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教案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教案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专题—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教案

学习课题: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学习目标1.准确区分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2.会具体分析这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判断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分为四类: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⑴人物描写包括:①肖像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⑤神态描写。

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及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⑵环境描写,指的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①点明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或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④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

⑶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或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综合形式。

场面描写的要求有两点:

第一、写同一时间,同一环境下所发生的事件,要注意它的四周,把时间、地点等跟人物结合在一处,要有人还要有画面。

第二、截取事件过程的横断面,要写出动静之态,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⑷细节描写,即对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微末节的刻划与描绘。

细节描写的作用很大:①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②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③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④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议论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②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作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三、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能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

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些困难的。比如《晋祠》一文“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既可以看作是说明,也可以看作是描写。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达方式分为五类,只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

2、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常见考点一: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答题模式: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记叙的作用:①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②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例:A.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2.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记叙文中说明的作用: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例: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

4.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

(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

(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5.记叙中的抒情的作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常见考点二: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从描写对象上来分

1.人物描写及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例:阅读下面几句人物描写外貌的句子,你能从中探究出什么?

①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②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芦花荡》)

分析:第1句: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运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贝多芬刚毅、坚强、执著的性格。

第2句:抓住最具代表性的外貌特征,运用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老头子的老当益壮、精明能干。

(2)语言、行动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例:下面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一声声的痛苦呻吟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儿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芦花荡》)

分析:文段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描绘出老英雄对自己没有保护好小姑娘,让她们受了伤,内心备感愧疚、自责的心情。更能体现出老英雄“过于自尊”的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1)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下面句子的表达方式?作用?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芦花荡》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敌人”“炮楼”等点明了战争期间环境的恶劣,气氛的紧张。“大苇塘”“水鸟”则交代了

故事发生在白洋淀这样的地方。当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不止这些,其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且烘托了“阴森黑暗”的氛围。最后一句写苇子“狠狠地向上钻”,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了典型的环境气氛,也为写老头子英勇无畏的精神作了铺垫。

(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细节描写及作用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

4.场面描写:同一时间、地点、众多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要有特定的场合气氛。

常见考点三:其他描写作用

从表现手法上来分

1.描写角度: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答题模式:衬托、突出……特点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答题模式: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答题模式: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上文从哪些角度来描绘江南水乡夜景的?抒发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上文从嗅觉、视觉、听觉、感觉(触觉)来描绘江南水乡的夜景。抒发了“我”获准看戏后欢喜、轻快的心情。

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答题模式: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特点。

常见考点四:抒情的分类和作用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2.间接抒情:分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1)寓情于事:“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我的老师》(2)寓情于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3)寓情于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第二课时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抒情)

2、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的摇晃着。(景物描写)

3、只有这种只是,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议论)

4、解放前,邓稼先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远涉重洋到了美国。(记叙)

5、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描写)

6、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记叙)

7、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抒情)

8、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议论)

9、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暗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是在憧憬,又仿佛是在等待。(描写)

10、春天到了,沙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的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记叙)

11、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这中国的历史。(议论)

12、“没有什么,我要调动工作。”他平静的说。……他满怀歉意的说:“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记叙)

1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抒情)

14、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大约只有20米高。(说明)

15、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议论)

16、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描写)

17、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记叙)

18、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早枝头.(描写)

19、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议论)

20、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说明)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 (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2)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启迪读者去怎么怎么做。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 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3)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14、过渡句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5、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或主要故事?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结果怎样,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16、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了某某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等;(5)点明主要人物;(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表面上是指某某,实际上是指某某;(8)

文章题目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专项训练——关于题目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

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山坡羊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 习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花张蒙中学南彩辉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完整版)记叙文复习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文复习:分析表达方式及作用 【复习目标】 1.准确区分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2.会具体分析这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课前复习导学】 一、温故知新: (1)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如: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3)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㈠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需注意:记叙的人称以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㈡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1)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了人物________的心理(或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课文类型】 讲述型 【课时】 一个小时左右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含义,学生可以自己概括记叙文的含义。 2、初步掌握记叙文文体特点,及一般构成要素。 3、明确记叙文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 4、能对一篇成文的记叙文的艺术价值作简单评价。 5、练习写记叙文,记叙文主题可以根据课题学生情况再定。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构成要素。 2、让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明确记叙文要如何构思,如何去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1)明确“记叙”(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记叙文的理解来描述记叙文的内涵)

