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单选

1、最早的传播载体是金石碑刻。

2、古代官方报纸称为邸报。

3、记载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3]

4、唐代的邸报叫进奏院状,是上行官文性质的一种半官方的情报。[4]

5、小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7]

6、明代邸报的三个层次:通政司、六科、提塘。[9]

7、《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11]

8、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它是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14]

9、1833年8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5] 10、第一份外文报纸为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澳门,1822年。[18]

11、作为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但是,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水平较高,均已达到近代报刊应有的水准。 12、1827年,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在广州创刊。[18] 13、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报纸是:《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和《孖剌》。[20] 14、《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21]

15、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创刊于1850年的英文周报《北华捷报》。[23]

16、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是字林西报馆出版的《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24] 17、《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25] 18、最早认识报刊及其社会作用的中国人是林则徐和魏源。魏源将林则徐的思想简要地归纳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33][34] 19、洪仁玕,《资政新篇》。[34] 20、比较系统地提出办报主张的是六七十年代时出现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王韬和郑观应。[35]

21、1873年,《昭文新报》在汉口问世,由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36]

22、1870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该书被人称为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38-39]

23、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创刊。[40] 24、1896年,《强学报》在上海创刊。这是康有为1895年10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41]

25、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政论是《变法通议》。[43] 26、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除《时务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澳门的《知新报》、湖南长沙的《湘学新报》与《湘报》、天津的《国闻报》等。[45]

27、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是晚清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中影响最大的“新闻官司”之一。[62] 28、1900年,《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陈少白。[74]

29、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女报》(秋瑾)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84] 30、1911年,《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由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

打头,创办时间又相互衔接,史称“竖三民”报。[86]

31、《大江报》享有盛名的是何海鸣撰写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撰写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87]

32、清末,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结束了“报”、“刊”不分的时代。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91]

33、1913年3月,全国陆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

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寅报灾”。 [101]

34、《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113]

35、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四大特点:1)题材务求重大;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他在新闻思想方面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114-115]

36、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为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17]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是中兴通讯社,1904年,骆侠挺,广州。[117]

37、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是当时最为成功的通讯社。[118]

38、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18] 39、《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上海创刊,创办人陈独秀。[120] 40、《每周评论》,1918年,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128]

41、毛泽东,《湘江评论》;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29]

42、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蔡元培任会长。[145]

43、1919年,徐宝璜,《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145]

44、上海圣约翰大学首先创设报学系科。[146] 45、《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48] 46、《共产党》月刊,1920年上海创刊,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150] 47、《劳动界》(1920年,上海)、《劳动者》(1920年,广州)、《劳动音》(1920年,北京)[151] 48、《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152]

49、中共第一份日报是《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155]

50、中共成立后和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则是《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156]

51、《劳动周刊》,1921年上海创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159] 52、在国共合作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等。《政治周报》,1925年,毛泽东任第一任主编。[165]

53、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是: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事业通讯事业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事业网。《中央日报》,1927年汉口创刊。中央通讯社,1924年广州创建。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开播。[188-189] 54、《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复刊。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8]

55、成舍我,《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民生报》。[200] 56、邹韬奋,《生活》周刊(1925年,上海)及以“生活”命名的抗日民主报刊《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上海)、《生活日报》(1936年,香港)、《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星期刊》)。[201] 57、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事件。由艾寒松撰写的小品文《闲话皇帝》引发。[202] 58、《申报》副刊《自由谈》的改版,使其成为左翼作家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重要阵地。[204]

59、抗日报刊中较著名的有《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等。[206]

60、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1938年在汉口成立。范长江,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207]

61、“第三条道路”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储安平1946年在重庆创办并任主编的《观察》周刊。[215] 62、《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25日。日出对开4版一大张。[224]

63、“红中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诞生。[239] 64、1931年,《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宣传工作: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和巩固民主政权。2)协助党和苏维埃政权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3)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情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抨击国民党正度的妥协退让政策,宣传中共的抗日救亡主张,报道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人民武装抗日的消息。[240] 65、《红星》报,1931年,瑞金创刊。《青年实话》,1931年,福建龙岩创刊。[241][242] 66、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252] 67、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254]

68、19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255]

二、名词解释(4题,每题8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普鲁士籍的传教士郭士立,希望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征服具有强烈的排外心理、傲慢自大的中国人。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

《蜜蜂华报》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作为当时在葡萄牙执政的立宪派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蜜蜂华报》以鼓吹立宪派的主张为宗旨。该报取名“蜜蜂”,意味着要像蜜蜂那样痛蛰反对派。

《蜜蜂华报》以周刊形式出版,于1823年12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该报的创办人与主笔王韬,是循环论的真诚信奉者,坚信世事之道必将是终而复始、循环不已。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变法自强”为办报宗旨,成为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图强的报纸之一。

澳门新闻纸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派专人赴澳门收集外文报纸,组织翻译,抄集成册,以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材料。

