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

确实,教师如果能在上课伊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就能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时采用的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导入方法:一、诗歌渲染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

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比如上《西湖的绿》一文,由于西湖风光让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惟妙惟肖的诗篇。

所以从诗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于是在开场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西湖之韵的诗歌为引子。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湖的风光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两首古诗,而且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们也会自然地仿诗赞美西湖。

真是一举三得。

二、题目设疑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激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

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三、温故知新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导入方法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导入呢?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经验和技巧。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

导入活动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

可以选择一篇有趣的短篇小说、一则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者一段动人的诗歌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语文课堂的导入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用故事、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介进行导入。

可以播放一段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视频,或者播放一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乐,或者利用图片来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都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还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形式进行导入,这些形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积极参与学习。

要注意导入活动与学习内容的衔接。

导入活动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应该与本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导入的是一篇小说,那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品味语言风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果导入的是一篇诗歌,那么可以通过赏析、朗诵、作诗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要注重导入活动与学生情感的联结。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在进行导入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沟通,让学生通过导入活动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魂魄,打开心灵的窗户,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是多方面的,它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导入,做好导入活动与学习内容的衔接,注重导入活动与学生情感的联结。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导入语的艺术性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导入语的艺术性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导入语的艺术性设计李兰(昭通师专教务处,云南昭通657000)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导入语;艺术性设计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语文课由于课程内容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性和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在导语设计方面的独特性,如何从创设情境、巧设悬念、承上启下、融入真情、激奋励志等五个方面结合教学实例,展示了富有语文课特色的几种导语设计,以期能对从教者提供参照、有所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755(2010)01-0139-02收稿日期:2009-12-21作者简介:李兰(1966—),女,云南大关人,昭通师专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语音、普通话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及其研究。

一、引言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

教学语言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有序有效地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活动。

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具有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都是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一定的教学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包括导入、讲授、提问、释疑、小结等。

要顺利有序地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要求教学语言更具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应变语和结束语等,这些环节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启发心智、美化心灵。

中年级语文小学课堂导入案例

中年级语文小学课堂导入案例

中年级语文小学课堂导入案例(一)设置悬念法,提出问题激趣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

设置悬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围绕课题设置悬念围绕课题设置悬念,就是紧紧围绕课文题目设置。

让学生在读完课题后就想知道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位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一文时,他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

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这样围绕课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

2. 围绕内容设置悬念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设置悬念也是设疑的重要形式。

教师可先说一些课文里面有的内容,或者是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学生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

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刨根究底,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 围绕插图设置悬念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些精美的插图。

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既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想象等能力。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的插图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悬念式导入,学生课前不能预习,查阅资料。

如果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或者已经预习,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质疑课题法,引发思考激趣它是指上课伊始,教师有意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质疑,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学 生 的 心 灵 上 . 发 起 他们 思维 的火 激 花 . 像 磁 石 一 样 把 学 生 牢 牢地 吸 引 并
住 。感 人 心 者 , 先 乎 情 。 ” 莫 因此 , 上课 伊 始 . 师应 从 以下 三 方 面 设 计 最 精 教 练 的 、 意盎 然 的导 语 导 入 新课 。 情
喜悦 之情 朗读 课 文 . 个 学 生 慢 腾 腾 这 地 站起 来 ,嘴 里 嘀 咕 :刚 刚批 评 我 。 “ 叫 我 怎 么 高兴 呢? ” 终 这 个 学 生 无 最 法很 好地 完成 老 师 布 置 的 朗读 任 务 反 之 . 生 一旦 处 于 积 极 良好 的学 习 学 生 : 后语 !” 样 导 入 , 学 生 对 歇 歇 )这 使

心 境
什 么 我 们 这 所 学 校这 么有 名 气 ? 为 因 老 师 好 , 长 治 校 有 方 。 提起 我们 的 校
心 境 是 一 种 精 神 状态 . 是 一 种 也 情 感 , 垂 头 丧气 、 闷不 乐 、 不 在 如 闷 心
校 长 和 老 师 . 是 狗 撵 鸭 子— — 呱 呱 真 叫 ! 锤 敲 锣— — 响 当 当 ! 才 我 把 铁 刚
情 境 中 . 就 会 产 生 悲愤 的情 感 。 文 人
章 ; 时反 应 迟 钝 者 . 能 会 思 维 敏 艺 作 品 之所 以感 人 . 因 为它 把 人 们 平 可 是 捷 ; 时 文 笔 笨 拙 者 . 能 会 下 笔 成 平 可
文 。因 此 , 导入 时, 师要 想 方 设 法 在 教
你 们 的老 师 和 校 长 夸 了一 通 . 夸 他 我
美 丽 的 鲜 花 . 头 的嫩 笋 . 食 的鸡 探 觅 群 , 水 的小 鸭 。 郁 的 泥 土 芬 芳 , 嬉 浓 熟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案例篇1:一、直接式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

例如在讲《猫》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六课《猫》,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195页。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就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

