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年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范文

《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资源调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鄱阳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鄱阳湖湿地的演变历程、当前面临的保护与管理问题,并就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鄱阳湖湿地演变历程鄱阳湖湿地历经数千年的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其湿地类型、面积及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自然演变受气候变迁、地质运动及水文条件的影响,鄱阳湖湿地的面积与类型呈现出动态变化。
历史上,鄱阳湖区域经历了多次洪水与干旱的交替,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在自然选择与演替中逐渐形成现今的格局。
(二)人类活动影响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湿地的影响日益显著。
一方面,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水利工程、围垦造田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湿地的自然状态。
三、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及问题(一)保护现状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等,以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二)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鄱阳湖湿地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严峻;其次,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如过度捕捞、非法采砂等;最后,湿地保护与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
四、鄱阳湖湿地管理研究(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同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二)科学规划与管理制定科学的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加强湿地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广生态友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

III
总磷、总氮
IV
总磷
IV
总磷
2008
III
总磷、总氮
IV
总磷、总氮
V
总磷
IV
总磷
鄱阳湖监测点位水质状况
年份
评价面积/km2
达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面积比例/%
达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面积比例/%
劣于III类水质标准水体面积比例/%
富营养化评分值
富营养化程度
1999年
2184
85.9
19.9
27.24
32.91
293.95
2008年
189.67
47.49
24.42
25.58
28.07
35.81
351.04
鄱阳湖湖区水资源现状
分区名称
平原丘陵地区
湖区水面水量(亿m3)
水资源总量(亿m3)
地表水资源(亿m3)
地下水资源(亿m3)
重复水量(亿m3)
水资源量(亿m3)
湖东北区
13.35
3.92
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出现水问题
水资源评价结果
鄱阳湖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准则层
指标层
参照值
2008年实际
赣江流域
抚河流域
信江流域
饶河流域
修河流域
鄱阳湖区
外河流域
水资源条件
人均水资源量(m3)
>1700
2908
3535
2980
4304
4831
2654
1871
产水模数(104m3/km2)
>80
75.77
81.73
面源污染
鄱阳湖区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域 天然 水 资 源 情 势 未 发 生显 著 性 趋 势 变 化 ,枯 期 湖 区水 位偏 低 造 成 湖 区存 在 季节 性 、工 程 型 缺 水 ,三峡 水 库 汛 后 集 中 蓄水 、清 水 下 泄 等 造成 湖 区枯 期 提前 ,加 剧 了湖 区 水 资 源供 需 矛 盾 。
关 键 词 :鄱 阳湖 ;水 资 源 ;安 全
第9 第4 卷 期
2 1  ̄-2f 0 1 1 l
中 国水 利 水 电科 学研 究 院学 报
V1 o o9 . . N 4
Ju a fC ia Isi t o ae eo re n do o e sac D 。m ,0 o r lo hn n tue fW tr R su cs a d Hy rp w rRee rh n t 。e b 2 1 1
安全 。
21 鄱 阳 湖流 域 天然 径流 量 变化 趋 势分 析 .
鄱 阳湖流 域 多年 平 均 天然 径流 量 为 1 1 亿 i ,其 中年 3 n 5
径 流量 最 大值 为 2 4 亿 i ,最 小值 为 6 2 m ,极值 比为 38 ;丰水 期 6 月来 水 是枯 水 期 6 月 8 n 4 3亿 . 7 个 个
来水 的两倍 。长江 流域 “ 8 大 水年 之后 ,鄱 阳湖 流域来 水 持续 偏枯 ,1 9 - 2 0 年 平均 天 然径 流量 9” 9 8 08
为 1 8 亿 m ,与 多年 平均 相 比减少 了2 2 I ,减 少 幅度高 达 1 %。图 1 1 5 - 2 0 年 鄱 阳湖流 1 2 3亿 T I 5 为 96 08
2 0 —2 0 年系列 更枯 。 03 o 8
收稿 日期 :2 1 - 8 0 010—3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02 水位受长江和周边河流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明 显。
02 湖泊形态呈南北狭长状,湖岸线曲折复杂。
生态系统
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包括鱼类、贝类、水生植 物等。
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 的影响。
是候鸟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前来越 冬。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 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 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应对策略
01
02
03
强化水质监测
加强鄱阳湖的水质监测力 度,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为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 据。
推进生态修复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湖泊湿地功能,提高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严格环境执法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污 染源进行严格监管,严厉 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湖泊保护合作,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03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公众能够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决
策中来。
05
未来展望
预期变化
水质改善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治理 措施的落实,鄱阳湖的水质有望 得到改善,减少污染负荷,恢复
湖泊生态功能。
生态恢复
