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

梁辉硕士研究生王保国教授

Hui Liang and Baoguo Wang

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北京市100050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摘要

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是一种通过检测血凝块粘弹性,来测定体外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仪器。在心血管外科、肝移植手术和其它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重症监护及止血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捷的临床止血和凝血功能的检验工具。本文对该仪器的原理及应用作一简介。

ABSTRACT

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 can test the viscoelasticity of clot and reflect the function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 vitro. Currently, it has been used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other surgeries with massive hemorrhage. It can also be used in pediatric ward,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homeostasis research.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tool for clinical homeostasis examin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briefly 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s of this instrument.

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SCA,SIENCO,Inc,USA)由V on Kaulla等人于1975年发明,主要用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体外检测。目前,该仪器在心血管外科、肝移植手术和其他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重症监护及止血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捷的临床止血检验工具。本文对该仪器的原理及应用作一简介。

一、正常止血过程

血管受损后,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血液与血管内皮下胶原相接触可以分别启动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系统,并通过共同途径最终生成凝血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为纤维蛋白多聚体,最终使血液成为凝胶状。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凝血级联反应。

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首先,血管壁破损后,血小板在VW因子的介导下,粘附于内皮下胶原,并被内皮下组织及局部形成的凝血酶激活,发生释放反应,释放ADP及TXA2, 从而进一步吸引血小板发生

聚集。激活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共同形成白色血栓。凝血块形成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通过纤维蛋白网络结构,使血凝块发生收缩(凝血收缩),这样可以大大加强血凝块的强度,最终起到止血的作用。这时血凝块也由凝胶态变为固态。另外,血小板对于凝血级联反应也有加速及催化的作用。可见,血小板对于正常的止血功能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在凝血系统启动的同时,纤溶及抗凝系统也被激活,使止血及抗凝系统在新的平衡点上达成新的动态平衡。

二、Sonoclot分析仪的原理及检测参数

Sonoclot 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图1)可以提供血液样本体外止血过程的全部资料,其检测参数可以反映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凝胶形成、凝血收缩及纤维蛋白溶解的相关信息。其工作原理为:与超声传感器相连的一次性塑料探针在新鲜未抗凝的血液标本(0.36ml)中以200Hz的频率上下震动,所遇到的阻力被记录下来,转化为模拟电信号,以凝血信号(clot signal)的方式由电脑或打印机显示出来。其实质上是对血液标本整个凝固过程中粘弹性变化进行实时测算(图2、3)。

其检测参数包括:ACT(SonAct,激活凝血时间)血液标本保持液态的时间,正常值为85-145s,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图4)。CR(clot rate, 凝血速率),曲线上升的第一个斜率,反映纤维蛋白形成的速率,间接反映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图5),正常值为15-45 clot signal /min。凝血块形成后,在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收缩,随着血凝块强度变大,sonoclot标记曲线上升,并逐渐达到顶峰,随着凝血收缩的进行,血凝块会从探针的表面拉开,使sonoclot 标记曲线下降(图6)。TP(time to peak,达到高峰时间),凝血信号曲线达到高峰的时间,该高峰由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而成,可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的量及功能,正常值〈30 min;MCS(maximal clot signal,最大凝血标记值)代表探针遇到的最大阻力值,其高度反映凝血收缩的强度,正常值70-90 clot signal(图7)。PF(platelet function, 血小板功能) ,反映血小板功能,由与分析仪相连的Signature viewer电脑软件依据血液标本结束液态阶段(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后凝血收缩的强度及速度(凝血收缩过程中sonoclot曲线各点的微积分值)计算出的相对值。血小板的功能除了PF外,还可由TP、MCS反映。正常Sonoclot曲线通常可见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反映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上升支越陡(CR值大),说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越高,其转变成纤维蛋白的速度越快;第一个高峰之后的曲线下降至第二个高峰形成及其后的下降支是纤维蛋白与血小板产生相互作用,血凝块发生收缩的结果;第二个高峰越高、越陡,说明凝血收缩越强烈,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越大,血小板参与凝血的综合体现(反映血小板的量、功能及其与纤维蛋白相互作用的情况)越好。可见,Sonoclot 分析仪不但可反映凝血因子的状况,而且也可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

三、Sonoclot检验与常规凝血检验

常规凝血功能检验包括:凝血相(APTT、PT、CT、TT、FIB)及血小板计数(PLT)。其中凝血相只能反映凝血因子的状况,并不能反映整个凝血过程的全貌;血小板计数只是对血小板的定量检验,并不能反映血小板的功能。而Sonoclot分析仪所反映的是凝血级联及凝血系统全过程中的综合情况,即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相互作用,这是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所无法作到的。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种适用于临床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2]。目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经典方法是在添加不同诱导物质的条件下,进行的血小板功能检验,但这种

方法,复杂、费时,只适于在实验室中进行。而Sonoclot分析仪的参数与血小板的功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有报道认为Sonoclot分析仪测定的Tp与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性、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呈多元线性相关(r = 0.742)[2]。从而为床旁对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进行快捷、准确的检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Sonoclot检验用于预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优于常规凝血功能检验[3,4]。

