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

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摘要】目的利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对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进行有效性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早产儿30例,随机将这些早产儿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一组有15例。
对照组的早产生给予一些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在一天之后再给予喂养。
而观察组的早产儿在给予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抚触与微量喂养等护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观察两组早产儿的不耐受状况。
结果观察组的早产儿在胃肠外营养时间比对照组的早产儿短,对照组早产儿的不耐受率要高于观察组早产儿。
结论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很明显,不仅有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的动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早产儿胃肠道喂养过程中的耐受性。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抚触早期微量喂养护理效果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是早产儿的胃肠道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发育不成熟。
喂养不耐受不仅会减少早产儿蛋白质的吸收,而且不利于早产儿疾病的恢复,进而降低早产儿的存活率。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抚触、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研究的3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是从我院收治的早产儿中选取出来的,随机将这些早产儿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一组有15例。
这些早产儿中没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或者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疾病,他们的胎龄在1-36周。
1.2方法在对照组的早产儿给予一些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一天之后再给予喂养护理,而观察组的早产儿在给予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抚触与微量喂养等护理。
其中实现抚触方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包括:室内的湿度为55%-65%,而室内的温度为28-31摄氏度,在对早产儿喂奶之前的一小时内或者喂奶后的一小时内进行沐浴抚触。
对早产儿进行抚触的时间由开始的五分钟逐步延长到后来的20分钟,每天对早产儿抚触一次或者两次。
对早产儿抚触的方法是从早产儿的头部、胸腹部、四肢、背部以及手足进行抚触按摩,力量不能过大,在进行抚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早产儿进行交流。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观察
张菌 治 疗 早 产 儿 喂 养 不 耐 受 的 效 果 。方 法
早产儿 喂养不 耐受 8 6例 ,随机 数 字 表 法
分为 观察组与对 照组各 4 3例 。两组患儿 喂养 方案均参 照北京协和 医院的新生儿 诊疗常规 及肠外营养方 案进行 , 观察 组加 用布 拉 氏酵母 菌散 剂 O . 1 2 5 g,每 日 1 次 口服或鼻饲 给药 。治疗 7天后 评定疗效 ,观察 患儿恢 复至 出生 体重 时间、达全 胃 肠 喂养时 间及体重增 长速 度 。结果 观 察组患 儿恢复 至 出生 体重 时间 、达全 胃肠 喂养 时 间短于对 照组 , 体 重增 长速 度快 布拉 氏
于对照组 , 总有效率 ( 9 5 . 3 %)高于对 照组 ( 7 9 . 1 %) ,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期间未见 明显不 良反应。结论 酵母 菌散剂 治疗早产 儿 喂养 不耐 受效果 确切 ,安全 性好 ,能促 患儿体 重快速 增长 。 【 关键 词】 喂养不耐 受 ;早产 儿;布拉 氏酵母 菌
儿 治 疗 期 间 未 见 明 显 药 物 不 良反 应 。
表 2 两组疗 效比较 【 例 ( %) ]
残 留量 减少 ,呕 吐及腹胀基 本消失 , 肠 鸣音基 本恢复 ;有 效 :患儿 吸吮力 较前好转 ,胃残 留量 减少 ,呕吐 及腹胀症
作者单位:3 1 5 0 0 0 宁波市鄞州人 民医 院儿科
早产 儿 由于 胃肠功 能低下及 自主神 经调节 功能差 ,易
发 生 喂养 不 耐 受 。近 年 来 研 究 发 现 ,益 生菌 可调 节早 产儿 肠 道 内 的 生 理 菌 群…。笔 者 在 常 规 喂 养 方 案基 础上 加 用 布 拉 氏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因素分析喂养指导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分析及喂养指导【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实施正确的喂养方式指导。
方法针对我科的3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早产儿,分析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改进其护理方法,实施有效的喂养指导。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早产儿留置胃管时间、正常喂养时间以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早产儿的留置胃管时间以及恢复正常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由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喂养方式及护理措施(略)。