这些参考材料,重点是禁烟和兵事,关于禁烟方面的内容有英国政府纵容和支持鸦片贸易、英国人民谴责鸦片贸易和支持中国禁烟以及英国政府准备发动侵华战争等报道,关于兵事方面的内容有英国备战、中国水师、兵勇等军备情况,以及九龙、厦门战役的报道和评论等。在形式上,这些参考材料是零散的,并无名称,但后来被汇集成册,取名“澳门新闻纸”。

“时务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的特点。以梁启超在主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

“竖三民”

于右任离开《神州日报》后相继创办了的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这三个报纸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内容一脉相承,因此在新闻史上

被人称为“竖三民”。

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任副会长。

该会出版的《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建,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的标志,还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

“四不主义”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的社评中提出了“四不主义”,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新生》事件”

继《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1934年,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它仍然坚持《生活》的战斗精神和传统,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卖国立场,因此遭到日本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当局的忌恨。1935年《新生》周刊发表《闲话皇帝》一文,日本方面抗议其中一段文字“侮辱天皇”,引起中日外交纠纷,国民党查封《新生》周刊,判处杜重远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上海“孤岛”报刊

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包围下的上海租界内出版的报刊。

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因其四围均被日军侵占,形同“孤岛”。在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各类报刊进行抗日宣传,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一种独特的现象。

拒检运动

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新闻检查制度,规定各省市报刊上的所有文章包括广告都必须送检。1945年8月,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拒检声明,很快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中国共产党在拒检运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宣布废除战时新闻检查制度。

三、简答

1、《申报》在初期是如何确立商业性报纸模式的

●赢得读者

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广开言路发表读者来信来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搞好发行

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从上海渗入各地区,先后在多个城市设立分销处,建立全国各地的发行网络。

●多拉广告

对于中国商人采取价格优惠,还向读者招刊广告,鼓励各界人士踊跃刊登广告。

●多种经营

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2、简述王韬的新闻思想和观点

●办报的目的与意义: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报纸的功能与作用:

1)通上下。指皇帝与民众之间信息畅通、中无阻隔。 2)通内外。指介绍西方民情,开张对外宣传。

●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

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报人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3、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掀起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迫使光绪皇

帝下诏书允许和鼓励民间办报。

●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以后政治家办报成了我国

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民国政府为确立自由新闻体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颁发了一些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律、法令,如有关核减新闻邮电费的法令

等。

●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5、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报纸的“两大天职”说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6、办报的四条基本原则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7、健全舆论必备五本

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持论者必须要有:

●知识广博

●以维护国家利益

●不畏强暴

●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

8、报刊宣传的方法

浸润: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故作惊人之语,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

9、1927年后国民党政权是如何建立新闻统治的?

●鼓吹并暴力推行“以党治报”、“党化新闻界”等政策,在“九一八”以后,又效

法德、意法西斯,强化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垄断新闻的发布权和评论权,笼络收买报界,控制全国舆论。

●利用政权力量和法律手段,制定、颁布大批新闻出版法令,如《指导党报条例》、

《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出版法》等,建立起一个以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

钳制人民言论出版自由。

●建立报刊登记制、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和禁载制度,任意停刊进步书报。

10、邹韬奋一生主编过的主要报刊有哪些?

1)《生活》周刊 1925年上海创刊,1926年由邹韬奋接办 2)《大众生活》 1935年,上海创办 3)《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1936年6月,香港创办 4)《生活星期刊》 1936年8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出版

11、简述“拒检运动”的经过及意义? P234

实质: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起因: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

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翔实记载了中共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对中共领导下解放区的造谣,为避免遭国民党书刊检查机构的无礼删节,决定不送检查,自行出版。

过程:《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8.17正式声明《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在送检。得到了重庆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

发展:在中共支持下,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了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结果:通过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

成功的原因:当时国际上,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形成国际压力;国内正在重庆谈判期间,和平民主运动日趋高涨,内战时机未成熟。

四、论述(1题,每题20分)材料题(1题,每题24分)

1、论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 P132-13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一样,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他们的办报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第一、办报的主张不同。

革命派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推翻大清国。而改良派认为报纸是“国之利器”,办报“有益于国事”,只求监督大清国政府。

第二、报纸的性质不同。

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

第三,报纸的内容不同。

革命派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把揭露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卖国虐民和激起人民的革命情绪作为其主要内容。

2、论述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活动及历史意义 P205-207

1942年在党的整风运动中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进行改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解放日报》的改革。

●改革活动其具体做法为:

1)在内容上,改为以报道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为主,而改革前是由刊载国际新闻为主。 2)在版面上,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而在此之前,第一、二版长篇登载国际新闻,第三版才登载国内新闻,第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

3)努力实践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的方针,自觉融于党的集体之中,文风明显改进。 4)发表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还特辟《新闻通讯》专栏,为最早出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报纸上的新闻学研究专刊。

●历史意义

1)确立“全党办报”的思想,重视报道党的中心工作,标志着党报工作改革的兴起。 2)正确地宣传了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3)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无产阶级的新闻理论。 4)成功地反击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5)有效带动了其他报纸的改革。

五、材料题(1题,每题24分)

论述(材料)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背景,改革内容及历史意义 P287

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

动。

●改革背景

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客观上看,1956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

