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伤仲永》“ 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伤仲永》“ 戴安道就范宣学”对比阅读答案

[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9.[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的过程。(4分)

参考答案:

7.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4分)

8.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才开始重视画画。(4分)

9.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虚心学习,相互切磋(4分)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 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 【注】①俟sì:等待。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⑤丘:孔子。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8分) 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 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 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②乃③而 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 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④以⑤于⑥其 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题带答案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搀.合(chān)菌.子(jūn)案椟死而后已 B.别.扭(biè) 监督.(dù) 恍惚悔人不倦 C.陡峭.(qiào) 撵.走(niǎn) 竹篾如释重负 D.驿.路(yì) 德馨.(xīng) 累赘任重道远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雅正在台上演讲她的作文,别看她平时支支吾吾,演讲起来却慷慨淋漓 ....,表现很好。 B.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 C.父亲经过儿子的书房,看到儿子读书目不窥园 ....,很感欣慰! D.以前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在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 ....,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超高上座率,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 ②磨难使人进步。 ③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建构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④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实本身就是一场灾难。 ⑤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从字典中删除。 A.④②⑤①③B.②①⑤③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③④⑤①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A.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修竹森森,天籁细细 B.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挂在墙上天籁细细,修竹森森 C.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天籁细细,修竹森森 D.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挂在墙上修竹森森,天籁细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 明·李攀龙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伤仲永比较阅读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 分) 3.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乙文:比较三:[乙]孙权劝学 1. 解词 4.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 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 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 分) (1)父异焉.(3)卿今当涂掌事..2.翻译句子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及鲁肃过寻阳,.

郗超,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高平

郗超,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高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郗超。郗超。字景兴。一字敬舆。小字嘉宾。 高平金乡人。东晋官员。书法家。佛学家。太尉郗鉴之孙。会稽内史郗愔之子。郗超出身于高平郗氏。历任抚军掾。征西椽。大司马参军。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等职。他是桓温谋主。曾劝说桓温废帝立威。桓温因不肯采纳他的建议。在第三次北伐时大败而回。桓温死后因母丧辞去司徒左长史之职。郗后被起复为散骑常侍。此后又授任宣威将军。临海太守等职。郗超都没有接受。太元二年十二月病逝。 时年四十二岁。郗超善长草书。亚于二王。《书品》将其书法定为中品。他还精通佛学。著有《奉法要》。被支道林等名僧誉为“一时之俊”。

本名,郗超。字号,字景兴。或作敬舆,小字嘉宾。所处时代,东晋。民族族群,汉人。出生地,高平金乡。出生时间,336年。去世时间,378年。主要作品,《郗超集》。主要成就,担任桓温谋主。官职,司徒左长史。 人物生平。郗超年轻时卓越超群。放荡不羁。 有旷世之才。在士林中交游广泛。他善于清谈。见解义理精妙入微。永和元年。会稽王司马昱被授为抚军大将军。征辟郗超为府掾。永和四年。桓温因平蜀之功。进位征西大将军。郗超进入桓温幕府。担任征西府椽。后改任大司马参军。桓温英气高迈。很少推崇他人。但在与郗超交谈之后。却认为他深不可测。因此尽心礼待。而郗超也一心追随桓温。不久又被授为散骑侍郎。太和四年。桓温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 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当时。北府兵卒悍勇。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握京口重镇。郗愔对此丝

毫不知。还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出河上。郗超将原信毁掉。以父亲的名义伪造信件。呈给桓温。信中写道:“我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还是给我一个闲职。让我休养吧。徐兖二州的军队就由桓公统领吧。”桓温得信大喜。当即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并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军队。 同年四月。桓温自兖州出兵北伐。郗超极力劝谏。认为汴水久未浚治。会影响漕运。桓温不听。执意进军。并由清水进入黄河。郗超再次劝谏。认为桓温入黄河之法是逆水而进。难通漕运。担心前燕拒守不战。会令晋军粮道断绝。陷入无粮困境。他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这样不论前燕逃回辽东后方。拒守邺城或出兵决战都有利于北伐进展。郗超又提出另外一个比较稳健的策略。建议桓温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王朗传》

