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舞

合集下载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一、普宁英歌概况俗话说:“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在2006年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

它流行于潮汕地区,在普宁、潮阳较为出名。

它已经有300多年的传承发展史了。

英歌表演是融舞蹈、南拳、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参与者都为男子。

体现了一种勇猛威武、雄壮有力的气势。

它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辞旧迎新的象征!在普宁,基本上村村都有英歌队,其中,实力较强、水平较高的英歌队伍就有160多支。

从里面脱颖而出的英歌队,可以冲出普宁,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普宁英歌的风采。

比如2008年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代表队之一在北京天安门表演,为北京奥运会开幕营造了热烈气氛。

2010年去上海世博会表演,而且又多次接受《远方的家》、《走遍中国》的专访。

二、普宁英歌的历史与特征普宁英歌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头),兴起年代清乾隆年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普宁英歌表演,大多以表现梁山泊英雄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为内容。

历来英歌队的装束打扮,进攻防守的击打动作,穿插分割冲锋陷阵,欢呼胜利等调度场面,无一不是与这故事有关。

但表现手法富于写意性,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通过对“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男性的粗犷、野性和豪放。

三、英歌队伍英歌队的人数一般在24、36、72人,最多可以有108人,均为梁山好汉着装,画脸谱,锣鼓队在后面。

队伍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执旗者,他是指挥进场合退场的人。

耍蛇人时迁,他会在队伍里面来回穿梭,并指挥队员的行动。

队伍里面击鼓的自然是老大宋江了,所有的英歌队员都是按照鼓的节奏来击槌的。

击槌队伍里面分为4个小队,里面有4个队长,称为四槌。

头槌是大刀关胜,红脸挂红须,有特定红帽子,脸谱以青红色为基调。

22164792

22164792

4、 广 东 醒 狮
广东醒狮, 是从唐代 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 五代十 国之后 , 随着中原百 姓的南迁 , 舞狮文化也传入岭南地 区。 广东醒狮 出现于 明代 , 起源 于南海县 。 清末 民初,南海 黄飞鸿 以武术 、 狮艺 闻名于世,其 “ 飞砣采青” “ 、 竹梯青 ” 、 “ 蟹青 ” 等技艺,开创 了南狮 技艺的先河 。 广 东醒狮是 融武术 、舞蹈 、音乐等 于一体 的体育竞 技活动 。 由舞狮 头 、狮尾 两人 合 作 表演 。 醒狮 舞法 主 要有 :佛 引狮 、狮 子采 灵 芝 、狮 子 出洞等 。采青 是醒 狮 的 高潮 ,所 谓 “ ”是一 小捆 生 菜 、扎上 “ 青 利 市” 、香 烟等 ,其 舞 法 极其 丰 富 多 彩 ,有 地 青 、水 青 、 蟹 青等 。采 青
今 已有 3 0多年的历史 。传 统舞狮主 要是在 正月的 “ 0 生采会 ” 进 行 ,多 为 助 兴 祈福 。 沙坑 醒狮 属 “ 南狮 ” ,造 型 夸 张浪 漫 、讲 究 神韵 ;狮 子 额 高而窄 、眼大能转动 、 口阔带笑 、背宽、鼻塌 、面颊饱 满、 牙齿能 隐能露 。分文狮 、武狮和少狮 三大类 。文狮 以刘备 、关
公作 脸谱 ,温顺 和 善 ;武狮 以张飞作脸 谱 ,勇猛 刚 烈 ;少 狮
即幼狮 ,憨态 可爱 ,一般 跟 随文 、武狮 同场 表演 。传 统 的南
狮 技 巧 有 “出 洞 ” 、“上 山 ” “巡 山 会 狮 ” 、 、“采 青 ” 、 “ 洞 ” 等 , 尤 以 “ 青 ”动 作 难 度 最 大 。 入 采
一 一
划分 , 大致 可分为慢板英歌 、 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 , 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 。其中的 “ 醉槌 ”英歌,舞者形似醉汉 , 别具神韵 。 中板英歌的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 , 其特 点是稳健 中见潇洒、古朴 中现圆

潮汕英歌舞作文300字

潮汕英歌舞作文300字

潮汕英歌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我们的老家潮汕过年,除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外,还少不了我们潮汕特色表演——英歌舞。

大年初二,我被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吵醒了,心想这不会是英歌舞吧?我立刻从被窝中爬起,后迫不及待地跑到了楼下。

