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红细胞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解读

四、异常细胞形态报告
2、异常白细胞形态
(2)幼稚粒细胞 建议详细分类计数早、中、晚幼粒细胞。 在描述性报告中,层次1需对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粒细胞进行描述说明, 必要时对伴有的其他异常进行描述;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四、异常细胞形态报告
需要分析处理
拒收退回重新采样
三、异常标本的识别、处理及报告
1、溶血标本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溶血标本,严重时均可导致MCH及MCHC假性增高,红细胞碎片亦可干扰PLT检测结
果。 如何识别溶血标
(1)审核报告时发现MCHC异常增高,离心或静置后血浆层呈红褐色。 (2)溶血公式,可评估后在LIS进行系统设置,帮助识别。
方法检验。 报告描述
“乳糜血标本,此结果为纠正后结果,仅供参考”。
三、异常标本的识别、处理及报告
4、 EDTA抗凝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低标本
如何识别 PLT数值减低、仪器报警提示血小板聚集、与患者历史结果不符等触发复检
规则。 确认标本没有肉眼可见的凝集后进行涂片染色镜检(注意观察血膜边缘)。 PLT聚集体亦可干扰WBC计数及分类,应注意观察WBC直方图及散点图。
三、异常标本的识别、处理及报告
5、冷球蛋白干扰标本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干扰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和(或)白细胞计数的测定 。
处理措施
将标本37 ℃温育30min后立即上机检测;或采用其他不受干扰的测定方法如荧 光染色的方法或流式细胞分析法等进行检测;亦可采用手工计数法进行显微镜计数, 必要时进行形态学白细胞分类计数。
异常血细胞形态报告宜采用分级报告模式,应着重报告有临床诊断和鉴别 诊断意义的形态学信息。
分级报告可采用双层报告,即程度和(或)百分比,程度包含“1+(轻 度)”“2+(中度)”和“3+(重度)”3 个等级。
临床检验—血细胞中英文名称

Megakaryocyte
涂抹细胞
Smudge cell
人造细胞
Artefact
红细胞
RBC
多染色性
Polychromasia
染色过浅
Hypochromasia
红细胞大小不等
Anisocytosis
小红细胞
Microcytosis
大红细胞
Macrocytosis
异形红细胞
Poikilocytosis
Stomatocytosis
刺状红细胞
Acanthocytosis
棘形红细胞
Echinocytosis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
含铁小体
Pappenheimer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寄生虫
Parasites临床检验—血细胞中英文称白细胞WBC
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Band neutrophil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Segmented neutrophil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
淋巴细胞
Lymphocyte
单核细胞
Monocyte
早幼粒细胞
Promyelocyte
中幼粒细胞
Myelocyte
大颗粒淋巴细胞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毛细胞
Hair cell
赛塞利细胞
Sezary cell
未分类
Unidentified
非白细胞
Non-WBC
有核红细胞
Erythroblast(NRBC)
骨髓细胞学检查

6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目的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如:Acute leukemia
(AL)、Aplastic Anemia(AA)、 Multiple myeloma (MM)、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等。 同时定期检查骨髓对分析疗效,判断疾 病预后亦有帮助。
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
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9
骨髓穿刺的部位:
常选用的部位有: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胸骨、腰椎棘突 骨髓穿刺的方法:
10
11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
1、血友病等凝血因子重度缺陷的疾 病。
2、穿刺部位局部有炎症,畸形及其
他病变时应避开或更换部位。
59
(二)巨核细胞计数与分类
巨核细胞数正常值为每张涂片 (1.5×3.5cm)7-35个 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且伴有成熟障碍:见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巨核细胞数量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60
原幼巨核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急性ITP
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加而产生血小板型减少:见于
47
5.细胞涂片检查时,吸取的骨髓液滴在载玻
片上(要有斜度)应迅速推片,避免凝固。 推片数目应根据检查需要决定。 6.骨髓液涂片时,涂膜应厚薄适宜,细胞分 布均匀,同时应在玻片一端标记患者姓名
及日期,以防差错。
48
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内容
1.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低倍镜下 检查。根据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
63
2.比值减低见于 : (1)红系细胞增多时,如各种增生性贫血 (2)粒系细胞减少时,如粒细胞缺乏症
高中生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细胞分裂方式: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进行
细胞分裂,寿命很短。
问题设计:人成熟的红细胞寿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
了什么?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
吗?
