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 7 种主要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 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 (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科技资源的共享、 (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 、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 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技术转让模式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 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

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 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 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开发模式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

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比较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价值的市场实现,各自追求的有所不同。技术开发模式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一是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校、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二是知识产权归属明晰,利益分配合理,风险共同承担,产学研各方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机结合;三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相互信任且沟通有效。根据对上海部分科技企业的调查结果,“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是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模式,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倾向于运用技术开发模式,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模式。技术开发模式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是否发挥主导作用。例如,某科技有限公司与

同济大学在合作开发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特殊电源项目中,针对高校研发人员流动性较大,比较注重科研成果及发表相关论文的特点,把项目分解细化为一个个的小课题,高校教授及带领的硕士生、博士生只需将各个小课题完成好并整理出相关的报告即可,由科技公司进行技术集成。这样一来,科技公司在合作中掌握了主动权,使项目的研发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以外,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等,在合作之前就签订合同进行约定。而且,科技公司针对高校的特点,采取弹性工作、目标考核的办法,将研究任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任务开始时严格把关,中途进行检查,最后检查研究结果是否达到要求,至于研究开发如何开展就不加干涉了。共建经济实体模式共建经济实体是

产学研之间最紧密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成熟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产学研结合中所占比例不高,却反映出产学研结合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态势。共建经济实体

的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

机构是技术的源头,企业作为生产、销售的基地,相互结合形成研究、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一条龙;二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主要以技术(无形资产)人股,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现金等投资入股;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四是产权明晰,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建经济实体模式一般适用于:一是高校、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在资金投人、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价值观念基本趋同。由于高校、科研

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开发,不是企业经营,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种模式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能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共建经济实体并不很广泛,根据我们的调查,16.8,的企业应用了“创办经济实体” 的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市场占有率,高校追求高学术水平、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科研机构追求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要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很不容易。即使走到一起,也存在观念的冲突、文化的碰撞,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磨合得好,能够成功;磨合得不好,就容易失败。例如,某医药集团充分利用高校的医药工程领域的优势,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组建一家中医药技术发展公司。由于合作各方磨合得比较好,该公司发展得比较健康,成长得比较快。中医药技术发展公司发展起来以后,又进一步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系列的中医药新产品。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共建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模式企业选择有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或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其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二是高校、科研机构以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企业投人研发经费,安排产业化人才加盟,形成“人才,资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三是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或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四是实验室或研发机构独立运作,具有经营自主权,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这种模式适用于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各方均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和较强的实力,且互补性比较强,属强强联合,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共建研发机构的合作模式并不很普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共建研发机构所占的比例为18.8%;“共建实验室”所占比例为 17.8%。例如,上海某制药公司与某研究所联合组建了不具法人资格的药物研究中心,决策机构为管理委员会,主要为制药公司开发新产品。再如,某医药集团与某药物研究所共同成立的不具法人资格的研究院,决策机构为理事会,主要为医药集团开发市场所需的新产品,同时兼顾为社会开发新技术。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模式产学研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以及人才训练基地,包括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导师。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对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有利于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二是合作期长,是长期合作的必然结果。三是合作风险比较低。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丰富,能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比较大的合作空间。正因为如此,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所占比重并不大。联合培养人

才模式是互惠的、紧密的、长期的合作。例如,上海某电气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已进行了十多年的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每年为电气公司培养一批中、高级技术人才,而电气公司作为上海国际汽车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承载企业之一,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后培养提供了研究课题、培养经费、实践基地。2004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机械和动力学院优

