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细根现存量及养分内循环

合集下载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层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层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层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的关系肖欢;叶尔江·拜克吐尔汗;张春雨;赵秀海【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24(60)3【摘要】【目的】探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林层群落结构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分析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因素,为温带森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基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0 hm^(2)固定监测样地2年(2014和2019年)植被调查数据,以样地内胸径(DBH)≥5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根据胸径将阔叶红松林群落划分为优势木层、亚优势木层、中等木层和被压木层,运用R4.0.3软件计算各林层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与生产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不同林层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对生产力的影响。

【结果】1)林分密度与生产力显著正相关(P<0.05),且相关关系随林层上升而下降。

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产力与代表物种组成α多样性的香农威纳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且随林层上升相关关系减弱;反之,代表物种组成β多样性的香农熵指数与生产力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但该相关关系在中等木层和亚优势木层不显著。

此外,物种均匀度指数与生产力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随林层上升先增大后减小;胸高断面积基尼系数和胸径均匀度指数与生产力显著负相关(P<0.05),且该相关关系随林层上移而减弱,在优势木层与生产力无显著相关性。

胸径香农威纳指数与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随林层上移相关关系降低,相关系数由0.44降至0.31。

3)不同林层林分密度对生产力均有显著影响(P<0.001),且随林层上升其作用强度逐渐降低,路径系数由0.59降至0.27;物种多样性在被压木层和中等木层对生产力有显著正向作用(P<0.05),在优势木层和亚优势木层对生产力无显著影响;结构多样性在被压木层和中等木层通过作用于物种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影响林分生产力,在优势木层和亚优势木层则直接作用于林分生产力。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臧润国;郭忠凌;高文韬
【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1998(9)4
【摘要】通过对林隙及非林隙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特点,阐述了林隙在阔叶红松林结构与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随着林隙与非林隙的交替变化,红松和阔叶树以及主林层和中下层树种的相对优势(或重要性)亦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规律.林隙提高了阔叶红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其多样性,为不同特性物种的共存提供了可能,从而保持了阔叶红松林的整体稳定性.
【总页数】5页(P349-353)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林隙动态;林隙更新;物种多样性
【作者】臧润国;郭忠凌;高文韬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吉林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S791.247
【相关文献】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状况 [J], 付士磊;刘兴双;宋晓东;张文和;
刘娜
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与林下土壤性质对比研究 [J], 张春雨;赵秀海;郑景明
3.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采伐林隙种子库研究 [J], 宋新章;张慧玲;肖文发;郭忠玲;黄志霖;雷静品
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结构研究 [J], 张春雨;赵秀海;郑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周莉;代力民;谷会岩;于大炮
【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4(15)10
【摘要】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后 5年的酸性最强 ,10~ 2 0cm层土壤在伐后 10年酸性最强 ;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在采伐初期 2~ 5年增加 ,随后又迅速减少 ,尤其是表层土壤变化更为明显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及交换性Ca、Mg也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因此 ,森林采伐后应及时人工造林、更新进行植被恢复 ,可将养分固定而减少和防止土壤养分的流失 .
【总页数】5页(P1771-1775)
【关键词】采伐迹地;土壤养分;阔叶红松林;长白山
【作者】周莉;代力民;谷会岩;于大炮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4.8
【相关文献】
1.采伐干扰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变化动态 [J], 王惠;李倩;韩雪梅;邵国凡;代力民
2.采伐干扰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灌木种群生态位动态特征 [J], 王惠;邵国凡;代力民;许东;王飞
3.桂北地区桉树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J], 宋西娟;贲柳玲;周运兰;时德瑞;陈江平;文清岚
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J], 杨弘;裴铁璠;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长白山地区降水减少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作为当地重要的植被类型,正面临着降水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细根是植物吸收气体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之一,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指标之一。

随着降水减少,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量可能发生改变,而这对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碳循环和水循环等生态系统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究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和生态系统的响应能力,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调查实验研究不同降水处理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包括不同降水量、频次和时序等处理。

