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第二章总则第三章规划原则及目标第四章市域生态环境规划第五章城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六章城市(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第七章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1.自然条件XX市位于XX省中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XX盆地北端,地处东经112°33ˊ,北纬37°47ˊ,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冲积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其中,平均海拔高度800米。

XX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晴朗少雨,夏季炎热湿润、雨量集中,全年盛行西北风,逆温出现的频率高、强度大。

1997年平均气温11.9℃,最冷月1平均气温—3.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1℃,全年平均风速1.2米/秒,全年降水量234.6毫米,其中6、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7%,全年蒸发量1656.8毫米。

全年无霜期约161天,地震烈度为8度。

市区气象资料:气温——年平均气温10.2℃;最热月(七月)月平均值26.1℃,极端最高36.6℃;最冷月(一月)月平均值—6.0℃,极端最低—24.2℃;年平均日较差13.4℃,极端日较差30.3℃。

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11.5℃,七月平均值26.8℃,一月平均值—6.0℃。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7℃(出现在1967年6月20日),最大冻土厚度0.74米,一般无霜期为165天。

降水——年最小降水为180毫米,年最多降水为74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456.8毫米,降水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约61%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719.5毫米,为平均年降水量的3.8倍。

最大年蒸发量为2870.0毫米(1980年),为该年降水量的8.6倍。

湿度——XX地区日照强,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因而湿度较小。

年平均相对湿度60%,最大65%,最小55%。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前言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它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滋养生物,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场所,并起到美化城市、陶冶身心的作用。

某某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绿化和生态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园林绿化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86年某某市邀请武汉城建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专家编制了《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洋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2000年某某市又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凤凰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已获批准并实施。

2001年9月受某某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的委托,我院承担编制了《某某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本次规划在某某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规划方案力求高技术、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全面系统,规划超前,实施便利,并结合某某市园林绿化实际情况,在湖北省2001年9月批准的《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5年)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原则,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宜居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从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2年5月22日,由省建设厅组织在某某召开了《某某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评审会,专家组由武汉市园林局、华中农业大学、省规划设计院、省建设厅、市园林局等领导和专家组成,某某人大、政协、政府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某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方案介绍的基础上,查阅图纸,现场踏勘,认为“规划设计单位在城市市域生态的研究、突出城市园林特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方案中规划指标先进、规划层次合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考虑比较充分,规划内容比较全面,原则同意该规划”,并对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我院在专家组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在次对规划方案从说明、文本、图纸等方面进行进行修改、完善,于2002年7月完成此规划设计工作。

昆明市白龙路片区城市绿地现状报告

昆明市白龙路片区城市绿地现状报告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计划》实习报告昆明市白龙路片区城市绿地现状报*名:***学号: 057指导教师:***日期: 2013年 5 月 2日第一章城市概况一、自然条件概况(一)地理区位白龙寺片区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北至北辰大道,南至龙华路,东至东三环,西至穿金路,白龙寺片区城市建设控制性计划用地范围平方千米。

区域内包括西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佳园小区、郦岛嘉园、美术小区等住宅区。

白龙寺片区位于昆明,而昆明市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中部,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33′,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市中心海拔1,891米,大部份地域海拔在1500~2800米之间。

白龙寺片区地形较平缓,高差小,有一山一河。

(二)气候特点白龙寺片区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

主要气候特点有:1.春天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转变大春天,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

但日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

春天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要挟,无益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2.夏无盛暑,雨量集中夏日,气流来自热带海洋,多雨云天气,水分充沛,土壤湿润,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辐射热量用于水分蒸发的多。

因此,盛夏日节全市除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域平均有2个月左右气温能达到22℃的夏日标准外,其他大多数地域均属21℃以下的春天气候,无盛暑期。

夏日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

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域气温要比春天低2℃左右。

降水量比夏日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秋旱较少见。

昆明龙城大道规划方案

昆明龙城大道规划方案

昆明龙城大道规划方案简介昆明龙城大道是昆明市的一条主要城市干道,北起官渡区龙泉街道,南至盘龙区金星街道,全长约16公里。

龙城大道东侧是护城河,西侧则是开发区。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龙城大道的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市政府提出了一个新的龙城大道规划方案。

规划概述根据规划方案,龙城大道将成为一条全新的城市快速路,拓宽后的路面宽度将达到50米,分为双向六车道。

除此之外,该规划方案还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道路绿化该规划方案将增加龙城大道两侧的绿化带,并在绿化带内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花草。

同时,规划方案中还规定了绿化带内的植被种类,以保证整个路段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益。