四、Sonoclot分析仪的临床应用

1.抗凝管理:心血管手术及抗凝治疗过程中,Sonoclot分析仪可以准确反映抗凝的效果,从而为抗凝剂的使用提供客观依据(图8)。

2.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移植(图9)[5]、心血管手术后止血功能异常的预测[4]和其他出血量较大的手术中,以及鉴别术后出血原因时(图10)[6],Sonoclot分析仪可以及时提供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相关信息,为临床医师的处理提供可靠依据,指导血液制品的使用,有针对性的对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进行干预,减少血液制品的浪费。

3.DIC的辅助诊断:DIC是重症监护以及紧急抢救过程中的常见病症,其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医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一些实验室指标的综合判断。Sonoclot分析仪可以在短时间内(20-30分钟)提供直观的DIC的相关信息,帮助医师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图11)。

4. 高凝状态的识别:Peck 等人[7]发现将Sonoclot检验与凝血酶生成试验(TGT)结合应用可以使高凝状态的识别率达到79-100%。从而为高凝状态的识别及监测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另外,由于Sonoclot分析仪检验所需血量较少(0.36ml),很适合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的凝血功能的检验。

Sonoclot分析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以快捷、准确反映凝血系统综合状况的检验方法,是我们可以只用较少的血量而获得较多的信息。但Sonoclot 检验并不是唯一的、最终的诊断依据,临床医师仍应结合病人情况及其他检验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赵俊,主编.新编麻醉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82-184.

2.Miyashita T, et al. Anesth Analg, 1998, 87:1228-3

3.

3.Mallett SV, et al. Lancet, 1991, 338: 765-766.

4.Tuman KJ, et al. Anesth Analg, 1989, 69:69-7

5.

5.Chapin JW, et al. Trans Proc, 1989, 21: 3539.

6.Ellison N, Jobes DR, eds. Effective Hemostasis in cardiac surgery.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1988, 183-193.

7.Peck SD. Thromb Hemost, 1979,42:764-777.

图1. Sonoclot分析仪

Electromechanical 图2. Sonoclot分析仪的原理示意图

图3. 正常Sonoclot曲线

图4. ACT示意图

在Sonoclot曲线中反映血液样本保持液态的时间

反映血样由液态转变为凝胶态的时间

图6. 凝血收缩过程中的sonoclot 曲线

图7. MCS 及TP 示意图

图8. 肝素抗凝时Sonoclot 曲线的变化

图中绿线表示肝素抗凝前,紫线、蓝线代表 肝素抗凝后,可见ACT 明显延长,CR 明显 下降。

(1) 术前曲线平坦,缺乏凝血收缩。止血功能明显异常。 (2)

手术过程中,纤溶亢进的表现。血液成为凝胶态后,短时间内又成为液态。 (3) 对纤溶亢进进行处理后而且肝脏移植足够长的时间后,Sonoclot 曲线基本恢复正常,可见明显的凝血收缩过程。

(1) 图10. 术后伤口渗血病人的Sonoclot 曲线

(1)曲线缺乏明显高峰,可见渗血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功能低下。 (2)补充血小板后,曲线恢复正常。伤口渗血停止。

图11. DIC 的Sonoclot 曲线

纤维蛋白凝胶形成后又迅速溶解,使血液样本变回液态。

Post Operative Bleeder C l o t S i g n a l

Time

05102025301502040608010012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数量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方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数量及其相关参数的影响因 素及其处理方法 作者:陈晖 作者单位:519000,广东省珠海市,暨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 刊名: 临床医学 英文刊名:CLINICAL MEDICINE 年,卷(期):2005,25(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条) 1.丛玉隆血液学体液学检验与临床释疑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文华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应用体会[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1) 2.关艳丽.陈胜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参数的分析[期刊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2002,2(2) 3.陈园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体积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期刊论文]-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 4.陈中新.徐云侠.田玲莉.钟政荣.张凡.王月华三种抗凝剂抗凝血测定红细胞比积结果的比较[期刊论文]-实用全科医学2007,5(1) 5.吴家明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其直方图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输血与检验2004,6(4) 6.刘坤.闫卫利抗凝血常规采集后检测时间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1) 7.陈治德改良抗凝剂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评价[期刊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3) 8.朱延红.由世春.霍红抗凝剂选择对全血细胞分析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25(2) 9.吴凯.熊建辉.赵健不同抗凝剂浓度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6) 10.窦心灵.何贵山.朱建敏.陈亚萍EDTA-K2抗凝剂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报道[期刊论文]-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1) 引证文献(1条) 1.邹毅.谢圣高.宁勇SYSMEX-SF3000血球计数仪在血小板计数中的漏检现象探讨及处理[期刊论文]-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36998.html,/Periodical_lcyx200510034.aspx

