑素瘤细胞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RT-PCR反应扩增出T-cadherin 的基因全长。

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观察T-钙粘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细胞、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阐明T-钙粘蛋白作用机制T-钙粘蛋白基因转染入黑色素瘤细胞后观察对其增殖和转移活性的抑制情况,探索临床诊断和治疗黑色素瘤及其它肿瘤的方法!三、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安排)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组织、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T-cadherin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1.材料:从正常人皮肤切取的痣组织,人黑色素瘤细胞株2.主要试剂和溶液(1)第一抗体:兔抗人T-cadherin 抗体(2)第二抗体: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G(3) “三抗”:链亲和霉素标记HRP3.设备4.方法(1)冷冻切片的免疫染色程序(2)活细胞的免疫染色程序5.荧光显微镜检注意: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该同时设有对照阳性对照(正常组织) ;阴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以证明抗体的特异性。

肿瘤治疗药物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

肿瘤治疗药物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

随着 肿 瘤 分 子 机制 的研 究 进一 步 深 入 ,新 药 的 发展 有 了新 的 生机 。二是 对 于 既 往化 疗 不 敏 感 肿瘤 引进 了新 的治 疗 药 物 ,疗 效 获得 长 足 提 高 。如 晚 期 胰腺 癌 被 认 为 是癌 肿 之 王
几乎没有可以显著提高生存 的药物 ,但 白蛋 白紫杉醇药物 的问世为这部分患者带来 了福音 ; 肾癌和恶性黑色素瘤既
先声公司赛 伐珠单抗 以及正大天 晴的小分子靶 向药物舒布
替尼 等 ) , 目前 研 究 均 相 当 顺 利 。近 期 还 有 礼 来 . 施维雅 、 张江 高 科 等 多家 公 司提 出 了合 作 意 向 ,相 关 的试 验 项 目也
正在洽谈 中。我们 I 期临床试验中心 目前每年接受 1 0 个左 右的 I 期临床研究申请。
未来 药 物 的研 发 前 景 也有 几 个 方 面 : 包 括对 于 新 的分 子 靶 向药 物 的 研 发 ,如新 的信 号 通 路 c . m e t 抑 制 剂 以及 抗 血 管 生 成药 物 的探 索 ; 对 于新 型 细胞 毒 性 药 物 的研 发 ,如
剂型上的改进 ( 脂质体包裹 、白蛋 白结合或胶束型药物等 ) 减少不 良反应提高疗效 ; 以及对于靶向药物与细胞毒性药 物结合制剂的研发 ,如 T - D M1 等。 《 上海医药 》 : 您 觉得 目前从临床试验到临床 实践的转
化过 程 中需要 克服 的 最大 困难是 什 么? 目前 ,中 国虽 然在 药 物 临床 研 究 方 面 已经 有 了很 大 的
者中 I 期试验项 目等 ) ,也有为国内领先制药集 团开展的新
药 研发 ( 如: 和记黄 埔公 司 的呋喹替 尼 I a 及I b 期 临床试 验 、

免疫治疗的前景,为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的前景,为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其他癌症类型:免疫治疗在其他癌症类型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中,如卵巢癌、胰腺癌等。
免疫治疗的未来展望
免疫治疗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肿瘤疫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预防和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免疫治疗在不同癌症中的实践经验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PD-1/PD-L1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
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PD-1/PD-L1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
免疫治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HER2阳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策略
免疫治疗在其他癌症中的应用:如黑色素瘤、肾癌等癌症的免疫治疗策略
起源:19世纪末,科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可以抵抗感染
免疫治疗的优势:针对性强,副作用小,长期疗效好
免疫治疗的技术发展
19世纪末:首次发现免疫系统可以抵抗感染
20世纪初:发现抗体可以中和毒素
20世纪50年代:发现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发现B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21世纪初:免疫治疗开始应用于临床,如CAR-T细胞疗法、PD-1/PD-L1抑制剂等
成功治疗案例分享及效果评估
案例一:晚期肺癌患者,经过免疫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案例二: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经过免疫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效果显著。
案例三:晚期肾癌患者,经过免疫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效果评估:免疫治疗在多种癌症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具体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医疗机构在免疫治疗方面的实践与经验