(五)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功能的
完成依赖于血红蛋白。
(六)知识再现
回忆相关知识点,对照下列表格中两侧的内容并连线,
{学科加油站}
·积累师发展中心 郭亮 ●天津市程林中学 王颖
(一)红细胞的类型和形态 1. 高中教材中的提到的红细胞主要有哺乳动物红细胞 和蛙的红细胞。 2.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蛙的 红细胞有细胞核,能进行无丝分裂。 3.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呈双凹圆盘状, 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意义: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 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从而 能最大限度地运送 O2。 (二)细胞内液渗透压维持红细胞形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 相等,从而维持红细胞的形态。若将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 中,则引起红细胞失水萎缩;反之,引起红细胞吸水胀破。 应用①: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在清水中,离心、过 滤,以获得细胞膜。应用②:医院里输液时,要使用与血浆 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 异常情况: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三)红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的数 量因不同动物而异。红细胞生成不足易引起贫血,其原因很 多,一是造血干细胞自身有缺陷,或者是因病毒感染、免 疫性损伤、辐射及化学制剂毒害等而受损,均可造成造血 功能低下;二是缺乏铁,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缺铁 性贫血;三是因缺乏维生素 B12、叶酸,可导致巨幼细胞贫 血;四是肿瘤细胞破坏、侵占造血微环境,引起贫血。 问题设计:长期居住在高原的居民和居住在海平面的居 民,谁的红细胞数目多? (四)人体红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膜 (1)ABO 血型 人体红细胞表面有一类抗原与血型有关,分为 A 抗原 和 B 抗原两种,由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物质运输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 耗能。离子进出红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生物膜系统 人体成熟红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只含细胞膜。 应用: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时,一般选用哺乳动物
骨髓细胞形态讲解

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颗粒
大小
最细小 大小一致
粗大 大小一致
原淋 → 幼淋 → 淋巴C → 原浆 → 幼浆 → 浆C
8、巨 核 细 胞 系 列
原巨 →幼巨 →颗粒巨→产板巨 →裸核、血小板
9、原始细胞特点
10、成熟细胞特点
11、血细胞发育的一般规律
胞体大小 胞核大小 核仁 染色质 核形 胞浆量 嗜碱性 颗粒
大→小 大→小 有→无 细致 → 粗 圆形 →椭圆形 →肾形 →杆状 →分叶 少→多 强 → 弱、消失 无→有
细颗粒
较少
无
天蓝或 深蓝色
早幼 粒细胞
12~25
圆或 椭圆
核形同上,但 常偏于一侧
常清楚 开始聚集 增多
出现A颗粒, 少许覆盖核上
淡蓝或 深蓝色
中性中幼 粒细胞
10~20 圆形
椭圆或一侧 开始扁平
常无 呈索块状 多
出现中性颗粒 淡蓝或 A颗粒常较多 淡红色
中性晚幼 粒细胞
10~16 圆形
明显凹陷呈肾 形、半月形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各期粒细胞
图18
图20K
图27
图30
图29
图32
图26
图25
图21
图23
图28
图40
图31
图33
图35
图34
图36
图37
图39
图41
各期粒细胞图
粒系细胞形态总特征
胞体: 形态无明显变化,为圆形或类圆形 颗粒: 无颗粒 → 出现非特异性颗粒→
14、各期粒细胞形态特点
▪原粒细胞(myeloblast)
▪中性(neutrophilic)
图2-1-扫描电镜正常红细胞jpg电镜

图2-1-扫描电镜正常红细胞.jpg图2-2-缗钱状.jpg图2-3-嗜多色.jpg图2-4-嗜碱性点彩红细胞.jpg图2-5-染色质小体.jpg图2-6-卡波环.jpg图2-7-有核红细胞.jpg图2-8-血细胞比容结果判断.jpg图2-9-网织红细胞.jpg图2-10-Miller窥盘结构示意图.jpg图2-11-正常红细胞.jpg图2-12-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jpg图2-13-嗜酸粒细胞类白血病.jpg图2-14-正常五种白细胞.jpg图2-15-中性杆状核.jpg图2-16-中性粒细胞分叶核.jpg图2-17-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jpg图2-18-中毒颗粒.jpg图2-19-红细胞大小不均.jpg图2-20-空泡形成.jpg图2-21-杜勒小体.jpg图2-22-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jpg图2-23-棒状小体.jpg图2-24-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jpg图2-25-中性粒细胞核左移.jpg图2-26-中性粒细胞核右移.jpg图2-27-巨红.jpg图2-28-异型淋巴1.jpg图2-29-异型淋巴Ⅱ.jpg图2-30-异型淋巴Ⅲ.jpg图2-31-卫星核淋巴细胞.jpg图2-32-球形红.jpg图2-33-正常血小板.jpg图2-34-大血小板.jpg图2-35-异常形态血小板.jpg图2-36-血小板聚集.jpg图2-37-PT检测原理.jpg图2-38-APTT检测原理.jpg图2-39-椭圆红细胞.jpg图2-40-靶红.jpg图2-41-棘形红.jpg图2-42-泪滴形红细胞.jpg。
