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

(完整版)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
(完整版)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

第十七章可靠性技术

产品的质量指标是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和产品可靠性指标的综合。仅仅用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不能反映产品质量的全貌。只有具备优良的技术性能指标又具备经久耐用,充分可靠、易维护、易使用等特点的产品,才称得上是一个高质量的产品。可靠性指标和技术性能指标最大的区别点在于:技术性能不涉及时间因素,它可以用仪器来测量;可靠性与时间紧密联系,它不能直接用仪器测量,要衡量产品的可靠性,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验分析和统计分析,调查研究以及数学计算。※本章要求

(1)掌握产品可靠性的定义;

(2)掌握产品可靠性函数及其计算;

(3)掌握产品失效率的计算方法

(4)熟悉失效率曲线与类型;

(5)掌握常用的失效分布函数;

(6)熟悉可靠性分配的概念与等分配方法;

(7)了解故障树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1)产品可靠性与可靠度函数

(2)产品的失效率函数

(3)常用的失效分布

(4)可靠性预测与分配

※本章难点

(1)产品的可靠度函数及其计算

(2)产品的失效率计算

(3)失效分布函数计算

§1产品可靠性的概念

一、产品可靠性定义

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包括零件和元器件、整机设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能力。为了正确理解可靠性的定义,应注意:首先,必须明确产品可靠性研究的对象。其次,必须明确产品可靠性所规定的条件。再次,必须明确所规定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确产品所需完成规定的功能。

对于可修复产品来说,可靠性的含义应指产品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其中故障是指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不能或将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事件或状态叫出故障,对某些产品如电子元器件等亦称失效。分为:致命性故障,产品不能完成规定任务或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系统性故障,由某一固有因素引起,以特定形式出现的;偶然故障,由于偶然因素引起得故障。

可靠性需要满足:1)不发生故障。2)发生故障后能方便地、及时地修复,以保持良好功能状态能力,即要有良好的维修性。所谓维修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和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二、可靠度函数

可靠度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它是时间的函数,以R(t)表示。若用T 表示在规定条件下的寿命(产品首次发生失效的时间),则“产品在时间t 内完成规定功能”等价于“产品寿命T 大于t ”。 所以可靠度函数R(t)可以看作事件“T>t ”概率,即

)()(t T P t R >==?∞

t dt t f )( 其中f(t)为概率密度函数, 我们还可以定义分布函数

?=≤=t

dt t f t T P t F 0)()()( 则F(t)称为产品的失效分布函数。显然有

1)()(=+t F t R

可靠度R(t)可以用统计方法来估计。设有N 个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开始使用。令开始工作的时刻t 取为0,到指定时刻t 时已发生失效数n(t),亦即在此时刻尚能继续工作的产品数为N-n(t),则可靠度的估计值(又称经验可靠度)为

N

t n N t R )()(?-= §2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

一、产品的失效率

失效率是工作到某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一般记为λ, 它也是时间t 的函数, 故也记为λ(t), 称为失效率函数, 有时也称为故障率函数或风险函数。

为了理解失效率函数的概念,现对它作一个更直观的剖析。设在t=0时有N

个产品投试,到时刻t 已有n(t)个产品失效,尚有N-n(t) 个产品在工作。再过Δt 时间,即到t+Δt 时刻, 有Δn(t)=n(t+Δt)-n(t) 个产品失效。那么,产品在时刻t 前未失效而在时间(t, t +Δt )内失效率为)

()(t n N t n -?。而在时刻t 前未失效、在时刻t 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频率亦即失效率的估计值

)

(1)()(?t n N t t n t -???=λ。 现在来倒出失效率的数学表达式。按定义, 失效率是在时刻t 尚未失效产品在t+△t 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条件概率,即

t

t T t t T t P t t ?>?+<<=→?)/(lim )(0λ 由条件概率公式的性质和时间的包含关系,可知

)

()()()()

()/(t R t F t t F t T P t t T t P t T t t T t P -?+=>?+≤<=>?+≤< 于是

)

()()()()(1)()(lim )('0t R t f t R t F t R t t F t t F t t ==??-?+=→?λ 这就是失效)(t λ的数学表达式。

从失效率公式的估计公式,可以定出失效率的单位

h t

t n N n /%**))(/(=?-?=λ) 国际上还采用“菲特“(FIT )作为高可靠性产品的失效率单位,为10-9/h, 还可以把1菲特改写为:

1菲特=h

h 5461010(1101000(1?=?(个)个)(个)个) 失效率常用来表示高可靠性产品的可靠性产品,它越小可靠性就越高。

二、失效率曲线与失效类型

产品的失效率λ(t )随时间t 而变化的规律可用失效率曲线表示,有时形象地称为浴盆曲线。失效率随时间变化可分为三段时期:

(1)早期失效期为递减型。产品使用的早期,失效率较高而下降很快。主要由于设计、制造、贮存、运输等形成的缺陷,以及调试、跑合、起动不当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使产品失效率达到偶然失效期的时间t 0称为交付使用点。

(2)偶然失效期为恒定型,主要由非预期的过载、误操作、意外的天灾以及一些尚不清楚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由于失效原因多属偶然,故称为偶然失效期。偶然失效期是能有效工作的时期,这段时间称为有效寿命。为降低偶然失效期的失效率而增长有效寿命,应注意提高产品的质量,精心使用维护。

(3)耗损失效期,失效率是递增型。失效率上升较快,这是由于产品已经老化、疲劳、磨损、蠕变、腐蚀等所谓有耗损的原因所引起的,故称为耗损失效期。针对耗损失效的原因,应该注意检查、监控、预测耗损开始的时间,提前维修,使失效率仍不上升。当然,修复若需花很大费用而延长寿命不多,则不如报废更为经济。

三、常用的失效分布

我们知道 F(t)=1-R(t), 微分后可得)()(''t R t F -=。可得:

)

()()('t R t R t -=λ 解此微分方程,可得可靠度函数:

{}

?-=t dx x t R 0)(ex p )(λ 再利用关系式

{}?-=t

dx x t t f 0

)(ex p ).()(λλ 可见只要给出失效函数λ(t ),即可写出相应的失效分布。

(1)指数分布

从产品失效率函数曲线看出,当产品进入交付使用点后,产品的失效率可以看作常数,λλ=)(t ,产品寿命的密度函数导出:t e t f λλ-=.)(, t>0

其分布函数F(t)与可靠度R(t)分布为:t e t F λ--=1)(,t e t R λ-=)(,这个分布函数为指数分布,它的数学期望(即均值)为:

λλλ1)()(00===??∞∞-dt te dt t tf T E t

(2)威布尔分布

当“失效函数为常数”这个假设不合适时,可选用时间t 的减函数或增函数作为失效函数。1)(-???? ??=m t m t ηηλ,可算得密度函数为:

?????????????? ??-???