一路狂奔,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英歌巡演开始的地方。

尽管我来得很早,但是现场还是人山人海:有的人抱着小孩,有的人踮起脚望着,有的人在看手机,还有的人在开直播间呢。

“咚咚咚”,远处传来了一阵有节奏的声音,我们立刻抬眼望去。

一群身穿花花绿绿衣服的人正朝我们走来。

只见一个带队的手持大旗的人率先冲进了广场里,边冲边喊“哈哈”,然后就是一群身穿黑白相间的人紧接入场,只见他们两只手各有一根英歌木棍,随着“哈哈”声互相对击,木棍发出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音,这声音十分整齐划一。

队伍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黑衣白脸的人,他手持着一条黑白项链蛇在地上滑步移动。

那一条蛇在他手里像一条精灵一样上蹿下跳。

在他的舞动之下,黑白项链蛇上左下右的摆动着,看着神气极了。

我怀着好奇的心问爸爸,“英歌舞是什么?”爸爸说,英歌舞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普宁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500多年的历史。

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有吉祥平安的寓意,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打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
概!表演时最少则24—36人,多则72—108人,表演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表演!
时间过得飞快,英歌舞巡演伴随着最后一声锣鼓结束了上午场,我和爸爸也只好意犹未尽地回家了!。

潮汕英歌文化作文

潮汕英歌文化作文

《潮汕英歌舞》作文潮汕英歌舞,非遗过大年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潮汕。

潮汕并不是指的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地区,潮汕地理概念上指粤东的揭阳,潮州,汕头三市这片区域,1991年汕头市域分设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

这次我们是在由揭阳市代管的普宁市过大年,普宁市是潮汕有名的文化之乡。

为什么要去普宁过大年呢?因为这里有大名鼎鼎的英歌舞。

潮汕地区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

既似土风,又似武舞。

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营救卢俊义化妆成卖艺队大闹元宵的故事,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

2006年5月20日,英歌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次潮汕旅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氛围,也看到了南北方文化风俗的差异,壮观的英歌舞让我深深震撼,希望大家有机会去潮汕地区真正感受非遗过大年的魅力。

《一舞英歌》这一定是你,英歌舞。

一声声鼓锣声从心底穿过。

使人惊异,使使人心迷陶醉静听着,脸上不禁漾起笑素人颊边不禁泛上红晕。

这一定是你,英歌舞!古老的民巷刚刚苏醒,带着刚苏醒的寂寥。

新年,已在巷旁等待……一片黄晕出现在老巷房子的顶端,太阳跳上了房屋。

一串鼓声传入耳畔,新年到来了!远远的,鼓点夹杂着锣声向老巷传来。

那鼓点,密时如雨,泼洒在人们心中;那鼓点,缓时如云,轻轻飘过人们心中。

几十位表演者的手甩动着,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发出强有力的声响,在空气中炸开。

隆隆隆隆,仅听节奏就知,快板英歌出现了!舞者们携着短槌向老巷走来,英歌棒互叩的声响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生变化。

隆隆隆隆,中板英歌也不甘落后,紧随快板英歌响起,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

英歌舞作文素材

英歌舞作文素材

英歌舞作文素材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汕尾)。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普宁市,陆丰市,惠来县,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

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

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

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

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现今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傩舞是一种反映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的形式。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泊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泊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苏萍说,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汉的英雄故事来表演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人数方面就因地而异,表演者主要是当地的居民,所以变数就比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当地的经济环境来决定具体参演人数的多少。

而且是以20到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

因为英歌舞表演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

也出现了许多未婚女子她们组成的英歌舞队,还有少年儿童啊,老年英歌队也相继成立。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

