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桥 西方文论 《实用生态批评》评述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
《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内容简介:新世纪以来,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国文论、美学研究中广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大有成为“显学”之势。
在经过了萌发和草创阶段之后,中国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目前已经进入了学理整合、丰富、深化阶段。
尽管中国生态批评及其理论形态的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在目前还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但是理论上的建构和争鸣已经开启了学科建设的新视角,新的观点时有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因此,可以说,中国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研究初具规模,并且必将在新世纪中国文论建设中承担其自己的职责。
本卷所选各篇,具是在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力作,是了解和把握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相信读者可以从这些文章中获得一定的启发。
生态批评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批评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石海毓【期刊名称】《文学理论前沿》【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批评作为人类对滥用自然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批判性回应,在西方理论界首先出现。
生态批评家试图唤醒和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为缓解生态危机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做出贡献。
在中国,生态批评是一个翻译而来的或引进的理论概念和批评原则,但是,生态批评理论的成功引进得益于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和思想资源。
在生态理论建构中,一些知名的中国学者将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相结合,致力于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试图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语境中构建独特的生态批评话语。
本文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进行了分析。
在指出中国生态批评的特点和局限后,本文认为,建立在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生态批评将会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对话,共同为建设世界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总页数】28页(P154-181)【作者】石海毓【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相关文献】1.生态批评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J], 曹东波2.西方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山水文学——重审中国文学的自然之思 [J], 杨萍3.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 [J], 李卫涛4.生态批评如何对接中华文学传统——评盖光《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融合与构建》 [J], 吕逸新5.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实践的阐释 [J], 黄爱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批评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缺陷(上)

新批评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缺陷(上)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受到学界的高度推崇。
却始终面临一个难以解脱的悖论:一方面是理论很“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是推动中国文艺实践蓬勃发展的理论少之又少。
脱离了文学经验和实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无法提出科学的审美标准、指明文学理论生成和丰富的方向,更无法指导文学的创作和生产。
这不仅是精神分析文论的重大缺陷,而且是西方当代文论诸多学派的通病。
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节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并逐渐演变为显学,受到学界的高度推崇。
文艺理论研究言必及西方,西方文艺理论成为评价和检验中国文学艺术实践的标准、文艺理论建设的基本要素。
当下,我们面临一个难以解脱的悖论:一方面是理论的泛滥,各种西方文论轮番出场,似乎有一个很“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理论的无效,能立足中国本土,真正解决中国文艺实践问题,推动中国文艺实践蓬勃发展的理论少之又少。
中国文艺理论建设和研究渐入窘境。
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究竟应该如何辨识当代西方文论?它对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如何?在西方文论的强势话语下,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何在?脱离文学实践西方文论中诸多影响重大的学说与流派,不同程度地脱离文学实践和文学经验,运用文学以外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本、解释经验,进而推广为具有普适性的文学规则。
这些理论发生的起点往往不是鲜活的实践,而是抽象的理论。
在许多情况下,文学文本只是这些理论阐述自身的例证。
这让我们对一些西方文论的科学性发生疑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弗洛伊德不是文学批评家,他的学说首先是作为心理学理论提出的。
早在1896年,他就创造并使用了精神分析一词,1900年完成《释梦》,构造了他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
他的文学观,以及对文学和文艺的表述,都是在这一理论成形后,作为对精神分析学说的证明和应用而逐步形成的。
从时间上看,《作家与白日梦》(1908)、《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歌德在其〈诗与真〉里对童年的回忆》(1917)、《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等被反复引用的文论著作,都是在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以后完成的,其重要观点无一不是依据精神分析理论衍生而来。
生态批评:“绿色批评”与“蓝色批评”的生态整体观

[ 基金项 目]四川省教 育厅人文社科 项 目 ( 1 2 S B 1 4 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 S C 1 3 B 0 7 6 ) ;西华 大学外
国语 言 学及 应 用语 言 学 重 点 学 科 ( X Z D 1 9 0 7— 0 9 ) [ 作者 简介] 李新新 , . 西 华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副教 授 ,硕 士研 究 生 导 师 ,研 究方 向 : 澳 大利 亚 文 学 。
范 式 的 主 潮 流 ,但 忽略 了对 占地 球 近 四 分 之 三 的 海 洋 的 关 注 。在 海 洋 污 染 日趋 严 重 , 海 洋 生 态危 机 逐 渐 恶 化 的现 实语 境 压 力 下 ,“ 关 注 海 洋”,进 行 以 蓝 色为 原 色的 海 洋 生 态批 评 , 即 “ 蓝 色批 评 ” 成 为 时代 发 展 的 必然 。在 人 陆 、人 海 关 系都 十 分 紧 张 的 新 时代 背 景 下 ,应 坚持 “ 绿 色批 评 ” 与 “ 蓝 色批 评 ” 并 重发 展 的 生
一
心主义的痕迹。除此之外,其他欧美学者如詹姆斯 ・ 汉
斯 ( J a m e s H a n s ) 、 斯洛维克 ( S c o t t S l o v i c ) 、威廉 ・ 豪沃