血小板分析仪原理

比浊法(光学法) 原理: 将富血小板血浆(PRP)置于比色管中,加入诱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TXA2,PAF等),用一涂硅的小磁粒进行搅拌,血小板逐渐聚集,血浆浊度降低,透光度增加,记录此变化,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动态曲线,以PRP的聚集率和透光度为0%,乏血小板血浆(PPP)所测得的聚集率和透光度为100%,用血小板聚集仪进行自动测定、记录、描绘血小板聚集曲线 优点: 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 缺点: 检测结果重复性较差,cv值达到15%; 操作繁琐:必须分离贫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还需要调整血浆中血小板浓度; 溶血、高血脂样对检测有明显干扰; 检测样本去除血液主要细胞成份,不能完全反映体内真实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VerifyNow维梵纳抗血小板治疗检测仪[1](全血比浊法) CHRONO700血小板聚集仪(美国Chrono-Log公司) 原理: 检测原理还是采用传统比浊法,没有本质突破,检测误差达15% (cv)优点:

无须制备血小板血浆的操作 术前血小板功能的快速筛选,全血/PRP/ATP释放检测 缺点: 耗材价格昂贵; 目前尚未在国内注册; 国外使用信息不多。 电极法 ChronoLog 590(美国ChronoLog公司) 简介: 590系列采用电阻法测血小板聚集,在全血中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操作步骤节约了时间,反映了血小板的生理状态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可用于监测药物作用于血小板功能的功效,对相关血栓与止血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理: 可用全血或PRP进行检测。检测杯中有一对铂电极,血小板在诱导剂的诱导下发生聚集时,可覆盖在铂电极表面,导致电阻抗的改变,后者的变化程度与聚集程度有关。此信号经过放大传送到监测器或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将电阻抗的改变转换为聚集曲线从而计算出血小板的聚集率。 优点: 无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的操作,使操作更简便省时,采血量仅为2ml ,完成操作仅需大约10 分钟。

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及其调节

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及其调节 重点: 一、三个止血阶段,各阶段分别由什么组成 1期止血:当小血管损伤时,血管收缩使伤口缩小;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局部黏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堵塞伤口; 2期止血:血液与损伤管壁接触,在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Ⅶ复合物(TF\FⅦ)作用下启动凝血系统活化,形成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后者包绕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形成坚固的止血栓。凝血为主的纤维蛋白栓子。红色血栓\混合型血栓。 3期止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活性的体现。血栓的转归。 从而防止血液从破损处过度流失。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体现在1 2期止血过程中对凝血系统激活所起的促进作用。 一、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1)血小板的黏附反应:血管内表面覆盖有一层完整的、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抗凝功能的单层内皮细胞。正常VEC的功能是血管内血流能以溶胶状态顺利流动,即使邻近损伤的内皮处出现血小板黏附、聚集与凝血反应时也使之局限化而不扩大的最重要的保证。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VEC受刺激或完整性被破坏,局部正常的抗血小板活化与抗凝功能降低或丧失,一方面血小板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成分发生接触黏附与伸展黏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表达组织因子TF而启动了由血小板参与的凝血过程。血小板的接触黏附是在膜上GPⅠb-Ⅸ与vWF及内皮下组分胶原、微纤维间识别并相互连接引起;接触黏附导致血小板活化、发生变性并暴露膜GPⅡb-Ⅲa的受体部位,后者可与vWF FN等黏附蛋白作用使血小板伸展黏附。另外,GPⅠa-Ⅱa(胶原的受体)、GPⅠc-Ⅱa(FN的受体)、TSP及其受体也可能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过程。 vWF分子上存在与凝血因子Ⅷ、胶原、肝素血小板GPⅠb、GPⅡb-Ⅲa结合,参与血小板聚集。遗传性vWF的合成障碍与vWF亚基的聚合障碍,血浆中vWF含量降低或多聚化程度降低,可影响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患者易发生出血,称为血管性假血友病。 血管壁外层存在ⅠⅢ型两种纤维,都能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 血流切变应力高:vWF与胶原的结合能使vWF构型改变,暴露出于GPⅠb-Ⅸ结合位点,并完成血小板的黏附反应; 低切变应力:血小板依靠GPⅠa-Ⅱa在无需vWF参与的情况下胶原结合,引起血小板黏附。 微纤维是非溶性的、非交联的条纹状纤维结构的结构性蛋白质。在富含弹性蛋白的血管壁含有微纤维。微纤维引起的血小板黏附额聚集都依赖于vWF的存在。GPⅠb在血小板黏附过程中起着vWF受体的作用。另外,活化血小板的GPⅡb-Ⅲa也能识别vWF的RGD序列而与vWF结合。 2)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引起血小板激活,由Ca2+参与,经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Ⅱb-Ⅲa、GPⅣ)与相应黏附分子(Fg TSP vWF FN)识别、结合架桥所发生的复杂反应过程。第一相聚集依赖于GPⅡb-Ⅲa与Fg的相互作用,第二相聚集的机制复杂,除GPⅡb-Ⅲa外,还有血小板其他成分的参与,如血小板活化时释放的TSP 在Ca2+参与下与GPⅣ结合,可加固血小板间的聚集。 3)血小板的释放反应: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时,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趋中心化,再与细胞膜(通常与深入血小板内部的OCS膜融合,然后释放出颗粒内容物)。致密颗粒主要释放ADP A TP 5-HT和焦磷酸等,α颗粒含有多种蛋白成分,有Fg FⅤvWF抗原FN

