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题

一、单选选择试题
1.高尔基说,民间文学是和(C )绝缘的。
A.乐观主义 B.悲观主义C.唯物主义 D.理想主义
2.信天游是流传于( C )地区的民间歌谣。
A.内蒙 B.甘肃 C.陕北 D.东北
3.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A )。
A.《奥德赛》 B.《伊利亚特》 C.《新约全书》 D.《可兰经》
4.《召树屯》是( D )的作品。
A.撒尼族 B.蒙古族 C.汉族 D.傣族
5.我国民俗发韧时期,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是(C )。
A.《歌谣》周刊 B.《民俗学刊》 C.《民俗周刊》 D.《民俗丛刊》
6.《柳毅传》是在传说( A)上加工创作的。
A.《龙女牧羊》 B.《一枝花》 C.《东海孝妇》 D.《白蛇传》
7."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一( C )。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原始歌谣 D.谚语
8."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 A )提出的。
A.汤姆斯 B.阿尔奈 C.凡尔纳 D.格林兄弟
9.毛泽东在( A )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A.《从古田会议决议》 B.《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三、名词解释试题
1、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征。
2、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为鲁班。
3、“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各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4、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中创作并淬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5、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公元前8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

诗人荷马整理而成,故名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它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耳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在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等。希腊神话丰富美丽,影响深远,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民间叙事长诗的定义及于史诗的区别
1、民间叙事长诗:指的是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任务形象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长篇诗歌。
2、民间叙事长诗与史诗的主要区别
民间叙事长诗与史诗的共同之处:都要刻画人物、叙述事件。因此史诗广义上也可以叫民间叙事长诗,但两者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1史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各自反映不同的社会生活
史诗是人类早期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它反映的是各民族原始社会的生活,讲述的是原始社会的民族历史,带有浓厚神话色彩。史诗所刻画的人物主要是历史上传说的人物;而民间叙事长诗则不同,它是现实主义文学成熟的果实,它的神话色彩和传奇色彩大大减弱,它反映的主要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家庭的悲欢离合,讲述的是人生中的喜剧或悲剧。
2史诗与

民间叙事长诗各自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史诗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塑造英雄群像,这些群像都是神或是具有奇才异能的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就先后描写了几百个不同性格不同特征的传奇式人物。而民间叙事长诗描写对象上已经不同于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它为我们刻画了奴隶、农民、国王、公主王子等现实生活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人。
3史诗与民间叙事长诗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
史诗的内容浩瀚,结构庞大,包罗万象,反映了广阔久远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史诗驰骋想象,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在神奇的世界展开人物活动,在情节安排上和刻画人物上都广泛采用幻想的手法,语言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形象奇特,色彩瑰丽,情节变化无穷,充满了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
民间叙事长诗不同,它的结构简单,头绪较简略而故事性强,故事情节伴随人物性格发展而发展。它的着重点不是叙述事件,而是侧重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命运作深入的描写与刻画。它的主要人物不多,它注重叙事与抒情、叙述与描写的结合。它较多按照生活逻辑展开情节,更具有现实性。它的语言自然、朴实、简洁、富于音乐美。

第二节 民间叙事长诗的主要内容
汉代民间叙事诗得到发展,到东汉末年,汉族叙事诗逐渐趋于成熟的时代。
民间叙事长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反对包办买卖婚姻,追求纯真爱情。
反对包办买卖婚姻,追求纯真爱情是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表现的最多、最常见、最深刻的主题。如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娥并与桑洛》、《召树屯》、彝族的《阿诗玛》。土家族民间长诗《锦鸡》.
2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反映在阶级压迫和剥削下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是各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以白族的民间叙事长诗《出门调》最具代表性。哈尼族民间叙事长诗《姑娘帮工歌》和傈僳族民间叙事长诗《重逢调》也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3歌颂贤明君主,鞭挞残暴国王
在民间叙事长诗中,尤其是在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方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松帕敏与嘎西娜》、《三只鹦哥》等。
4直接反映各民族起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还有一类取材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反映各民族人民起义领袖反对封建王朝,反对王公贵族,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其代表作有贵州苗族的《张秀眉之歌》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和汉族的《钟九闹漕》等。
5展现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生活习俗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以劳动生产等为内容的叙事长诗,如

