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之异同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西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他结合黑格尔的思想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物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生产方面,还表现在文化领域。
通过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分析,对比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重从概念、批判重点、角度和途径上揭示两者的区别。
标签:物化;异化;对象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西欧国家的无产阶级也试图用革命的方式夺得政权,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此时,卢卡奇试图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西欧革命全部失败的现状做出分析,而他的物化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形成的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重新诠释。
一、何为“物化”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主要来源于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和对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继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一种凝结人的劳动力的物,却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控制作用。
马克思称这种现象为“商品拜物教”。
这是一种把商品当作圣物,对此敬畏的类似宗教的社会现象。
卢卡奇被称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原因就是他始终试图用黑格尔的哲学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分析,物化理论也不例外。
黑格尔认为“主体即实体”,将主客体区分开来,把历史的主体定义在绝对精神上。
卢卡奇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移植入现实社会,扬弃绝对精神,而将历史的主体定为工人阶级,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物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物化”?卢卡奇这样描述:“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
人的劳动应该是由其自身控制的自主自愿的活动,而其劳动所生产的物也应该是由人所支配的。
但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下,人的劳动结果,所生产的物却变为控制人,支配人的力量。
这就是物化。
又因为卢卡奇已经将工人阶级定为历史的主体,那么由于“物化”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的情况,就是工人阶级在主观上无法意识到自己是革命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造成的,所以西欧的革命不可能不以失败告终。
辨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 吸收了黑格尔、 费尔巴哈和赫斯异化 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勇于创新 , 赋予了异化完全崭新的内 容, 将异化 的理论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第一次 提 出 了异化 劳 动 的概念 , 而创 立 了科学 的唯物 的异 化 从
理论 , 要是 异 化劳 动 理论 。作 为 西方 马克 思 主义 的创 主 始人卢 卡 奇根 据马 克思关 于 “ 品拜 物教 ” 商 的论述 阐述 了 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 , 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 试 中的地位 。本 文将 就马克 思 的异化理论 和卢 卡奇 的物化 理论 的相 同点与 不同点进行 粗略 的探讨 。 马克 思异化理 论 的主要观点 马 克 思 主要 是 从 异 化 劳 动 的 角度 来 论 述 异 化理 论 的 。异 化劳动是 特殊形式 的劳动 , 是生产关 系发展到一定 程度 的产物 , 主要存在 资本主 义社会 。马克思 异化劳动理 论的主要内容 , 具体表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 其一 , 从生产结 果看 , 者的劳动 同他 的劳动 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 主义 劳动 社会 ,劳动所 生产 的对象 , “ 即劳动 的产 品 , 作为一 种异 己 的存在 物 , 作为不依 赖于生产 者的力量 , 同劳动相对 立”u ; ‘ 二 , 生产 过 程看 , ” 其 从 劳动 者和 他 的劳动 活动相 异 化 。 劳动对 象和 劳动产 品的异化是生产行 为本身 、 生产活 动本 身异化 的结果。即工人被迫把 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出去, 只是 因为他 在劳动 本身 中把 自己异 化 出去 了 。劳动对 工 “ 人来 说 是外在 的东 西 , 就是说 , 属于他 的本质 ; 也 不 因此 , 他 在 自己劳 动 中不 是肯 定 自己 , 而是否 定 自己 , 是感 到 不 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不是自由地发挥 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
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体异化思想差异辨析

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经济与社会发展ECONOM I C AND SOC I A L DEVELOP MENTVOL.7.N o.1J AN.2009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体异化思想差异辨析吕艳红[摘 要]卢卡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本人那里汲取理论和方法上启蒙,但二人的思想发展逻辑不同。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可以归结为:异化表现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后期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社会关系异化理论。
卢卡奇早期的异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继承马克思晚期的异化理论的内容,并且受黑格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晚期则更成熟些,将马克思的早期与晚期思想结合起来。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主体异化[作者简介]吕艳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053[中图分类号]B5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006-03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主体的缺失,本应身为自身主人的人反而成为自己的奴仆,也就是说主体对自身的异化。
