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监先及其《霜红龛集校补》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
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傅山的书法思想探微

摘 要:明末清初的傅山,不仅是一位书家,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建树。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归纳了傅山的主要的书法观点,论述了这些观点的主要成因,指出了傅山这些书法思想对于我们书法学习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傅山;书法思想;借鉴意义傅山是明末清初书家、学者,为人耿介。
他博通经史、诸子百家及释道之学,精医学,工书画,尤以草书著名,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列其草书为“能品上”,其书品、学问、气节皆为当时所重。
傅山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家,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也很有裨益。
笔者整理了傅山的《霜红龛集》中有关书法的论述,下面从四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傅山性耿直,重气节。
明亡之后,遗民身份更加强化了他的气节,因而无论作文、作书,他都首先强调人格的作用,甚至把它放在一个前提的位置上。
在《作字示儿孙》中,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①强调作人是作字的基础,书者人格的完善与否决定了他的书法的价值高下,若违背周、孔的纲常,违背了作人的基本价值要求,那么书法再好也不可补救。
他非常赞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认为这句话道出了“心”与“笔”或者说“人”与“字”的关系:“心”决定“字”,人格的高低决定字的高低。
这种认识,影响了也可以说决定了傅山的书法价值观。
他的书法实践,他的书法评价,都主要从这一点出发。
他在《家训》中写道:“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
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
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
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
”②我们看他的小楷,融钟繇《荐季直表》与颜真卿《家庙》,行草则主要来自颜氏《争座位帖》,这种探索实践过程正好反映了他对颜鲁公其书其人的认识过程,对颜书的喜爱来自于对其人的认同与景仰。
晚年的傅山更是对颜真卿的人格称颂不已,谆谆告诫子孙:“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论闻一多《楚辞校补》

论闻一多《楚辞校补》王伟【摘要】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不仅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也是古籍校勘整理的重要成果.总结闻先生<楚辞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楚辞>校勘的进一步整理,同时,对其它古籍的校勘整理也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4【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研究;学术史意义【作者】王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为《楚辞》校勘集大成之作,《校补》一书不仅指出了《楚辞》异文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生成原因,还总结完善了《楚辞》校勘的诸多法则。
总结闻先生《校补》一书的特点及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不仅于《楚辞》校勘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其它古籍的整理也不失其典范意义。
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对于《楚辞》校勘具有多方面的总结,而这些总结对于我们进一步的校勘《楚辞》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具体而言,《楚辞校补》于《楚辞》校勘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补》总结了《楚辞》异文的诸多表现形式或生成原因1.字误例(1)《九章·惜诵》:“所作忠而言之兮。
”按《校补》谓:“作当从一本作非,字之误也。
”[1]64(2)《九章·哀郢》:“瞭杳杳而薄天。