观察组早产儿采取喂养不耐受因素的分析及喂养指导护理措施干预,如下:1.2.1 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分析(1)内部因素(体重轻、胎龄小、胃肠发育不成熟)胎儿未出生前的营养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则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中养份,由于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的发育未成熟,其消化吸收暂时不能完成机体的需要。
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律的消化道节律,妊娠35周早产儿的胃肠道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3]。
(2)外部因素:①喂养时间:由于过早进行喂养会产生胃食道返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人性肺炎、呕吐、胃潴留以及腹胀,喂养不当严重时会产生呼吸暂停等情况,但早期经口喂养可促进胃肠功能的启动和消化酶的分泌。
过晚喂养会影响胃肠功能的发育成熟,出现不耐受的危险性增大。
②喂养方式:早产儿常因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而导致不能经口喂养,通过鼻饲、滴管方式无论早产儿是否有吸吮能力都会使奶汁流入,长期影响到早产儿的味觉和嗅觉的发育,降低了吸吮能力和吞咽协调发育,也可造成喂养不耐受。
③疾病与治疗:出生后早产儿离开母体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将会发生感染性疾病。
胎龄小,体重越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

1 / 4 或持续喂养时胃残余 量超过 1 h喂养量 ; 胃残 余被胆汁污染 ; 大便潜血试验 阳性 ; 大便稀薄 , 还 原 物超 过 2 ( 乳糖 吸收不 良) ; 呼吸 暂停 和心 动 过 缓的发生明显增加 ; 体重不增 ( 出生 1 0 d 后体重增
1 项 即应 高度 重视 , 出现 2项及 2 项 以上则 被视 为 喂养 不耐受 。经观察 , 本组 1 0 8 例 早产 儿均 出现频 繁呕 吐 ( > 3次 / d ) 、 腹胀 ( 2 4 h腹 围增 加 > 1 . 5 c m
伴有肠型) , 其中 6 2 例合并 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 的1 / 3 ; 1 6 例胃残余被胆汁污染 、 大便潜血阳性或 大便稀薄、 还原物超过 2 ; 2 0 例伴 呼吸暂停及心
禁食 、 胃肠减压 , 并采 取静 脉营养 、 非 营养 吸吮 、 刺激排便等措施 , 对 出现的症状予 对症护理 , 采取 鸟巢式 护理 、 新 生儿抚触
等促进 喂养耐受 的措 施 。1 0 8 例经护理 ( 4 . 1 ±1 _ 1 ) d , 顺利 过渡到经 口或经 胃管喂养 。
关键词 : 早产儿 ; 喂养 ; 耐受 ; 护理
差, 肠壁循环调节功能及屏 障功能不成熟 , 肠道免 疫 防御功 能差 , 各 种 消化 酶不 足 , 发 育 不 全 的肠 壁 易受应激及其他 未知 因素联合作 用的刺激 , 开奶 后亟易出现 喂养 不耐受 , 严重者 可造成坏死性 小 肠炎 。2 0 1 0年 1 月至 2 0 1 1 年1 2 月, 本院新生儿 科对喂养不耐受 的早 产儿加强护理 干预 , 促进早 产儿及早建立有效 的消化功能 , 现将护理体会 报 告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 . 1 一般资料 喂养不 耐受早产儿 1 0 8例, 其 中 男6 4例 、 女 4 4例 ; 体重 1 0 0 0 ~2 1 0 0 g , 平 均 1 4 9 5 g ; 出生时 A p g a r 评分 3 ~9 分, 5 例 出生 时 有窒息 抢 救 史 , 3 2例 合 并 新 生 儿 吸人 性 肺 炎 , 2 6 例合并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 合征; 均无 胃肠道先 天性畸型、 坏死性小肠炎 , 未应用促肠动力药物 。 1 . 2 喂养 情 况 开 奶 指 征 是 肠 蠕 动 开 始 和 胎 粪 排出。6 5 例一般情况好 , 无并发症 , 于生后 4 h 开 奶; 4 3 例有宫内窘迫、 窒息史或机械通气 , 禁食 1 ~ 3 d后 开奶 ; 均予 微量 喂养 , 1 ~3 ml / 次, 1次 / 2 h,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

不耐受情 况越多。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1 6 5 例 早产儿 中,男8 8 例 ,女7 7 例 ,出生 孕周 92 8  ̄ 3 7 周 ,均符合
F 列条件 :患者者 没有 出
度较小 。
综上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 口 行 胸外科手术 ,具 有创 伤小 、术后 恢复快 、预后 良好的特点 ,可显著改善 患者生存质量 。
注: 与对 照 组比较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0 . 0 5 )
参考 文献
[ 1 ] 曾玲, 陈秒, 江 涛. 全 胸腔 镜下B o x L e s i o n 双极 射频 消融 术治疗 单 纯性房 颤 围术期 护理 [ J ] _ 华西 医学 , 2 0 1 2 , 2 7 ( 8 ) : 1 2 3 7 . [ 2 ] 李强 , 何 金涛 , 庄 翔, 等. 电视 胸腔 镜微 创手 术 与常 规肺 癌 手术 淋 巴结 清扫 的对照 研究 『 J ] . 中国肺癌 杂 志, 2 0 1 0 , 1 3 ( 1 2 ) : 1 1 4 1 一 l 1 4 4 . [ 3 ] 聂廷 松 狲 爱 荣 , 刘 江雷 , 等. 电视 胸腔 镜 下手 术 治疗 肺结 核 患者 的临 床效果 观察 2 0 0 例[ J 】 _ 中 国医药指 南, 2 0 1 0 , 8 ( 2 3 ) : 3 2 — 3 3 .