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和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使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共享科技资源(包括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共享科技资源(包括科技文献、仪器设备等)模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科技资源,自身却相对匾乏,技术创新受到较大的影响。为弥补其不足,企业需要与科技资源相对充足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以解决自身科技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该模式的特点:一是属于辅助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二是几乎不存在合作风险;三是科技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因而该模式虽是初级形式,但也不很广泛。据调查,约有 15,的企业采用这一模式。但这种模式对企业比较有利。例如,主要从事纳米粉体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某纳米新材料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结成产学研联盟后,充分利用华东理工大学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对纳米材料进行大量的测试,节省了大笔的测试费用,也为其顺利开发新产品创造了条件。然而在未结成产学研联盟之前,昂贵的仪器设备让该公司望而却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高校、科研机构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例如,由某大学及其所在地政府共同组建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就是以实施纳米技术产业化为目的的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该中心贴近行业需求,为从事纳米粉体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相关单位提供中试技术开发平台,在成立后的 3 年中,完成了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 15 项,合同金额 1340 万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模式的特点是提供专业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业模式,适用于有较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先进的科学仪器与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且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的机构。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产学研合作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 整合资源,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调研报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形成社会创新体系的基础。一般而言,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种,而原始创新能力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功底,相对于我们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重点是要抓住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两个方面,而这又离不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丰富资源,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高校、科研单位的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作为基层县一级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创新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有限。多数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接受过高层次的正规教育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低。 二是创新项目水平有限。基于拥有的设备、资金等条件,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多数是低水平的创新,往往只能利用自制的工具进行创新,同时,又由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决定了其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三是创新项目市场空间有限。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只能用于解决创新者自身遇到的实际困难,而这样的困难不具有共性,也使得其创新项目的市场需求空间相对有限,将其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十分困难。 高校、科研单位在创新活动中可以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为中小企业创新价值附加提供以下资源优势: 1、社会资源。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关注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够及时地将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这种紧密的联系能够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导入高校、科研单位,借助高校、科研单位对社会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将会更加可靠。 2、信息资源。高校、科研单位自身的职能使其能够掌握社会的稀缺信息,这种稀缺信息是创造市场的前提。一个能创造效益的创新要充分调研市场信息,将创**立在多数人需求的基础上,也就能保证创新产品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信息匮乏是多数中小企业创新没有市场的症结所在。因此,中小企业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的信息资源,指导其创新方向,从而保证创新活动的有序循环。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

加强产学研合作 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 文

加强产学研合作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文/曹兆敏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是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国家级技术转移基地之一,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是组织与整合学校高新技术资源面向市场,实施企业化运作的服务性机构;中心秉承学校科研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心严格遵循着“立足上海市,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服务理念;以优秀的人才、高新的科技成果、完善的管理,与国内外各机构、企业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国际技术市场资源,将技术创新各阶段成果以多种方式向国内转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配合企业共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申报国家、省、市、地区各类科研基金,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对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贡献。 发展特色(一级标题) 通过几年的发展,中心的业务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心组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知识转移战斗力的技术经理人的队伍,目前拥有全职、兼职人员共四十八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研发人员占半数以上;通过几年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探索与发展中,特别在国际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业绩显著,与各大跨国大公司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业务突飞猛进,培养出若干能够独立完成国外引进技术开发项目的梯队。主要发展特色有: (1)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 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是,a、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地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b、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c、与上海交通大学已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企业。 d、近期与学校有较大合作前景的企业 (2)为已合作地方及企业提供服务的措施 根据现阶段已构建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科技人才、经营人才输送与培养。 (3)坚持走国际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心充分利用地处上海市的地域、区域优势与诸多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紧密合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各国政府、国际企业的充分认可,同时中心也积累了国际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并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为国内外企业输送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科技人才,跟踪国际发展动向,为我校大范围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人才基础。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以日本、德国企业等为主,与我中心合作的有日本欧姆龙、日本NTT、日本三菱电机、日本网屏、日本NEDO、日本能率、德国西门子等等。 技术转移的四种服务模式(一级标题) 近年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已由理论上的研讨,迅速转为政府政策层面的决策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广泛参与的行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似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北京是国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范文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 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 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显然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复杂系统, 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动性因素, 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3 类主体, 这3 类主体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 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 是技术创新的的主体,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3 类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 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调和和监督的角色, 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 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变革, 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方面, 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 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 结合的紧密程度, 结合的持久性, 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从产学研结合系统结构中, 能清晰看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 如图1所示。 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6 个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教育部六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2009-04-28 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网讯在27日下午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武贵龙介绍,产学研合作是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条成功经验。早在1992年,我国为了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问题,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原国家经贸委启动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是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近年来,教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宗旨,推动高等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营造政策环境,引导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1996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2001年)、《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2007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200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2009年)等,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评估体系和奖励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推动高等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教育部在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共同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为高等学校积聚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加强部门间协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6年底,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作为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教育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和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重大问题,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模式,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共建行业特色高校,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原来隶属于行业部门的一批高校和若干个科研院所以单独或合并方式划转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高度重视这批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建设,在专项经费投入、国家助学金发放、科研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政策倾斜。为鼓励和支持这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继续保持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渠道,教育部与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共建行业特色高校。从 1996年开始截至目前,与有关部门、行业、大企业集团共建的行业高校22所。 (四)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有各类高校2200多所,普通高校1000多所,主要分布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是本地区科技创新的最主要支撑力量。发挥高校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发表日期:2010年5月17日共有4260 位读者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1)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2)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在技术开发中,研究方在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企业比较在乎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价值的市场实现,各自追求的有所不同。 技术开发模式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一是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校、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研究实力;二是知识产权归属明晰,利益分配合理,风险共同承担,产学研各方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有机结合;三是合作各方有较好的合作基础,相互信任且沟通有效。 根据对上海部分科技企业的调查结果,“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是产学研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 摘要:本文讨论了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刻阐明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层次,着重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二二三三”合作模式,即以工程项目为纽带,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平台,以“人才培养质量”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咨询服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获得了科研成果,得到了实惠,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受到工程训练,整体素质提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或项目开发掌握了技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结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二二三三合作模式 一、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 1. 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调试员、编码员、测试员、检验员、管理员等。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应大力推广和提倡。同时,学校也应针对企业所需的产品与技术进行开发,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为使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无缝衔接,与技术发展方向合拍,就必须依靠和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学者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制定。为此,我系组建了由企业技术主管、政府部门、扬大学者参加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审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力地指导