”按《校补》谓:“‘杳杳’当作‘冥冥’,字之误也。
”[1]76(3)《九辩·三》:“收恢台之孟夏兮。
”按《校补》谓:“疑孟当为盛,字之误也。
”[1]1002.声误例(1)《天问》:“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按《校补》谓:“体疑当为履,声之误也。
”[1]46(2)《天问》:“逢彼白雉。
”按《校补》谓:“雉当为兕,声之误也。
”[1]56(3)《九辩·六》:“灭规矩而改凿。
杨慎《升庵集》训诂考据补正五则

杨慎《升庵集》训诂考据补正五则杨慎是明代文学家,他的《升庵集》是一部极富价值的古文献文著作,被誉为明代优秀学者的代表之一。
但是在这部著作里,因为受到时间和手稿传承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字句错误、缺漏、疑问等问题,需要通过训诂考据补正来修订。
下面是五个关于杨慎《升庵集》训诂考据补正的要点。
第一,关于错讹与错字的校勘:在杨慎的《升庵集》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讹与错字,需要经过校勘修正,以便回归原意。
校勘需要依据原始古籍和其他历史资料,以严密的方法来加以研究和比较。
例如,对于杨慎《升庵集》中的“传王晋卿郑卿南毘田修别指先后”的“毘田修”一词,就需要通过校勘考据,改为“师田修”。
第二,关于缺字的添上:杨慎《升庵集》中存在一些字句缺失的情况,需要通过考据考订的方法,进行补充。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文本的整体结构和文义,不仅要找出确实失落的字句,还要推测其隐含的意义。
例如,在《集》中的“郁郁而葱葱,草木畅茂”的“茂”字缺失了,可以通过考据补字,写成“草木畅茂”。
第三,关于错词的矫正:杨慎的《升庵集》中,存在一些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与现在的用法和意义有所不同,需要进行矫正。
例如,杨慎在《丽景游》中写到:“岸回波转,扰石戛木,从来仙女登太华,这些壑.....”中的“这些壑”一词应矫正为“浊水沟”。
第四,关于句子的排布调整:杨慎在《升庵集》中的文句排布,有时存在缺条缺应,词多字少或句式不妥的情况。
需要通过考据,重新排布文句,使文本符合语法,更为通顺。
例如,在《世情薄论》中的“迴头看小巷,茫茫人海东西”的“东西”的位置不恰当,应立即更改为:“迴头看小巷,茫茫人海西东。
”第五,关于非正字的转正:杨慎的《升庵集》中有不少非正字,如“俊俪”、“舟笠”、“偾假”等等,需要通过训诂考据来转换成正字。
这需要依据早期的古籍及其他历史资料,使用严密的方法来研究非正字的使用情况,并寻找最符合文本原意的正字。
例如,《宿山中》中的“良驼不殉,腰间猿臂相挂”的“殉”字应该更改为“纵”字。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商补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商补潘晨静;余雁舟【摘要】Yongle Dadian Xiwen Sanzhong Jiaozhu is one of the earliest note books in the China Southern Opera. The exact points and the subtle notes are so convinced by Mr. Qian Nan-yang.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ents and annotations that are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 This sec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mis-spelling and proofreading errors and missing text proofreading for misconduct.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se wrong contents and annotations will make this book perfect, which will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research on China Southern Opera.%《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是我国南戏作品的最早注本之一,其校点之准确、注释之精妙,令人折服,然而仍有部分校注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在:存疑但校注失误、对缺文校注失当等。
对失当的校注内容进行进一步补校,使其臻于完善,会对我国南戏的研究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13-117)【关键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校注;补正【作者】潘晨静;余雁舟【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江苏省文化馆,南京2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我国古代戏曲史料中的精品,其较多地保持了宋元时期南戏的本来面目,对其词语进行研究,既可以为汉语词汇史尤其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难得的语料,同时也可以为《汉语大词典》[1]等现代语言辞书的编纂提供丰富的文献例证。
