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合集下载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作者: 赵庆寺[1]
作者机构: [1]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青年研究
页码: 16-2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网络社会;网络话语;网络民主;狂欢;乌托邦
摘要: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传播范式的革命.在网络这个大型广场赋予了参与者狂欢式的审美体验。

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充分体现了网络话语的精神特质.网络民主与在线自由彰显了网络话语的行为机理。

网络主体的迷失与渴望自由的想象异邦,显示了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张力之下,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缺席的文化困境。

在网络社会的自由与秩序之间,救赎之道在于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张力,以人文关怀调解网络技术进步与人类生活意义的失衡。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形态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被打破,新兴的网络亚文化也随之涌现。

其中,“弹幕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角对“弹幕文化”进行解读,探讨其发展背景、特点以及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一、“弹幕文化”背景与发展1.1 网络环境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

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空间,也产生了更多的表达形式。

1.2 弹幕的兴起“弹幕”最初是指网页或视频中粉丝们发送的弹出式评论,用以表达情感、观点等,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视频观看形式。

在弹幕视频中,用户可以在屏幕上发送实时评论,这些评论会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上方,形成形形色色的评论弹幕。

二、“弹幕文化”的特点2.1 即时互动性“弹幕文化”具有即时互动性,用户可以随时在视频中发送评论弹幕,实时与其他观看者进行交流。

这种即时互动性使得观众参与感更强,观看视频成为了一种社交体验。

2.2 匿名性和个性化用户在“弹幕文化”中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送评论,不必担心曝光自己的身份。

这种匿名性使得用户更加自由地表达观点,同时也使得“弹幕文化”成为了一个个性自由的空间。

2.3 幽默和文化元素“弹幕文化”的评论内容往往充满了幽默和各种文化元素。

观众们通过发送有趣的弹幕,为视频增添了一份欢乐和娱乐性。

三、“弹幕文化”对网络传播的影响3.1 增强用户参与度“弹幕文化”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增加了用户的参与度,观众们可以通过发送弹幕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和评价。

这种增强的参与度使得用户更加主动地与内容进行互动,从 passively consumption 被动消费到 actively creation 主动创造。

3.2 延伸视频生命周期在“弹幕文化”中,观众们通过发送弹幕对视频内容进行解读、评论和吐槽,进而延长了视频的生命周期。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在符号表达时所呈现的“新风格化”层出不穷,其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隐匿其中。

若从符号意义上来看,青年网络亚文化可理解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以此与传统观念范式“沟通”。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可视为研究这类“新风格化”的重要切入点,重视他们的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青年不同于上一辈困顿于温饱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成长的命题,由此,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亚文化现象。

“亚”即“次”,是基于主流、主体之外的次属地位[1]。

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中才有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是高校青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需将其作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生存样式进行科学理解。

1.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2]。

他们活跃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B 站、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形式多样,以恶搞、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文、网络红人、洗脑神曲等方式集结最为常见。

其更迭速度较快,少则月余,多则一两年就会被新的网络文化热点所替代,传播规律呈现出“偶然出现—风靡网络—日渐淡化—被人遗忘”的模式。

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必然会被超出亚文化范围的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

例如,网络综艺《奇葩说》,当前仍保有“奇葩”“敢说”等风格化的亚文化特征和精神层面的符号,但通过对题目、观点的引导,控制选手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最终既有保留又接受引导,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协商,达成双方的平衡,收编融合,实现双赢[3]。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化发展迅猛,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一种亚文化形式便是“弹幕文化”。

作为中国网络青年常见的一种社交方式和互动形式,弹幕文化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对“弹幕文化”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与网络青年亚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弹幕文化作为一种属于网络青年文化的亚文化形式,其特征和传播途径值得研究。

作为一种直播、动画、视频等网络媒体形式上的互动方式,弹幕文化以文本弹幕的形式在屏幕上出现,参与者可以实时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吐槽、心情等。

这种即时回显的特性使得用户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参与到内容创作中,从而增强了互动性和用户参与感。