文言文阅读:《王朗传》 王朗传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务在宽恕,罪疑从轻。钟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 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劝育民省刑。及文帝践作,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帝报曰:“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于夜还之戒,已诏有司施行。” 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朗乃起。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若且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三王朗传》有删节) 【注】行服:穿孝服居表。缉熙:光明,光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公府辟:征召 B.而收恤亲旧旧:故人、老朋友 C.俱以治狱见称治:治理 D.帝报曰报:回复、回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朗行事有道义德行的一组是(3分)( ) 赐薨,弃官行服收恤亲旧,分多割少 上疏劝育民省刑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若且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 A. B. C.

贵州省贵阳市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贵州省贵阳市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14题;共70分) 1. (2分) (2017七上·崇仁月考)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 . 嘹亮(liáo)黄晕(yuèn)棱镜(líng)贮蓄 B . 吝啬(lìn)澄澈(dèng)着落(zháo)抖数 C . 宛转(wǎn)碣石(jié)干涩(sè)粗犷 D . 淅沥(xī lì)草垛(duó)应和(yīng)静谧 2.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保镖篱笆名讳断璧残垣 B . 腐烂吆喝荆棘勃然大怒 C . 憋闷元霄绽裂两胁插刀 D . 隐匿温驯腻歪提心掉胆 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路走过了女儿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多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B . 《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C . 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D .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以充满率真童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图画。 4. (2分)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怎能不忆起那一首首熟悉的童谣?②尘世万物,人间百态,都能凝结成唇边的童谣。③那一首首童谣像一幅幅清新的图画,散发着乡土气息,体现着童真趣味。④它们一次次地把我拽回到童年的岁月,让我徜徉其中,享受着天真,品尝着无邪,体味着快乐。⑤春秋往序,时光荏苒,很多世事被岁月之河冲刷殆尽,而唯有一首首童谣却倔强地响彻在记忆的天穹!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可见一斑。 A . 第①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心系竜谣,对童谣充满深深的怀念。 B . 第②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谣像儿童一样质朴、纯真的特点。 C . 第④句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童谣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 D . 第⑤句“倔强”一词将童谣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童谣的旺盛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5. (2分) (2017八下·江宁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完整版)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 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7.相当,符合牵,拉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啊! 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些电信骗子打着公安办案的旗号招摇撞骗,在人们上当之前,电话,制造紧张气氛吓唬人,一旦汇款过去,骗子马上消失得。其实这样的骗局并非,只要我们冷静应对,很容易就发现其破绽。 A.络绎不绝无影无踪滴水不漏 B.络绎不绝荡然无存天衣无缝 C.接连不断荡然无存滴水不漏 D.接连不断无影无踪天衣无缝 2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滑稽/稽首酬和/随声附和呼吁/长吁短叹 B.绯闻/菲薄蓬蒿/病入膏肓憔悴/猝不及防 C.执拗/拗口炮火/如法炮制酷肖/不肖子孙 D.嬉戏/熹微硌牙/恪尽职守叱咄/相形见绌 3 .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狐狸是小王子在地球遇到的第一个人物,它告诉小王子的秘密是: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是分离让小王子更思念他的玫瑰;爱就是责任。 B.《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 C.有一次桑桑和杜小康在草垛边骑车,两人饿了就决定烤红薯吃,可是没想到草垛烧了起来,最后桑桑先承认是自己玩火的。 D.1988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业务,开始了从封闭型的试验基地向开放型的发射中心的转变。 4 . 下列选项中与画线句子意思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绝不能当作所谓的“新观念”加以传播,否则人们的思想就会被腐蚀,人们的灵魂就会