卢卡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马克思本人那里吸取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但二人的思想发展逻辑不同,卢卡奇早期以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为代表的异化思想,很大程度上继承马克思晚期异化理论的内容,并且受黑格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以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为代表作,则充分体现了卢卡奇更为成熟的异化思想,将马克思的早期与晚期思想结合起来,更侧重马克思早年的思想。
这样,卢卡奇关于异化问题的思想就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许多异同点,下面就其异同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可以归结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早年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开始认识到人的类本质恰恰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私有财产是人的劳动的客体化,因而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的外化和异化。
物化与异化

卢卡奇混淆了异化与物化的概念:
1、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有两种异化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4种异化,第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这是物的异化。
第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这是自我异化。
第三是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是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这时的异化概念主要是指人的存在与人的类本质相分离。
2、1845年后,马克思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概念。
异化是指主体的活动及其产物成为独立于主体、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力量,这种力量不受主体的控制,反过来,主体受到这种力量的控制。
如果把物化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为物,而这种外化物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在这种意义上,物化就是异化,准确地说是异化的一种表现,物化与异化是同一的。
3、但是,马克思后来的物化概念有时也指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必须体现在对象物上,人的劳动力转化为物,这种“物化”不是异化。
这种意义的物化是与人本身相联系的,有人就有人的劳动,就有劳动的物化。
物化只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只是一种客体化的过程,任何实践活动中都有客体化的现象发生。
4、因此,“物化”与“异化”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但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是把物化与异化当作同义词使用的,没有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虽然二者密切相关,但是无论从社会内涵还是概念上来分析,都是不一致的。
试论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

存 在一 致性 。正如 卢 卡奇 在 《 史 与 阶 级 意识 》 言中 所说 , 历 序 他 的 目标 是“ 马克 思 的思想 真 谛来 解释 马克 思 理论 , 而 确立 用 从
处 理 , 动 者 的精 神 能 力 受到 机 械 化 的压 抑 , 整 个 人 格 中分 了二十 世纪 新马 克思 主义 的一 个 重 要 主题 , 劳 从 即对 发 达工 业 社会 离 出去 , 成一 种 物 品 , 种 商 品 。 五 是 法 律 与 国 家 的 物 化 。 的 文化批 判 。卢卡 奇 的物 化理 论 与马 克思 的异 化理论 在本 质精 变 一 资 本 主 义 的发 展 , 造 了 与 它 的结 构 需 要 相适 应 的法 律 和 国 创 神上 是 一致 的 , 致力 于批 判 现代 人 的生存 困境 , 人 的 自由 自 都 使 家 ,六 是 资 本 主 义 文化 的物 化 。 因 为 商 品 关 系 变 为 一 种 具 有 觉 的 、 造性 的实 践本 质得 到恢 复 。 创 . “ 幽灵 般 的对 象 性 ” 物 , 不 会停 留 在 满 足 需 要 的 各种 对 象 的 这 2 12 理论 的描 述对 象 相 同 : 卡奇 借用 马克 思的商 品拜 … 卢
2 l 年 1 月( 刊) O1 _ 下旬
I N1 9 s C 一 4 / S 0 o S 0 一 西, N1 4 1 i 6i
叶 州
试 论卢 卡奇物 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
。。 ’
L
, ’
王 志 锐
。
’
( 湖南 师范大 学人 文社科 系
4 08 ) 1 0 1
【 要】 卡奇 的物 化理 论 与马 克 思的 异化 理论 , 摘 卢 都从 物 化现 象或 异化 现 象入 手 , 批 判 资本 主 义 社会 , 来 而且这 一批 判都 与资 本 主义的 商 品拜 物教现 象联 系在一起 。两 种理 论在 精神 本质 和描 述 对I 方 面存 在许 多相 似 性 , 是 他 们 的 物化 或 异化 理论 在研 象 但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差异比较

、
卢卡 奇 的物 化理 论 与弗 洛姆 的异 化
1 生产过程 中主体 和客 体 的物化 。卢卡 奇将 马 克思 . 所说的“ 抽象 劳动” 概念与韦伯 的合 理化 、 可计算性 原则相
理 论
( ) 卡奇的物化理论 一 卢 “ 西方马克思 主义 创始 人” 之一 卢卡奇 在研 读 马克 思
( 山东农业大学 文法学 院 , 山东 泰安 211) 7 0 8
摘要 : 西方早期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 长期的革命 实践 生 涯 中, 据马 克思 的商品拜 物教理论 创造性 地 根
提 出了物化理论 , 以从 总体上批判 资本主 义社会 的物化现象 ; 用 而弗洛伊 德主 义的马克思 主义者 弗洛姆 , 则从 心 理 学的角度 , 具体描 述 了当代资本主 义社会 中的异化 现 象, 其视 为资本主 义社会 制度 下的人 的病 态心 理。两 将
结合 , 描述 了现代资本 主义社会 生产过 程 中的主体和 客体 的物化情况 。从 客体 方 面看 , 动过 程 的可计 算性 , 然 劳 必
要求把整体分解成它 的各个 组成部 分 , 表现 为各 种局 部操
作 系统的独立化 , 这就使产 品的有机整体 变成 了孤立 的局 部、 机械 的原子 。从 主体方 面看 , 由于劳 动过程 的合理化 , 与客体 的机械分割相适应 , 工人 只是作 为机械化 的一部 分 来自5 4重庆
与
世
界
过程 中 , 物化结构越来越深 入地 、 注定地 、 定性地沉 浸入 决
人 的 意 识 里 。 ”
共 的普遍法则 、 真理 的消亡 , 人们 的精 神不精 神 , 神异化 精 了, 整个世 界黑 白不分 , 非不 明 , 是 乾坤颠倒 , 人们生 活在 痛苦 的深渊里 。伦理观与理性 是不可 分割 的 , 伦理行 为 以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摘要: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讨论物化和物化意识。
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概念理解上有差异;对消灭物化途径的看法不同。
关键词:物化;异化;《历史与阶级意识》一、《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期的卢卡奇出生于1885年的卢卡奇,在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刚刚38岁。
少年时代的卢卡奇,聪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性格。
"在家里时,绝对的异化……我的道路:从童年时的拒绝礼规到对社会的逐渐具体的批判,是发展缓慢的,很少有意识的,而且是充满长时间的间隙的"。
读书是卢卡奇自幼的爱好。
1909年,24岁的卢卡奇为申请第二个博士学位所写的处女作《现代戏剧发展史》,是他这一时期思想上的总结。