和促进了我系的专业建设。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真实的现场环境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其核心是能力本位。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磨练,有些课堂上无法传授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亲自体验,反复训练,逐渐积累才有可能掌握和形成。 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有些环节可以在校内完成,如某些技能训练,故障排查的实训等,有的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训练来实现,这样也可弥补实验实训室某些硬件条件的不足。最近,我系正在开发即将完成的虚拟电工电子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系统。但是,校内实训场所同真实的生产现场相比,在真实性、先进性、复杂性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离开现场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经历的亲自体验是难以达到的。显见,现场实习环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除了具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之外,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管理到位,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不可缺少的条件。 目前,我系共建了8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5个挂牌,1个为省级大学生实训基地。近期,我们将进行遴选,确定其中条件较好,组织落实,确有实效的3~4个。 3.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 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现状下,特别象我们这样国家不拨一分钱的民办高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全面总结我省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规范进展科技产业所取得的要紧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进展优势,省政府于12月17日在武汉工程大学隆重召开了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暨规范进展科技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副省长郭生练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省科技厅副厅长郑春白结合部门实际作了发言。会议由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国雄主持。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学院三所高校介绍了深化产学研合作、规范进展高校科技产业的经验。武汉工程大学的两家科技企业介绍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壮大特色产业的做法和经验。 会上,郭生练副省长强调,武汉工程大学贯彻落实省政府33号文件,积极改革改制,探究了宝贵经验,值得全省高校认真学习。会议总结了武汉工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规范科技产业进展的差不多经验。一是强化教师主体地位,构建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体系。明确:教师创新创业产生的成就,确实是要让同行同业“艳羡”。以激励、引导、组织为要紧内容构建“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形成“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三级进展模式。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学校科技产业持股比例按照“学校减持,课题组增持”的思路,学校的持股比例降低到20%以下,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股权〕比例提高到80%以上。对成果与技术持有人以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作为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的,学校与持有人按1:9持股;畅通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开创“研发攻关—中试—推广应用”的新途径,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建立双赢机制,与企业形成全面合作的产学研关系。三是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瞄准政府产业规划和企业技术进展的需求,推动实现优势产业与优势学科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双方优势互补。 他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创新型湖北的紧迫任务,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客观需要。他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进展优势,并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面向需求,动员科技力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要落实好优惠政策,鼓舞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三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撑体系建设;四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进展高校科技产业。他强调,为促进我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 一是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在省科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统筹协调,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各高校要成立要紧领导牵头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在工作中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保障、有措施、有效果,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二是要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省直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高校产学研合作评价及表彰方法,要把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在按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时,重点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工作的投入。省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按鄂发[2017]20号文件的规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和“初创科技型小企业专项”,分别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和鼓舞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千方百计调整部门支出结构,增加对产学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高校要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

(完整版)产学研合作协议模板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加强校企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下简称甲方)和******(以下简称乙方)经充分讨论和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和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甲乙双方同意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发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形成科技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与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的要求你,协助乙方做好编制企业的发展规划,知