血液分析仪概述

血液分析仪(综述)(一) 2016-6-9|编辑: admin|查看: 263|评论: 0|来源: CAIVD 摘要: 第一节概述血液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又称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也可称为血细胞计数仪(Blood Cell Counter),主要用于检测血液标本,能对血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供相 ... 第一节概述 血液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又称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也可称为血细胞计数仪 (Blood Cell Counter),主要用于检测血液标本,能对血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提供相关信 息的仪器。 一、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自50 年代初库尔特先生发明了粒子计数技术的专利,制造了第一台血液分析仪并应用于临床以来,血液分析 仪的发展已有60年的历史。血液分析仪实质上是指对一定体积内血细胞数量及异质性进行分析的仪器。最 初的血球计数仪(Cell Counter)仅能计数红细胞(RED)和白细胞(WBC),后来又有了血红蛋白HBG),血小板 (PLT),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几个参数。而发展成为血液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 后,又增加了许多分析和计算参数,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 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白细胞三分群,白细胞五分类,血红蛋白浓度分布宽度,异常淋巴细 胞提示,幼稚细胞提示等各种参数和功能也不断地添加到一些品牌的仪器上。 为了纪念库尔特先生对血液分析仪的贡献,特将其计数原理命名为库尔特原理(the coulter principle)即电 阻抗原理,该原理现已成为血细胞计数和分析中最经典的原理。库尔特原理的基本含义是:在待测液体中置 一微孔,在微孔的两端各加一定电压的电极,当液体中的颗粒经过微孔时,电极间的电阻就会产生瞬间的变化, 以因而产生电脉冲,对这种电脉冲进行计数就可得到颗粒的数量,脉冲幅度的大小表示颗粒的体积的大小,经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

?继续教育园地?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 乐家新 周建山 兰亚婷 传统的血细胞检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1958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性能比较稳定的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其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国内外各医院广泛使用。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 图1 细胞计数电阻抗原理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 一、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技术 (一)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原理 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性的性质,以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进行白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在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液)中,有一个用于细胞计数的小孔管,其内侧充满了稀释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其外侧细胞悬液(稀释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小孔两侧的电极之间有稳定的电流。细胞为相对不良导体,其导电性质比稀释液低,当有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于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脉冲的高度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脉冲信号经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后,送入计数系统进行处理,得出被测细胞的数量。图1显示出血细胞计数仪应用电阻抗原理进行细胞计数及体积分析的方 法及过程。 目前,许多仪器除给出细胞数外,还同时提供可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图形———直方图。可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体积、细胞分布情况和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细胞群,由脉冲累积得到。如图2所示,左图为示波器显示的所分析细胞的脉冲大小,右图为相应的体积分布直方图,横坐标为体积,纵坐标为相对数量。 在进行白细胞分析时,仪器将体积范围从35~450fl 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约为1164fl ,并将每个白细胞的脉冲根据其体积大小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再由计算机拟合成一条平滑曲线,从而得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见图3),其纵坐标表示白细胞的相对数量(REL No 1),横坐标表示白细胞体积(单位:fl )。 电阻抗法得到的白细胞分类值是根据各群细胞在白细胞直方图上所占面积的大小计算得来的(见图4)。白细胞计数池中除加入一定量的稀释液外还加入了溶血剂,此溶血剂一方面使红细胞溶解;另一方面使白细胞浆经胞膜渗出,胞膜紧裹在细胞核或存在的颗粒周围,使白细胞成为“膜包核”。仪器将体积在35~450fl 的这种颗粒认定为白细胞,并根据其体积大小在直方图上从左至右初步确认其相应的三个细胞群。在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上,小细胞群是位于左侧又高又陡的峰,分布在35~90fl 范围,以成熟淋巴细胞(L YM )为主要特征细胞;大细胞群是位于右侧较低且分布宽的峰,

第三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

第三章血液分析仪检验 一、名词解释 1.DHSS 2.报警 3.报警有效性 4.稀释效应 5.携带污染率 6.可比性 7.准确度 8.Bessman贫血MCV/RDW分类法 [ 9.中间细胞群(MID) 二、选择题 【A1型题】 1.现代血液自动分析仪的英文缩写是 A.AHA B.BCC C.HAA D.CBC E.BAC 】 2.手工法显微镜血液细胞计数不具备的特点是 A.检测速度慢 B.检测精度高 C.有系统误差 D.有固有误差 E.有随机误差 3.美国发明世界上第1台电子血细胞计数仪的时间是20世纪 A.30年代 ;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E. 80年代 4.射频是高频交流电磁波,每秒变化的频率大于 A.100 000次 B.10 000次 C.1 000次 D.100次 、 E.10次 5.血液分析仪用分光光度法主要检测的血液参数是 A.HGB B.HPC C.HCT D.HDW E. HFR 6.在血液分析仪WBC/BASO通道,未被试剂溶解或萎缩的细胞是 <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7.未成熟粒细胞信息(IMI)通道,与幼稚细胞结合的试剂主要成分是