其次,弹幕文化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具有重要的电子传媒学意义。

弹幕评论的即时性和呈现方式,使得弹幕文化成为了一种新的信息表达方式。

通过观察弹幕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到用户对于内容的真实反馈和观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获得用户对于内容的关注点、情感倾向等信息,这对于内容生产者和传媒机构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次,弹幕文化对网络青年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圈子。

弹幕评论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发表弹幕和同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了一种虚拟的社区关系。

在这个亚文化圈子中,用户可以通过弹幕评论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个性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认同感和社群认同感。

通过网络上的弹幕互动,他们可以找到与自己思想、价值观相同的朋友,也可以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有趣的碰撞与争论。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弹幕文化背后的商业意义。

随着弹幕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传媒机构开始重视弹幕评论的作用。

他们通过分析用户的弹幕评论,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以此来改进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

同时,一些弹幕广告也悄然出现在视频弹幕中,利用互动性强、点击率高的特点来进行广告宣传。

因此,弹幕文化也成为了一种商业价值的体现。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人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也在互联网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了许多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之一是虚拟社交。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青年人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微博、微信、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与朋友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结交朋友,分享生活点滴,发表观点和态度。

这种虚拟社交不仅丰富了青年人的社交生活,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网络社交,青年人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结识不同背景的朋友,并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观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自媒体与个人品牌。

在互联网上,青年人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通过博客、小视频、直播等媒体形式,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许多青年人也开始运用自媒体进行创业和自我营销,通过网络平台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

这种自媒体与个人品牌的现象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中十分普遍,它不仅为青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还表现出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

在互联网上,青年人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包括新闻资讯、学术科研、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

他们通过浏览网页、收听播客、观看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种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不仅提升了青年人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互联网上,青年人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尊重和包容别人的观点。

在这种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氛围中,青年人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

都可 以成 为广场 ; 文化 的意义 上更 多 的是 一种 象征 . 毫无 顾 忌 的随便 亲 昵接触 的 状态 与 在 是
时空 , 是与他 人产 生绝 对共 鸣 的场所 。网络技术 的特 点 与人们 在 网络上 的现 实表 现都显 现 了 狂 欢 的本质 , 网络 成为 人们 摆脱各 种 压制 力量 与 繁琐 无趣 乏 味的 日常生 活 的方 式 , 为过第 成
类生 活意义 的失衡 问题 . 成为 当下青 年 网络化 生存 的紧迫课 题 。


节 日庆典 与广场 狂欢 : 网络话 语 的精 神 特质
青 年亚 文化产 生于青 年对 社会规 则 、 度 特别是 成 年人对 他们 的压 制 的不满 . 制 即表现 为 代 际矛盾 ; 而从 意识 形态 的角度来 看 , 青年 亚文 化常 常表 现 出对 统 治 阶级 霸 权 的反抗 。青年
的 自由 自在 的生 活 ” ,与教会 统 治 下服 从 于严 格僵 硬 等 级秩 序 的 常规 生 活处 于一 种 对抗 状
态 , 以定义 为不 同于 常规 生 活 的“ 二种 生 活 ” “ 可 第 , 决定 着普 通 的即非 狂 欢生 活 的规 矩 和秩 序 的那些 法令 、 禁令 的限制 , 狂欢 节一 段 时间是 被取 消 了” 在 。 巴赫金看 来 , 通过
亚文化 群体 对 主流社 会 的反抗 主要表 现 为 : 造 出仅 仅属 于 自己的文 化符 号 , 制 由此 来 营造 一 个属 于 自己的文 化空 间 , 以表示 自我 认 同与主 流文化 的区隔 。 这种 空 间和 区隔 的建立也 可 以
说是对 于 主流文 化 的仪式性 和 风格化 的抵 抗 。‘ 网络社 会 中 , 年 亚文 化一 如 既往地 保 持 青

