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是技术进步的标志。” 同时,技术理性渗透在意识
值,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
形态领域,社会所有的一切仿佛拜倒在技术的控制
步发展,不断产生的剩余价值成为驱使经济领域异
之下。对技术的盲目推崇和全方位使用,变成一种
化问题进一步加深的动力。在资本积累不断继续的
新的掌控模式,
并产生一种新的、
压制个性的异化形
不平等的经济关系,重在指明工人阶级在异化条件
度对立面,
同化社会对抗性结构,
并通过对文化领域
下被无情压迫和剥削。而在资本主宰和理性统治加
的渗透,使日常生活越来越展现出极权主义性质。
深的现代社会,技术合理性成为压倒一切的极端力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科技本身就是用来压服社会离
量,其无处不在的渗透性对社会产生整体影响。对
A
文章编号:
1671-7864(2020)05-0096-03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
的外在显现,人的异化是通过劳动异化来体现的。
的重要工具,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忽略的体系
裂的情况下,
资本所有者通过雇佣劳动,
无偿占有劳
质相异化。劳动本身变成维持生活的手段,变成了
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社会异化状态主要体现在工
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其本身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
人的劳动上。较之而言,当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充
不是目的的存在。最后,
是人同人相异化,
这最终带
裕的社会物质财富时,人类沉浸在资本主义发展进
第 19 卷 第 5 期
2020 年9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对比研究作者:卢秋野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06期摘 ; ;要: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存在一些不同。

从人的异化理论和科技異化理论和人类解放理论的角度出发,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加以对比。

由于异化现象不断地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对比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 ;马尔库塞 ; ;异化理论 ; ;资本主义马克思根据19世纪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现实,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架构,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不公平的状况,从提出劳动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出发,提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暴力革命才能最终解放全人类。

自20世纪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尔库塞主要继承发扬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伊德式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面对新型工业社会,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从人的心理和人性角度分析,提出消费异化理论和极权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最终通过解放人的爱欲、以总体性革命的形式实现全人类的解放(1)(205)。

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进行对比,有利于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明确马克思与马尔库塞之间的理论差异,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关人的异化理论的对比1.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生存现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剖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问题,证明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指出,劳动本身是人生存的一种手段,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劳动者的劳动对象及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使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成为压迫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工人的劳动异化为统治人的一种工具。

浅谈异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

浅谈异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

浅谈异化 -------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摘要: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较为迅猛,并迅速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的生存方式。

从马克思开始,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开始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

对有关异化的前提,范围进行了探讨和解释,并且分析了几种走出异化的方式,以期对探讨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义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重塑了经济与社会,也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思维。

就人本身而言,社会的现代化通过解放生产力,在物质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工业化与现代化也构筑了一个“钢铁囚笼”,人的价值与尊严在种种宏观构建中被解构,当社会的现代性展示出其高度“理性”与自觉时,身处其中的人类便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和意义追求。

如此,人的异化便产生了。

一关于异化的理论综述(一)异化概念缘起近代最早使用异化概念的是霍布斯,其次是卢梭、爱尔维修。

德国古典哲学也对异化这一命题有所涉猎。

首先是费希特,然后是黑格尔,但黑格尔所说的异化并非是人的异化,而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从而把异化概念变成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费尔巴哈则与黑格尔的理论相反,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异化,认为并不是绝对理念异化为人,相反而是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以及所有类似造物主的“上帝”,因此上帝的本质是对象化了的人。

在马克思之前,尽管青年黑格尔有关于劳动和异化概念的论述,但总体来说异化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因此所谓“人的异化”还没有成为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马克思对于异化概念的论述最早将异化这一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影响下,为人类设置了一个“类本质”,在这样一个逻辑基点之下才有了人相对于这样一个“类本质”的异化。

议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研究

议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研究

议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都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劳动过程成为他们的异化对象。

同时,由于劳动力被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劳动者变成了商品的拥有者而不是使用者,他们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这种异化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劳动成为他们的负担而不是创造性活动。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则更加综合和深入。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政治和心理等方面。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异化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它使个体与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欲望脱节,而被外部力量的操纵所取代。

