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讲义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哲学概论》

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

开课对象:哲学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与任务:哲学概论是哲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哲学专业在本课程之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列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中国哲学系列课程(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中国近现代哲学等),西方哲学系列课程(包括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现代西方哲学等)。这些课程都是哲学的具体形态。此外,在此之前,还开设了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课程,这些都是哲学门类下属的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和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哲学,也就是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本课程就是研究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基本含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思维方式与常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流派、哲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观。

学时分配:课堂授课27学时;讨论7学时;辅导2学时。课堂授课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讲授、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内容。课堂讨论由教师事先命题,并指定学生准备,在下次课堂上由被指定的学生作主发言,其他学生发问,学生之间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辅导答疑由学生事先准备问题,由教师作出解答。

作业与考核方式:作业:本课程需要完成两份作业。第一份作业2000字,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第二份作业3000字,在教师命题的范围内选择。考核方式:

以提问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成绩计算:平时占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以百分制折合为10分计算;期中占30%,以作业经课堂讨论后修改的其中论文为依据记入成绩,以百分制折合为30分计算;期末占60%,以第二个作业的水平和质量为依据。总成绩为三部分成绩之和。

课程教材:孙正聿著:《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由于本课程在各个高等学校哲学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这本教材是目前水平最高的教材,也是各个大学哲学专业通行的教材。

参考书目:张世英著:《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书是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在多年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撰写而成,对与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也很有参考价值。其他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书没有超出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和本参考书的。

第一章哲学的自我理解

教学要求:深入掌握哲学概念的含义以及哲学与社会和实践的关系。

课时安排:2学时。

重点:什么是哲学。

难点:哲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智慧与爱智慧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哲学史上各种哲学观

3.如何理解黑格尔对哲学的比喻

4.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5.哲学与人类实践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进入哲学的思考

一、“爱智”的哲学

1.智慧与爱智

(1)智慧

智慧是人的精神活动。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是智慧。

(2)智慧所创造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常识、神话、艺术、伦理、宗教、科学、哲学及相应的世界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

(3)哲学是爱智

哲学是一种智慧,更是对待智慧的一种态度。即爱智。爱智是对智慧的追问和追求,是把智慧作为反思的对象。

2.爱智的大智慧

(1)哲学是大智慧

哲学是回答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相比之下有小智慧。

(2)哲学历史本身的看法

中国哲学、西方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使人成为人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

(4)哲学智慧的特点

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

3.智慧的激情

(1)抑制不住的渴望

激情决定哲学的主题。

(2)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

(3)探究历史谜底的渴望

(4)求索人生意义的奥秘

二、对“自明性”的分析

研究哲学是每个健全人具有的能力。

1.熟知与真知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2)语言、符号、文化、意义

(3)真善美

(4)全球问题

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2.名称与概念

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真知是对世界的概念式的把握。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5)真善美的关系

(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7)人与世界的关系

3.有知与无知

(1)对有知的批判性反思

(2)哲学不是死板的公式

(3)读书的三个境界

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1)庙里的神

哲学是普遍理性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

(2)厮杀的战场

哲学史是哲学家相互批判的历史。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

(3)花蕾、花朵和果实

花蕾——花朵——果实。否定过程。

(4)米涅瓦的猫头鹰

哲学是一种反思;哲学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5)消化与生理学

思维与逻辑学;逻辑学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一切知识

的基础。

(6)同一句格言

哲学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体验。

(7)动物听音乐

形成哲学智慧的艰难。

第二节拓宽哲学视野

一、“普遍规律说”

具有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既有深切的人类实践根基。

其一,脱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探讨普遍规律;其二,只是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理解哲学。

二、“认识论”

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现代语言哲学。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

三、“语言分析说”

人类必须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

四、“存在意义说”

哲学的使命是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

五、“精神境界说”

中国哲学弘扬人生境界说。

六、“文化批判说”

哲学以理论的方式集中地表现了人类理性的批判本性。

七、“文化样式说”

哲学是思想共和国的普通公民。

八、“实践论说”

马克思的哲学观。

第三节面向生活之思

哲学观是以各自独特的理解去阐释哲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价值,并从而说明哲学存在的根据和哲学发展的动力。一种哲学观具有怎样的深层的合理性与广泛的解释力,就在于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如的生存方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

把握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1.生存与生活

两者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全部在于: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

2.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世界

动物的生存方式就是它的生命活动,因此只能形成生存世界,没有意义的世界。

人则把自己的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世界是人自己所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因此,人既按照客观规律的去创造世界,又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创造世界。

3.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

动物按照自身固有的尺度去生存。人则可以以任何物种的尺度,也可以以自己固有的尺度去生活。动物只是一代一代复制自己,人的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所以,人有历史。

4.自在与自为

人类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自觉的存在,既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又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因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5.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根源于人类自身的特殊的生存方式。因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

6.我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并追求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7.意义与价值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意义,创造价值,去实现自由——意义和价值的统一。

8.理想与现实

人类总是处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现实规范着理想,理想引导着现实。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则比人类已经获得的全部成

果还重要,因为只有理想才能引导人类为使自己崇高起来而斗争。哲学的思考就是如此。

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存在的实践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性在于:

1.实践主体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

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超自然的存在物。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自然性的超自然性是统一的。