通过湖泊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 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和 恢复,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鄱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业 , 年代 以后 , 9 0 随着养殖业 的迅速发展 , 阳湖 的捕捞 鄱
维普资讯
江西农业学报
20 ,9 4 :2~ 5 0 7 1 ( ) 8 8
AeaAgiutreJag i t r lua in x e
鄱 阳湖水 资 源开发 利 用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
黄秋萍, 黄国勤
( 江西农 业大学 生态科学研究中心 , 江西 南昌 304 ) 305
摘
要 : 了鄱阳湖水资源开发利 用现状与存在的 问 , 出了实现鄱 阳湖水资源可持 续利用的对策。 分析 题 提
关键词 : 水资源 ; 开发利 用; 污染 ; 阳湖 水质 鄱
中图分类号 :V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0 1 5 1 20 )4- 02一 4 T 23 A 10 —88 (07 o 08 o
13 水产品产量 鄱 阳湖既是我 国最大的淡水湖 , . 也是 国家重要 的淡 水渔业 基地 , 为江西 得天 独厚 的“ 素 宝
湖”“ 、天然鱼库 ”为我省人 民提供 了大量的优质鱼产 ,
品, 在全省 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 , 鄱
阳湖捕捞量 ( 见表 1 在江西省捕捞产量中的比重一直很 ) 大。19 90年以前 , 江西水产 品主要来 自于鄱 阳湖 的捕捞
鄱阳湖拥有美丽的 自然景观 、 丰富的 自然资源和独 特的生态环境 , 被誉为“ 鱼米 之乡” 整个鄱 阳湖区具有 , “ 世界生命湖泊网、 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等三大 显著特征 , 有着 巨大 的生态、 经济和社会价值u 。中国 J 19 92年加入《 国际湿地公约》 鄱阳湖是我 国公布的首批 , 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 之一 ,9 5年被 联合 国教科文组 19
鄱阳湖保护措施

鄱阳湖保护措施
鄱阳湖是中国的最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湖泊水质监测: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鄱阳湖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污染问题。
2.湿地保护:鄱阳湖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湿地保护措施,包括湿地保护区设立、湿地生态补偿等,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功能。
3.生态修复: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被恢复等,改善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4.水资源管理:制定鄱阳湖水资源管理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湖泊水资源,保障湖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5.水污染治理: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控制污染源,减少湖泊水环境污染。
6.生态保护教育: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湖泊保护的良好氛围。
7.法律法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鄱阳湖保护的法律监管,依法惩治湖泊资源破坏者。
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未来发展趋 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鄱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研究,探讨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原 因和修复措施,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
研究鄱阳湖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 高,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污染
水环境问题成因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等 因素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水环 境容量下降,加剧了水环境问题的发 生。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和农 药等污染物排入鄱阳湖,导致水质受 到严重污染。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政策建议与决策支持
基于研究成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有关鄱阳湖水资源与 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推动了湖泊科学研究 的成果应用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04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 环境管理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01
制定严格的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 境保护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企 业的责任与义务。
02
完善水资源与水环境执法监督机 制,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加强鄱阳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研究,建立完善的水环境质量监 测网络和评估体系,为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目标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鄱阳湖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应致 力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保障水资源安全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 鄱阳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
鄱阳县水资源保护情况汇报

鄱阳县水资源保护情况汇报第一篇:鄱阳县水资源保护情况汇报鄱阳县水资源保护情况汇报一、概况鄱阳县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县,位于鄱阳湖东畔,全县总面积4214.68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达94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2.5%。
境内地表水系十分丰富,有昌江河、乐安河、潼津河、西河四大河流贯穿。
除此之外,尚有34条小河直接流入鄱阳湖,据统计,全县大小河流共有199条,河道总长达2009km。
鄱阳县地下水以潜水为主,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三大类型,以孔隙水为主,其埋深在0.5-17m左右。
查《鄱阳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鄱阳县境内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不计过境水)为28.78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4.54亿m3,水资源总量为33.32亿m3。