B.伊红 C.新亚甲蓝 ' D.硫化氨基酸 E.氧合血红蛋白 8.在血液分析仪过氧化物酶(Perox)染色通道使用的光源来自 A.钨灯光源 B.氩气激光源 C.氦氖激光源 D.半导体激光源 E.二氧化碳激光源 ~ 9.在血液分析仪Perox染色通道,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强度最大的是 A.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0.在血液分析仪Baso/Lobularity通道:经试剂作用后,众多细胞成为裸核,但除外 A.幼稚细胞 B.淋巴细胞 "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1.血液分析仪MAPSS法进行分类时,在试剂作用后,红细胞不干扰白细胞检测,因红细胞折光系数与A.鞘液相当 B.血清相当 C.染色液相当 D.清洗液相当 E.稀释液相当 > 12.血液分析仪MAPSS法检测时,反映细胞大小和细胞数量的前向散射光,指散射光为 A.0° B.7° C.90° D.90°D E.110° 13.血液分析仪MAPSS法检测时,反映细胞内部结构及核染色质的复杂性的侧向散射光,指散射光为A.0° [ B.7° C.90° D.90°D E.110° 14.血液分析仪MAPSS法检测时,反映细胞内部颗粒及分叶状况的垂直角度散射光,指散射光为A.0° B.7° C.90° D.90°D : E.110° 15.血液分析仪MAPSS法检测时,可去偏振光、与中性粒细胞鉴别的垂直角度消偏振散射光,指散射光为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血球仪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2015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528个,比上年增加2096个。其中:医院2758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077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927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72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4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3102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1个,乡镇卫生院36817个,诊所和医务室195290个,村卫生室640536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7503个。康宇医疗表示血球仪的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对血球仪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今天主要主要讲一下血球检测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什么是血小板呢,康宇医疗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血小板的确很小。血小板直径为2~4μm(微米),厚0.5-1.5μm,是有折光的扁圆形小体。血小板由最大的血细胞——骨髓成熟巨核细胞胞浆发育而来。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康宇医疗生产的血球仪,在当地具有影响力,完善了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增强诊疗安全,规避医疗风险,减少误诊漏诊,得到了当地医院、诊所、医务工作者的好评。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止血中较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经过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两个过程。 血管损伤后,流经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立即粘附于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参与血小板粘附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因子(vW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当血小板缺乏GPI或胶原纤维变性时,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损。发生血小板粘附过程的可能机制是vW因子再与血小板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换酶活性和胶原蛋白分子的构型与粘附也有着密切关系。 粘附主要是一种表面现象,粘附一旦发生了,血小板的聚集过程(thrombocyte aggregation)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聚集开始时,血小板由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伪足;同时血小板脱粒,即原来贮存于致密颗粒内的ADP、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被释放。ADP释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对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悬液中加入小量ADP(浓度在0.9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剂量的ADP(1.0μmol/L左右),则在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又出现第二个不可逆的聚集时相,这是由于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则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进入聚集的第二时相.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悬液,也可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且与ADP相似,随着加入剂量的逐渐增加,可看到从只有第一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集.因为,用腺苷阻断内源性ADP的释放或用腺苷三磷酸双磷酸酶(apyrase)以破坏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说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凝血酶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结合后,引起内源性ADP释放所引起的。加入胶原也可引进悬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认为这也是由于胶原引起内源性的ADP释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均可使血小板内cAMP减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则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认为,可能是cAMP减少引起血小板内Ca2+增加,促使内源性ADP释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还必须有Ca2+ 和纤维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将血小板悬浮于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数小时,或用药物阻断或减弱血小板产生ATP的代谢过程,均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纤维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胶原可使洗净了的血小板聚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使血小板a 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 ADP是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引起聚集的。目前认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酶,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制表面ATP酶的活性;ADP还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过Ca2+“搭桥”而互相粘聚。 2.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血小板质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细胞内有磷脂酸A2。在血小板被表面激活时,磷脂酶A2也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从质膜的磷脂中分离出来。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作用下,产生前列腺素G2和H2 (PGG2、PGH2)。PGG2和PGH2都是环内过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临床意义 概念: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Ag)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特征。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这种现象。 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PAgT) 参考范围: 1.ADP0.5μm时最大聚集率(MAR)0.627±0.143,ADP1.0μm时MAR0.678±0.178(比浊法)。 2.肾上腺素0.4μg/mlMAR0.678±0.178(比浊法)。 3.胶原0.2mg/mlMAR0.717±0.193(比浊法)。 4.瑞斯托霉素1.5mg/mlMAR0.875±0.114(比浊法);玻片定性法大多数在++~+++。 5.玻片法30s不出现凝集为异常。 影响因素: 1.最好采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玻璃试管等须涂硅处理或使用塑料制品。因为玻璃可以激活凝血反应。 2.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时间最好不超过5min,强调采血顺利,以防激活凝血反应。 3.必须在采血后3h内检测完毕。 4.必须避免用EDTA作抗凝剂,防止血浆中Ca2+的过度被螯合。首选枸橼酸钠抗凝。