肠道 喂 养耐 受性 。
【 关键 词 】早 产 儿 ;喂 养 ;不 耐 受 中图分类 号 :R 7 2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2 1 - 0 1 7 0 - 0 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

临床护理杂志 20 年 2 08 月第 7 l 卷 期
・
5 ・ 9
早产 儿喂 养不 耐受 的护理 干预
王 国琴
关 键 词 婴 儿 , 产 / 理 ; 养 不 耐 受 早 护 喂 中 图分 类号 R7 2 R4 3 7 2 ; 7.2
3 早 产 儿 喂 养 不 耐 受 主 要 原 因 31 胃食 管 返 流 .
早产 儿尤 其 是极低 出生体 重 儿 , 出生初 期 胃肠
道能 耐受 的 喂养量 低 , 早期 喂养 量 的增加 若 明显超
过微 量 喂养量 时 , 可使 NE C的发 生率 显著 增加l ; 4
另外 , 产儿 由于 不 能 耐 受 经 口喂养 而需 管 饲 , 早 管
的不 断发展 , 越来 越 多 的早 产 儿 被 成 功 地救 活 , 早 产 儿存 活率 逐渐 提 高 , 为 一 种 特殊 的群 体 , 营 作 其
养 需求 也越 来越 受 到 重 视 。但 早 产 儿 因 胃肠 神 经 肌 肉和激素 受 体 发 育 不 成 熟 , 成 胃肠 功 能 不 成 造
胎 龄越 小 , 重越 低 , 吮 和吞 咽协 调 能 力 越 体 吸
差 , 管 和肠道 蠕 动 、 缩 幅度及 传播 速度 越低 , 食 收 胃 排 空越 延迟 。有 资 料 显 示 j 胎 龄 < 3 , 4周 的早 产 儿 喂养 不 耐受 率为 3 . 4 , 4周 的早 产儿 喂养 3 8 >3
以往人们 由于对 坏 死 性 小 肠 结肠 炎 ( C) NE 的 恐惧 , 经验 性 延 迟 开 奶 。而 动 物试 验 表 明 , 静 常 全 脉 营养 的小 鼠 , 禁食 3天 , 会 出现 肠黏膜 萎缩 , 仅 就 肠绒 毛变 平 以 及乳 糖 酶 合 成 受 阻 。延 迟 开 奶 可 能
早产儿与喂养不耐受

・2 8・ 8
中华 妇幼临 床医学杂 志( 电子版 ) 0 7年 1 第 3卷第 5 ChnJOb / n 20 O月 期 i sGy e& P darE eto i Veso , tbr2 0 , 13 No 5 e i ( lcrnc ri Oco e 0 7 Vo. , . t n)
响早产 儿 喂 养不 耐受 的因 素包 括 : 开 始 喂奶 时 间 延 ① 迟 ; 呕 吐 ; 腹 胀 ; 胃内有 咖 啡样 物 ; 残 余奶 , ② ⑧ ④ ⑤ 胃 排 空减 慢 ; 排便 不畅 , ⑥ 需灌 肠通 便_ 。 1 ]
1 1 围生期 因 素 .