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化透析

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化透析

尽管本次演示对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化透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 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吐 槽”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吐槽”现 象异同;“吐槽”现象中的道德观念、价值观等问题。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引导青年网络“吐槽”
一、网络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网络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人们开 始使用电子邮件和论坛等社交工具进行交流。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和速度,人们 开始创造一些简化的语言符号和缩写,比如“88”(再见)、“沙发”(第一个 回复)等等。这些语言符号和缩写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当代 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和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一 定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感谢观看
本次演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吐槽”现 象的起源、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对于其亚文化透析的研究尚显不足。为此, 本次演示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网络“吐槽”现象进行深 入剖析。
在样本选择上,本次演示将选取多个知名青年网络社区(如B站、贴吧等) 中的“吐槽”言论为研究样本。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探究这些“吐槽”现象背 后的亚文化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青年文化的影响。
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 化透析
基本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吐槽”现象成为了青年群体中一种常 见的表达方式。本次演示将从青年网络“吐槽”现象入手,深入探讨其亚文化透 析。
“吐槽”一词源于日本,指在对话中利用各种方式表达不满或对某种事物进 行调侃的行为。在青年网络中,“吐槽”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技巧。 相关研究表明,青年网络“吐槽”现象在社会文化背景、心理需求和网络技术发 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亚文化特点。

从青年网络文学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从青年网络文学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从青年网络文学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
随着网络文学的持续发展,青年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亚文化作为网络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也正在发生主流化转向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年轻人对亚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元素开始进入到主流文化中。

以二次元为例,曾经只是一个小众的爱好,现在已经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的主流文化。

动漫、游戏、轻小说等二次元产业不仅在日本等地引领着时尚潮流,也在中国等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热点。

甚至大量的二次元元素已经进入到各种文艺作品中,形成了二次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主流化转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亚文化元素的传播和应用,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文化影响,甚至引发道德争议。

比如部分二次元作品中的暴力、性暗示等问题,让人们开始对亚文化的主流化表示担忧。

而另一方面,也有些亚文化作品被一些商业机构过度包装和营销,导致其文化内涵被商业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魅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亚文化的自我管理和规范。

通过加强对亚文化作品的审查和监管,可以更好地避免一些道德问题。

同时,也需要秉持着“本土化”的文化传承原则,让亚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中,而不是简单地被商业利益和西方文化所抹杀和改变。

总之,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和科技发展,亚文化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其影响力也将会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其自我管理和规范,让其更好地发挥其文化独特性和价值。

同时,亚文化也需要更好地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赵庆寺摘要: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传播范式的革命,网络这个大型广场赋予了参与者狂欢式的审美体验。

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充分体现了网络话语的精神特质,网络民主与在线自由彰显了网络话语的行为机理。

网络主体的迷失与渴望自由的想象异邦,显示了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张力之下,多极式交流格局对意义多元化的过度张扬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缺席的文化困境。

在网络社会的自由与秩序之间,救赎之道在于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张力,以人文关怀调解网络技术进步与人类生活意义的失衡。

本文以网络话语传播为视角进行相应分析。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话语网络民主狂欢乌托邦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一、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网络话语的精神特质青年亚文化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的压制的不满,即表现为代际矛盾;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青年亚文化常常表现出对统治阶级霸权的反抗。

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社会的反抗主要表现为: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

这种空间和区隔的建立也可以说是对于主流文化的仪式性和风格化的抵抗。

①在网络社会中,青年亚文化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与主流文化的距离,网络游戏、QQ或MSN聊天、网络文学,主要的参与者都是年轻人。

在网络时代,他们则是用“比特”符号创造一种新的、专属于青年自己的亚文化,例如创造使用专门的语言、跟帖、抱团、粉丝、戏谑恶搞、人肉搜索、晒客等。

②从青年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属性来讲,他们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想象力、颠覆性,不满于现状,充满幻想的一个群体。

在赛博空间,网络话语无所遮蔽的自由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压力构成了鲜明对照。

他们用放肆的话语抒发着青春的迷惘与孤独,用新的感性形象诠释生命的体验与追求,用青春的叛逆表达着对成人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的意义的追寻。

因此,解构工业社会严明理性秩序的潜在欲望在赛博空间得到了尽情展现,网络话语在虚拟时空演绎了文化学意义上的节日庆典与广场狂欢。

狂欢作为一种文化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狂欢理论的提出者巴赫金通过对中世纪生活的研究,对两种世界、两种生活进行了划分。