? ??=-m m t t m t f ηηηexp .)(1, t>0 类似可得其分布函数F(t)与可靠度函数R(t):

??

???????????? ??--=m t t F ηexp 1)(, t>0 ??

???????????? ??-=m t t R ηexp )(, t>0 这个分布称为威布尔分布,其中m 称为形状参数,η称为特征寿命。我国的轴承和一些电子元件的寿命就是服从威布尔分布。

§3系统可靠性

研究可靠性可根据不同对象分成单元可靠性与系统可靠性两个方面。前者把产品作为整体考虑,后者则注重于产品内部的功能关系。系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零部件的可靠性

一、可靠性预测

所谓可靠性预测是一种根据所得的有效率数据计算器件或系统可能达到的可靠性指标或对于实际应用的产品计算出它在特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的预报方法。

通过预测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协调设计参数及指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2)进行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3)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可靠性预测方法有多种:1)古典的方法是数学模型法。2)布尔真值表法,又称状态枚举法。又称状态枚举法。系统中每个单元都有“成功”和“失败”两个状态,将系统中所有的组合列出,然后列出系统“成功”和“失败”的状态,最后进行系统可靠度的计算。若系统有n 个单元,而每个单元又有两个状态,则n 个单元所构成的系统共有2n 个状态。

二、可靠性分配

(1)概念

所谓可靠性分配,就是把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对系统中的子系统或部件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通常分配应考虑下列原则:①技术水平;②复杂程度;③重要程度;④任务情况。此外,一般还要受费用、重量、尺寸等条件的约束。总之,最终都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来达到系统可靠性的要求。

(2)分配方法

方法有多种,在此只介绍等分配方法:本方法用于设计初期,对各单元可靠性资料掌握很少,故假定各单元条件相同。 ①串联系统:n i R R n s i ...,,2,11

== ②并联系统:n i R F F n s n i ,..,2,1)1(1

1

=-==

③混联系统:一般可化为等效的单元,同级等效单元分配给相同的可靠度。

三、故障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是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造成系统失效的各种因素(包括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画出逻辑框图,从而确定系统失效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或其发生概率,以计算系统失效概率,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分析方法。英文全名为Fault Tree Analysis ,简称FTA 。

故障树分析把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故障状态作为逻辑分析的目标,在故障树中称为顶事件,继而找出导致这一故障状态发生的所有可能直接原因,在故障树中称为中间事件。再跟踪找出导致这些中间故障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直接原因。直追寻到引起中间事件发生的全部部件状态,在故障树中称为底事件。用相应的代表符号及逻辑们把顶事件、中间事件、底事件连接成树形逻辑图,则称此树形逻辑图为故障树。

故障树是一种特殊的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它用事件符号、逻辑门符号和转移符号描述系统中各种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底事件”是导致其事件的原因事件,位于所讨论故障树底端。“结果事件”是由其它事件或事件组合所导致的事件。它总是位于某个逻辑门的输出端。

故障树分析的大致步骤为:1)熟悉并分析对象;2)选定顶事件;3)故障树的构造与简化;4)计算分析;5)评价改进。

※本章小结:(略)

※本章作业:教材P.218“思考题与习题”的第1、2、3、4题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

验证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齿轮传动效率测定 实验简介:齿轮是重要的机械传动零件,所以对齿轮传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都是很必要的。齿轮传动往往要进行轮齿静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面磨损、齿面胶合和影响齿轮传动性能的因素(如材料、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润滑、轮齿载荷分布等)的试验,以及对齿轮传动性能(如传动效率、动载荷、噪声、工作温度等)的测定。为此,人们采用了许多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本实验是针对齿轮传动的效率进行验证性测定。 适用课程:机械设计 实验目的:A了解电功率封闭式齿轮传动试验台的基本原理、结构及特点;B掌握功率流分析、效率测定的方法;C测量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效率,画出它的效率曲线;D初步了解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和数据测量等方面的知识。。面向专业:机械类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课内选做) 计划学时: 2学时 实验分组:4人/组 实验照片:

《机械设计》课程实验 实验二齿轮传动效率测定 齿轮是重要的机械传动零件,所以对齿轮传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都是很必要的。齿轮传动往往要进行轮齿静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面磨损、齿面胶合和影响齿轮传动性能的因素(如材料、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润滑、轮齿载荷分布等)的试验,以及对齿轮传动性能(如传动效率、动载荷、噪声、工作温度等)的测定。为此,人们采用了许多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本实验是针对齿轮传动的效率进行验证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电功率封闭式齿轮传动试验台的基本原理、结构及特点; 2.掌握功率流分析、效率测定的方法; 3.测量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效率,画出它的效率曲线; 4.初步了解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和数据测量等方面的知识。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 Z-45直流电动机2台; 2. ZJ型转矩转速传感器2台; 3. ZD10型减速器2台; 4. JXW-1型机械效率仪1台; 5. TSGC-20调压器1台; 6. 加载控制箱1台; 7. CP-80打印机1台。 三、实验原理 1. 齿轮传动试验台简介 所有类型的齿转传动试验台,根据运转与否分为运转式和非运转式两大类。非运转式试验台指齿轮或齿轮副只能在静止状态下进行试验的试验台,如静态加载的齿轮静强度试验台。非运转式试验台中被测齿轮的试验状态同齿轮的实际工作状态有较大的差别,不大可能获得满意的试验结果。运转式试验台是指齿轮副能在一定转速下进行试验的设备。该类设备一般都由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加载装置、齿轮试件失效监护装置、润滑装置、测试装置等六部分组成。其试验能获得较接近实际的结果,运转式试验台根据试验台功率的传递原理和加载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开放功率流式和封闭功率流式两类。 (1)开放功率流式试验台 所谓开放功率流,就是齿轮传动所传递的功率由原动机传来,经过齿轮传动和试验装且中的全部传动件,最后传到耗能装置中,由耗能装置即加载装置将其全部消耗,并借助耗能装置给被测装置加载。功率传递的流向未形成封闭回路,故称其为开放功率流式试验台,图2-1为开放功率流式试验台构成原理。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带传动