2.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实践活动的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

人要按照物的尺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4.实践活动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在实践中,人实现了改造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统一。

5.实践活动是现实性与理想性

正是这种矛盾性构成了思想自我反思的思想基础。

6.实践活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所蕴涵的理想性是一种无限的指向性。

三、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

人类创造性的生活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实现的。

1.神话

神话方式是一种幻化的方式,是对人和世界的双重的幻化。它既以宇宙事件来看待人的行为,又以人的行为解释宇宙事件,从而构成了神话意义的世界。神话表现了人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在神话的意义世界中,生命活动具有了宇宙事件的意义,生命的消失具有了灵魂转移的再生意义。

2.宗教

宗教以神圣的形象使人的存在获得了神圣的意义。

3.艺术

艺术是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审美的世界,一个表现人的感情深度的世界,一个深化了日的感觉和体验的世界。在艺术世界中,人的情感体验本身获得了自足的意义。

4.科学

5.哲学

哲学是意义的普照光。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

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理解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

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不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说,也不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

(注意:世界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

近代这些的认识论转向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等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再抽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本源问题,是一个时间先在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逻辑先在问题。

存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如果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范畴理解,精神的存在是否为存在)

思维不仅指意识的对象,而且也指意识的形式;不仅指对象意识,而且也指自我

意识。

3.不能把辩证法排除在外

必须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定义和解释辩证法的理论,真正揭示辩证法理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本体论哲学

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直接断言某种经验的或超经验的存在作为万物的本源,并以此说明经验世界和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

2.认识论转向

明确意识到哲学基本问题,并把这个认识论问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近代哲学意识到,凡是事物,都是我们的意识之内的事物)

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内的存在。从内容上考察了思维与存

在的关系问题。

(2)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从形式上考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意义是认识论意义上实现的。

4.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唯心主义认为思想的对象就是思想的内容(意识界的存在),思想通过自我认识而形成的思维规定,也就是思维对象的规定性。

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实践转向

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涵的全部矛盾关系都植根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示在人类实践的历史中。(人类的历史就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

2.语言转向

哲学家必须把语言作为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出发点。

人类只能用语言解释世界和自己的意识。

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当代

(1)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展开哲学基本问题

(2)从认识的结构、机制、功能上展开哲学基本问题

(3)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4.

第二节哲学的反思活动

一、反思的维度

1.反思

反思就是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或对象来思考。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人类以常识、神话、宗教、艺术、伦理和科学等各种方式把握世界,从而构成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经验的、幻想的、直觉的、体悟的、审美的、逻辑的等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并以这些关系为自己的对象。

2.两种维度

(1)构成思想的维度

思维以人的认识活动和时间活动为中介二实现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纬度。

(2)反思思想的纬度

思想以自身为中介实现的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反思的纬度。

3.两种维度的特点

(1)构成思想

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去形成某种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并这种思想作为某种目的性的要求,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得某种方式的现实性。以世界作为对象,历史地构筑属人世界。

(2)反思思想

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及其全部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去追问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根据,实现人类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以思想为对象揭露思想的内在矛盾,为人类思想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当然哲学本身也是构筑的思想。

4.前提

(1)科学等

都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作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

(2)哲学

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揭示这个不自觉的前提的矛盾性,从而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5.根源

哲学的反思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本性。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比如要对前提提出质疑。哲学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渴望与追求的理论表达。哲学的价值在于更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并引导人类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的生活方式。

6.哲学家与其他专家

(1)其他专家可以超出的自己的研究范围探讨哲学问题

(2)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哲学作为知识形态,是以概念把握世界

二、反思的思维

1.思辨的思维

精神: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想象以形象事物为对象;意志以目的为对象;思辨的思维以思维为对象。

表象的思维:完全沉浸在物质材料中而不能独立存在。

形式推理:脱离内容的思维。

哲学的思辨: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

2.哲学

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把概念作为再思想的对象。不易把握。

三、反思的对象

1.思想和思想的对象

存在:思想的对象包括: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

2.反思与思想

反思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对象,揭露其矛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反思对象的多样性。

3.哲学的世袭领地的丧失

哲学把自然、社会、思维作为自己的对象的时候,越来越感到无家可归。放弃了世袭领地感到四海为家。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思维科学的发展,使哲学被彻底驱逐出传统的领地。

4.哲学反思的对象是无限的

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是如此。反思的对象有被构成的思想、构成思想的活动、构成思想的方式。

四、反思的特性

1.超验性

其一,反思的超越经验的性质。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

其二,超越经验但不脱离经验。即内涵逻辑。

2.批判性

哲学反思是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思考方式。

批判有两种形式: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两种批判的关系。

哲学的批判不是一种思想代替另一思想,而是整个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的变革。

3.综合性

哲学的综合性是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的超越性综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4.前提性

哲学的批判性是对思想前提的批判,而不是对思想内容的批判。哲学批判的是构成思想的前提,是前提性批判。

第三节哲学的前提批判

一、反思的层次

1.反思的两个层次

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这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思想活动中的思想自我反思。二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这是哲学层面的反思。

在科学发展史上,人们总是通过对科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来推进科学的发展。这是科学思想的自我批判的过程,而不直接是哲学的反思。