“英歌槌”的长度一般为1.2尺到1.8尺。

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

苏萍介绍说,“英歌槌”的打法,按槌花运动的差异就有直槌和横槌两种。

英歌舞的队形一般是两列,人数一致,这样一来就有利于游行的时候保持队伍的整齐。

潮汕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
制作时间:2023.6.13
起源与发展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
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常见有三种说法:
及时雨说
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 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 样的说法。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 场面。
秧歌说
表演者饰演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般表演人数最少16人,最多不会 到达108人。因为习惯性与道教36天罡、72地煞联系起来,所以多数表演是36人 或72人组成。
主要表演内容为:一个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 有一个是梁山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英歌舞组成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 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表演乐器
英歌舞的音乐只有节奏,没有旋律。而不同类型的英 歌舞对应不同的锣鼓节奏。
大鼓:直径约60厘米左右,木框牛皮鼓。司大鼓的扮 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
中鼓:直径约50厘米,其他与大鼓类同。鼓手一般将 其绑在自己的身上
钦仔:铜制锣,潮属特有乐器。 大锣:即苏锣,潮人又称为“肚脐锣”。 钹:亦称“小镲”。 云锣:即月锣。铙钹,亦称“水镲”。 螺号:海螺号。 牛角号:声音洪亮
最后的收场节目是“打布马”。一人扮成朝廷官员这官员两持 双锏,与手握木棍的徒步和尚进行对打,最后以朝廷命官被打败 狼狈而逃作为英歌结束的活动标志。
英歌舞组成
节奏版式分类
慢板英歌:表演者所执的英歌槌较其他类型的略长,约60厘米。英歌槌的敲
打节奏,一般配合锣鼓声三四下一组动作。而且每次击打英歌槌,都会有一个动作表 演。这种类型的英歌主要集中在潮阳区棉城附近,表演者也没有宋江、时迁等梁山好 汉脸谱。其打法单纯古朴,被认为是最早出现的英歌。

中国汉族南方民间舞-英歌舞

中国汉族南方民间舞-英歌舞

中国汉族南方民间舞-英歌舞潮汕英歌舞概述【英歌舞为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粤东潮汕地区、福建等地。

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广东潮阳市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县市,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

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

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

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

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时的生中和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朋友也多。

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

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

普宁县是流行英歌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

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

在乡村,百姓们只要听到英歌声,就在门口作好了迎接准备。

英歌队来了,户主就鸣炮邀请,这时英歌队就得进入院内,在院内表演一番。

人们认为,经过英歌队舞过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英歌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潮阳、普宁一带的艺术表演形式,明末清初已流行。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潮汕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中国香港;泰国;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揭阳市普宁市、惠来县,汕尾市陆丰市,潮州市潮安区,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

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

由来
英歌舞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及时雨说”,一种是“秧歌说”,一种是“傩舞说”。

“及时雨说”就是在明末清初绍兴名士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本书中“及时雨”一节就有这样的说法。

这一节里描写的是求雨的场面。

张岱认为,可能是因为水浒英雄的大哥宋江绰号就叫“及时雨”。

秧歌说就是说英歌舞是从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脱胎来的。

因为英歌与“秧歌”在潮州话里的发音是比较相似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宁英歌舞一、什么是英歌舞英歌舞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以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为故事背景,融武术、舞蹈、音乐、演唱于一身,兼具驱邪、祈福、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二、英歌舞的起源(一)来自外江戏300 多年前,外江戏(汉剧)曾来普宁演出宋朝梁山好汉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其中有唱有舞,当时称为唱英歌。

后逐渐将“唱”的部分删去而保留其棒舞部分。

(二)少林寺说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地主、官僚豪绅残酷欺压农民,为反抗压迫,群众借唱英歌为名练习武艺。

相传最早的是旱塘乡的一位农民,为反抗本乡的封建地主压迫,在其父亲的安排下,徒步到少林寺学习武艺。

回来后,因慑于封建势力,不敢设馆传武,便把学到的武艺改编成英歌舞,传教于东、西、南、北、中五个门头。

久之,遂发展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英歌舞。

(三)秧歌说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在其《潮州风俗考有载》: 农者春时,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

并说“秧”与“英”潮音相近,转而成“英”。

(四)傩文化说1、英歌舞始终保持着驱鬼逐疫的实用功能。

它总是在过年或民俗节日里演出, 只是在我们有意进行改造以后, 成为了娱乐表演形式, 才可能随时进行表演。

在农村表演, 要到各家登堂入室, 在各个角落喧呼跳跃, 直接目的就是要驱逐恶疫病疠之鬼, 祈求平安。

2、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 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

