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反
切
韵
目
同
音
字
数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见
(1)古 一 二 四
(2)居
三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最新上古音简说金克中

九
微[ əi ]
物[ ət ]
文[ ən ]
十
缉[ əp ]
侵[ əm ]
十一
葉[ ap ]
谈[am ]
一、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分
• 左边竖行都是元音结尾,故称“阴声韵”; • 右边竖行都是鼻音结尾,故称“阳声韵”;
(以[-m]、[-n]、[- ŋ]结尾) • 中间竖行都是塞音结尾,故称“入声韵”
上古音简说金克中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梁末·沈重《诗音义》
《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 反。”
叶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前代的押韵的诗文到 了后代有的就不押韵了,但后人误认为作诗的 时候也是不押韵的,诗人为了押韵而把作韵脚 的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
三
宵[ o ]
入声 职[ ək ] 觉[ uk ] 药[ ok ]
阳声 蒸[ əŋ ] 冬[ uŋ ]
四
侯[ っ ]
五
鱼[ a ]
六
支[ e ]
屋[っk ] 铎[ ak ] 锡[ ek ]
东[ っŋ ] 阳[ aŋ ] 耕[ eŋ ]
七
歌[ ai ]
八
脂[ ei ]
月[ at ] 质[et ]
元[ an ] 真[ en ]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上古三十部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三、古音通假问题
(GO) (GO)
(GO)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二)上古音的声类 (三)上古音的韵部 (四)上古的声调
(GO) (GO)
(GO)
(GO)
(BACK)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
三、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BACK)
(四)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 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 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 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我们认为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BACK)
二、 中古音的系统
“中古音”,主要是介绍《广韵》音系。《广韵》是宋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的一部韵书,它根据隋陆法言所编的《切韵》增广而成。
(一)《广韵》的声母: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古音基本知识

古音基本知识古音基本知识一、古音的基本概念1、声母方面①字母、声纽、声类、音纽、纽:音韵学家用来指称汉字声母的代表字。
请说出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
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舌面音:j、q、x;舌根音:g、k、h。
②五音七音唇音:重唇音(帮滂并明);轻唇音(非敷奉微)。
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③清、浊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帮非);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滂敷);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并奉);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明微)。
2、韵母方面韵与韵母有何不同?韵:音韵学术语。
指韵部,如《广韵》“东”韵等;指韵母。
如通常所谓“声韵”,“声”指声母,“韵”指韵母。
韵部:音韵学术语。
简称“韵”,诗歌押韵字的分部。
音韵学家把经常在一起押韵的字归为一部,如《广韵》分为206部。
韵母:指汉语音节除起首辅音以外的部分,也指汉藏语系其它许多语言的音节除起首辅音以外的部分。
如“海”hǎi中的ai。
②阴阳入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如《广韵》中的泰韵,韵母为ai,就是阴声韵;阳声韵:以鼻辅音m、n等结尾的韵,如《广韵》中的寒韵、唐韵,韵母为an、ang;入声韵:以轻塞音 b 、d、g结尾的韵,如《广韵》中的铎韵、曷韵。
③四呼(根据韵母开头元音发音时唇型的不同)开口呼:不是i u ü或不以i u ü为韵头的韵母;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撮口呼:ü和以ü为韵头的韵母。
3、声调方面请说出现代四声及其调值。
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①平上去入;②平(平声)仄(上声、去声、入声)二、三十六字母现代汉语的声母有多少个?都是什么?23个: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y、w。
汉语史讲稿IV(上古韵部、中古语音系统、上古到中古声母系统的演变)

孔广森作《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部。 与段氏十七部比较,孔氏从东部中分出冬部, 从侵部中分出合部,而把真,文(谆)又并为 一部。他还主张段氏第三部(尤部)中从屋从 谷从木等入声字应归侯部(这不影响韵部数 目)。孔氏的另一贡献,是他确立了阴声、 阳声(以鼻声收尾)的名称,并建立了“阴阳 对转”的理论,即阴声和阳声主要元音相同, 可以互相转化。
王念孙作《古韵谱》分为二十一部, 有四个特点:(1)他从段氏第十二部(真部) 中分出一个至部(或称质部)。(2)王氏肯 定了戴氏从段氏脂部中分出霭、遏两部 的意见,而把这两部合为一个祭部(或称 月部)。(3)王氏又从侵部中分出缉部,从 覃(谈)部中分出盍部。这样就较段氏十 七部多出四部,共二十一部。
江有诰作《音学十书》,分古 韵二十一部:江氏不用王氏至部 (质部)独立之说,而采用了孔氏冬 部独立说。
夏炘合王念孙、江有诰二人之说作 《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斟酌王、 江两氏之说,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 以江氏二十一部为基础,增加了王氏 的至部。
章太炎作《成均图》,分古韵为 二十三部,从脂部分出入声队部。章 氏二十三部,即夏氏二十二部再加上 队部。
经过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切韵》 (《广韵》)的声母系统,即中古的声母有 38个,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
中古三十八声母如下表所列:
《广韵》聲母拟音表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比较是这样的:
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别并入“帮滂並 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
②从齿音“照穿床审禅”中分出“庄初祟生 俟”5母,这就多出5个;
②不同类韵部的字在一起押韵叫合韵。
