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

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汉字的字体变化一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汉字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为顺序。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字体,可大致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分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甲骨文是指商代刻在龟甲或兽甲上的文字,它还带有图画文字的特点,但笔画为单线条,瘦挺有力;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已具备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商周的金文,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到西周后期,金文统一为大篆。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二是规范化。
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石鼓文指秦朝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文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秦统一后,丞相李斯对大篆去繁就简,改为小篆,成为秦朝官方文字。
小篆更加线条化和规范化,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汉的隶书,又叫古隶。
汉隶主要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形成于汉代。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简便快速。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它从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五代,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三国的钟繇、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行书大约出现在西汉末、东汉初,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弥补了楷书的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
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
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
《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
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
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
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
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
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书法的文化精神

书法的文化精神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精神。
书法的文化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书法弘扬中国传统美学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注重“意境”,强调在艺术作品中传达感情、意蕴和意义。
中国书法注重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墨线的粗细、笔画的横竖、布局的宽窄,以及书写的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表达作者的意境。
书法作品透露出作者的性情和个性,展现出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国书法将弘扬“空灵”的审美观念,追求意境的深远和境界的高远,使人们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深层次意义和宇宙的宏伟。
书法彰显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的内在的涵养和境界的提升。
书法是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在写字的过程中,书法家需要凝心静气、内心平和,体现出中国人的儒家精神和道家哲学的价值观。
中国书法通过书写的练习和修养来提高写字者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人们的自觉自愿、有目的的劳动精神和文化修养,塑造中国人的修养和人格。
书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凝结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既吸收了古代汉字的优秀书写技法和传统审美,又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独特之处。
中国书法传承了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他人的精神面貌。
通过书法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人们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书法是一种审美和文化体验。
书法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的魅力。
中国书法倡导“静思大成,击章如钟”,在观赏书法作品时,人们需要进入艺术的氛围,用心去感受墨香纸韵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和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品味和体验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
关于书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书法的调查报告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通过运笔形成的特定线条和结构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
书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书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书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风格的变化。
不同的朝代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每一种风格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例如,楷书注重规范和工整,行书则更注重自由和流畅。
书法的创作工具主要包括毛笔、纸张和墨汁。
毛笔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材质和毛发的质量对书法作品的质量和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纸张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纸张质地会给作品带来不同的触感和效果。
墨汁则是用来调配墨色的关键。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品味,并提高专注力和耐心。
此外,书法作品还常常被用于装饰和赠送给亲友,以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如今,书法仍然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人中受到喜爱。
许多人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娱乐和放松的方式,在业余时间里练习书法。
此外,一些专业的书法家和学者也在继续研究和传承书
法的技艺,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中国传统艺术。
总之,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过线条的运用和结构的构成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通过书法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关于毛笔书法学习心得5篇

关于毛笔书法学习心得5篇关于毛笔书法学习心得5篇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毛笔书法学习心得(篇1)学习书法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将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能写好,写一笔好,这是职业所要求的!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开学学习书法。
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写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写我们常用写的就是上课时候的粉笔和平时写在纸上的钢笔,偶尔也写写毛笔。
这我们老师常称之三笔。
从学习书法以来,我觉得书法有以下好处: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变漂亮起来;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
有人说“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
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
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体,我都会加以练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
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书法题词佳句

