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纵隔解剖
肺、支气管、纵隔淋巴结解剖

最上纵隔(锁骨 上) 上气管旁
下气管旁(2组为主A 弓以上)
支气管
肺内
主A旁(升主A或横膈 ) 膜;前纵隔 主A下(主肺A窗)
隆突下
食管旁(4组为 隆突以上。 7组 则至中叶开口或 隆突下3cm )
肺韧带
28
谢谢!
29
肺尖
肺底
右肺内面观
左肺内面观
右肺 上叶 右主支气管
前缘 右肺水平裂
斜裂 中叶 下叶
肺底
心切迹
甲状软骨 气管
肺尖 上叶 肋面
斜裂 纵膈面
膈面 下叶
(二)肺的分叶:
左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叶。 斜裂
右肺的斜上裂叶和水平水裂平将裂右肺分为上上、叶中、下叶。
(三)肺门和肺根: 斜裂
1.肺门:肺内侧面中央凹陷处,是支气管、肺动静 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神经等出入之处。
侧。 ❖ 7-9区:下纵隔淋巴结。 ❖ 7区:隆突下淋巴结。 ❖ 8区:隆突以下食管旁淋巴结。 ❖ 9区: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区。 ❖ 10-14区:肺门、肺叶及其主要分支淋巴结,属于N1淋巴结。 ❖ 10区:肺门淋巴结,包肺动脉上缘至叶间 区域。
❖ 4R.下气管旁,自无名静脉与气管交界区至奇静脉下界。4R 淋巴结自右侧至气管左侧缘。
❖ 4L.下气管旁,自主动脉弓上缘至左侧主肺动脉上缘。 26
❖ 5-6区:主动脉淋巴结。 ❖ 5区:主动脉下淋巴结。这些淋巴结不是位于主动脉与肺动
脉主干之间,而是位于主肺动脉窗肺动脉韧带外侧。 ❖ 6区: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前方与外
18
19
20
21
22
23
三. 纵隔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胸廓入口,下界横膈,前界胸骨,后界胸椎。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重要意义。纵隔九分区法, 纵的方向分区: ①前纵隔:系胸骨后缘与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前缘的间隙,为较透光的倒
肺的解剖及分段【胸外科】 ppt课件

肺的解剖及分段
6
肺门和肺根
纵隔面中央的支气管、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 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 在一起叫肺根。
肺的解剖及分段
7
支气管肺段
一个肺叶pulmonary lobar。各肺叶支气管在相应的肺 叶内再分出 2支~5支肺段支气管。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 分支和它们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s,简称肺段。各肺段呈 圆锥形,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按肺段支气管的 分支分布,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各相邻肺段之间 有薄层结缔组织间隔,肺段支气管的分支与肺动脉的分 支伴行,肺静脉的分支走行于相邻肺段之间。因此,每 个肺段构成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上的基本单位。由于 支气管肺段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独立性,临床上常以 支气管肺段为单位施行定位诊断或肺段切除。
经四腔心下部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28
经四腔心下部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29
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s)。
肺的表面被覆脏胸 膜,透过胸膜可见 许多呈多角形的小 区,称肺小叶。每 一细支气管连同它 的分支和肺泡,组 成一个肺小叶。直 径1-2.5cm。每叶肺 有50-80个肺小叶。
肺的解剖及分段 30
右肺支气管肺段 外侧段(S IV ) 中 叶 内侧段(S V ) 中 叶
左肺支气管肺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12
支气管肺段简表三 右肺支气管肺段 背段 (S VI ) 左肺支气管肺段 背段(S VI )
下 叶 前底段( S VIII ) 外侧底段(S IX )
后底段(S X )
内侧底段(S VII )
下 叶
《纵隔断层解剖》课件

纵隔炎症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严重时可能 导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并发症。治疗上需要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同时给予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
04
纵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纵隔疾病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通过X光、CT、MRI等影 像学检查,观察纵隔的形 态、结构变化,判断是否 存在肿瘤、炎症等病变。