晚, 早产 儿喂 养不 耐受 的危 险越 大 。 对极 低 出生体 重儿 喂养不耐受
王剑桥 王奋 平 综述 魏 惠琴 审 校 产 儿 研究 时发 现 , 道 内喂 养应 在 生 后 第 1天 和第 2 肠 天 缓 慢 增 加 奶 量 , 胃肠 道 受 到 刺 激 而 活 动 正 常 。 让 K n e y等 的研 究提 示 , 产儿 快速 胃肠 道喂 养 , e nd 早 能
1 2 胎 龄和体 重 因素 .
的 高需求 得不 到满 足 , 仅 阻碍其 生长 发育 , 不 同时 导致
疾病 加重 和 患病 _ 。李 秀云 等[ 。 g ] 1 在对 1 8例早 产儿 感 。 9 染 性疾 病 相关 因素分 析 后 提 出 , 产 儿感 染 性 疾病 的 早
刘芳 [对 早产 儿喂 养不 耐受 5 3 6例临 床分 析发 现 , 出生体 重为 ≤10 0g ≤ 15 0g ≤ 20 0g ≤25 0g 0 , 0 , 0 , 0 时 导 致 的 喂 养 不 耐 受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9 .7 , 3 5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何桐爱,裴竹英(运城市中心医院,山西运城044000)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干预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0921169201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予出现喂养不耐受。
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
因此,早产儿胃肠功能建立及诱导成熟是生存的基础。
对我科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抚触按摩、捏脊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取得明显效果。
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入住本科早产儿。
早产儿诊断标准为:孕周<37周;无消化道畸形者;未用胃肠动力药物。
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指开始喂养后临床上开奶时间延迟、呕吐、腹胀、胃潴留、胃内有咖啡样物,残余奶排空减慢,排便不畅等症状体征中的一项或多项,诊断依据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入选6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男女无明显差别。
2 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
2.1 早产儿抚触按摩 3次/d,15m i n/次,共10d。
15m in按摩分为3个小节进行,每阶段5m in,在第1和第3小节,将婴儿置于俯卧位,分别对其头面部、肩部、背部、下肢和上肢进行按摩,第2小节,呈仰卧位,按摩胸部、腹部、单独屈伸上、下肢,同时屈伸下肢。
进食后1h内及脐孔尚未闭锁的患儿,不能接受按摩。
2.2 捏脊疗法 2次/d,将早产儿置于俯卧位,用两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沿脊椎两旁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动,捏三下提一下,从脊椎的尾骶部至第7颈椎,从下向上捏,每次捏3遍。
2.3 非营养性吸吮 自入院起用消毒的无孔奶头,吃奶前刺激吸吮,8m in/次~10m i n/次,8d/次~10d/次;对照组使用小剂量红霉素,5m g/(kg d)~10m g/(kg d)。
分两次静脉点滴,两组均选用母乳,用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用鼻饲管间歇喂奶,喂养前应先抽取胃中残余奶量,如残余奶量<喂养奶量的50%,可将残余奶打回,选用母乳,配方奶达到预期喂养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版word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刘霞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李志奇(审校者) 200051 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42(04): 385-38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5.04.007 摘要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导致早期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对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是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围生期窒息、感染等疾病因素相关。临床治疗常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口服益生菌等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早产儿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1 50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发生率超过10%,早产是新生儿第一大死亡原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高频机械通气、持续正压通气的应用,产前激素的使用,产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新生儿医生经验的逐渐丰富、护理的进步,早产儿的死亡率逐步下降,随之而来是一系列的营养策略问题,如配方奶、奶强化剂和静脉营养液的临床应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的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NE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VLBW)中的发生率达7% [1,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便秘等;喂养不耐受是NEC的早期表现,胃潴留>3.5 ml或大于一次喂养量的33%提示NEC高风险[3]。因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1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 目前国际上喂养不耐受的诊断尚无统一诊断标准。