2.科学思想反思的两个层次

新的科学理论必须包括:一是它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即能够对原有的科学理论作出更为合理的理论解释;二是它必须具有论域的超越性,即能够回答原有理论没有提出或解决的问题。前者属于原由逻辑层次上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科学思想;后者要求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是对科学思想的逻辑前提的批判和变革。

3.哲学的反思

科学思想的第二个层次的反思,属于哲学。科学思想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所实现的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前提的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理的转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整个生活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科学的论域的超越需要哲学的思考。

4.其他思想形式

以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为对象的哲学反思,存在于一切思想形式中。它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行为准则、终极关怀等形式而构成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些隐含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作为一种逻辑力量具有强制性。因此,变革思想就要变革这个逻辑支撑点。

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人的任何思想都暗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既是哲学反思的实质性内容,又是哲学反思的艰巨使命。

1.思想前提的隐匿性和强制性

2.思想前提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

3.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1)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

(2)思想的过程总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

(3)思想的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前提

(4)最深层地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和基础

1.哲学反思的根本特点

(1)揭示思想内容中的隐匿的前提

(2)以哲学的反思审视这个前提

2.语言转向

3.以人类生活为坚实基础

四、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

1.开始于对常识的批判

2.对科学的批判

3.对语言的批判

4.对实践的批判

五、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人类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

(2)时代水平的把握和解释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统一性原理2.哲学理念

根植于人类的本性

第三章超越常识的哲学

第一节常识、科学和哲学

常识、科学、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层次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1.在主客体关系中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形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人以概念的方式去认识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

2.两个问题

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

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概念框架分为:常识性质、科学性质、哲学性质三个层次。

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相同的名词有不同的意义,实际上不是相同的概念。如“物质”。

二、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概念框架的性质或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第一,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是现实的图景,而不是幻想或玄想的图景。第二,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在人的表象和思想中的图景,因而人的世界图景离不开建构它的概念框架。注意:不能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导致用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哲学。

地心说是常识的世界图景,人心说是科学的世界图景。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发散的思维方式。

对思维方式的解释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把思维方式当作与思维内容无关的纯粹思维形式,因此没有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区分不同性质的思维方式。其二,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思维方式的区分。

思维方式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经验常识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现实生活基础,科学和哲学的概念框架是构成自觉形态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重要前提。

3.价值规范

价值规范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

存在的两个问题:其一,没有从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看待价值规范;其二,用好与坏或进步和反动等区分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价值规范的区分。

第二节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

一、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1.常识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最实际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

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生活在经验中分享常识、重复常识、贡献常识。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普遍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最普遍性的基本方式。

常识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符合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概念框架的实质。因此,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概念总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围绕经验表象旋转。

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

2.常识的世界图景的特点

首先,由共同的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

“世界图景”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

其次,由共同的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凝固性或非批判性。

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

续,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概念只不过是表象经验的名称,因此常识的世界图景总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所以常识自身是非批判性的和非反思性的。

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因此它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精确化的世界图景。科学还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特点。

二、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1.常识的思维方式

常识的思维方式形成于日常生活又适应于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世界图景就是由常识的思维方式所构成的世界图景。

通过对常识的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中隐含着一个思维公式:要么P,要么Q。这是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依据和遵循共同经验的生活。共同经验是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和统一起来的中介。在这种关系中,人是既定的经验主体,世界是既定的经验客体,两者之间是确定的、稳定的、一一对应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常识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人的生活,最普遍的、最基本的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经验世界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不再适用了。

三、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

1.常识的功能

常识既具有描述和解释世界的功能,也具有约束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在常识的价值规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理想得到最普遍的认同,所以,常识的价值规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坚实的基础。

常识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规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适应人类

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一般文化环境的产物。常识以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形式世代相传,并由此构成人类的、民族的普遍的价值规范。

2.常识价值规范的特点

第一,它的狭隘性,它无法超越共同经验。

第二,它的保守性,它倾向于墨守既定的价值规范。

第三,它的极端性,它习惯于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去进行价

值判断。

3.价值规范的变革

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价值规范变革的历史。价值规范的变革就是以科学的或哲学的价值规范变革常识的价值规范,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常识的价值规范。

4.科学的价值规范

科学的价值规范是理想化的。科学以其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去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证精神和分析态度是科学价值观念的基础。系统性和分析性是科学价值观念的显著特征。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总是变化中,以此相应,价值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科学的价值观念不断低冲击着常识的价值观念。

第三节哲学对常识的超越

一、常识的经验性和哲学的超验性

常识依附于经验,哲学超越经验。

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原始人以幻化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按照人的经验来设想自然现象,按照宇宙事件来设想人的经验,总是以种种意想的原因来解释人类的经验和经验对象。这时,人类的理论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

理论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描述和解释经验世界。它所用以解释经验事实的关于本质、必然的知识,是来自经验又超越经验的知识。这是哲学和科学的特点。