道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 3、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乙方解决产业优化中汽车车桥零部件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工艺问题和管理问题,把院校的技术成果优先提供个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5、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乙方进行质量攻关。 6、协助乙方做好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7、根据乙方的要求,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 8、优先为乙方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推荐企业急需人才,配合乙方定向培养学生。 (二)乙方的责任与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生产实验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共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甲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甲方毕业生进行生产实训和就业。 3、接受甲方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为甲方进行科学研究提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只有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将对特级建筑企业的资质进行重新审查,这将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校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很好机遇。这样就会调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资源的协调统一。高校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来获得报酬作进一步的科研;企业也有对高新技术迫切的需求,以此来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但是现在的现实是:许多研究成果往往在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后就束之高阁。笔者以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高校要多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一、国外产学研的做法 1.国外高校产学研现状[1,3] 在美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方式有:一是单一的工业企业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进行合作,该企业有权在大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工作;二是公司联合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联合研制,共同取得成果;三是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为了加强跨学科与高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80年代又在大学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四是工业和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并共用。 在这些合作研究中,大学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某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规程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工业界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同时把基础科学交流知识作为重点,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吸收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参加研究工作。这种合作机制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业界。 在美国,大学已经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孵化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这种新知识、新技术的集中体现,科研成果和科技发明能够通过政府、高校与产业的有效合作迅速进行产业化,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商业化,不仅能够促进新知识发现、刺激技术创新、提高生活质量、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而且为美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美国政府、企业和高校十分重视技术转让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的统计,1980年美国颁布BAYH-DOLE法案以来,大学技术转让为全国经济作出了300亿美元的贡献,并每年提供25万个就业机会,市场上超过1000种产品来自于大学科研成果。在美国高校技术转让过程中,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创造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高校则不断调整自身,努力开拓与外界的联系,共同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企业愿意采用新技术,高校也想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双方都盼着与对方结合。 2.我国建筑类高校得到借鉴和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研积极性提高很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在电子信息领域,高校“孵化”的高新企业日渐增多,有些已在国内居有品牌地位。但是在建筑界,高校的“孵化”作用却是很少的。美国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所创造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国建筑类高校技术转让提供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有:一是严把科研立项关,鼓励具有专利的项目研究,将科研成果与专利结合起来;二是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企中心,将科研与工程紧密结合。解决工程中的科研问题,解决科研中的应用问题,避免那种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现状;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除政府法规和政策外,高校应该有详细的技术转让规定,以保护科研工作者在技术转让中的利益不受侵害;四是利用高科技产品,参与建筑市场的竞争,抢占市场的份额。 二、国内产学研存在的问题 1.零散自发 目前的校企合作,基本上都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往往是某个教授或某个课题组与地方企业合作,合作的前期主要局限于提供实验材料、提供部分

基于企业视角的政产学研用合作

基于企业视角的政产学研用合作 [摘要]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文章基于企业视角,从经费投入、技术创新链条上企业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分析了政产学研用合作现状,建议企业从选择适合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完善合作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合作;技术创新;企业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55-03 一、政产学研用的涵义 政产学研用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与企业面向应用的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耐德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单位的优势资源,实现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近些年来,国家在宏观战略层面上一再强调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学研用结合增加了一个“用”字,从本质上明晰了产学研结合的本质,进一步强调了用。用主要指应用和用户,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学研结合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二、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经费主体 表-1和表-2是关于R&D经费支出的数据。表-1按照经费执行部门分类,数据显示2007-2011年5年中,企业是全国研发经费的最主要执行部门,每年用于研发费用的金额逐年上升,并且占全国研发总费用的比例均超过70%。表-2是按照经费来源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5年中,在政府、企业、国外和其他资金四类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的金额逐年上升,并且占全国总研发费用比例均超过70%。历史数据显示,企业无论从研发费用的投入还是实际支出上,都处于主体地位。 (二)企业是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技术创新主体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该担当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或主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中试、工业试验、形成产品和商品的过程只有企业可以承担,所以技术创新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参与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前期技术开发工作,企业可以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向市场的应用过程,或者参与技术应用过程,所以在技术创新中企业具备了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和竞争,具备整合创新元素的优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具有最强烈的动力和需求,确立企业在政产学研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完成高技术的产业化过程。

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6

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产学研合作,是指公司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过共同合作开发或直接采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改进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并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或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活动。 第三条产学研合作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 第四条公司技术中心为产学研合作职能部门,负责全公司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交流、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及协调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技术中心要建立科技信息网络,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紧密跟踪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工作动态,了解公司各单位技术需求,及时与技术人