二、水资源保护面临问题1、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农药过度使用,入湖污染物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使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部分环湖地区,还有不同程度的血吸虫危害、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威胁、水土流失等问题,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更加复杂化。
2、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
由于水利投资力度不足,特别是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造成灌溉渠道衬护不达标,我县的大中型水库渠道只有干支渠进行了砼衬护,斗农渠基本无衬护,小(一)型水库灌溉渠道更是未进行过任何衬护。
因此灌溉渠道漏水严重,致使渠道有效灌溉系数偏低,每亩农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m3以上。
不仅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我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零。
3、用水的浪费洗车、绿化、冲洗卫生间等原本可利用再生水来完成的任务目前用的都是自来水。
4.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管理人员和资金方面均存在不足,造成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
农村饮用水大部分还是采用自备井水,因此乡镇水厂用户少,效益差,致使水资费难以收缴。
三、水资源保护措施面对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课程论文(设计)题目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_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_年级 2012级 _学号 222012318011134 _姓名徐梦瑶 _指导教师杨平恒 _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 6 月 4 日1 前言 (1)2 鄱阳湖水资源特点 (2)2.1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2)2.2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 (2)3 鄱阳湖水资源目前面临的问题 (3)3.1过度捕捞 (3)3.2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 (3)3.3水域污染 (4)3.4湖泊面积减少 (6)4 解决对策 (6)4.1 更新观念,加强节约宣传教育 (6)4.2 控制污染,净化水源 (6)4.2.1 控制污染物排放 (7)4.2.2 加强污染治理 (7)4.2.3 保护源头水质 (7)4.3 完善保障体制 (7)4.3.1 健全法制 (7)4.3.2加强管理 (8)5 结语 (8)参考文献 (9)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徐梦瑶摘要: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控制因素。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也是维护人类生态环境的极其重要的保证。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水资源的研究总结出目前鄱阳湖水资源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若干对策,以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治理和开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近年来新闻媒体对鄱阳湖的报道以及阅读大量有关文献,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湖区捕捞过度,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鄱阳湖流域排污总量不断增加,水质逐年下降,鄱阳湖环湖区供水形势日趋严峻。
同时,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也使得鄱阳湖湖区面积减少,生物量随之锐减。
此外,三峡水利工程对鄱阳湖的低枯水位也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宣传教育、控制污染、加强法制三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的任务刻不容缓,不该让“一湖清水”成为回忆。
关键词:鄱阳湖水资源、水土流失、水污染、保护对策1 前言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地处江西省的中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如图1和图2),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间相接,是世界重要水资源之一,在正常水位情况下,容积达260亿m3,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是长江水量的调节器。
鄱阳湖水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鄱阳湖水体的水文、养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湖区乃至整个江西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有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并且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土壤等生态功能。
因此整个鄱阳湖区具有“世界生命湖泊网、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三大显著特征,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中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图1 江西省区位图图2 鄱阳湖区位图2 鄱阳湖水资源特点2.1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承纳赣、抚、信、饶、修五河及博阳河、漳河、潼河等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
鄱阳湖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被誉为“鱼米之乡”。
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水系总面积的94%。
鄱阳湖南北长173 km,南宽北窄,最宽处达74km,最窄处约2.8km,湖岸线总长约1200km。
鄱阳湖的水系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径流地区分布基本上与降水一致。
入湖多年平均流量为4 700 m3/s,径流量为1 483亿m3,径流深为914.2 mm。
水系年径流量,以赣江所占比重最大,占鄱阳湖水系年径流量的45.8%,其次为湖区区间,占15.6%。
2.2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每当洪水季节,鄱阳湖水位升高,湖面宽阔,一望无际。
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洲滩、湖水归槽,蜿蜒一线,具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的特点。
鄱阳湖面随季节变化,最大水深29.19m,平均水深5.1m。
洪、枯水期的湖泊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湖口站历年实测最高水位20.70 m(1998年7月31日),相应通江水体面积3708km2,容积303.63亿m3;历年实测最低水位4.01 m(1963年2月6日),相应通江水体面积约28.7km2,湖体容积仅0.63亿m3。
这是因为鄱阳湖为季节性涨水吞吐型湖泊——水位受5大河流水情影响,同时也受长江涨水倒灌、顶托的作用。
由于江西省降雨季节的不均匀性,导致各河流入鄱阳湖水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引起湖体水位的变化都很大。