英歌舞中除了几个主要人物被冠上梁山英雄身份而有固定脸谱以外, 其他都是鬼神的脸谱, 化装的原则也是愈凶恶、愈奇怪, 愈好。

可见其主要是用来驱鬼逐疫的。

3、领舞者说是时迁, 但脸谱却是黑白相间的鬼面, 而不是戏曲中已经定型的三花脸。

时迁手里拿的是条蛇, 有人硬说这是攻打大名府时用的火把。

这实在太牵强附会了。

水浒英雄中哪一个是以蛇为武器的? 其实蛇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是龙的基础。

潮汕地区在文化上与闽南是一个系统, 而闽字就是表示门内祭祀蛇的民族。

这是英歌舞中舞蛇的基础。

领舞者就是古傩中的蜞头。

4、英歌舞演员配合舞蹈动作发出的叫声, 一定要不像人叫的声音才好, 尖厉有力, 就是模仿怪兽叫, 以达到驱鬼逐疫的目的。

5、英歌舞后棚队中有一对戴面具的老人, 叫师公、师婆。

这也明显与梁山泊英雄没有什么关系。

而这正是傩舞中具有代表性的傩公、傩母。

三、英歌舞的表演形式英歌队一般由前棚、中棚、后棚三个部分组成(1)前棚前棚,即英歌队伍整体组织中的前头部分,也是英歌队的主体部分,大规模由108 名年青力壮的男子汉,化装为梁山泊起义部队的主力军的英雄好汉组成,小型的由24 人组成,一般由36人组成,俗称36 天罡。

皆武士装,其领头两人为指挥,即“头槌”与“二槌”,“头槌”多为红面红须,装扮成为梁山人物秦明或关胜,以及黑面黑须装扮成为梁山人物黑旋风李逵。

和尚打扮的是鲁智深或武松。

其中还有两个男扮女装的为孙二娘和顾大嫂。

其他人物有九纹龙史进、猎户解珍等。

整个队伍中的2/3 的人手握两节木棒,每节长尺余,敲击起舞,通过刚劲有力的舞蹈表演,表现英雄事迹。

1/3 的人,手拿小鼓槌棒,敲打起舞,助威前进。

另外,队伍中必有一人扮时迁,手执布制长蛇,穿梭腾跃,调整队形,交流舞姿动作和舞蹈图形信息,前棚舞蹈队伍表演时,敲击着木棒和小鼓,伴随着“冬冬喳,冬冬喳,冬冬喳”的英歌锣鼓节奏,紧凑速齐地以优美的舞姿,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编演表现攻城战阵的舞图形。

威武壮观,具有强烈的感人艺术魅力,给观众以振奋昂扬的感受,激发人们扮英雄、学英雄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中棚中棚的演出节目,主要是表演一些剧性较强、娱乐气氛浓郁的传统曲艺节目。

其传统的完整表演节目有13 个,都是以民间趣闻轶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编演的第一是“佛公佛母”,由两位扮演者头戴弥勒佛面具,手执葵扇,手舞足蹈,笑容可掬地招呼观众,为中棚队伍开路,以示吉祥; 第二是“洗耳恭听扬佛”,一至几人扮演和尚,手执佛尘说唱前进。

唱词内容多宣扬佛教教义,宣扬因果报应; 第三是否“牵猪蕸“,表演民间配种员的生计,属趣味性节目; 第四层是”双摇鼓”,表演民间摇鼓货郎下乡做小日甚一日杂生意,属闹剧; 第五是“农夫扶犁下地“,则反映农民一年四季劳动生活艰辛的表演唱; 第六是“徐大江拖车”,取材民间传闻,反映的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处境; 第七是“钓鱼”,属反映鱼人生活情趣的说唱节目; 第八是“桃花过渡”。

传统的斗畲歌方式,取材民间男耕女织的说唱节目;第十是“和尚戏尼姑”。

属低级趣味的闹剧; 第十一是“闹花灯”。

由男女若干人手擎花灯,边舞边唱的娱乐性节目; 第十二是“妇女卖艺”,是反映民间艺人生活的表演唱; 第十三是“京城会”,是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喜剧性节目。

中棚十三个节目,内容丰富,需要众多的技艺双全的人才扮演。

一般情况下,比较难齐全地表演全部节目,便有选择地表演其中若干个。

(3)后棚后棚,即英歌整体组织中的后头部队,这部分代表梁山泊起义军与民众汇合在一起,组成强大的后备力量。

这支队伍,一般由象征性的十六或二十四、三十六人组成,人数没有严格的数量要求,只求偶数。

一般阵容是72 人,俗称72地煞,这支队伍的成员,轮番上场,各自表演各式套路的武术,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 套式; 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 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 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