他认为,异化是社会制度采取的强迫性控制手段的结果,使得个体失去了自由和自主性。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的无力感和不满足感,以及对个体自由和自主性的侵害。

他们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寻找解决异化问题的途径提供了一些思考。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及其现实启示作者:刘红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摘要: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最具标志性的批判武器是其著作《单向度的人》。

在此著作中他认为,西方工业发达社会中满足于虚假需求的人们沉溺于所谓的“幸福“之中,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剩下了一味对社会认同和接受的向度;人失去了其本质,形成了“异化”。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是否也出现了“异化”和“单向度”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异化;虚假需求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35-02马尔库塞生活在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别于马克思所看到的早期资本主义社会。

这一时期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以往,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马尔库塞看到在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背后,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压抑和控制,人们在享受物质成果的同时也成为科技的奴隶。

社会成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人们完全丧失了辨别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人也因此成了单向度的人。

一、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单向度的内涵马尔库塞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霍克海默的支配理论,创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批判著作《单向度的人》。

在著作中马尔库塞强调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被全面、彻底地异化了,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所谓单向度的人,指的是失去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人。

人本来应该具有两个向度,一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认同和接受的向度;二是对社会现实否定、拒绝和批判的向度。

这是人应具有的两个基本的向度,没有前者社会无法存在和维系,没有后者社会难以进步。

两者相比,批判更为重要。

让马尔库塞痛心而无奈的是,具有天然批判性的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人们没有能力,也不再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生活,整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极权主义社会。

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比较研究及其当代启示——借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视角来看

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比较研究及其当代启示——借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视角来看

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比较研究及其当代启示——借马克思和
马尔库塞的视角来看
张艳涛;申晴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6)001
【摘要】由于中国发展特定的历史方位使得我们与马克思和马尔库塞所分析批判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基本处于相似背景,二者也面临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他们当年所分析批判的这些问题正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张艳涛;申晴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
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比较研究 [J], 刘丽江;程婵媛
2.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浅析与比较 [J], 顾爽
3.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科技异化之比较研究 [J], 程永杰;张万军
4.马克思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比较分析 [J], 李雪静
5.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比较研究 [J], 李红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8页word文档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8页word文档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

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

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

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

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

”(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

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

马克思与萨特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

马克思与萨特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马克思与萨特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郭康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都是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两者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没有超出存在主义的范围,而马克思则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

本文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阐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萨特;马克思;异化;自我异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1-0090-03【收稿日期】2017-10-23【作者简介】郭康军(1991-),男,山西晋城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萨特的异化理论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奉行非理性主义,带有历史悲观主义的色彩。

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用他的存在主义理论作为补充。

虽然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分歧,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的缺陷需要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补充。

异化问题是萨特人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这是人学理论上萨特与马克思主义重大分歧点。

当人们的生存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加重异化现象,当人们的经济、自由、道德和情感统统被束缚,没有支撑的时候,就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变成客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为了把人们从异化的深渊拉出来,实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他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收了异化范畴,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异化的理论。

在1960年发表的《辨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自我对象化的结果作为某种对他来说是异己的和敌对的东西而出现这一现象来考察异化问题,并把它置于匮乏的前提下,处处受匮乏的制约,提出了匮乏——异化的社会本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

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

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

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

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

“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

”(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

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

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

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

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

(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

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

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

“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

”(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

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

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

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

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

”(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

)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

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nbsp
&nbsp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分层显示出了同化的趋势。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本身变成了机械工具和关系的体系,并因此而远远超出了个别劳动过程”。

(注:《单向度的人》,第25页。

)这种变化使工人参与并指挥这个技术组合的各种职业融合为一体。

马尔库塞认为,今天的自动化改变了各行业的差别,也就改变了工人和资本家的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在马尔库塞看来,今天决定生产力的不是别的产品,而是机器,今天的这种关系不是工人同其他阶级关系的问题,而是技术进步同发展工业的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问题。

在这个适应中,个人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人同机器浑为一体,被机器同化了。

3.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意识。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自动化的实现,不仅过去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减少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