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心态看《聊斋志异》的文化意蕴——以《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从文人心态看《聊斋志异》的文化意蕴
以《聊斋志异》中科举题材为中心
张洪良 ,李 锋
(1.山东/11业职业学院科研处,山东淄博256414,2.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聊斋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130)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
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
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关键词]文人心态;《聊斋志异》;文化意蕴;科举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2--1217(2011)04--0101--03
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聊斋志异》无疑是
巅峰之作,“其文学成就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不独大大地超越了它的先驱者,继它之后问世的这 类型的作品,也没有一部可以与之匹 敌。 ̄[1](P1 76-177)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 《聊斋志异》是封建时代一个乡下落第书生倾其毕 生、呕心沥血的结晶,同时也是一部包罗万象且文化 意蕴丰富的经典作品。 《聊斋志异》反映的生活范围广泛,其中科举题 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有人言“真正反映科举 制度、科举问题、科举黑暗的,蒲松龄是第一 人。”_2]( 。。 (段启明:文学的独创性原则——《聊斋 志异》和《儒林外史》的艺术和思想)这不仅与蒲松龄 的生活经历相关,也真实映射出一个乡下文人的心 态。 从蒲松龄一生的经历来看,科举成为他生活中 很重要的内容。但在“科举”这条路上,蒲松龄是一 个“彻底”的失败者,因科举屡试不中,愤而撰写小 说,终于写就《聊斋志异》这一传世之作,以此来发泄 心中之怒气,更为重要的是他想借“小说”这一载体 完成其在“现实”中不能完成的美好愿望。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经过改朝换代的激 烈动荡后社会、人心思定、思稳的时代。他经历了明 朝的灭亡,经历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历了 清朝人关前后的虏掠和镇压,经历了清初民族的和 农民的反清抗争。于是,在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和 巩固以后,许多读书人便迫不及待地幻想着通过科
举制度的途径来出仕,而蒲松龄便是他们当中很执
着的一位。因为他实在太想通过科举来博取功名,
以此实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奋斗的目标“学而优则
仕”。中国的人才选拔经历了世袭制——荐举
制——科举制三个阶段,而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是
统治阶级用来选拔和造就本阶级需要的人才所建立
的一套制度,在初期曾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
推动作用,但到了明清时代,规定从《四书》、《五经》
中命题,应试学子要“代圣贤立言”,同时又有一套固
定的形式(俗称八股文),如此则使许多学子成为了
科举制度无谓的牺牲品,科举制度也成为了束缚知
识分子的利器,几乎完全丧失了它选录人才的意义,
越来越成为统治者愚民治民的工具,其弊端也越来
越明显,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子亦深受其害,蒲松
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为了找寻蒲松龄小说中反映“科举”的因由,我
们有必要把蒲松龄的生活经历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蒲松龄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出生于一个“书香”家
庭,可其祖上科名不显。其上辈虽说“科甲相继……
而称望者,往往指屈之” ]( ,到了其高、曾祖辈不
过是廪生、痒生,其祖父却连个秀才也不是,其父后
来干脆弃儒经商,终生也不过一个老童生。蒲松龄
幼时聪颖好学,于是蒲磐就把获取功名的希望寄托
在他身上。的确,蒲松龄一开始也不负众望,在19
岁那年,“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
[收稿日期]2011一o5一O6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loWD75):《聊斋志异》的文化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1.张洪I ̄(1966一),男,山东莒县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2.李锋(1966一),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聊斋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聊斋文化、唐宋文学
1O1
万方数据
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问”。 。 名振一时。但就在