实验一 带传动性能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转矩、转速、转速差的测量方法,熟悉其操作步骤。 3、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 4、了解改变预紧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测试带传动转速n 1、n 2和扭矩T 1、T 2。 2、计算输入功率P 1、输出功率P 2、滑动率ε、效率η。 3、绘制滑动率曲线ε—P 2和效率曲线η—P 2。 三、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传动实验台是由机械部分、负载和测量系统三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1直流电机 2主动带轮 3、7力传感器 4轨道 5砝码 6灯泡 8从动轮 9 直流发电机 10皮带 图1-1 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图 1、机械部分 带传动实验台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主电机1是直流电动机,装在滑座上,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2,通过平带10带动从动轮8,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9的轴上,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接了八个灯泡,每个40瓦,作为发电机的负载。砝码通过尼龙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预拉力。随着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当带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完全打滑。 2、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由转速测定装置和扭矩测量装置两部分组成。 (1)转速测定装置 用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转动操纵面板上“调速”旋钮,即可实现无级调速,电动机无级调速范围为0~1500r/min ;两电机转速由光电测速装置测出,将转速传感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U ”形糟中,由此可获得转速信号,经电路处理即可得到主、从动轮上的转速n 1、n 2。 (2)扭矩测量装置 电动机输出转矩1T (主动轮转矩)、和发电机输入转矩2T (从动轮转矩)采用平衡电机外壳(定子)的方法来测定。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并可绕转子的轴线摆动。当电动机通过带传动带动发电机转动后,由于受转子转矩的反作用,电动机定子将向转子旋转的相反方向倾倒,发电机的定子将向转子旋转的相同方向倾倒,翻转力的大小可通过力传感器测得,经过计算电路计算可得到作用于电机和发电机定子的转矩,其大小与主、从动轮上的转矩1T 、2T 相等。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 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实验2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传动效率的测定原理,掌握用扭矩仪测定传动效率的方法; 2.测定齿轮传动的传递功率和传动效率; 3.了解封闭加载原理。 实验设备和工具 1.齿轮传动效率试验台; 2.测力计; 3.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4.计算机、打印机。 实验原理和方法 1. 齿轮传动的效率及其测定方法 齿轮传动的功率损失主要在于:(1)啮合面的摩擦损失;(2)轮齿搅动润滑油时的油阻损失;(3)轮轴支承在轴承中和轴承内的摩擦损失。齿轮传动的效率即指一对齿轮的从动轮(轴)输出功率与主动轮(轴)输入功率之比。对于采用滚动轴承支承的齿轮传动,满负荷时计入上述损失后,平均效率如表所示。 表齿轮传动的平均效率

测定效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功率流式与封闭功率流式。前者借助一个加载装置(机械制动器、电磁测功器或磁粉制动器)来消耗齿轮传动所传递的能量。其优点是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简单易行,实验装置安装方便;缺点是动力消耗大,对于需作较长时间试验的场合(如疲劳试验),消耗能力尤其严重。而后者采用输出功率反馈给输入的方式,电源只供给齿轮传动中摩擦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功耗,因此这种实验方案采用较多。 2. 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原理 图表示一个加载系统,电机功率通过联轴器1传到齿轮2,带动齿轮3及同一轴上的齿轮6,齿轮6再带动齿轮5。齿轮5的轴与齿轮2的轴之间以一只特殊联轴器和加载器相联接。 设齿轮齿数6532,z z z z ==,齿轮5的转速为5n (r/min)、扭矩为)m N (5?M ,则齿轮5处的功率为 )kW ( 9550 555n M N = 若齿轮2、5的轴不作封闭联接,则电机的功率为 )kW ( 9550/5 551η η?==n M N N 式中η为传动系统的效率。 而当封闭加载时,在5M 不变的情况下,齿轮2、3、6、5形成的封闭系统的内力产生封闭力矩4M )m N (?,其封闭功率为 )kW ( 9550 444n M N = 该功率不需全部由电机提供,此时电机提供的功率仅为 )kW ( /441 N N N -='η 由此可见,11 N N <<',若%95≈η,则封闭式加载的功率消耗仅为开放式加载功率的1/20。

(效率管理)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实验2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2.1 实验目的 1. 了解机械传动效率的测定原理,掌握用扭矩仪测定传动效率的方法; 2. 测定齿轮传动的传递功率和传动效率; 3. 了解封闭加载原理。 2.2 实验设备和工具 1. 齿轮传动效率试验台; 2. 测力计; 3.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4. 计算机、打印机。 2.3 实验原理和方法 1. 齿轮传动的效率及其测定方法 齿轮传动的功率损失主要在于:(1)啮合面的摩擦损失;(2)轮齿搅动润滑油时的油阻损失;(3)轮轴支承在轴承中和轴承内的摩擦损失。齿轮传动的效率即指一对齿轮的从动轮(轴)输出功率与主动轮(轴)输入功率之比。对于采用滚动轴承支承的齿轮传动,满负荷时计入上述损失后,平均效率如表3.1所示。 测定效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功率流式与封闭功率流式。前者借助一个加载装置(机械制动器、电磁测功器或磁粉制动器)来消耗齿轮传动所传递的能量。其优点是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简单易行,实验装置安装方便;缺点是动力消耗大,对于需作较长时间试验的场合(如疲劳试验),消耗能力尤其严重。而后者采用输出功率反馈给输入的方式,电源只供给齿轮传动中摩擦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功耗,因此这种实验方案采用较多。 2. 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原理 图3.1表示一个加载系统,电机功率通过联轴器1传到齿轮2,带动齿轮3及同一轴上的齿轮6,齿轮6再带动齿轮5。齿轮5的轴与齿轮2的轴之间以一只特殊联轴器和加载器相联接。 设齿轮齿数6532,z z z z ==,齿轮5的转速为5n (r/min)、扭矩为)m N (5?M ,则齿轮5处的功率为 )kW ( 9550 5 55n M N = 若齿轮2、5的轴不作封闭联接,则电机的功率为