壮族的《三月歌》、《盖房调》;傈僳族的《生产调》《牧羊调》《种瓜调》《帮工调》等。

自考《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资料:自考《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资料,可参阅: https://www.360docs.net/doc/af12644675.html,/njhlch/若点击不能连接,可复制后在网页粘贴) 电话150********.

100、简述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答:1、民间传说与神话: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神话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因此民间文学以神拟人。
2、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二者的叙述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101、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答: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民间文学概论 (王兴中、 陈斌主编版笔记)
(云南考生以王兴中、 陈斌主编版笔记为主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或特性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与分类
1民间文学史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文学,它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

体口头创作的,反映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文学,它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2依民间文学作品的题材为分类标准,民间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作品)
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体作品)
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曲艺又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戏曲指民间小戏)
民间文学的研究主体,首先是民间文学作品,其次是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第二节 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创作的文学,这是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阶级属性。
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的阶级地位,生存方式,生活的特定内容,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决定了他们必定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民间文学的进步性,蕴含于民众的生活实况及民众的心理状态中,是潜在性质的。
民间文学的进步性是立体化的,表现在民间文学作品直接歌颂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另一方面又直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中的重大事件。
第三节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以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其形式上一系列的特点,归纳为: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点。
一、口头性:民间文学史口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一方面表现为口头创作,一方面表现为口头修改、口头丰富、口头流传。
二、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等带来的。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的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原因。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相对稳定的内容特征及艺术特征,构成了民间文学的传统性,也称传承性。
四、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意愿,为广大民众这个集体所共有。
五、立体性:一是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不同的说法,这即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异文。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
三是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四是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
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1、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协调劳

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如劳动号子。
2)、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如《蜡辞》、蒙古民歌《安达》。
3)、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如青浦田歌;如刘三姐插秧。
4)、总结劳动生产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如农谚;如盘歌和对花。
2、在阶级斗争中的实用价值:
1、表现劳动人民对社会阶级压迫的不满和控诉。如《长工歌》中“要吃地主饭,拿那命去换”,表现长工的痛苦和无奈。
2、反映阶级压迫下,劳动者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
这类故事如《长工与地主》的故事:有剥皮老爷;藏族的登巴叔叔;蒙古族巴拉根仓;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苗族的反江山。
3、民间文学是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广大人民参加社会活动和斗争的武器。
如四川西充地区一种揭露封建统治的山歌《鸣山歌》;如红色歌谣是宣传党的政策的有力武器。
3、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1、民间文学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工具,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影响。《张打铁、李打铁》《狼外婆》《龟兔赛跑》《一把筷子折不断》从小就给儿童以很形象的感染。
2、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如苗族古歌歌唱人类起源,白族“打歌”,彝族的一支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梅葛”都是记录历史故事的。
3、民间文学是人民最熟悉最喜爱最普及最方便的文艺形式和娱乐工具。它能使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此外,民间情歌在勾通男女爱情上的功用是大家所熟知的。
一、名词解释
5、人物传说:包括工匠传说(如鲁班的传说);神医传说(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如张天师、张三丰、米拉日巴的传说)。
6、生活故事:阿凡提(维吾尔族)、巴拉根仓(蒙古族)、阿古登巴(藏族)、老幌(苗族)、老登(壮族)、阿旦(纳西族)、甲金(布依族)
10、歌谣的分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如湖北麻城的撒账歌则由贺喜者唱)、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如《萤火虫》)。
20、神话大体可分为自然神话和人文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如汉族的《盘古》、《女娲补天》;藏族的《万物起源》;纳西族的《创世纪》)、生命起源神话(如汉族的《女娲造人》、苗族的《造人烟的传说》、瑶族的《密洛陀》)、洪水神话。
21、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

