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学简史
西方语言学简史简介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
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
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中“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
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启蒙时期西方修辞学流派及主要修辞学31页文档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启蒙时期西方修辞学流派及主要修辞 学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

0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从修辞分析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与阐释的方法,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与英美新批评为开端的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表现为修辞论转向;结构主义文学研究也与修辞批评有关;解构主义批评是20世纪文学修辞批评的集大成者,在解构主义者那里,修辞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调。
对中国修辞批评存在状况和描述与分析,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在此这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的关系加以简要的回顾。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将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对我们探讨中国修辞批评的问题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修辞论倾向如果仔细分析一个的话,我们会发现,20世纪发生在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批评实践中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修辞论转向。
俄国形式主义者、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结构主义者在试图用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时,都曾大量借助于修辞批评这一角度。
他们不但关注文学文本对象征、隐喻、换喻、反讽、复义等修辞格的应用,关注诗歌的语言策略、叙事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且还试图从修辞的角度对文学的本质、文体风格等传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进行解释与界定。
解构主义理论家多数时候也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修辞分析去阐发自已的理论主张的,而且他们还把修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不仅语言在本质上具有修辞性,而且现实也只能通过修辞才能进入人的文化视界;因此,在解构主义者那里,对文学修辞分析已经被赋予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意义。
他们公开声称,解构主义就是修辞学;用修辞批评的方法去揭示文本的秘密,同时也就是揭示人所生存的世界的秘密。
解构主义理论家倡导的这种建立在修辞本体论观念基础上的修辞批评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曾借助于它。
就连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者哈贝马斯重建理性主义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于重建“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来实现,基理论前提是:既然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语言关系,那么改造人生活于其中的语境也就是改变人生活的现实。
(最新整理)英语修辞学(Rhetoric)

2021/7/26
5
▪ 4. 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主动句用得多。这更说明了英语 的“物称倾向”。
▪ An illustration is furnished by an editorial in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17, 1962).
▪ 《华盛顿邮报》(1962年1月17日)的一篇社论提供了一个 例子。
挨户去唱五朔节赞歌,祝福主人。在一些农村,每 年5月1日凌晨,青年们便奏着音乐、唱着赞歌,结 伴去树林砍树枝,待太阳出来后返回,将树枝插在
门窗上。
2021/7/26
15
▪ What is simile? E.g. ▪ The snow was like a white
blank drawn over the field. ▪ The structure: ▪ The signified, the simile
That is our policy and that is our declaration. ▪ 这就是我们的国策。这就是我们的宣言。
▪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 This is the reason why he is leaving so soon. ▪ 这就是他所以这么快就要离开的原因。
▪ To find out the common ways people know the world and ways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explicit or not, of the language.
《英语修辞学》第二章

Chapter Two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By Song Pingfeng
Contents of This Chapter
• 1. Classical rhetoric • 2. Rhetoric in the Middle Ages • 3. Rhetoric in the Renaissance • 4. New Classic Rhetoric • 5. Contemporary Rhetoric
Page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of Ancient Greece:
(1) Polis or City-state: In 508 B.C., the city of Athens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polis, or one of the first city-states in ancient times.
Page 2
The concept of rhetoric in general
Along with grammar and logic or dialectic, rhetoric is one of the three ancient arts of discourse. Rhetoric normally explains the three arts of using language as a means to persuade (logos, pathos, and ethos), as well as the five canons of Rhetoric: memory, invention, delivery, style, and arrangemen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it was a central part of Western education, filling the need to train public speakers and writers to move audiences to action with arguments.
