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和管理
明清档案

明清档案明清档案分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中各处档案和清各部院衙门档案等。
其中,除大部分为汉文外,还有满文老档以及英、法、德等文字的外交档案。
民国年间,这批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档案,历尽了各种磨难。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部分明清档案约40万件运到了台湾。
在那儿,档案受到了良好保护,并有专人整理研究。
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直接归属档案局管理。
五十年代,档案馆将遗存各地的明清档案全部接收回北京。
目前,我国现存明清各种档案约计1000万件。
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论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论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影响与意义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文书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明清文书档案工作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二、明清文书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1. 明代文书档案工作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文书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官僚制度的完善和官员数量的增加,文书档案工作变得越来越繁琐。
为了保证政务正常运转,明代政府开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规范且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
2. 清代文书档案工作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我国文书档案管理体系最为完善和规范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政府继承了明朝政府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规范且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影响1. 提高了文书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明清时期,文书档案工作的改革使得管理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政府机构在处理各种文件时,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文件,还能够对文件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归档。
这些改革措施为政府机构提供了更加高效、规范和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服务。
2. 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而明清时期所留下来的大量文书档案则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这些文书档案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3. 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挖掘和整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四、明清文书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1. 促进了历史文化传承明清时期的文书档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书档案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
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国家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
自古以来,我国各个朝代都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秦汉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秦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中央设立了“尚书令”一职,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2. 档案分类秦汉时期的档案分为两类:一是文书档案,二是图书档案。
文书档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图书档案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史书、地理志等。
3. 档案管理秦汉时期的档案管理注重保密,档案存放地点较为隐蔽。
档案查阅需经过严格审批,一般只限于皇帝和官员。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管理机构有所发展。
北魏设立了“秘书省”,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也设立了类似的机构。
2. 档案分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分类与秦汉时期相似,但更加细化。
文书档案分为诏令、奏章、文书等;图书档案分为经、史、子、集等。
3. 档案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化。
档案存放实行分库管理,档案查阅需登记备案。
此外,各朝代还注重档案的编纂和整理,如《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编纂。
四、隋唐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隋唐时期,档案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
唐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机构,分别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2. 档案分类隋唐时期的档案分类更加细化,文书档案分为诏令、奏章、案牍等;图书档案分为经、史、子、集、释、道等。
3. 档案管理隋唐时期的档案管理注重规范化、制度化。
档案存放实行分库管理,档案查阅需登记备案。
此外,各朝代还注重档案的编纂和整理,如《唐书》、《五代史》等史书的编纂。
五、宋元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宋元时期,档案管理机构有所发展。
宋朝设立了“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

略论档案的起源和演变档案起源于古代文明,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已经开始记录大量的法律文件、商业记录和政治文件。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政府开始使用典籍和卷轴来管理公共记录和法律文书,形成了当时很流行的“书写”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在世界各地的演变和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和用途。
在中国,档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简牍”。
简牍是最早被发明和使用的书写材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记录的主要载体。
随着汉字的发展,形成了纸面书写记载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档案的形式。
在唐代,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官司来统计收集档案,称为“本府”,同时规定了档案的保存制度,统一管理国家档案。
宋代时期,国家档案制度日益完善和细化,明清时期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各级档案管理制度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的保存、管理、传承与运用,都有了详细规定和制度。
随着社会生产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古代的档案主要以纸面文书为主,保存和管理的方式也比较原始。