西方古代哲学是从世界的统一性解释而产生的,而超越经验的统一基础就是本体。

哲学的超越性更深刻低表现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

二、常识的表象性和哲学的概念性

1.常识的表象性

常识对经验的依附性集中地体现在常识思维的表象性。常识和哲学都是以概念来描述和解释世界。在常识思维中,概念围绕表象旋转。

2.哲学的概念性

哲学的超验性则显著地表现在哲学思维的概念性。在哲学思维中,概念和表象的关系表现在,表象围绕概念旋转。

3.休谟的问题

经验之外是否存在独立于经验的东西。

4.芝诺的问题

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哲学是在超越经验的概念的层面上去反思经验常识,而不是在表象思维的层面上重复和论证经验常识。

三、常识的有限性和哲学的无限性

1.常识的有限性

常识从是面向有限的经验,并以有限性的表象思维去看待经验无法达到的无限。经验无法把握无限,在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感受到无限,这样,在经验中,只能用有限来理解无限,把无限理解为有限的叠加。这就是恶无限。

用常识的思维方式无法克服有限和无限的对立,所以有宗教和神话的方式理解无限。

2.哲学的无限性

哲学总是面向无限的超验的存在,并以超验的无限性去看待有限的经验。

只有辩证的哲学的思维才能把握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关系。这样就变革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四、常识的非批判性的哲学的批判性

1.常识的非批判性

常识不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2.哲学的批判性

作为可以批判的知识,必须是以某种稳定的形式,使思想的内容得到明确阐

述的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哲学和科学具有这个特点,它们正是在批判常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哲学和常识的关系中,常识始终是哲学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哲学是关于常识的思想。

五、哲学的常识化的常识的哲学化

1.哲学的常识化

以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去变更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非常识的常识化是人类文明的实质性内容和时代性标志。

2.常识的哲学化

用经验常识一、去看待、理解、解释、运用哲学,把哲学变成冠以某些哲学名词的常识。

第一,人们往往站在朴素实在论的立场上去看待哲学,而不是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哲学。第二,人们往往把哲学看成现成的原理和结论,以贴标签的方式去理解哲学。

3.哲学常识化的具体表现

(1)哲学世界图景的常识化

(2)哲学思维方式的常识化

(3)哲学价值规范的常识化

第四章反思科学的哲学

第一节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

1.科学、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是对常识概念的超越。常识是概念围绕表象旋转,科学和哲学则是表象围绕概念旋转。常识具有经验性、表象性、有限性和非批判性,而哲学和科学则具有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可批判性。

2.理论的内涵

第一,他们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以表现世界图景。

第二,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涵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

教育哲学讲稿

教育哲学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的观点:教育哲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教育哲学应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教育哲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黄济先生) ?20世纪80年代末的观点: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以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教育哲学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桑新民) 20世纪80年代末的观点: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以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教育哲学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桑新民) ?20世纪80年代后的观点:教育哲学是应用哲学的一种,把哲学的基本原则应用到教育的理论和实施方面。(吴俊升等)?20世纪的共识: ?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21世纪教育哲学概念的变化的 ?背景:哲学发生了转向 ?新定义:教育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和反思;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某一教育问题为起点;教育哲学更强调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或教育根本问题发展为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 教育哲学的意义 ?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引到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 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 ?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

自动控制理论的哲学讲稿201434

自动控制理论的哲学讲稿(草稿) 宁永臣 2014.3.4 哲学是科学工作者对其思想意识进行有效操作的唯一工具。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性基础之一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即一元化教育。由于近代工业革命的结果,两者的割裂(多元化教育)使得哲学或给力不够、或离我们渐行渐远,其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反思、批判、预见)也越来越小。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了某种创新思想,却不懂得如何对其思想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梳理和升华,一个科学工作者在取得了阶段性创新成果之后,却不懂得如何对其成果进行价值的总体判断和预见,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说不是我们至今都培养不出世界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进行适当的哲学分析,应成为本课程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既使抛开这一主动意义,自动控制理论本身也带有浓重的方法论色彩,有必要对此加以强调或突出。这种哲学分析为我们认识自动控制理论问题、解决自动控制理论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是学习好、运用好自动控制理论的认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础。

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定性 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质、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自动控制理论(原理)是一门关于自动控制规律的技术科学【性质】,它研究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规律和控制规律【对象】。其任务是给定一个被控对象或过程后,按工程或其它需要给定一(组)性能指标要求,然后再依据实际上的限制与约束,设计控制器来控制这个被控对象或过程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从理论上讲,自动控制理论(原理)要回答的问题正是针对上述要求下能不能做和怎样做两个问题【任务】。 二、自动控制理论所涉及的三对哲学范畴 1.作用与反作用(可解释反馈原理) 2.原因与结果(可解释反馈原理) 3.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解释能控性与能观测性) 三、控制科学中的反馈与哲学范畴中的反馈