员的共同体 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都有资格 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 ” _ 6 l ( 利奥波德将传统意义上
的水 、 气循环 , 无论是陆地上,还是海洋里生活的 自然 万物,甚至是人类 ,才得 以存活 ,没有海洋 ,一切生命 物将趋于完结 。海洋是 自然界生物环链的发端之所 ,人
事实上, “ 绿色批评”主流的根源可进一步追溯到 类处于这个环链的最顶端,其对海洋生物链的依赖程度 2 0 世纪 7 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 ・ 洛夫洛克 ( J a m e s 不言而喻 ,当然其他 自然万物对这一环链的依赖亦不容 L o v e l o c k )提出 “ 盖娅假说 ( G a i a h y p o t h e s i s ) ” ,用希腊 低估。美国著名海洋 生物学家莱切 尔 ・卡逊 ( R a c h e l 神话中的大地女神原型 “ 盖娅”来喻指 “ 生态系统的整 C a r s o n )曾在 《 寂静的春天》 中对 自然万物赖 以生存的 体性和内部关联” j 。受 “ 盖娅”大地之母的身份局限 , 生物环链进行论述 ,认为 “ 这个环链从 [ 海洋中]浮游 生态批评发展初期 ,大部分批评家把生态批评的重点放 生物的像尘土一样微小 的绿色细胞开始,通过很小的水 在 “ 关注大地” “ 阅读大地”的 “ 绿色批评”上,为后 蚤进入噬食浮游生物 的鱼体 ,而鱼又被其他 的鱼、鸟、 现代语境下文学作品的 “ 绿色解读”在生态批评领域的
生态视角【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

生态视角【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思潮越来越波澜壮阔。
生态思潮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批判: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重审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反思现存的各门学科和各类知识。
生态视角的文化批判要回答这样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人类文明究竟从那里开始走错了路?我们的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生态思想家沃斯特说得好: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他甚至断言:整个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
自然的经济体系已经被推向崩溃的极限,而生态学将形成万众的呐喊,呼唤一场文化革命。
[i]重审和重评传统文学,是生态批评的一个主要任务。
重审的直接目的是对反生态文学作品做出减值判断,其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学界对文学发展史做出整体性的重新评价和重新建构,推动人们建立起生态的文学观念、文学标准和文学趣味。
正如著名生态批评家斯洛维克所言,和女性主义批评与非洲裔美国人文学批评呼吁文化改变一样,生态批评也提倡文化变革,它要考察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界的种种狭隘假设如何限制了我们想象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的能力。
在文化的重审和重构进程中,生态文学的研究和分析将发出响亮的声音。
[ii]从总体上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非生态的文学;而且,许多十分著名、影响深远的作家和作品还是反生态的。
生态批评把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一直上溯到《圣经》文学。
首先发难的是美国生态思想家和文学家雷切尔·卡森。
这位以《寂静的春天》掀起世界范围的生态浪潮的女作家早在1962年就指出,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暴虐行径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其中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支配了人类意识和行为达数千年之久的人类中心主义。
犹太基督教教义把人当作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认为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甚至就连地球本身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
日本文学批评的生态建构——《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南》述评

著述评论日本文学批评的生态建构——《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南》述评林娟芳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危机也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
文学是反映生活和时代变迁的重要媒介,从审美的角度反映生态问题的生态文学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之一。
生态文学的繁盛促进了生态批评的发展,生态批评包含着缓解世界生态危机的学术使命和伦理关怀,有机勾连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和社会现实。
日本文学自古就有自然书写的传统,《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经典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理,近现代文学中或描写人与自然共生,或关注日本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的学术概念才进入日本学术语境。
得益于日本文学的自然书写传统和众多学者对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关怀和积极思考,近年来这个年轻的文学批评流派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4年,日本文学·环境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学会策划出版了《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南》(以下简称《生态批评指南》)一书,目的是总结日本生态批评学科20年的发展成果,旨在唤起更多人了解生态批评。
①作者简介:林娟芳,福建社会科学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081著述评论一、知识生产、批评实践和价值反思生态批评的学术概念发端于美国,若以日本文学·环境学会的成立作为观察日本生态批评的切入点,日本学界的生态批评发展迄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主要以日本学界的美国文学研究者翻译介绍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和生态文学作品为主。
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左右。
这一阶段主要借鉴欧美的生态批评理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日本国内外生态文学相关文本进行阐释。
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有重合之处,大约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至今。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介入生态批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日本生态批评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
何谓生态_批评何为_论生态批评的源流_表现及困境

法, 认为作为生态批评前提的生态主义, 其渊源可以 追溯到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2)。众所周知, 浪漫 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的反 动, 而理性主义构成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理论 前提, 在此前提下,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成了人类向 自然攫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然而, 种种潜在的或已 然发生的生态危机激起了对理性主义的怀疑。 不少 人将目光投向过去, 记忆或文本中人与自然曾有过 的和谐被不断神圣化, 似乎真就存在过一个完美的 伊甸园世界。 如今常被生态批评作为经典例证的华 兹华斯和梭罗等, 他们的作品便都充满了这样的幻 象: 怀抱爱与美的理想, 远离尘嚣, 回归自然, 沉醉在 天国般的境界。 这样的浪漫主义思潮并非局限于人 文领域, 它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有所反映。尽管韦 伯曾指出, 科学研究的任务 “决不可以是获取糅合在 一起的规范和理想, 以便能从中推演出可用于实践 的处方”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 “以实际立场为出发 点” ,却又在科学研究中十分流行 (3)。 “生态学” (Oekologie)这一概念于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欧 内斯特・海克尔 (Ernst Haeckel) 提出, 就跟当时流行 的 “浪漫主义思潮” 高度相关。然而吊诡的是, 生态 问题的产生既被认为跟理性主义及相伴而来的科学 技术滥用不无瓜葛, 但对它的反思, 却又无法逃避科