员交流,建立技术联络通道。 第六条技术中心每年邀请相关科研院所到公司进行现场调研,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技术课题,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单位技术交流会议。 第七条产学研合作的选题范围主要围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技术中心研究开发课题、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公司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等。 第八条产学研合作成立研发经济实体的,必须按《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运行,技术中心必须有一名董事。 第九条与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究室,每季度必须向公司技术中心汇报课题研发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况等信息。 第十条产学研合作课题组成员可以采用在社会招聘、公司内部抽调等方式,课题完成后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一条产学研合作机构人员管理,参照公司有关规定执行,课题组组长负责对课题组成员的管理与考核。 第三章合作模式及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根据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及技术需求现状,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技术转让(公司目前主要采用这种形式):科研院所将所持有的技术成果按照合同约定转让给公司使用; 2、委托开发:公司根据企业生产或产业发展要求,委托高校或研究院所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进行专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按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生效日期:2014年4月1日 页码:page1 of 5 第一条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科研创新能力,促使产学研合作项目规章化、制度化, 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公司产品技术含量和性价比,降低 生产成本。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推广新成果。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开辟新的产品领域,提供信 息和技术支撑,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第二条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开展各类产学研工作管理。 第三条定义 产学研合作是指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协调各自的资本、人力和技术资源, 通过合作,最大限度实现软硬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活动。 第四条各部门职责 1、企划部负责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调与沟通 2、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产学研项目技术对接。 第五条产学研合作的责任与义务 1、充分利用公司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高等院校提供良好的生产实验条 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不影响公司研发活动的前提下,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方 便。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生效日期:2014年4月1日 页码:page2 of 5 2、优先接纳与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公司就业。 3、接受高等院校的教师到公司进行实践活动,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4、配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项目的市场调研,及时向高等院校 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第六条组织运行方式 1、企划部为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归口部门,对产学研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 熟知合作双方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按照双方约定开展合作。 2、公司设立产学研合作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企划部经理担任,组员由公 司技术研发中心、财务部、企划部、生产部主管组成。 3、组长每年根据公司研发活动的需要,组织管理小组制定公司年度产学研 活动的计划、经费预算、人员配置等事项。 第七条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1、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来源: (1)按照公司的销售收入,按比例划拨专项经费; (2)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 (3)政府补助经费; (4)其他。 2、政府补助经费必须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保证 资金用于支付产学研合作的各项支出,保证产学研活动顺利进行。 3、产学研活动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合作双方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产 学研合作资金。 4、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已发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 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XXX公司 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产学研合作,是指公司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过共同合作开发或直接采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改进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并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或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活动。 第三条产学研合作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依法或依照合同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 第四条公司研发部为产学研合作职能部门,负责全公司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交流、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及协调工作。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公司研发部要建立科技信息网络,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紧密跟踪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工作动态,了解公司各单位技术需求,及时与技术人员交流,建立技术联络通道。 第六条研发部每年邀请相关科研院所到公司进行现场调研,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技术课题,定期召开产学研合作单位技术交流会议。 第七条产学研合作的选题范围主要围绕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研发部研究开发课题、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公司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等。 第八条产学研合作成立研发经济实体的,必须按《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运行。 第九条与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究室,每季度必须向公司研发部汇报课题研发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况等信息。 第十条产学研合作课题组成员可以采用在社会招聘、公司内部抽调等方式。 第十一条产学研合作机构人员管理,参照公司有关规定执行,课题组组长负责对课题组成员的管理与考核。 第三章 合作模式及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根据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及技术需求现状,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技术转让:科研院所将所持有的技术成果按照合同约定转让给公司使用; 2、委托开发:公司根据研发项目或产业发展要求,委托高校或研究院所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进行专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按合同的约定转化应用; 3、共建研发实体:(公司目前主要采用这种形式)利用科研院所的基础理论扎实、研发能力强的技术优势,结合公司生产过程工艺熟悉、具有产业化和资金优势,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建研发实体,对某一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开发; 4、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由公司和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为高校提供实地培训的基地。 第十三条产学研合作工作程序: 1、公司研发部提出产学研合作课题(项目)及意向合作单位;

产学研结合创新联盟协议书

产学研结合创新联盟协议书 编写提纲 说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形成本《编写提纲》,供构建联盟时参考。