2000年上海黄瑛首次提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在新生儿经胃肠喂养时出现频繁呕吐(≥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 d);胃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2005年Neu和Zhang[4]提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依据:空腹腹围增长超过2 cm,或较前一次显著增加;或一次胃潴留量>3 ml/kg;或反复呕吐;或粪便愈创木脂反应阳性。 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2.1 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 早产儿由于胃肠神经肌肉及激素受体发育不成熟,胃肠功能弱尤其是胃肠动力差。胎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地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长,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并能向下移行;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易出现胎粪排出延迟。另外早产儿的胎粪的成分(糖蛋白、糖类、钙、铜、铁和磷)较足月儿有所不同,胎粪较稠厚、黏稠,难于排出,胎粪易积聚在乙状结肠及直肠内,阻塞肠腔,引起肠道功能功能障碍,患儿逐渐表现不安、喂养不耐受,严重者可有呕吐、腹胀等低位肠梗阻表现。因而胎龄越小,胃肠功能发育越不成熟,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越高。有研究表明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有更高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概率[5]。 2.2 疾病因素 国内不少研究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疾病因素相关:围生期窒息、胎盘异常、围生期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机械通气等是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而产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胎龄、体重、早期开奶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6,7]。伴有较大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机会增多[8]。Bora等[9]研究表明低血糖和脐动脉舒张末期无血流是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进食后60 min内连续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监测可能帮助鉴别哪些发生喂养不耐受。 2.3 喂养方式 很多早产儿接受大量的肠道喂养不耐受,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Berseth等[10]对141例编辑版word
早产儿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全肠外营养早产儿正常的胃肠组织结构和功能消失,肠绒毛变短,肠黏膜DNA丢失,因此提倡早期肠道内喂养,但是喂养量增加太快有引起喂养不耐受甚至NEC的风险。一项对喂养方式的研究指出,连续和间断喂养方式中,连续喂养引起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明显增多[11]。 2.4 配方奶喂养 母乳是最理想的肠道喂养来源,新鲜的母乳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VLBW特别是有宫内发育迟缓者,使用标准的早产儿配方奶、液体配方奶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3 喂养不耐受的治疗 3.1 喂养方式 3.1.1 早期微量喂养 肠道内微量喂养可以促进和改善肠道喂养的能力,微量喂养不作为营养的来源,仅是作为一个促进过渡到全肠道喂养的方法。Owens等[12]通过动物实验指出:新生狗在喂养量达每日液体量的30%及以上时,可以显著增加小肠黏膜生长,而小剂量喂养组,喂养量仅有每日液体量的10%可以显著诱使胃肠动力类型的成熟,小剂量肠道内喂养是通过促使胃肠动力类型的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的。Hay [13]总结微量喂养应用的优点:缩短过渡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快,喂养不耐受减少,光疗减少,增加血清胃泌素水平,促进小肠功能成熟,降低胆红素浓度,缩短住院时间,且比较安全,不增加NEC发生率。但是微量喂养在一些情况下仍需谨慎,如肠低氧或肠血流减少,常见的有围生期窒息,持续严重的低氧血症、低血压,舒张期肠血流减少(动脉导管未闭等)。 3.1.2 水解配方奶 目前早产儿喂养的奶源有母乳、强化母乳、早产儿配方奶、液体配方奶、部分水解配方奶、深度水解配方奶及氨基酸奶粉,在喂养不耐受时首推母乳和强化母乳。目前,对于部分水解配方奶、深度水解配方奶及氨基酸奶粉的研究亦比较多。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指出,早产儿使用液体配方奶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显著升高,使用液体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平均空腹胃液pH值显著降低,而餐后胃内pH值显著升高,液体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延长[14]。而水解奶粉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与早产儿标准配方奶相比可以使VLBW更快地建立全肠道喂养[15]。近期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胎龄≤33周的喂养不耐受和有胃食道反流的早产儿使用深度水解奶粉,可以减低食管的酸暴露[16]。另一项研究指出,有宫内发育迟缓的VLBW,在有严重喂养不耐受时,短期使用氨基酸奶粉是安全和有效的;使用氨基酸奶粉可以使胃潴留量明显减少[17]。 3.2 药物治疗 3.2.1 胃肠动力药 目前在喂养不耐受中研究比较多的是胃肠动力药,如红霉素类、西沙比利等。(1)红霉素类: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目前关于红霉素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使用的剂型、剂量相差比较大,且治疗效果各异。2008年一项对小剂量[3~12 mg/(kg·d)]和大剂量红霉素[>12 mg/(kg·d)]治疗和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荟萃分析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小剂量和大剂量红霉素治疗和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18]。