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

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 导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如人,人如诗。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关于朱熹的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将北宋开始出现的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了新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朱熹这个人的名声都十分响亮,后世许多人将朱熹的新思想称为“新儒学”,甚至许多人还将朱熹的思想奉为正统。 这样一个成就极高,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留下的故事不少。普通老百姓们并没有正经的读过书,所以并不知道朱熹的思想学说,他们对于朱熹这个人的认识,全都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了解的。 《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朱熹幼时聪慧,对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因为他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经常会问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他的父亲自朱熹明事理开始,就对朱熹进行严格的教导,对于朱熹的教育十分的看重。朱熹有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询问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朱熹的父亲指着天说:“这就是天。”朱熹立马反问: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天上有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朱熹在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也经常在地上用手指比划。有一次他就直接问自己的父亲,“地又是什么?”问天问地,追问到底,但是“天地”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所以他的父亲经常被朱熹问住,不知该如何回答。 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 朱熹到同安县赴任的时候,路过夹漈草堂,于是下马前去拜访郑樵。郑樵有礼的将朱熹迎了进门,然后断出一碟姜和一碟盐招待。朱熹的书童见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但主人说话他就没有插嘴。 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恰巧这个时候,窗外吹进来一阵风,将桌上的手稿吹的一页页的翻了篇。郑樵这个时候却像是春风醉人一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将手稿还给了朱熹。郑樵与朱熹彻夜交谈,一共谈了三天三夜,朱熹收获良多。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 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生物 教 案 任课教师:李用

第一章、生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新陈代谢 类型:新授课 课时:2 教学目标: 1、识记新陈代谢的概念; 2、识记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概念和区别; 3、知道自然界存在中间代谢类型。 教学重点: 1、新陈代谢相关的多个概念; 2、生物的新陈代谢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1、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四者的关系; 2、化能合成作用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回顾以往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陈代谢基本代谢的课题二、讲 二、板书: 1、新陈代谢的概念 (1)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概念和关系

(2)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和关系 (3)新陈代谢的意义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的类型 〈1〉自养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2〉异养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2)异化作用的类型 〈1〉需氧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2〉厌氧型的概念、代表生物 (3)介绍自然界存在的中间代谢类型 小结: 本节课程详细讲述了生物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与对生物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新陈代谢与生物的重要联系,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 作业: 名词:新陈代谢 第二节、酶与新陈代谢 类型:新授课 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酶的本质 2、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酶的特性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生活中的酶制品教学重点: 1、酶的本质与特性 2、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酶的本质与特性 2、酶的作用机理 过程: 引入:图片引入(生活中的含酶制品) 板书: 1、酶的概念与本质 (1)酶的概念 (2)酶的本质 2、酶的特性 (1)高效性 (2)专一性 (3)作用条件温和 (4)活性可调节 (5)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 3、生活中含酶制品的使用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

自然科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学习目标和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 2、知道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方法: 1、以自学为主,采取通读和重点阅读相结合 2、把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相结合 教学重点: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2、经典力学中牛顿最重要的成就 3、19世纪的三大发现 4、20世纪科技的特点 5、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6、观察和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7、逻辑思维和科学假说 知识结构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内容分析]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古代自然科学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三、近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的重大成就 四、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三个阶段 近代 现代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 (二)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意义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马克思——“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要求: 了解以下三件大事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1、太阳中心说向神学的挑战 太阳中心说: 古代

核心内容:日心和地动的观点 代表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意义:改变了地球为中心的观点,看到 了运动的相对性,向被教会奉为天经地 义的地球中心观点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血液循环学说对神学的打击 血液循环学说: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有关人体的荒谬说教 哈维《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大循环(体循环)1628年 塞尔维特1553年小循环(肺循环)

哲学是什么讲课稿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话题叫做“哲学是什么?”显然,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之大,短短的10分钟根本没有办法把它讲清楚,所以也只能粗略地给大家讲一些东西。因为我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学对哲学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认为哲学抽象、玄妙,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啊,甚至学哲学学多了会疯。那我了,就是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短短的10多分钟让大家能够对哲学的看法有哪怕一点点的改变,那我今天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好,下面我们直接进入正题。那么今天,我只讲一个话题:就是哲学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的定义。那么,这个问题呢,在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它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最复杂的。简单是因为,它不过就是定义嘛,这是最基本的;而复杂的是因为,我们说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哲学”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为我们一般不会追究物理是什么?化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哲学,我们一定要去追问,因为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哲学问题的出现,包括哲学家提出的解决方法其实都是在解决哲学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难题。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这样一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像大家熟悉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霍布斯说哲学是从原因推结论,从结论推原因的一门学问,比如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相当于没说,比如海德格尔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等

等等等,所以,今天我也可以提出我的这么一个观点跟大家分享,也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我根据自己的这样一个学习经验,也提出了自己的这样一个看法。我给哲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以供大家参考。我认为哲学是一门研究“难题”的,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抽象晦涩的学问。 首先,大家看这一块,就是哲学是研究“难题”的,如何理解?难题对应的是什么?是“问题”。哲学是研究难题的,科学是研究是问题的。英语里面,难题叫做problem,而问题了?问题叫做question。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哲学研究的是problem,而科学研究的是question了?problem与question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先说question,question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的,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答案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说最终的答案,而是此时此刻大家公认的答案。比如说18世纪,18世纪的人们是把牛顿经典物理学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奉为圭臬的,但是我们说牛顿物理学并不是物理学的终点,爱因斯坦还会用相对论推翻牛顿物理学,但是起码在18世纪大家都是公认的,好像老牛说的蛮有道理的。所以说,对于question,就像2*X=0,这样一个方程,它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的,就是X=0,不管你数学如何发展,它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在看难题,难题是什么?难题就是指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解决难题的过程就像盲人摸象,好像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说的通。比方说古希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朱熹哲学概论教案

朱熹哲学教案 一、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向李侗求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朱熹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朱熹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