血细胞形态检验及临床意义

卡-波氏环(Cobot-ring)
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 成8字形。
常提示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
豪-乔小体(Howell Jolly bodies)
红细胞内含有的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0.51u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
幼稚单核细胞
胞体较大,细胞核缠绕或扭曲,染色质呈纤细蕾丝样,核仁 明显。细胞质蓝灰色,可含有少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
•见于 AML-M5b
正常淋系发育及形态
原始淋巴细胞: 有时与分化程度低的髓系原始细胞很难区
分,所以也应计数到原始细胞中。 幼稚淋巴细胞
通常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外周血少见 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
MA病例血象及骨髓象
低色素红细胞:
低色素是指红细胞着色变浅且中心淡染区扩大,超 过红细胞直径 1/3
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 治性贫血。
IDA病例血象及骨髓象
嗜多色性红细胞: 嗜多色性指的是不成熟红细胞,为粉蓝-灰色,与
rRNA残余有关,体积比正常成熟红细胞大
(1)形态学 (2)临床意义 见于各种原因增生性
异型淋巴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型淋巴细胞:Ⅰ型、 Ⅱ型、 Ⅲ型
异型淋巴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
• 建议将异常淋巴样细胞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肿瘤细 胞类型,如毛细胞,淋巴瘤细胞、幼淋巴细胞, 骨髓瘤中的浆细胞或其它浆细胞恶性增生,异常 淋巴样细胞如果在鉴别时出现一定数量可以在血 片报告中加以描述并视为单独一类异常淋巴细胞
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白血病等其它 增生性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人血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1],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原因,常发生有核红细胞出现于外周血或静脉血的现象[2]、为了解血象分类中出现有核红细胞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无锡一院中心实验室及血液科对100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病例进行观察,探讨其病因及临床意义、
选择无锡一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
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血常规分类中发现有核红细胞的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84岁、1、2 检测方法
1)取外周血或静脉血5μL推制厚薄适宜及头、体、尾清晰的血片,待干后用瑞氏、
2)采用姬姆萨复合染液染色10min,用水冲洗染液,待干后选择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3)同时记录检出有核红细胞的个数(即有核红细胞个数/分类100个白细胞)、
2 结果
100例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患者,经诊断
分布于12种疾病、该100例均为未经治疗的初诊病人,后经临床、骨髓像、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及其它有关检查后确诊的患者,见表1、
表1 检出有核红细胞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
Tab、1 Distributionofdiseaseinwhichnuclealedred2cellwas
detected
疾病名称例数有核红个数/分类100个白细胞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除外)211~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81~10多发性骨髓瘤21~3骨髓纤维化210~35骨髓转移癌41~4恶性组织细胞病51~3溶血性贫血165~28失血性贫血22~15缺铁性贫血112~8巨幼细胞性贫血152~9急性红白血病(M6)1251)由表1可见,血片中有核红细胞检出率较高的疾病依次为骨髓纤维化、溶血性贫血、急性红白血病(M6)、失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等5种,其有核红细胞检出率>10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其余7种疾病有核红细胞检出率<10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其中有核红细胞多为中、晚幼红细胞,偶见原红、早幼红细胞,但M6除外、