●改革内容(1)《人民日报》的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在当天

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①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

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②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

引向正确的道路

③引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使各个版面都保持与读者的联系。(2)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

《人民日报》的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

①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a. 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60至70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

b. 在改进国内外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性。

②广播系统纠正学习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规戒律和妨碍事业发展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③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三、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注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在反对教条主义思想时,有的人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全盘否定建国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收益的方面。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主张不加分析地学习和继承。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知识税 2.塞缪尔·亚当斯 3.纽约三大便士报 4.报团 5.《金融时报》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什么是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2.《新莱茵报》有哪些办报思想和特色? 3.简述普利策及其办报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近代资产阶级报业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 2.论述《真理报》为俄国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 3.论述美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化进程。 四、(案例)分析题(30分) 以几大通讯社的变化为例,分析20世纪前期世界新闻通讯社的兴衰更替。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知识税 答:知识税是指对报业征收的税,包括纸张税、印花税和广告税。1712年5月,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三者合称为“知识税”。如有违反,则课以罚款或吊销执照。“知识税”是英国政府的新发明,既可为政府增加财源,又能限制报业,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开征以后许多报刊不堪负担,被迫停刊,半年之内伦敦12家报刊就停了7家。以后政府又多次提高税率,至1815年一张报纸的印花税高达4便士。经过长期的斗争,“知识税”于1861年彻底取消。 2.塞缪尔·亚当斯 答:塞缪尔·亚当斯毕业于哈佛学院。1748年担任了波士顿一个俱乐部所办的《独立广告报》的主编,经常抨击英国政府横征暴敛的政策。翌年,《独立广告报》停办,他便经常在他的好友所办的《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宣传反抗殖民统治的主张。他认为:英国政府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基本权利,完全违背了社会契约的原则,因而殖民地人民也不再有服从英国政府的义务,殖民地脱离母国而独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这一观点后来成为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亚当斯不但是个宣传家,而且是杰出的革命组织者。反印花税的斗争广泛开展以后,亚当斯将集合在《波士顿报》周围的革命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了“自由之子社”,作为运动的核心力量,并且在各地建立分社,开展活动。1772年他又组织“通讯委员会”,以便在马萨诸塞州各地间互通情况,传布消息。1775年4月,列克星敦民兵就是得到通讯委员会的报告后,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的。亚当斯在1774年后一直担任马萨诸塞州出席大

2021暨南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暨南大学考研 ——传播学

先介绍下我自己,本科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语言类专业,跨考暨大传播学,一战成功。 下面重点说一下专业课的备考复习方法: 专业课复习第一招【通读教材列好提纲】 暨大传播学不再公布指定参考书,但是复习所用的教材均是借鉴师兄师姐的经验,选取了其中的16本精华作为基础参考书。从现在到暑假放假前,专业课复习的重点就是通读教材,列好提纲。本专业学生看教材切不可轻敌,看书走马观花不思考,导致基础不稳,高楼难建;跨考生也不用担心,四个月的夯实基础,会让你在短期之内对新闻传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期的复习奠定基础。 要真正地做到“通读教材,列好提纲”,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教材、暨大新传真题、A4纸、笔、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第一遍看专业课教材,不要做完整版的笔记,只需要将教材的大致脉络归纳总结好,然后手写提纲,将每一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楚就可以了。一本书有几章节,就列成几个提纲,然后在每一本书复习结束后,对相应的提纲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体系。看完一本专业课教材后,就要将真题中相关的题目进行用一张A4纸进行整理,放在提纲的最前面。真题归纳好后,在心里做一下真题,对于完全没有印象的题目要回到教材找答案,并标记出来,方便以后复习。 很多专业课考得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用一句话总结一个部分的核心思想,这些精华是后期背诵的主力军。其实在看专业课教材期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知识点的敏感度,这种最初相识的感觉是很微妙的,记下这些感觉会不断提升你对信息的敏锐程度,做到抓住热点焦点,把握学科前沿。 专业课复习第二招:【整理提纲做好笔记】 7月到9月是复习的黄金时期,暑假最好选择留校和研友并肩作战,享受每天早上东升的旭日和晚上跑步汗流浃背的快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版块式归纳总结是这一阶段的核心,这也是决定考研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 笔记的整理要有骨有肉,好的框架结构是骨,丰富的素材和内容是肉,只有做到骨肉完美结合才能够让你在背书的时候,被自己的笔记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对教材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要穿插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完善总结的笔记。完善笔记的一个很好地途径就是在中国知网上下载相关论文,将论文中的相关知识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 点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离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2006-2016年安徽大学620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汇编

(内含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史、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报纸编辑,异常珍贵哦) 3、安徽大学本科生“新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1份及答案 4、安徽大学新闻专业内部习题集(独家所有) 五、赠送资料(电子版,发邮箱) 1、新闻传播2012考研辅导班笔记 2、新闻专业2011专业课辅导班笔记 3、安徽大学外国新闻史笔记 4、安徽大学新闻全套精华笔记 5、芮必峰新闻学概论上课教案 6、李良荣论文集 7、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8、安大新闻学院院长眼中的新闻学概论34道重要习题(无答案) 资料实物图预览 以下为截图及预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史论2016参考答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十年真题

