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人文精神的艺术具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儒学人文精神的艺术具象

《诗经·小雅·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文“止”字皆通“之”。诗义为“高山仰慕之,大道躬行之”。“高山”喻崇高的圣贤德行;“大道”指明哲的儒学风范,即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念,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品格。儒学六经之首——《诗经》中千古传颂的“高山仰止”之句,不但是中国儒教传统人文精神的艺术结晶,亦成为历代文化精英外求内省、自我评价自我关照的经典母题。

傅伯言草书立轴“高山仰止”书品,笔简意邃,天机蕴藉,凌空泼墨,力浸纸背,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循环吟诵,义韵无穷。这一书品堪称儒家知与行、出世与入世人生哲学二律背反命题的辩证统一,儒学穷、通、荣、枯宿命情节的抽象意念与中国书法艺术审美具象的完美合一。

草书“高”字笔势奇拔,由怀素贴脱出而兼得右军、过庭之秀逸,绝无尘气。首笔凝重,顾盼自雄,高屋建瓴,一泻千里。颇有儒家硕学彦士“学而优则仕”,

跃龙门,绾青紫,“四牡 ,六辔如琴”(《诗·车》),走马章台,修、齐、治、

平之慨。“高”字如俯首人形,“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下”,高踞山巅,下瞰“止”字如蚁。吞吐烟霞,呼吸云霓,勇为泰岳作镇,勇为牛斗作镜。平步青云,天颜咫尺。神扬墨驰,飞动成势。临池握管,深得晋、唐人三昧,其胸中丘壑又有米、蔡、苏、黄所未逮者。外张内敛,居高思卑,论气势,论意蕴,可与颉颃者千古之下无二三,匠家俗手熟笔陋墨对之当卷甲而避,叹为观止。

书品“高”字末笔如鸟道羊肠,崎岖山径,又如危崖悬瀑,喷珠溅玉。一径如线,一线如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视之不见水痕而涛声如雷,空谷之音,挥如天籁。笔锋山奔海立,排山倒海直下九天,似欲坠入不可测之深,不可知之境。却又游刃自如,巧运太极,轻舒圆臂,阴阳合璧,如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力挽狂流,导入儒家“中庸”化境。摹之不觉着力处而一放一收一纵一束,四两拨千斤,胜有千钧力。天骨开张,惊心动魄。神采之奇异,气韵之贯穿,即清灵若不胜衣,又犀利如“江西剃刀”。运笔得怀素家法,而古淡潇洒自标一格。气慨不减右军,而时闯苏、黄之奥。笔划超绝无墨气,太极圈如明镜高悬,寒光明彻,镜鉴上下古今六尘三界,为“高”字圆满定谳,引出“山仰”二字。

“山”字草中带楷,字如华盖,上托下盖,将全幅空间按3/7黄金律切割为阴阳、高下、明暗、疏密二部分。山行如冠,形而上舒朗阳艳却肥处见骨,绝无媚韵俗态。形而下纤密阴柔却瘦中见肉,頗耐咀嚼玩味。“仰”字出入米南宫、赵孟頫之间,得宋、元人腕力。却又似仰天无门,登高失径,如寒儒畸士,谪宦逐臣,运舛命乖,位卑身微,沉浮天壤,俯仰朝野,返璞归真,退“止”修身。故“仰止”二字一划相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景行”而不可攀援。自起笔“高”字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迴环至此划伏澜止沸波涛不惊,如中流砥柱,镇水神针。高而止、山而止、仰而止,气韵一通到底。

“止”字如双屐印苔,脚跟点地,为穷通荣枯之归宿。鬼划神镂,令人心怖。铁干如钢,为庙堂之上“高”字绕指柔张本。凛然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之士大夫气慨。又“止”字点画成谶,如一双珠履,三尺龙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愚公之山,精卫之海,皆发于此;又如一齿

木屐,三尺筇杖,“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诗·车》),知止不悔,知止常安,淡泊宁静,修身养性,俨然有古大儒风。其字划方正有力,与“高”字之流丽圆畅上下呼应,内寓儒学天圆地方,外圆内方之精髓。叩之有金玉声,撼之若泰山石,为“高山”之根基,为“仰山”之真诠,为“仰止”之妙谛。令人目之诵之,正襟起敬,凭轼加礼。

赏析至“止”,意犹难止。又上穷“山仰”二字,如双体星宿,连脐畸命。横出中轴,傍立门户,据左趺跏,立地成佛,现一庄严妙相。肉眼凡睛观之,“山仰”二字而已;法目重瞳细审,灿然现“宿命”二字。蜃气成象而大象无形,君子不器而大器匿迹;奇幻玲珑而无尘累,惹云思。虽蕴含三教玄机而无禅林香火气,羽流丹砂癖,山人烟霞疾。冬虫夏草,春蚓秋蛇,曲尽蝉蜕蛹化之妙,章法之运筹,线条之处理,表现出令人匪夷所思无法名状的惊人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不啻可遇而不可求,可感悟而不可言传的神来之笔。应囫囵寄于董(源)、巨(然)图中,浑沌推入苏(东坡)、黄(山谷)笔下,颠倒嵌入禅丛岩壁。可卧观,发冥想;可座铭,养浩气;可啸歌,泣鬼神。可通内典,可化六经。令人日课夜摹,走火入魔,大畅北窗砚、南山篱、西狩麟、东坡巾之狂思。为书坛添一段有趣佳话,为禅祖增一重无头公案。

通览全篇,“高”字为首,如《离骚》、《天文》之激昂郁愤;“山”字为胸,如《垓下曲》、《大风歌》之苍凉雄浑;“仰”字为腹,如《闲情赋》、《洛神赋》、《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之文,缠绵清丽,穷工极姘(妍);“止”字为足,如《老子》、《庄子》诸章,言简意复(赅),虽止而莫测其止;“太极”为心,如《河图》、《洛图》、《四书》、《五经》,纬文经武,经世致用;“宿命”为魂,如李义山《无题》诗,日咏日新,刻骨铭心,如禅师语录话头,醍醐灌顶,发人猛省,目鉴者惑其形,神鉴者夺其魄,提纲挈领,破题点睛。通幅作品昂首、挺胸、束腹、立足,气活神完,满腹经纶,若诗之晋魏,唐不足与抗礼;若画之唐宋,元不足与比拟。机锋相逗,心渊情扃,非浅人入手便可得置身而探;意甚奇肆,笔力矫劲,非俗人入目便可置喙唐突。文思气韵,可砺春秋笔,可拭丰城剑,可挝渔阳鼓,可弹文山冠;亦可拂六祖尘,可棒赵州喝,可操子牙琴,可杖终南屐,垂鉴今古如镜。

纵览二千五百年儒学文化史及儒家人文精神的历史载体——士阶层之世俗生活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一仰高履深交织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对立冲突的人生理念人文品格,象梦魇附体一样激励或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文明先驱,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历代文人群体自警与自省的先天性遗传基因;成为文人群体集体潜意识积极进取献身与消极退隐修身二元模式下出仕与入禅、自尊与自卑双重社会人格的两大永恒主题;成为传统儒学人文品质世代相袭的生命燃点与宿命情节。在世纪末中华儒学圣师——孔子诞辰二五五零周年之际,得快睹傅伯言先生“高山仰止”神品,其修身、齐、治、平、进、退、优、乐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意境已臻不可思议之极境,其书品形证菩提义印明镜之宿因命缘亦具莫可端倪之法相,可铭陋室、可证枯禅、可入秘府、可藏名山。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岂能气吞古今,睨视荣枯若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