他前途一片光明之时,此后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
岁科场遭铩羽”。直到63岁时,方才忍痛抱憾从科
举路上退了下来,其问,蒲松龄一共考了10余次;最
后终于在71岁时才援例贡生,总算弥补了他终身未 第的虚荣心。蒲松龄一生除一度游幕苏北(31岁 时,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不及一载便返 回),大多数的时问是在设帐教学(在王村毕际有家 教书长达30年)和准备科举。由此可见,科举几乎 成为了蒲松龄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蒲松龄 直以“举子”的身份行走于社会上。 蒲松龄对于通过科举以求功名是十分重视的。 但对于科举,蒲松龄始终是痛苦的,一直在希望与失 望中挣扎,科场生涯几乎消磨了他的终生岁月,但 是,结果却毫无所得,只给他留下了一片辛酸和不平 的回忆。于是他怨恨,同时他也在期待。所以,当他 以按捺不住的愤怒心情去描写科场的种种黑暗时, 他的揭露变得非常深刻,讽刺也非常辛辣。特殊的 家庭背景加上蒲松龄自身的科举经历,使蒲松龄对 科举产生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无情 地揭露和Jsl:l; ̄-0科场的黑暗和堕落;另一方面,又对科 举念念不忘。这种复杂情感决定了蒲松龄不可能对 科举制度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揭露和批判。因此,在 其名著《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的批判焦点指向了“科 场”的不公,矛头所向,帘官自然首当其冲。 在《聊斋志异》中,帘官衡文不公,主要表现为三 种情况: 其一,“文宗不论文”。主考官虽然为文坛宗师, 却因公务繁忙而无暇论文,而将其交与手下幕客。 这些幕客“前世毫无根气,大半饿鬼道中游魂,乞食 于四方者也”。这些“幕中醉汉,不识句读”,不知埋 没了多少美玉良材,《何仙》济南书生李忭即为其中 典型代表。李生乃“好学深思之士,众属望之”,其应 试之文颇得“海内宗匠”孙太史子未的好评,认为其 文“殊无疵摘”。李生以为时任主考的朱文宗亦为文 坛宗师,“素有文名”,所见必高,自己之妙文必不致 明珠暗投。不料,“案发,竟居四等”。原来“文宗公 事旁午,所焦虑者殊不在文也”,将衡文等工作一切 置付于那些“不识句读”的“幕中醉汉”,高才如李生 者,也只有接受名落孙山的命运了。“文宗不论文” 的情况虽不多见,但如果连文坛宗师主考都不能公 平地为国家遴选人才,才高八斗的书生们只有徒呼 奈何了,科场之黑暗由此可见一斑。蒲松龄没有将 矛头指向“公事旁午”的朱文宗,却对那些“幕中醉 汉”El诛笔伐,痛恨之极。但人才选拔关乎天下读书 人的切身命运,更关乎国家之命脉,身为主考的朱文 宗竞无暇顾及,致使“陋劣幸进,英雄失志”,自有其 1 02 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但明伦就曾毫不客 气地批评说“所可怪者焦虑殊不在文之文宗一切置 付之耳”[ ] ∞。 其二,“小惭小进,大惭大进”。与“文宗不论文” 相较,帘官衡文不公,更多情况下是因为帘官见识浅
陋、不识文,“非不欲得佳文,特其所见鄙耳”。《贾奉
雉》讽刺试官“目不睹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
功名,门即开,则弃去”。因此,帘内诸官评文“小惭
小进,大惭大进”,越是狗屁不通的文章,越被考官视
为上品,其不识文到了极致。《司文郎》则借双目失
明的和尚之口,大骂帘中人:“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
鼻,帘中人并鼻盲矣”。《三生》中,蒲松龄更假兴生
之口,对不识文的帘官提出了严厉的处罚,认为“是
必掘其双睛,以为不识文之报”。荒谬无文的考官充
斥科场,掌握着天下举子的命运,令多少少年才子饮
恨考场,久困场屋,甚至郁郁而终!《叶生》中的叶生
“文章辞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场屋”,郁郁
而终;《素秋》中的俞士忱“目下十行,试作一艺,老宿
不能及之”,“试毕,倾慕者争录其文,相与传颂”,其
本人亦自认为“第二名不屑居也”,但竟然被黜,结果
痛而殁;《三生》中的名士兴于唐应试被黜,“愤懑
而卒”,至阴司,发现“其同病死者以千万计”!试官
衡文不公,危害以致于斯!
其三,“黄白满前,利欲熏心”。科举制度产生
后,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必须最大限
度的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因此往往对
科举考试的作弊者进行严厉的惩罚。清初,其处罚
更是前所未有的严厉,甚至有主考官为此丢掉了性
命。但面临着巨大的诱惑,无论是考官还是赶考的
举子,都往往铤而走险,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蒲松龄
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贿赂公行、科场暗无天日
的时代,蒲松龄一生不第,科场黑暗是一个不可忽视
的因素。正因为此,蒲松龄以他的生花妙笔,穷形尽
相地描绘了科场舞弊者的种种可恶嘴脸。《辛十四
娘》中才华横溢的冯生屈居纨绔子弟楚公子之后,是
权势的“妙用”;《司文郎》中的余杭生高中榜首,是与
其房官臭味相投:《僧术》中黄生只中副贡的故事,揭
破了科举取士的秘密:金钱的多寡直接决定着考生
名次高低的命运……就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女都知
道被黜落功名的宋生要想恢复功名必须求助于阿堵
物:“今日学使署中,非白手可以出入者”,先后赠珠
花、白银,以为宋生“进取之资”。《考弊司》中的司主
按成例收受贿赂,无贿赂或者不丰于贿赂者,都要割
髀肉一片以足数,这是多么的肆无忌惮、多么的暗无
天日!
