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摘要: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共同存在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论文旨在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发生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当前已有的研究,论文发现糖尿病和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关系。

糖尿病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和加重,而高血压则可以加速糖尿病的进展。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血脂、合理用药等措施对预防和管理两者共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共病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两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4.66亿糖尿病患者和13亿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共同存在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因此,深入研究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调查糖尿病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

通过深入的研究,为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压共病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2.1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对全球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数据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两者的流行情况,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知识。

2.2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共同风险因素糖尿病和高血压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似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体重、生活方式、遗传等。

通过研究这些共同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2.3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在病理生理学上存在相似的变化,如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增加、氧化应激等。

深入探究这些变化对于揭示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糖尿病导致高血压的机制3.1 糖尿病对高血压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较高的血糖水平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增加心脏负荷、促进动脉硬化等,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和加重。

3.2 糖尿病与醛固酮系统的关系糖尿病可以引起醛固酮过度分泌,进而导致体液潴留和高血压的发生。

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26 期2018 Vol.5 No.2677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杨 松(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庆 400700)【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的影响。

方法 他汀组(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68名健康体检人员)分别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 )和空腹胰岛素(FINS )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 )。

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d 治疗8周后,再次测血压、血脂、FPG 和FINS 水平,并计算IAI 。

结果 他汀组治疗前血压达标率为50.0%,治疗后提高至68.1%,治疗后收缩压(SBP )、血清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IAI )显著增高,但仍未达到对照组水平。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IR ,而阿托伐他汀钙可改善高血压患者IR 。

【关键词】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阿托伐他汀【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29.77.03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是指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需要超常量的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反应的一种状态,而早有观点认为IR 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糖脂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1]。

既往一系列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外的多重有益作用,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观察胰岛素敏感指数(IAI )等多项指标,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IR 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门诊随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名作为他汀组,男(40名),年龄(60.1±7.5岁),体重指数(24.21±3.2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陈永红;庞众多;岳建芸
【期刊名称】《医学检验与临床》
【年(卷),期】2010(021)006
【摘要】目的探讨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胰岛素(ins)和C(c-p)肽检测的相关性.方法血清胰岛素和c-p检测均采用放免法.结果测定血清ins和c-p检测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ins:p<0.01;C-P: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陈永红;庞众多;岳建芸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一医院检验科,兰州,730030;解放军第一医院检验科,兰州,730030;解放军第一医院检验科,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的观察及临床意义 [J], 向省平;刘琳;高学梅
2.肺结核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尹石华
3.血清胰岛素与C肽测定在新生儿低血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朱伟娜;郭淑芹;李志红;杨彩珍;田晓宁;杨梅
4.血清胰岛素与C肽释放试验在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罗荔;张丽;李小岚
5.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J], 杨开强;李兴才;周德甫;陈龙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

22主国塞旦匡王!』!Q!Q堡!旦筮!!鲞箜堡塑g堕望!堕』壁坠翼!!!!塑!盟!!!M!堕i!i坚堡些:!!!Q:y!!:i!: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相关性董加建张金盈李蕾王魁风陈坡杨培灵【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 H)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管紧张素Ⅱ(A ngⅡ)、左室重构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120例EH患者,根据H O M A—I R公式计算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将其分为两组:胰岛素抵抗组(I R)、非胰岛素抵抗组(N—I R),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电解质、血脂、血肌酐清除率、A ng I I、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质量指数(LV M I)水平。