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 (一)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4)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所謂“喻三 歸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 稱於)在上古讀作匣母。所謂“喻四歸定” 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稱喻)在 上古應讀作定母喻三(云母)。归匣母,喻四 (以母)归定母。 喻三归匣例:云(喻三)—魂(匣母); 或(匣母)—域(喻三) 《韩非子》: 自营(喻三)为私。《说文》:自环(匣h) 为私。 《论语》:孝乎(匣h )为孝。 《释文》:孝于(喻三)为孝。
(2)通假异字 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 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左传.僖28 年》作“孟诸”,《周礼.职方氏》作“望 诸”,《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3)古人的读音 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 注音。其术语为“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便是。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 “播,读为藩”。 《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黄侃:正齿音“照 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 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归齿头例:宗(精z)、崇(床ch); 衰 (审sh)、蓑(心s) 归舌头例:是(禅sh)、堤(定d); 周 (照zh)、雕(端d) 黃氏的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原因是黃氏對自己的觀點沒有作充分的論 證,另外從精組分化出照二組的條件還沒有 找到。
2、上古声母的系统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凡轻唇之音, 古读皆为重唇。 唇:帮旁并明(非敷奉微)(古无轻唇 音) 悲(帮b)、非(非f); 板(帮b) 、 反(非f); 《论语》:“子贡方人。” 方(非f) 通 谤(帮b)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 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 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笃(端d)——竹(知zh); 店(端 d)——占(知zh) 《春秋· 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 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第四章 上 古 音

上古音
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 部、上古音的聲調。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 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 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 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 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 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 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 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 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 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 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 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 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 也。‛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 注的音, 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 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 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 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 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 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 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 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 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
古汉语音韵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孟子·梁惠王下》: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2、对转 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发生变化; 韵尾变无,或韵尾的发音方法不同(发音 部位相同)。 同类、同横行为对转。有阴入对转、阳入对 转、阴阳对转三类。 之职对转 负——背 职蒸对转 陟——登 侯东对转 聚——从 屋东对转 读——诵 微物对转 非——弗
(二)声母系统的变化 古代双声联绵词“缤纷”“蟋蟀”“微 妙”“觱發”等今不双声, 今双声字先秦不双声, 如“威(零声母)望(m)”。 多数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 也称“声纽”或“纽”
唐宋之间(中古)的声母系统: (1)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 (2)宋人三十六字母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晓匣喻 来日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 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 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3、《小雅· 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春秋以前的韵母从《诗经》押韵字、《楚辞》 和诸子的韵语归纳出30个韵部(韵母的代 表字)。 从谐声字和假借字可分析声母的大概情形, 当时声母比较复杂,有pl,kl,tl,等复辅 音声母。
《诗经》时代有声调,四个调类,但跟中古 四声不同。 两汉时期的语音材料有诗歌、汉赋的押韵、 通假字、经师注音、梵汉对音的佛教著作 等,此时复辅音消失。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中古音《切韵》 汉末发明反切,汉语音韵学产生,三国时出 现韵书。 反切和韵书是此前没有的语音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节 上古音简说 目 录 一 上古韵部 一 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二 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二 上古声母声调 一上古声母 (一) 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二) 上古声母系统 (三 )上古声母小结 二 上古声调 三 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 二 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2