中心神格,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包括战争神话、文化英雄神话(如汉族的《大禹治水》)、死亡与复活神话、冥界神话。
2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为鲁班。
24、“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各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27、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如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二、简答
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评议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形成原因: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域的内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域的外在因素。
口头性:```````````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各种文学体裁,还有诙谐幽默、意趣盎然的文学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作家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启迪。

4、《五大天地》属于民间笑话,谈谈你在思想上、艺术上的看法。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

、幽默意味。包括揭露与讽刺笑话和讽刺与幽默笑话两类。《五大天地》属于揭露与讽刺笑话。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具有尖锐、辛辣、幽默、喜剧性。

5、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特点?
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一般为50则以上;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6、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民间传说与神话: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神话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因此民间文学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二者的叙述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100、简述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答:1、民间传说与神话: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神话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因此民间文学以神拟人。
2、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二者的叙述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101、民间文学集体性在创作、流传中的表现?
答: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在原始社会最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即兴创作。
2、采用集体分工的方式,个别人先创作出一个雏形

,然后群体加工,添枝加叶,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民间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其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但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民间文学概论 (王兴中、 陈斌主编版笔记)
(云南考生以王兴中、 陈斌主编版笔记为主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或特性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与分类
1民间文学史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文学,它是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文学,它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2依民间文学作品的题材为分类标准,民间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作品)
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体作品)
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曲艺又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戏曲指民间小戏)
民间文学的研究主体,首先是民间文学作品,其次是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运动。

第二节 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创作的文学,这是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阶级属性。
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的阶级地位,生存方式,生活的特定内容,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决定了他们必定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民间文学的进步性,蕴含于民众的生活实况及民众的心理状态中,是潜在性质的。
民间文学的进步性是立体化的,表现在民间文学作品直接歌颂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另一方面又直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中的重大事件。
第三节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以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其形式上一系列的特点,归纳为: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点。
一、口头性:民间文学史口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一方面表现为口头创作,一方面表现为口头修改、口头丰富、口头流传。
二、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等带来的。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的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原因。
三、传承性:民间文学相对稳定的内容特征及艺术特征,构成了民间文学的传统性,也称传承性。
四、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

映集体意愿,为广大民众这个集体所共有。
五、立体性:一是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不同的说法,这即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异文。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
三是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四是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
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价值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1、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如劳动号子。
2)、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如《蜡辞》、蒙古民歌《安达》。
3)、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如青浦田歌;如刘三姐插秧。
4)、总结劳动生产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如农谚;如盘歌和对花。
2、在阶级斗争中的实用价值:
1、表现劳动人民对社会阶级压迫的不满和控诉。如《长工歌》中“要吃地主饭,拿那命去换”,表现长工的痛苦和无奈。
2、反映阶级压迫下,劳动者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
这类故事如《长工与地主》的故事:有剥皮老爷;藏族的登巴叔叔;蒙古族巴拉根仓;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苗族的反江山。
3、民间文学是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广大人民参加社会活动和斗争的武器。
如四川西充地区一种揭露封建统治的山歌《鸣山歌》;如红色歌谣是宣传党的政策的有力武器。
3、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1、民间文学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工具,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影响。《张打铁、李打铁》《狼外婆》《龟兔赛跑》《一把筷子折不断》从小就给儿童以很形象的感染。
2、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如苗族古歌歌唱人类起源,白族“打歌”,彝族的一支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彝族史诗“梅葛”都是记录历史故事的。
3、民间文学是人民最熟悉最喜爱最普及最方便的文艺形式和娱乐工具。它能使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此外,民间情歌在勾通男女爱情上的功用是大家所熟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