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译介学)【圣才出品】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译介学)【圣才出品】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译介学)【圣才出品】

第3章译介学

3.1 复习笔记

一、翻译研究与译介学概述

(一)译介学

1.含义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2.地位

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正式的分支。

3.产生时间

大约起始于20世纪的30年代。而真正取得重要的地位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二)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1.近年来,翻译在比较文学界乃至在整个人文科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文化研究学科,它的涵盖面比比较文学大得多。

2.地位变化的实质

反映了国际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一种趋势,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东西方(包括中西)比较文学的崛起。

3.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其孜孜以求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和文学关系,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要发生关系——接受并产生影响,就必须打破相互之间的语言壁垒,其中翻译毫无疑问起着首屈一指的作用,翻译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比较文学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

(三)关于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地位的著作

1.翻译在比较文学中起初并没有重要地位

(1)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中尽管有专章谈到中国、印度、日本的诗学,却没有提及翻译的作用。

(2)原因:他们处在具有开放的世界性眼光的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和具有强烈民族文学感情的第二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交接期。

2.比较文学翻译问题讨论的先河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的第一部第七章“媒介”里,正式讨论了“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可谓开比较文学翻译问题讨论的先河。

(1)针对当时法国翻译界的具体情况,梵第根首先关心的是当时那些译本与原文相比,是不是“完全”,是不是“准确”。

(2)译本研究的两个方面

①把译文与原文进行比较研究。

②对同一作品的几个不同译本的比较。

(3)译者的工作:从“他们的传记,他们的文学生活,他们的社会地位”等了解他们的“媒介者的任务”等。

3.继梵第根之后,法国的比较文学家对翻译一直给予较大的重视

(1)1951年基亚在他的专著《比较文学》中又提出了研究译者和译作的问题。

(2)观点:他把翻译研究视作比较文学的“具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文学作品的“翻译理论问题”是“当前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4.80年代布吕奈尔等三人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

(1)“对一种翻译的研究,尤其属于接受文学的历史”,“和其他艺术一样,文学首先翻译现实、生活、自然,然后是公众对它无休止地翻译。所以,在无数的变动作品和读者间的距离的方式中,比较文学更喜欢对翻译这一种方式进行研究”。

(2)“比较学者的任务在于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使读者的数量增加,而且还是发明创造的学校。”

5.其他学者的著作或观点

(1)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是不同语种文学交流中头等重要的现象,并且也是一般人类生活和历史中头等重要的现象”,“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

(2)德国比较文学家霍斯特·吕迪格说:比较文学特别注重各国之间的文学媒介。翻译作品的精确研究“对于准确认识民族文学及其语言发展都很有好处”。

(3)罗马尼亚的迪马在《比较文学引论》中指出:“即使翻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今后它无疑仍然是传播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包含着译者对原作的评价、对作者的介绍的译序或前言,连同译作一起都是促进文学联系的一个因素,也是历史比较研究的一个材料来源。”

(4)日本的大塚幸南在《比较文学原理》一书的第八章“译者与翻译”中详细论述了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七个翻译研究的问题,如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问题,翻译创造的文体问题,

直译与转译的问题,自由翻译、窜改及改编的问题,同一作品的几种译本的比较问题,译著中的译者序言及解释问题,还有初译本的评价问题等。

(5)斯洛伐克学者朱里申在他的《文学比较研究理论》一书中专门有一节“翻译作为文学联系的形式”,把翻译看做文学接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他以俄罗斯文学中克雷洛夫翻译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和茹科夫斯基翻译德国诗人毕尔格的叙事诗《莱诺勒》为例,说明翻译是如何深深地影响了接受国的文学。

6.英国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研究家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1)观点

①该书的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中,作者相当深入地考察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但正如这一章的标题所昭示的,作者认为,原本作为比较文学一个分支的翻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了。

②作者进一步提出,现在是到了重新审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因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女性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已经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目。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把翻译研究视作一门主导学科,而把比较文学当做它的一个有价值的、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研究领域。”

(2)评价

巴斯奈特的这一结论不免失之偏颇,把比较文学中的翻译研究与整体的翻译研究混为一谈。但是从巴斯奈特的话中可以看出,由于翻译研究的跨文化性质,它在当前国际学术研究界的地位确实越来越重要,它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也正进入到一个相当微妙的阶段。

(四)传统翻译研究的分类

1.属外语教学范畴,旨在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达。

2.属翻译理论范畴,多结合现代语言学、交际学、符号学等各种理论,或结合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翻译现象作理论性的阐发,或从理论上进行归纳和提高,总结出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

