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上古音简说(课资类别)

合集下载

上古音

上古音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 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 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4.古无正齿音(章组近端,庄组归精)
章组近端: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
三母为然。(上古不仅知彻澄读如端透定, 中古属齿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读如端透定。)
例证:“雕”“调”等(中古属端母) 皆从“周”(中古章母)得声。 黄侃《论声韵条例古今同异》、周祖谟 《禅母古音考》等文章,说明章组在上 古读如舌头音端透定。☆

本节思考题

1.前人对上古声母考察的结论,哪些可以 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为什么? 2.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相比,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同谐声者必同部”?什么叫 “阴阳对转”? ☆
第四节 近古音

一、近古音:
– 指元明清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一带
的语音,也叫“中原雅音”。

二、《中原音韵》

1.古无轻唇音
– 提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 结论:
–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
唇者,汉魏以前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 矣。”(也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 音,这四母在上古归为帮滂並明四母。 )
依据: (1)经传异文:

– 《诗经·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
第三节 上古音

2.研究方法:
– (1)系联《诗经》韵脚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 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 君子于役》) 蚩、丝、谋、淇、丘、期、媒、哉、埘、来、 思为同韵部☆

上古音简说教学课件

上古音简说教学课件

3.從韻腳的距離來看,大致可以分爲三種: (1)句句押韻。《詩經》押韻一般都很密, 句句押韻的不少。 • 《靜女》第一章:“靜女其姝,俟我於 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侯部) • 《碩鼠》第一章:“碩鼠碩鼠,無食我 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 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魚部)
(2)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 句押韻。這是《詩經》裏最常見的押韻方 式。 • 《關雎》第三章:“參差荇菜,左右采 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部) • 《關雎》第一章:“關關雎鳩,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幽部)
2.上古無舌上音 •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舌頭舌上 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 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①店(端):占(知)
篤(端):竹(知)
②《周禮·師氏》:“掌王中失之事。”“中” (知)通“得”(端)。
3.“娘”“日”二母歸“泥” •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 “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別之,則 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 於古皆‘泥’紐也。”
(幽): (侵)
上古聲調研究
• 段玉裁:古無去聲 • 江有誥:古有四聲 • 黃 侃:古有平、入二聲 • 王 力:古有長平、短平、長入、字的中古音 • 丁聲樹、李榮《古今字音對照手冊》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2.查詢漢字的上古音 •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 •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
陽聲韻 蒸[ əŋ ] 冬[ u ŋ ] 東[ ɔŋ ] 陽[ a ŋ ] 耕[ e ŋ ] 真[ en ] 文[ ən ] 元[ an ] 侵[ əm ] 談[ am ]
1.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 左邊豎行都是沒有韻尾或元音結尾,稱 “陰聲韻”; • 右邊豎行都是鼻音結尾,稱“陽聲韻”; (以[-m]、[-n]、[- ŋ]結尾) • 中間豎行都是塞音結尾,稱“入聲韻”。 ([-p]、[-t]、[-k]都是塞音,中古入聲字 就是指以這三種輔音結尾的字。現在南方不 少方言仍保留著入聲)。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课件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课件
将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语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 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特点。
探索语音演变的机制
目前对于语音演变的机制仍有许多未知之处,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 验语音学等方法,深入探索语音变化的内部机制和规律。
谢谢
THANKS
研究问题
在古今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语音的变化?上 古音与其他时期语音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通过对比 分析古今语音的异同,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机制?
02 古今语音的异同概述
CHAPTER
语音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可以 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 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与现代汉 语存在较大差异,声调的 发展对于语音变化具有重 要影响。
语音变化的原因
社会历史因素
地理文化因素
语音变化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不同地区的语音受到地理文化因素的 影响,导致不同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 调整、语言发展的规 律等。
研究意义
通过对古今语音的对比研究,可以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对语 言学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对于语言教学、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古今语音的异同,并探究上古音的特 点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对古今语音的对比分析,揭示语音演 变的内在机制,为语言学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
历史文化研究
语音是文化的载体,古今语音的异同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语音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文化 面貌,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方面的信息。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3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3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
音韻教案:第三章 上古音(上)
发布时间: 2008-11-24 10:50:27 被阅览数: 5811 次
第三節 上古音
教學重點: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
*《檀弓》:“洿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
*《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
未縈繩,一曰急弦之聲。從糸爭聲,讀若旌。”又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從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
(一) 研究上古聲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二)上古声母系统(三)上古声母小结二上古声调三上古音知识运用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1)材料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上古音

上古音
《礼记· 射义》:“《诗》云:‘发彼有的,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目录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
(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二)上古声母系统
(三)上古声母小结
二上古声调
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
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
一上古韵部
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
(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1)材料
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
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
《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
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

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

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