被污染。 A.就会腐蚀人们的思想,污染人们的灵魂。 B.就会把人们的思想腐蚀,把人们的灵魂污染。 C.腐蚀的就是人们的思想,污染的就是人们的灵魂。 D.人们的思想怎么会被腐蚀?人们的灵魂怎么会被污染?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澜潜心惯注枯躁惊涛澎湃 B.蚱蜢慷慨淋漓浊流九曲连环 C.摇蓝历尽心血体魄丛山叠岭 D.挚痛锲而不舍暄闹妇孺皆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听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绳拂子,便奔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在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虚了身子,先自吃了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说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 (B)却才打得三五下,只见庄里走出一个人来,问道:“你兄弟两个又打什么人?” 只见这两个大汉叉手道:“师父听禀:兄弟今日和聆庄三个相识,去前面小路店里吃三盅酒。叵耐这个贼行者到来寻闹,把兄弟痛打了一顿。又将来撺在水里,头脸都磕破了。险不冻死。却得相识救了回来。归家换了衣服,带了人再去寻他。那厮把我酒肉都吃了,却大醉倒在门前溪里。因此捉拿在这里,细细的拷打。看起这贼头陀来,也不是出家人。脸上见刺着两个金印。这贼却把头发披下来遮了,必是个避罪在逃的囚徒。问出那厮根原,解送官司理论。”这个吃打伤的大汉道:“问他做什么!这秃贼打得我一身伤损,不着一两个月将息不起。不如把这秃贼一顿打死了,一把

精粹国学之(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精粹国学之(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王艮(高逊志) 廖升(魏冕邹瑾龚泰) 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叔英(林英) 黄钺(曾凤韶) 王良陈思贤(龙溪六生台温二樵) 程通(黄希范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 高巍(韩郁) 高贤宁王琎周缙牛景先(程济等。)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对策第一。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又次李贯。三人皆同里,并授修撰,如洪武中故事,设文史馆居之。预修《太祖实录》及《类要》、《时政记》诸书。一时大著作皆综理之。数上书言时务。 燕兵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缙驰谒,成祖甚喜。明日荐靖,召至,叩头谢。贯亦迎附。后成祖出建文时群臣封事千余通,令缙等编阅。事涉兵农、钱谷者留之,诸言语干犯及他,一切皆焚毁。因从容问贯、缙等曰:“尔等宜皆有之。”众未对,贯独顿首曰:“臣实未尝有也。”成祖曰:“尔以无为美耶?食其禄,任其事,当国家危急,官近侍独无一言可乎?朕特恶夫诱建文坏祖法乱政者耳。”后贯迁中允,坐累,死狱中。临卒叹曰:“吾愧王敬止矣。” 有高逊志者,艮座主也,萧县人,寓嘉兴。幼嗜学,师贡师泰、周伯琦等。文章典雅,成一家言。征修《元史》,入翰林,累迁试吏部侍郎。以事谪朐山。建文初,召为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得士自艮外,胡靖、吴溥、杨荣、金幼孜、杨溥、胡濙、顾佐等皆为名臣。燕师入,存殁无可考。 廖升,襄阳人。不知其所以进,学行最知名,与方孝孺、王绅相友善。洪武末,由左府断事擢太常少卿。建文初,修《太祖实录》,董伦、王景为总裁官;升与高逊志为副总裁官;李贯、王绅、胡子昭、杨士奇、罗恢、程本立为纂修官。皆一时选。燕师渡江,朝廷遣使请割地。不许。升闻而恸哭,与家人诀,自缢死。殉难诸臣,升死最先。其后陈瑛奏诸臣逆天命,效死建文君,请行追戮,亦首及升云。 时为瑛追论者,有魏冕等。冕官御史。燕兵犯阙,都督徐增寿徘徊殿廷,有异志。冕率同官殴之,与大理丞邹瑾大呼,请速加诛。明日,宫中火起。有劝冕降者,厉声叱之。遂自杀,瑾亦死。瑾、冕皆永丰人。其同里邹朴,官秦府长史。闻瑾死,愤甚,不食卒。或曰即瑾子也。 又都给事中龚泰,义乌人。由乡荐起家。燕王入金川门,泰被缚,以非奸党释,不杀。自投城下死。泰尝游学宫,狂人挤之,溺池中几死,弗校。人服其量。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阅读理解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王朗字景兴阅读答案