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四、英歌舞的特色(一)服饰跟京剧中的紧身短打相类似。

其中前棚最前方的八人身穿戏曲服饰,后队则统一成整齐的黑色、黄色和红色。

(二)脸谱舞者的化装脸谱是根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的。

如关胜(或杨志)红脸红须,李逵黑须满腮、倒钩,鲁智深和尚装束,武松则为白脸。

色彩则是以白色打底,用红、绿、黑、白、银等颜色相间进行描划。

脸谱的特征是神秘、凶恶、恐怖。

(三)道具英歌槌的来历。

后棚表演中为何以锄头、铁铲、铁叉为武器。

(四)音乐前棚表演中配以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

中棚表演用潮汕方言进行演唱,配合动作表演。

后棚表演中配合锣鼓,为打武术表演和打斗场面造势助威。

(五)表演中的角色反串在英歌舞表演中,虽然有孙二娘、顾大嫂这样的女性角色,但是这些角色仍然由男性来扮演。

这是因为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不允许外出抛头露面,而且男女不允许同台表演; 所以女性一般不出现在表演中。

五、英歌舞的文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功能总是意味着满足需要,从最简单的吃喝行为到神圣的仪式活动都是如此。

”英歌舞这种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同样可以与人类生活需要联系起来进行功能分析。

(一)人们认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

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

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

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

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

所以,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办公大楼落成、大桥通车、学校庆典仪式举行时,都免不了要请英歌队大舞一番。

(二)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农耕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饭,人们往往把握不了自已的命运,只有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明的保佑上,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寿、无病无灾。

英歌这一民俗文化形式正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每年的正月、八月,是农闲阶段,人们的文化生活很贫乏; 又是家家一造的开端,寄托着一造的希望,因此英歌舞也就应运而生。

英歌舞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响应,是由农耕社会的特征所决定的。

(三)是神灵与宗族的结合一年一度英歌舞的举办,有祭拜与表演的活动,这就需要组织机构来推动,要先组成理事会,制定方案,筹集资金、抽调人力,支配各种社会资源,在隆重而又热烈的过程中,体现有关人员的一些特权。

英歌舞往往又和宗族联系在一起。

在普宁的乡村中,宗族组织比较单一,人们基本上是同祖同宗,同一姓氏。

英歌舞也是一种不同宗族群体的竞争。

此外,族中的长辈一般都是年事已高,不再从事生产劳动,组织英歌舞正是填补他们从劳动岗位退下来的位置,使他们有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要维持老人的威望,要维护宗族的权威,通过组织英歌舞活动来调动和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是重要的方法。

(四)是民间娱乐的方式娱乐是人们在紧张劳动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调适。

在年初,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种娱乐活动是我国民间的传统。

在英歌舞表演的过程中,集中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 有唱戏的、说书的、杂耍的、化装游行的、放焰火鞭炮的,不一而足。

(五)是音乐戏剧的舞台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慢板英歌节奏比较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

中板的话它的锣鼓敲击法就简单一点,体现“力” 和“势”的艺术美,比较潇洒,典型的就是排字英歌。

快板的话就是比其他两种的节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点紧凑,阵势的开合,动作的起伏,气氛比较热烈。

这些活动始终与潮州音乐相依相伴,交织在一起。

是古代保留下来的音乐“活化石”。

(六)是民间强身健体的平台英歌的舞蹈、武术、拳术单打、对打、混合打、拳攻腿踢,棍击枪刺,刀枪剑戟等肢体运动,成为人们强身健体锻炼和表演的广阔平台,既锻炼了身体业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沟通。

这与动乱的旧社会人们为了防身而强行锻炼是截然不同的。

(七)是民间工艺之集成工艺品的产生及技艺的提高,必须要有强劲的求为动力。

英歌活动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工艺品展示的过程,英歌舞对工艺品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方面功不可没。

各种各样的木偶“老爷”、香几、祭台,都是金漆木雕的上品,做工十分讲究; 参加英歌活人员的服装也要用手工绣上虫鱼花鸟、珍禽瑞兽,在蜚声海内外的潮绣中,衍生出跟祭拜有关的“顾绣”行业; 各式各样的脸谱中,无论是图案的彩绘,还是其工艺的制作,都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

在四乡六里的英歌舞中,其实也是各种工艺水平的一种检阅、一种比赛,从而使各种技艺得到不断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