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中医护理第六章《方药基础知识》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教学课题:中医护理第六章,方药基础知识,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教学目的:1. 了解中药的性能,掌握中药的分类及应用。
2. 能够根据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配伍,熟练掌握方剂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提高中药的使用率。
课时分配:2学时(120分钟)授课类型:理论授课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重点:中药的分类、应用难点:方剂的应用关键:激发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掌握方剂的应用方法教学手段、教具:手段:讲授、互动交流、案例分析教具:幻灯片、中药样本、方剂手册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中药的性能及分类。
2. 通过中药样本让学生感受中药的气味、口感等。
3. 分析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讲解方剂的组成及应用。
4. 带领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学习方剂的应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中药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回顾中医基本理论,为中药的介绍做铺垫。
二、讲授中药的性能及分类(20分钟)1. 介绍中药的气味、味道、性味等基本性能。
2. 分类讲解中药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各自特点。
三、中药样本体验(20分钟)1. 准备不同的中药样本,让学生通过感受中药的气味、味道等,更深入地了解中药。
2.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样本的形态、气味、味道等特点,尝试识别其名称及性能。
四、方剂应用的讲解(40分钟)1. 讲解方剂的组成及应用方法。
2. 分析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3. 通过实例讲解方剂的应用方法。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掌握。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2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进行回应和解答。
为下节课做好教学准备。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中药基本知识性能分类应用方剂板画:中药样本方剂组成示意图实际案例分析作业布置:阅读相关中药学专著,加深对中药性能和分类的理解。
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

四、宋元时期(金元):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全称《伤寒明理药方论》,选伤寒方20首,依 《内经》理论为之作解,首开方论之先河,“君、 臣、佐、使”的组方概念得到实践。 归经、引经 报使理论得到应用。
宋元时期局方盛行,金元诸家又提倡 不泥古方,主张临证拟方,出现了与经 方对峙的时方。
《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 ---是第一部理、法、
方、药体系完整的医药方书。政府编制
《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宋载方最多的方书。
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为主, 疗效比较可靠。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 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政府编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
四、宋元时期(金元):
朱丹溪(朱震亨)长于滋阴,著有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
李东垣专于补益脾胃,以甘温除大热的 治法,是这一时代的进步,著有《脾胃 论》、《兰室秘藏》等,都对方剂的运用 有所创建和发挥。
题注: 张子和对仲景攻下法的扩大应用集中 反映在攻下派《儒门事亲》著作中。 朱丹溪的“六郁”思想及“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补阴的思想,从代表方剂 越鞠丸、大补阴丸中反映出来。
注:如何学好方剂学?
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 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注意了解学科整体结构。运用类比方 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 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
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重加强实践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方 剂学发展的简史主要分为 六个阶段
药物是方剂的基础,方剂是药物 治病的进一步发展。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 用药的作用只有在方剂中才能更好 发挥,方剂只有有目的、有法度地 运用药物才能更有效地防治疾病。
中医护理第六章《方药基础知识》第二节《方剂基础知识》

教学课题:方剂基础知识教学目的:1. 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分类。
2. 了解方剂的变化及剂型。
3. 熟悉方剂的应用。
课时分配:本节课为1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时间分配如下:理论教学:3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授课类型:讲授+案例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重点:方剂的组成及分类。
难点:方剂的变化。
教学关键:理解方剂的剂型。
教学手段、教具:手段:讲授、案例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茶具、方剂书籍。
教学主要方法:1. 讲授法2. 问答法3. 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方剂是什么?2.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教学(30分钟)1. 方剂的组成及分类:a. 方剂的组成:药物+辅料。
b. 方剂的分类:复方、散方、丸剂、散剂、口服液剂等。
2. 方剂的变化:a. 方剂的加减:增加或减少某些药物。
b. 方剂的调整:改变药物的比例。
c. 方剂的变异:改变某些药物的用量或用法。
3. 方剂的剂型:a. 方剂的常见剂型:丸剂、散剂、口服液剂等。
b. 方剂剂型的选择:根据药物的性质、病情及患者的情况选择剂型。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 以一些常见的方剂为例,分析其组成、分类、变化及剂型。
2.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总结(5分钟)1. 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方剂的组成、分类、变化、剂型。
作业布置:阅读相关的方剂书籍,深入了解方剂的组成和分类。
选择一种方剂,分析其变化和剂型,并写一篇小结。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方剂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组成、分类、变化和剂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学生对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易大纲54学时