记叙文:记叙文是文体的一种。是运用语言文字将关于人或不关于人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发生的前因,经过,结果描述出来。在该叙述过程中包含了叙述者对该事件或现象的理解和情感。 (2)生活处处有“记叙” (举例)《新闻联播》是学习写记叙文最好的教材。《新闻联播》对每个事件的报道在技 术层面上非常好。 2、介绍记叙文的文体构成要素(可与学生进行讨论)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 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3、如何运用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写一片好的记叙文 (1)、先欣赏一篇文章 生日 此时此刻,我已不能压抑我心中的喜悦,不知道今天妈妈爸爸会送给我什么礼物。放学后,我背起书包一溜烟地冲回了家。来到家门口,我本想拿起钥匙打开门。如果爸爸妈妈提前回了,在家里摆了个大蛋糕,桌子上有好多好多礼物。就想给我个大惊喜。我这样开门,万一搅了局,可怎么办?虽知道这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机会。但我还是把钥匙拿回了衣袋。郑作其事地敲着门,说说:“妈妈,我回来了。”过了会儿没有动静,可能他们还忙着收起礼物吧,我整了整衣领,又敲了敲,不知过了多久,我才醒悟过来,这只是我的一个幻想。

记叙文

记叙文: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作文。记叙文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发展,经过和结果。时间, 人物, 地点, 发展, 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元素.如果是描写物体的,就要从运动状态,物体形态或变化上来说了。记叙文阅读分四大点,分别是:一.阅读体验. 二.写作方法.三.词句理解.四.整体感知。而每个大点又分几小点,阅读体验:1.阐述感悟体验.2.表达见解看法。写作方法:1.辨析修辞手法.2.分析表达方式.3.明确叙述人称。词句理解:1.品析重要词语.2.分析句子含义.3.分析句段作用。整体感知:1.概括主要内容.2.理解文章主旨.3.理解文章标题。 记叙文写作,就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必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真切的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同时,记叙文写作,也要伴随自然流露的适当议论和抒情。记叙文是通过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记叙类的

文章有两种,一种是写真人真事的文章,一种是运用记叙的形式而内容却是虚构的文章或作品。记事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 受。 表达方式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写了什么事) 议论(表明什么道理) 抒情(抒发什么感情)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说明 考试题型: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具体的作用见后面的详细介绍,灵活运用 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叙议结合有三种方式:A先叙后议、B先议后叙、C夹叙夹议。 作用:A可起到承上启下;B统领全文;C引发读者思考;D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E突出中心;F升华主题;G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有序幕和尾声)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表达人物情感;体现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格式:属于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的高尚品质等),表达了人物的感情。结合三个作用回答。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段的作用: A纽带作用,穿针引线 B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C组织成篇,脉络清晰 (2)照应: 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 照应可以分为:A开头与题目的照应、B开头与结尾的照应、C前设悬念后有照应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前后照应,相互照应)、D相同或相近的语句、E段复迭式照应。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主人公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内容更丰富,文章杂而不乱,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注意:有些文章线索有两条,称为“双线并行”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丰富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侧重于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借物喻人卒章显志物言志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记叙文中题目的作用

中考阅读题专项训练--“关于题目”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变色龙》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 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四、分析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初一语文第5讲教案_记叙文表达方式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预习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记叙: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按照记叙事件的顺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按照记叙事件的详略可以分为详叙和略叙。 其中要注意: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人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容更充实。补叙是在事件主题叙述完成以后补充叙述某个情节的细节或者揭开故事的悬疑,能够使文章更加完整和严谨,在最后揭开谜底,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考点2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与刻画,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心感受和思想感情。记叙文(含小说、叙事散文)中的描写可分为两

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以此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角度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考点3 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人、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抒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但非常浓厚。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对父亲的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考点4 议论: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人、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考点5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2017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训练题)2