现代的档案技术则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电子档案、影像档案、数字化档案等,都成为了现代档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化档案、云存储、大数据技术等,极大地促进了档案管理和传承的方式和效率。
同时,也需要对信息安全、保密、防篡改等档案管理问题进行加强和完善,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总体来说,档案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变迁,档案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演化,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证据的价值和重要性始终不变。
未来,保护和传承好档案文化,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然趋势,更是保障现代社会秩序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和组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记录,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实施与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夏、商、周等朝代,就已经有了较为简单的档案管理制度。
当时,档案管理主要依靠官员个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 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1)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设立专门的档案机构,实行集中管理。
汉代进一步发展了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档案机构体系。
(2)唐宋时期:唐代设立“秘书省”,负责档案管理。
宋代进一步规范了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了档案机构体系,明确了档案管理职责。
(3)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档案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档案管理体系。
(4)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档案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此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三、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档案管理机构我国档案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国家档案局、地方各级档案局、企事业单位档案室等。
国家档案局负责全国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地方各级档案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
2. 档案分类与编号我国档案分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法》,将档案分为十大类,分别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古籍档案、历史档案、外交档案、特殊档案。
档案编号采用统一的标准,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 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收集是指对档案的收集、鉴定、归档等工作。
档案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类、编目、装订等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中国档案管理制度

中国档案管理制度一、引言档案是一国的历史记载和文化遗产,是国家记忆的载体,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
档案管理制度是保护和管理档案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国家档案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为维护国家档案安全、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主要以制定两汉时期的“监察官”、唐代的“门下省”和宋代的“尚书省”等官署为主。
明清时期出现了更加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形成了初具规模和制度的档案馆,系统地整理、保管和利用档案。
但受限于历史时期和制度环境的限制,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整理和保管规范不统一、档案管理机构职能不清晰等。
新中国建立后,档案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管档案法》标志着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中国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档案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档案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和改进。
三、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国家所有、社会共享原则中国档案管理制度坚持国家所有、社会共享的原则,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档案均为国家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档案的查阅、利用权利。
2. 全面合规、规范保管原则中国档案管理制度强调全面合规、规范保管,即对档案的管理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保证档案的安全、完整和真实性。
3. 利用开放、服务社会原则中国档案管理制度主张利用开放、服务社会,即鼓励并提供档案服务,为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档案资料查询服务,促进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四、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档案法规体系、档案管理机构体系、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技术四个方面。
1. 档案法规体系中国档案法规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其中主要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条例》等。
明清档案管理模式相关问题的探讨

明清档案管理模式相关问题的探讨文 / 王海欧摘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管理明清档案最权威的国家级档案机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先后利用缩微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在的网络技术,对传统珍贵的纸质档案进行整理加工,在有效保护纸质档案的同时,不断提升档案的开发利用水平,顺应时势探求出纸质档案、缩微胶片档案、电子文件档案三大管理模式。
文章结合该馆在明清档案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就如何有效保护传统历史档案文献并有效开发纸质档案的史料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明清档案;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275.1;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012-03一、适时探求三大管理模式,多方位实现明清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功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上下跨越几百年,所保存明清两代中央国家机关及皇室档案的文献史料高达74个全宗,1000余万件。
其中清代内阁、军机处、宫中、内务府、宗人府五个全宗的档案资料最多,馆藏数量占全馆总量的78%。