5.由于是比浊法,故避免溶血、红细胞混杂及牛奶、豆浆等脂类物质对检测的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检测前1周内不能应用。 7.血小板聚集试验受当日的环境和试剂影响颇大,最好每次以正常人血小板作对照。 8.血小板聚集作用随血浆中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因此在贫血患者中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 9.采血后的标本以放在15~25℃的室温下为宜,低温会使血小板激活,聚集能力增加。 临床意义: 1)PAgT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2)PAgT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MDS、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还见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不同的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对各种诱导剂的反应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小板无力症: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低和不聚集;巨大血小板综合征: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不凝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总结大量输血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PLT)以及凝血功能变化。方法170例手术中大量输血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法进行研究,对比大量输血前后PLT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输血后PLT计数比输血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比输血前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比输血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中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后PLT计数和凝血功能显著下降,需在输血同时进行监测,防止发生再次出血事件。 关键词输血;血小板;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意外创伤和术中大量失血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影响救治效果和患者预后。临床中早期大量输血治疗是有效、快速补充血容量的方法[1]。进行大量输血的同时,需监测PLT计数和凝血功能变化,防止凝血障碍加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文抽取手术室输血患者17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大量输血患者体内PLT计数和凝血功能变化规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抽取本院手术室2010年5月~2014年5月收治手术进行中大量输血患者1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男70例,女100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5.8±7.5)岁,输血量>10 U/24 h,排除原有血液系统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原有PLT异常等疾病患者,排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输血原因:消化道大出血55例,产科大出血89例,外伤大出血26例。 1. 2 方法 1. 2. 1 输血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术中进行心电监测、血气检查、中心静脉压监测,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输注晶体溶液维持循环血量,同时输血科快速配血提供合格血液制品。本次手术中输注血液制品均由市血站提供。平均输注红细胞悬液(2600±600)ml,平均输注血浆(400±200)ml,平均输注PLT 1~2 U/10 kg,同时输注冷沉淀5~10 U。 1. 2. 2 检测方法分别采集患者术前8 h、术后8 h静脉血4 ml,高速离心分离血清待测。实验室使用Sysmex XE-2100血球仪检测PLT;SYSMEX CA-7000自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 1. 3 观察指标[2] PT:11~14 s,超过参考范围3 s及以上为异常;APTT:24~36 s,超过参考范围10 s及以上为异常;TT:12~16 s,超过参考范围3 s 及以上为异常;FIB:2~4 g/L。观察输血前后PLT计数。

血液分析仪概述

血液分析仪概述 20世纪50年代初,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开始应用于临床,随着电子技术、流式细胞术、激光技术、单克隆抗体、计算机等高科技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应用,血液分析仪的研制水平不断提高,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测量参数不断增多,现代血液分析仪(HA)具有下列特点: 1.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2.通过条形码识别、自动运输装置、自动混匀、自动进样、自动检测、自动报告、自动清洗、自动涂片,形成了模块式自动化血液分析流水线。 3.提供参数越来越多:能提供18~40多个参数,如有核红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数等。 4.精度越来越高:采用定容计量、定时监控、三次平均法计数、延时计数等使精密度大大提高(表1-4-1)。 手工法和仪器法计数精度比较 5.速度越来越快:每小时可分析50~150份样本。 6.强大的质控功能:有自动记录质控结果、可供选择的质控规则、自动绘制质控图、失控报警、医学教育网整理患者结果浮动均值和患者结果Delta核查和报警等功能。 7.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提供简明直观的直方图或散点图、提示异常结果报警信号、备有专家诊断系统和远程会诊等功能。 指标概述 正常范围:白细胞计数(WBC):(4~10)×109/L;红细胞计数(RBC):(3.8~5.5)×1012/L;血红蛋白量(Hb):(110~170)×g/L;血细胞比容(Hct):36%~50%;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100.

检查介绍:现在各大医院普遍使用自动血液分析仪,它能快速检测多份标本,且一次能提供多项检测指标。 临床意义:1.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分类参见上述相应的血液检查。 2.红细胞比容:由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计数的结果得到。 3.红细胞分布宽度:代表红细胞大小的一致程度。当红细胞大小不均时,红细胞分布宽度值增大,如各类型营养缺乏性贫血。 4.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用于贫血类型的鉴别。 a)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升高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尿毒症、慢性炎症。 b)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见于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多种疾病均可在正常范围。,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 5.血小板平均体积:平均每一个血小板的体积,血小板的大小与其功能有关。 a)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后期伴浮肿和蛋白尿者。 b)减低:见于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谈国产血小板聚集仪 一.血小板聚集仪:属于临床检验仪器。 (一)应用领域:临床医学.药物研究.科研教学 (二)测定方法:比浊法 (三)测定仪器分类:● 血小板聚集仪● 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 多通道(单/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 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 二.分析血小板聚集仪: (一)全血(血浆)血小板聚集仪:A.产品功能:采用微量全血直接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B.临床应用:它广泛应用于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的诊断,并在伴有高凝状态的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和低凝状态的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临床防治,以及在评价各种血栓病药物治疗作用和中医活血化癌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聚的研究等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指标。C.产品特点:D.主要零配件及耗材:一次性测试杯.测试株。G.代表机型:QX-200全血血小板聚集仪H.主要技术参数:测量范围测量速度温度控制测量误差电源外形尺寸重量△R=20.0Ω5分/次 37±0.5℃不大于±0.3ΩAC220V,50Hz,135W500×330×130mm11kg (二)多通道(双/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a)