自行车道规划方案中还规定了一条沿着龙城大道的自行车道,以方便市民出行。

这条自行车道将会在龙城大道西侧的开发区内建设,该区域的自行车道网络将与龙城大道自行车道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自行车交通系统。

道路桥梁该规划方案还包括了龙城大道上的一些桥梁的设计和建设。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之花”桥,该桥位于龙城大道上方,以昆明市的代表性花卉——杜鹃花为主题,并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龙城大道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未来展望龙城大道规划方案的实施将会极大地优化城市交通,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和舒适度。

同时,规划中的道路绿化和自行车道建设也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健身环境。

预计在几年内,整个龙城大道的建设将会得到完善,成为昆明市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结论龙城大道规划方案的实施意义深远,将不仅仅是一条道路的建设,而是城市空间整体的提升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将极大地影响昆明市的交通和环境,是市民生活和城市形象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尽管规划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这些问题也将是未来整个城市快速路建设和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其他因城市 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6)城市用地:控城市中上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
用地、公共
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退路广场 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崩 用地的统称。
(27)城市绿线:规划的城市公园及其他绿地的外围边界线。 (28)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29)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
划经分区到详规、设计等4个层次,或从系统规划经详规到 设计等3个层次; 中、小城市一般经过从系统规划、详细规划到设计等3个层 次。 特大城市或城区用地相对独立的大、中城市应编制分区规划
各层次规划设计重点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也是全市绿地系统 的总体规划,重点解决全市园林绿地系统规 划原则、目标以及规划城市绿地类型、定额 指标、布局结构和各类绿地规划、树种规划 及实施规划的措施等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 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 划相协调,并对城市总体规划等提出调整建 议。
(3)城市绿地率到2000午应不少于25%,到2010年应不少于30%。 (4)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5)城市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绿化*其中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
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 (6)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m。 (7)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份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
(6)在其他各类绿地合理布局的前提下,为了满足 生态环境和卫生防护的要求,需增加生态防护绿地 面积时,可以不受规定指标限制。
规划依据
由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相关各 类规划和当地现状基础条件等四个方面的内 容组成

绿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 制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1)控制城市连片发展,组织城市有序发展 2)加强规划前期调研,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 4)保持历史城镇山水骨架和地方特色
(2)规划内容
1)生态功能区划的规划 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农业保护区、生态恢复区 2)生态版块的规划 自然保护、人类游憩、历史文化 3)生态廊道规划 自然、游憩、景观、历史、城市廊道。
(3)规划原则
① 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②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③ 分期实施,保证质量 ④ 实用适用,公众参与
3. 制定规划目标与指标
(1)规划目标 1)规划目标的方向 • 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 与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相连 • 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目标,注意近、远期相结合。 2)规划目标的制定
8.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9.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0.城市绿地防灾避灾规划 11.分期建设规划 12.实施措施与绿线管理规划 13.城市主要规划植物名录等附录、附件
1. 规划前期调研 (1) 基础资料收集
1)测量及航片、遥感资料 地形图(1:5000或1:10000),专业图纸(航片、遥感等)。 2)自然资源资料 气象资料、土壤资料、地质水文、各类自然灾害资料。
城市道路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 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
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阶段(规划步骤)
现场调查 制定目标 规划方案
主要包括现场踏勘,文字、图纸、电子 文件、音像等资料收集,座谈访问,现 状问题分析研究,绘制现状图等内容。
对规划建设现状评价分析、结合标准 规范及相关规划要求,制定符合城市 发展、具备地域特色、方便建设管理 的规划目标。
交流汇报 专家评审 成果提交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4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20、《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 21、《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 22、《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3、《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4、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5条 规划区范围 1、市 域 市域面积 21011 平方公里。含昆明市的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 东川区、呈贡县(区)、嵩明县、宜良县、晋宁县、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 石林县、安宁市。 2、城市规划区 包括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呈贡区全 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滇池流域所涉及到的晋宁县六个乡镇(昆阳镇、晋城镇、 宝峰镇、新街乡、上蒜乡、六街乡)嵩明县两个乡镇(滇源镇、阿子营乡)的 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 4060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 含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西山区的主城二 环路以内地区和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个街道办事处;呈贡区的乌龙、洛 羊、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大渔、马金铺八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为 1722 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 10.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构成,其中:五华区、盘龙区、 官渡区、西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滇池旅游度假区的城市 连片建设区为主城区范围;呈贡区的乌龙、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 大渔七个街道办事处为呈贡新区范围;昆明国际机场所在地的大板桥镇为空港 经济区范围。 第6条 规划期限为 2011 年-2020 年 规划近期至 2015 年,远期至 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3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5、强化城市交通规划,构建现代交通系统。建立高效通畅的城市对外交通 枢纽,优化城市内部路网结构,形成发达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最新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最新x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前言x市南濒x海,毗邻x,历史悠久、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园林绿化条件。