杨慎 金石古文 校补函海本

杨慎金石古文校补函海本杨慎是清代文学家,他的诗文备受推崇。
其中,他的金石古文尤为著名。
金石古文,顾名思义,即刻石上的古代文献。
杨慎对金石古文的研究精深入微,他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文字,还进行了详细的校勘、补订工作,使得许多失传的文献得以重新面世。
在这方面,他的《校补函海本》尤为重要。
杨慎在《校补函海本》一书中,对当时已经流传的金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校勘。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了其中许多的错误和遗漏。
在校勘的基础上,他进行了补充和补订,使得这些文献更加完整和准确。
这样的工作,不仅提高了金石文献的研究水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杨慎在金石古文的研究上,不仅注重细节,还注重全局。
他在整理金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共性。
通过比较和分析,他总结出了金石文献的一些特点和特征,为后人研究金石古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杨慎在《校补函海本》中,除了对金石文献进行校勘和补订之外,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金石文献不仅是古代文字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对金石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可以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沉淀。
因此,杨慎对金石古文的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活动,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杨慎的《校补函海本》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金石古文研究著作。
通过他的努力和贡献,许多失传的金石文献得以重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字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杨慎对金石古文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他的学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继续发扬杨慎的学术精神,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广泛地描写明代中叶江南城市各行各业人物和社会面貌的散曲集是()(A)《海浮山堂词稿》(B)《王西楼乐府》(C)《石门集)5(D)《滑稽余韵》2、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A)话本小说集(B)拟话本小说集(C)文言短篇小说集(D)志人小说集3、《抱朴子》的作者是()(A)葛洪(B)干宝(C)丘迟(D)孔稚珪4、《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其中“黔首”的意思是()(A)贵州的首领(B)西南地名(C)平民(D)贵族5、杨万里《初入淮河》抒情所采用的主要手法是()(A)对比(B)排比(C)比拟(D)反衬6、《曹子建集》的作者是()(A)曹丕(B)曹彰(C)曹彪(D)曹植7、《待漏院记》:“古之善相天下者”,“相”的意思是()(A)相信(B)看相(C)辅佐(D)观察8、下列词人中,开南宋爱国词先声的是()(A)张孝祥(B)张元幹(C)陈亮(D)辛弃疾9、《错斩崔宁》是()(A)文言短篇小说(B)白话短篇小说(C)文言长篇小说(D)白话章回小说10、“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出自()(A)《上枢密韩太尉书》(B)《吴士》(C)《登西台恸哭记》(D)《室语》11、《史记》中的“世家”一共有()(A)二十篇(B)三十篇(C)四十篇(D)五十篇12、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的体裁是()(A)诗(B)词(C)散曲套曲(D)散曲小令13、《宫词》一百首的作者是()(A)张籍(B)王建(C)顾况(D)贾岛14、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A)《氓》(B)《采薇》(C)《蒹葭》(D)《生民》15、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是()(A)张惠言(B)姚鼐(C)刘大櫆(D)方苞16、下列文章中,提出“穷而后工”诗学观的