在揭露科场黑暗的同时,蒲松龄还饱含辛酸,写
出了科举取士给举子们所造成的种种的悲剧。其
中,《叶生》颇具代表性。《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
赋,冠绝当时”,曾受到过县令丁乘鹤的赏识,但在乡
万方数据
试时却屡试不中,半生沦落(这多像作者自己呀),最
后郁闷而死。死后,魂从知己,教育其子连中三元。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借叶生之Vl说:“借福泽为文章吐 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 作者正是借叶生形象,来抒写自己心中之垒块。冯 镇峦《读聊斋杂说》在其篇末评云:“人读《相如传》, 本司马自作,腐迁取之,以入《史记》。余谓此篇即聊 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联系作者一生遭际,冯评 可谓切中要害。 此外,蒲松龄还通过嘲讽读书人的精神境界极 端空虚和庸俗,而反映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此篇 写王子安屡试不第,在一次临近放榜时喝得大醉,片 刻间梦见自己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于是一再大 呼给报子“赏钱”,又想到应“出耀乡里”,因“长班”迟 迟而至,便“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酒醒之后, 始知虚妄。这一种描写,确是入木三分,包含了作者 深刻的自我心理反省。篇末“异史氏”的议论总括秀 才人闱前后,忽异想成狂,忽沮丧欲死,神昏志迷的 情态,令人感慨不已,作者蒲松龄是含着眼泪嘲讽了 醉心科举功名利禄的人物,旁观者自然感到可笑,但 笑中又不能不带着悲哀!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一个 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后急切等待结果时种种变异的心 理情态。说明了科举考试在读书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以及对读书人心灵的戕害。这难道不是蒲松龄自己 的心灵观照?透露出蒲松龄一生在失望与希望之间 不断游离的心灵变动轨迹。 在批判科举弊端和危害的同时,蒲松龄也提出 了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的主张。《聊斋志异》中《于 去恶》篇就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针对帘官的昏聩, 作品特别说明,要考首先要考试帘官。于是他借小 说中人物于去恶之口说:冥间“无论乌吏鳖官,皆考 之。能文者以内帘用,不通者不得与焉。”而“阳世所 以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者,惟少此一考耳。”再者, 阴间文场如有“翻覆”,则有“大巡环张桓侯”来巡视, 以公允衡文,消除不平;但大巡环张桓侯三十五年才 巡阳世”。于是,篇末作者感叹道:“呜呼!三十 五年,来何暮也!”所以,冯镇峦评云:“先生老于文 场,持此至论,如闻呜咽。”由此可知,作者对于科举 制度的积弊和危害,既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仍抱 有很大的幻想,他的态度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聊斋志异》中的科举题材“是直写其个人的生 活感受、体验,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着他对 现实人生的思索和憧憬。”_1l(H ’蒲松龄一生“久困 场屋”,对科场黑暗有切肤之痛,正如但明伦所说: “非过来人,不能如此真切”。也如鲁迅所言:“因为 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 的死命。”(《写在“坟”后面》)l_5]( ∞ 蒲松龄的才华横溢与科举考试中屡屡名落孙山 之强烈反差所造成的情绪,是贯穿于蒲松龄人生始
终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态
度、取向,以及评判。在蒲松龄48岁时,参加乡试因
“闱中越幅”而被黜,友人关情慰藉,于是他愤而赋
《大圣乐》词以志之,其中有“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
魂飞出舍,痛痒全无”。51岁那年,蒲松龄因病未获
终试而被黜,再写《醉太平》以志之;直到73岁,县令
赠匾,宾朋致贺,他仍作《蒙朋赐贺》诗:“落拓名场五
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
梦亦羞。”所以说,蒲松龄对自己一生未第,一直耿耿
于怀。无论蒲松龄如何冷嘲热讽、穷形尽相的揭露
科场的黑暗,但其一生汲汲于科举,注定了他不可能
从根本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进行本质的揭露
和批判.而对于科举考试的热衷以及屡遭失利,其
最痛切的感受就是整个社会不懂得爱惜人才,正如
他诗中所言:“与君共洒穷途泪,世上何人解怜才?”
(《中秋微雨,宿希梅宅》(其二))“名士由来能痛饮,
世上原不解怜才?”(《九月望日有怀张历友》。
蒲松龄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而“《聊斋
志异》植根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之中,所以无论如何
幻化,都没有脱离人生,都没有抛弃现世,都没有将
寄托于彼岸世界,而是始终不渝地面向人生现
实。,)E6](P394)“可以这样说,它的作者结撰这些奇异的
故事,是作为文学事业,以寄托情怀,期望于读者的
是能够领会其中的情趣和意蕴。”l_】j(n ∞
科举的失利对于蒲松龄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因
为它直接切断了蒲松龄出仕为官的道路,使得他能
够在极为清贫的条件下,专注于他的著述,蒲松龄的
儿子蒲箬曾说,其父五十岁后,“自是我父灰心场屋
始托于著述焉。”[3](P。蚰 于是,蒲松龄所有的失
望、孤愤化为了有形的文字,寄托他那仍然向往不息
的心,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参考文献:
[1]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E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0.
[2]傅光明主编.插图本平聊斋志异说儒林外史[M].济
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E3]E清]蒲松龄著.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
出版社,1998.
E4]蒲松龄著.但明伦批评.聊斋志异EM]济南:齐鲁书
社。1994.
[5]鲁 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l980.
[6]王 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唐 音]
103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