0210 标记传播《论出版自由》 普利策《火星报》 0310 “三社四边协定”美国之音(VOA) 《真理报》《北极星报》 0410 路透社马拉 《联合早报》《每日纪闻》 0501 官方公报英国的《北极星报》黄色新闻《金字塔报》德国之声电台 0510 威尼斯小报《泰晤士报》 世界电视网(World Network)美联社 0601 美国纽约《太阳报》. 德国《新莱茵报》 法国新闻社英国广播公司 0610 谷登堡普利策 《火星报》《海峡时报》 0701 廉价报纸美国《纽约时报》 英国《北极星报》苏联《塔斯社》 0710 数字电视斯克里普斯 “家庭影院”(HBO)《真理报》 0801 英国《每日邮报》法国《杜歇老爹报》 三社四边协定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 0810 《每日纪闻》(Acta Diurna)安莎社 北岩爵士“美国之音”(VOA) 0910 《通告—报道或新闻报》“白虹贯日”事件 哈瓦斯社美联社电视新闻社(APTN) 1001 甘尼特报团东京广播公司 VOA 德国《总汇报》

0210 简述工业革命后兴起的廉价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原苏联的新闻体制有哪些主要特点? 简述20世纪后期新闻通讯社业务发展的新趋势。 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电脑网络传播有哪些主要特点?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评述西方国家报业垄断的不良影响。 0310 简述为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所作的斗争取得的进展。 简述世界广播事业发展的一般历程。 简述西方发达国家报业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简述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采取的措施和作出的贡献。 论述:试述密尔顿关于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并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论述:略述新闻通讯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通讯社的职能和影响。 0410 简述普利策《世界报》业务活动的基本特色。 简述目前日本报业的一般结构和垄断格局。 简述俄国《火星报》创办的目的和历史功绩。 国际电视的发展进程有什么特点?简述它的主要传送和接收方式。 论述: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述:美国广播电视高度商业化的利弊。 0501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创办革命报刊的? 为什么说“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报业发展中的重要转变时期”? 手抄小报和新闻书产生的意义何在? 发展中国家的报业史有哪几个重要的共同点? 与国际广播相比,国际电视的发展进程有什么不同? 论述:杰弗逊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其意义何在? 论述:苏联的广播电视业是如何解体的?解体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迪? 0510 简要说明《新莱茵报》的办报思想和特色。 试述英国广播公司的概况和管理特点。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报业体制大致有哪些类型? 19世纪中期美国有哪几家著名的廉价报纸?简述它们的共同特点。 论述:略论苏联新闻体制的特点及其功过利弊。 论述:试析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报业发展各阶段的情况和特点。 0601 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报刊与资产阶级报刊相比有什么特点? .英国《每日邮报》有哪些办报特色? 发展中国家报业管理的方式是怎样的?

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古代的新闻传播 1.原始新闻传播 人类在几百万年前,出于共谋生存的需要,相互之间就有种种简单的信息交流。这是一种蒙昧状态下的十分原始的信息传播,是前语言时期的信息传播。 2.口语新闻传播 (1)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以后,口头的语言传播就成了人类主要的传播形式,成了联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纽带。 (2)随着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传播的具体方式不断丰富,日趋多样。新闻性最强的口头传播,往往出现在战争或其他重大事变中。

(3)在口头语言成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同时,人类成员还保留着种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还逐步采取标记、声光、图式等多种手段辅助新闻信息的传播。 ①标记传播 这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递信息,例如实物借代、结绳记事等。 ②声光传播 这是指借助声光信号来传递信息,例如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声光传播的距离比较远,排列组合有较多的变化,表达的意思也可以更加复杂。 ③图式传播 这是指用简单的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它是较为高级的辅助手段,通常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3.手写新闻传播 (1)随着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出现了手写新闻传播,后来它又渐渐上升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形式。 ①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字大部分由表形向表意、表音演进,衍生出各种字母文字,而且形体日益简化,书写日益便利。 ②早期的书写工具是各种简陋的自然材料。人工造纸的技术则起源于中国。这一技术后来经中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为各国采用。 (2)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有了文字书写,就有了手写的新闻传播,这种传播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准确、距离更远、留存的时间更长久。 (3)在古代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历来受到史家的注意。一种是公告式的,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贺新颖 目录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 P02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P07 第二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P13 第四章 19世纪(上):大众化报刊的勃兴…………………… P23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P32 第六章19世纪(下):黄色新闻的泛滥……………………………… P39 第七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P44第八章 20世纪(中): 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P51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 Chapter On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 第三节文字传播时代 第四节印刷传播 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 ★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 一、新闻定义 西方 “It is not news when a dog bites a man, but absolutely news when you find a man bites a dog.” “ Oh!My god!” 中国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传播定义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commonness or oneness of thought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 ——Wilbur Schramm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n Communication 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 人类的思想、观念、情况等社会信息的交流。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 三、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生存的需要——报道消息、提供意见 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被熊吃掉,不论是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其他的人类。没有语言之前,便用手势报告——我们的文化,也就由此产生。 萨空了《科学的新闻学概论》 (二)生产的需要——相互交流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新闻史复习资料