2)骨髓纤维化时机体可代偿性髓外造血[3],主要为脾脏造血,由于髓外造血缺少屏障,幼稚细胞易进入血循环,故血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且比例较高,并可见泪滴状红细胞、由于骨髓纤维化,骨髓穿刺经常失败,干抽或仅见少量造血细胞,骨髓活检则提示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3)当诊断患者患有急性红白血病(M6)、恶组、骨髓转移癌、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MDS时,由于其骨髓屏障受到破坏,使有核红及幼稚细胞进入血流,特别就是当M6、MDS及急性白血病的患者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时,可能出现比例不等的幼稚细胞、发生M6时,血片中除可见原粒、早幼粒细胞外,还可见比例较高的原红、早幼红细胞,且伴有细胞形态异常、当观察患有MDS、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片时,在见到幼稚细胞的同时,尚可见少量的中晚幼红细胞、4)当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或丢失,使骨髓代偿性增生旺盛,加速释放有核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且比例较高、前者易见红细胞形态异常,状若球形、椭圆形的红细胞增多,同时可见成熟红细胞的碎片、点彩红细胞、豪乔氏小体等改变,血清胆红质升高,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少数病人可达50%以上、在观察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血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其机理就是骨髓代偿性增生,使少量有核红进入血流,缺铁贫时成熟红呈小细胞低色素改变,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一般不超过10%、巨幼贫时成熟红细胞胞体大,中央淡染区消失,部分成熟粒细胞中可见类巨幼变或分叶过多的现象、
5)血液病的症状与体征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血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就是观察血液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可以说若没有血片观察,就难以早期确诊血液病[4]、现在临床检验中使用的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既省时又省力,但值得注意的就是,其得出的分类结果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无法替代肉眼镜下的形态检查[5]、临床上因忽视血片分类而被漏诊、误诊的病例屡见不鲜,检验人员应加强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功训练,提高识别各种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细胞的业务能力、
4 结语
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与某些血液疾病密切相关,且不同血液病的患者其有核红细胞的检出率也不同、因此,临床上若在患者血片中发现有核红细胞时,应引起重视并综合分析原因,注意有核红细胞的数量及就是否伴有幼稚细胞,这样可及时为患者做骨髓检查或其它相关的进一步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1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
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可见于:①增生性贫血: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严重的低色素性贫血。
以出现晚幼红细胞或中幼红细胞为多见。
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②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中幼稚红细胞异常增生并释放入血,以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为多见;③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时,脾、肝、淋巴结等组织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这些组织因缺乏对血细胞释放的调控能力,幼稚血细胞大量进入外周血。
各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都可见到,并可见到幼稚粒细胞及巨核细胞;④其她: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血片中发现有核红细胞说明什么问题?
1、溶血性贫血:RBC被大量破坏,机体相对缺氧,RBC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红系增生,网织红细胞与
部分幼稚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说明骨髓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2、造血系统恶性疾病: 骨髓充满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幼红细胞提前释放,有核红细胞以中幼晚幼为主。
3、慢性骨髓增生疾病: 骨髓纤维化使有核红细胞来自髓外造血与纤维化的骨髓。
4、脾切除: 骨髓中有个别有核红细胞能达到髓窦,当脾被切除后,不能被脾脏扣留从而释放入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