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后感《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小说中,卡尔维诺通过55个城市故事的描述,展现了城市的秘密和真正魅力。
首先,我被小说中城市的柔软性所吸引。
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社会空间,更是文化空间,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气息,它们或繁华喧嚣,或宁静安详,或古老神秘,或现代前卫。
这些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其次,我被小说中城市的矛盾性所触动。
城市既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
在城市中,人们追求着梦想和幸福,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人们对城市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此外,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忽必烈帝国的都城和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的对峙,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价值。
这种对峙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更体现在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层面。
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差异和特色。
最后,卡尔维诺用古代使者的口吻对城市进行了现代性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后工业社会中异化了的城市状态。
连绵的城市无限地扩张,规模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感受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
这种城市状态让我对城市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总的来说,《看不见的城市》是一部充满哲理和启示的作品。
它让我对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担忧。
这部作品让我认识到,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一种更加可持续和人性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变迁。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四篇)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看不见的城市是我拜读卡尔维诺的第一本书。
这是本巨文艺的书,华丽的词藻,感性的思绪,天马行空般的意象,典型的卡尔维诺,给你震撼,给你美,给你思考,却不给你答案—抑或,世上原无答案,所以旅者永不停驻,不管在多么有个性的地方。
书中55个虚构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优与劣都是那么突出,却都没有绝对。
我想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真理,而是用一连串赋予朦胧象征意义的城池,来代表大千世界,来影射人生,它让我从另一面感受生活,或华美或忧伤或平静,放下刨根究底的功利心,得到一刻的放松与休憩–哪怕之后还是要继续狗血的去生活。
我不想也没有水平去所谓解构大师的意图。
我只浅薄的觉得,人在建造城市,城市也会塑造人;人在挑选城市,城市也在挑选人。
人与城,谁都不是谁的主人。
正如在旅途中的人,目的地会给你新的思考并转为特质,而你也丢弃些许曾经的想法在该地,变幻的城市脸孔,就织成了大千世界,你欣赏过,感受过,影响过,却不会永久占有。
当最终停下来时刻,你就是一座城,你才真正拥有一座城。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二)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有的句子和景观都被隐藏,隐藏于这丝丝的追忆中,隐藏于这延绵的情绪里。
更像是一场灵魂之旅,带着哲思穿梭于各式各样的城市,思维被打破成碎片晒在午后斑驳的阳光下,卡尔维诺的句子更像是读诗一样美妙,我们是被旅行带到了城市里,我们是被旅行带进了水的沙漠,不管是地狱、是贪婪、是欲望……不管是什么,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
这并非景色的穿梭,而是思绪的遨游。
遨游在欲望之城的石阶上,我们看着城市在走向贪婪,走向毁灭,或者是走向静止,走向永恒。
带着理想,带着幻想,读者被旅行带进了一座座有着呼吸、有着沉思的城市。
书中谈及的城市全都汇集成一座城池,就是我们的城市。
她孤独,她贪婪,她又纯真,她有无尽的欲望与落魄,她有无穷的辉煌与孤寂。
就是这样一座城,这座城有生命,有呼吸,她会哀伤也会喜悦。
这是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是我们心中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读完《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而又虚幻的旅行。
它没有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城市的模样、气息和灵魂,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书里的那些城市,仿佛是一个个被赋予了生命的精灵,它们有着自己的性格、脾气和故事。
卡尔维诺的文字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在书中众多的城市中,有一个城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座城市里,街道狭窄而弯曲,房屋紧紧地挨在一起,仿佛在互相取暖。
城市的中心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古老的喷泉,喷泉的水已经不那么清澈,却依然流淌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座城市的时候,街头巷尾就开始热闹起来。
卖早点的小贩们支起了摊子,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四溢的油条,还有那香甜的豆浆,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街角的那家理发店,老板总是哼着小曲儿,为顾客们修剪出满意的发型。
理发店的旁边是一家小小的杂货店,老板娘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和每一个进店的人打着招呼。