3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胸骨、肋骨、胸椎等骨骼结 构的形态和位置。
03
纵隔的疾病
纵隔肿瘤
总结词
纵隔肿瘤是常见的胸部肿瘤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群居多 。
详细描述
纵隔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包括胸腺瘤、神经鞘瘤等,恶性肿瘤 则包括胸腺癌、淋巴瘤等。不同类型的肿瘤在症状、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差异。
纵隔囊肿
总结词
纵隔囊肿是一种良性疾病,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有时也会引起压迫症状 。
详细描述
纵隔囊肿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常见的囊肿包括胸腺囊肿、支气管囊肿等。 大多数囊肿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出现压迫症状或囊肿增大,则需要手术切除。
纵隔炎症
总结词
纵隔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 病等原因引起。
胸部的斜断层解剖
斜断层解剖是沿着与人体长轴成 一定角度的方向进行切割,以展
示器官和结构的斜向分布。
在胸部斜断层解剖中,可以更清 楚地观察到心脏、大血管等器官 的位置和形态,以及它们与周围
组织的毗邻关系。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胸膜、肺、 心包等软组织结构的层次关系和
相互位置。
胸部的冠状断层解剖
01
冠状断层解剖是沿着垂直于人体短轴的方向进行切割,以展示 器官和结构的冠状分布。
纵隔解剖

管注入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该群淋巴结是左、 右肺淋巴交通的桥梁,两侧肺癌均可侵犯该群淋 巴结。 5)气管旁淋巴结 沿气管两侧排列,两侧各有3个,收纳气管支气 管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还接受食管、气管、 咽、喉及甲状腺的淋巴管。输出管沿气管两旁上 行,参与组成支气管纵隔干。 3. 纵隔后淋巴结 位于心包后方, 食管两侧,有8~12个,主要收纳 食管、心包后面及膈后面的淋巴 管。输出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2.右侧面观---静脉侧 以右肺根为中心 前:膈神经、心包膈 血管 后:迷走神经、食管、 奇静脉、交感干、 内 脏大神经 上:右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奇静脉弓、气管、食管 下:心包隆凸、下腔静脉
五、上纵隔 由前到后分三层 浅层:静脉层:胸腺、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层:主动脉 弓及其分支、膈神经 和迷走神经 深层:管道层:气管、 食管、左喉返神经、 胸导管等
二、相关介绍
• 上纵隔内主要有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 迷走神经、膈神经、气管、食管、胸导 管等。前纵隔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 巴结,中纵膈主要含有心包、心及出入 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内含有胸主动 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 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 等。
三、分区
1. 二分法 前纵隔 后纵隔
七、纵隔淋巴结分群 (一)解剖学分群 按所在位置分四群 1. 纵隔前淋巴结群 位于纵隔前份,大血管周围 又可分左、右两群。 1)左群 位于主动脉弓周围,成为主动脉淋巴结。 一般3~6个,可多至10个,多数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大 分支的前面,少数位于主动脉弓的前下壁。该群淋 巴结收容左肺上叶、气管、心包及左半心的淋巴管, 汇入左支气管纵隔干。左肺上叶肿瘤常转移至主动 脉淋巴结,根治手术时应将其清除。主动脉淋巴结 靠近左迷走神经、左膈神经、和左喉返神经,淋巴 结肿大时可压迫这些神经,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膈肌活动异常和喉返神经 麻痹等症状。
正常胸部CT解剖(肺窗和纵隔窗)

正常胸部肺窗CT解剖(1)
气管分叉层面
右上叶支气管层面
左主支气管中段层面
左上叶固有段与舌段支气管分叉层面
正常胸部肺窗CT解剖(2)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层面
显示双侧斜裂层面
显示各肺叶层面
下肺层面
正常胸部纵隔窗CT解剖(1)
胸锁关节层面(平扫)
胸锁关节层面(增强)
主动脉弓上层面(平扫)
主动脉弓上层面(平扫)
正常胸部纵隔窗CT解剖(2)
主动脉弓层面(平扫)
气管分叉层面(平扫)
气管分叉层面(增强)
肺动脉干与右肺动脉层面(平扫)
正常胸部纵隔窗CT解剖(3)
左心房层面(平扫)
左心房层面(增强)
左、右心房层面(增强)
四腔心层面(平扫)
正常胸部纵隔窗CT解剖(4)