PD-1免疫治疗副作用是好事?总生存期相差4倍

PD-1免疫治疗副作用是好事?总生存期相差4倍

PD-1免疫治疗副作⽤是好事?总⽣存期相差4倍⾃从今年8⽉份国内正式开售O p d i v o以来,免疫治疗在国内的热度⼀直都⾮常⾼。

但是,⽬前国内却出现了这样⼀种尴尬的现状:国内的医⽣对药物的不熟悉,患者及患者家属通过“病友群”了解药物的疗效以及其他病友的个例分享也跃跃欲试,导致国内⼤多数病友在⽤药过程中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副反应不知道好不好,也不知如何处理,可以说⽤药情况很是混乱。

经常有病友加蛋蛋医⽣的微信咨询,让蛋蛋医⽣觉得⾮常有必要让⼤家清楚的知道,关于P D-1免疫药物的副作⽤有哪些,应该如何处理?以避免盲⽬处理,造成隐患。

⾸先要明确,P D-1的副作⽤在所难免《J AM A肿瘤学》报告指出:接受P D-1抑制剂O p d i v o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旦出现了⽪疹、腹泻这些不良反应,治疗的总⽣存期是没有不良反应患者的接近四倍。

从原理上来说,P 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疗效,是由于它激活了⼈体内以T细胞为主导的抗癌免疫反应。

但T细胞⼀旦重新激活起来,被杀伤的可就不只是癌细胞了,可能会波及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临床约40%使⽤P D-1患者会出现⽪疹、低热、腹泻、结肠炎等各种各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 r AE)。

关于P D-1副反应研究的临床试验同样是亚洲国家,⽇本使⽤P D-1经验⽐中国内陆丰富的多,因此,对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本显然⾛的更远。

近畿⼤学的研究团队收集了2015-16年4所医院134名接受O p d i v o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资料,以治疗开始后6周作为分析i r AE的时间节点,记录患者的不同反应,再结合治疗后患者的总⽣存期(O S)和⽆进展⽣存期(P F S)进⾏综合分析。

分析结果显⽰,O p d i v o的治疗效果还真的能从不良反应的程度上体现出来。

在出现i r AE的患者中,52.3%病情得到缓解,⽽不出现的患者这项数字只有2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 理 学 文 献 综 述

题目: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姓名: 班级: 专业:临 床 医 学

青岛大学医学院 2011年12月 综述 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近五年来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或控制黑色素瘤的方法,从而归结出比较有效的方法,了解新的治疗手段,以便进一步推动对该病相关治疗的研究。方法:从手术治疗、生物疗法、中医治疗以及最新的科研药物等方面探讨治疗或控制黑色素瘤的有效途径。结果: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手段,但易复发、易扩散;中医领域目前发现的药物控制或治疗黑素瘤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相对于前两种手段,生物疗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是一个治疗黑素瘤的新领域,尚待人们的进一步开发。结论:目前的治疗手段效果甚微,而生物疗法为人们治疗黑素瘤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在开拓这个新领域的同时,也应注重改善手术治疗手段及中医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黑色素瘤 生物疗法 哨兵淋巴结 A375黑素瘤细胞

黑色素瘤(Melanoma)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叶的恶性肿瘤。大多发生在皮肤, 如躯干、头颈、手背、下肢等部位,也可发生于皮肤以外的粘膜、脑膜、虹膜、脉络膜、腮腺、呼吸道、胃肠道、阴道、心脏等。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且多发、易转移,故患者的缘年生存率极低,近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黑色素瘤常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1】。现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介绍现有的治疗技术及其应用。 一、生物疗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黑素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的认识逐步加深,生物治疗以其比传统治疗有更好的靶向性与特异性的特点成为极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当前用于黑素瘤的生物治疗方法大致有基因治疗、免疫治疗、针对肿瘤血供的治疗等【2】。

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以基因作为靶点的治疗”。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与多个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3】黑色素瘤成为基因治疗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4-6】,包括Ras信号通路中的c—Kit、Nras、Braf、MEK、磷脂酰肌醇3激酶