结果L V M I、A ngⅡ水平I R组均明显高于N—I R组(P<0.05)。

结论EH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A ng l I水平有关,并可能与左室重构有关。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抵抗;左室重构R el at i ons hi p be t w ee n i ns ul i n r esi s t an ce a nd angi ot ensi nⅡi n pat i ent s w i t h e ss ent i al hype r t ens i onD O N G Ji a-j i an,Z H A N G f i n—yi ng,LI L ei,W A N G K ui-f eng,C H EN Po,Y A N G Pei—l i ng.D epart m ent ofC ardi ol o gy,t he Fi r st A f fi l i at e d H os pi t al,Z hengzhou U ni v er s i t y,Zhengzhou450052,C h i na【A bs t r a ct】0bj ec t i ve T o i nve st i gat e t he r el a t i ons hi p bet w een i nsul i n re s i st a nce and a ngi ot ens i n11,t he l eft ve nt ri cul a r r em odel i ng i n pa t i ent s w i t h es sent i a l hype r t ensi on(E H).M e t hods A ccor di ng t ot he i nsul i n r es i s t a nc e i ndex,120c as es of E H w er e di vi ded i nt o t w o gr o ups:i ns ul i n re s i st a nce gr oup(I R),non—i nsul i n r es i st a nt gr oup(N—I R).A nd t he e l e ct r ol yt e,bl ood l i pi ds,c r ea t i ni ne cl ear an cer at e,A ng11,l ef t ve nt ri cul a r ej ect i on f r ac t i on and l eft vent r i c ul ar m a ss i ndex(L V M I)w er e m e asur e d andt he r e sul t s w er e co m par ed bet w een t he t w o gr oups.R es ul t s L V M I and A ng11l e vel s of I R gr o up w er esi gni f i ca nt l y hi gher t han t hose of N—I R group(P<0.05).C oncl us i ons Insul i n r esi s t anc e i s re l a t e dw i t h t he l e vel s of A ng1I.and m ay be re l a t e d w i t h l ef t vent r i c ul ar r e m odel i ng.【K ey w or ds】A ng i ot ensi n l I;Ins ul i n r es i s t a nc e;L e ft ve nt ri cul a r r em odel i ng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不但参与高血压的发生,还与高血压一起参与左室肥厚的形成…,并影响左室舒张功能埋J。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刘洋;吕媛媛【摘要】目的比较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同期门诊与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病人86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与缬沙坦组,在给予饮食控制与适量运动基础上,每次4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每次80 mg,每日1次,早餐后服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8周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PG)、空腹胰岛素(Fins)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并观察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BP、SBP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DBP和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缬沙坦组治疗前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FPG、2 hPPG、Fins、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且两种药物在降血压方面效用相当;替米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显著优于缬沙坦.【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13【总页数】4页(P1615-1618)【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替米沙坦;缬沙坦;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作者】刘洋;吕媛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R255.3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概念和分型
问题15-16:何谓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的区别?
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具有高度异质性,包含两个临床类别:一是由X综合征演变而来,为代谢综合征的 同义词,也称为Reaven综合征,系特定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但确切病因未明;另 一病因相对明确,由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信号分子基因突变、脂肪组织发育不良相关基因突变及胰 岛素受体抗体等所致,此类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多较严重。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有一定区别。 首先,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包含两个临床类别:由特定遗传易感性及不良生活方式所诱发的胰岛素抵抗 综合征和遗传性及胰岛素受体抗体所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只有前者和代谢综合征被视为同义词。 其次,即使是前者,和代谢综合征也有区别: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概念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而代谢综合征有相对明确的诊断标准。 此外,代谢综合征的组分较少,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较多,其中很多并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如PCOS、NAFLD、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组分但不是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问题17-18:何谓遗传性、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由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称为遗传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引起遗传性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基因突变分为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及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基因突变两类, 前者包括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PI3K基因突变、AKT2基因突变等,后者包括MC4R基因突变、 POMC基因突变、瘦素基因突变、瘦素受体基因突变等。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的 有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等。
问题21-22:何谓胰岛素受体病?皮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数值标准

胰岛素抵抗的数值标准

胰岛素抵抗的数值标准
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胰岛素不能
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常常与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脂
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以下是常见的胰岛素抵抗的数值标准:
1. 空腹血糖水平:正常空腹血糖水平一般为70-100mg/dL(3.9-5.6mmol/L),如果空腹血糖超过这个范围,可能表示存在胰岛素抵抗。

2.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水平的
指标,正常水平为4-5.6%。

如果HbA1c超过这个范围,说明血糖长期
高于正常水平,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3.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是一种衡量胰岛素抵
抗程度的方法,计算公式为:HOMA-IR = [空腹胰岛素(mIU/L) × 空
腹血糖 (mmol/L)] / 22.5。