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后因得罪王淮,其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解职后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

自然科学基础教案设计

教案任课教师:王周植

课程教材体系和特点 一、教材的体系 以人和自然为中心,从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着手,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自然。 第一章回顾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重温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了当代自然科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章、第四章分别从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客观地、综合地认识自然。 第七章阐述人与环境这一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起忧患意识,保护好自然环境。 二、教材的特点 (1)冲破原科学体系,力求综合、易学、破窄拓宽。 (2)针对学员实际,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弃虚。 (3)适当降低难度,体现高、新观点,除旧具新。 第一、降低了计算难度。 第二、密切结合学员的教学实际。 第三、使用了开放式结构。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自然科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趋势;知道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重点难点 掌握观察、实验方法。重点有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经典力学中牛顿最重要的成就;19世纪的三大发现等。 一、教学导入 本课程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以使我们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

二、讲授新课 本章首先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介绍了古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说明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然后介绍了自然科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实验的方法;如何设计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总结;最后介绍了科学教育中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及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发现;著名科学家的贡献,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和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本教材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古代(古代自然科学);②近代(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现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选择一部分重大的、划时代的人物的发明和事件写入教材。 1、古代自然科学 包括古代希腊、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的科学,主要选择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主要容。1)古希腊的科学 建立自然哲学:万物的本源是火(赫拉克利特派);万物都由原子组成(原子论派)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选择了一些对科学成果和在科学方面有伟大贡献的标志,从而标志着自然科学已经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继续发展分化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各门自然科学分支。 1)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天体绕转》、布鲁诺、伽利略)、哈维的血液循环(比利时医生维萨里的〈人体构造〉,塞尔维特、哈维)、伽利略的科学成果(近代科学之父,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规律)。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物理学:天文学与力学 经典力学: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开普勒的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光的波动理论:惠更斯的波动说 热力学的建立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 电磁学的辉煌成就: 化学:炼金术、炼丹术、采矿、冶金、药物工艺等 表现在化学科学(波义耳)、燃烧的氧化学说(拉瓦锡)、科学原子论的确立(道尔顿)和化学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迈尔)及有机化学的建立(维勒的尿素人工合成)。

演讲稿: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李玫瑾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李玫瑾 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

这两个人神情不对。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结果他就讲:“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警察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他绝对有犯罪的能力。 这么一个人,我们虽然A级通缉令发出来了,他居然逃亡了12年。最后的4年呢,他在一个监狱里头,被我们最后筛查出来了。筛查出来以后,这个人抓了,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他的一些犯罪心理问题。当我去见他的时候,我坐在谈话室,半天不见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朱熹哲学思想综述 胡艳2007年4月20日于河南大学归纳整理 一:生平及理论渊源 生平简介: 理论渊源: 1.四书五经及古代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子等人的思想 2.北宋诸儒学说的影响 3.佛教思想的影响 4.道教思想的影响 二:自然哲学 1.朱子的本体论:理,太极 2.朱子的现象论:气,万物 涉及的问题:(1)理气的先后问题;(2)理气的动静问题;(3)理一分殊的问题;(4)人物理气异同问题 三:人生哲学 1.人生的现实:性,心,情 2.人生的理想:道,仁,德, 涉及的问题:(1)已发和未发——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2)性之诸说;(3)心之诸说;(4)心统性情 3.修养方法:格物致知 涉及问题:(1)格物与致知(2)格物与穷理(3)知行关系 四:政治思想:德治主义 五:教育思想:小学,大学 一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所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他一生关心政治,力主恢复大义。他的政治理想是格君心之非来改善政治和变移风俗。朱熹少时勤于思考,五岁时就开始追寻“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的宇宙问题。八九岁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为成圣的希望而激动地喜不可言。十四岁丧父,遵循遗训从胡宪,刘子翚和刘勉之学,受三君子影响,十九岁中进士后,出入经传,泛滥释老。二十四岁,拜见杨时的二传弟子李侗。在他的引导下,逐步确立道学

的研究方向。通过道南学派了解程氏遗说。李侗死后,开始走上独立探索哲学的道路。从四 十岁到四十六岁鹅湖相会。朱熹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这里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以理性本 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为基点的理性主义哲学的整体结构已经稳定下来了。 理论渊源: 朱子一生得力最大者,除其父亲之外,当推延平和籍溪二人。 到了隋唐,佛教大有风靡一世之概,就思想的宏深来讲,儒家哲理与佛教的教理相差甚远。 不过,佛教为外来宗教,其学说与我国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坚 持学问家旧有的壁垒,有的学问家主张排斥佛教。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李翱。 韩愈: 原人原道原性 原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人与夷狄禽兽之类,而就中人为夷狄禽兽支配者,实因为人之所以 为人之道的缘故。 原道:对人之所以为人道加以阐明:首先区分佛老儒家的道德,肯定儒家道德的含义:他认 为仁义道德四字之中,仁义乃是具体的概念,具有明白的内容,而道德却是抽象的名。是没 有确定内容的,儒家的道德则是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德。老子所谓的道德乃是内容空虚,抛弃 仁义的内容空虚道德。儒家之学注重现世生活上的生养之道,其目的在于增强人生社会的福 利,而为达到这种目的时,儒家之学注重现世生活,设立君臣,人民等级。君行统治。臣行 君令。民则从事农耕,手工以事其上。这样,相生相养之道才得以完成,社会秩序才得以建 立。 佛家主张弃君臣,去父子,禁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得所谓的清静寂灭。 原性:主张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纯善,中品善恶相混,下品纯恶。 李翱: 复性书十八卷 受湛然和梁肃的影响,“人之所以为圣人也,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匿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也。”他认为性是善的,人之所以为恶,全由于情。那么性既然纯善,为什么又产生了恶的情呢?原因是人生本来是静的,在性静时,决不会产生恶。但是静止的性一经发动,就产生情,而情又伴随着恶。这样,恶由情生,情由性动而产生。心寂不动是指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心性寂然,光照天下的状态。 李翱主张的性善情恶的说法根源于佛家的真如,无明之说。李用佛教的精神来解释儒家的经典,这种儒佛相混,外儒内佛的办法开了宋明学风的先河。

