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的实验教案初中化学

合集下载

“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电解水”实验的准备和演示——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2008-08-04九年级化学教案钻研初中化学课本中电解水这个演示实验的内容和相应的课文以及本实验后列的参考资料。

根据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分析本实验在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和演示(试讲)计划,于实验前交指导教师审阅。

预备实验计划的要求见实验一,并参阅本实验的步骤2。

演示(试讲)计划相当于教案中教学过程的一个片段,其内容可包括:演示和讲授的课题(写出段落标题),如何引入本段课文的讲解(写出引言),如何交待演示实验的目的(简述实验目的),如何安装仪器并向学生说明实验装置的构造和作用(画出装置图,写出讲述要点),如何演示及指导学生观察(简述操作步骤,列出观察要点),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写出讲授提纲)等。

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同实验一,且特别要注意本实验中各实验装置、实验条件和实验效果的比较和总结。

采用霍夫曼电解器作实验装置,以1:10的H2SO4溶液作电解液,用6V的直流电源进行电解实验。

观察和记录两极产生气泡的大小及速度、收得可检验量的氢气(约15ml)所需的时间、所收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以及检验氢气和氧气的直观效果、操作是否简便等。

运用上述装置,将直流电压依次升高到 12V和 18V分别进行实验。

注意练习实验操作,对比电解速度及直观效果。

i、按本书图2—2的装置,以1:10的H2SO4溶液为电解液,直流电压6V,分别用保险丝(或铅棒)、石墨捧(干电池芯)、铜片作电极,依次进行电解实验。

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同前,并注意相互对比。

ii、仍按上述图2—2的装置,以10%的NaOH溶液为电解液,直流电压6V,用铁钉(或粗铁丝)作电极进行电解实验。

初中化学电解水实验的教案

初中化学电解水实验的教案

初中化学电解水实验的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电解现象以及产生氧气和氢气的规律。

实验器材:电解池、电池、导线、铜板、玻璃试管、盐水溶液、夹子等
实验步骤:
1. 将电解池放置在实验台上,确保电解池中有足够的水填满,同时将正负极电极接好。

2. 将铜板和玻璃试管分别用夹子固定在电解池内,确保安全。

3. 将电解池连接电池,开启电源。

4. 用导线连接正极电极和铜板,连接负极电极和玻璃试管。

观察实验现象。

5.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气体种类及产生量。

实验记录:
1. 正极电极:铜板负极电极:玻璃试管
2.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中的氧气气泡从负极电极释放,同时在正极电极观察到水中的氢气
气泡释放。

3. 实验中观察到玻璃试管中氢气气体的产生量比氧气产生量要多。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及实验记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水在电解时会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2. 氧气在负极电极释放,氢气在正极电极释放。

3. 氢气的产生量比氧气的产生量要多,这是由于水的分子中氧原子数比氢原子数多的缘故。

拓展实验:
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电解液中水分解现象的差异。

2. 可以研究电解液浓度、电流强度对水分解现象的影响。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源,避免发生意外。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初中化学电池电解水教案

初中化学电池电解水教案

初中化学电池电解水教案
1. 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掌握电解水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水的电解产物和电解反应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电池的构成和原理;电解水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水的电解反应及其产物
3.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电解槽、电解水、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器材:玻璃管、电量计、电极、导线等
4.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听、看、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电解水的概念和意义。

(2)实验展示:展示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实验装置,让学生感受电解过程。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操作电解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4)实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水的电解产物及电解反应。

(5)知识整理:总结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水的原理和方法,并梳理电解水的相关知识。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实际应用中电解水的重要性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5. 教学反馈:
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实验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化学电池和电解水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纠正差错。

6.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化学电池和电解水的理解。

7. 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为下一堂课做准备。

初中化学水电解的教案

初中化学水电解的教案

初中化学水电解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电解原理。

2.掌握水电解的方程式。

3.了解水电解在生产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水的电解过程。

2.水电解的方程式。

3.水电解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水的电解过程。

2.水电解的方程式。

3.水电解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介绍水的电解现象,引出水的电解原理。

2.讲解水电解的方程式H2O → 2H2 + O2。

3.实验演示水的电解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解的原理。

4.讨论水电解在生产中的应用,如氢气和氧气的制备等。

5.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水电解的原理和应用。

五、教学反馈:
1.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水电解的知识。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表达对水电解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
1.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否正确进行水电解实验。

2.评估学生学习并理解水电解的原理和应用。

3.评估学生对水电解的兴趣和认识,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电解反应及其产物。

2. 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能够分析电解水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4. 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教学重点:1. 水的电解反应及其产物。

2. 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分析电解水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2. 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电解水装置、电源、导线、玻璃管、气体收集瓶等。

2. 实验试剂:稀硫酸钠或氢氧化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2. 学生回答: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水的电解反应,进一步了解水的组成。

二、电解水实验(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和操作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现象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板书化学方程式。

2.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解水的过程。

3. 解释电解水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等。

四、水的组成(10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讲解水的电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电解水实验和水的组成。

2. 学生总结电解水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让学生思考:电解水实验中,为什么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电解反应及其产物,掌握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并分析电解水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水的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反应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电解反应教案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反应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现象;
2. 掌握水的电解反应过程;
3. 学习观察电解反应产物。