产品功能:根据 BORN 方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曲线显示;参数设置;最大聚集;最大斜率;解聚时间;面积计算等;统计功能.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等;可使用多种诱导剂。 ●可测量参数:最大聚集;斜率(Slope);双相聚集(Biphasic aggregarion);解聚(Desaggregation);解聚斜率(Slope (Desaggregation));形状变化(Shape change);延迟相(Lagphase);面积(Arca);角度(Angle)。 ●测量体积:200ulRRP+20ul诱导剂;最小测量体积 180~200ul。 ●统计:可进行Student-t和Wilconxon检验;回归与偏差比较;直方图;曲线放大.平滑等。 ● 诱导剂:可用多种诱导剂。b) 测定方法及原理:流式密度测定法(可用各种澄清或混浊试剂)。据 BORN 方法而发展的专利测量技术-涡流式密度测量法,自动校零和磁力搅拌棒组成光学-机械结合系统,保证反应系统的均一性和提高灵敏度。c) 应用范围:可用ADP.COL.RIS.ADR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由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可检测出因聚集功能低下,所造成出血倾向疾病,或因聚集功能过高所形成血栓,诊断血栓栓塞并发症,如中风,心梗等疾病源监测,并可提早预防避免发生。e) 产品特点:● BORN方法和电流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对血小板含量较低的样本可以进行富积处理后再测量,而用全血作样

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比较

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比较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20例门诊患者血液标本分别采用SYSMEX-18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和BC-538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测。结果:SYSMEX-1800五分类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值为(375.35±10.25)×109/L,BC-538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值为(372.25±100.32)×109/L,两种方法检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BC-538分析仪检测的重复性不强,导致s值比较大。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具有便于操作、重复性好、准确度高的等特点,受到广大检验工作者的青睐和好评,但是也要合理选择血细胞分析仪。 标签: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 众所周知,血小板是多功能细胞,血小板计数是临床反映患者疾病的常用指标,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1]。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准确性与血小板本身具有易黏附、凝集、破坏和变形等特点,与所用仪器的性能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直接相关联[2]。本文总结了2011年3-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血常规标本进行两种血细胞分析仪结果比较,希望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与检测仪器 随机抽取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查的120例门诊患者,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25~89岁,平均(56.21±6.22)岁。检测仪器为SYSMEX-18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和BC-5380血细胞分析仪,都配套有OLYMPUS显微镜、计数板。 1.2检测方法 受试者早晨采集血液20ml,所有血标本经过检测都符合要求,无影响血液检测效果的因素。试剂原装配套试剂、瑞特氏染液、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盐、抗凝比例均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配制。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血小板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检测观察,SYSMEX-1800五分类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值为(375.35±10.25)×109/L,BC-538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值为(372.25±100.32)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最新版本new

血小板聚集临床意义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呈圆盘状存在于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附形成血小板团的功能,血小板聚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是一种功能性测定,是血小板活化及其释放反应,膜糖蛋白受体等综合因素的共同表现,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基础。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显示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成团的特征,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于鉴定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以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测量血小板的反应能力和监测药物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抑制程度。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 检测原理: 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模拟,即在富血小板血浆分别加入花生四稀酸、ADP、胶原和肾上腺素等不同诱导剂。透光度增加程度代表血小板聚集的强度。吸光度(OD)的变化被测量记录代表着聚集度,加入诱导剂后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 使用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聚集反应有两相:I相:血管壁损伤部位血小板黏附,通过损伤的组织或红细胞释放出ADP所致。特点是聚集发生迅速、可逆即聚集后的血小板又自行分离(称解聚);Ⅱ相:聚集是由血小板本身释放的ADP诱导发生的,特点是聚集过程缓慢、不可逆。 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PL-11血小板分析仪评价试验报告

对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并报告。方法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 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批内重复 性、日间重复性、携带污染率、准确性及线性性能,并与M P G-3E多功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测定结果进行 相关分析。结果 各参数皆符合ICSH的要求。PL-11血小板分析仪批内、日间精密度的CV均<5%;携带污染 率<1%;测定定值全血质控物,准确性满意,线性良好;PL-11测定结果与MP G-3E多功能双通道血液凝 聚仪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R2=0.9439。结论 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批内重复性、日间重复性、携带污染 栓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的新型血小板功能检测仪,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分析仪;评价 PL-11是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血小板分析仪。它可直接使用全血动态分析血小板 有关参数,样品结果在输出时能分别提供血小板数量变化、血小板体积变化、红细胞变化、血小板聚集 曲线、血小板分布图及红细胞分布图等全面的样本信息。最近,我们对该仪器进行了评估,现将结果报 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1)PL-11血小板分析仪: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MPG-3E多功能双 通道血液凝聚仪:上海斯隆医电设备有限公司。(3)5~40μl,40~200μl,200~1000μl 微量移 液器各一,由芬兰Labsystems公司提供。B.D 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和B.D柠檬酸钠抗凝真空采血 管,由美国B.D公司提供。 2. 试剂:PL-11血小板分析仪试剂,全部为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 等试剂;PLR-06血小板诱聚集(主要组成成分为腺苷-5’-二磷酸二钠,ADP)为南京神州英诺华医疗 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3.样品: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EDTA-K2静脉抗凝血均来自本院门诊体 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标准定 值 质控全血由COULTER公司(高值批号120202,中值批号120202,低值批号120202) 作者单位:2150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张有涛、蒋敏、史进方、顾国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血液 研究所,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赵益明、季顺东、赵赟霄、阮长耿) 通讯作者:赵益明,电子邮箱:zhaoyimingbox@https://www.360docs.net/doc/ae4536998.html,