记叙文中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 抒情。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 段贯穿起来。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 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的作用。 阅读记叙性的文章,既要能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线索、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中心、材料的详略,分析各种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又要理解议论、抒情、说明的句子。 正确理解记叙文中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的形象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来理解分析。 记叙是为了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描写是为了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 思想服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思想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 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记叙文,抓住 这些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才能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 染,接受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有的议 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形式上有的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人物(事情)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有的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有些记 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叙人物(事情)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对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能较快较准确地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就巧妙地将五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在了一起。 【精题讲解】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二、理解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 总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往往是: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记叙文阅读方法之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如何分析文章的“眼睛”——记叙文标题含义揣摩 【考点透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综观2008年中考阅读试题,关于文章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来探究此类题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中考链接】【设题类型】 从2008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评价标题的好处。 【解题指导】一、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附例文: 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流行的影像,定格他们到在废墟里的姿势。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 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荣,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教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人们扒开四川绵竹世遵道镇幼儿园废墟中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在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定格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在四川德阳市看到这种姿势。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4个学生。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地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在四川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红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在四川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 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教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在四川绵阳市看到这种姿势。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教师杜正香正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着一个孩子,胸前还护这个孩子。 在四川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的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孩子还都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他紧紧搂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题好文一半”。 语文学习中,不仅在写作时要拟定一个好标题,而且在阅读训练中,也应注重培养准确理解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因为,这是能促进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鉴赏文学作品。 就记叙文而言,题目之于文章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这是目前中考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一、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题型)常见的有: 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二、题目作用的归类: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具有象征意义。 5、语带双关。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兴趣。 [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三、课文简要例析:(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全文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四、课外语段阅读训练:(文章略) 1、《六个馒头》: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参考答案]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2、《微笑的可乐》:请说说题目“微笑的可乐”有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题目含义:冰镇饮料及其带来的美好、成功的生活。作用:给文章提供了一个线索,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3、《心灵折旧费》:你是如何理解文题“心灵折旧费”的? [参考答案]20元的自行车折旧费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这让他自责,作者借此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 4、《一位母亲的危机处理》:此文选自孙道荣的博客,读完全文,请你给文章拟个恰当的标题。 5、《钟点工的三千元晚宴》:小说的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好。因为题目存在强烈反差,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破茧成蝶》:选文的标题是“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表层意思: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蛾。深层含义: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困难和障碍),获得重生。 7、《父亲的斧头》:题目“父亲的斧头”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一是指父亲在打铁铺里打造的斧头;一是指父亲培养的儿子——“我”。 8、《苦瓜》: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用“苦瓜”象征母亲的高尚品质,表达

作文三 学习在记叙文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教案

作文三学习在记叙文中运用抒情的表达 方式教案 一 、 导入 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这种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褒贬感受就是抒情。记叙文中,将记叙描写和抒情结合,才能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进而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二、明确内容 在记叙文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中的抒情类型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是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它表现在记叙文中有时是一个语段,有时是单独存在的自然段。 例一:《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又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运用“依恋”“想念”等饱

含感情的词语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例二:现在,在灯下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好翻到了一本丰子恺的散文集,丰子恺在女儿阿宝即将长成一个少女时悄悄叹息:“我突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厚、很坚的无形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大起来,在我的提携中长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双泪成行,是不是中国人的父爱,在女儿长大后,总让人有一种心酸的失落?在女儿眼中父亲很近,而在父亲眼中女儿又似乎很远…… 请你告诉我,一个父亲和女儿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长? 例三: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就累得昏倒在路旁了。你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文段运用祈使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多种句式,整散句结合,抒发了对朝鲜大娘的深挚情感。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答题方法、术语整理)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判定记叙文标题的作用——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还有以下六种问法: 1.运用“xxxxx‘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2.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作者运用“xxxxxx”做标题? 4.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用意是什么? 6.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意图是什么? 回答这种题型,要从以下九个方面来思考: 一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从内容上划分为四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凡是题目中有人、事、景、物四者之一,标题就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一:《我的同桌》、《邻居》、《谋杀者》、《妈妈》、《我的班主任》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人,显然,这类文章便以写题目中特定的人为主。因此,标题就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二:《一件小事》、《老槐树的故事》、《保卫延安》、《记一堂活动课》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事件,显然这类文章便以写题目限定的事件为主要内容。因此,标题便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三:《海滨仲夏夜》、《美丽的冰峪沟》、《故乡之春》、《周庄夜色》等等,这些题目以景物命题,文章自然以写景为主,因此,这类标题也便具备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例四:《奶奶的老花镜》、《微笑的可乐》、《一件珍贵的衬衫》、《爸爸的工具箱》等等,这些题目中都有具体的事物,这样的标题同样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特别说明:有的文章,标题运用了修辞方法,我们要将标题美丽的修辞外衣脱掉,还原成直白表达的句子,然后再判定它是否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例如:《半岛小夜曲》,这个题目的含义半岛迷人的景色像一直浪漫的小夜曲,去掉修辞的外衣,意思是半岛迷人的夜色非常烂漫、美丽——显然这个标题的内容是写景的,因此,同样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二看,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记叙文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二理——为了揭示某个道理;三义——为了褒贬人物的思想品质;四趣——为了表达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 标题中只要有表示情感、哲理、人品、情趣的词语(有其中的一个即可),这个标题便具备了点明本文主题的作用。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巧。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并有步骤的进行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记叙文这种文体,是我们经常写作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写作记叙文首先要了解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在把握记叙文特质的基础上再去精巧的构思内容。 首先要体现“记叙”性质。 即记人或叙事。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其次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再次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最后要突出中心。 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二)学习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多的技巧,本节课我们从开头和结尾,中间写作内容构思,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学习。 1、凤头豹尾法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开篇的方法有:可以设置悬念,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结尾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启迪人心的结尾。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充满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二是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三是促膝谈心式的结尾。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要力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四是照应开头的结尾。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2、冰糖葫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