(phosphatidylin0sit0l 3-kinase,PI3K)等基因的高表达和PTEN基因的低表达,制约肿瘤生长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信号通路中抑癌基因CDKN2A的低表达,以及调控细胞凋亡的Bcl-2/p53信号通路中的基因改变。 1.1 RNA干扰技术在黑素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RNA干扰【7】是指由于目标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所引起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在黑素瘤的基因治疗中SiRNA主要靶向于各种类型活化癌基因的mRNA。O Connell等【8】发现应用siRNA沉默孤立酪氨酸激酶受体Ror2可以抑制由Wnt5A介导的黑素瘤细胞的转移。Singh等【9】通过短发夹RNA转染剔除了A375

人黑素瘤细胞CXCR1和(或)CXCR2(均为CXC趋化因子家族的CXC-8受体)的功能,体外试验发现黑素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和侵袭潜力受到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生长、增殖及微血管密度等方面显著受抑,黑素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 1.2 miRNA 在黑素瘤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miRNA通过与靶向mRNA的3'末端非翻译区不完全碱基配对来调控靶mRNA降解或阻遏其转录后翻译【10】。 1.3 靶向基因一病毒治疗在黑素瘤治疗中的应用 靶向基因一病毒治疗是由刘新垣院士最先提出的结合基因治疗和病毒治疗优点的抗癌新策略【11】。Zheng等【11】将携带ZD55-IL-18的质粒与含有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HGE3共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ZD-55-IL-18,可在黑素瘤细胞中高效表达IL-18基因,并能抑制黑素瘤细胞生长。实验证明,靶向基因.病毒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疗有效率,Jiang等【12】联合应用ZD55-IL-24与DTIC治疗黑素瘤在体外实验中取得了比单用更好的治疗效果。令人兴奋的是靶向基因.病毒还可以与RNA干扰技术结合应用,Zheng等【13】应用荷载端粒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 ereverset ranscrip tase,hTERT)基因小干扰RNA的条件增殖型腺病毒(ZD-hTERT)在对肾癌的体内和体外试验中发现病毒特异性在肿瘤细胞内复制,有效沉默了肾癌的hTERT基因,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这提示可以 联合RNAi技术构建与黑素瘤有关癌基因的小干扰RNA插入病毒基因组中,为黑素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 免疫治疗在黑素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的目的是激发或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肿瘤微环境的抗肿瘤免疫力,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14】。主要有细胞因子治疗、过继性细胞治疗及黑素瘤的疫苗治疗等几种。 2.1 细胞因子治疗 目前干扰素α主要是作为佐剂用于高风险黑素瘤的治疗【15】。IL-2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唯一批准的用于治疗Ⅳ期黑素瘤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着广谱的免疫增强活性,还可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性,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16】。但因其毒性反应严重【17】,IL-2只限专门治疗机构有经验的医师应用于的器官功能良好的患者身上。IL-21作为单药治疗已进入黑素瘤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18,19】。 2.2 过继性细胞治疗 过继性细胞治疗绕过了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免疫耐受效应,通过向体内回输经体外扩增活化的过继转移免疫细胞,靶向肿瘤进行治疗【20】。 2.3 黑素瘤的疫苗治疗 目前Ⅲ期临床试验报道的黑素瘤疫苗有MSMM-1和MSMM-2的裂解物Melacine、黑素瘤相关抗原CanVaxin、黑素瘤相关抗原vitespen和树突状细胞【21】。 3 针对肿瘤血液供应的治疗在黑素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生长、代谢、浸润转移和复发均与肿瘤的血液供应密切相关。黑素瘤独特的血液供应方式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是其生长迅速、转移早、恶性度高的原因之一。 