这座城市里还有一家书店,书店的门面不大,但里面却别有洞天。
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从经典文学到最新的畅销书,应有尽有。
书店的老板是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柜台后面,手里捧着一本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当有人走进书店,他会抬起头,微笑着打个招呼,然后又继续低头看书。
我常常会在周末的午后走进这家书店,随便找一个角落坐下,翻开一本喜欢的书,让自己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翻书声和窗外的鸟鸣声。
在这样的环境里,时间仿佛静止了,我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只与书为伴。
城市的边缘有一条小河,河水缓缓地流淌着。
河边种着一排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像是在跳着一支优美的舞蹈。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让人陶醉。
河边有一些老人在悠闲地散步,还有一些孩子在嬉戏玩耍。
看不见的城市满分作文

看不见的城市满分作文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总有一些角落,一些瞬间,一些情感,如同隐匿在暗处的微光,不为人知却又真实存在。
这便是那些“看不见的城市”,它们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承载着梦想、失落、希望与爱。
我所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条狭窄的老街。
老街的两旁是老旧的居民楼,墙面斑驳,电线如蛛网般交错。
平日里,这里没有太多的行人,只有偶尔路过的车辆扬起一阵尘土。
然而,就在这条看似普通的老街上,却有着一个小小的理发店。
理发店的店面不大,装修也十分简陋。
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阿强理发店”。
走进店里,只有两张破旧的理发椅,一面有些模糊的镜子,以及一个摆满了理发工具的柜子。
店主阿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身材微胖,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
有一次,我因为头发实在太长,决定去阿强的理发店修剪一下。
当我走进店里的时候,阿强正坐在椅子上,看着一本旧杂志。
看到我进来,他连忙起身,热情地招呼我坐下。
“小伙子,想怎么剪?”阿强一边给我围上围裙,一边问道。
我有些茫然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随口说道:“您看着剪吧,短点就行。
”阿强笑了笑,拿起梳子和剪刀,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
他的动作很轻柔,每一下都小心翼翼,仿佛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在理发的过程中,我和阿强闲聊起来。
我得知,他在这里开理发店已经有十多年了。
这条老街虽然破旧,但他却舍不得离开。
“这里的街坊邻居都熟悉了,每天能和大家打个招呼,唠唠嗑,感觉挺好的。
”阿强一边剪着头发,一边说道。
我好奇地问他:“生意怎么样?”阿强微微叹了口气:“也就勉强维持生计吧。
现在的人都喜欢去那些大的美发店,觉得这里太简陋了。
但我觉得,理发嘛,手艺才是最重要的。
”听着他的话,我不禁对他心生敬意。
在这个追求物质和外表的时代,阿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最简单的工具,为人们带来最实在的服务。
这时,店里走进来一位老人。
阿强看到他,连忙放下手中的剪刀,招呼老人坐下。
“大爷,您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就好。
卡尔维诺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语录

卡尔维诺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语录《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
在《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看不见的城市》小说了有很多精彩语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语录1、无论我怎么描述采拉这个有许多巍峨碉堡的城,都是徒劳无功的。
我可以告诉你,像楼梯一样升高的街道有多少级,拱廊的弯度多大,屋顶上铺着怎样的锌片;可是我已经知道,那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
组成这城市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它的空间面积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2、她只能唤起你的一个个欲望,再迫使你把他们压下去,而某天清晨,当你在阿娜斯塔西亚醒来时,所有的欲望会一起萌发,把你包围起来……你以为自己在享受阿娜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3、这是一个累赘的城;它不断重复自己以便让人记住。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求肯定城市的存在。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4、城市里的每样创新,都会影响天空的样子。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5、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如迷的画卷,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敬畏。
-----伊洛塔.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6、活人的地狱不一定会出现;要是真有的话,它就是我们如今每日在其中生活的地狱,它是由于我们结集在一起而形成的。
我们有两种避免受苦的办法。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7、我本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我在这个城市做了些什么,这里就有我曾经的过去;我没有在那个城市做过什么,那里也有我的过去——未曾经历,也是一种过去。
因为未曾经历,所以那便成了一种陌生。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8、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记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上……在某些时刻、某些街道上你会看到难以混淆的、罕见的、甚至是辉煌的事物。