掌握:玉屏风散、金缩固精丸
熟悉:四神丸、完带汤
了解:牡蛎散、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
理气剂
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
熟悉:定喘汤、天台乌药散
了解:枳实薤白桂枝汤、金铃子散、橘皮竹茹汤
理血剂
掌握: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化汤、十灰散、小蓟饮子
熟悉:桃核承气汤、黄土汤
了解:复元活血汤、桂枝茯苓丸、失笑散
治风剂
掌握: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
熟悉:消风散、天麻钩藤饮
了解:牵正散、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治燥剂
掌握:杏苏散、百合固金汤
熟悉:桑杏汤、增液汤
了解:清燥救肺汤、玉液汤
祛湿剂
掌握:平胃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五苓散、独活寄生汤
熟悉:藿香正气散、三仁汤、二妙散、防己黄芪汤、实脾散
了解:苓桂朮甘汤、真武汤
祛痰剂
了解:吴芩连汤
了解:防风通圣散
补益剂
掌握: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
熟悉: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归脾汤、八珍汤、一贯煎
了解:参苓白术散、炙甘草汤、左归丸、右归丸
安神剂
掌握:天王补心丹
熟悉:朱砂安神丸
了解: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
开窍剂
熟悉:三宝和苏合香丸之临床区别运用。
了解:济川煎、增液承气汤
和解剂
掌握:小柴胡汤、逍遥散
熟悉:半夏泻心汤
了解:四逆散、痛泻要方
清热剂
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芍药汤
熟悉:普济消毒饮、导赤散、清胃散、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
了解:凉膈散、清瘟败毒饮、白头翁汤
祛暑剂
掌握:六一散
温里剂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
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
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
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
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中医药方剂基础知识

煎煮后处理:煎煮后及时过滤药 渣,避免药液浑浊影响疗效
煎煮器具:选择陶瓷、砂锅 等耐高温、不易腐蚀的器具
煎煮时间:根据药方和药材 的特性,控制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根据药方和药材的 特性,控制煎煮次数,避免浪
费药材
煎煮保存:煎煮好的药液应尽快服用, 如需保存,应选择密闭、阴凉、干燥的
地方保存,避免药液变质影响疗效。
中医药方剂基础 知识
伍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历 史 和 现 状
肆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治 疗 原 理 和 功 效
叁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煎 煮 方 法 和 注 意 事 项
贰
中 医 药 方 剂 的 储 存 和 管 理
壹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正 文
目 录
第一章
方剂的组成和分类
方剂的组成
君药:方剂中的主要药物, 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君 药的疗效
佐药:协助君药、臣药, 起辅助治疗作用
使药:引导诸药,起调和 作用
药引:引药归经,起引经 作用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 使,合理配伍,使药物发 挥最佳疗效
方剂的分类
01
按照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分 类:补益剂、解表剂、清 热剂等
02
按照药物的组成和功效分 类:单味药、复方药等
Hale Waihona Puke 中医药方剂的现状现代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方剂进行研究和开发 临床应用:中医药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疗效显著 传承与创新:继承传统中医药方剂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 国际交流:中医药方剂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中第医三药方章剂的治疗原
理和功效
中医药方剂的治疗原理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培训课件:项目十一 方剂基础知识