《机械设计》实验一(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pdf

验证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 实验简介:带传动在工作中,滑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绘出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从而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的特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实验技能。 适用课程:机械设计 实验目的:A验证带传动滑动率曲线及效率曲线;B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C了解实验台高效节能的电封闭加载原理;D 了解常用机械量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面向专业:机械类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课内必做) 计划学时: 2学时 实验分组: 2人/组 实验照片:

《机械设计》课程实验 实验一 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 带传动在工作中,滑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本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观察带传动的打滑 现象,绘出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从而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的特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实验技能。 一、 实验目的 1. 验证带传动滑动率曲线及效率曲线; 2. 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 3. 了解实验台高效节能的电封闭加载原理; 4. 了解常用机械量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二、 实验设备 带传动的滑动率与效率测定试验台 图1-1是试验台的结构简图,它有两台直流电机,电机1和电机2。在试验中,我们将用电机1通过进行试验的皮带拖着电机2发电来给皮带加上负载。具体的加载原理和方法,下面一节再详细介绍。 电机1的定子用轴承固定在支架上,并加以平衡,可以自由摆动,称为悬支电机。这样结构是为了便于通过固联在定子上的力臂和放在它旁边的磅秤,测量电机工作时转子上的转矩。因为按电动机工作的电机,定子上由反作用力产生的转矩,大小与转子转矩相等(摩擦力忽略不计),方向与转子产生转矩相反。这台电机试验时按电动机工作,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磅秤放在它的左侧。转矩T1可由下式计算: 1 1 T P L =× (4) 式中:P1——磅秤的读数(kg) L ——为力臂长度,L=400mm 右边的电机2也用相同的方法支承在它的支架上,因为这台电机在试验中按发电机工作,发电机定子上的转矩的大小和方向均与转子转矩相同,现在转子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磅秤放在它的右边。转矩T2的求法和力臂的长度,与电机1相同,即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验2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传动效率的测定原理,掌握用扭矩仪测定传动效率的方法; 2.测定齿轮传动的传递功率和传动效率; 3.了解封闭加载原理。 实验设备和工具 1.齿轮传动效率试验台; 2.测力计; 3.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4.计算机、打印机。 实验原理和方法 1. 齿轮传动的效率及其测定方法 齿轮传动的功率损失主要在于:(1)啮合面的摩擦损失;(2)轮齿搅动润滑油时的油阻损失;(3)轮轴支承在轴承中和轴承内的摩擦损失。齿轮传动的效率即指一对齿轮的从动轮(轴)输出功率与主动轮(轴)输入功率之比。对于采用滚动轴承支承的齿轮传动,满负荷时计入上述损失后,平均效率如表所示。 表齿轮传动的平均效率

测定效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功率流式与封闭功率流式。前者借助一个加载装置(机械制动器、电磁测功器或磁粉制动器)来消耗齿轮传动所传递的能量。其优点是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简单易行,实验装置安装方便;缺点是动力消耗大,对于需作较长时间试验的场合(如疲劳试验),消耗能力尤其严重。而后者采用输出功率反馈给输入的方式,电源只供给齿轮传动中摩擦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功耗,因此这种实验方案采用较多。 2. 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原理 图表示一个加载系统,电机功率通过联轴器1传到齿轮2,带动齿轮3及同一轴上的齿轮6,齿轮6再带动齿轮5。齿轮5的轴与齿轮2的轴之间以一只特殊联轴器和加载器相联接。 设齿轮齿数6532,z z z z ==,齿轮5的转速为5n (r/min)、扭矩为)m N (5?M ,则齿轮5处的功率为 )kW ( 9550 555n M N = 若齿轮2、5的轴不作封闭联接,则电机的功率为 )kW ( 9550/5 551η η?==n M N N 式中η为传动系统的效率。 而当封闭加载时,在5M 不变的情况下,齿轮2、3、6、5形成的封闭系统的内力产生封闭力矩4M )m N (?,其封闭功率为 )kW ( 9550 444n M N = 该功率不需全部由电机提供,此时电机提供的功率仅为 )kW ( /441 N N N -='η 由此可见,11 N N <<',若%95≈η,则封闭式加载的功率消耗仅为开放式加载功率的1/20。

【清华课件-机械设计基础A(3)】带传动的滑动与效率实验yasuo--自改new

带传动滑动与效率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以及与带传动承载能力的关系; 2. 掌握带传动的滑动和效率的测试方法,确定带传动最合理的工作状态,探讨改善带传动性能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带传动的设计准则是:保证传动带在工作中不打滑,同时又有足够的疲劳强度和寿命。传动带不出现打滑的临界条件取决于带传动的滑动与承载能力(有效拉力、扭矩或传递功率)之间的关系。在传动条件及初拉力一定的情况下带传动的滑动与有效拉力F 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图中ε-F 曲线称为带传动滑动曲线,η-F 曲线为带传动效率曲线: 图1带传动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ε为滑动系数或称滑差率 ε=%100)1(1 212121??-=-n n D D V V V (1) 式中 V 1、V 2、n 1、n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线速度和转速,m/s 和r/min; D 1、D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计算直径,mm 。 由图可知:滑动曲线在开始一段,滑动系数随有效拉力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这时传动带处于弹性滑动范围内工作,属于弹性滑动区。当拉力增加至超过某一值后,滑动系数增加很快,带处于弹性滑动与打滑同时存在的范围内工作,属于打滑区。当拉力继续增加,带将在带轮上处于完全打滑工作状态,此时滑动系数ε近于直线上升。为了保证传动带在工作中不打滑,又能发挥带的最大工作能力,临界条件应取在k 点,在这一临界条件下,滑动系数ε=1~2%,且传动效率η处于较高值。 三、实验装置 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图2为带传动实验台外观结构图。该实验台主要由两个直流电机组成或其中一个为主动电机5,另一个为从动电机8,作发电机使用,其电枢绕组两端接上灯泡负载9,主动电机固定在一个以水平方向移动的底板1上,与发电机由一根平皮带6连接。在与滑动底板相连的法码架上加上法码,即可拉紧皮带6。电机锭子未固定可转动,其外壳上装有测力杆,支点压在