英语修辞学(Rhetoric)

Syllepsis
Syllepsis是指用一个词(如动词、形容词、介词等)同时与两个或更多的词相搭配,在越一个词搭配时用一种词义,而在与另一个词搭配时则用另一种词义,这种搭配在句法规则和语义上都是正确的,并产生不同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He lost the game and his temper. 他输了这一局,大发脾气。
半谐音也可称“无韵”,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同一元音重复出现,它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It’s fair and square affair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这件事自始至终都是光明正大的。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Pun
双关(pun) 就是用发音相似的词来表达特殊意义的修辞手法,它非常能够体现使用者的睿智机敏、幽默俏皮,造成印象隽永的效果。它的使用场合亦庄亦谐,既常见于故事、笑话、谜语、儿歌等,又可用于正式场合,表达严肃的思想和深邃的感情。 — Why is an empty parse always the same? — Because there is never any change in it.(change既表示“零钱”,又表示“变化”。“空钱包”里边没“零钱”当然就永远瘪着,毫无“变化”了。)
2。主体和喻体一般指两个不同的事物。
本体和喻体通常一个抽象一个具体,一个熟悉一个陌生
Simile(明喻)
希腊语Metapherein (transfer )转换
无需借助比喻词,直接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也称隐喻,是依据比喻和被比喻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或相关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格。 例如:
西方语言学简史

应用TEC可以更加客观地研究翻译语言呈现出的与原创语言迥然相异的一些明显特征,如相对原创语言而言翻译语言倾向于“保守”,呈现一定的共性(distinctive features);应用TEC 可以更加清晰地对比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以及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进行转换时出的各种类型特征;应用TEC有助于开展历时性翻译研究(diachronic第一个讲座围绕计算语言学展开。
由于现实的自然语言极为复杂,不可能直接作为计算机的处理对象,为了使现实的自然语言成为可以由计算机直接处理的对象,在这众多的应用领域中,我们都需要根据处理的要求,把自然语言处理抽象为一个“问题”(problem),再把这个问题在语言学上加以“形式化”(formalism),建立语言的“形式模型”(formal model),使之能以一定的数学形式,严密而规整地表示出来,并且把这种严密而规整的数学形式表示为“算法”(algorithm),建立自然语言的“计算模型”(computational model),使之能够在计算机上实现。
第二个讲座围绕中国传媒大学树库研究团队从依存树库中获取语言学知识的一些工作,如汉语复杂网络的研究等。
这些工作都是在汉语依存树库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讲座也将介绍国外从语料库中获取非语言学知识的研究以及信息自动抽取的研究。
第三个讲座Chomsky的刺激贫乏论,指出了语言的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之间的非对称关系,这个问题又称为“柏拉图问题”(Plato’s problem)、“贝克悖论”(Baker’s paradox)、“可学性问题”(learn-ability),本讲座将围绕“刺激贫乏论”展开详细的评述语言学学派自然主义学派新语法学派社会学学派唯美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功能学派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机构主义学派观念主义学派西方语言学简史 - 传统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英语修辞学 Lecture 1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Rhetoric

移就/转喻
词语修辞格: Semantic Figures of Speech
Synaesthesia 通感 hyperbole/overstatement understatement 低调陈述 Irony 反语 Oxymoron 矛盾修饰法 Paradox 隽语 Euphemism 委婉语 pun 双关
Category 1
交际修辞(Communicative Rhetoric): 无论说话或写作,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明白、 通顺,要求在选词择句时,语意明确、文理 通顺、结构妥贴、语言平易好懂,这样才能 正确地说明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意愿,完成 交际任务。 美学修辞(Aesthetic Rhetoric):要求语 言表现得生动、形象,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给人以美 的享受。
Parallelism/parallel structure Repetition 反复 Antithesis 对照/对偶 层进 Climax Anti-climax 突降 Ellipsis 省略 Inversion / anastrophe 倒装
排比
Category 2