任务一 方剂组成原则及变化
方剂由药物组成,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的药 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要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 方剂功效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 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必须指出,在此所指的药味增减的变化,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 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四个不变),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 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
项目十一 方剂基础知识
任务二
任务二 方剂的分类与剂型
一、方剂的分类
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 形态,称为剂型。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理论和 宝贵的实践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 酒、丹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多发展,明代《本草纲目》 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建国以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 研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
李杲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任务二 方剂的分类与剂型
(一)汤剂
①药物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
优点
②便于加减,全面兼顾
③给药途径多
内服 外用
洗浴 熏蒸
含漱
任务二 方剂的分类与剂型
(一)汤剂
①服用量大,口感不佳, 儿童尤难接受
缺点
②贮存、携带不方便 ③成分不稳定 ④药材浪费大
有些成分不易 有些煎成出分易于
13
任务一 方剂组成原则及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药量比较
方剂 名称
小承 气汤
厚朴三 物汤
药物、用量与配伍 君 臣 佐使
大枳 黄 实 厚朴 四 三 二两 两枚
厚枳 朴实 八五 两枚
大黄 四两
功用与主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组成〗
柴胡 白术 当归 茯苓 白芍各10g甘草5g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证。 【症状】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 痛目弦,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 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主治
风寒霍乱
病机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脾胃不和
症状
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 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方解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藿香三两(15g) 君 理气和中,升清降浊 半夏二两(10g)
调和营卫,调和药性, 调和脾胃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组成〗茵陈30g 栀子15g 大黄9g 〖主治〗湿热黄疸。 【症状】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橘如色, 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 脉沉数者。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三、方 剂的剂
型
传统剂型:汤、丸、散、 膏、丹、酒、露、茶、锭。
现代剂型:流浸膏、浸膏、 片剂、冲剂、糖浆、注射剂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二 常用方剂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组成〗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薄荷6g淡竹叶6g 甘草5g 荆芥穗5g 牛蒡子9g 淡豆豉5g芦根15g 〖主治〗 风热表症,温病初起。 【症状】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 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 浮数。症见发热,微恶寒,无汗或少量汗出,口 渴,咳嗽咽痛,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脉浮数。
一 方剂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 (2)熟悉常用代表方的组成、功用(7首:
银翘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逍遥散、
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
(3)了解方剂方的剂基组本知成识学时变化及剂型
一、概述
方
剂
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 上,按照组成原则,选择
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
苍术一钱(10g) 臣
苦参一钱(10g)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疏风止痒
祛风燥湿 清热燥湿
木通五分(5g) 佐 渗利湿热 知母一钱(10g)
佐 清热泻火 石膏一钱(10g) 当归一钱(10g) 生地一钱(10g) 佐 养血活血 胡麻仁一钱(10g) 甘草五分(5g) 使 调药和中
功用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君:针对主病或主证(病因、病理) 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①一个方中的君药,是该方功 用的具体体现,如黄连解毒汤。
②君药一般药力宏厚,作用较全 面——麻黄汤之麻黄:发汗解表
③君药是方中必不 可少的组成成份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臣药(辅药):含义有二,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 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下一页
柴胡(半斤)24g 君 和解少阳
黄芩(三两)9g 臣 清泄少阳之热
二者合用,一散一表,散不透表,清不 走 里,恰入少阳,和解(清解)少阳之邪
人参(三两)9g
佐 补益中气
①补气以祛邪; ②扶正以御邪
半夏(半升)9g 佐 降逆和胃止呕
甘草(三两)9g 使 调和药性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 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
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 服用的药物。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二)方剂的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 大的灵活性。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1.随证加减的变化: 2.药物配伍的变化: 3.组方的变化: (二)药量加减的变化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佐药:含义有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 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 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 峻烈之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 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 相成作用的药物。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使药:含义有三。
恰当配伍而成,是临证治
法的具体运用。
方剂学是研究药物配方剂组 成原则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方剂与 治法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方剂与 药物
“药有个性之专长, 方有合群之妙用” “药有益亦有害,方有利而无敝”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 一)方剂的组成 2部分: 主药 辅药 4部分: 君 臣、佐、使
臣 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陈皮二两(10g)
白术二两(10g) 臣 健脾益气,祛湿止泻
茯苓二两(10g)
厚朴二两(10g) 佐
大腹皮一两(5g)
桔梗二两(10g) 佐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行气化湿 宣利肺气
调畅气机
紫苏一两(5g) 白芷一两(5g)
佐 发散风寒,芳香化湿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佐 使
炙甘草二两半(10g)
生姜 三两 大枣 四攻
①调和表里 佐
②生姜和胃止呕助半夏
③大枣助人参益气补脾, 助甘草和药性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பைடு நூலகம்
1.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证),口 苦、咽干、目率、脉弦,共八大证。
2.热入血室:月经适断,往来寒热。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返回
玉屏风散录自《医方类聚》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消风散《外科正宗》
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主治
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 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 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解
荆芥一钱(10g) 君
防风一钱(10g)
牛蒡子一钱(10g) 蝉蜕一钱(10g) 臣
方剂基本知识学时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晃
主治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
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