巴赫金认为,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教会统治下服从于严格僵硬等级秩序的常规生活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可以定义为不同于常规生活的“第二种生活”,“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的限制,在狂欢节一段时间是被取消了”。

③在巴赫金看来,通过摆脱一切常规的束缚,人们尽情狂欢,以达到消除日常规范压迫和重建生存希望的目的,从中可获得一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审美体验。

④“狂欢广场”是一种具体的场所,狂欢剧目与狂欢语言演出、展示的舞台、街道、教堂等等都可以成为广场;在文化的意义上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是毫无顾忌的随便亲昵接触的状态与时空,是与他人产生绝对共鸣的场所。

网络技术的特点与人们在网络上的现实表现都显现了狂欢的本质,网络成为人们摆脱各种压制力量与繁琐无趣乏味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成为过第二种生活的广场。

某种程度上讲,巴赫金所标举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与网络交际交流的文化理念有着惊人的契合。

赛博空间具备民间狂欢节广场的几乎所有特征:它的非官方、非权力和反贵族化等特质充分显示着立足草根社会的平民姿态;它的无所拘囿的自由、颠覆理性权威和蔑视等级秩序等品性都完全体现了追逐感性的狂欢立场;网络交流的平等性隐含了对权威的破除,默认了个性与差异的存在。

在共同在场的网络话语中,不再有时空上各自独立的作者与读者,不再有等级、隔阂和禁锢,人们可以重建一种乌托邦式的平等交流关系。

网民恣意扮演各种角色,使用行话、俚语、黑话等各种语言,拍砖、灌水、恶搞、贬低、歪曲、造谣、对骂应有尽有,追求着赤裸裸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哲学,网络成为网民尽情狂欢、娱乐、宣泄、消遣的场所,成为无深度后现代符码场景中自由表现的形式。

在网络社区里,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自由地设计角色,尽情地宣泄日常生活中积郁的情绪,嘲笑任何僵化的教条。

网络社区纯粹是经由传播行为构建的符号互动。

狂欢生活中作为表现狂欢意义的各种符号———语言、动作和剧目在网络狂欢中仅仅表现为网络(符号)语言。

通过“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⑤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尊重,现实的物质压迫与精神压抑都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得以宣泄,语言也获得了根本的解放,展现为众声喧哗的狂欢景观。

与传统语言的语境不同,虚拟语境更突出语言环境、语言主体的虚拟性,冲破原有各种规范和规则,表达更加自由和随意。

如果说书写和印刷媒介时代所建构的诗性语言,以神圣而神秘的意境创造为其主导特征的话,那么游戏和叛逆则成为网络话语的理想和宿命,它以大众的戏谑颠覆和解构着诗性语言的贵族性。

在神圣退位之后,是戏谑出场清扫着种种特权,重新撒播自由精神、叛逆精神和民间乌托邦精神。

游戏谐谑为语言约许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未来。

在虚拟的语境中,语言面对的时空不再具体,语言成为一种直接的游戏,语言的交流和语言接受不再神圣。

在无穷无尽的语言游戏中,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交流,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成为网络语言链接的最为突出的游戏特征。

⑥总体而言,狂欢生活是日常生活暂时消失的世界,它使人们获得战胜对彼岸、对神圣物、对死亡的恐惧的力量,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压迫因素的勇气;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蓬勃朝气。

网络的内在特性如此神奇而巧妙地契合了青年内心的渴望,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以及在线互动、虚拟社区和网络上的种种娱乐资讯,给他们打造了一个感性可以愉悦、情绪可以表达、焦虑可以释放的空间。

二、网络民主与在线自由:网络话语的行为机理网络社会这一新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递与链接共享基础上的一种网络化社会架构模式,是对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扬弃,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互动相关性和快捷性的认可。

如果说传统的大众传播是单向度,网络上的传播则是多向度的。

当“一对多”模式走向“多对多”模式之际,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模式。

网络拓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人们自由的讨论问题和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样式。