周国平《开讲啦》励志演讲稿: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开讲啦》励志演讲稿:幸福的哲学 2017-05-07我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主要是两段时光。 一段是谈恋爱的时候。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暗恋一个女生,她坐在我后面三四排的样子。 上课的时候我就老是回头去看她,后来慢慢地我就想让她知道我在看她,老去盯着她看,她也知道了。 只要我回头看她,她就脸红了。 我现在还记得她的样子,圆脸,经常穿一件绿色的衣服,那时候脑子里面老是在打腹稿,写情书,怎么样给她写情书。 初三的时候,她坐在我旁边,那时候我就特别幸福。 然后我十七岁进了北京大学,那个真正是进入了青春期了。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顿时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 那个时候我写了很多很多诗,都是爱情诗,但是没有对象的。 或者说看见一个可爱的女孩,就来写一首,其实我不认识她。 她盯我一眼,我心跳半天,回去写一首诗。 爱情确实是人生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两个人相爱,不管爱了多久,可能后来分手了,但是你们在一起相爱的那段时间,都是美好的。

如果说最后分手了,你们不要互相埋怨,都要感恩,感谢对方给了你一段美好的日子。 现在很多人往往是怨,互相埋怨,我觉得没有必要。 那有的人就说了,他说当然爱是美好的,但是他对我不是爱,他是骗了我。 那我说,你也不要埋怨,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蔑视他,他不值得你爱,也不值得你怨。 怨也是一种很重的感情,你要节省感情,不要浪费在他身上。 什么是爱?爱就是在人世间寻找一个最亲的亲人。 一个好的婚姻能够经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那就不但是美好的幸运的,而且是伟大的,这是人生的伟大成就,能够得到这么伟大成就的人是很少的。 这是一段时间。 那么还有一段时光就是养孩子,自己当了父亲。 有时候她妈妈看见我拿着奶瓶在那里给孩子喂奶,非常陶醉的样子,她就说:你不要以为你在给孩子喂奶,这个奶水就是从你身上出来的。 ”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我说我真的感觉我整个变成了一个大奶瓶了。 ”但是毕竟不一样,她是真正用自己的身体在那里给孩子哺乳,我看的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现代西方哲学讲稿(第四章)