一、古代报纸 ㈠唐 1.进奏院: 定义:随着藩镇势利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公元777年,该机构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2.开元杂报: ⑴定义:开元杂报不是报,而是唐人记载前朝发生事件的文献。 ⑵意义:它说明中国开始有具有一定传媒意义的官文书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3.敦煌进奏院状: ⑴定义: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都是唐僖宗时期(公元887年)由驻地在沙洲(今敦煌)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⑵地位:世上现存的最早的报纸。 ㈡宋 1.邸报: 定义:经由进奏官们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除了兼有进奏院报状、进奏院状报和与之相近的进奏官报、进奏报等名称外,“邸报”还兼有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朝报等别称。其中在南宋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朝报。 2.朝报: 宋朝官报的特点: ①由唐朝时的上行变为下行,信息源统一,受众数量大。 ②读者由封建长官扩大到京官、地方官、知识分子,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③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官方信息载体。 ④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不再具有法令式的约束力。 ⑤定期连续发行。 ⑥朝报和邸报审查严格,很少有悖逆的内容。 3.朝报的商品化: 保头人 4.小报:(北宋末年产生--南宋)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和“邸报”一样,“小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也并非出于一人一家之手。“小报”云云,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很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以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了。 早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首都开封就已经出现了类似“小报”的物事。到了北宋末年,已经逐步形成为一种专业,只是还没有出现“小报”这一称呼而已。 南宋以后,“小报”有了较大发展,“小报”这一称呼,也开始正式流行。⑴“小报”的基本情况: ①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和“新闻”都是当时对它的习惯性称呼。 ②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 简答题

2016年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答题 1、简述定期报刊产生的过程及标志性意义 答:定期报刊产生于17世纪初。进入17世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的加剧,社会信息量以及对信息需求的增长,物质技术条件的逐步改善,原来的手抄小报逐步改为印刷出版,不定期的新闻书逐渐定期化。定期化的实现,先是一年,半年,由于刊期过长,只能称为定期出版物;以后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邮件稳定在每周送达一次,便有了新闻性较强的周刊或周报,这便是定期报刊。定期报刊最早的发源地是德国和尼德兰,其中德国1609年出现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和《报道》这两份周刊依靠新闻信获得世界各地的消息并加以刊载,通常他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此外,英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陆续出现了定期报刊。 2、简述发达国家现代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概况及目前影响较大的共产党报刊的简况 答:在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报纸占绝对优势,工人阶级的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组织的报纸,不仅数量少,而且财政不足,尽管如此,它们是发达国家报业的特殊组成部分,并有着无产阶级报纸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办报方针,是所在国报业中的进步力量。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争取民主权益,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资产阶级报业形成垄断的同时,无产阶级报刊仍然很难

的力求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阵地,但是目前他们只得在资本主义的经济轨道和法制体系种运作,收到了整个资本主义环境的制约。 目前在发达国家影响较大的共产党报刊主要有英国共产党的《晨星报》;法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道报》和日本共产党的机关报《赤旗报》。 3、简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 答:1644年,密尔顿《论出版自由》: 一、严重批判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认为其后果只能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二、认为人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限制这种自由只会伤害真理; 三、认为只有保障出版自由,真理才会在论证中战胜谬误。 4、何谓“掏粪运动”?其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 答:掏粪运动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里的主人公,埋着头拿着粪耙收集污物,而不愿抬头看天主。 历史背景:“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在《麦克卢尔杂志》的引导下,《人人杂志》、《柯里尔杂志》等也加入揭丑者行列。1905年以后,《柯里尔杂志》还成为继《麦》之后揭丑运动的主力。该刊在1905年和

世界新闻史考试资料

世界新闻史 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国际互联网传播 新闻信 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据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有新闻信,直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新闻信绵延不绝。因为这个国家幅员广阔、环绕地中海、地跨欧亚非,首都罗马和各省份、属地之间,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的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罗马共和国跑末期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罗,一生就写过很多新闻信,记录了罗马的生活、外省行政、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竞技游乐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诞生,“新闻信”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新闻商品。 大众化报刊 兴起: 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由小报逐渐发展起来的报纸开始走上商业化的道路。 产生的条件:1、政治民主化的完成2、城市规模的扩张3、工商经济的发展4、交通电讯技术等的革命性变化 特点: ①几乎所有的大众化报纸,都没有例外地标榜自己是超党派独立报纸。②大众化报刊都维持了经济上的独立。③与政党报刊相比,大众化报纸大大地拓展了报道领域,尤其是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人情味新闻以及煽情主义新闻。④由于是面向中下层读者,大众化报刊都显得通俗易恪、平易近人、生动活泼。⑤大众化报刊的定价远比政党报刊低廉。这正是大众化报刊得以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三社四边协定 法国哈瓦斯社、英国路透社和德国沃尔夫社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这样划分后,四大通讯社又陆续把各自势力范围内的其他通讯社纳入,垄断了世界的新闻市场,迫使众多新闻机构只能从它们的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一战结束。1907年美国合众社诞生,这家新兴的通讯社自创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及欧洲发展。因此美联社1914年退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争夺市场。此外1909年,赫斯特创办国际社,该社发展至1930年也成为世界通讯社。因此,1934年各大通迅扯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开会,宣布废除过去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的时代。 (哈瓦斯社: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与路透共享)、中美洲、南美洲 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与哈瓦斯共享)、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堪萨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纽约联合新闻社: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给美国的消息也只供给该社。) 《金融时报》 创办于1888年,主要报道金融、财政、工商业消息和与经济有关的国内外政治动向,使一张全国性经济金融报纸。政治上倾向保守,是伦敦金融界的喉舌,该报还报道世界上一些银行和公司企业的业务状况,经常通过企业家的活动情况来研究世界形势,注重国际新闻报道,评论风格严肃。经常附加特刊,专门介绍世界各国政治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在国内外金融经济界具有一定权威。在订户方面“重质不重量”,销数不多,但几乎全世界大企业都订这家报纸。