3.1 血管生成拟态 血管生成拟态是黑素瘤在血管生成外的另一种获得血液供应的方式,其调节与基因、血管上皮钙黏素、Twistl细胞核的表达等相关。血管生成拟态是预后不良的标志,采用经典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拟态治疗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必要手段【22】。 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是黑素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间涉及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抑素、纤维蛋白生长因子等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23】。其中VEGF作为已知最强的血管渗透剂和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在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构建中起重要作用【24】。目前已有贝伐单抗(是重组人源性VEGF单克隆抗体,可与人类各种VEGF高亲和性结合,阻断其介导的血管形成,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肿瘤转移。)联合化疗药物治疗Ⅳ期黑素瘤的Ⅱ期临床试验,取得了比各药物单用更好的疗效【25】。 生物治疗可以针对性靶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某一环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现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经典肿瘤治疗模式后的第四模式。 二、手术治疗 1 外科切除边界 I、II期CMM手术切除机会大,预后较好。不同部位切除的外科边界一直以来持有不同标准,背部1.6mm深度病灶会采用2~3cm的切除边界,而颜面部病灶则不得不尽量缩小切除范围。Sebastian【26】认为I期病变的手术切缘0.5~2.0cm已完全足够。Lense【27】研究表明切除范围达到0.5~2.0cm时再增大切除边界并不使复发率和生存率降低。Thomas【28】研究1cm和3cm切除边界后发现局部复发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但两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多数研究表明【29】,I、II期病变切除边界宜为0 5~2.0cm,原位肿瘤0.5mm为宜,厚度<1.0mm切除边界1cm,厚度在1.0mm或以上边界2cm为妥;日本癌症学会提出厚度>4mm的肿瘤切除边界为3cm,而手指和脚趾的病变则一般只需跨越一个关节。 2 前哨淋巴结检查 I、II期病变仍须进行淋巴结检查【30】,目的在于最终明确分期、是否需进一步外科处理及评价预后。Morton【31】证实前哨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SLNB阳性及时实施区域淋巴结清扫与发现淋巴结肿大或局部复发后再行淋巴结清扫随访比较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Andersen【32】 认为哨兵淋巴结的状态是黑色素瘤患者一个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 3 局部转移淋巴结的处理 局部淋巴结侵犯是CMM 最常见的局部转移方式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常在临床中发现,Carling【33】对原发灶深度至少1mm以上患者,采用术前淋巴闪烁扫描显影技术进行淋巴引流图形定位和术中活检确认,发现直接跳跃至下一站或远处哨兵淋巴结的病例占2.1% ,临床检测中需要引起注意。 4 辅助治疗 系统辅助治疗的确切疗效近十年来才得到证明,非特异性的免疫兴奋剂有牛的分枝杆菌、单个和多种药物化疗、异丙肌苷、乙酸甲地孕酮、类视黄醇、左旋咪唑、黑色素瘤肿瘤溶解剂、牛痘疫苗和干扰素等。单药化疗有效率1O%~20%,常用药物达卡巴嗪用于播散型黑色素瘤约20%的患者敏感并反应良好,但获得长期缓解者则非常罕见,即使联合用药也作用甚微【34】,Garbe报道【35】静脉每天250mg/m ×5d,3~4周重复,反应率12.1% ~17.6% ;静脉800~1200mg/m ×1d,3~4周重复,反应率5.3% ~23% 。其他有亚硝基脲类、铂金复合物和紫杉醇等。有II期临床试验报道多种药物化疗总有效率可达50%【36】。但多中心研究表明联合化疗对于IV期生存率并不优于单用达卡巴嗪。多药联合化疗目前常用CVD (顺铂+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和CDBT (顺铂+达卡巴嗪+卡莫司汀+他莫昔芬)。CVD方案被认为40% 部分有效,4% 完全有效,持续有效中位值约9个月;CDBT方案被认为46%部分有效,16/141完全缓解。近年新口服烷化剂替莫唑胺引起学者关注,每天1 50~200mg/m ×5d,间隔4周重复【35】,可通过血脑屏障,单独或联合放疗对脑转移灶效果确切。 黑素瘤各期外科治疗各有侧重,总的原则是切除或减轻瘤负荷延长生存期。各期的治疗也存在交叉,I、II期患者需术前明确区域淋巴结状态及术后再确认分期以判断预后;III、IV期原发病灶切除边界与I、II期是否一致仍待商榷。 三、中医治疗 1 穿心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