3.属翻译史范畴,这一类研究除了对翻译活动和翻译事件的历时描述外,还有大量的对翻译家、文学社团、翻译流派的翻译主张、成就得失的探讨,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钩沉、溯源等。不难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尤其是第(一)第二类研究),其实质是一种语言研究。

(五)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

1.实质

(1)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是一种文学研究,它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它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

(2)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就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显得较为超脱。当然,与此相应的是,它也就缺乏对外语教学和具体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2.研究视角

(1)比较文学是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翻译的。它认为文学作品创作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作家对现实、生活、自然的翻译,而一部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还得接受读者对它的形形色色的、无休无止的翻译——各种读者的不同理解、接受和阐述。

(2)译者对另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还是译者对反映在作品里的另一民族、国家的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翻译(理解、接受和阐述),翻译研究因此有了文学研究的性质。

(六)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

1.研究角度的不同

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翻译,多把其研究对象(译者、译品或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的巨大背景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进行交流的。

2.研究重点的不同

(1)传统翻译研究多注重于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问题,比较文学学者关心的是在这些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释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等。比较文学学者一般不会涉及这些现象的翻译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2)在这种研究中,比较文学学者自然也要触及翻译的忠实性等问题并对之作出评判,但他的重点在于揭示译作与译者本人的创作在题材、思想、意义等方面的相通之处。

3.研究目的不同

(1)传统翻译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和指导翻译实践

比较文学学者把翻译看做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他把任何一个翻译行为的结果,都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以接受,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他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2)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说来比较超脱,视野更为开阔,更富审美成分

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和歪曲等,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现象。

4.在文学翻译中,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就更为复杂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对人类、对自然、对形形色色的事和物的独特的观察和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叙事学 答:叙事学是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形成的叙事理论。俄国学者普洛普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的结构思想传到法国,引起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分析的尝试,这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成了叙事学。叙事学关注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它发展了传统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注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3.隐含读者 答: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在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隐含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发愤著书 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5.春秋笔法 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二、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每题15分,共30分) 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滑,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答:(1)出处

比较文学期末考查试卷

比较文学期末考查试卷 中西方悲剧比较 “悲剧”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戏剧中,往往表现为内容情节的悲苦,文人们把它称作“哀曲”、“怨情”。“苦”、“哀”、“怨”这三个字,充分道出了我们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西方则不然,在西方文学悲剧意识最初发端的古希腊,悲剧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主要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 中西方的悲剧,从表现形态上来看,有着三方面的不同。 首先,作为中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其身份地位不同。在西方,古希腊悲剧的主角差不多都是皇家贵族或英雄豪杰。这一点在得以幸存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33部作品里,得以充分的展现:埃斯库罗斯笔下有为人类盗取天火而常年忍受老鹰啄食心脏之苦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索福克勒斯笔下有与邪恶命运努力抗争、具有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的俄底浦斯王的形象,欧里庇得斯笔下又有“酷对敌人,善待朋友”具有原始特点的泼辣女性美狄亚的形象。除此以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西方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等等,这些人物或者是英雄,或者是贵族阶级,可见,作家利用他们的身份和际遇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以此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慑力。 与西方不同的是,在我国的古典戏剧里,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柔弱善良、无辜被害而又无力反抗的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其中又以女子居多,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关汉卿的《窦娥冤》,作为悲剧主角的窦娥,自小就深受丧母之苦,为了供父考取功名,7岁就被卖到蔡婆家里做媳妇,其后又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最终因孝道甘愿忍受冤屈死于非命。如窦娥一般的女子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比比皆是:高明《琵琶记》里的赵五娘、《汉宫秋》里的王昭君、还有杜十娘、秦香莲等等,我们从她们身上看到的悲剧美,并不因其身份、地位,而是从她们的善良本性和悲剧结局的反差中感到同情和怜悯。 其次,中西方悲剧所表现的冲突不同。《俄底浦斯王》的悲剧之所以被称为“命运悲剧”,是因为在这部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像一个魔影一般,一步步牵引着主人公走向罪恶的深渊,在作者的笔下,命运是神秘莫测的,不可抗拒的,也是无法解释的,可是纵然如此,俄底浦斯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姿态,他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自我惩处,即便依旧逃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宿命安排,但在读者心里,他的这一形象却仍旧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形象。再者,从《哈姆雷特》《人民公敌》以及《威尼斯商人》等众多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西方悲剧的主人公积极抗争的一面,他们的抗争使得悲剧的冲突总是在针锋相对的斗争里达到高潮,由此可见,西方悲剧所表现的是人和他所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矛盾冲突。 在中国,古典悲剧通常着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叙事情节比较多,由于主人公的内心常常被一些封建教条所占据,加上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抗争往往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窦娥因感念孝道而代替蔡婆走向死亡,即便死前发了三桩誓愿,但也只有死后凭借虚无的上天的公正得以昭雪;赵五娘历经磨难,也只因着夫妻之道等等,这样的悲剧冲突带着强烈的伦理批判性质,它告诉人们何为该、何为不该,而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在不合理的境遇面前通常采取容忍的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使读者在悲剧氛围中达到教化作用。 第三,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同。西方的英雄式的主人公在悲剧的结尾通常以死亡来体现其自身价值,似乎没有死亡,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英雄。哈姆雷特用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斗争而得到升华,电影《勇敢的心》中的主人公华莱士为了自由而战,这样的英雄最终也在断头台上高呼着“自由”而逝,他们用生命证明着斗争的必要性及它所反应出的重大意义,这一点,又与中国悲剧不同。 在中国戏剧中,通常存在四种消解因素,即:仙、自然、酒、梦。朱光潜先生指出:“随