这批档案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是研究明清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历史真迹、东方瑰宝”:保存纸质档案是档案管理的永恒主题档案管理兼具保护与利用两大功能,其核心目标是让珍贵的纸质档案得到长期有效的保存。
2002年,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秘密立储档案》第一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史料。
2003年10月,该馆藏《大明混一图》、《清初世袭罔替诰命》、《大清荷兰国书》、《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信》第二批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2010年2月,该馆藏《清初满文木牌》、《清代庄妃册文》等文献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2015年4月,该馆藏《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第四批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满文密本档》有关17世纪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档案、《清代金榜》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的《世界记忆遗产录》。
古代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作为国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法律价值。
在我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二、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1. 档案收集与整理古代档案的收集主要来源于政府机关、官府、民间等。
收集过程中,要求档案内容真实、完整、准确。
整理过程中,按照档案内容、性质、时间等进行分类、编号、归档。
2. 档案保管与保护古代档案的保管工作主要由官府负责,实行专人负责制。
保管过程中,注重档案的防潮、防虫、防火、防盗等措施。
对于珍贵档案,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如复制、封装等。
3. 档案利用与传承古代档案的利用主要面向政府机关、官府、民间等。
利用过程中,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确保档案安全。
档案传承方面,通过教育、文献记载等方式,使档案得以流传。
4. 档案编纂与出版古代档案编纂工作主要由官府负责,编纂过程中注重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编纂成果以史书、方志、汇编等形式出版,供后人查阅。
三、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特点1. 官僚制度与家族制度相结合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与官僚制度、家族制度密切相关。
官府是档案管理的主体,家族则承担着档案传承的责任。
2. 严格的管理体系古代档案管理制度具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包括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纂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3. 重视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古代档案管理制度注重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确保档案的历史价值。
4. 档案利用与传承相结合古代档案管理制度既注重档案的利用,又注重档案的传承,使档案得以流传。
四、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意义1. 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古代档案管理制度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提供了重要依据。
2. 促进了历史研究的深入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便利,使历史研究得以深入。
3. 传承了优秀文化传统古代档案管理制度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古代文化得以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句。
“案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档案。
档案一词源于清代,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缅怀既往、探索未来的重要依据。
明清档案是明清王朝从公元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五百多年间的统治活动中形成的文书,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详细记载着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宗教、宫廷、社会等方面的历史状况。
明清档案虽然是中国现存历史档案中保存数量最大的,但在经过多次政权更替,战争劫掠,主管单位交接转售之后,流散遗失十分严重。
所以妥善的保存及管理明清档案,不仅有利于我们对明清历史的研究,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借鉴和参考的重要历史资料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了解明清档案的历史流传变迁和当代明清档案的管理情况,对明清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从而更好的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
正文一、明清档案的流传变迁明清时期由于具有完备的文书制度,形成了大量的档案。
当时为了保存这些档案,设有内阁大库、皇史宬及各部院的档房等,专贮中央衙门的档案。
各地则设有架阁库专藏地方机关的档案。
但这些丰富的档案资源并没有完全地被保存下来。
长期以来,政权的更替,战争的焚劫以及霉烂虫蛀使其损失相当严重。
明朝档案大部分毁于明清战火之中,留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多是清初修《明史》时从各处收集来的。
而清代存于内阁大库的档案在鸦片战争以后曾多次被外国侵略者焚劫,当时抢救移出的二百万件档案虽被分别存放于国子监南学和学部大堂后堂之中,但在民国建立初期,北洋政府对这部分档案却任意糟蹋和盗窃。
之后这些档案又经历了“八千麻袋事件”,虽然后来被罗振玉以重金收回但终因人力和财力不支辗转买卖于私人之间,时达六、七年之久,损失了约七分之一。
而存于宫内的档案保存情况也相当糟糕,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溥仪被逐出宫等事件之后,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下设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等机构。
图书馆下设的文献部负责明清档案和历史物品的管理,同时它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一个档案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脚步逐步加紧,故宫博物馆为谋求文物的安全,将文物(其中档案文物3773箱)南迁至上海法租界。
1937年又将全部档案迁至南京,但日寇攻陷上海之后这批档案又被分3批移到巴县、重庆和峨眉大福寺。
明清档案颠沛流离的命运到此并未结束,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时,将内阁、军机处、宫中、清史馆等机构档案,装入204箱中,携往台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明清历史档案,视其为国家财富,决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陆续将失散在社会上的近四百万件(册)明清档案收集起来。
1951年5月,故宫博物院将文献馆改为档案馆,将原来收藏的图像、冠服、乐器、仪仗、钱币等项历史文物移交给故宫博物馆保管部。
从此,故宫博物院档案馆成为保管明清历史档案的专门机构。
4年后,为加强对明清档案的管理故宫博物院将档案馆交由国家档案局直接领导,更名为第一历史档案馆,随后以明清档案部的名义并入中央档案馆成为中央档案馆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在经历了30多年的一系列变更之后,1993年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合并,中国第一历史馆仍为其管理下的一个文化事业单位。