自建国以来x市的园林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缺乏较系统的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难以达到优化组合,公共绿地布局也不尽合理,对城市山水构架的保护不足。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市政府责成我们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1年1月中旬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于2月中旬编制出《x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稿)》。

2月底提交规划部门进行第一次协调;3月初完成第一次修改稿后,再次深入现场核实、补充、修改,3月中旬完成第二次修改稿。

3月20日在市规划局主持下,与国土局、建委、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及有关区主管城建工作副区长共同研究、协调;3月21日完成第三次修改稿。

3月底前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后,成果提交专家鉴定、市政府验收。

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一、基础数据的来源1、实地调查;2、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3、结合实际科学计算。

二、重要规划指标依据1、x市规划局编制的《x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01年)》;2、全国城市绿化工作的会议的指标(2001年);3、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三、园林绿地与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协调情况编制过程中两次与相关部门协调。

采用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案,调整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园林绿化用地的结构,优化合理布局。

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下,重新调整北新区的用地结构,保留现存的山体,建设山顶公园;结合引水、蓄水、排污、清淤、河道整治和风景点建设,将蓬江河、天沙河沟通为环城水上公园。

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区位x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

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

南濒南海,毗邻港澳。

现辖江海,蓬江两市区,潮连、礼乐、环市、外海四镇,代管鹤山、开平、恩平、台山、新会5个县级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盘龙区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2013-2020)科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姓名:学号:班级:2010级艺术设计(城市环境)指导老师:二0一三年四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昆明市盘龙区的城市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本规划所界定的规划范围城市规划建成区面积为45.79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292平方千米。

,规划人为809881人,规划近期至2013年,远期至2020年,以达到城市最大绿化容量为止。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为有利园林绿地的保护和建设,国家和省、市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标准,从指标要求和保护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是制定本市园林绿化系统的主要依据。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城市赖以依托的现有山体、水体、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本市的地域、人文资源优势,培育阳泉市区的城市特色。

类城市绿化空间,构成开放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合理确定各项绿地指标,努力为盘龙区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对于整个城市规划、园林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条规划原则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为市民构筑适宜创业发展和安居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

遵循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保护古树名木与名胜古迹等历史遗产和景观资源,强绿化建设管理和投入,保障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平衡发展。

因地制宜:要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合理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绿地布局要作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在重点发展各类公共绿地的基础上,加强居住小区与道路绿化,城市组团隔离绿地和近郊生态景观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生态绿地系统。

整体协调:绿地系统规划应当兼顾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人群间的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重研究近中期规划,寻求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与绿线管理模式。

第六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近期2013年~2020年。

第二章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七条规划目标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绿地系统相结合,综合利用植物品种的多种特性,形成不同形式的绿化空间,使居民能近距离、方便有效地使用、享受城镇绿化空间。

立城镇外环生态林带,使其与城镇内部绿地相互沟通融合,形成完整的多用途的城镇绿地系统。

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共生,注重于传递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使绿地系统规划与城镇结构形态有机结合,优化绿地布局结构,丰富城镇景观效果。

合理布局各类城镇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第八条规划指标近期绿地指标(2013年~2020年)盘龙区绿地率≥40.09%,绿化覆盖率≥4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m2,开发区主干道绿地率≥30%;城市次干道绿地率≥2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45%、改建旧区绿地率≥40%,单位附属绿地率≥35%。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九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规划以盘龙区丰富的山林、河流、等自然基础元素,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框架。

促成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良性互动。

加强螳螂川两岸资源环境工程建设,减少两岸的环境污染,推动连杆的生态景观建设。

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根据我市具体情况,绿地系统构想以山体为骨架,以河流道路为网络,以专群绿化为依托,以公园、街头绿地为点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第九条规划结构根据盘龙区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结构与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环城绿地系统对城区绿地系统形成空间围合,是城市环境的绿化基础,与区域绿地系统相连。

城区绿地系统通过河流等绿地与环城绿地系统形成联系,相互贯通与延伸,形成统一的整体。

第十条规划布局“两心一带”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构筑盘龙区的绿地系统。

从增加绿色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第十一条加强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在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城市边缘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将城市郊区的绿色空间引入城市内部空间。