世界新闻史复习资料

手抄新闻> 新闻书> 周刊、日报的兴起 第一章手抄新闻传播 1.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罗马时期《每日纪闻》,又称《罗马公报》。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罗马帝国执政官恺撒下令颁布《每日纪事》,是一种手抄布告,公布于罗马和各省公共场所,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条约、战争和宗教新闻等。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随之终刊。 2.新闻信: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手段。 3.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 《威尼斯公报》1563年威尼斯与土耳其交战期间,威尼斯政府定期发布的一种新闻公报。加西打:原意硬币,获取这种新闻需要一个硬币(加西打),后来演变成报纸、公报的意思。常用于报刊的名字。 第二章17世纪近代报刊的萌芽 一、报纸产生条件:①纸张的普及,唐造纸术西传。②约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二、新闻事业原始形态萌芽: ①15世纪原有的新闻传单流行 ②16世纪出现的印刷小册子和新闻书 三、定期刊物在17世纪出现欧洲各地。(现代邮政系统于17世纪在欧洲大陆建立。) 1.荷兰:《新闻报》,半月刊。1605年在安特卫普出版。 2.德国:《观察周刊》,创办于1590,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周刊。 《法兰克福新闻》,创办于1615年,周刊;创办人:艾莫尔,德国报业之父。 《莱比锡新闻》,1663年创刊,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世界最早日报。 3.英国:《采自于荷兰的新闻》1619年,英国早期的新闻书。(不允许刊登国内新闻) 《每周新闻》,1622年,英国最早的周报。 4.法国:《法国公报》,1631年,巴黎,周刊。创办人雷诺多特,被誉为法国报业之父 法国最早的报纸,世界上最早的政论性报纸 四、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1、都铎王朝时期,厉行封建专制主义,对印刷出版实行严格的监管。 常见三种措施:许可制、检查制、惩罚制。 2、革命时期报刊的变化: ①1641废星法院,报刊获得出版自由。 ②报刊开始大量刊登国内新闻。《国会新闻》。 ③报刊形态逐渐由初始形态向现代形态过度,现代报刊中许多要件如社论、特稿、标题、广告纷纷问世。 ④成为不同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3、弥尔顿和出版自由 弥尔顿1644出版《论出版自由》 ①提出了自由主义报业理论;②形成了近代自由报业理论的基础 4、《牛津公报》:第一张新闻纸 1665年创刊,后迁往伦敦,改为《伦敦公报》。 里程碑意义: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方有报头,每版分为两栏,标志报纸开始脱离书刊家族。第三章革命和新闻传播 一、英国 1、《每日新闻》,英国第一张日报,1702年在伦敦创刊。以咖啡馆顾客为读者对象。 2、杂志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外国新闻史 概论: 《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罗马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恺撒时期,用于对公布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议事内容,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屋大维时期用于传达政令,沟通情况。 威尼斯手抄小报:发源于15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是近代报刊的雏形,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规模和范围。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等。手抄小报不定期,全是自己编写的新闻,沿街兜售,面向社会发行。 最早的通讯社:1925年,哈瓦斯组织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服务。1835年,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 三社四边协定: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1870年签定“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但处于劣势地位,采集和发布新闻不能越出美国,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19世纪欧美各国廉价报纸的性质和特点: 廉价报纸指的是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对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美国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之后贝内特主编《纽约先驱报》、格里利主编《纽约论坛报》而《每日电讯报》是英国廉价报纸的先驱,法国的《新闻报》和《世纪报》等。标志着报纸从政论报过渡到大众报纸。 廉价报纸表现出明显的商业目的和性质,但是,其本质仍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工业革命后期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特点: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者政府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降低售价,扩大发行。 英国 英国最早的日报: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1735年政府为缩减津贴费将其与《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后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它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北岩勋爵: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报人,1905被皇家封为北岩勋爵。1888年创办《回答读者投书》周刊,是一份以通俗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周刊。19世纪末创办了《每日邮报》。1907年买下《泰晤士报》,他还以该报为基础组建了英国最早的报团,开始了英国报业垄断化的进程,被人称为“舰队街上的拿破仑”。 每日邮报:英国现代报纸的早期代表,1896年,北岩在伦敦创办。它的成功,标志着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开端,其第七版的“每日杂志”被认为是英国报纸副刊的先河。 《每》是在廉价报纸基础上产生的,但又有新的发展。 ○1内容上,报道范围广泛。迅速报道重大事件的全貌,开阔读者视野。 ○2业务上,制定了“解释、简洁、清晰”的新闻原则。标题鲜明、版面新颖。 ○3健全的报业管理。○4北岩还善于培养和训练新型记者和编辑。 ★路透社,业务: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路透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外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外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全国2011年1月自学考试外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印度最大的报团是( ) A.印度快报系 B.印度时报系 C.印度教徒报系 D.印度斯坦时报系 2.1922年12月苏联成立,随之成为整个苏联通讯社的是( ) A.塔斯社 B.罗斯塔 C.安莎社 D.埃菲社 3.世界上第一家全球性的网上中文刊物创办于( ) 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4.英国第一张日报的创办时间是( ) A.1699年 B.1700年 C.1701年 D.1702年 5.法国报业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 A.商业性报纸日趋兴旺 B.廉价报纸大发展 C.新闻自由空间变大 D.垄断程度逐渐加深 6.被誉为埃及新闻事业奠基人的是( ) A.纳赛尔 B.阿里·优素福 C.海卡尔 D.萨达特 7.被杰弗逊反对并批评为“没有制定权利法案来保障自由”的宪法是( ) A.日本宪法 B.英国宪法 C.美国宪法 D.法国宪法 8.印刷术最早出现于( ) A.意大利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9.NHK的地面电视有两个台,一个是综合电视台,另一个是( )