2、研究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和生态效应。

3、分析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变化。

4、总结和评价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野外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合适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进行布点,设置不同降水处理组和对照组。

2、定期测量和采集被试植物的根系信息,包括细根生物量、长度、生产力、营养状况等指标。

3、采集和分析土壤和水分样品,了解植物和土壤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过程。

4、通过图表和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处理对细根周转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和相关性。

5、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建议,并发表研究成果。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点本研究将探究降水减少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的影响,预期结果包括:1、降水减少将显著影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细根周转和群落结构,降水量、频次和时序对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都将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

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

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郑金萍;郭忠玲;徐程扬;范春楠【摘要】以长白山北坡4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群落生长季节(5-10月)每月初采用直接收获法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进行连续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内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6.43 t/hm2)>白桦林(6.02t/hm2)>云冷杉林(5.51 t/hm2)>山杨林(5.50 t/hm2);凋落叶和枝现存量占现存凋落物总量的比例最大,达50%以上,其次为半分解物(>35%),花果皮等所占比例较少,各占总量的10%和5%以下.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月和7月;云冷杉林则呈单峰型变化,峰值仅出现在7月.位于相近海拔高度的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凋落物各组分现存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白桦林和山杨林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凋落枝、皮及半分解物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凋落叶则呈现下降趋势,而阔叶红松林凋落叶和枝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而位于较高海拔的云冷杉林,则与前者呈现不同变化趋势,8月前波动较大,从5月开始明显上升,7月达到峰值,8月后曲线渐趋平缓或略有下降.进一步对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内凋落叶现存量月动态进行比较得出,阔叶红松林7月份凋落叶现存量高不完全取决于红松叶现存量,主要由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等阔叶树种叶凋落物现存量变化决定,而云冷杉林则取决于红松和云冷落叶的凋落物的量.【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15【总页数】9页(P4299-4307)【关键词】凋落物现存量;季节动态;森林群落;长白山【作者】郑金萍;郭忠玲;徐程扬;范春楠【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13201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Lit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utrient cycle in forest ecosystems and a key link of substance and energy flows.The changes of nutrient and energy in different forest communities can be detected by examining the dynamics of litter accumulation.To study litter accumulation and its seasonal dynamics in four major forest communiti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Broad-leaved Korean Pineforest(BlKP),Asian white birch forest(AwB),David poplar forest(DP),and Spruce-fir forest(Sf)),we harvested litter accumulated on forest floor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month from May to October in the growing season of 2006.The results showed the total litter accumulated in the four communiti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and the ranking from high to low was BlKP(6.43t/hm2),AwB(6.02t/hm2),Sf (5.51t/hm2),andDP(5.50t/hm2).Among the four communities,undecomposed leaves and twig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of the total litter,partially-decomposed litter for more than 35%,and flowers,fruits and barks for less than 10%and 5%,respectively.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litter accumulation showed two peaks in BlKP,AwB and DP in May and July,and one in Sf in July.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litter components in BlKP,AwB and DP at similar altitudes were comparable In particular,the seasonal trends of the litter components in AwB and DP were identical,high twig,bark andpartially-decomposed litter in May and July,but a steady decline of leaf litter during growing season.In the BlKP,however,leaf and twig litters were high in May and July.The Sf at high altitudes had different litter dynamics from other three forest communities,starting to increase in May,reaching the peak in July,and showing a gradual decrease after August.The comparison of monthly leaf litter accumulation between BlKP and Sf suggested that the peak leaf litter of BlKP in July was largely determined by broad-leaved species including Acer mono Maxim,Tilia amurensis Rupr,and Fraxinus mandshurica,instead of Pinus koraiensis,whereas the peak value of Sf depended on conifer species such as Pinus koraiensis,Abies,Picea and Larix.Key Words:litter accumulation;seasonal dynamics;forest communities;Changbai Mountain森林凋落物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由地上植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1],其组成包括地上植被生长过程中自然或其它原因脱落的枝、叶、花、果等和其它杂物。