实验器材与试剂:
1. 电解槽、电极、电源等实验装置;
2. 盐桥、导线等器材;
3. 蒸馏水、食盐等试剂。

实验步骤:
1. 将蒸馏水装入电解槽中,使电极浸没在水中;
2. 将电解槽分成两个室,分别放入阳极和阴极;
3. 加入少量食盐溶液,接通电源,进行电解反应;
4. 观察电解槽中气体的产生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关闭电源,取出产物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
1. 在阴极处会观察到氢气气泡的产生;
2. 在阳极处会观察到氯气气泡的产生;
3. 氢气气泡比氯气气泡多,且氢气气泡较大。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电源和电解槽,避免触电和水花溅出;
2. 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结果及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水在电解反应中会发生氢气和氯气的分解产物,其中氢气主要集中在阴极,而氯气主要集中在阳极。

这表明水分子在电解过程中会发生电离反应,产生氢离子和氯离子。

同时,本实验也说明了电解反应是通过电势差传导的电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电解水

初中化学教案电解水

初中化学教案电解水
主题:电解水
年级:初中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水的原理和过程。

2.了解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现象。

3.掌握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准备:
1.实验室器材:电解槽、直流电源、铂电极。

2.实验材料:水、饱和食盐溶液。

3.教材:相关化学知识。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电解的概念,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电解水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2.实验操作:
a.将电解槽中加满水,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溶液。

b.将两根铂电极插入电解槽中,并连接上直流电源。

c.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电解水时,在阴极处生成氢气,在阳极处生成氧气。

4.化学方程式: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 → 2H2 + O2。

5.总结:
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电解水的重要性。

教学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延伸活动: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电解质溶液代替食盐溶液进行电解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成绩。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初中化学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初中化学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初中化学第一篇:电解水的实验教案初中化学电解水的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由已有知识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性质、电解水的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2,让学生了解电解水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3,让学生加强理解水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二、导入新课(提问)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大家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这是它的什么性质?还有什么其他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还有水为液体,水的密度等)那么水的组成是什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注意是元素。

)三、任务描述1,用电解法证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2,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是2:1。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由电解水的实验推测水的组成。

实验一定要精确,才能正确判断出水的组成部分和比例。

难点:电解水的具体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安全问题和具体步骤。

五、实验设计实验仪器:电池、导线、火柴、木条、水槽、试管。

实验试剂:蒸馏水、1:4稀硫酸。

实验原理:1,水在通电情况下会发生水解,电解阴极产物为氢气,阳极产物为氧气,其体积比为2:1,以此可以确定水的组成成分。

2,纯水导电能力不强,电解速度慢,因此为改善这个问题,加快电解速度,可加入适量稀硫酸等电解质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

实验步骤:(可以叫两名同学上来协助实验,利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按照装置图搭建,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然后通电,让同学观察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气体的量。

提问同学来描述他观察到的现象。

(通电后电极周围产生大量气泡,两个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并看到水面下降,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阴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阳极产生气体体积的两倍。

)验证气体: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若复燃则证明为氧气;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燃氢气,看到淡蓝色火焰,并有水滴产生,则证明为氢气。

(提问学生,可以使他们回顾氧气和氢气燃烧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水的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由已有知识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性质、电解水的实验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2,让学生了解电解水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3,让学生加强理解水的组成部分及其比例,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二、导入新课(提问)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大家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这是它的什么性质?还有什么其他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还有水为液体,水的密度等)
那么水的组成是什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注意是元素。


三、任务描述
1,用电解法证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比例是2:1。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由电解水的实验推测水的组成。

实验一定要精确,才能正确判断出水的组成部分和比例。

难点:电解水的具体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安全问题和具体步骤。

五、实验设计
实验仪器:电池、导线、火柴、木条、水槽、试管。

实验试剂:蒸馏水、1:4稀硫酸。

实验原理:
1,水在通电情况下会发生水解,电解阴极产物为氢气,阳极产物为氧气,其体积比为2:1,以此可以确定水的组成成分。

2,纯水导电能力不强,电解速度慢,因此为改善这个问题,加快电解速度,可加入适量稀硫酸等电解质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

实验步骤:
(可以叫两名同学上来协助实验,利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按照装置图搭建,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然后通电,让同学观察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气体的量。

提问同学来描述他观察到的现象。

(通电后电极周围产生大量气泡,两个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并看到水面下降,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阴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阳极产生气体体积的两倍。


验证气体: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若复燃则证明为氧气;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燃氢气,看到淡蓝色火焰,并有水滴产生,则证明为氢气。

(提问学生,可以使他们回顾氧气和氢气燃烧的性质。


注意要点:
被电解的水溶液必须充满试管,如果有空气存在,易发生危险。

(提问:有什么危险?答: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容易发生爆炸。


六、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巩固他们之前已学的知识。

要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在学习上互帮互助。

回答的好要及时表扬同学,给他们信心,回答错误,要及时纠正他的想法,并鼓励他多思考。

要求同学们讨论什么因素可以影响水电解实验的速度。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影响因素,并在有机会的时候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并能够使他们对化学反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更加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七、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过程,使同学们对于水的性质有更加深刻和具体的了解。

通电
水氢气+ 氧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有氧元素组成,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练习:以下判断中是正确的有:
①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③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A,③只能说明H元素和O元素数量比为2:1;④这个结论就是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