A.娱乐电视台 B.新闻电视台 C.国际电视台 D.教育电视台 10.斯克里普斯报团所属国家是(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荷兰 11.既创办了《每日邮报》,又创办了《每日镜报》的报人是( ) A.威廉·贝里 B.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斯 C.比维布鲁克 D.罗瑟米尔 12.目前印尼只有一家华文报纸,该报的名称是( ) A.《印度尼西亚日报》 B.《雅加达邮报》 C.《印度尼西亚观察家报》 D.《明灯报》 13.1956年创刊,当时为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机关报的是( ) A.《红星报》 B.《真理报》 C.《共青团真理报》 D.《苏维埃俄罗斯报》 14.英国革命过程中,正式提出出版自由主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 ) A.约翰·洛克 B.克伦威尔 C.约翰·密尔顿 D.米拉波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开出版的法国共产党机关报是( ) A.《人道报》 B.《解放报》 C.《巴黎日报》 D.《共产党人》 16.世界上现存历史最长的法文日报是( ) A.《预告报》 B.《行动报》 C.《总督报》 D.《塞尔内人报》 17.目前南非广播电视业的主体是( ) A.南非广播公司 B.电子媒介电视网 C.多选择电视公司 D.普莱梅地亚广播公司 18.新加坡《联合早报》借助网络版而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报纸,其海外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 A.80% B.85% C.90% D.95% 19.美国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人权法案”的制定时间是( ) A.1788年 B.1789年 C.1790年 D.1791年 20.通常认为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

1,新闻信: 指的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它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手写新闻传播形式。新闻信分为官方的新闻信和私人的新闻信,前者常有传递军情政情的性质,后者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罗马就开始出现新闻信。 2,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形式不在断演进,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通常面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对象而不是面向社会广大公众。二,没有以采集和传播新闻为宗旨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因而还不称其为新闻事业。 3,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这种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了解本地情况,还要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彼此越来越依赖,国际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的集中和突

出。 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使得社会信息量大为增加,各个阶层都更加关注时局变化的信息。新兴阶级和各种新兴政治力量有迫切需要传播反封建斗争的信息,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改革。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2,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3,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渐增多。 4,独立报纸: 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报纸。特点: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二,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在业务方面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也被称为上层报纸,也有人称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5,大众化报纸: 是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一种面向社会中下层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特点:一,售价低廉,读者多为平民,又称为廉价报纸。二,内容多以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 2.中国最早的外文报纸:《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办,周刊,葡萄牙文。 3.《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5.《大江报》两篇著名时评:一篇是署名“海”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另一篇是署名“奇谈”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6.我党(在中共苏维埃时期)最早的通讯社:1931年,江西瑞金,红色中华社。 7.最早书报检查制度:宋朝的“定本”制度。8.我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由郭立士创 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9.《国闻报》:1897年创办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10.《向导》: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 位,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11.我党最早的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我党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12.白话运动开始于谁的文章,发表于哪一年哪本书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13.最早的民间小报:《游戏报》,1897年创刊于上海,这是中国最早的小报。14.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孖剌报馆创办的一种商业周刊,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15.《大公报》:1902年在天津创刊,创办人英华,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w w w . k h d a w .c o m 课后答案 网

外国新闻史复习资料(二)