同时结合自然生态保护区,山体绿化,形成生态型城市的大骨架。

沿各级城市道路、高压走廊与河道两侧开辟一定宽度的绿带,构成市区的网状绿地系统骨架。

在旧城区内积极建设各类公园绿地,争取使公共绿地在市区内达到均匀分布。

要充分发挥群众“见缝插绿”,搞好单位附属绿地的美化。

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十二条公共绿地规划原则:(1)在普遍绿化基础上重点建设公共绿地;(2)公园类型尽量全面,布置新型、具有时代特色;(3)公共绿地与城市景观结合;(4)突出沿街公共绿地(带状花园绿地)的景观特色;公园绿地的规划金汁河带状公园:利用其已有的地形、地貌、植被,采用自然与规则相结合多种组景和造景的设计手法,丰富其园林植物种类,布置相应的设施,即通过对坡地、水面、驳岸、植被、建筑、小品及娱乐设施的有机配置,创建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技术性、阶段性、持续性、安全性等特征。

体现城镇特色,四季有景,让游人有步移景异、赏心悦目、自然流畅的舒心体验。

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

规划要求在居住区集中地段,既要做到相对对立,有要与其他绿地衔接自然,并与周围建筑风格统一、协调,本次规划街头绿地总面积约为 39.82ha 。

城市绿化广场: 城市绿化广场是以绿化为主体,提供居民游憩、休闲活动的场所。

规划绿化广场面积为4.74ha 。

第十三条 生产绿地1、 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实地适树的原则:采用培育乡土苗木与引进优良品种相结合进行规划。

2、规划内容与指标大量培育乡土树种,常绿树种如油松、云杉、侧柏、桂花,广玉兰。

第十四条 防护绿地1、规划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面貌相结合的规划原则。

2、规划内容与指标在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设置防护绿地,这样既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也起到了生态防护的作用,建立了很好的城市绿地系统。

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物的工厂应建设卫生防护林带,宽度不得少于50m ;城镇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的下风向,应建设300~800m 宽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城镇建成区外围防护林带控制在50m 以上。

防护绿地绿地率≥90%。

第十五条 附属绿地1、居住绿地规划原则:①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②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③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布局形式,设置相应的中心绿地,以及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和其它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④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的绿地,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院墙栏杆作分隔。

⑤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8m、面积≥400m2。

规划内容:居住区绿地是最接近居民生活的绿地,它覆盖面广,分布均匀,对“面”上的绿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规划要求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从多方面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使更多的绿色空间渗透于城镇中。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为居民提供适宜于居住的生态环境;其次是强调小区绿地的功能性,在充分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给居民以美的享受;再次是小区绿地要突出它的“可达性”,即方便居民随时去使用它。

规划指标: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要求≥45%,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要求≥30%;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0.5m 2/人,小区(含组团)≥1m 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1.5m 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另外根据现有规定,参照国内外城市先进的居住区绿地率指标,规划建议:多层(4~6层)为30%以上,高层(8层以上)为40%以上,低层花园别墅为50%以上;对于城市中现有绿地率较低,达标改造(出新)有一定困难的居住用地,应经园林管理部门同意,将指标控制在20%以上,并严格控制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设施建设;严格控制老城区改造中居住用地绿地率,改造后必须达到25%的指标。

2、公共设施绿地公共设施绿地有较强公共性和开敞性,此类绿地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同时还应结合公建自身特点加强其外向景观特色。

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率≥30%;其中商业中心等≥20%;学校、医院、疗养院等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35%。

3、工业绿地种植设计原则:①乔灌草藤的多层次、多物种绿化。

②明确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合理比例,常绿树种占30%左右,落叶占30%~40%左右,其余为花卉和地被。

③选用合适的树种:首先,要适地适树;其次,要注意速生树和慢生树种的比例,一般在新厂区考虑以速生树为主,占60%左右,以慢生树种为辅,3~5年后考虑用慢生树种来逐步代替速生树种,慢慢过渡到以慢生树种为主(占60%的比例)。

规划内容与指标:工业绿地风格力求蓬勃向上,体现各自的企业形象特点。

工业绿地应重点抓好厂前区、生产区、宿舍区及道路绿化等环节;生产区绿地应根据其生产要求、卫生防护要求,以及特有的工业景观特点。

工厂内应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宜辟建小游园,应接近或布置在职工生活区,为职工提供一个工作之余的休息、娱乐和景观环境。

各类工厂应重视屋顶、墙面、棚架、室内绿化等多种绿化方式,增加绿视率,创造绿色环境景观。

加强绿化空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作用。

工业、企业绿地率≥20%,其中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30%,并设立≥50m的防护林带;新建工厂绿地率应达到35%以上;现状工厂应通过规划逐步增加绿地面积,重点抓好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通过增加植物的空间层次拓展绿化空间,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

4、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①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为1.5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地;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时,宜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

②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主干路应体现城镇道路绿化景观风貌;同一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③注重整体和连续性,道路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