是()(A)《待漏院记》(B)《上欧阳内翰第一书》(C)《答谢民师书》(D)《梅圣俞诗集序》17、《神仙传》的作者是()(A)葛洪(B)干宝(C)丘迟(D)孔稚珪18、邓牧《君道》中,“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的人是()(A)尧(B)舜(C)许由(D)秦皇19、《齐桓晋文之事》选自()(A)《庄子》(B)《苟子》(C)《孟子》(D)《韩非子》20、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的是()(A)司马迁(B)班固(C)王逸(D)游国恩21、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西京”是指()(A)洛阳(B)汉阳(C)长安(D)金陵2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白描(B)映衬(C)铺叙(D)对比23、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其中“察”的意思是()(A)举荐(B)考察(C)观察(D)审查24、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是一首()(A)怀古词(B)节令词(C)送别词(D)咏物词25、《秦妇吟》的作者是()(A)韦庄(B)韦应物(C)温庭筠(D)李商隐26、《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今()(A)江西境内(B)湖北境内(C)山东境内(D)湖南境内27、《论督责书》的作者是()(A)杨恽(B)贾谊(C)晁错(D)李斯28、下列作品中,引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诗的是()(A)《秋声赋》(B)《前赤壁赋》(C)《朋党论》(D)《答谢民师书》29、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写金哀宗逃出汴京,是为了躲避()(A)宋军(B)辽军(C)西夏军(D)蒙古军30、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况乎天理之溟漠”,“溟漠”的意思是()(A)冷漠(B)渺茫(C)黑暗(D)深奥二、多项选择题31、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成句的诗句有()(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2、下列作家中,曾受江西诗派影响的有()(A)陈亮(B)刘克庄(C)范成大(D)陆游(E)杨万里33、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中,上场的人物有()(A)蔡伯喈(B)赵五娘(C)蔡公(D)蔡婆(E)牛丞相34、下列作品中,写役夫与家人相思痛苦的有()(A)《王风·君子于役》(B)《唐风·鸨羽》(C)《秦风·蒹葭》(D)《豳风·东山》(E)《周南·关雎》35、《送孟东野序》提及的汉代文学家有()(A)司马迁(B)司马相如(C)扬雄(D)阮籍(E)嵇康三、简答题36、简要说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表达人生感喟的特点。
《全宋诗》补遗12首

《全宋诗》补遗12首
韩震军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6()6
【摘要】《全宋诗》总成一代诗歌之文献,其疏漏在所难免。
清代谢启昆的《粤西金石略》曾为《全宋诗》编著者所采用,然而翻检《粤西金石略》,发现仍有遗珠。
今比对《全宋诗》所录及诸家所补之篇什,补其所遗宋诗12首,以期对宋诗研究有些许裨益。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全宋诗;粤西金石略;补遗
【作者】韩震军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全宋诗》补遗(二)黄度(《全宋诗》47/29660) [J], 房日晰
2.《全宋诗》补遗(一)朱晞颜(《全宋诗》46/28927)三首 [J], 房晶晰
3.《全宋诗》、《全宋诗订补》补遗辨正 [J], 张焕玲
4.《全宋诗》《全元诗》补遗七十首 [J], 徐永明; 毋丹
5.《全宋诗》补遗(三)罗愿(《全宋诗》46/28966)十首寄严文炳 [J], 房日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7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2期Jul2012[摘要]文章介绍了陈监先的生平及其《霜红龛集校补》的几大特点,并指出陈监先以严谨的校勘方法作《霜红龛集校补》,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为研究傅山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可据、更加丰富的资料,使《霜红龛集》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陈监先;《霜红龛集校补》;特点;贡献[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196-02浅谈陈监先及其《霜红龛集校补》祁朝丽(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陈监先是我国现当代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山西省著名的乡邦文献研究专家。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并取得了斐然成就。