心室层面(平扫)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正常胸部纵隔窗CT解剖汇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在胸部纵隔窗CT的图像处理、病变识别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能够将不同影像模态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未来在胸部纵隔疾病的诊断 中,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重建算法
纵隔窗一般采用软组织算法进行图像 重建,以突出纵隔内血管、淋巴结等 软组织结构。
图像后处理技巧展示
窗宽窗位调整
多平面重建
最大密度投影
容积再现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使 得纵隔内的不同组织结构在图 像上得以清晰显示。一般来说 ,纵隔窗的窗宽设置在350400HU之间,窗位设置在4050HU之间。
展示正常胸部纵隔窗CT影 像的典型表现和特征,包 括各结构的形态、密度和 位置等。
简要介绍常见的异常胸部 纵隔窗CT影像表现及其可 能的病因和临床意义。
02
CATALOGUE
胸部纵隔窗CT基本概念
胸部纵隔窗定义
• 胸部纵隔窗:在CT图像上,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突出显 示胸部纵隔内的结构,这一特定的图像显示方式称为胸部纵隔 窗。
正常胸部纵隔窗CT 解剖汇总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胸部纵隔窗CT基本概念 • 纵隔结构解剖与生理功能 • 胸部纵隔窗CT检查方法与技巧 • 正常胸部纵隔窗CT影像特征分析 • 临床案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深入了解正常胸部纵隔窗CT解剖
01
通过对正常胸部纵隔窗CT影像的详细解读,加深对胸部纵隔内
体位选择
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双臂上举, 头先进。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调 整体位。
纵隔解剖及原发性纵隔肿瘤PPT课件

91
纵隔肿瘤的定位诊断
纵隔内肿块: 自纵隔向肺野膨凸, 肿块与纵隔 有较宽基底相连(两者之间密度一致) , 其肿块 与纵隔的夹角大于90°(钝角) , 阴影位置的中 心点在纵隔。 若在透视下转动病人可见任何角度里肿块与 纵隔均不能分开。
92
近纵隔的肺内肿块: 可见肿块将纵隔胸膜推挤 向纵隔内移位, 其肿块与纵隔的夹角小于 90°(锐角) , 阴影位置的中心点在肺内。
93
在透视下可见肿块有肺野与纵隔的间隙(透亮 带) , 在深吸气与呼气时肿块阴影能随呼吸上 下移动。同时见有肺内肿块的征象, 如分叶征、 毛刺征等。
94
95
71
6、心包囊肿
间皮囊肿即胸膜心包囊肿,发生在心包的称 为心包囊肿。
X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光滑、清楚, 多位于右侧心膈角处,侧位胸片呈滴水状, 上尖下圆,变换体位后囊肿形态亦会发生变 化。
72
CT:平扫病变与心包不可分割,壁光整,多 无钙化,腔内为液性密度,增强囊内无强化, 囊壁强化亦不明显。
后纵隔为神经源性肿瘤多见。
9
10
1、胸腺瘤
胸腺瘤,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位于前纵 隔的中部,少数可发生于上部或下部。可见良 性及恶性胸腺瘤。
良性胸腺瘤: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呈圆形或卵 圆形,形态大多数规则,可伴有囊变。增强良 性呈均匀轻度强化。
11
侵袭性胸腺瘤CT 表现为密度不均, 形态不规则, 界 限不清,边缘呈小结节样突起或侵犯纵隔间隙,纵隔器 官间脂肪层消失,血管受压变形和移位、管腔狭窄、 胸膜增厚、粘连和多发结节状影,胸腔或心包积液等。 增强扫描恶性者不规则强化。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5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Dr.Feng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一、概 述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目的:
该模块结束时你应能够鉴别胸片上与纵隔与肺门最相关的9个解剖细节:
1. 右气管旁线;
2. 奇静脉弓;
3. 奇静脉食管隐窝;
4. 前纵隔三角;
5. 前纵隔;
6. 主肺动脉窗;
7. 左脊柱旁线;
8. 中段支气管后壁(侧胸观);
9. 隆突下隙与心房肺动脉区;
背景
如果我们学会如何在脑海中重建肺与纵隔的三维结构,那么读片胸片
技能可显著改善。通过CT螺旋扫描重建的三维影像有助于该学习过程。
测试你的胸部正位观技能:
练习的第一步是请应用图1确定下列解剖细节,在脑海中对其进行界
定:
1. 右气管旁线;
2. 奇静脉弓;
3. 奇静脉食管隐窝;
4. 前纵隔三角;
5. 前纵隔;
6. 主肺动脉窗;
7. 左脊柱旁线;
8. 隆突下隙与心房肺动脉区;
如无法鉴别某一结构,请尝试指出你认为其所在的区域。
图1.正面胸片
测试你的胸部左侧位观技能:
现在请试着鉴别 图2 中下列解剖细节,练习你的技能:
1. 右肋;
2. 左肋;
3. 主动脉弓;
4. 右肺动脉;
5. 左肺动脉;
6. 气管隆突大概水平;
7. 右上叶支气管l;
8. 左上叶支气管l;
9. 中段支气管后壁;
10. 主肺动脉窗.