第四章生命哲学 第一节概述 生命哲学(Philosophie des Lebens, philosophy of life):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进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W . Dilthey) 、奥伊肯( R .Eucken ) 、西美尔(George Simmel),英国的怀特海(A . N . Whitehead) ,法国的柏格森( Henri Bergson)。 生命哲学的特征:不把生命看作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是看作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领悟,即心灵的非理性的内在冲动、活力和过程;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Becoming),它的意义是过程, 是创造;反对机械、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主张以运动、创造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和世界;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但又不完全否定理性和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的作用,因而并非纯粹的反理性主义。 生命哲学的类型: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哲学(狄尔泰)。 第二节狄尔泰 一、生平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不少学者抱怨说,狄尔泰的著作和思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他的生平、他的家庭,迄今还鲜为人知,就好像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生活史可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狄尔泰终身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而他生前面世的著作并不多,他的大量著作和手稿都是在他去世以后出版的,他的个人生活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他的个人隐私得到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的保护,迄今为止,人们很难找到有关狄尔泰的家庭、婚姻、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及其他方面的公开资料,虽然这些个人的传记材料并没有掩饰的必要。 狄尔泰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小鎮(Biebricsh),他的父亲是比布里希地方的牧师,母亲是一位音乐指挥的女儿,她自己也很有音乐才能。威廉是这个家庭的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6岁,狄尔泰开始在家乡上小学,四年以后,又在家乡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三年。此后,狄尔泰在威斯巴登的文科中学完成了自己的中学教育,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狄尔泰代表毕业生致辞,题目是《古希腊对青年的影响》。 19岁,狄尔泰来到海德堡大学学习,他本人本想读法学,但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牧师,所以他在这里学习神学。狄尔泰在海德堡大学就开始养成每天学习和工作十二至十四小时的习惯,表现出惊人的能力。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哲学、神学、文学,还与其他人一道学习希腊语、拉丁语和其他现代语言。以后,他一直保持这种习惯,一生勤奋工作,从不辍止。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和超长的工作时间,虽然为他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三十多岁就患严重的眼疾,晚年衰弱多病。 两个学期后,狄尔泰来到普鲁士的首都柏林,根据父母的意愿,在柏林大学神学院注册,继续学习神学。从这时直到31岁获得博士学位为止,狄尔泰一直住在柏林。在柏林大学学习三个学期以后,狄尔泰感到,神学或任何一门学科的领域都很狭隘。因此,他学习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学习的时间也拉得很长。他在经济上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帮助,为了改变这种窘境,他曾做过中学老师,也想当新闻记者。1856年11月,狄尔泰在柏林通过了国家教育局的考试,获得在中学任课的资格。他先后在柏林的皇家法文中学和另外几所中学任教。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讲课稿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 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 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夏洪文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成专、开专、注册视听生)的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 二.教材与播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民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一书,并配有石萍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教材。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授课学时:72学时。 主要学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三.各章、节的重、难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2.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3.掌握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1.了解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及其起源和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形态。 2.熟悉自然界的物质,知道物质、大气和水、单质、无机物,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分散系。 3.掌握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和生物的类群 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 1.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掌握运动的表示方法,运动和力,功和能。 2.了解天体的运行。 第四章生命与自然 1.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器官、过程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理解以人体为例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均衡的膳食 3.熟悉生物的生殖、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 4.熟悉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5.了解人类的起源。 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利用 1.掌握地球上资源分为士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掌握地球上的能源,能源及其分类、来自地球上的能源以及地球以外的能源。 3.熟悉能量及其转化,理解氧化作用、机械能、内能、电能及其转化,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掌握原材料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区分光和眼,了解光的量度、反射、折射、全反射。 2.声和耳;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耳;声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声音的要素。 3.掌握能量和生活的关系;温度和热量及生物体内能量流通物质——ATP。 4.信息及其处理,掌握信息的传递、处理、记忆。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1.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及其作用、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 2.掌握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3.掌握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火、发展与环境。 第八章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1.掌握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其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熟悉覆盖全球的无线通信网。 3.了解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及电子、光电子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 4.了解激光科学技术。 浙江师范大学成教学院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朱语类》上有一句话“天不生仲,万古常如夜”,这代着朱熹对孔子的评。继孔子之后一千六百,朱熹是又一位可比仲尼的大,故全祖望言朱子学云“致广大,尽精微,综百代矣!”①这位李约瑟称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早已走国门,成为人类文化史中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理学自13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本和越南,其地位与中国同,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哲学所谓“东亚儒家文圈”的形成,实源于此有关朱子之学在东的具体传播,学界考备颇详,本不拟赘述。至于朱熹哲学对洲思想界的影响,著不多,篇轶有限,知者少。但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地位惟有从其对欧洲主流哲的楔入和影响中方能体现本文仅划一概要,难窥全豹,权资讯,以飨同仁。 朱熹(1130-1200)在世之日,黑的欧洲正处于思想剧、“一佛出世”的夜,即将来临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即恩格斯所说那个法国人称之为“文复兴”、德国人称之为“宗改革”、意大利人称之为“五百年”的时代。“这是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②自从文艺复兴开始,欧社会便逐渐走出了黑暗的世纪而迎来了近代文明的曙。反观当时的中国,虽浴着汉唐文明的浩东风,但自唐朝中期始,已有人感孔孟之道失坠、古不兴了。究其原因,归之于俘之教流行乱了中华学脉。是,有韩愈著《原道》、《原》,李翱著《复性书》,宣自孟子以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不传”,而韩李决意遥孟子,接续道统,承传圣人之,所谓“使其道由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原》)。朱熹认为

韩愈还不够这资格,推崇二程“实孔孟不传之统”。为二程的私淑弟子,欲孔孟的嫡派传人,朱熹是当不让的了。 子之学果然集理学之成而独树一帜,其大、精深、细微和富思辨的特点在当时世界上人可比。12世纪欧洲除教父哲学占主地位之外,值得一提的只二个人,那就是与朱同时的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罗(1126-1198)和阿拉伯化了的犹太哲家迈蒙尼德斯(1135-1204)。此二人是最早亚里士多德介绍给洲的非基督教学者,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亚里士多德的注释。罗素说“阿拉伯人在哲学上作为注家,要比作为创造性的思想更优越……唯有他们(而不是基徒)才是只有在东罗马国保存下来了的那些希腊传统直接继承人。”③他们使“希腊文传布到回教徒的手里又从回教徒的手里传至西欧。”恩格斯也说过:“在罗曼族那里,一种从阿拉人那里吸收过来并从新发现的希腊学那里得到营养的明快的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18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 由于希腊哲学本湮埋数百年后重新被掘出来的,加之阿拉伯人、犹人和波斯人的注疏与阐释再几经传抄,已不可保留一成不变的原貌了。就像国古籍中不乏伪书一样,今我们看到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多篇章的真实性早就受到了究者们的怀疑,如论灵魂》更像阿维罗伊本人的作,《论宇宙》等13种著作已被学们证明为伪书。作享有解释希腊“专利权”的阿拉和犹太的注疏家们,其创造的劳动就在这些注疏里。在把腊先哲们的遗著从阿拉文翻译成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文转化过程中,阿拉思想、东方意识不可避地夹杂在其间。如英著名的科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