为了向这位根底细深厚的学术前辈致敬,笔者不揣浅陋,就陈老先生及其《霜红龛集校补》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陈监先生平陈监先,原名陈宪章,又名陈海龙,监先为其字,生于1904年,山西省崞县(今山西省原平市)阎庄村人,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之后,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及教育工作。
“文革”期间受压被下放回乡。
1990年因病去世。
陈监先精通文史,根底深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在版本目录、校勘、补佚、考订、收藏乡邦文献等方面颇有成就。
二、陈监先的《霜红龛集》校补陈监先的文献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为大家熟知的、影响最大的学术成就当属对傅山著作《霜红龛集》的校勘与补佚。
傅山的遗著《霜红龛集》是研究傅山学术思想及明清之际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但在传抄传刻流传过程中,版本众多,良莠不一,影响到对《霜红龛集》内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陈监先为恢复《霜红龛集》的原貌,以十年之功对《霜红龛集》进行了认真的校勘和补佚,是为《霜红龛集校补》。
“校者,校勘其中篇章真赝、文字讹误也;补者,补辑集外佚文也。
”其校勘补佚继承乾嘉学派严谨的治学遗风,给我们后辈学人树立了治学的榜样。
因陈监先先生所补辑的傅山佚文已经散佚,不可再得,故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其校勘方面。
陈监先先生对于《霜红龛集》的校勘有以下几大特点:1.广罗异本,甄别版本优劣,厘清版本源流,为校勘选择一个最好的底本众所周知,凡从事校勘者,必先广罗异本,涉猎广泛。
这也是陈监先在校勘《霜红龛集》之前首先做的工作。
其在《<霜红龛集》>校补凡例二》中说:“……本书校勘,以丁刻本为底本,较以用戴廷木式刊《晋四人诗》本(简称戴本)、张耀先刊十二卷本(简称张本,初刻者称甲本、抽换者称乙本)、苏尔诒、刘贽刊诗钞本(简称苏本)、刘飞刊四十卷本(简称刘本)、王晋荣刊全集本(简称王本),以及张廷金监拾遗徐润第钞本、张震批校十二卷本,并参清代各种选录之书……凡力所能及者,博访周咨,取资校雠。
”也就是说,他在校勘之前首先搜集到《霜红龛集》的诸多版本,并厘清了版本源流,认为《霜红龛集》的版本共有六种,一为戴本、一为张本、一为苏本、一为刘本、一为丁本、一为王本,其余各种版本都是依据这六种刻本翻印的。
经过比勘案断,认为清末丁宝铨刻本为诸刻本之优,因此其校勘以丁本为底本。
2.注重从史源学出发,追根溯源,还原文献本来面貌由于傅山这一历史人物的特殊性,给《霜红龛集》的校补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一点陈监先先生也颇为头疼,他说:“……《霜红龛集》整理校勘,确有数难:第一,傅山本人不自重篇章,随作随弃,家里没有留存稿本,别人搜求,势不能尽。
第二,傅山志在反清,文字激烈,清代的人们,害怕文字贾祸,不敢收存,因而没有大量流传下来。
第三,傅山的诗文笔记手迹,篆籀行草,信笔漫书,有的年久漫漶辨认不清,因而现存各种刻本,都有缺文误字,不尽可据。
第四,傅山最善临池,赵执信推为当代第一,不肖者以为有利可图,多造赝品以欺世,去伪存真,鉴别不易。
……”面对这些困难,陈监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借重前人成说,而是从史源学的角度出发,认真搜集钻研史料,重视追本溯源,以使其所据更加准确可靠。
在《霜红龛集》校勘过程中,针对傅山诗集中行文用字、多出子史这一特点,陈监先把先秦诸子如《老子》、《庄子》、《管子》、《商子》、《墨子》、《荀子》、《公孙子》、《鬼谷子》以及《山海经》、《离骚》等秦汉以来巨著,如《吕览》、《战国策》、《淮南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皆悉数找来作为重要的校勘资料。
如卷三十三《读子二》之《说林训》中“中流遗其剑,遽契其舟危”条,下有注:契,刻也,危,船舷板也,音汜。
针对此处的“危”字,陈监先先生认为此处危字应是桅杆之桅,读音应为“桅杆”的“桅”。
故找来《淮南子》来佐证,并讲明此字之来龙去脉,其案语云:“‘危’,《淮南子》作‘桅’。
王念孙云:‘桅’当为‘木’’,‘木’,与‘汜’同声,故读从之。
‘木’字本作‘舟汜’,《广雅》曰:‘舟汜’,谓之‘舷’谓船两艹鬼196··边也。
《集韵》、《类篇》云‘舟汜’,或作‘木’。
‘木’字草书作‘桅’,因读为‘桅’矣。
”再如卷二十六《杂文》之《说笑辞一》“安取得鱼召父之鱼”条,对于其中的“”字,陈监先通过对比,认为刘本中“鱼召”字作”鲵字,并引《山海经》说明:《山海经》:“留水有鲵父之鱼”,“鲵”字不作“”。