如果你还不能真正鉴别各结构,请尝试指出你认为其所在的区域。
图2. 胸部侧位观
你对能真正鉴别正确结构有多大把握?
非常自信?
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模块对你而言太简单了。不过,我们认为你仍能在下列文本中发现一些有趣
信息与学习点。
不是很有信心?
请让我们来帮助你提高信心。
请继续该模块。
下一步,浏览纵隔:
纵隔观(图3) 确实是有助于优化资源的好工具,可减少CT扫描次数。它是非常重要的诊断
工具,尤其是不能进行CT扫描或条件受限的区域。现在请尝试指出与胸部正面观中对应的相同结
构:
1. 右气管旁线;
2. 奇静脉弓;
3. 奇静脉食管隐窝;
4. 前纵隔三角;
5. 前纵隔;
6. 主一肺动脉窗;
7. 左脊柱旁线;
8. 心房肺动脉.
与胸部正面观相比指出该视图中的解剖细节是否更容易?
图3. 纵隔观
1 – 右气管旁线:
在 图4中,右气管旁线很容易鉴别,但在正常的胸部正面观上并非如此容易(图1),因为
X线的穿透程度决定了我们不能总是看清上腔静脉阴影。你应能够识别气管旁线,这是一条细而
均匀的线,其厚度与正常气管壁相当(约 2-3mm)。
让我们了解原因……
• 如CT 轴影像中所见 (图5),气管右壁与扩张的肺及气管中的空气直接接触(图6)。
• 后前位观可见区分右气管旁线的空气-气管壁-空气界面(图1)。在X线穿透性较好的纵隔观中,
几乎始终可见(图4)。
• 右气管旁线的下限为奇静脉弓(图6、7)。 注意3D 观中,奇静脉弓上胸膜的水平轮廓(图6)。
• 图6 还显示将左肺推离气管的左肺动脉与主动脉,这阻碍了空气-气管壁-空气界面的形成,从
而无法看到左气管壁的外形。
• 与之相比,右侧的上腔静脉位于气管右壁前,未介于肺与右气管壁间。
当右气管旁线比预计的正常气管壁厚(2 or 3 mm)或者 该线呈小叶状时,应疑似右侧气管
旁淋巴结病。 然而,对于肥胖或应用甾类激素治疗的患者,由于纵隔内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因
此排除在外。
图4. 右气管旁线(黄)与奇静脉弓(蓝)
图5..螺旋CT影像中的右气管旁线
图6. 右气管旁线3D表面绘制影像(头部观)
图7. 3D 影像显示奇静脉通路
2 - 奇静脉食管隐窝:
如图7中所显示,奇静脉纵向部分与食道平行,其位于在胸椎前,降主动脉右侧。正好在
气管隆突水平下,奇静脉开始偏离其通路,在前面向右穿过右上叶支气管汇入上腔静脉。这在纵
隔右侧的胸膜上形成一个隆突(图6.)
奇静脉食管隐窝由右肺突出物形成,位于脊柱前,胸膜反折线与奇静脉及食管连结处图8。
在图9 所示的3D影像中,右侧胸膜反折线达食管 (含空气),位于气管隆突下后方。 注意:
左侧主动脉再次将左肺向旁推,使其不能达隆突下区。
如上所述,当奇静脉到达上腔静脉时,其沿着弯曲处向右侧呈水平位。(图6)。
认识到与右肺相关的该隐窝凹曲度的重要性很重要(图10)。
隆突下或食管周淋巴结肿大将改变该隐窝和均一形状。无论该隐窝何时朝右肺呈更凸出形
态,都应高度怀疑隆突下淋巴结病。
图8.螺旋CT影像下的奇静脉食管隐窝
图9. 3D表面重建像下显示的奇静脉-食管
图10.纵隔观及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CT影像下的奇静脉食管隐窝
3 – 前纵隔三角与隔:
前纵隔角由前上纵隔脂内的肪组织与血管形成,将肺推开。前纵隔角下,可见前纵隔,呈
细垂直线,其由纵隔结构前的双肺直接接触形成。
前纵隔三角的正常结构为双凹形,在此肺推开侧甲,压迫前纵隔内的脂肪内容物 (图11 与
图12)。
儿童正常胸腺的存在或前纵隔肿瘤的存在可导致前纵隔的这种双凹形结构变形,呈双凸形
结构,提醒有异常。
然而,应注意别将胸骨柄阴影误诊为双凸前纵隔三角。
图11.前纵隔三角与纵隔3D 影像
图12. 纵隔观下的前纵隔三角与纵隔
4 - 主肺动脉窗:
主肺动脉窗也是正常纵隔的非常重要界标。该凹处可因肺向主动脉弓与左肺动脉上区域之
间突出或该区域脂肪内容物的低密度(与两种血管结构的高密度相比)(图13)而被鉴别。
主肺动脉窗的结构亦呈凹形。主肺动脉窗或左下气管旁淋巴结内淋巴结肿大时可使其变形
(图13.)