书法题词佳句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在书法中,题词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文字的书写和组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以下是一些书法题词佳句,供您参考:
1. 笔走龙蛇,字如珠玑。
2. 墨香飘逸,书韵悠长。
3. 笔下生花,字里行间。
4. 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5. 笔墨纸砚,四时如春。
6. 书法之美,笔墨之魂。
7. 墨香四溢,书韵悠扬。
8. 挥洒自如,意境高远。
9. 笔耕不辍,墨海无涯。
10. 书法之妙,笔墨之韵。
这些佳句都表达了书法的魅力和美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
在书法题词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境选择合适的句子进行书写,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例子,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2. 诗词文化: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静夜思》,再到苏轼的《赤壁赋》,这些诗词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
3. 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被誉为“东方美学的瑰宝”。
书法通过笔墨的运用,将文字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4. 戏曲表演: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京剧、昆曲、川剧、豫剧等多种形式。
戏曲表演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5. 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以上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例子,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随着现代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日益提高,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魅力,正在成为现代设计领域中的一大热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发展趋势。
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传递方式。
中国传统书法追求的是以最简洁、最精练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它以极有规律的笔画构成,融汇了文字、画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传统书法通过线条、笔锋、空白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韵律感。
它将文字的形态美和感情的内涵美完美结合,使每一个字、每一行都充满着生命力和动感。
2.表现力:传统书法通过线条的韵律和墨色的变化,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它能够通过字形的变化来传递作者的意图,使观者在欣赏时获得共鸣和思考。
3.审美价值:中国传统书法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书写者在极少的字数和有限的纸面上表达出最多的东西。
这种审美价值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艺术追求,也成为当代设计师借鉴的重要艺术资源。
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它不仅仅是为了在作品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是通过抽象、印象和象征的方式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以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几个常见应用方式:1.标志设计:通过将传统书法艺术中的字体、笔画元素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可以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这种设计方式能够让品牌形象更具辨识度和美感,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2.包装设计:传统书法艺术形式的运用可以使包装设计更加别致和高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些人误以为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楷、行、草为顺序,其实不然。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四、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 宋以后,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著名的是宋四家: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元代书家、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书家不事丹青尤可,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朱棣都喜爱书法。国家设有中书科,凡能书者,授官中书舍人,在内阁中办理文书。但是,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没有大的突破。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坛渐成“帖学”和“碑学”二水分流的局面,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清初四大家:汪士宏、何焯、陈亦禧、姜宸英,他们专以帖学取胜,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不少还是宫廷书家。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终不免走下坡路。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有诗、书、画三绝之美誉,书初学欧,染馆阁习气,后仿黄山谷,又受石涛隶书影响,揉入画兰、竹之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
但是,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如: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广义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中国绘画的起源上来看,最早的绘画约产生与四到八千年前的仰韶彩陶,这些绘画图案基本上是刻在陶器上的。上面的图案主要有蛇、鱼、鸟、虫、蛙等,这些图案都是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暗示的意象符号。我们会想,为什么最早的中国绘画图案是这样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意象的图案呢?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包括人类是怎样来的都是弄不清楚的,慢慢便产生了一种朴素的生殖崇拜的观念,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于是经常举行各种祭祀巫术活动来祈求上苍的保佑,这些刻有鱼、蛙、鸟虫等意象图案的彩陶是祭祀中的重要供品之一,也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潜在反映。
同时,中国绘画的诞生与发展,从功能目的上来讲,也是带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的,祭祀逐渐发展为统治者宣扬神灵观,实现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这些绘画图案一开始就间接的充当着统治阶级“助人伦,成教化,测幽微”的政治宣传功能。中国绘画通俗的讲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美术”,中国古代的“美”字从外在结构上上来看,其含义是一个穿着羊头的人在跳一种巫术舞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最早的绘画活动与中国的祭祀和礼教仪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带有着很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政治教化的特点。这是从起源功能上来看。 那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绘画附着的载体日益丰富,不仅仅是在陶器上,龟壳、青铜器、铁器、玉器、帛巾、麻布、木材等等材料上都附着有各种各样的绘画图案,直到汉朝造纸术诞生之后,中国绘画实现了最为丰富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宋朝的文人画,一度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顶峰的造诣水平。这是从中国绘画的载体上来看。
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又有哪些艺术特点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一般来讲,人物画是最难画的,山水画次之,最简单的是花鸟类。
从构图上来看,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图象中的长宽比例经常是“失调”的,因为中国画历来重视表现图画的意境画者的主观情趣,而对构图的把握往往不够重视。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西洋画多用焦点透视法,好比照相一般,固定在一个点上,摄进取景框里的便可以显现出来,没有摄入的也便不可能表现在图画上。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这种透视方法在中国绘画中是经常使用的,它的优点在于能有效的表现画者的心理感觉,缺陷在于构图缺乏精确性,常常导致画中的物象比例失调。
另外,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用笔方面,什么时候该重、轻、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中国绘画都