近期有研究采用中等剂量红霉素(5 mg/kg,每6小时一次)治疗生后14 d以后的VLBW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结果显示红霉素口服治疗VLBW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和安全的,且没有发现与红霉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治疗组肠外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和NEC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在脓毒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变等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19]。同年另一项采用红霉素12.5 mg/(kg·d)对VLBW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研究亦指出,口服红霉素在促进肠道喂养方面作用显著[20]。除红霉素外有使用50 mg/(kg·d)琥乙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结果表明在<32周早产儿,体重增长较对照组快,但在>32周早产儿,治疗组和对照组无差异[21]。编辑版word
近年还有研究应用克拉霉素(7.5 mg/kg,每12小时一次)治疗VLBW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组喂养耐受性显著改善,但是治疗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2]。目前仍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表明红霉素类药物的剂量和确切的疗效,今后仍需要更多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红霉素类治疗喂养不耐受的剂量范围和疗效。(2)西沙比利和吗叮啉:国际上对这两种胃肠动力药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早期的研究指出,西沙比利对幽门肌肉厚度、幽门管长度的影响较显著,致使胃潴留量增多,因而不建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使用西沙比利[23]。一项对早产儿使用吗叮啉的研究表明,吗叮啉可以明显缩短胃排空时间[24]。 3.2.2 谷氨酰胺 动物实验表明,给予慢性腹泻的新生鼠补充谷氨酰胺可促进肠内隐窝细胞增殖,使肠黏膜修复加快[25]。有临床研究表明,谷氨酰胺肠内供给并不能改善VLBW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但是感染的病死率显著降低[26]。近期的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表明:VLBW肠内补充谷氨酰胺是安全的,且明显降低生后几天或几周内喂养不耐受的风险,发生NEC、肠穿孔、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风险有减低的趋势[27]。 3.2.3 益生菌和益生元 (1)益生菌:微生物调节肠黏膜防御屏障的基因表达、血管生长、促进肠道发育成熟,支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肠道细菌有免疫调节功能,影响机体对免疫、炎症、过敏的反应。发生NEC的患儿肠道微生物群中细菌多样化明显不足,出现致病菌,缺少保护性细菌[28]。Bernardo等[29]对益生菌预防早产儿NEC发生的荟萃分析指出,益生菌组NEC发生率及病死率减低,脓毒症发生率有减低趋势,比对照组恢复胃肠喂养的时间平均提前3 d。一项长达8年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在VLBW早产儿中使用益生菌(嗜热链球菌、婴儿双岐杆菌、分叉双歧杆菌)预防NEC是安全的,没有发生相关益生菌菌株引起的感染[30]。益生菌在早产儿的常规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在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和预防NEC方面可能会广泛应用。当然最理想的益生菌菌种、剂量,何时开始益生菌的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益生元:临床研究指出,益生元低聚糖可以调节胃电活动和胃排空,益生元组胃电图记录胃推进运动是对照组的2倍,胃排空的时间比对照组快30%,可能改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31]。 3.3 其他治疗 3.3.1 甘油等促进排泄 有研究表明:在<1 500 g早产儿早期使用甘油泻剂促使胎粪的排出,可以改善患儿喂养耐受性,使早产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显著缩短,并且该效果在<1 000 g的早产儿中更加明确,研究组胎粪的首次排出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脓毒症的发生率亦明显降低[32]。而另一项研究指出,在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中使用甘油通便,胎粪排尽时间较早,但没有缩短到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对喂养不耐受的改善效果不明确[33]。目前临床上对早产儿使用甘油或生理盐水灌肠促进胎粪排泄比较常见,但是通便时使用的剂型、剂量各不相同,且对通便与喂养耐受性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对早产儿通便的剂型、剂量及对喂养耐受性相关的研究。 3.3.2 洗胃 Ameta等[34]研究指出对于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可采用生理盐水洗胃,但是这一方法并不能显著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随着早产儿发生率及成活率的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早产儿营养及预后问题,生长受限是早产儿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生长受限会影响远期身高、器官发育,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及树状突触数量减少,对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因而早期早产儿的营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及治疗相当重要。目前,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系统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