卢卡奇真正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站住脚,则是他1911年发表的《心灵与形式》,这部书不仅仅是对西方文学史的探讨,而且是一部从美学和哲学角度对西方文学的反思。
加之刚刚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痛楚,此部作品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现代戏剧发展史》。
而随后的《小说理论》则是卢卡奇真正把文学与世界的广阔天地联系起来,从康德的心理主义登上黑格尔历史主义辽阔大陆的标志性作品。
卢卡奇自己评价这部写于1914年冬春之交的作品,是"一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论述伟大史诗文学形式的文章"。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此时的匈牙利、德国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但均以失败告终。
卢卡奇在目睹了祖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现实后,潜心研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撰写了一系列文章。
与1923年集结成集,《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德语正式出版。
在本书中,卢卡奇主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能够把握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其实践意义,以及他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分析中抽象出物化论,成为后来流行的异化论的先导。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关 于“ 物化 ” , 卢 卡奇 的定 义为 : “ 在 这里 , 关 键 问题在
于, 由于这种情况 ,西 , 成为凭借某 种与 人相异 化 的 自发
活动而支配人 的东西 。” 紧接着 , 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 展示 物化 的内涵 和基本规 定性 , 即: “ 从 客观方 面看 , 物化
・
1 ・
即: 马克思 是从纵 向和深化 的角度来分析 的 , 卢 卡奇是 从
现马克思是把私有制和分工视为异化劳动产生 的根源 。 而在卢 卡奇那里 ,物化的根源在于资本 主义发达 的商 品经济。 他认为 : 在资本主义社会 , 生产 力获得 了高度发展 ,
横 向的角度详细展 开分析 的 , 但二者都是从社 会物 质生产 的角度展开的 , 可谓殊途同归。同时 , 二者在 精神实质上是
最后 , 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 的角度出发 来展开论述 的 , 没有仅停 留在思想层面 的批判 上。卢卡奇
将对资本 主义社会 的批判 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 , 而马
劳动 的这 种现实化表现 为: 亡 人 的非现实化 , 对象 化表现 为
对 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 占有表现为异化 、 外化 。” 此外 , 马克思 还概 括 了异 化劳动 的四个表 现 , 即: 劳 动产 品 的异
把资本 主义社会 当作批判 的靶子 , 具体来说 , 这 两个理 论 都与资本 主义商 品及其拜 物教 相联 系 , 都看到 了人类 创造
出来的劳动产品( 或商品 ) 对人 的“ 控制 ” 。卢卡奇物化理论
指一个充满 客体与商 品的世界作 为异 己的力量 同人对立 ;
从主观方 面看 , 物 化指一个 人的活动变成 了与他 自己相疏 远 的东西 , 变成 附属于社会 自然规律 的人类 以外 的客观商 品 。” 接下来 , 卢卡奇 即: 又指 出了“ 人们对 自己所创造 的商 品顶礼膜拜 , 使 自己受制于物” 这一物化现象 。并概括 了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论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之异同
摘 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并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等方面,二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卢卡奇;物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38-02 马克思在扬弃了前人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而卢卡奇在没有看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又有相同之处。认真分析研究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梳理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论述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1]165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从政治异化开始转向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经济异化,接触到异化的经济问题时指出:“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2]448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深入研究,明确提出异化劳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在私有制度下,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所以劳动产品作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3]44其二,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因为工人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否定自己”,所以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外在的异己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讲“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一消失,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3]47。其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分离,让整个劳动过程都异化了,这样久而久之也就改变了人所固有的真正的属于人的生活,即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的劳动产品、人的生活、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自然造就着人同人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卢卡奇阐述物化概念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他在没有阅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仅仅是通过研读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的分析,论述了物化现象。物化现象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要主题,也是其物化理论的基础。卢卡奇认为,作为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产生了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现象――“物化现象”,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4]144。