篇一:王朗字景兴阅读答案 篇二:王朗字景兴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王朗传》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劝育民省刑。及文帝践作,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帝报曰:“方今二寇未殄,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 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诏曰:“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于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原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若且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余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②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三王朗传》有删节) 〔注〕①行服:穿孝服居表。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公府辟:征召 b. 而收恤亲旧旧:故人、老朋友 c. 俱以治狱见称治:治理 d. 帝报曰报:回复、回答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朗行事有道义德行的一组是 ①赐薨,弃官行服 ②收恤亲旧,分多割少 ③上疏劝育民省刑 ④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⑤若且修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 ⑥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

王艮传元史·良吏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王艮传元史·良吏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王艮传元史·良吏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会例革南士,就为吏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 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于是议岁减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寻有复排前议者,艮欲辞职去,丞相闻之,亟遣留艮,而议遂定。 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 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行省用艮言,悉蠲之。艮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卒年七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辟:征召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的异同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的异同 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必然关系的。而《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写法:《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试题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 相同点 答:二者相同点都是有关学习的事情。不同点是:《孙权劝学》通过孙权的教导,吕蒙努力求学,最终成为饱学之士,令人刮目相看。而《伤仲永》写的是方仲永后天不努力学习,虽然聪明,最后却一事无成。两者对比,可看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 不同点 答: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三国演义-王朗简介

三国演义-王朗简介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因为通晓经书,被任命为郎中,后升为菑长。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辞去官职为杨赐守丧。被推荐为孝廉,受到公府征召,没有应命。徐州刺史陶谦考察推举王朗为秀才。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起兵,王朗担任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劝说陶谦:“《春秋》的要义认为,求助诸侯不如为王事尽力。现在天子远在西京,应该派遣使者去接受皇上的命令。”陶谦于是派赵昱拿着奏章到长安。天子赞美他们的心意,授予陶谦安东将军。让赵昱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力量不能抵拒孙策,不如避开他。王朗自认为自己是汉吏,应该为皇上保住城邑,于是发兵与孙策交战,战败,乘船到东冶。孙策军又追击,大败王朗。王朗这才投靠孙策。孙策认为王朗是儒雅之士,责问后没有加害于他。王朗虽然到处流浪,处境困厄,早晨不能考虑晚上的事,但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分给他们的多,从他们那里分

割的少,做的有道义的事很显著。 太祖上表皇上征召他,王朗从曲阿展转江海,过了数年才到了中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当初,建安末年的时候,孙权才派遣使者称诸侯王,与刘备交兵。汉献帝下诏询问:“是否应当发兵与吴一起攻取蜀国?”王朗发表意见认为:“天子的军队,比华山、岱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踞着,闪烁天子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样岿然不动。假使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旷日持久地搏战下去,智慧相等力量相当,战争不能很快结束,应当发兵来成就那形势,然后应该选拔谨慎的将领,面对着敌人的要害,考察时机而后行动,选择地方而后进行,一举成功可以没有多余的事。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那么助吴之军就不能先征。况且现在雨水正盛,不是行军动众之时。”皇上采纳了他的计谋。黄初中,鹈鹕翔集在灵芝池,魏文帝下诏公卿大臣推举品行独特的君子。王朗推荐光禄大夫杨彪,并且称自己有病,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杨彪。皇上却

营口市九年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语文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营口市九年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语文版含答案) 2014-2015学年营口市九年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语文版含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汉字。(2分) 箱箧谄媚(jūn)裂蹂(lìn) 2、在下面的括号里改正错别字。(2分) 眼花撩乱颓桓断壁冥思暇想毋庸熬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应该用普通话。 B.谁也没有想到这巧夺天工的石林是风沙灾害的罪恶见证。 C.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D.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的姿态。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没有一个人能够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叉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A.事不关己所以幸福无视B.心安理得因为幸福漠视C.心安理得所以幸运无视D.事不关己因为幸运漠视5、下面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2分) (1)能否熟练规范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2)由于张丽莉老师设计就学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教师”。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 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 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⑤④② C.①⑤④②③ D.①②⑤④③ 7、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