《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改

名词解释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八、合目的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需要而设计的,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九、合规律性: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 十、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他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十一、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十二、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十三、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 十四、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系统。十五、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十六、为什么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十七、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十八、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十九、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十、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二十一、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她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她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就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与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就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就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就是什么? 其内容一就是抒写孤苦寂寞与忧生惧祸之情;二就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就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就是长于抒情,二就是工于比兴;三就是精于用典;四就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就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就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考研题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笔记及习题(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 15.1 复习笔记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 (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 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 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 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 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 (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 (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2021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19考研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在被录取之后,还是很激动的,因为自己的复习较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身边研友的陪伴。就从考研备考来说,我将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总结,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想跟大家说,一定要提前想好要不要考研。在暑假之前,我是没有打算复习考研的,内心想着文科生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并准备暑假去实习。实习了半个月,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在想,大学毕业说不定也就是实习的样子,待遇也好不到哪去。经过自己内心的灵魂拷问,我决定:辞去工作,考研。那么问题来了,考哪呢?又是一番挣扎,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了,我还没有怎么关注过考研信息。我就找了我的室友,问了下考研的流程,最后选择了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原因是学校离家近,专业也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也方便以后找工作。因为选择的晚,前期复习起来总是手忙脚乱的。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乱,选择了复习就是了,拼上一把。中国古代文学有三个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都是全日制,招收二十多个人。当然,很多文科专业都是类似的,甚至招的人更少。竞争还是有的,所以有意考研的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范围:政治、英语一、业务课一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业务课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接下来我将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来谈谈我的一些经历。 政治英语几乎是所有考研人都要考的,如果英语特别不好的话,可以选择别的语言。因为自己开始复习的晚,自己的英语水平又不高,但其他语言也没有基础,所以我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背了《一本单词》,辅导班虽然是大班授课,但是我仍然是学到了不少,尤其是用词根词缀记忆单词。此外,我在上课以外的时间也会和班上别的同学交流,加上老师的鼓励,使我对英语复习越来越有信心了。就这样一天天的跟着学习,我的英语词汇语法越来越好了。后来就是集中的练题,做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但是真题没有一套套做,是按照老师整理好的分类进行练习的。政治,暑假我是都没想复习,因为听说政治复习早晚最后的分数差别不大。所以,我就想晚点开始,先把别的复习复习。在国庆之后,我才开始复习政治。我是直接看的《李凡政治新时器》,做做看看答案,解析也是认真的看,因为没有时间看别的资料了。李凡配套题既是我的练习册又是我的参考

暨南大学对外汉语考研--文学理论教程4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本节概述: 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知识点1:文学的文化含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知识点2:文学的审美含义 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知识点3:文学的通行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知识点4:文学与非文学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重点) 本节概述: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知识点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知识点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2021文学基础考研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真题与笔记

2021文学基础考研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真题 与笔记 一、一、填空题 1______的《诗学》是古希腊文论的奠基之作。[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亚里士多德~~ 【解析】《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2《理想国》的作者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柏拉图~~ 【解析】《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它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马克思~~ 【解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4______的《诗式》是唐代文论的重要著作。[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皎然~~ 【解析】《诗式》是唐代皎然的理论批评专著。除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诗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为例证。

5刘勰的文论巨著是《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文心雕龙~~ 【解析】《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6明代思想家______提出了“童心说”。[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李贽~~ 【解析】《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7清代叶燮撰写了诗论著作《_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原诗~~ 【解析】《原诗》为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 8王国维在《______》中阐发了“意境”的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人间词话~~ 【解析】“意境”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概念,以此建立起来的诗学体系是王国维关于古典诗歌的核心理论,它在继承传统诗词理论的基础上,融会中西,取得了全新的突破。 9______的《〈克伦威尔〉序言》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论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雨果~~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 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

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文学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解: (1)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