卡尔维诺书摘

卡尔维诺书摘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而闻名。
以下是他一些著作中的经典摘抄:
1.《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Cities"):
“城市就像梦:由欲望和恐惧构成,即使是最不可能的梦境,也有一个隐藏的通道,通向我们隐藏的现实。
”
“每座城市都接受着地狱;但是,有一座城市在地狱之中,那么,去这座城市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
2.《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Ifonawinter'snightatraveler"):
“你是爱书的人,不仅因为书中文字引你入胜,还因为书本身是物体,你觉得它们即使静静地放在那里也充满意义。
”
“阅读的真正乐趣不在于它结束时能达到什么,而在于过程本身。
”
3.《树上的男爵》("TheBaronintheTrees"):
“他决定把生活过得不同于其他人,而要比其他人更多地观察和思考。
”
这些摘抄展示了卡尔维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他对生活、现实与想象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他的作品常常引导读者思考更广阔的主题,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美感。
看不见的城市名言

1.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这名言像一把神奇的放大镜。
在古老的小镇里,那些斑驳的墙壁就像岁月的史书。
我和朋友漫步其间,朋友惊叹道:“这墙壁是不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身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故事,这些痕迹是不是比任何文字记载都更生动,你说呢?”2. “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
”此名言似变幻的魔方。
就像旅游时去的海滨城市,游客匆匆而过看到的是阳光沙滩,当地居民却深知它的风雨四季。
一位游客和当地居民聊天时说:“这城市是不是像魔方,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色彩,我们游客是不是只看到了它的一面,而你们才知晓它的全貌,太神奇了!”3. “你若是每天八个小时切割玛瑙、石华和绿玉髓,你的辛苦就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这名言像一条沉重的锁链。
比如那些在大城市里为了追求物质而拼命工作的人,每日忙碌在高楼大厦间。
一位职场人疲惫地说:“我这工作是不是像被锁链拴住,看似在追逐梦想,实际是不是被欲望奴役,我该如何挣脱呢?”4.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的风景。
”像一面无形的镜子。
回忆中的故乡小城,那脑海里的旧街小巷影响着我们对它如今模样的认知。
我和老同学回忆故乡时说:“那些回忆是不是像镜子里的影像,即使故乡变了,回忆中的样子是不是还在左右我们对它的情感,这是不是很奇妙?”5.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它宛如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
像繁华的都市,新老居民带着各自的故事融入。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有感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有感在书中,卡尔维诺描绘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宏伟壮丽,有的神秘莫测,有的充满生机,有的则破败不堪。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它们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文化、历史和人类情感的象征。
通过这些城市,卡尔维诺探讨了人类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旅行是了解自己的故土的一种方式。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当我们去旅行时,才会发现自己来自的故土是什么样子。
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然而,一个人上路太久,也可能会担心自己会回不去,忘记自己的家乡。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时候我会离开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外面闯荡一段时间后,会开始怀念家乡的一切。
这种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是人类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之一。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我们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记忆和故事构成了城市的灵魂。
我们对城市的记忆不仅仅是关于它的建筑和风景,更是关于我们在这座城市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这些记忆是如此珍贵,它们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也让我们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然而,城市也会隐藏自己的过去,就像它隐藏自己的秘密一样。
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线索和痕迹来猜测城市的过去,这些线索可能是街道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古老的文献或者人们的传说。
城市的历史就像一层薄薄的面纱,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探索时,才能揭开它的面纱,看到城市的真实面貌。
阿纳斯塔西亚是一座诡谲的城市,它具有时而恶毒时而善良的力量。
在这座城市中,我们的欲望会被塑造,同时我们也在塑造着城市。
我们在城市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本质。
城市是我们的舞台,我们是城市的演员,我们在城市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在被城市所影响和塑造。
瓦尔德拉达是一对像镜城一样的孪生城市,一座在湖畔,而另一座是它在湖中的倒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看不见的城市间梭巡