在有软组织窗的影像中,可鉴别肺主动脉窗的低密度(图14),其可因淋巴结肿大或主动脉
弓局部动脉瘤变大而增高。
肺韧带是左下气管旁区与主肺动脉窗间的分界线(黄色箭头 图13).
图13 A&B. 3D与螺旋CT影像下的主肺动脉窗
图14. 纵隔观下的主肺动脉窗
5 - 脊柱旁线:
脊柱旁线(图15) 经鉴定是与胸椎平行的线。左线位于降主动脉后,右线在奇静脉食管隐窝
右侧 (图16 与 图17)。
大家应始终试着辨别这些线,尤其是怀疑有脊柱脓肿或食管肿块时。骨赘与降主动脉迂曲
是这些线变形的常见原因。主动脉瘤亦可引起这种解剖学变形。
图15. 纵隔观下的脊柱旁线
图16. 脊柱旁线. 3D 影像, 底部观
图17. 脊柱旁线. 3D 影像 – 正面观
6 - 中段支气管后壁:
右侧肺常与气管、右主支气管及中段支气管的部分后壁直接接触 (图18 与 图19)。相反,
左侧肺主动脉的位置及左主支气管后左肺动脉的位置形成一道屏障,可防止左肺与气管或主支气
管后壁直接接触。正常情况下,大家应能根据侧位胸片鉴别出远端气管与中段支气管后壁 (图20)。
该界标为均一细线,由空气-后气道壁-空气界面形成。
这条线可因异常肺静脉(可自中段支气管后穿过)形成的小切迹而变得不均匀。然而,若
中段支气管增厚,应怀疑是否有肿瘤或炎症性浸润。
图18. 气管与中段支气管后壁,黄色处为奇静脉食管隐窝
图19. 3D CT重建下的肺气管与支气管后壁界面
图20. 侧位胸片图与支气管及气管后壁
7 -隆突下区与心房肺动脉区:
隆突下区(图10) 指气管隆突下的区域。该区因隆突下淋巴结病引起异常并不罕见。大隆突
下肿块可导致气管隆突变形,增加胸片下隆突下区密度,并使奇静脉食管隐窝变形,朝向右肺呈
凸曲状。
隆突下区可分为2个部分:真隆突下区(与气管隆突直接关联) 和称之为心房肺动脉区的下
区 (图21 与 图22),其位于右肺动脉下缘与左心房上面之间。正常情况下,心房肺动脉区含脂
肪,因此在穿透力足够的条件下,可于纵隔观下鉴别该区(图14 与 图15)。左心房增大、食管周
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源性囊肿以及食管肿瘤等均可导致该区消失。
如上所述,将隆突下区分开有助于告知支气管镜检查者通过经支气管针吸活检获取诊断样
本的机率。当隆突下肿块限于心房肺动脉区、未达真隆突下区时,该机率小且风险增高。此外,
限于真隆突下区的病变侵犯左心房的机率较小。
图21. 左肺动脉水平区与左心房顶部之间的心房肺动脉区
图22. 心房肺动脉纵隔观与彩色图
结论
如果了解图23中各主要纵隔成分的三维知识,可简化胸片中对纵隔的解释:
• 体静脉回流与右心房;
• 主动脉及其分支;
• 左心房与肺静脉;
• 肺动脉; 中央气道.
图23. 心脏与大血管3D 观,中央气道与各主要解剖学成分的冠状观
将这些结构重新分类并投射到胸片(图24) 上可简化对上述主要解剖学细节的鉴别。
图24. 各主要结构
既然您已读到该模块的结尾部分,我们希望您在鉴别和识别这些解剖学的正常外观时信心
大增。
现在测试一下您是否 是"纵隔读片行家":
• 看图25 评价纵隔并尝试想象您刚温习的每一解剖学细节
图25.纵隔细节
恭喜, 您现在已成为纵隔读片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