带传动效率实验

载荷 η 不同主动轮转速下效率曲线 载荷 滑动率 不同主动轮转速下滑动曲线 主动转速 η不同载荷下效率曲线 主动转速 滑动率 不同载荷下滑动曲线

六、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在弹性滑动的范围内,滑动效率与1F 成线性关系,随着1F 的增大而提高。 2、在1F 比较小的时候,传动效率与1F 呈线性递增关系,当1F 达到某个临界值后,效率达到最大值,几乎不再变化。 3、当带传动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临界值时,如果工作载荷进一步增大,则带与带轮间就将发生明显的相对滑动,即打滑,此时效率和滑动率都会急剧下降。 matlab 源程序 x=[0 1 2 3 4 5 6 7 8 0.2136 0.0378 0.2287 0.3258 0.4035 0.4137 0.4793 0.5456 0.5752 0.0175 0.0175 0.0200 0.0225 0.0200 0.0175 0.0175 0.0225 0.0200 0.0448 0.1407 0.2980 0.4154 0.5040 0.5649 0.6062 0.6486 0.6620 0.0133 0.0150 0.0167 0.0133 0.0150 0.0167 0.0150 0.0183 0.0150 0.0428 0.2295 0.3888 0.5142 0.5779 0.6378 0.6714 0.6977 0.7336

0.0163 0.0163 0.0150 0.0163 0.0175 0.0175 0.0163 0.0175 0.0175 0.0000 0.2320 0.3987 0.5227 0.5938 0.6567 0.7009 0.7281 0.7939 0.0140 0.0140 0.0150 0.0150 0.0160 0.0150 0.0160 0.0170 0.0160 ] y=[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0.2450 0.3088 0.3283 0.3735 0.4137 0.4332 0.4690 0.0200 0.0120 0.0150 0.0129 0.0175 0.0133 0.0150 0.4346 0.4088 0.4810 0.5243 0.5809 0.6093 0.6016 0.0150 0.0140 0.0150 0.0143 0.0125 0.0144 0.0140 0.4667 0.5348 0.5771 0.6297 0.6456 0.6750 0.7195 0.0175 0.0160 0.0133 0.0129 0.0163 0.0156 0.0140 0.5553 0.5819 0.6344 0.6813 0.7074 0.7235 0.7793 0.0175 0.0180 0.0167 0.0143 0.0175 0.0156 0.0150 ] figure(1) plot(x(1,:),x(2,:),'-.o',x(1,:),x(4,:),'-.x',x(1,:),x(6,:),':*',x(1,:),x(8,:),'--+','linewidth',2.5,'markersize',5) legend('400r/min','600r/min','800r/min','1000r/min') title('不同主动轮转速下效率曲线','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weight','bold','fontsize',16) ylabel('\eta','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size',14) xlabel('载荷 ','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size',14) set(gca,'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size',14) grid on figure(2) plot(x(1,:),x(3,:),'-.o',x(1,:),x(5,:),'-.x',x(1,:),x(7,:),':*',x(1,:),x(9,:),'--+','linewidth',2.5,'markersize',5) legend('400r/min','600r/min','800r/min','1000r/min') title('不同主动轮转速下滑动曲线','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weight','bold','fontsize',16) ylabel('滑动率','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size',14) xlabel('载荷 ','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size',14) set(gca,'fontname','time new roman','fontsize',14) grid on figure(3) plot(y(1,:),y(2,:),'-.o',y(1,:),y(4,:),'-.x',y(1,:),y(6,:),':*',y(1,:),y(8,:),'--+','linewidth',2.5,'markersize',5) legend('载荷2','载荷4','载荷6','载荷8')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实验2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2.1 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传动效率的测定原理,掌握用扭矩仪测定传动效率的方法; 2.测定齿轮传动的传递功率和传动效率; 3.了解封闭加载原理。 2.2 实验设备和工具 1.齿轮传动效率试验台; 2.测力计; 3.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4.计算机、打印机。 2.3 实验原理和方法 1. 齿轮传动的效率及其测定方法 齿轮传动的功率损失主要在于:(1)啮合面的摩擦损失;(2)轮齿搅动润滑油时的油阻损失;(3)轮轴支承在轴承中和轴承内的摩擦损失。齿轮传动的效率即指一对齿轮的从动轮(轴)输出功率与主动轮(轴)输入功率之比。对于采用滚动轴承支承的齿轮传动,满负荷时计入上述损失后,平均效率如表3.1所示。 表2.1 齿轮传动的平均效率

测定效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功率流式与封闭功率流式。前者借助一个加载装置(机械制动器、电磁测功器或磁粉制动器)来消耗齿轮传动所传递的能量。其优点是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简单易行,实验装置安装方便;缺点是动力消耗大,对于需作较长时间试验的场合(如疲劳试验),消耗能力尤其严重。而后者采用输出功率反馈给输入的方式,电源只供给齿轮传动中摩擦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功耗,因此这种实验方案采用较多。 2. 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原理 图3.1表示一个加载系统,电机功率通过联轴器1传到齿轮2,带动齿轮3及同一轴上的齿轮6,齿轮6再带动齿轮5。齿轮5的轴与齿轮2的轴之间以一只特殊联轴器和加载器相联接。 设齿轮齿数6532,z z z z ==,齿轮5的转速为5n (r/min)、扭矩为)m N (5?M ,则齿轮5处的功率为 若齿轮2、5的轴不作封闭联接,则电机的功率为 式中η为传动系统的效率。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实验3 齿轮传动效率测定与分析 3.1 实验目的 1. 了解机械传动效率的测定原理,掌握用扭矩仪测定传动效率的方法; 2. 测定齿轮传动的传递功率和传动效率; 3. 了解封闭加载原理。 3.2 实验设备和工具 1. 齿轮传动效率试验台; 2. 测力计; 3.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4. 计算机、打印机。 3.3 实验原理和方法 1. 齿轮传动的效率及其测定方法 齿轮传动的功率损失主要在于:(1)啮合面的摩擦损失;(2)轮齿搅动润滑油时的油阻损失;(3)轮轴支承在轴承中和轴承内的摩擦损失。齿轮传动的效率即指一对齿轮的从动轮(轴)输出功率与主动轮(轴)输入功率之比。对于采用滚动轴承支承的齿轮传动,满负荷时计入上述损失后,平均效率如表3.1所示。 表3.1 齿轮传动的平均效率 测定效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开放功率流式与封闭功率流式。前者借助一个加载装置(机械制动器、电磁测功器或磁粉制动器)来消耗齿轮传动所传递的能量。其优点是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简单易行,实验装置安装方便;缺点是动力消耗大,对于需作较长时间试验的场合(如疲劳试验),消耗能力尤其严重。而后者采用输出功率反馈给输入的方式,电源只供给齿轮传动中摩擦阻力所消耗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功耗,因此这种实验方案采用较多。 2. 封闭式试验台加载原理 图3.1表示一个加载系统,电机功率通过联轴器1传到齿轮2,带动齿轮3及同一轴上的齿轮6,齿轮6再带动齿轮5。齿轮5的轴与齿轮2的轴之间以一只特殊联轴器和加载器相联接。 设齿轮齿数6532,z z z z ==,齿轮5的转速为5n (r/min)、扭矩为)m N (5?M ,则齿轮5处的功率为 )kW ( 9550 5 55n M N = 若齿轮2、5的轴不作封闭联接,则电机的功率为 )kW ( 9550/5 551η η?= =n M N N