目录 一、标题部分 二、序文部分 1.缔约方基本信息 2.鉴于条款 三、定义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四、主文部分 1.联盟名称、组织原则和组建宗旨 2.联盟的技术创新目标、任务和联盟成员的任务分工 3.联盟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4.联盟成员 5.联盟的经费管理 6.联盟的项目管理 7.联盟收益分配原则和知识产权管理 8.联盟的解散和清算 9.违约责任 10.一般格式内容 11.联盟成员认为应当在协议中约定的其他事项

五、附件部分(视联盟具体情况制定,可省略) 六、结尾部分 一、标题部分 ****产学研结合创新联盟协议书 二、序文部分 1.缔约方基本信息 分别列明联盟成员各方的名称、住所地、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 协议缔结方应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独立法人,具备法人主体资格。 协议缔结方的名称应是其营业执照或法人机构代码证上的名称全称,并与协议结尾部分加盖印章一致。 协议缔结方的住所地一般为实际住所地,协议中无特别规定的,该地址通常视为协议各方的通讯地址,即相关文件的送达地址。 协议缔结方的法定代表人应为企业工商登记或其他机构在登记机关登记备案的现任法定代表人。 2.鉴于条款 由一个或数个“鉴于”字样开头的句子组合而成,表明协议缔结各方系基于对各方主体资格、资质、订约目的、订约背景等事实的共同认识或特定认可,方签署此协议,鉴于条款一般不具体规定各方权利义务关系。 参考条款如: 鉴于: 1. 本协议缔约各方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签订本协议的合法主体资格, 且各方相互确认彼此履行本协议的资格和能力。 2. 本协议缔约各方签订本协议旨在成立××产学研结合创新联盟,并规范联 盟运作。

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 2 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 2 1.2产学研的三个主体------------------------------------------------------------------------------------- 3 1.3产学研的形成雏形。---------------------------------------------------------------------------------- 4 1.4涌动的科技-------------------------------------------------------------------------------------------- 5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7 2.1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 7 2.1.1 政府指令型结合模式。 --------------------------------------------------------------------- 8 2.1.2、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 8 2.1.3、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9 2.1.4、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 10 2.1.5、市场需求主导型模式。------------------------------------------------------------------- 10 2.1.6、共建型合作模式。------------------------------------------------------------------------- 12 2.2国外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12 2.2.1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2 2.2.2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13 2.3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及----------------------------------------------------- 15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 ---------------------------------------------------------------------------------------------- 17 3.1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分类------------------------------------------------------------------------------ 17 3.1.1单元型合作机制 ------------------------------------------------------------------------------ 17 3.1.2 紧密型合作机制 ------------------------------------------------------------------------------ 18 3.1.3 股份型合作机制 ------------------------------------------------------------------------------ 18 3.1.4 跨越型合作机制 ------------------------------------------------------------------------------ 18 3.2 产学研合作机制内涵分类-------------------------------------------------------------------------- 19 3.2.1 合作动力机制--------------------------------------------------------------------------------- 19 3.2.2 盟友选择机制--------------------------------------------------------------------------------- 20 3.2.3资源投入机制 --------------------------------------------------------------------------------- 20 3.2.4 利益分配机制--------------------------------------------------------------------------------- 21 3.2.5 盟友退出机制--------------------------------------------------------------------------------- 22 3.2.6 风险管理机制--------------------------------------------------------------------------------- 23 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办法-------------------------------------------------------------- 24 4.1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 ----------------------------------------------------------------- 25 4.1.1在体制和机制上缺乏制约因素,造成合作行为短期化和形式化 ------------------ 25 4.1.2合作双方研究理念上各不相同,技术创新不能形成合力---------------------------- 25 4.1.3 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 26 4.1.4大学评价机制僵化,则难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 ---------------------------------------- 26 4.2 解决产学研的原因。-------------------------------------------------------------------------------- 26 4.2.1产学研合作机制要注意的几个点 -------------------------------------------------------- 26 4.2.2基于政府视角 --------------------------------------------------------------------------------- 27 4.2.3基于企业视角 --------------------------------------------------------------------------------- 28 4.2.4 基于高校视角--------------------------------------------------------------------------------- 29 五感情纽带机制 ------------------------------------------------------------------------------------------------ 32 5.1感情纽带机制的流传。------------------------------------------------------------------------------ 32 5.2感情纽带机制的在实践中运用 --------------------------------------------------------------------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