正是通过这种寻根问源式的查证疏通,才让使用者对《霜红龛集》中的字、音、义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也正因为陈监先先生的严谨态度,才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诗文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充分发挥小学在校勘中的作用陈监先生于清末,亦精通文字、音韵之学,并把这些古文字学知识娴熟地应用于《霜红龛集》的校勘实践中。
统观陈监先的《霜红龛集校补》,全书引用传统小学类书籍甚多,如《霜红龛集》卷一《喻都赋》“蒲”条云:“,张本同。
张震注:岔。
”为此,陈监先引《说文》作了案语:“张注是也。
从‘凵’不从‘山’。
‘芬’本字。
”再如《无家赋》中“土而不扬”条,陈监先通过对比诸本认为此处有误,并引《广韵》作了案语:“‘土’当作‘’。
《广韵》上声一‘董’:,,尘起。
”“黑多眢目阕而绝利”条,陈监先经过对诗文的理解,认为“目阕”字不正确,因此在案语中引用《玉篇》作了说明:“此字从耳不从目。
《玉篇》上耳部‘耳阕’下云:聋之甚者曰‘耳阕’”。
此种引用文字、音韵、训诂学知识来解释、疏通并校勘《霜红龛集》的例子在《霜红龛集校补》中比比皆是,不复赘言。
从陈监先先生校勘所使用的小学类书籍来看是非常丰富的,有字书《说文解字》、《玉篇》、《五音篇海》、《龙龛手鉴》等;韵书《广韵》、《集韵》,训诂学著作《尔雅》、《广雅》等,通过这些字书、韵书和训诂类著作的有效使用,才使得《霜红龛集》中的文字得以疏通,讹误得以订正。
4.注重第一手资料傅山墨迹、石刻、拓本在校勘中的作用在《霜红龛集》的校勘中,陈监先也充分利用傅山先生的墨迹、石刻、拓本等第一手资料进行勘误纠谬。
其在《<霜红龛集》>校补凡例二》中说:“……本书校勘,以丁刻本为底本,较以戴廷木式刊《晋四人诗》本(简称戴本)……特别是傅氏墨迹、石刻、拓本、凡力所能及者,博访周咨,取资校雠。
”在《霜红龛集》校勘过程中,陈监先使用的傅山手迹、墨迹主要有:榆次常赞春收藏的《傅青主诸稿手迹十种》、五台张淑琳藏的《傅青主诗稿手迹》、山西书局影印的《傅青主书汾二孝子传真迹》、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傅青主徵君墨迹》以及原为闻喜张亦堪收藏,后陈在浑源田应璜后人家翻阅过的《淮南存手迹》十二册。
陈监先对于很多版本中不相一致的地方,都用傅山手迹、石刻及拓本进行校对,并加以订正。
如卷十九《寿序墓铭哀辞》中《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中“於斯欲为者为之”条,陈监先通过比对诸本及墨迹,认为此句中的“斯”字当为与刘本、王本以及墨迹中较为一致的“所”字,所以“斯”字当改为“所”字,这样就文通字顺了。
在接下来的‘翼城二袁子圃于乡’条,陈监先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比对诸本与墨迹,通过墨迹肯定王本与刘本的正确,而丁本中的“子圃”二字应为“不囿”,从而纠正了丁本之误。
诸如此类用墨迹、手迹来订正诸本之误者不胜枚举。
5.当改则改,绝不妄改陈监先在《霜红龛集》的校勘过程中,通过对校诸本,发现确有充分理由应该改正的地方决不手软,在校勘记中会断然写下“某某字应据改”或“某字当作某字”。
如卷十二《五绝》之《古意二首》中“乾坤即有郎”条,通过比勘诸本,发现诸本与此本皆不同,于是在校勘记中写到“‘即’,戴本、张本、苏本、刘本、王本俱作‘既’,应据改。
”但是,对于《霜红龛集》中讹脱较为严重的部分,陈监先秉承了古人阙疑的优良传统,保留古籍的现状,决不妄改,以待后来者发挥专长去解决。
如卷三十七《杂记二》篇中脱字较多的地方,如“□但以字观之,而人习以牢为不□,在家□得洒脱,不乃甚浓□,只是当为□”,陈监先对这些缺字的地方,在校勘记中只是列出了王本中的不同,但并没有妄加论断,这无疑对今后《霜红龛集》的进一步完善是有益的。
三、《霜红龛集校补》之贡献首先,陈监先先生以严谨的校勘方法用十年之功作《霜红龛集校补》,使《霜红龛集》的诗文基本上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貌,为研究傅山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可据、更加丰富的资料,使《霜红龛集》的使用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次,陈监先先生的《霜红龛集校补》是“国人第一次对傅山此著作全面的校勘补佚,为后人研究傅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霜红龛集校补》可以称傅山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其补佚虽有散逸,但对从事傅山研究的学者乃至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作研究的学者,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段评价可谓中肯。
参考文献:[1]陈监先.霜红龛集校补·凡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2]陈监先.陈监先文存[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陈监先.《霜红龛集》版本源流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