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细根分解动态和氮元素的变化

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细根分解动态和氮元素的变化

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细根分解动态和氮元素的变化杨丽韫;李文华;吴松涛【期刊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29)6【摘要】该文采用网袋分解法对长白山不同演替状态的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白桦山杨幼林中优势树种的细根分解动态及其氮元素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3块样地中,细根分解初期速率较快,然后趋于缓慢.在原始红松阔叶林中,水曲柳细根的分解最快,红松次之,而紫椴细根的分解最慢.在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中,山杨的细根分解均比白桦细根快.细根的分解不仅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原始红松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细根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或富集氮元素.温度较低和降雨较少的春秋季节,细根分解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释放氮元素,而温度较高和降雨较多的夏季,则表现为富集氮元素.【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白桦山杨成熟林;白桦山杨幼林;细根分解;氮元素【作者】杨丽韫;李文华;吴松涛【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相关文献】1.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早春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J], 夏富才;赵秀海;张春雨;潘春芳2.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及其次生林细根生物量与垂直分布特征 [J], 杨丽韫;罗天祥;吴松涛3.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季节动态研究 [J], 常新华;夏富才;潘春芳;贾玉珍;赵秀海4.长白山白桦山杨次生林细根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对氮沉降的响应 [J], 洪梓明; 邢亚娟; 闫国永; 张军辉; 王庆贵5.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细根分布及其周转的研究 [J], 杨丽韫;李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

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

长白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
杜晓军;刘常富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029)003
【摘要】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和亚高山岳桦林根系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根系总生物量排列顺序为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同土尺深度下,根系生物量大致上也有上述规律,但第Ⅱ层根系生物量为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岳桦林;3种森林类型的根系生物量占其地上生物量及其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根系大部分集中在0-60cm土层中。

【总页数】4页(P229-232)
【作者】杜晓军;刘常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6
【相关文献】
1.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经济价值及恢复措施 [J], 翟英
2.森林生态系统根系生物量研究进展 [J], 黄建辉;韩兴国;陈灵芝
3.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研究 [J], 秦丽杰;张郁;曹艳秋;周密
4.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椴树叶分解进程的研究 [J], 徐振邦;代力民;张扬建;陈华;李晓辉;梁永军
5.新疆3种主要森林类型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研究 [J], 张毓涛;胡莎莎;李吉玫;芦建江;王文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郑金萍;郭忠玲;范春楠;刘万德;韩世杰【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4(005)005【摘要】通过对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细根现存生物量的研究发现: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生物量有较大差别.其中,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最高,达到5.9677t/hm2,其次为云冷杉林(4.630 5t/hm2)、岳桦林(4.372 4t/hm2)、白桦林(4.000 8t/hm2)、山杨林(2.869 9t/hm2);不同森林群落死活细根的比率也不同,云冷杉林死细根含量所占比例最高,达40%以上,而其他群落类型相对较低,死细根所占比率都在20%以下;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红松阔叶林在0~10cm土壤中细根含量占总根量的60%以下,其他则都在70%以上,其中白桦林最高,达到80%以上.【总页数】4页(P458-461)【作者】郑金萍;郭忠玲;范春楠;刘万德;韩世杰【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13201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6【相关文献】1.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树种生物量特征 [J], 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杨永川;王良衍2.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主要林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分析 [J], 赵莹;金慧;尹航;赵伟;陈庆红;秦立武;代玉红3.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 [J], 郑金萍;郭忠玲;徐程扬;范春楠4.长白山几种主要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 [J],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韩士杰;李庆康;于贵瑞;范春楠;刘万德;邵殿坤5.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的细根现存量及养分内循环 [J], 王存国;韩士杰;周玉梅;张军辉;张岩;徐媛;王树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