一 上古韵部 一 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 (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1) 材料 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 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1 唐宋时代的“叶音” 说 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 《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 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3
4 清代以后学者的推进 江永——分古韵13部。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批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段玉裁——分古韵17部。入声配阴声。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为22部。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为21部。 章炳麟——分古韵23部。 王力——早年分古韵23部,与章氏23部稍有不同。 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阴阳入三分法,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 戴氏——分古韵9类25部 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 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 4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阴 声 入 声 阳 声
无 韵 尾 之部ə 韵 尾 -k 职部ək 韵 尾 -り
蒸部əり 支部e 锡部ek 耕部eり 鱼部a 铎部ak 阳部aり 侯部ɔ 屋部ɔk 东部ɔり 宵部o 沃部ok 幽部u 觉部uk [冬部]uり
韵 尾 -i
微部əi 韵 尾 -t 物部ət 韵 尾 -n 文部ən 脂部ei 质部et 真部en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韵尾 -p 缉部əp 韵尾-m 侵部əm 盍部ap 谈部am
(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1)对转 主要指阴阳对转——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现代语音学分析——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əり][-ən][-əm] →失落韵尾[-り][-n][-m →[ə]; [a] →增加韵尾[-り][-n][-m] →[-aり][-an][-am]。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如,“礙”、“凝”、“嶷”三字谐声偏旁同,依“同声必同部”原理,三字最初读音应相同或相近。但到了《诗经》里,它们已经起了变化,分属三个不同韵部了。 “礙”在“之”部,念[りə];“凝”在阳声韵“蒸”部,念[りjəり]; “嶷”在入声韵“职”部,念[りjək]。因为“之”、“蒸”、“职”三部的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发生阴、阳、入对转的变化。 再如: “负”、“背”——“之”、“职”对转; “耐”、“能”——“之”、“蒸”对转; “陟”、“登”——“职”、“蒸”对转。 (2)旁转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5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如“叩”、“考”都有敲打义,语音上是旁转的关系,“叩”属“侯”[ɔ]部,“考”属“幽”[ɣ]部,二者可旁转。 (3)旁对转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附※: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一章的押韵字是“尘、疧”,“尘”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 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əi],元部拟音为[an],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对转,但清人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第二节 上古声母声调 一 上古声母 (一) 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概念: 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 成就: 研究晚,成就小。 原因: 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 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无轻唇音 含义: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钱氏例证: “匍匐”又可作“扶服”; 地名“文水”即“门水”; “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 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 “妃”读如“配”等等 其他例证: 春秋鲁国季氏封邑“费”今读。 秦阿房宫今音。 上古帝王伏羲氏,异文有作“包牺氏”、“庖牺氏”。 6
《春秋隐公八年》《左氏》:“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公羊》作: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杨伯峻注:美好姻缘谓之妃,妃即配。孽缘谓之仇。 谐声字: 甫:捕 補 哺 逋 亡:氓 文:闵 凡:芃 负,《释名》:背也,置项背也。 微——昧 冯,凭也。 繁,姓po。 《史记天官书》:“星茀于河戍。”《索引》:“茀音佩,即孛星也。” 方音: 厦门、潮州、福州 (形声字例见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2)古无舌上音 含义: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澄”以“登”为声,某些方言中今仍读dèng) 钱氏例证: “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直堕其履圯下) “‘但’‘直’声相近”,(寡人直与客论耳;直不百步耳) “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 “古读‘池’如‘泥’”, “古读‘沈’如‘潭’”等等 其他例证: 《书》曰:“笃不忘。”《释文》云:“本又作竺。”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笃。”注:“即天竺国。” 《周礼甸祝》:“禂牲禂马。”禂,祷也。 《说文》:“田,陈也。”齐陈氏后称田氏,是古田、陈同音。 《左传僖公23》:“君子不重伤。”《春秋事语》作:“君子不童伤。” 適 之 ——到 造 走:陡 徒 適—嫡 首—头—道 寿:涛祷 队——坠; 隹:椎 骓 堆; 尊:蹲 屯:邨 萅 囤 顿 兆:逃桃洮鼗跳挑眺 尚:常 党 堂 奠:鄭 登:證 是:堤提鞮缇 单:禅戦惮殚 亶:颤澶膻 寺:诗侍特待等 周:绸稠雕调 耑:端湍喘遄 專:磚傳摶團 斥:诉柝 (形声字例另见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3)娘日归泥 含义:两汉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