从1925年故宫文献部设立到现在的80多年里尽管馆名屡屡更改,但其实质都是管理明清档案的机构。
二、明清档案管理工作的原则明清档案工作就是对明清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它的任务是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好明清档案。
维护中华文化遗产的安全与完整,积极向社会提供档案资料,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明清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修复、编目、提供利用、展览、编译十项业务。
管理明清档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集中统一管理明清档案,以便保护档案的安全和方便利用;(二)要保持档案的历史联系,维护历史档案的原貌;(三)要充分利用原管理基础,保持明清档案工作的延续性。
三、明清档案的管理工作(一)收集:明清档案的收集工作,就是把流散国内外的明清历史档案收集起来,集中到档案馆进行统一的管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有明朝档案一千万件,其中明朝档案三千多件,其余都是清朝的档案。
该馆收集档案的范围以明清档案为主,兼收明清以前各个朝代的档案;以收集档案为主,兼收有关的古籍文献资料。
要做好明清档案的收集工作,首先要熟悉明清档案的变迁历史,调查明清档案散存在国内外的状况,然后有计划地向收藏明清档案的机关、团体、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书店以及个人进行征集收购。
或收回原物;或复制副本;或拍摄成缩微胶片。
对流散在国外的档案要通过外交途径,或民间往来的方式,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征集工作。
对要征集的档案,要经过鉴定、辨别真伪、评定价值、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接收。
对捐赠和移交档案资料的单位和个人,可给以适当的奖励和酬谢。
对收购的档案和资料要按质议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拟设立征集档案基金,要专款专用,任何开支不得挪用。
档案征集到馆后,要登记档案的来源、种类、数量、价值、征集费用等,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再按全宗统一保管,如需要整理,通知整理组纳入工作计划进行整理。
(二)保管:明清档案的保管工作,是防止与限制毁坏档案的各种因素,尽量延长文件的寿命,确保档案的安全。
损坏档案的因素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因素,如虫蛀、潮湿、光照、尘土等;二是人为的因素,如盗窃、剪裁、涂改、磨损等。
为了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1975年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内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古建筑形式库房大楼。
随后又将库房的窗户一律用石岩绵封闭,变成了防风、防尘、放光、防虫的密闭库房。
为了提高库房使用率,又安装了安全密闭、防光防尘、美观协调的密集排架,安装了新型空调设备,加添了防火的烟雾报警器。
建立了对档案资料库的遥控和电脑中心控制系统。
设有温湿度自动记录仪并安装了闭路电视,以便于监督管理。
现在,库房管理实行安全责任制,按库定人。
保管员每天都要检查库房的温湿度,温度一般保持在20°C±2°C,相对温湿度保持在50°C±2°C,。
经常清扫地面、框架,以保持库房的清洁。
为了便于管理,对所有库房进行了统一编号。
档案按全宗排列,一个全宗的档案尽量排放在一起。
每个库房的架框也都统一排列编号,加签标明。
每个库房内都有绘制档案存放的排架表,进库提挡,一目了然。
凡档案出库,必须办理提调手续,填写调档三联单。
我国现阶段历史档案保管工作正一步步迈向全部使用“计算机网络梯调系统”时代。
(三)修复:明清档案的修复工作,就是档案的修裱与复制工作。
明清档案因年代久远,虫蛀、霉烂、破损比较严重,如不进行修裱则无法被研究利用。
明清档案的修裱工作包括托裱、修补以及装订。
复制档案则有三种方法:一是临摹复制;二是静电复印和照像;三是缩微复制。
中国档案馆自1980年至1995年,已经修裱霉烂虫蛀档案512447张、舆图2915平方公尺。
摄制缩微胶卷132535791拍,复印还原档案2384895张。
这不但有效地保护了明清档案,而且方便了查阅利用档案。
(四)统计:明清档案的统计工作,是用表册、指标数字等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有关情况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
它是制定档案工作方针、任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对档案业务管理实行监督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统计工作主要有:一是档案状况的各项统计(如档案数量、长度统计表、馆藏档案全宗一览表、档案整理状况统计表、档案残破情况统计表等);二是档案工作情况的各项统计(如征集档案统计表、档案利用情况统计表);三是档案工作人员各种档案统计表册;四是档案装备、各种机器、办公用具等统计表;五是档案事业费用统计表,等等。
(五)整理: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就是把散乱的档案系统化。
根据管理明清档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应针对不同的档案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
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可分加工整理和对零散文件整理两种。
加工整理应根据原整理的基础情况,采用相应的方法和程序。
整理零散文件,一般依下列程序进行:1、区分全宗:区分全宗就是档案馆所藏全部档案的第一层分类。
档案的分类应以保持文件的历史联系为原则。
全宗原则在历史档案中也是适用的。
不过历史档案的全宗和现行机关档案全宗的划分有所不同。
历史档案的全宗,不仅指一个衙署或某个官员所形成的全部档案,而且还指在历史形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的一宗档案,不管这种联系是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还是在管理这些档案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联系,都可以构成一个全宗。
2、全宗内档案的分类:清代档案各全宗内档案文件的分类有:一按文件名称分类;二按机构分类;三按问题分类;四按年代分类(各大类之下,再分属类、项、目、子目等)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划分类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类目的设置应以保持文件的历史联系和便于利用为原则;②划分必须以所整理档案的共同基本属性为根据。
每一层分类必须取一个标准,否则,采取二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就会造成紊乱,使同类列不能互相排斥。
3、组卷明清档案的保管单位有件、卷、册、包、盒等,形式不一,大小各异。
1949年以前整理的档案,重要的文件都是按件登记,如诏、诰、敕、硃批奏折、题本等,都是在分类之后,逐件编号登目。
一般文件多采用包或盒。
1949年以后整理的档案,分类之后,多数都组了卷。
立卷是根据不同的文件,灵活地采用问题、文种、作者、地区、时间收发文机关等不同特征进行的,分“详细立卷”和“简单立卷”两种。
“详细立卷”卷内文件须逐件摘由、排列编号,并制有“卷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简单立卷”卷内文件仅排列顺序和附一个“备考表”明清档案可以组卷,但其并不适用于每个文件。
整理各部院衙门的零散档案是适合组卷的,如刑部档案,当时围绕处理某一案件形成紧密联系的一组文件就是一个案卷。
文件立卷后便于查找使用。
而有一部分重要文件,如皇帝颁布的诏、诰、敕和谕旨及臣工奏呈的题本、奏折等,大都是一文一事,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是分别办理和单独存放的,可以进行逐件登记,不一定都组成案卷。
实践证明,这部分档案组卷,大都是按文件内容性质的细分类。
而且一卷有数件以至几十件,作者、事由、时间都不能详细反映,卷内文件又没有编目,给以后编制题目录和各种索引工具及照相复制带来不便。
(六)编目与索引:明清档案的编目工作,不仅是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而且是整个档案馆中一项重要工作。
编目工作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一个档案馆的水平。
荷兰档案学家斯·缪勒说:“在整理一个档案全宗时照顾历史研究的利益只应该是次要的。
”档案整理只能根据文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一定整理方法,创造一定的便利条件。
但整理工作并不能解决利用工作的各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