网络已经成为青年人接收信息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在接收和了解的同时,参与已经成为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青年亚文化的网络参与是青年一代对生存理解和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他们通过自己的符号系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或风格,并以这种存在来抵抗主流价值观念,鲜明地体现了青年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和确认。

“数字革命传教士”尼葛罗庞帝认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革命,将为人类社会结构带来四个方面的改变:权力分散,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

⑦互联网所体现的正是哈贝马斯的“交往旨趣”:意志的自由,知识的民主,交往的平等,信仰的重塑。

克拉斯认为“网络点燃了二百年前托马斯·杰斐逊由个人推动民主的梦想”。

⑧所谓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民主中渗透网络的成分,具有较为彻底的自发性、独立性和平等性,它意味着政治生活中一种可贵的现象,就是能够克服单向式、自上而下的集权控制,突破信息处理和传播的诸多局限,削弱单边主义和垄断主义,让多边主义和对话主义成为主流,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平民化和政治参与的多元化。

⑨从公众的角度看,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的媒介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觉,它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

网络对国家权力和市民社会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改造,使其产生重新分化和整合。

信息的网络状扩散,使公民可以与不同群体、阶层交流。

从微观个体的网络体验来看,虽然网络上的每位用户都有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但是由于强大的信息源网站比普通个人用户具有的优势,用户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是一种有限操作权。

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对信息的多元选择和接受信息的单一方式,以往媒介“推”出信息,现在变成了由用户从网中拉出信息。

尼葛洛庞帝强调:“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

”⑩网络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自由度,但终究没有摆脱历史的螺旋,无边的自由之境仍在我们身外的梦想之处。

网络空间的无阻碍性,使网上信息源的数量激增,大大小小的网站及网站所提供的聊天室、电子论坛、BBS、个人主页、电子邮件等成为个人和组织发布信息的数个可选择路径。

渠道的畅通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信息发布欲,尤其是当个人第一次跃升为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个体价值的张扬使个人在网上乐此不疲地奔走呼告。

在网络上,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的信息和表达观点,所有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逻辑上地位是平等的。

即使网络上不存在任何影响他人的议程设置,每个自由表达意见的用户绝对没有主动影响他人观点的企图,也会出现另一著名传播理论论述过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对于普通人来讲,网络带来的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超载,注意力和公信力成为网上的稀缺资源。

选择是自由的体现,当选择太多而无所选择时,人们自然转向权威的意见。

尽管再也无法垄断信息,独享受众的注意力,但是新型权力精英的确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多的权力。

除了网站、网络编辑、网络记者、各类专家等,来自民间的版主、管理员和草根意见领袖逐渐获得了民主议程的把关人。

“现在网络上的聊天室和论坛,不是把持不同政见的各类公民引导他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政治协商,而是把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吸引到一块,加深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而不是挑战和改造原来的价值观和偏见。

”輥輯訛青年网络参与的这种“群体化”现象,很容易导致群体本身狭隘视野与姿态的无限放大,进而扭曲固有的事实真相。

从网络话语的传播方式来看,网络文际交流以一种去中心的话语模式冲决了权威和等级的堤防,否定了以普遍性和确定性为本质规定的“元叙事”模式。

这虽为实现一种最为自由的个体精神的张扬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但同时又使普遍价值规范在根本上面临着被否定、被搁置的危机。

通过宣扬意义的多元化和非确定性,实际象征了选择的无根据和判断的无标准。

个体成为自身价值根基的确立者,或者说,网络空间成为了展示个体自身价值的舞台,从而造成了普遍价值规范的缺席。

这虽然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极大的解放和自由,然而,没有了普遍价值规范的约束,偏离了普遍的社会经验视野,网络文际交流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种“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

輥輰訛从网络话语传播的效果来看,网络空间没有秩序的言论自由不免使人丧失理性,走向狂热。

按照传统的信息方式,社会对个人形成了彻底的监视。

因此,自由的领域缩小到电脑的监视器和虚拟的身份中。

輥輱訛由于社会对个人的彻底监视,匿名制的网络于是成为缓解这种压抑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