正常人群的HOMA-IR指数通常小于2.7,
超过此范围可能表示存在胰岛素抵抗。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室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标准范围,建议
向医生咨询以获取准确的胰岛素抵抗的数值标准。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一)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一)

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一)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且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等病的范畴,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近年来,围绕着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实质以及中医证型与引起高血压发生和导致疾病发展的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

下面就将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与高血压病及其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胰岛素抵抗、血清瘦素水平1.1二者的病理学基础1.1.1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它是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常有发生于同一患者的倾向,故又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认为〔1〕:高血压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并认为IR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特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能是高血压病的根本病因之一。

同时研究发现IR主要使血压负荷增大,尤以夜间血压及舒张压为着〔2〕。

1.1.2瘦素是脂肪细胞肥胖基因(obesegene,Ob)表达的分子量为16千道尔顿(KD)的激素,它具有在下丘脑水平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支出、调节体重、调节免疫反应及影响心血管系统等诸多功能。

Barba等〔3〕研究表明,血浆高瘦素水平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4〕,瘦素具有增高血压的效应,而高血压患者瘦素水平也较正常血压者高,对于瘦素与高血压是否相关国内外报道并不一致。

章建梁〔5〕等认为这种相关只存在于女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舒张压呈正相关,但校正年龄及体重指数(BMI)后,二者不相关。