三、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

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

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

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

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

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四、引用导入法: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作者:朱留娟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03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每节语文课而言亦是如此。

导入新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教师精妙的导入语往往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设计导入语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本是一种写作技巧,是指作者有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作品情节发展强烈关注的叙事技巧。

它往往能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让读者带着急切期待的心理去阅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这里所谓设置悬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抱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阅读课文,走进文本,边读边思,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语文老师可以围绕课文的标题、主要内容、主题等来设置悬念。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其标题本身就是一个问句,老师可以直接由生活中的花儿姹紫嫣红引到标题,直接激发读者去阅读探究的兴趣。

再如《幽径悲剧》一文,教师就可以围绕课文题目启发学生思考: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呢?这一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很快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样,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猜谜激趣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猜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当然所猜的内容一定要与课文的标题、作者、内容等有密切的关系,切忌不着边际。

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发现文章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心境,而理解心境又离不开当时的写作背景。

如果直接读文章下面的注释,或者直接由老师介绍,都难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这时笔者想到了在电视节目上曾看到的一个猜谜活动,于是设计了由谜语导入,让学生看四个词,然后猜人名,而且要说出它们与人之间的关系。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呼唤、鼓励。

”正因如此,语文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出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成功的导入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到达融会贯穿、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完成新的意义建构;成功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考虑和挖掘,将课堂建构成为一次成功的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历为根底的建构活动;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其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认知的主体;而老师应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当好教学课程中的“组织者”、“中介者”和“发现者”。

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文体裁来进展。

一、各班学情的不同会造成导入效果的天差地别,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因学情而定例如笔者曾经教过的《咬文嚼字》一课,设计的导入就是:“同学们,你们知道‘推敲’一词是怎么来的吗?”在根底较好的班级里,就有部分学生将贾岛在诗歌创作中咬文嚼字的故事讲了出来,从而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

而在根底相对较差的班级当中,学生就很难到达这样的效果,所以笔者将导入作了如下改动:在PPT上出示贾岛的诗歌《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中树,僧()月下门”,选项“A:推B:敲”,让学生在A、B两项中选择自己认为适宜的字,并说明理由。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连平时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其实这两种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稍作改动,所以对于不同学情的班级来说教学导入的设计必须随之不同。

二、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标准和学习目的有所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要随之而动1.新授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如同一出戏的“序幕”。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 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 ,应追求导入艺术化 ,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导入语的恰当运用 , 对于上好一堂课具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 ,向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 , 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设计 :
1 插图视频导入法
展示教学插图给学生以形象直观之感 , 利用多媒体视频 , 把文字、影像、声音同时投诸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 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

教学《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可用视频《北京赢了》中的相关片断来导入。

讲授《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可用教学插图导入 : 展示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点出该文的主人公_----贝聿铭。

2名人名言导入法
意蕴丰富的名人名言常常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 从而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

如《孙权劝学》一文的导语 : 读史使人明智 , 读书使人聪慧 , 哲理使人深刻。

知识能塑造人 , 改变人 , 三国时期吴国名相吕蒙正就是一例。

3演示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 , 引出一个在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的结果 , 使学生产生疑问 , 然后教师巧妙的导入新课。

如讲《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上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实验 : 手拿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块 , 问学生 ,从同一高度丢下它们 , 哪块先落地 ? 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大的先落地。

我就演示给学生看。

然后自然的导入到该课的学习 : 刚才的试验结果与大家的经验不同 , 今天我们走进《比萨斜塔上的试验》, 听听科学家伽利略的解释。

这样 ,学生带着好奇探求新知。

4情景导入法
教师借助录像制造一个美妙的情景 ,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我的中国心》这首诗歌时 , 先把长江滚滚东流、长城蜿蜒延伸、黄山云雾缭绕、黄河咆哮汹涌的画面展示 ,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江山多娇 , 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撤去画面 , 播放《我的中国心》的MTV 音乐 , 最后导入:《我的中国心》是香港回归前 , 香港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 , 一经演唱 , 立即广为流传。

是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 ?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歌词中表达的情感。

5 、提问式导入法
上新课前 , 教师提出一两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 通过回答和争论造成悬念 , 从而导入学习情景如学习“长城”专题时 , 我这样设计导语 :说到长城 , 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和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 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的功与过呢 ?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同学们的看法有对立的 ,这些看法有没有道理呢 ? 我们听听学者剧作家吴祖光的《万里长城断想》。

这样 , 学生在悬念中引发了对学习的渴望。

此外 , 还有复习导入、经验导入、悬念导入等等。

总之 , 语文课堂的导入能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 , 指向学习对象 ,为激发动机、进入学习情景乃至整节课的学习创造一个开端。

英国教育家约翰 ·洛克说 :“教学的巨大的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 一旦办到了这一点 , 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速前进了。

”可见 , 课前导语作用多么重要。

当然 , 导入语的时间应控制
在五分钟左右 , 不宜太长 , 否则会宣宾夺主 ,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