人类传播历程 依次出现互相补充互相叠加 第三节口头传播时期:从口头到文字 一、语言与社会: 口头传播阶段开始与语言的产生 语言何时出现 屏蔽思维的误区: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某个人或某些人开口说话吗? 屏蔽思维的误区 亚里士多德的思考 加达默尔的“普遍性”论 希罗多德的故事 语言与社会同时出现: 语言的需要来源于交流的需要交流的需要是群体互助的需要社会群体组成的需要语言(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像影子与实体一样不可分割 社会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原因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传播)的起点,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起点 思考: 由于交流的需要,语言产生于人类。社会化的进程中,而后便成为人类社会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复杂与扩大化的催化剂。 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覆盖了整个人类传播史,是人类社会产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传播方式。

手写阶段以及印刷与电子阶段在时间上都是人类近代发展史中出现的传播方式。 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传播手段的发明 ——弥补口语传播的不足之处:记录性差和传播距离短。 ?非语言传播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1、结绳、原始绘画、象征符号。 2、篝火、鼓声、口哨、驿马及驿使。 手抄与印刷新闻的共同繁荣 尽管新闻信再度流行之前印刷术已经开始普及,但这种古老的传播手段依然延续了二百年,即从16世纪一直到18世纪。 “在整个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手抄新闻日趋盛行,它们的编写者也与早期小报的编辑并驾齐驱,是当时最主要的新闻提供者。至少迟至1789年,手抄新闻编写者构成的新闻网,仍然有效地弥补着印刷报业的空白点。” 返回课程纲目 第三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第一节印刷与印刷新闻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萌芽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第一次“狂飙突进” 返回课程纲目 第一节印刷与印刷新闻 人类的传播之河从口头传播、手写传播流淌到印刷传播阶段,印刷媒介的诞生使新闻传播活动产生意义重大的飞跃,从此人类的新闻传播便开始从无序走上有序,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新闻事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 纸张和印刷机 ?莎草纸(papyrus),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水生植物,古埃及人用它的茎杆制成光滑平展、易于书写的“纸”,这种纸一直沿用到中世纪初。其制作工艺是:把新鲜的草杆切成需要的长度,剥去绿皮,然后把其消成片,平展开,互相略微交叠,摊在吸水布上,吸水布上再铺一层莎草片,上面又盖一张吸水布,如此等等。然后捶击大约两个小时,使莎草片凝成一张薄纸,最后是把纸压平、晾干。这些纸可以连在一起做成纸卷,纸卷可以很长。?公元4世纪,羊皮纸取代莎草纸 ?“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埃及出口的莎草纸锐减。此前,莎草纸出口到波尔多和马赛,供学校和官僚行政使用。然而,公元659年至679年的墨洛温王朝时期,莎草纸却被羊皮纸取代。公元716年之后,莎草纸已经荡然无存。” ?其制作工艺是:牛羊生皮放进石灰水泡,浸透,去毛,在架子上凉干。然后用水和浮石打磨,直至平滑。最后,成品按照标准的薄木版切割成块,上面打蜡,用苇管笔书写。希腊和罗马都通用这种笔。羊皮纸对折,毛面对毛面,制订成册。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解放宣言》都是写在羊皮纸上的。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造纸术的西传 隋唐时期造纸术的传播途径:中国-阿拉伯帝国-西班牙-欧洲各地。至14、15世纪取代羊皮纸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知识整理(13)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知识整理(13) -自考串讲笔记 (三)重要报纸: 《世界报》:1944年创办于巴黎。目前最有影响的日报。严肃的言论性报纸,政治上持中间偏左立场。读者是中上层知识界、政界和工商界人士。 《费加罗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后改为日报。是法国现在历史最久的日报。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 《法兰西晚报》:前身是《保卫法兰西》,1944年公开发行。大量刊登社会新闻、煽情主义新闻,格调不高。 《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企业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性英文日报。是美国资产阶级观察世界、传播观点的重要阵地。 (四)重要期刊 《快报》:新闻周刊。 《巴黎竞赛画报》 《鸭呜报》 第五节德国现代报业 德国(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是和英美法有所不同的。 联邦德国至今没有全国性的报业中心。报纸绝大部分为商业报纸。 施普林格报团:90年代后期,德国最大的报团为施普林

格报团。创办广播周刊《听》,《汉堡晚报》,买《世界报》75%的股份。被称为“报界沙皇”,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 《法兰克福汇报》:1949年创刊于法兰克福。重视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读者对象主要为政界、工商界、文教界人士。 《世界报》:施普林格买75%股份。消息灵通,报道广泛,编排活泼。国内外有广泛记者网,两面报道并重。读者为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中年人。 《南德意志报》:1945年创刊于慕尼黑,1949年改为日报。倾向社民党。读者为自由派知识分子。 《图片报》:1952年创刊汉堡,图文并茂的大众化报纸。 《明镜》周刊:1947年创刊,社址汉堡。政治上中间偏左,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第六节日本现代报业 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当局控制报业的措施有:强化管理机构;限制报道内容;控制纸张供应;强行合并报纸。这是日本报业的“统制时代”,是日本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近期全国性报纸五家:《读买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舆论界居主导地位。 垄断情况:五家全国性大报,已形成为五个全国性的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