(5) 立它在人类福祉和存续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 也就
是,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媒介, 文学应该而且必须为生 态危机负责, 而文学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的, 便是文学 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如何导致了生态危机,以及 文学研究在生态危机处理上能发挥何种作用。这其 实就是以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为导向的 “生态批评” 的 ( 核心观念,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术语, 但 却 迟到1978年才由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 首 次提出。跟密克尔一样, 鲁科特在 《文学与生态学: 一次生态批评的实验》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的论文中, 也是主张将生态 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在文学研究,以这种文学研究 的生态学转向, 将关注点从 “人” 扩展到与其息息相 关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学本该承担的救赎责 任。吊诡的是,尽管他的这篇论文跟密克尔的著作 一样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一旦生态批 评风生水起, 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学批评流派时, 作 为始作俑者,他们却都获得极大的声誉。在某种程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生态危机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极为严峻的现实,为此,学术界有必要将呈纷繁之势的生态批评理论予以系统化,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生态批评家需要对生态理论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生态美学追求的同时,发挥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并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生态理论的论争焦点生态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但是,生态理论成为显学却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虽然生态研究成为显学较晚,可是,在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现已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综观这些学科的生态理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
无论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多少种解释,在“文学就是人学”①的理论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
从哲学认识论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之争: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论和环境与人类对立的二元论。
在整体论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西方古代思想家泰利士认为海神是创世之母,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火;芝诺则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体的,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1]77。
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和张载等人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说法,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
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则将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等诸方面对立起来,使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述评李金桥TS14100015摘要:《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2003)是由洛夫所著的第二波环境公正生态主义批评中的一部著作。
它从生物学视角探讨了文学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想,即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之间扎实的跨学科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在洛夫看来并不是要求批评家们将最近的科学发现应用于文学阐释,而是要求他们应该培养科学的敏锐性。
与第一波生态批评所蕴含的反科学倾向不同的是,洛夫倡导学习科学,了解科学并将生态批评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因为科学具有方法论方面的特点,他甚至还为还原论科学方法正名。
这种还原论技术的必要性,在洛夫看来,它产生于整体思维的必要性。
整体主义思维或从上到下的思维的发展和完善有赖于还原论及科学方法验证技术的修补。
因此洛夫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达尔文进化生物学取向为生态批评范式,实实在在地进行一种更具生物取向的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注之间的关系的生态批评对话。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对文学经典重申中,他站在生物学的立场上面,透过跨学科的视野,得出田园风持续不断地吸引力与生物学家威尔逊的生物之爱假设有关,那就是敬畏生命,这一种是我们自身作为来自于自然的生物的本能感受。
本文拟从书中的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生态批评和生态学以及生态批评对于经典的重申来分析和总结格伦.A.洛夫的生态批评思想,以期望加深对生态批评思想的理解并指出他的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批评发展的有益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跨学科、科学、生态学、重申经典Comment on Practic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Biology andthe EnvironmentSummary: Practic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3) written by Glen A. Love is a masterpiece in the second round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dealing with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oughts of literary eco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ology, which can also be call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between humanities and the scientific fields. In Glen’s view, they do not mean applying what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scientific field into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but demand developing a sense of acuteness of science.