MASTA传动效率模块

MASTA传动效率模块 1.简介 (3) 2.系统模型和总传动效率分析 (4) 2.1计算方法总述 (4) 2.2计算样例:车辆前驱变速箱 (6) 2.3手工计算 (7) 2.4齿轮和轴承损耗的计算 (9) 2.5齿轮啮合功率损耗的适用范围 (14) 2.6行星轮系传动效率 (15) 2.6.1高速比复合行星轮系 (15) 2.6.2Ravigneaux变速箱 (20) 各种行星轮变速箱的手工计算验证 (23) 参考资料 (24) A.ISO 14179 标准 (25) A.1额定热功率 (25) A.2发热量 (26) A.3齿轮发热量 (26) A.4圆柱齿轮发热量 (27) A.4.1啮合功率损耗 (27) A.4.2风阻和搅油损耗 (29) A.5锥齿轮发热量 (30) A.5.1啮合功率损耗 (30) A.5.2风阻和搅油损耗 (33) A.6蜗轮发热量 (33) A.6.1啮合功率损耗 (33) A.6.2风阻和搅油功率损耗 (34) A.7轴承发热量 (35) A.7.1与载荷有关的损耗 (35) A.7.2与转速有关的损耗 (36)

A.7.3与转速有关的轴承密封件功率损耗 (36) A.8油封发热量 (40) A.9油泵发热量 (41) A.10散热量 (41) A.11修正额定热功率 (42)

1. 简介 本文主要阐述了MASTA传动效率模块的理论基础,并列举了一些验证实例。众所周知,能源的价格上涨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使得整车或整机的燃油经济性尤其重要,由于齿轮传动系统的效率(或称为功率损耗)直接影响燃油经济性,因而其重要性也愈发引人关注。此外,高功率损耗产生的高热量和高温直接关系到传动系统的工作性能,并且对润滑条件的要求也会更高,从而增加成本。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MASTA的传动效率计算: 1. MASTA系统模型用于计算传动系统总效率。该计算基于MASTA的系统模 型,并包括各个零部件的损耗(目前考虑了齿轮和轴承的功率损耗)。MASTA 和手工计算的结果对比详见实例。 2. 行星轮系的传动效率。该部分给出了行星轮系的传动效率的计算实例,并详细 介绍了高功率循环现象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3. 齿轮功率损耗,按照ISO14179[1] 标准对齿轮的功率损耗进行计算,包括齿轮 啮合时由受载引起的摩擦损耗及由转速引起的齿轮风阻损耗和搅动损耗。 4. 轴承功率损耗,依据ISO14179[1]对轴承的功率损耗进行计算。

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说明

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带传动的原理以及传动摩擦和滑动时候的相关问题。 2.深入了解、掌握机械带传动效率及滑动率测量方法及原理,了解测量过程所使用的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3.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和设计准则的理解。 4.通过对滑动曲线(—F曲线)和效率曲线(—F曲线)的测定和分析,深刻认识带传动特性、承载能力、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由于带是弹性体,受力不同的时候伸长量不等,使带传动发生弹性滑动现象。在带绕带轮滑动传动时候,带的压力由F1 下降到F2所以带的弹性变形也要相应减小,亦即带在逐渐缩短,带的速度要落后于带轮,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发生相对滑动。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从动轮上,但是情况恰好相反。带从松边转到紧边时,带所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加,带的弹性变形量也随之增大,带微微向前伸长,带的运动超前于带轮。带与带轮间同样也发生相对滑动。 其中:带收到的张紧力F0,紧边拉力F1,松边拉力F2。 则:有效拉力F=F1- F2等于带沿带轮的接触弧上摩擦力的总和F f 带传动中滑动的程度用滑动率表示,其表达式为

%100)1(1 12 2121?-=-=n D n D v v v ε 式中 v 1、v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圆周速度,单位:m/s ; n 1、n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转速,r/min ; D 1、D 2——分别为主动轮、从动轮的直径,mm 。 如图2-1所示,带传动的滑动(曲线1)随着带的有效拉力F 的增大而增大,表示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滑动曲线。当有效拉力F 小于临界点F 点时,滑动率 与有效拉力F 成线性关系,带处于弹性滑动工作状态;当有效拉力F 超过临界点F 点 以后,滑动率急剧上升,带处于弹性滑动与打滑同时存在的工作状态。当有效拉力等 于F max 时,滑动率近于直线上升,带处于完全打滑的工作状态。图中曲线2为带传动的效率曲线,即表示带传动效率 与有效拉力F 之间关系的曲线。 当有效拉力增加时,传动效率逐渐提高,当有效拉力F 超过临界点F 点以后,传动效率急剧下降。 带传动最合理的状态,应使有效拉力F 等于或稍小于临界点F ,这时带传动的效率最高,滑动率 =1% ~ 2%,并且还有余力负担短时间(如启 动时)的过载。 三、实验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本实验的设备是PC —A 型带传动实验台。该实验 台由主机和测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1-滑动曲线 2-效率曲线 图2-1 带传动的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带传动的滑动与效率试验