Passive rhetoric: How to choose the proper words and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 ideas, and make the language: accuracy, euphonic, and coherent. Active rhetoric: How to apply the figures of speech properly so as to make the content more exact, vivid and lively. It mainly concerns the usage of the figures of speec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修辞学简史 张祁吟 0804402018 2.1 古典修辞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5世纪) 2.1.1 古希腊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古希腊的早期民主制度孕育了修辞学。议会确保了雅典城邦日常生活的顺利进展,在Pericles的带领下,雅典的民主迎来了公正和机会的平等。这就意味着雅典公民可以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和效率,而不是财富的多少进入政府机关。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的理念. 2.1.2 诡辩家和他们的修辞实践 公元5世纪,随着教育需求的增长,雅典诞生了一群教师,也就是诡辩家。这些诡辩家在雅典四处教学、演说、took pupils、争辩,收取大量的费用,是雅典历史上第一次收取费用教授智慧的学家。然而这些诡辩家并不是哲学家,他们所教授的只是需求大的科目,包括修辞学、政治、语法、语源学、历史学、物理学和数学。Protagoras of Abdera, 是第一个诡辩家,这些诡辩家在当时的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在当时的雅典最受欢迎的是政治,所有诡辩家将重点放在了教授修辞学上。他们培训年轻的政治家,教授他们尽力使别人相信他们所说的和信仰,哪怕使用暴力的手段。 2.1.3 古希腊修辞学家和他们的修辞理论 Corax是雅典历史上第一个修辞学家,他热衷于使修辞学的研究为实际生活服务。根据Corax,合法的辩论应该包括引言、解释、论据和总结。这一观点被亚里士多德所继承,西塞罗随后对其进行了补充衍生成为了6段论。 Gorgias(485--380B.C.) 高尔吉亚认为人类永远不能了解真理。他强调,a.万物皆不存在 b.即使事物存在它也不可知 c.即使它可知,其知识也不能被传达。因此,修辞学帮助我们看清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Protagoras(480--410B.C.) 认为: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能够将worse argument appear the better c.上主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 Plato(427--347B.C.) 柏拉图是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他坚持修辞学是真理的表达和理性言语的艺术,而不是雄辩措辞。他认为有效地演说的三大特点是清晰性、一致性、naturalness。 西方古典修辞学的鼻祖首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他的《修辞学》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他集中了他生活时代修辞学研究和教学的大成,又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天地。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定义为发现可以用来就任何论题进行说服之手段的艺术。这门发现的艺术,需要修辞者既要系统地调查他所面对的情景,又要寻找自身内在处理这个情景的才智和谋略。另外,修辞者还要调查听众,不仅要研究他们的具体文化的倾向性,还要研究他们所受年龄和社会地位制约的情感。在寻找自身内在的才智和谋略时,修辞者应该使用启发法,如比较对照普遍概念等,以产生和构造盖然的论辩。修辞者应该选择最佳论辩,用最有效的顺序来组织安排他们,并在风格上进行修饰,选择最贴切的词汇,以表达安排得体的论辩。 亚里士多德在证明、辩证和修辞以及这3种不同手段所获得的认知之间划有重要的界限。证明所揭示的是自然世界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辩证则是用严密的演绎推理的逻辑来寻求证据充分的盖然真理,所探索的是不可能有绝对确定性答案的人类事务或哲学中的问题;修辞也是在人类事务的范畴里寻求证据充分的盖然真理,所依赖的不仅是通过证明和辩证而获得的认知,而且包括传统或普遍接受的智慧以及诸如上述所提到的普通概念那样的具有说服作用的各种手段。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者所发现或创造的论辩要取得说服的效果,要依赖于三种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在运用理性诉求的时候,发言者是在呼吁观众的推理和理解。换句话说,他是在说服。理性诉求情感诉诸的目的是寻求听众在感情上与演讲者保持一致。逻辑推理有两种基本方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已知正确的论题中推到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观察一系列类似事实后的总结概括。
2.1.4 罗马修辞学家和他们的修辞理论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是位杰出的散文作家和才干超群的政治家,也是雄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其著作《雄辩学》是古代有关雄辩教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西塞罗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理论。雄辩家与普通人有三个方面的不同:首先,是与一般能说会道的人不同。后者只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能清楚地表达思想,而雄辩家则可以就任何问题发表生动的演说;其次,雄辩家比各专业人才在演讲方面更出色,更能说服人;再者,雄辩家拥有专门的雄辩技巧。他将亚里士多德的证明部分分成独立的范畴,因此将论辩四要素发展成六要素:(1)开场白;(2)铺陈叙述;(3)论证要点;(4)证明;(5)反驳;(6)结束语。一般人们认为是西塞罗提出三种文风:庄重体、中间体和平白体,分别用来感动听众、愉悦观众和教化观众。