一般每年4~6月为五河主汛期,五河洪水入湖,引起鄱阳湖水位上涨,而每年8~9月为长江主汛期,长江上中游洪水流经湖口时对鄱阳湖洪水下泄入江产生顶托,导致江水倒灌入湖,使鄱阳湖水位进一步抬升,直到出现最高水位;随着长江洪水的下退,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逐渐减弱,鄱阳湖洪水也渐次退落,水位不断降低。
3 鄱阳湖水资源目前面临的问题3.1过度捕捞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水热同期。
这种水文气象条件,配上广阔、平缓的湖滩草洲,非常适合定居性鱼类鲤、鲫鱼产卵繁殖,适合长江洄游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洄游、产卵及其幼鱼索饵育肥,是鱼类产卵、觅食、生长的良好场所。
鄱阳湖既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家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素为江西得天独厚的“宝湖”、“天然鱼库”。
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隶属21科,主要成分是鲤科,有65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3.3%。
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铂、鲩、青、鲢、鳙等,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Ⅱ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
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50%,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一1。
而过度捕捞导致流域主要经济鱼类品种资源严重衰退。
近些年,渔船和网具改革,湖区非法捕捞强度已严重超过了鱼类资源自然增值能力,对湖区渔业资源危害极大。
尽管沿湖渔政部门对有害渔具渔法进行清理取缔,但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渔业资源将会进一步衰退。
3.2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的影响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将引起全湖性水位急剧下降,使鄱阳湖面积、容积迅速减小,枯水期提前来临,并降低其枯水位,延长低水位的持续时间,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及湖区生产、生活用水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与季节和水位有很大的关系.秋冬季虽然水位较低,洲滩出露面广,但各类植被均处于枯萎期或越冬期,湿地植被面积较小;而夏季,各类植被处于生长期,水位的降低会导致湿地草洲面积也相应增加。
同时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使得不同高程的洲滩提前和加快露出水面,连续显露的时间也相应增加,对候鸟的过冬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中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水位和防洪影响两个方面:1.水位:对比2004_2007年湖口站实测水位与还原计算的水位可知:三峡水库预泄期间对湖口站水位有抬升影响,2004—2007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水位影响值分别为0.6l m,0.64 m,0.93 m,1.33 m,平均影响值为0.19 m,O.19m,0.21m,0.31m.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对湖口站水位有降低影响,各年对水位最大影响值分别为0.15m,O.49m,2.45m,0.60m,平均影响值分别为0.12m,0.16m,1.25m,0.49m;三峡水库初期运行对鄱阳湖区不同地点影响程度不同,湖口站、星子站离长江干流最近,影响程度也最大,李家渡、梅港、外洲位于五河上,影响程度最小,都昌站、康山站、棠荫站位于湖区,影响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2.防洪:三峡水库预泄,鄱阳湖水位抬升,低水增幅大于高水增幅;鄱阳湖水位首次超过某一常遇水位的提前时间和持续时间较为明显.但水位的增加并未对圩堤的防洪标准产生影响,没有增加洪水漫顶的风险;某一较高水位浸泡时间增长,对堤防的渗漏、管涌等会带来一定风险.三峡水库蓄水,鄱阳湖水位降低,低水降幅大于高水降幅;首次低于13 m提前日期和持续时间都较明显.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整体上表现为“预泄期高水增幅不高,蓄水期低水降幅更低”,所以对鄱阳湖防洪影响有限。
3.3水域污染根据2004—2008年湖区国家控制点监测资料,超标指标主要为TP(按湖泊标准评价)和TN。
枯水期湖区水质相对较差,2008年3月的20个监测点中,蚌湖和修河口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他断面多为Ⅳ一V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按湖泊标准评价)。
2009年12月监测点中,康山、抚河口、蚌湖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他断面多为Ⅳ一V 类,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磷(按湖泊标准评价),详见表1。
由表分析可知:鄱阳湖水系水质呈缓慢下降趋势,V类和劣V类水所占河长比例不断增多;鄱阳湖水体氨氮和总磷近年来含量偏高——这是由于受上游来水量偏少和长江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鄱阳湖枯季低水位提前,且持续时间长导致。
鄱阳湖全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被誉为“一湖清水”。
而随着污染的加重,研究发现:鄱阳湖水中T 一P、T一N 的含量很大(T 一P、T 一N 是反映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主要指标,一般地说, 高含量的T 一P、T 一N 是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首要条件。
), 湖区全年有41.7 写一50 %的时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有许多,自然因素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湖盆抬升,洲滩不断显露和扩展,风沙化现象严重,湿地物种资源严重退化,负责净化水体的浮游植物和动物大量减少。
而这些自然因素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人类的影响。
而随着鄱阳湖区经济快速发展,湖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较快,周边地区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地表径流氮、磷(面源)含量较高,以及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使鄱阳湖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湖区水质呈下降趋势。
另外,由于鄱阳湖本身具有“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特点,湖泊枯水期、丰水期纳污能力差别较大,水环境容量变化大,非汛期和汛期水质差异明显。
表1 鄱阳湖区水质状况3.4湖泊面积减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以及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鄱阳湖湖面缩小,湖容锐减,湖域的水产资源严重衰退。
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194km2。
江西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鄱阳湖水系“五河”流域中、上游及鄱阳湖滨湖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12×l04km2,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