实验三带传动的滑动与效率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转矩、转速、转速差的测量方法,熟悉其操作步骤。 3. 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 4. 了解改变预紧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测试带传动转速n1、n2和扭矩T1、T2。 2.计算出输出功率P2、滑动率ε、效率η。 3.绘制P2—ε滑动率曲线和P2—η效率曲线。 三、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带传动实验台是由机械、电器箱和负载箱三部分组成。其间由航空插座与 导线连接。如图1所示: 1 图1 带传动实验台 1—皮带预紧装置2—主动带轮3—测速传感器4—直流电机5、7一测转矩6—传动带8一从动轮9一直流发电机10—测速传感器 11一连接电缆(2根)12—电气箱I3一负载箱14连接导线(2根) 1.机械部分:包括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 (1)主动部分包括:355W直流电动机“4”和其主轴上的主动带轮“2”,带预紧装置“l”,直流电机测速传感器“3”及电动机测矩传感器“5”。电动机安装在可左右直线滑动的平台上,平台与带预紧力装置相连,改变预紧装置“l”的砝码重力,就可改变传动带的预紧力。 (2)从动部分包括:355W直流发电机“9”和其主轴上的从动带轮“8”,直流发电机测速传感器“10”及直流发电机测矩传感器“7”,发电机发出的电量,经

连接电缆送进电器控制箱“12”,再经导线“14”与负载箱“13”连接。 2.负载箱:由8只40W灯泡组成,改变负载箱上的开关,即可改变负载大小。3.电器箱:实验台所有的控制、测试均由电器控制箱“12”来完成(其原理参见图2),旋转设在面板上的调速旋纽,可改变主动轮和被动轮的转速,并由面板上的转速计数器直接显示。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的转动力矩也分别由设在面板上的计数器显示出来。 图2 电器箱 4.实验台的工作原理: 传动带装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带传动是依靠带与带轮接触表面产生的摩擦力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由于工作时带两边的拉力不相等(F1>F2),这样就使得带在沿带轮接触弧上各个位置所产生的弹性变形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带(弹性元件)在运转过程中相对于带轮表面必然产生一定的微量滑动。其滑动量的大小通常用滑动率ε%来表示。 实验台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均由一对滚动轴承支撑,而使电机的定子可绕轴线摆动,从而通过测矩系统,直接测出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工作转矩T1和T2。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n1和n2是通过调速旋纽来调控,并通过测速装置直接显示出来。 这样,就可以得到在相应工况下的一组实验结果: 带传动的滑动系数: n1-in2

带传动及齿轮传动效率实验

实验三带传动及齿轮传动效率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带传动弹性滑动与打滑现象; 2、了解带的初拉力、带速等参数的改变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3、掌握摆动式电机的转矩、扭矩、转速差及带传动效率的基本测量方法。 4、了解封闭功率流式齿轮试验台的基本原理、特点及测定齿轮传动效率的方法。 5、通过改变载荷,测出不同载荷下的传动效率和功率。 二、实验内容 1、测定不同初拉力下实验带的弹性滑动曲线(ε-F曲线)和效率曲线(η-F曲线)。 2、测定齿轮传动效率,输出T1-T9 关系曲线及η-T9 曲线。 其中:T1 为轮系输入扭矩(即电机输出扭矩);T9为封闭扭矩(即载荷扭矩);η为齿轮传动效率。 三、实验仪器 DCSⅡ型带传动测试系统 CLS-II型齿轮传动效率测试系统 四、实验原理 1、带传动测试系统原理 (1)调速和加载 主动电机的直流电源由可控硅整流装置供给,转动电位器可改变可控硅控制角,提供给主动电机电枢不同的端电压,以实现无级调节电机转速。本实验台中设计了粗调和细调两个电位器。可精确的调节主动电机的转速值。 加载是通过改变发电机激磁电压实现的。逐个按动实验台操作面上的“加载”按扭(即逐个并上发电机负载电阻),使发电机激磁电压加大,电枢电流增大,随之电磁转矩增大。由于电动机与发电机产生相反的电磁转矩,发电机的电磁转矩对电动机而言,即为负载转矩。所以改变发电机的激磁电压,也就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本实验台由两台直流电机组成,左边一台是直流电动机,产生主动转矩,通过皮带,带动右边的直流发电机。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通过面板的“加载”按键控制电子开关,逐级接通并联的负载电阻(采用电烙铁的内芯电阻),使发电机的输出功率逐级增加,也即改变了皮带传送的功率大小,使主动直流电动机的负载功率逐级增加。

带传动传动效率测试实验指导

实验三带传动传动效率测试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以及它们与带传递载荷之间的关系。 2.比较预紧力大小对带传动承栽能力的影响。 3.比较分析平带、V带和圆带传动的承载能力。 4.测定并绘制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观察带传动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动画仿真,了解带传动所传递载荷与弹性滑差率及传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5.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带传动转矩、转速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本实验台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 1.电动机移动底板 2.砝码及砝码架 3.力传感器 4.转矩力测杆 5.电动机 6.试验带 7.光电测速装置 8.发电机 9.负载灯泡组 10.机座 11.操纵面板 图1 CQP-C带传动实验台主要结构图 1.试验带6装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主动带轮装在直流伺服电动机5的主轴前端,该电动机为特制的两端外壳由滚动轴承支承的直流伺服电动机,滚动轴承座固定在移动底板1上,整个电动机可相对两端滚动轴承座转动,移动底板1能相对机座10在水平方向滑移。从动带轮装在发电机8的主轴前端,该发电机为特制的两端外壳由滚动轴承支承的直流伺服发电机,滚动轴承座固定在机座10上,整个发电机也可相对两端滚动轴承座转动。 2.砝码及砝码架2通过尼龙绳与移动底板1相连,用于张紧试验带,增加或减少砝码,即可增大或减少试验带的初拉力。 3.发电机8的输出电路中并联有8个40W灯泡9,组成实验台加载系统,该加载系统可通过计算机软件主界面上的加载按钮控制,也可用实验台面板上触摸按钮6、7(见图2)进行手动控制并显示。