1.2二者的相关性1.2.1IR与瘦素均作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ob)基因的产物瘦素不仅参与人类体重和能量代谢的调节,还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关系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胰岛素抵抗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急剧上升,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我国已成为全球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在高血压的诸多危险因素中,近年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备受关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也从单纯的降压转变为从代谢的角度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更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IR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也是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本文就IR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1 IR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1.1 IR的概念 IR是指一定量的胰岛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减少及抑制肝葡萄糖输出的作用减弱。机体为了尽可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代偿性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形成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是由于IR及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一系列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代谢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腹型肥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空腹血糖升高等,其中IR是MS的中心环节,在MS的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1.2 IR的产生机制 IR的产生机制十分复杂,从受体前、受体水平到受体后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可导致IR。虽然胰岛素数目减少以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及受体结合能力下降均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但有证据显示这可能是继发于高胰岛素血症的结果,因而绝大多数IR是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信号传导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 IR从病因上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一些研究证实,IR在一些家系和人群的传递具有家族特征,IR患者常常集许多基因异常于一身,不少证据清楚地表明遗传是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虽然IR和遗传有关,但后天因素如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妊娠等也都是IR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胎儿时期营养缺乏会启动体内的“节俭基因”(thrifty gene),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此基因型能将热能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以抵抗饥饿,到了现代社会充足的食品便导致了肥胖和IR。 最近,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证实腹型肥胖是导致IR的最常见的原因,脂肪组织是一个内分泌器官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肥胖患者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升高,后者能通过特异性地阻断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通路在IR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此外,目前已知肥胖是一种亚临床慢性炎症过程,脂肪组织分泌众多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ɑ)、白细胞介素-6(IL-6)等可干扰胰岛素的信号传导而引起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 2 IR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IR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但是IR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是究竟因果关系还是伴随关系,IR先于高血压发生还是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继发于高血压,目前仍无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IR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 首先,IR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IR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且24h动态血压较之偶测血压,与IR的相关性更佳。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着IR或高胰岛素血症,而当高血压同时合并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时,其IR发生率高达95.2%;研究表明IR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显著相关,并独立于年龄、BMI、空腹血糖、血脂等因素[2];在高血压患者的第一代子女中即使血压正常亦表现出IR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倾向,这些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也高于正常人[3]。但IR与高血压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及不同人种存在交感神经活性的差异有关。 其次,研究发现IR先于高血压的发生,并且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Katakam PV[4]用大鼠实验证明IR及内皮功能障碍先于高血压的发生,并认为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联系IR和高血压的纽带;Landsberg[5]的研究同样认为IR和高胰岛素血症存在于血压升高之前,并在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光伟等[6]研究认为IR可能是遗传及非遗传因素致高血压的重要的共同途径;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未发现IR或高胰岛素血症的存在[7],亦间接支持IR先于血压升高的观点。另一方面,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础的胰岛素水平能够预测将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8];Suzuki M[9]研究证实,IR患者存在血压调节机制的异常,如盐敏感性增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和部分患者夜间生理性血压下降消失;已有多项研究显示,新型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在改善IR的同时,还能持久降低血压[10],亦从一个侧面证明IR对高血压有促进作用。 3 IR导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研究显示IR及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如下。 3.1 IR能使AT1的α亚型受体数目上调,并使AngⅡ功能亢进,加重Ang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并且还能激活黄嘌呤氧化酶,增加内皮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最终引起高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损害[11]。 3.2 IR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强血管对加压素的反应性,从而引起高血压。 3.3 高胰岛素血症可兴奋交感神经调节中枢,抑制中枢交感神经抑制通道的兴奋性,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生成和释放;交感神经调节中枢兴奋还可激活肾脏β受体,使肾素分泌增加,由此而激活RAS系统,使血压升高。 3.4 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肾脏AT1受体表达上调,激活肾脏RAS系统,从而增强Na+-K+-ATP酶的活性,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12]。 3.5 高胰岛素血症能增强有丝分裂因子的活性,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从血管中层向内膜迁移,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引起高血压。 3.6 高胰岛素血症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素mRNA 的表达,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 增加内皮素的合成和释放[13]。循环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是内源性长效强缩血管物质,是迄今公认的体内最强的血管收缩剂,胰岛素对ET-1的缩血管作用具有增敏性,且增敏程度不受内皮完整性的影响[14]。 3.7 在肥胖患者,高胰岛素血症能通过TNF-α刺激肝脏血管紧张素原和脂肪组织AngⅡ的生成,激活脂肪组织的RAS系统,导致肥胖相关的高血压。 曾有研究发现,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通过增加NO的合成及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2+浓度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最近Doronzo G等[15]在大鼠实验中发现IR状态下,胰岛素增加NO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合成和分泌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IR还能通过削弱胰岛素介导的扩血管效应和损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使得血压升高。 4 抗高血压药物对IR的影响 当高血压患者合并IR及其继发的各种代谢异常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此时要求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既要降低血压,又能改善并存的各种代谢异常,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事件。众多研究发现,噻嗪类利尿剂、大多数β受体阻滞剂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钙通道阻滞剂(CCB)、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T1受体拮抗剂(ARB)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胰岛素敏感性不受影响,有的甚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 4.1 钙通道阻滞剂(CCB) 多数学者认为CCB不影响血糖、血脂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 的代谢,也不影响IR。刘明等[16]发现新型长效CCB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IR的影响为中性。一方面,胰岛素分泌是钙依赖性的,CCB抑制钙离子跨膜内流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另一方面,CCB扩张血管平滑肌,增加骨骼肌血流量,提高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CCB对IR作用为中性,可能因为上述两种机制相互抵消,因此净效应为零。 4.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有明确的改善IR的作用,这已被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Fogari等[17]在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进行ACEI与ARB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ACEI赖诺普利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显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Kudoh A等[18]所做的研究证实ACEI依那普利能提高胰岛素介导的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ACEI改善IR的机制可能为ACEI减少 AngⅡ的生成,减少缓激肽的降解,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有效增加了血管床和骨骼肌之间葡萄糖交换的表面积,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减轻IR。 4.3 AT1受体拮抗剂(ARB) 众多临床研究表明,采用ARB阻断RAS系统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新发糖尿病的比例。研究发现ARB中坎地沙坦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19];在合并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中,缬沙坦治疗较钙拮抗剂非洛地平更能减少血浆瘦素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此外,动物实验也证实氯沙坦治疗可提高大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0]。ARB改善IR的机制可能为ARB直接抑制 AngⅡ与AT1受体结合,阻断RAS系统,扩张外周血管,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