血小板功能

实用标准文案 血小板功能、血液凝固及其调节 重点: 一、三个止血阶段,各阶段分别由什么组成 1期止血:当小血管损伤时,血管收缩使伤口缩小;血小板在受损血管局部黏附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堵塞伤口; 2期止血:血液与损伤管壁接触,在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Ⅶ复合物(TF\FⅦ)作用下启动凝血系统活化,形成凝血酶并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后者包绕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形成坚固的止血栓。凝血为主的纤维蛋白栓子。红色血栓\混合型血栓。 3期止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活性的体现。血栓的转归。 从而防止血液从破损处过度流失。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体现在1 2期止血过程中对凝血系统激活所起的促进作用。 一、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1)血小板的黏附反应:血管内表面覆盖有一层完整的、具有强大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抗凝功能的单层内皮细胞。正常VEC的功能是血管内血流能以溶胶状态顺利流动,即使邻近损伤的内皮处出现血小板黏附、聚集与凝血反应时也使之局限化而不扩大的最重要的保证。 当血管内皮损伤时,VEC受刺激或完整性被破坏,局部正常的抗血小板活化与抗凝功能降低或丧失,一方面血小板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成分发生接触黏附与伸展黏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表达组织因子TF而启动了由血小板参与的凝血过程。血小板的接触黏附是在膜上GPⅠb-Ⅸ与vWF 及内皮下组分胶原、微纤维间识别并相互连接引起;接触黏附导致血小板活化、发生变性并暴露膜GPⅡb-Ⅲa的受体部位,后者可与vWF FN等黏附蛋白作用使血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及其受体也、TSP的受体Ⅰc-Ⅱa(FN)小板伸展黏附。另外,GPⅠa-Ⅱa(胶原的受体)、GP 可能参与血小板的黏附过程。结合,参与血Ⅲab、GPⅡb-vWF分子上存在与凝血因子Ⅷ、胶原、肝素血小板GPⅠ含量降低或多聚亚基的聚合障碍,血浆中vWF小板聚集。遗传性vWF 的合成障碍与vWF称为血管聚集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患者易发生出血,化程度降低,可影响血小板的粘附、性假血友病。 血管壁外层存在ⅠⅢ型两种纤维,都能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反应。 血流切变应力高:vWF与胶原的结合能使vWF构型改变,暴露出于GPⅠb-Ⅸ结合位点,并完成血小板的黏附反应; 低切变应力:血小板依靠GPⅠa-Ⅱa在无需vWF参与的情况下胶原结合,引起血小板黏附。 微纤维是非溶性的、非交联的条纹状纤维结构的结构性蛋白质。在富含弹性蛋白的血管壁含有微纤维。微纤维引起的血小板黏附额聚集都依赖于vWF的存在。GPⅠb在血小板黏附过程中起着vWF受体的作用。另外,活化血小板的GPⅡb-Ⅲa也能识别vWF的RGD序列而与vWF 结合。 2)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在一定刺激物作用下引起血小板激活,由Ca2+参与,经血小板膜表面受体(GPⅡb-Ⅲa、GPⅣ)与相应黏附分子(Fg TSP vWF FN)识别、结合架桥所发生的复杂反应过程。第一相聚集依赖于GPⅡb-Ⅲa与Fg的相互作用,第二相聚集的机制复杂,除GPⅡb-Ⅲa外,还有血小板其他成分的参与,如血小板活化时释放的TSP在Ca2+参与下与GPⅣ结合,可加固血小板间的聚集。 3)血小板的释放反应: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时,血小板致密颗粒和α颗粒趋中心化,再与细胞膜(通常与深入血小板内部的OCS膜融合,然后释放出颗粒内容物)。致密颗粒主要释放ADP ATP 5-HT和焦磷酸等,α颗粒含有多种蛋白成分,有Fg FⅤvWF抗原FN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参数的临床应用 (一)红细胞总数(RBC)和血红蛋白(HGB或Hb) 临床上以Hb作为贫血判断指标而分为轻、中、重度贫血。 生理性贫血常见于:婴幼儿(造血原料需求增加),孕妇(造血原料需求、血容量增加),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逐渐下降)等。 病理性贫血: ①RBC生成减少或造血原料的缺乏如:再障、缺铁贫、巨幼贫等 ②RBC破坏过多,常见于红细胞膜的异常或酶的缺陷及一些免疫性因素。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海洋性贫血、PNH、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等 ③失血过多,外伤、手术导致的急性失血,胃溃疡、寄生虫、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红细胞压积(HCt) ?各种原因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水、大量m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常作为脱水病人的补液依据;Hct也是观察血液黏度的重要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 ?主要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观察细胞体积改变以MCV为准,观察细胞色素高低以MCHC为准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一的变化。此值增大,表示红细胞存在大小不一;此值正常,表示红细胞大小均匀。因此,RDW与MCV值结合观察,对贫血的形态分布更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MCV、RDW进行贫血分类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