4.实验台面板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带传动实验台面板布置图 1. 电源开关 2. 电动机转速调节 3.电动机转矩力显示 4. 发电机转矩力显示 5. 加载显示 6. 卸载按钮 7. 加载按钮 8.发电机转速显示 9. 电动机转速显示 5.主动带轮的驱动转矩T1和从动带轮的负载转矩T2均是通过电机外壳的反力矩来测定的。当电动机5启动和发电机8加负载后,由于定子与转子间磁场的相互作用,电动机的外壳(定子)将向转子回转的反向(逆时针)翻转,而发电动机的外壳将向转子回转的同向(顺时针)翻转。两电机外壳上均固定有测力杆4,把电机外壳翻转时产生的转矩力传递给传感器3。主、从动带轮转矩力可直接在面板上的数码管窗口上读取,并可传到计算机中进行计算分析。 主动带轮上的转矩 1111()T F K L N m = 从动带轮上的转矩 2222()T F K L N m = 式中:1F ,2F —电机转矩力(面板窗口显示读取); K 1、K 2—转矩力测杆刚性系数(本实验台K 1= K 2=0.24N/格); L 1、L 2—力臂长,即电机转子中心至力传感器轴心矩离(本实验台L 1=L 2=120mm )。 6.两电机的主轴后端均装有光电测速转盘7,转盘上有一小孔,转盘一侧固定有光电传感器,传感器侧头正对转盘小孔,主轴转动时,可在实验台面板数码管窗口上直接读出主轴转速(即带轮转速),并可传到计算机中进行计算分析。 7.弹性滑动率ε 主、从动带轮转速n 1、n 2可从实验台面板窗口或带传动实验分析界面窗口上直接读出。由于带传动存在弹性滑动,使v 2﹤v 1,其速度降低程度用滑差率ε表示: 121122111 %%v v d n d n v d n ε--= = 当d 1=d 2时: 121%n n n ε-=

带传动的滑动与效率实验

带传动的滑动与效率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转矩、转速、转速差的测量方法,熟悉其操作步骤。 3. 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 4. 了解改变预紧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1.测试带传动转速n1、n2和扭矩T1、T2。 2.2.计算出输出功率P2、滑动率ε、效率η。 3.3.绘制P2—ε滑动率曲线和P2—η效率曲线。 三、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带传动实验台是由机械、电器箱和负载箱三部分组成。其间由航空插座与导线连接。如图1所示:

1—皮带预紧装置 2—主动带轮 3—测速传感器 4—直流电机 5、7一测矩传感系统 6—传动带 8一从动轮 9一直流发电机 10—测速传感器 11一连接电缆(2根) 12—电气箱 I3一负载箱 14连接导线(2根) 1.机械部分:包括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 (1)主动部分包括:355W 直流电动机“4”和其主轴上的主动带轮“2”,带予紧装置“l ”,直流电机测速传感器“3”及电动机测矩传感器“5”。电动机安装在可左右直线滑动的平台上,平台与带预紧力装置相连,改变予紧装置“l ”的砝码重力,就可改变传动带的预紧力。 (2)从动部分包括:355W 直流发电机“9”和其主轴上的从动带轮“8”,直流发电机测速传感器“10”及直流发电机测矩传感器“7”,发电机发出的电量,经连接电缆送进电器控制箱“12”,再经导线“14”与负载箱“13”连接。 2.负载箱:由9只40W 灯泡组成,改变负载箱上的开关,即可改变负载大小。 3.电器箱:实验台所有的控制、测试均由电器控制箱“12”来完成(其原理参见图7-2),旋转设在面板上的调速旋纽,可改变主动轮和被动轮的转速,并由面板上的转速计数器直接显示。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的转动力矩也分别由设在面板上的计数器显示出来。 4.实验台的工作原理:传动带装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均由一对滚动轴承支撑,而使电机的定子可绕轴线摆动,从而通过测矩系统,直接测出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工作转矩T 1和T 2。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n 1和n 2是通过调速旋纽来调控,并通过测速装置直接显示出来。 V ~ 图7-2电器箱

电机选择传动比与效率分配参数计算

方案设计、电机选择、传动比与效率分配、参数计算 械传动装置设计的任务是分析和确定传动方案、选定电动机的型号、合理分配传动比及计算机械传动的运动和动力参数,为设计计算各级传动零件准备条件。 一台胶带运动输机,已知驱动卷筒所需的转矩T=4.8×105N·mm,带速υ=1.8m/s,滚筒直径D=400mm,载荷平稳,常温单向连续运转。试确定机械传动方案;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功率、转速和转矩。 一、拟定机械传动方案 拟定传动方案,应首先考虑电动机的同步转速。相同容量的同类异步电动机,其同步转速有3000r/min、1500r/min、1000r/min、750r/min四种。电动机转速越高,则极数越少,尺寸和重量越小,价格也越低,但机械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增大,传动级数要增多,传动尺寸和成本都要增加。通常多用同步转速为1500r/min和1000r/min两类电动机。 选定同步转速后,依据电动机的同步转速n D及工作机的输入转速nω,可确定传动装置的初估总传动比 图12-5 带式运输机的传动方案 根据所需的,并考虑各类传动机构的合理范围,拟定出几种传动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图12-5所示的三种传动方案中,图12-5a为闭式双级齿轮传动,使用维护方便,适于在重载和恶劣条件下长期工作,但制造、装配要求较高,成本较高;图12-5b采用V带传

动获得较为紧凑的结构尺寸,又能发挥其缓冲、吸振,过载起安全保护作用的优点,一般宜把带传动布置在高速级,该方案通常得到广泛应用。但外廓尺寸一般较大,且不适于繁重和恶劣条件下工作;图12-5c为电动机直接接在蜗杆减速器上,结构最紧凑,但在长期连续运转条件下,由于蜗杆效率低,功率损失大。传动方案远不止上述三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和工作特点,选取合理的传动方案。 二、选择电动机 传动方案确定后,根据工作机要求,选择电动机的类型和型号。 1.电动机的类型选择 根据工作条件,选用Y系列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参见设计手册)。 2.电动机功率的选择 电动机的功率选择合适与否,对电动机的正常工作和经济性都有影响。功率选得过小不能保证工作机正常工作,或使用电动机因超载而过早损坏;功率选得过大则电动机的价格高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因电动机经常不满载运行,其效率和功率因数都较低而造成能自的浪费。 对于载荷比较稳定、长期运转的机械,通常按照电动机的额定功率选择,而不必校验E动机的发热和起动力矩。 电动机所需输出的功率P0(kW)由下式计算 (12-6) 式中,为工作机所需的功率;为从电动机到工作机的总效率。 工作机所需的功率由工作机的工作阻力F(N)和运行速度v(m/s)或工作转矩 T(N·m)和转速n(r/min)确定。可按下式计算: =Fv/1000 或=T n/9550 (12-7) 传动方案确定后,可估算出传动的总效率,然后确定电动机需要的功率。 由运输带速度v、卷简直径D,得主动卷筒转速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