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
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近似于吟游诗人的意大利童话整理者
与传唱者,这一切身份与头衔之后应再加上他为全世界熟知的那个光环:意大利
作家。
在《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之后,他不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转而捕捉现
实在所有空间、时间中的浮光掠影。后现代小说三部曲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
子,而《看不见的城市》,无疑是其中最绚烂夺目的一环。
元。远行归来的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最初,马
可的沟通方式,是在言语不通时演出的即兴哑剧,“第一座城市是一条鱼逃离了
鸬鹚的长嘴,却又落入了渔网;第二座城市是一个赤条条的男子跳过火堆,竟安
然无恙;第三座城市是一个骷髅头,发绿霉的牙齿咬着一颗圆圆的白色珍珠”。
在他们言语能够交流后,忽必烈汗心中刻下的形象,仍不可磨灭。马可波罗作为
旅行者,忽必烈汗作为试图解释的对话者,他们的交锋穿起整本不可思议的游记。
这名讲述者,常常要面对这样的发问:“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或
者“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马可的回答则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看到他能拥有的
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随着交谈的深入,可汗不断明白,这不过是一场“记忆中的旅行”,却也是
“旅行终点的发现”。马可波罗为王指引的 “最后的目的地只能是地狱城”。
马可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
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
至此,卡尔维诺借一千零一夜的讲述者之口,终于将他的目光正式投回实在
的、俗世的城市。之前,那目光梭巡在所有的城市之上,那两个下着棋、讲着旅
行经历的男人,不过是共同经历了五十五个,你所看不见的城市。
这是《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它不讲故事,它只描述状
态。哪怕是五十五个城市的状态,也只以两个对话者的角度去体验——而对话者
身上发生了什么,你也只能从他们呈现的状态中体味。
这近似于一千零一夜,却绝非一千零一夜。
《看不见的城市》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你无法为这本书描绘一张清晰的阅
读地图。
五十五个城市,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段篇章,分为十一种:与记忆有关、
与欲望有关、与符号有关、轻盈的、连绵的、隐蔽的、„„每种城市中都有五座。
这五十五座城市在篇章的编排上以一种几何式的错落的美感,互相插入对方的序
列里。在一个城市序列结束之前,另一个城市序列早已不动声色地悄然插入。篇
章间的联系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切碎,并且在一定章节之间,插入整本书的大背景
——引入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有时是思考,有时是提引,有时是归结,
有时是与前后文无干的自说自话。这更增加了这本迷宫书的扑朔迷离。
但《看不见的城市》不会让你迷路,书中提供了无数个出口,并且允许读者
自行挖开一个口子爬出,在任何他们乐意的地方。
也就是说,卡尔维诺在书在创设无数障碍时,也创设了无数别开生面的小径。
正因为它无所拘束又暗含规则,这几乎是开放式的阅读。你几乎可以拾起任何一
个章节开始阅读整本书,抑或以城市的名字为线索,或单独赏析叙述者,或者循
环往复,从末到始,都可成文,无论如何,这是一本“碎片拼成的书”。卡尔维
诺把碎片巧妙地缀补为书,读者的阅读就是把书还原为碎片。
是什么造成了这么一本书?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
的„„每个章节都应该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者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
反思。”“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
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
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
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
读完全书,折返再读序言,就如遇着灌顶醍醐。并不出读者意料,是工业城
市的焦虑催产了这本书。但他在序言中直接给出主旨,并且迫不及待地在结尾中
再次强调,那架势真有如末日将临: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
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
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卡尔维诺不是造物主,他的焦虑感,在书中不得不透。特奥朵拉城中驱之不
尽的老鼠、莱奥尼亚城中永世堆积的垃圾、荒芜的建设者泰克拉城、被自己的记
忆累垮的埃洛特乌比亚城„„地狱这个词在最后一页方才出现,倒阅过去,才再
品出一次卡尔维诺的良苦用心。
卡尔维诺简直以怕人的,先知般的口吻,叙述了这样的城。这也是卡尔维诺
不怕抖搂自己写作意图的原因,在卡尔维诺的叙述中,每个故事都是先知般充满
着寓言意味。我们蓦然惊醒,发现我们的现代城市竟是如此不堪居住,而我们不
约而同地选择了默默承受。
这样完全无章法、无学理的分析,走到具体文字的赏析上,也算是自然的一
步了。对个人体验而言,伊西朵拉城是诸多城市中,最为动人深忆的一座城。它
是城市与记忆的一部分。抵达它,需要一个“长期骑马行走在丛莽地区的人”对
城市的“自然的渴望”为药引,你就能进入这个旖旎的城市。海螺楼梯、小提琴、
被需要的女人、不过是为了斗鸡的流血争斗,这样模模糊糊的描绘,无论如何抽
象,毕竟是少年梦中的城市。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回忆之中少年就是青春,而当
回忆变为抵达,变为老人的少年只能在城中回忆青春。
伊西朵拉城的描绘极为简单,廖廖数行。它也不会比其他城市有更多引人之
处。它唯独吞没一个少年的梦,将欲望也一并吞噬。卡尔维诺用极为简洁有力的
话为这个城市收尾,我也无法为这城市想到更凉薄的定语了:
“他和这些老人们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当卡尔维诺少年,终于抵达他的伊西朵拉城,将会有什么事在一夕间发生?
我将如何对一座看不见的城市致敬,以沉默或以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