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round of ecocriticism retaining the tendency of defying science, Love strongly advocates learning and knowing science, basing ecocriticism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scienc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science embodies the qualities of methodology, Love even recovers the fam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reductionism. The necessity of reductionism, in Love’s view, stems from the necessity of wholism. The developing and shaping of the thought of wholism or the up-to-down thought relies on the repairing effect of the reductionism and the examining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Therefore,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s the guideline, Love conducts a genuinely biology-oriented talk between literature and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Darwin’s evolutionary thoughts, which is typically practical. For example, when reinterpreting the classical works by standing on the side of bi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disciplinarity, Love concludes that the appealing effect of pastoralism are related to the biologist Wilson’s hypothesis of the innate love of creatures or the respect of life. It is a kind of innate feelings as a creature from nature. The thesis intend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Love’s thoughts of ecocriticism b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criticism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ecocriticism and ecology, and ecocriticism and the reevaluation of the works of classics, so a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point out the values and meanings they exe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ecocritism、interdisciplinarity、science、ecology、reevaluations of works of classics.引言:《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2003年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格伦.A.洛夫所著的关于生态批评的一部著作。
洛夫是俄勒冈大学英文类专业的一名名誉教授,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早起践行者,他出版了许多有关美国文学的书籍和文章,例如他和妻子罗拉(Rhoda,一位生物教师和植物生态学家)共同出版的第一个《后寂静的春天》重要生态问题文集。
[1]《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第二波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作品。
第一波生态批评可大体归为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
[2]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一波带有反科学的倾向相比,第二波带有明显的亲近科学地理念。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种族是环境不公的核心问题,种族是恶成了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基本观察点。
(2)拓展环境的定义。
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工环境,由此生态批评回归到了人类社会。
(3)批评手段多样化。
(4)强化文学与环境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5)特别强调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阐述了洛夫的以生物学为取向的生态批评思想,它不同与广大的为学者所接受的格罗特费尔蒂对于生态批评的界定:“简单地说,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3]从书名即可看出,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用”,对于“实用”的界定,洛夫说到“我的立场再次让我讲求‘实用’,他让我走向生态的、自然主义的科学论点,这些论点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及有机生命的关联,承认生物科学不只是另一种文化建构”。
[4](P8)所以,“实用”一词并非意味着浅薄,对于“实用”,洛夫同意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倡导的实用主义论点:“让所有理论开始流动,开始热身,开始工作”。
因此,洛夫认为对环境文字上的关怀应该落实到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中。
至于本书的结构,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论述了为什么需要生态批评,第二章讲述了生态批评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论科学方法、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生态批评与生态学方面进行说明,后几章作者则是从生物学为导向的生态批评视角或生物文化的视角对传统的经典文本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薇拉.凯瑟的《教授的住宅》中的地方、风格和人性、海明威的作品、豪威尔斯的进化论、乌托邦主义和生态学。
本文拟从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生态批评和科学、生态学以及生态批评对于经典的重申来分析和总结格伦.A.洛夫的生态批评思想。
一、生态批评与跨学科在本书中,洛夫将跨学科提升至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将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富有成效的跨学科研究,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可以提供人文学者认真了解自然最好、最方便的途径。
这种跨学科在洛夫看来是将文学批评与生物学和生态学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跨学科生态批评才是名副其实地代表科学生态学的理论与观点”。
所以“尽管困难重重,人文学科与科学之间扎实的跨学科研究依然是文化批评未来必须着手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4](P52)而至于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说明。
在弗雷德里克.克鲁斯的论文集《后结构主义之后:跨学科与文学理论》(After Poststructuralism: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Literary Theory)中,有许多论文都表达了重振科学方法经验主义精神的强烈愿望。
在威廉.豪沃思的《生态批评读本》(The Ecocriticism Reader)的文章《生态批评的一些原则》(Some Principles of Ecocriticism)中,豪沃思进一步强调了拓展生态学知识的必要性,而且还为未来的生态批评学者提供了跨越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