昆体量(A.D.35--95)对古典修辞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五艺(无准则)理论:发现(通过考虑人物、事件、何时、何地、怎样和原因找到站得住脚的论点)、组织(如何有效地组织证据)、风格(如何措辞和组织语句)、记忆(如何通过有效的记忆手段让观众对演讲记忆深刻的艺术)和演说(包括演说者的姿势、音调、手势和面部表情)。 古典修辞学是西方修辞学的理论来源,它对后世的修辞研究发展有及其深厚的影响。 2.2 中世纪的修辞学(公元5世纪--14世纪) 在中世纪,修辞学有了两大重要的发展。第一,修辞学不仅是一门实用的艺术,更成为了一门学术的科目。第二,风格和演讲的重要性超越了“五艺”中的其它准则。修辞格有两类:转移修辞格(如隐喻、转
喻、提喻)和结构修辞格(如高潮、重复、头韵、元韵)。修辞格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它们体现了发现论点和组织论据的策略。
中世纪想当硕士的本科生学三学科:语法、逻辑和修辞。硕士生接受额外的四科目训练:算术、天文学、音乐和几何学。修辞学的学习划分为两大部分:信件写作和布道。这两项受到“第二诡辩派”和圣·奥古斯汀、卡西多拉斯、依西多主教等作家的深刻影响。 圣·奥古斯汀 (A.D.354—430)圣·奥古斯汀试着融合古典修辞学和布道。在那个几乎没有实用修辞学的时代,他强调布道者应该用修辞说服人们而不是表现自我。他的修辞理论给布道修辞学打下基础。之前无一古典修辞学家研究布道的艺术,但在研究修辞时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基础。
卡西多拉斯 (A.D.487—583)卡西多拉斯是罗马作家、政治家。当时的皇帝和贵族们依靠识字的仆人组织、记录和转述重要的政治信息,卡西多拉斯为皇帝转述的信息后来整理为12本书。中世纪的学生学习书中信件,模仿格式,并学习如何润色。
依西多主教 (A.D.560—636)依西多是西班牙主教,圣人,中世纪百科全书式学者。《词源学》为其著作,是中世纪的教科书,风格简约,组织有序。第一本讲语法,包括诗韵格律。第二本讲辩证法和修辞学。他不注重“五艺”中的发现论点和组织论据,基本上忽略了记忆和演讲。
2.3 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公元15--16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分为三大流派:传统派、拉米斯派、修辞格派。 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修辞学家有弗兰西斯科·彼得拉克、罗伦佐·瓦拉、阿格里科拉、托马斯·威尔逊。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强调丰富性,
2.4 新古典修辞学(公元17--19世纪) 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至少三类观点发展了修辞学理论:科学视角、雄辩视角和文学视角。这三个视角都坚持一个原则:修辞是动态的过程,而且修辞学不仅仅来源于过去,而且生根于当代。
2.4.1 科学视角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培根的很多作品暗示科学视角是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培根区分逻辑和修辞、推理和想象,把它们看作是截然不同的思维能力,然而又认为它们必须彼此协调。在重新定义发现论点时,他将传统的对演绎三段论省略式的强烈推崇减到最低,强调帮助科学家们打开脑海中储存知识的归纳推理的过程和记忆。培根推崇“西尼卡文体”,就是简单直接的文风,以短句、简单的词和不加修饰为特点。培根自己的生活格调和个人习惯倾向于奢侈,因此他的作品不可避的辞藻华丽、句型夸张、效果夸大。但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简洁易懂,培根不惜故意打破原本平衡的结构来创作参差不齐但更深入人心的句子。培根认为,简易的文体就像数学一样能最好地解释科学家简洁客观的观察结果。
乔治·坎贝尔 (1719—1796) 乔治·坎贝尔将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修辞学的原则融合在一起。他提出人的四项才能:理解力、想象力、热情和意志力。尽管说话者一般会有一个主要的目的—教化启迪或者影响他人意志,演讲会带来从属的修辞目的,就是加强说服力。
坎贝尔重新建立了修辞与心理学的重要关系,将演讲者的口才和对受众的影响联系起来。他也探索了将风趣、幽默和嘲弄作为修辞策略的用法,分析了演绎推理三段论的局限性,扩大了论据的种类(认为包括常识、经验、类比和证词等都可以作为论据),建立了现在广为人知的“doctrine of usage”,认为语言的归纳总结应该建立在当代负有盛名的作家基础上,而不是古典权威。
2.4.2 雄辩学视角 雄辩视角强调发表演讲,雄辩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宣扬公共演讲的技巧。雄辩家们认为修辞学家们一直忽略口头演讲,强调写作,但现在公开演讲、口头阅读、议会辩论、讲坛布道提供了很多口头表述观点的机会。托马斯·谢里丹的Lectures on Elocution (1762)和 约翰·沃克的Elements of Elocution (1782)给演讲者的提供发音、手势、声音控制和口音方面的建议。
尽管雄辩家没有忽略发现论点,事实上他们把修辞学的范围缩小到关于演讲和文体方面,并把它们的应用局限到正式演讲文本。
2.4.3 文学视角 文学视角既不注重公开演讲,也不像新科学那样注重文学语篇,它注重文体。新古典派(如乔纳森·斯威夫特)寻求在传统的信念基础上重新建立评判标准。他们认为好的文体不一定是全新的和现代的,而是不加修饰,没有歧义,正确同时遵循希腊和拉丁模式的。 另一派学长崇尚华丽的文风,是发现论点的学习复苏。
2.5 当代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