而且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作为商品社会的一种必然的商品拜物教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空前的普遍性,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统治形式,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指出物化是这样一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147。由此可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体现在主、客观两个层面:首先从主观层面上讲,物化是指人与自身相异化,人自身变成了商品。这种商品“服从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异于人的客观性,它正如变为商品的任何消费品一样,必然不依赖于人而进行自己的运动”[4]148。其次从客观层面上讲,物化是指商品生产规律成为控制人的力量并与人相对抗。在商品和商品交换运动中异化表现为物与物之间关系的世界,虽然它的运行规律逐渐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被认识,但人不仅无法完全驾驭它,还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异同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归纳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相同点 马克思和卢卡奇都认为异化或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不仅如此,这两者都是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拜物教现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二)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 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不同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产生根源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他表示异化现象是社会分工、私有制发展的产物,正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述的一样“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种发展是使人成为了机械化体系中的零件,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能在这个体系中进行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而且在劳动中人处于完全被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动的地位,失去了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分工、私有制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片面发展,导致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但卢卡奇并不这样认为。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表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质变成了劳动结果,即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这就使在分工中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蜕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整个社会就被物化了。 2.异化、物化和对象化的区分 马克思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在论述异化劳动时,马克思还特别注意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别开来,并认为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对象化,而异化意味着“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1]91。因此,对象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共同基础,而异化只是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现象,异化是一个历史范畴。而卢卡奇在论述物化问题时,没有对异化、物化和对象化进行严格区分,他认为对象化、物化即异化,并且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异化现象时,把所有的对象化都简单当作与人相对立的异化现象加以批判,混淆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的区别。 3.消除异化的途径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马克思和卢卡奇在异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并且终究被消灭这一点上形成了共同认识,但是他们对于消除异化或物化的途径和方式则有着根本的差别,这也是异化思想与物化理论最根本的差别。马克思认为,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体现,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1]121。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扬弃了异化的社会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总而言之,克服和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是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卢卡奇却没有找到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物化的现实道路,而是将克服物化的途径归结为无产阶级的自我觉醒。卢卡奇寄希望于通过无产阶级提高自身思想高度来达到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活动中人被对象化的扭曲现象,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理论“只能是从外面灌输给他们的,而不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到的自我觉醒”[5]85。 三、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异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突出了,异化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中,更是逐步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逐步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从工人扩展到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使人们生活在一个普遍异化的环境中。所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没有过时,并且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认真汲取其理论中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容,可以为我国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构思与设想,这样也有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总之,认真学习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理论可以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孙伯.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